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1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2-12-03 08:05:27    小编:那些无名之辈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19篇)

小编:那些无名之辈

对过去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各项任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了解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总结的格式和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一

教学重点:能辩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第8页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请9名学生面向北按如下形式站在讲台前面。

a   b   c。

d   e   f。

g   h   i。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分组讨论:你们认为a在e的什么方向?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可能有以下几种看法:

1a在e的北面,因为a在“d—e—f”的北面。

2a在e的西面,因为a在“b—e—h”的西面。

……。

(4)开展猜一猜活动。

2.辨认生活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辨认地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1)引导学生根据太阳的方向确定东面,根据东面确定其余的七个方向。

(2)说一说,教学楼、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3)议一议,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4)想一想,操场在多功能厅和食堂的什么方向?

三、巩固练习。

1.第8页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练习二第4题。

(2)圈一圈,在地图上圈出武汉的位置(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3)说一说,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3.练习二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北、东南、南北、西南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调查自己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二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一天,妈妈开着车带我去她的单位。阳光明媚,天空蔚蓝,彩旗飘扬。无意间我发现了道路两旁插满了五彩缤纷的旗子,妈妈说原来是为了迎接国庆的到来才这样装扮的。忽然妈妈狡黠一笑,说要考考我。"咳咳,请问这条锦绣路共长30米,每隔两米插一面旗,一共要插几面呢?"这可难不倒我,我想到了我们老师教过的植树问题。我刚看到彩旗是路的两端都插的,那就得加1,30÷2+1等于16面。"16面""回答正确!"。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车子开到了地下室,我们准备坐电梯上楼。在电梯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和妈妈比赛爬楼梯,肯定妈妈爬到三楼的时候我才爬到二楼,再转念一想,如果妈妈爬到五楼,我该爬到几楼呢?妈妈爬到三楼,她爬了两层,那我爬到二楼爬了一层,是两倍关系。妈妈爬到五楼就爬了四层,4÷2+1等于3楼,哈哈,这个问题又被我轻松解决啦!

"叮咚!五楼到了!",电梯门一打开,我就看到有好几个叔叔阿姨在那里忙得不可开交,我赶紧小跑过去一探究竟,原来他们是在装新的人脸识别设备。这时有一个工作人员问我:“小朋友我来考考你,今天我们来装这个人脸识别仪,每两米装一个,一个窗口周长为20米,请问一个窗口要装几个呢?”我小脑袋瓜一转,心想这不是环形植树问题吗?间隔数与个数相等,20÷2等于10。“叔叔,我知道,是十个。"我信心十足地回答。“小朋友你真棒,谢谢你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

今天我真开心,我发现原来数学这么的妙趣横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我一定要好好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三

我非常的讨厌数学,看到数学题就想睡觉,听到数学也想晕。反正我是放弃了数学,永远的放弃了,不想被数学欺负了,我站了起来,打击数学。

我的心情是满腔的怒火和恼火,我要打到数学,来放出我心中的怒火。呀,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对数学都非常怒火的话,那么受难的人就要少10倍,喜欢文学的就要多100倍。这能说是一个想法而已,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如果真的有,那么我信我是在做梦。

我讨厌数学是因为数学是一种解不开是什么的一种东西。所以我非常讨厌数学,不是一般地讨厌,讨厌到对数学不是喜好,而是满腔的怒火。这就是我讨厌数学的原因。

我讨厌数学。

我对数学只有满腔怒火。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四

教材知识介绍: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7、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

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2、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4、在设计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

5、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

7、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学时间:10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年、月、日的升华(7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20xx年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

(2)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3、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生:我要发现了我们组的二月份填的天数不同有28和29天。

生:我发现了我们组除了二月份日期不同,其它的月份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30天。

生:我们组发现20xx年、20xx年、20xx年这三年的月份所对应的天数相同,也就是表格填的一模一样,20xx年的二月天数与上三个年份的二月天数多了一天。

生:我们组把1月到12月的天数加起来得到了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一年有365天,20xx年的一年有366天。

师:同学们,大家这么爱动脑,发现的问题这么多,老师就依照顺序看谁能又对又快的回答这个问题。

师:有几个月是大月?有几个月是小月?

4、观察年历的各年份。

师:二月份的天数是否相同?(不相同)(让学生观察发现和归纳)。

5、数学游戏。

男生表示大月,女生表示小月,老师随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就站起来是小月,女生要站起来。

师报二月时间:为什么男、女生都没站起来?

板书:二月二十八天。

6、回顾与总结。

总结谚语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天。

唯有二月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7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几个难忘日子(调动学数学的积极性)。

2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

每年6月1日儿童节。

每年9月10日教师节。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以后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日行不怕千万里,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年、月、日”里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1997—20xx年的年历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

(2)计算20xx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xx年有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20xx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xx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巩固练习: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回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

(1)提问。

(2)口答。

(3)质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得生日,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5、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有的老年人也受农历计年法的影响,对闰年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对年历进行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果,掌握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年、月、日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和制作年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是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判断平年、闰年,记住各月的天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五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六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七

暑假的一天下午,爸爸和往常一样带我去“侠克体育公园”打篮球。刚到球馆,爸爸的一位队友叔叔就过来打招呼了。看到我,叔叔拍拍我的头笑咪咪地问:“小杨树,马上四年级了吧?叔叔给你出一个数学题怎么样?”

