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城的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9-25 00:00:00    小编:厚嘴小帅

最新长城的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小编:厚嘴小帅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的过程。总结中的重点信息应该如何突出,以便于读者理解?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发现共同的经验和问题,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一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而从它的“姿态”方面入手时,我在教学中又抓住了一个“龙”字,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去想象。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但是,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个问题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地重视。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气魄雄伟的特点,激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那么现在,我就结合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如下反思:

1、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清晰,起到了较好的提纲挈领作用。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下午的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路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上课前自己查阅有关于长城的资料,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4、第三段的教学我主要想让学生通过体会修建长城浩大、艰巨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作为中国人为有这样的长城而骄傲。教学的时候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动的话,找出来后谈谈为什么被感动,我原先设计从石头的重(每块有两三千斤),从工具的落后(只能靠肩膀和手),从山势的陡峭中体会修建长城的艰难,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很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机会,加以强调。好在后来出现一段扩展的资料倒是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结晶。

5、课文的开头以国家元首对长城的题词切入,结尾以学生的题词收尾,前后呼应。我从可以赞叹长城气魄雄伟,赞叹创造长城的伟大人民,抒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三方面引导学生。学生的题词都不错,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学生交流后的效果就会更好。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课文《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上的是《长城》的第一课时,教学分五个环节,用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导入新课,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最后总结学习所得。课上完后,我觉得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首先是导入,我用一首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连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有登上长城的雄心壮志,长城到底是怎样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接着是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我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发现这次学生都能投入地进行自学,虽然开始出现齐读的现象,后来都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而且都独立完成了学习任务,小声地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自觉地认读。检查生字词语学习情况时,只出现个别不会读的情况,学生自学的效果比较好。接着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段意,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部分学生有些吃力,需要老师拉一把。学习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的特点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学生能准确找出重点词句,能结合图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最后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由远到近,条理清楚。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得出这一写作顺序。整个教学环节比较顺利地完成。

一、以知识为主线,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导入引用毛泽东的诗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由浅入深,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深入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识字到词、句、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板书直观,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

二、充分运用文本资源,图文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课文的远景图既使学生体会到长城像长龙的雄伟气势,又直观地理解了“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利用课文的近景图,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城的结构和设计特点。

三、理解比喻句,体会对长城的情感。老师通过提问:这么长的长城,课文把它比作长龙,在你眼中像什么?学生说:像一条长蛇,像一条长绳。老师再问:可作者把它比作长龙,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老师继续点拨:长城代表了我们中国,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不只是因为样子像龙,它还是我们中国的象征,这样就更贴切生动。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与自豪之情。

但是,这堂课也有不少的遗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1、这节课朗读次数比较多,但都以齐读为主,形式显得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如果能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和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激情,学生更能体会出课文描写的长城的雄伟气势。

2、第一个环节导入的铺垫不够充分,只以一首毛泽东诗词导入,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如果能增加一些长城的图片资料来介绍长城的举世闻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更激昂的情绪投入课文的学习。在体会长城的长的特点时,如果能准备中国地图的图片,指出长城经过的省份,或者借助数字换算,坐火车、飞机用时多少,学生对一万三千多里的理解会更直观。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文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大多数学生对长城不是很熟悉。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之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其中很多地方他们亲身体验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表达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赞美。

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本课的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关键段落以及借助其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本节课就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词语的教学环节,增加了语言训练点。能抓住本课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点的词进行指导,让词语教学更加扎实。

2、本课重点体现的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长城的长,画出体现长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明确抓住关键词语能帮助理解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在二、三自然运用这个方法,画出关键词,理解内容。学会方法,运用方法,理解课文。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填“长城结构图标”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上课开始汇报交流,达到了帮助理解课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4、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重点语段。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了重点词语,“站”“踏”“扶”情不自禁的想起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难,“没有……没有……”我用语言进行了渲染,感染了学生,产生了联想,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理解建筑长城的不易,艰辛万苦,从而明白了长城是个奇迹,理解他的气魄雄伟。这段文字中间有一定语言关系,从我预设的这些关键词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在读课文中有调动情绪的手段。“多少……才……”句子用变换句式对比的方法体悟情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与“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对比,再引导学生带着敬佩之情读好“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多少”、“才”这两个关键词中包含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较有情感了。

