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见识读后体会(案例15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也能够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机会。如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例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见识读后体会篇一
《见识》是吴军博士写的一本非常好的谈论人生和商业智慧的书。吴军博士是一位知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很多观点是我的人生观的来源。
这本书谈论了什么呢?前半部分写的是商业,主要写了商业的本质,未来经济的特点,创始人的工作,大小公司之辩,对创新的看法。后半部分写的是人生智慧,主要分为那么几块:工作方法,教育,交友观,人生观,幸福观,表达沟通等等。这只是对书中内容提纲挈领的简介。
但是读书光有着提纲挈领的把内容记下来是不够的,甚至干脆就无需记忆。因为除了少数的内容会一直运用,影响着你以外,大部分的内容都只是会成为你素材库的一部分。实际上,若一本书能够有哪怕那么一两个点确实打动,影响了你,那其实已经很值得了。
那么在这本书中的关键学习点有哪些呢?列举出来其实就那么几个:
先讲讲五级工程师。第一级是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级是能够带领完成有影响力的工作,第三级则是独立设计产品并且获得市场成功,第四级则能够做出独特有开创性的东西,第五级则是开创了一个产业(一到五与原文顺序不同)。事实上,这个金字塔式的分级能够套用的地方非常多。第一级强调能够完成任务,也就是最基础的东西。第二级强调影响力,也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影响力的工作。第三级则强调能够获取市场上的成功。第四级则强调开创性与独特性,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第五级则干脆创造出了一个产业。即完成-影响力-成功-独特性-创造一整条完整的链条。
常识,科技和艺术。作者提出,做好前50%靠常识,前90%靠科技,最后的10%靠艺术。我基本赞同。不过我喜欢说常识是基础,做到前八成,良好靠技术,最后的顶尖只能通过艺术。即常识-技术-艺术三段式进阶路线。
至于做好最后1%,其实就是不要看开头了几件事,看结尾了几件事。要走好最后一段路。道理很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只能是自己多去实践,努力了。到最后大家都是一样疲倦的,多做好一点点这时就可能会有很显著的效果。方法很简单,多留点体力到最后并且决心做完它。没了,真的没必要说再多了。
重点应该说说三板斧和okr。哪三板斧呢?愿景-道路-目标,记录,开放接受不同意见。并不见得多复杂,实践就好了。至于okr,则是关键结果衡量。拆分来看,就是:目标,关键结果,正常进度,实际进度,最后有一个得分和总结。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可以通过表格,曲线折线图等等去表示它。
当然,本书中我还有其他许多收获,比如最好目标-最坏打算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上能够把上面的东西用好就已经超值了。
见识读后体会篇二
看完《大学之路》后对这个作者评价不高,从此对他怀有戒心,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大学之路》是百度汇编,这本《见识》就是长微博汇编,是他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一个高表达型的人,虽然通篇大白话,还是有干货的。
吴军博士对时间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我跟吴博士一样的有见识。
自从有了俩娃从来没有感到时间如此宝贵,属于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除了上班和带娃,我只能把时间分配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两件事: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时,每天晚上读书一小时。从春节后到现在,除了出差和一些极特殊情况,我基本都做到了。
而其他的事情,比如追美剧,看综艺,刷手机,逛街,出去吃饭,大多都舍弃了。前天因为没有一次把衣服买好大老远跑去南山退换花掉一个大晚上的时间,把我心疼得要死。
我现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做。
用时间去衡量一切。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
见识读后体会篇三
在寒假读了这一本吴军的《见识》你能走多远取决于现识,吴军老师说,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这句话吸引了我,更而让我带着兴趣去读它。读到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吴军老师是这样说的:“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说它取决于两个困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环境的因素是外部因素,我们艰难改变,只能适应。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这就是第二个因素:我们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在第二章中,“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我也是如此,读完这一章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奔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红楼梦》琳黛玉的故事、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无是灵性,,宝钗是美德,做人与做事,我们需要林黛玉,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让自己快乐,我的人生格言:不要鹤立鸡群,而是要努力的离开那群鸡!