“好啊”。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害怕极了,担心答不出来太丢脸。

叔叔已经开始出题目了:“小军平均一分钟投7个球,小新每分钟平均投4个球,投了12分钟之后,小新提高命中率平均每分钟投8个球,小军平均每分钟只投4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平和小明投进的个数相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借爸爸给我擦汗的同时,我赶紧向爸爸求救。这时,一旁的叔叔又笑咪咪的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家伙,别紧张,这个题目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叔叔告诉你,答案是9。小军每分钟平均比小平多投进3个,一共投了12分钟,也就是12×3=36(个),后来小新每分钟平均比小明多投4个,那36个球要投几分钟呢?36÷4=9(分钟),要9分钟才能追上。”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以后,我更加努力学好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八

阳光明媚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买文具。到了启路文具店后,我看见了各种各样的书套,有兔小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蓝熊的……我一看价目表:小书套每包5.00元,大书套每包6.00元,我就立马拿了5包小书套和4包大书套。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个漂亮的笔袋,标价是6.00元一个。妈妈说:“笔袋都好几个了,还买呀!”“就最后一个嘛!”我恳求地说。“好吧,就最后一个了啊!”“嗯!”说着,我就拿起了那个我挑中的笔袋放进了篮子里。

到了收银台,爸爸说:“你先算一下,这些要花多少钱啊?”我数了数:“5×5+6×4+6,嗯......25+24+6=55元!”妈妈把55元递给了售货员,我们一家开心地回家了。

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数学越来越难,有些害怕考试和做练习。爸爸妈妈总是鼓励我,说学好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一开始我总是将信将疑。星期六的中午,我突然想吃咖喱饭,爸爸就带我去乐购买咖喱。到了超市里,爸爸对我说:“出门之前我抓了一把零钱,其中有2个1角的,等会儿你能不能好好算一算,买的东西又要少,又要把这2角钱用掉,好吗?”听爸爸要跟我做数学游戏,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立刻回答:“太好了,正好练练我的脑子!”我在超市里东瞧西望,终于找到了卖咖喱的柜台,仔细观察起来……,柜架上一共有四种咖喱,分别是蘑菇、牛肉、鸡肉和蘑菇牛肉。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吃肉,所以蘑菇就首先否决了。再看价格,牛肉和鸡肉都是5.6元,蘑菇牛肉是5.8元,这可一下难倒了我。我仔细地算了一算,2包蘑菇牛肉可以有6角零钱,再加上1包牛肉的有6角零钱,三包的余数正好是2角,我赶紧选好3包咖喱递到了爸爸手中,爸爸满意地点了点头。在回家的路上,我对爸爸说:“原来算账就要用到数学的呀,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很有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九

有一个题目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外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和爸爸同时开始答题,时间过2分钟了,我迅速地说“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五边开形的内角和是540°。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度。

我一说完,爸爸立即对我赞不绝口,连连竖起大拇指,笑着说道:“儿子你太棒了。”

经过这件事情,我不仅得到了爸爸的表扬,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

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花港观鱼游玩。时隔几年,花港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再加上现在是冬天,公园里的树大多是光秃秃的。可是鱼儿们却丝毫不减活力,摇头摆尾地在水里快活地游着,引得许多游人驻足观看,并给他们喂食。我也拿着饼干给鱼儿喂食。看着鱼儿们争抢食物的场景,真有趣。

手里的饼干很快就喂完了,鱼儿们也懒洋洋地游到了一边,可我的肚子却开始叫了。看到路边的小店里有卖香肠的,闻着那香味,更吊起了我的谗虫。

一问价格,10元3根。我想:每根约是3元3角3分,恩,有点贵,不过,景区里肯定贵的,而且三根可以三人平分,买了吧。于是我便买了三根,我们每人一根,边走边吃。

不一会儿走到了西湖边,就听见小贩的叫声直灌入我的耳朵:卖香肠了,10元4根。我听了,脑子立即转动起来:10元4根,每根2元5角,比我们刚才买的便宜了将近8角,便宜了大约24%。唉,早知道就到这里来买了,同样10元,我还可以多吃一根香肠。爸爸见我这副神情,笑着说:“以后买东西要多看看,多比较啊!”

看来买东西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一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二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得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使学生经历一位数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

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如何根据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的,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如何加强学生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如何通过p13页主题图引出本单元的口算除法?

可动态的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情景。

可以采用“先整体在部分”的观察顺序。

启发问题意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背景。

教学p16页例2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在进行交流。

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估算,解决具体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教学笔算除法分为哪3个层次?

基本的笔算除法,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除法的验算。

有关0的除法。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法去除。

教学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时应重点解决什么?

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十、如何更好教学p13页例7?

1、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832%4.562%4.然后让学生解说计算的过程,突出在竖式,方框内填0的理由,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写0.

2、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应让每个学生独立地,全部地练习,使之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三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四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

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7、认识1千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

设计板书。

认识克与千克。

克       g    。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作业布置自主练习1、2、3题。

课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查资料看课本了解1吨有多重?2、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   )千克=8000克    (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xx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 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  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4—7题。

设计板书。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课前小研究设计自主练习10题中的前4个小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8—13题。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练习。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学习乐园。

课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看教材第10页情景图回答问题。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学习乐园。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五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六

三年级一班有学生41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习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6、利用先进的班班通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七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题(略)。

2、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篇十九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19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