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和活动等内容。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敏度和针对性。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内容,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和改编。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
2、把握人物,理解主题。
3、体会欧·亨利式的情节构思。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折磨猝不及防地降临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容易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甚至一片叶子也会成为能否活下去的象征。
是什么叶子这么神奇?让我们走进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体会这片叶子的神奇。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小说三要素。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特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2、在文中找出时间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走进人物。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人物分析:琼珊:善良、脆弱;苏艾:细致、关爱他人;医生:诙谐、具有同情心;贝尔曼:模样怪异、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爱说大话、郁郁不得志、具有爱心与自我牺牲精神。(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应抓住外貌、语言、侧面描写来展开)。
2、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总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可以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本文的结局有何特点?为什么这种结局又在情理之中?提示: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所谓“出人意料”,是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面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琼珊病得危在旦夕,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的叶子上,而叶子很快就要落完了,琼珊的生命自然就要终结。但偏偏有一片不落的叶子让她重新燃起生的信心。故事到此顺理成章,但又起一波,这片叶子是贝尔曼所画,是用生命画的,这样的结局出乎意料,令人欣慰的是琼珊的康复,而我们又不得不被贝尔曼的精神感动得落泪。
所谓“情理之中”,具体来说:第一,小说的结尾符合生活逻辑。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原因: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2)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是病情发展的必然。前文伏笔:“年纪六十开外”—“他上了年纪”(医生语,下同);“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身体虚弱”;“‘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那天晚上)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病势来得凶猛”。
第二、小说的结尾符合贝尔曼的性格。
这样的结尾符合贝尔曼性格发展的趋势,他善良,有爱心,这在前文有伏笔:“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第三、小说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4)“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四、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爱吹嘘的穷画家用爱和生命铺就了女孩活下去的道路。为她的生命重新树立起希望的信念。这个穷画家就是贝尔曼。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老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执笔四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艺术女神的眷顾。他一直吹嘘着自己从未动笔的杰作。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
而这个在生命的边缘又重新找回信念的女孩就是――琼西。
但就在琼西看着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而坐以待毙时,同样没能逃脱肺炎魔爪的贝尔曼,终于开始了,他“伟大的杰作”,生命中最美的一笔。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他用他那双可爱的手,用生命的颜色在那面空墙上画出了永远不会凋零,不会被风雨吹动打湿的常青藤叶,也同时在琼西的眼睛中重新画上了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心中画上了永不磨灭的希望的信念。
也随着这杰作的诞生,贝尔曼也飞到了天堂,追逐那未完成的艺术之梦……。
然而在我们的心中是否也有那么一片最后的叶子,它在失败者的心头零落,又在成功者的心间抽出新绿,彩绘出一片动人的绿色。那一片落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丝丝点点的光明。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去创造超越生死的奇迹!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1课时。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2、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两课时
1、 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 讨论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一)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
得知病情,故做轻松
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二) 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
最后一片叶子: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
“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三) 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
1、 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 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3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欧 亨利式结尾
结尾情节必须逆转——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形象三分析)
主题得以揭示
结尾若不逆转——
主人公形象模糊 (形象一分析)
主题改变 (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风格:略带感伤的幽默。
师:同学们,小说结尾才说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来历,让人很感意外。但其实这个结局在前面已作了铺垫,请大家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这是第二天早晨的情景。很明显这片叶子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画家画上去的。
师:怎么看得出这片叶子是画上去的呢?
同学们思考讨论。
生:前文琼珊说过:“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只剩下五片了……又落了一片……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从这段话看出,叶子的掉落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过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居然还挂着一片藤叶,这很难令人置信。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这是第二天白天和夜晚的情景。从这段描写看出,又经过了一个白天,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再从夜里呼啸的北风、不停拍打窗子的雨点、从屋檐上流泻下来的雨水这些描写来看,风吹雨打也撼不动那片藤叶,这就很奇怪了,可见它不是真正的常春藤叶。
师: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分析有道理。
生:“那片枯藤叶仍然在那里。”这是第三天早上的情景。经过两天两夜风吹雨打的折腾,那片枯藤叶仍岿然不动。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符合常情,叶子一般都要凋零的。
生:作者这样写是有意制造悬念,让读者在一个一个的悬念中思考故事情节的巧妙,从而产生艺术的趣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生:让我们可以想想地读书,感觉特别有意外感。
师:本文的艺术感染力从哪里得到了体现?