不足之处:

在第二段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魄还是有点少了。整段下来有点感觉只是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没有读出那种感觉。在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教师相机设计一段语言进行渲染:“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

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学生的朗读应该会更好一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朗读积累,我们要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另外,要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些同学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回答问题,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的时间。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四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六

《长城的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教学这首诗歌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创设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多幅长城图片,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七

要想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就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围绕“长城”课前通过上网、翻看课外书、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多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就是“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对于《长城》这样的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他们很难有效地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我要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带学生走进远古的年代。今天的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频频举手,反应十分热烈。“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页就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一篇篇课文它就像一座座桥梁指引孩子们走进神秘的知识丛林。我们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拓展练习了。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学习完本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

一是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有了课堂上的铺垫,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迷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二是让学生围绕“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进行小练笔,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八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遥想当年,谈古论今四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具体句子理解这个词语。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一句来理解。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在学习了长城后,我过渡到现在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取代,走进升华主题的部分,朗读诗歌《钢铁长城》。

最后展示解放军图片,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长城是祖国永远的骄傲。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九

这节课中,我参考厦门市英才小学许勇顺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独特的解读,教学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气魄雄伟的长城、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民族的长城、世界的长城、长城引起的思考,环环相扣。

紧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重点句开展教学。长城奇就奇在它的气魄雄伟,它修筑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气魄雄伟”很好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读文、看短片、谈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先让学生复习长城的结构,然后边读、边看图、边思考:你觉得长城的这些设计妙在何处?这样读、看、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

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比如教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努力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真实”的长城,因为长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骄傲,不仅仅有自豪,它更是一部血泪史。因此,长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我简明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引起学生探究长城的欲望,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向往未来学习的种子,一颗思考该如何保家卫国、富国强民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悄萌芽并开会结果。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第三节时,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在旁边写下感受。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我把指导朗读放在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可以看到学生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提高,最后几个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同时我创设情景,多次引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自豪、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落实读说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为“写”奠定了基础。如想象说话的训练,设计有梯度。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我的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在想象说话时,大都选择第一个,如果当时能够巧妙地提示学生,大家会选择后两个说话题目,说的质量会更高。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十

《长城》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1、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本次的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中,我们组选了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看图学文《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准备阶段,我们组的成员认真备课,积极查找资料,向计算机老师请教如何制作课件。经过努力,每个人做出了精美的课件,写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在讲课中,各有特色,下面就本组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 条理清晰,注重写法。(文娟老师的教学)。

文娟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像。

3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娟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先让学生整体认识长城,从地图上找出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让学生体会长城的工程浩大。然后出示长城的远景图和近景图,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确其观察点的不同,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然后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来感悟课文。

在教学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时,充分利用图片,让没有见到过长城的学生也能目睹远看长城的蜿蜒盘旋及近看时的高大坚固。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段中方位的变化,学习到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长城,更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学生试想当时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情景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更深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的条件下修筑长城的艰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产生"长城确实是世界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感触,从心底里涌出对长城的赞美。

最后,给学生提供了百度网页,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长城的传说,图片,历史。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体现更多的是理性的东西——文章的写法,说明的方法。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得到语文技能的学习。其中的不足体现在:在学生读书后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课文的思想教育显得不够深刻。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

二 情字当头,教育深刻。(周晓燕老师的教学)。

周晓燕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读写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 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 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周晓燕老师搜集了生动的长城录像资料,课前让学生观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的长城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后,用书中的话来评价长城,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然后针对这句评价,学生质疑,教师总结出两个问题:1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接下来的教学围绕这两个问题交流讨论。在教学中,穿插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在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更多的是感性的理解,而忽视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说明的方法。

本组的这两篇教学设计,各有侧重点,把这两篇的优秀之处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合理的教学设计。