读完第二章,其实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拉芝麻检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读到这句话时,头脑中第一个闪现出的观点是"选择要大于努力”面对生命中的"芝麻”的“西瓜”你要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接着第三章谈谈见识,作者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子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首先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善距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所以我们不如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缺受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战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难读书也是很重要的。围绕作看写的阅读的意义,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真的,书越读就会觉得读得少,越读,就越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读书可让人修身养性,因为书中有看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
最后我想讲的是第九章"好好说话"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如何做好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听众”听进去呢?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吴军老师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章讲。讲话做事都要达到日前。吴军老师先讲了个牧师和野蛮出租车司机的笑话.也从而得知很多人讲话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从这本《见识》我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想要见识更广,就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见识读后体会篇四
看上去,我的《硅谷来信》内容很庞杂,但在读者留言中,我看到大家对于如何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命脉,如何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有特别深切的疑问。
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势投资者。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趋势叫时代。
次一级的趋势才是经济周期,再往下是你所在的单位和公司的经营节奏。
一个人赶不赶得上好时代看运气,但在好时代里不遗憾,得靠见识。
我们恰好处于一个对的时代,有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困难。
在完成每天的专栏写作的同时,我就大家普遍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在原有来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充实成了《见识》这本书。
所以,《见识》这本书,并不是《硅谷来信》专栏内容的简单平移,而是更结构化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写作。
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
见识读后体会篇五
《见识》是吴军博士人生感悟和体会,涉及到其的世界观、投资理财、职场建议等各个方面,但总体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个人精进展开,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其实就是对待人生要乐观,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重要的事。但吴军博士结合自己的多年的生活体验,让我们更加直观的去操作和思考如何去乐观和坚持,读这本书,更像是和吴军在聊天,《见识》是对得到app中吴军的《硅谷来信》的系统归纳总结出版。我把全书主要总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信命和认命,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做事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界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从小我们就被教育,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和创造人间奇迹,但我们应该知道改变的程度是有限的。你可能会说,信命和认命太悲观了,不适合现在年轻人对生命的勇敢追求,然而,但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却是通往幸福的最快之路。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日拱一卒,实现人生的精进。每个人由于其成长环境和现实遭遇,其内心形成一套看待世界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这正是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一个追求幸福的过程,而这种由衷的幸福感(自我满意的感觉)来源则是我们的行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力。这种正向影响力可以是开一家公司、在工作中很好的完成了一项任务、为家庭分担了一部分责任等。世界没有欠你什么,你寒窗苦读十年,也不过是增加一点成功的机率,环境、家庭背景、外貌等一些因素也起一定作用。不可否认,在任何一个时代,社会都是分层次的,好一点点的社会,无非是有上下流通的机会,假定社会有100层,每上升一层,你可能就需要付出很多,而向下的通道永远是敞开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努力。