生:从小说末尾得到了体现。(生读)第三天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说:“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这个结尾道出了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的真相,让人恍然大悟,感觉故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小说开始写老画家贝尔曼事业无成,生活散漫,让人不屑。结尾却笔锋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认为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老画家贝尔曼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琼珊强烈求生欲望的绝世佳作。作者用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划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取得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师:说得好,这正是欧·亨利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结尾。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1课时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生:琼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藤叶,叶在人在,叶落人亡。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师:这个情节安排得妥当吗?
(生讨论)。
1:我认为这个情节安排是妥当的。因为叶子距离琼珊太远,她又卧病在床,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
2:天气恶劣,再加上琼珊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琼珊看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的藤叶与贝尔曼有什么关系?结尾让我们出乎意料,合情合理吗?
1、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2、当贝尔曼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一起“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杰作了。
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
(1)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虽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结尾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
(2)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欧·亨利还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一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在欧·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说家也已经这样尝试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纯熟老到。1:《警察和赞美诗》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想犯点法,以求达到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冬天的目的。而当他忽然良心发现,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时,却被警察逮捕了,终于实现了他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严冬的梦想。
2:《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梳子。当他们都各自拿出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欧·亨利式结尾”就是结局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a、正面描写(实写)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
(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
(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
(4)还有书中的5处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1、《侯银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
2、《麦琪的礼物》 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文本研习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作者简介
欧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三、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四、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一(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二(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三(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四(51—55)结局: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五、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六、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4.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欧·亨利式结尾)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人物分析
明确: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特点: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具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作用: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这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弘扬了人性美,展示人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作品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小说内涵等,对于这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拟采用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赏读、研读的过程中,感悟小说震憾人心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提示]最震憾人心的情节当属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找学生朗读结尾部分苏艾揭秘的一段话。
请先找出文章集中描写贝尔曼的地方,读一读,再谈看法。
初见贝尔曼(30—35):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52—55):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让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已经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正是贝尔曼的这幅画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生命。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16—28节,并思考在这里,最后一片叶子和琼珊有何关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的又何止是绝处逢生的惊喜呀!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读一读44—50节,那片坚强的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而飘落。这给陷入绝望中的琼珊以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
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我想,我们回顾一下作品,大家就会明白:请看6—11节,找生读。
[提示]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我们从琼珊的经历中看到,信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8、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小引]时间之轮已跨越世纪门槛。站在世界的门槛上,人们终于认识到“发展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可以说,生命这样一个严肃而又寓于深刻哲理内涵的古老话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倍受全人类的关注。
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扼杀生命于摇篮中。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变化,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而最终拥有更高智慧、高级情感的生物人类的再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杭平上到一块一米见方的干燥地带,拧亮矿灯,光影里看到不远处一头井下拉煤车的骡子被卡在狭窄的道口。最初的两天,除了喝水,还试着啃那圆木上的树皮,还试着嚼皮带,但他都失败了。大约过了四五天之后,他将饥饿的目光投向了与他相依为命的骡子。他移动极度虚弱的身体,拿铁锹绊住骡子的脚,让骡子在挣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铁锹在石头上磨快,来剥骡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镜片打碎,用玻璃一点一点地割肉吃,因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恶心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几天后,肉开始变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洗净才敢吞食。为了保持体力和热量,他将自己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无数次地想,我还活着,我要活下去。就这样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这时,他抚摸自己的身体,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触到脊梁骨了。在这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
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
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
他就是屠格涅夫。
《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大毕业。生病前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1994年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如旧。他对朋友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有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
2000年夏天,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他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过程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定“网上直播”。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
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纷至沓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陆幼青和《死亡日记》在网上被说成是:“2000年中国民间的特殊事件”,毕竟,这个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最宝贵
生命,作为整体是不会死亡的。不仅不会死亡,而且会不断地发展。生命只有作为个体、才免不了要死亡。
有人说,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一天天走向死亡;有人说,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一天天趋向成熟;有人说,人是走向痛苦与欢乐;有人说,人是走向失败与成功。倒霉与幸运不也同样伴随着生命?!
同学样,生命是一部蕴含丰富内含的生活大书,不论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个阶段,你都应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认识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养生命;你是壮年,你就要驾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护生命。你要让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样,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吧!