要想上好一堂课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一名好教师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组成员将会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这节课中,我参考厦门市英才小学许勇顺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独特的解读,教学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气魄雄伟的长城、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民族的长城、世界的长城、长城引起的思考,环环相扣。

紧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重点句开展教学。长城奇就奇在它的气魄雄伟,它修筑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气魄雄伟”很好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读文、看短片、谈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先让学生复习长城的结构,然后边读、边看图、边思考:你觉得长城的这些设计妙在何处?这样读、看、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

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比如教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努力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真实”的长城,因为长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骄傲,不仅仅有自豪,它更是一部血泪史。因此,长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我简明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引起学生探究长城的欲望,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向往未来学习的种子,一颗思考该如何保家卫国、富国强民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悄萌芽并开会结果。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第三节时,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在旁边写下感受。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我把指导朗读放在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可以看到学生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提高,最后几个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同时我创设情景,多次引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自豪、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落实读说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为“写”奠定了基础。如想象说话的训练,设计有梯度。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我的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在想象说话时,大都选择第一个,如果当时能够巧妙地提示学生,大家会选择后两个说话题目,说的质量会更高。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十一

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是指其为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狼槿ぃ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趣骤然降低,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学习状态。

故,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得不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无独有偶,我有幸听了周老师的《长城》一课,让我受益良多,现结合此堂课,浅谈一下自己对教学历史性文本教学的几点想法:

1、课前重积累:

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如这篇课文教学前,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采访、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2、课中重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尤其是对于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很难有效的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周老师那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怪,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而孩子们的“情”一旦激发,他们口中的答案必将是一个个预想不到的惊喜。“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课后重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为了实现实践的有效性,周教师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课外实践题: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相信学生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十二

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是指其为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趣骤然降低,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学习状态。故,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得不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无独有偶,我有幸听了周老师的《长城》一课,让我受益良多,现结合此堂课,浅谈一下自己对教学历史性文本教学的几点想法:

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如这篇课文教学前,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采访,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十三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是指其为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趣骤然降低,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状态。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就长城而言,我感觉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于是,我格外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而我认为面对历史性文本,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教学前,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进行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学生最后在课上交流的资料来看,他们下的功夫没有白费,接收到的信息量非常大。

这篇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录像与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首先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列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还不够说明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来理解:先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样就把“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长城的长也就一下子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很自然地就回到了我设计的主要问题:“因此长城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感受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因此被称为“伟大的奇迹”,而对长城的结构却没有太深的体会,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直接跳到理解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呢?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数不清”“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没有……没有……”“一步一步地”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同学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再经过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我还给学生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又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劳动人民的血汗,从中说明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很快就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回头去默读第二段描写长城的结构的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小图,边思考:“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然后通过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和看真实的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长城的这些设计十分巧妙。这样读、看、画、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从而,自然更加深刻体会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顺势,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练笔。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在课的结尾,我将“长城”进一步延伸,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跟长城相关联的语文知识,比如:“有关长城的成语”“有关长城的谚语”“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有关长城的诗歌”等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我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课外进行了课文的扩展延伸,相信这种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会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回顾整节课,虽然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我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方面,做得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如何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我今后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长城的教学反思篇十四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气魄雄伟的特点,激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那么现在,我就结合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如下反思:

1、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清晰,起到了较好的提纲挈领作用。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下午的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路的宽,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上课前自己查阅有关于长城的资料,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4、第三段的教学我主要想让学生通过体会修建长城浩大、艰巨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作为中国人为有这样的长城而骄傲。教学的时候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动的话,找出来后谈谈为什么被感动,我原先设计从石头的重(每块有两三千斤),从工具的落后(只能靠肩膀和手),从山势的陡峭中体会修建长城的艰难,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很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机会,加以强调。好在后来出现一段扩展的资料倒是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结晶。

5、课文的开头以国家元首对长城的题词切入,结尾以学生的题词收尾,前后呼应。我从可以赞叹长城气魄雄伟,赞叹创造长城的伟大人民,抒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三方面引导学生。学生的题词都不错,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学生交流后的效果就会更好。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