做事的焦虑来源于压力,而压力则来源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感觉完不成,所以为减少做事的焦虑,应该对自己一天内要完成的是按重要程度排个序,一天之完成一两件重要的,对于不那么重要的事,应该放弃不做,你不做,天也不会塌下来。衡量做事的标准,不是你一天开始了多少件事,而是你一天很好的完成了多少件事,拒绝做伪工作者。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而无涯。每个人一生就那么一点点时间,多少天其实都可大致估算出来,知识和事情都是学不完和做不完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做更重要的事。
看待一件事如果时间这个维度刚进去,一次的成败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样也会减少焦虑。不能以现在"有"的事实,去看待"无"的问题,不能按"有"的逻辑,去揣测"无"的可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管你起点如何,我们要做的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的前进,最终能否到达终点,或是以第几名到达终点也就没那么重要。有的人一辈子矜矜业业,然后突然被来一场大病,一下把几十年的积蓄花光,只为能多活上几周。
从中收获你的价值。进入公司,无论公司如何,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而不是过客,想着跳槽。在沟通中保持对别人的最终,但在是非问题上态度要坚决明确。说话和汇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把话说清楚为关键,先汇报结果,像一个手机app一样逐层展开。
小结:尊重自己的价值和合理评估出自己的状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见识读后体会篇六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体会篇七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体会篇八
一本书,希望给年轻小伙伴们带来更多的点的知识“传道”,涉及面包括了对父母、对同事、对职业规划、对理财、对三观,如果是我,我宁愿把这些内容再嚼细一点后分开几本书写,不是为了拼稿酬或者拼数量,而是大家过去20多年学习生涯过程中习惯了分门别类地学习,对比过来人前辈般的经历教诲在没有自身亲身经历下很难取得共鸣,这也是这本书外界褒贬不一的原因。
说回本书,几点比较印象深刻的内容,重点分享:
1、圈层的突破。十年寒窗苦读后出来社会竞争并不意味着能赢在起跑线,只是意味着你能有资格跟别人一起跑而已。逆变突破圈层往往不是一代人能解决处理完的,所以需要有基因传承的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下去才能有机会突破,别忘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更努力呢。这个逻辑类似于,通过上一代努力,从农村突破到城市,咱们这一代通过努力从四线城市突破到一线城市,咱们就需要在努力和奋斗过程中,培养下一代从一线城市往一线城市中心区域突破甚至是全球化突破,这已经花费3代人的光阴和努力了,而且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努力并不一定能逆袭圈层,但是至少能喂下一代的逆袭积累足够的筹码。
2、人生需要做减法。这一次疫情已经让大家知道,其实工作中少了谁也一样能继续落实,不一起工作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咱们没必要给自己徒添一圈又一圈的障碍,还不如找准目标,集中全力解决问题。试想一下,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100%精力分配到3件事情上和90%精力分配到1件事情上,你觉得谁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轻松呢?别以为成功的路很难走,因为大家都会走前者,以为多线程走法才能更容易触达成功,实际上因为鲜有人愿意走后者路,所以一旦你走上后者路,反而速率更快成功更容易。
3、巴菲特的午餐。跟巴菲特一起吃午饭,不是能从他口中得到几个股票的名称数字,反而更多感悟在于,知道他的人生底线是如何守住,以及用什么方法持续发展。太多的内容其实外面已经有很多自媒体和书本描述过,我不重复。反而有1点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关注风险,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下,绝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领域,人生苦短,别让自己有太多的起伏,虽然说起伏后你还能重新东山再起,但是别忘记了,起落之间,你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你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你的家人朋友也变化了好多,所以能稳就别起伏,纵使不是大幅攀升,也总比大起大落好。
5、让父母成熟起来。农耕社会时代的父母很多观点虽然很有用,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商业社会时代来说,很多经验也已经不可取甚至是倒退的了。所以咱们作为子女,应该通过分享阅读书本、设置好各自界线等原则办法来放手双方的压力和约束,想要孩子成为精英,首先自己要成为精英;想要孩子有出息,首先要让父母成熟放手。
6、拒绝玻璃心。人生虽然苦短,但是确确实实是一个长跑,不要因为自己一开始处于劣势而怨天尤人,很多事情很多人一辈子很多时候都是厄运连连苦不堪言,但是别怕别灰心,只要每一次“机会”来了你都愿意努力并抓住它,其实,最后的结局通常都不会太差甚至更美好些,这个不是鸡汤,因为人的信念往往能体现出很多内涵气质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感觉很重要,如果你给人感觉很有魄力很阳光,人家也会愿意主动帮扶你,众人捡柴火焰高,不一定特指是火本身。
见识读后体会篇九
一个人的见识有多重要?