大家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不仅欣赏了小说的魅力,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我祝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着坚强信念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辉煌。最后,我想以汪国真的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生命 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一 介绍作者。
二 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 讨论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三 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 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
(一)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
得知病情,故做轻松。
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初见贝尔曼: 。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
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二) 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
最后一片叶子: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
“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三) 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
1、 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 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3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欧 亨利式结尾。
结尾情节必须逆转——。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形象三分析)。
主题得以揭示。
结尾若不逆转——。
主人公形象模糊 (形象一分析)。
主题改变 (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风格:略带感伤的幽默。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 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 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
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
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琼姗)。
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
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
教学流程:
【课时一】:
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
3,主题把握。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联系)。
【课时二】:
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
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
2,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
3,欧亨利式结局。
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
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
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
2,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进程:
一、导入。
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
(生答)。
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往往把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二、初读课文,回答问题(以ppt形式展示)(7分钟)。
【明确】人物:贝尔曼、琼姗、苏艾、
主人公:贝尔曼(预设可能有学生生会提到琼姗,对其引导可从以下入手:琼姗在文章确实是一个主要人物,通贯全文,文章是从她生病写到病好,可是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琼姗的病情的转变纠结到最后不就是因为那片叶子给她带来了希望,而这希望是谁给的——贝尔曼,如果没有贝尔曼就不会有所谓的琼姗的坚强,而且特别是像贝尔曼这种最后以死亡作为终结的人物,文章也因为他的消逝而结束,所以贝尔曼才是主人公)。
q2,环境。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华盛顿艺术街区;故事背景:肺炎肆虐。
q3,情节概括。请两名同学概括情节,注意他们的语言的概括能力。
教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三、从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刚才我们明确了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贝尔曼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看啊,这篇小说对贝尔曼的着墨并不是很多,总共也就两处。而且其中的一大段作者似乎并没有以一种赞扬的口吻展现出来。作者最先对贝尔曼的交代是从课本12小节中间开始的,贝尔曼刚出场的时候,可不是那种熠熠生光的正面人物,我们看作者对他的描写是什麽樣子的呢?大家看課本p12页中间的部分贝尔曼出场了,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生念)很好,这里呢其实是对人物的一个描写。在作者的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贝尔曼是什么样子的呢?外貌上首先年龄比较大,再次,身材短小,有胡子。
【明确】(1)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2)语言描写:耿直,直率,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3)侧面描写:(请学生有感情的表演)课文最后,平凡甚至讨厌的外表下有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刚才大家的概括,我们明显发现,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身上有一些缺点,有些甚至是难以另人忍受的。可是正是在这么个人身上有了闪光点,让我们钦佩、尊重,而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自然也发现了在西方的文化中,什么样的是美?正如我在这堂课之前所说的——真、善、美。贝尔曼这个人,很真,该嚷嚷的时候就嚷嚷,不得志也不隐藏,像他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所以说他真。他的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善,但事实上他的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善,并不能看得这么表面,他的善良是在一种自我牺牲的基础上的善,什么叫自我牺牲基础上的善,在这里我又要通过中西对比了。我们看中国的善,往往是一种善行,我记得以前看故事会,讲某某人物,特别是员外郎之类的,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乐善好施”,但其实这样的善是有限度的,而在这里贝尔曼他的善举更多的是一种奉献,一种精神上的付出。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大家从贝尔曼这边是不是也可以概括了?(请一位学生概括)。
【明确】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四、欧亨利式结局。
刚才通过我们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贝尔曼这个人物绝对是能带给我们震撼和惊喜的。而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篇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这种结局的设置的作用,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吧!请一位学生来谈谈,也可以结合欧亨利其他的作品。(学生自己发挥)。
同学们总结的都不错,那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见板书)。
四、板书。
板书:
——欧亨利。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贝尔曼——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欧亨利式结局。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学生了解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q1、语言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明确】幽默。
q2、你能否找几个典型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
【明确】4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沒有感情色彩的介入)。
5“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擬人)。
7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冷漠)。
30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幽默)。
(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夸张)。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二、琼姗的生命意识——精神支柱。
【明确】信念(引入心理学中有关“圣斑”的故事)。
可用材料: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对某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要求按照圣经上的描写,想象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病人想象后,在手掌和脚掌都出现了血斑,甚至有溃疡的标记。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圣斑。近年也有相关研究,例如,“看见右手放在炉边,左手握冰。”
所以从琼姗的这种状态,我们应该看到她最后暗含的作者所隐射的一种深层含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所要讲的精神支柱。这个我们看课文目录,本单元的标题是珍爱生命,而《最后的常春藤叶》他从属的小的主题就是精神支柱。
三、文本研习题目讲解p15。
【明确】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给与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1课时
多媒体课件设备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并学习其留白的写作方法。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的文章主题,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关爱他人的品质。3.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留白的写作方法。2.理解小说中表现的人性之美,树立爱的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诵、质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初步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书籍或网络查找阅读关于欧·亨利的生平简介及其其他经典短篇小说。
第一课时:情节分析。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知道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是谁吗?提示: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二、整体把握。
1.在暑假期间同学们已经读过了欧·亨利的作品,所以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重温这篇小说,标记好段落,并概述故事情节。提示:故事情节要包含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寒冬时节,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生命。
的叶子。
提示:(1)挽救生命;体现爱心;顽强而有沧桑;给人希望;凸显人类高尚灵魂等。(2)最后一片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贝尔曼生命中最后的杰作。这片叶子承载着琼珊、苏艾与贝尔曼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结构之妙。
1.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点,便是它的结尾。因为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总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被成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
例文1:贝尔曼迈着沉重的步伐从家中搬出梯子,带上自己常用的画笔和调色板,狂风怒吼着,似乎要阻止他,可他丝毫没有受影响。他站在常春藤下,看了看即将要落下的叶子,身体不由颤了颤,然后他拖着沉重双腿爬上了梯子。只见他双眉紧锁,雨点打在他的脸上,挡住了他的视线。此时的他已全身湿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他仍然坚持着,拯救琼珊的意念支撑着他。他艰难地握住画笔,一笔一笔地蘸着颜料在墙上涂抹着,勾勒着„„终于这片寄托着这位老者希望的叶子刻在了墙上,他的任务完成了,他的心愿了结了!
例文2:回到家里,老贝尔曼心里总像装着什么似的,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窗外,夜色渐浓,寒风夹着雪花下个不停,拼命的拍打着常春藤那最后一片叶子。老贝尔曼望着窗外,脑子里不断重复着苏艾的话。他眉头紧皱,时时摇动着他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他为琼珊而伤心,而惋惜。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琼珊因此而离去。老贝尔曼似有所悟,他郑重的点点头,起身朝门口走去。
打开门,迎着深冬刺骨的寒风,老贝尔曼艰难的一步步移向仓库——一间已经颓废的瓦房。老贝尔曼从仓库中扛一把梯子,又迎着寒风,忍受着冰凉的雪花拍打在脸上的疼痛,他更加艰难的一步步移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他要为琼珊的生命添上一笔。老贝尔曼那充血的眼睛早已被寒风吹得红肿,充满泪水。他那似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也早已僵硬。浑身上下,都因融化的雪花而湿淋淋的往外渗水。老贝尔曼半眯着眼睛,用冻得发青的像松树皮般粗糙的双手将梯子靠在墙上,像一个蜗牛般慢慢爬上了梯子。老贝尔曼要用自己的行动,拯救这肃冬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个鲜活的生命。贝尔曼爬上梯子,在灰暗的灯光下,双手瑟缩着画出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
老贝尔曼瑟缩着,又如蜗牛般从梯子上爬了下来。顾不得揉一揉红肿的眼睛,顾不得暖一暖冻得麻木的双手,他又一步步艰难的回到了居所。
屋外,寒风夹杂着雪花更加肆无忌惮乱舞。老贝尔曼站在窗前,他吃力得尽量睁大自己充血的,红肿的双眼,奋力望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树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没有拗过寒风,悄无声息的飘落了。但是,另一片新生的叶子又悄然而生,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使命——做生命的守望者。
贝尔曼铁青的脸上绽开了似火的笑容„„。
2.交流各自的想象、描写片段,小组讨论推荐,老师点评。提示: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如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整合材料,注意前文说的“年级六十开外”、“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等;合理想象,补充事件的细节,重现当时的场景。
3.把你描写的场景放到原文中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原作把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隐藏在了故事的背后,在通过别人的口述补充交代,不仅叙事简洁,而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不直接描写画叶子的场景,而只写屋内散乱的东西,形成“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所讴歌和颂扬的人情美、人性美。
四、情理之中。
五、作业。
1.思考:谁是小说的主人公?2.阅读《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主题分析。
一、导入。
提示:老贝尔曼;对小说主题起了决定性作用。
2.琼珊感染了肺炎,危在旦夕,情况令人堪忧。但庆幸的是她最终获救了。是哪些人救了她?提示:琼珊病愈靠的是她自己坚定的信念,医生精湛的艺术,苏艾精心的呵护,老贝尔曼用生命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无私帮助,琼珊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
3.在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提示:因为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了一片藤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所贝尔曼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因此,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贝尔曼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才登场,而且描写贝尔曼的文字也不多,但衡量是不是小说主人公的标准不是以所占篇幅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是要看这个人物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二、主人公形象分析。
1.那么,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讨论,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提示:(1)暴躁、酗酒、爱唠叨、不得志。善良、有同情心、关爱他人、能够舍己为人的老画家。作者在刻画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时,进行了内外两方面的描写。外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经历等,内则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并且,有正面的描写,也有通过医生与苏艾的话进行的侧面描写。
2.小说中有许多细节非常感人,可以体现出老贝尔曼金子般的善良心灵,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分析。提示:(1)两个“嚷道”,请同学们以对话式朗读,对照上文的“暴躁”和“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一方面可以看出老贝尔曼暴躁的脾气,另一方面他的生气恰恰表现出他对琼珊的关心,体现出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2)“我们”,老贝尔曼最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老贝尔曼与琼珊苏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想着等以后画一幅杰作后,带着琼珊与苏艾离开这个贫困之地,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人。(3)老贝尔曼的矛盾话语:老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去一起。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这两个矛盾处,看似矛盾,却互为补充,体现的恰恰是老贝尔曼对琼珊和苏艾的关心,人性中最闪耀的善良就在这矛盾之处体现出来。
作者先抑后扬,使贝尔曼的形象由平凡变的伟大。
三、幽默:含泪的笑1.上节课我们提到过,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那么通过以上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另一特点,即语言的幽默。小说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出了欧·亨利的幽默呢?提示:(1)首段: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拐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商人碰到了他自己,是为了说明这个地方的街巷纵横交错、拐弯抹角的特点。这个“仿佛发了狂似的”街巷本不适合人居住,但艺术家却说他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即可以用来躲帐。看似幽默的语言背后却透着辛酸与无奈。(2)第二段: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朝北的窗户”、“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都是人们不愿意住的地方——冬冷夏热,但这些“搞艺术的人”却选择住在这里。可以想见格林威治村的环境——破旧不堪,古老颓败。而这样的村庄却被作者形容为“古色古香”,用幽默的笔触写出了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两段的描写形成了典型的欧·亨利式背景素描,简约含蓄的勾勒出大都市底层社会的轮廓,觉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象征性。(3)第十一段: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对袖子式样发生兴趣就是热爱生活的明证。但医生并没有直接说出,而使用了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医生的幽默,也是我们看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4)第三十段: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在调侃中带着对贝尔曼的同情。
2.由以上语句可知,欧·亨利的幽默并不是可以使我们开怀大笑的幽默,而是令人感到心酸无奈的微笑。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里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寓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四、个人身世。
阅读了欧·亨利的小说,如这篇课文,以及《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等,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大多都有着美好的、充满温情的结尾,这与欧·亨利的个人身世有很大的关系。提示: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虽然标榜着自由、民主,但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他在幼年便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酸辛,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便因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的罪名过早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正因为欧·亨利丰富曲折的人生,使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就比他人更深刻一些。也正是因为他不不幸的遭遇,是他将他对生活的憧憬与人情的渴望反映在作品中。他寄寓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他人,给他们些许希望和安慰。
五、主题总结。
问题:为什么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画了那片叶子?
提示:苏艾本就是琼珊的好友,而贝尔曼平和与琼珊的关系并不亲密,因此由贝尔曼去画那片叶子,塑造了一个耶稣式人物,对读者更具冲击力,更能够体现文章的人情美主题。使读者更加为贫穷的底层画家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而动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理解小说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性。
4.体会欧·亨利小说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巧妙结合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中多样的小说技巧,特别是语言的幽默和“欧·亨利式的结尾”。
2.难点理解作者寄托于小说中的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
含“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梳理文章结构。
二、课堂教学。
(一)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这些特点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三)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常春藤叶为题,常春藤叶与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来说说。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贝儿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同时贝尔曼得肺炎去世。
显然,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线连着琼珊,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暗线连着贝尔曼,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在一起。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重见贝尔曼(结局):奉献,关爱他人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