在一次阿里巴巴内部展开的中秋抢月饼活动中,四名程序员修改脚本,瞒着公司多刷了124盒月饼,被公司无情开除。
某城市机场有位老人为了祈福平安,起飞前向飞机的发动机里“撒币”,导致整个航班延误;一女子为了等候迟到的丈夫,强行在站台阻止动车发车导致发车晚点......
社会上总是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难免让人无奈和愤慨,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一个有见识的人,最起码不会因为一点点个人好处和私心,破坏社会的规矩,损害其他人的权益。
一个有见识的人,通常都会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既通情达理也遵守规矩,更会时刻在意周围的环境,尊重别人的感受,考虑做事的后果。
这一类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收获事业和商业上的成功,成为一个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人,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最近推出自己《见识》一书的吴军老师,就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有见识的人。
吴军老师曾就任于谷歌和腾讯,是全世界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得到“专栏作家,曾出版过《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和《浪潮之巅》等畅销书。
这本最新的《见识》,是吴军老师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以及他身边那些行业大师的经验,和读者分享看待商业和人生的不同的视角。
这本书想要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见识”。
吴军老师相信,中国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拥有好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懂得洞察商业的本质,成为一个有见识有行动力的人,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他相信无论一个人的起跑线如何,人生都是一场长跑。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不断自我精进、学习和成长的人。
《见识》告诉你的“商业的本质”
大部分人总是在商业的发展中跟风和随大流。而那些最有见识的人,总是能够看透商业的本质。吴军老师总结到: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比如前几年火爆的“互谅网+”、o2o、p2p等等,最后大家发现炒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无论概念怎么炒作,商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
像是最近很火爆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在没有充分了解这些行业的前提下,就匆匆忙忙随大流加入,各种追捧和加注,生怕错过了风口少赚了钱。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没有专业知识、充分准备和风险意识的入场,结果往往是铩羽而归的。而那些通过炒新概念、夸大数据和卖情怀来骗投资人的钱的公司,就是商业道德有问题了。
根据吴军老师的洞见,商业的本质一定是创造更大的的市场,更多的需求,让消费者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就拿“共享经济”来说,除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和房屋短租以外,很多其他形形色色的“共享”服务,例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和共享专家,只不过是对共享经济理念一种廉价和不动脑筋的复制。
如果对共享经济做过一些功课的人,就应该知道共享经济早在2000年左右的美国就出现了,例如当时出现的共享电动工具的公司,共享个人时间和专业技能的公司,但是它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没有通过共享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没有让消费者“多花钱”。如果大家都不去买东西和花钱,经济就会萎缩,这样的共享经济是一定发展不起来的。
在谈到创新和创业的时候,吴军老师总结到:“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是要走完从1到n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有原创的发明,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那些被认为是硅谷用来改变了世界的科技产品或者发明,其实绝大部分都不是诞生于硅谷地区的。比如说计算机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智能手机诞生于日本电信子公司。
这些发明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事情,但是硅谷的创业者们,将它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和迭代,真正的应用到了实际生活,并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和产业化,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
吴军老师给所有创业者的建议是:一个人想要做改变世界的事情,需要能够发现新需求和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执着和智慧,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完从1到n的漫长路程。
一个创业者不应该一开始就想着创办一个新的腾讯或者阿里巴巴,打造一个新的微信或者是淘宝,而是必须先从最基础的脏活和累活开始做起。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只要认准了未来商业的趋势,保证在一个专业化的细分领域做到最好,未来一定有实现成功的机会。
一个有见识的人,往往能看透商业的本质,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容不迫,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迭代,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见识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
而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命运。
吴军老师在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有一个人在大街上扇了你一个巴掌,你会何反应呢?
有些人会不假思考一巴掌扇回去;有些人会认怂捂着脸走开;还有一些人会冷静的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被扇耳光: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要接受教训,避免下次再被扇耳光;如果就是倒霉遇到了混蛋,那么要么去找警察,要么以后时机成熟再找机会让他吸取教训。
这个扇巴掌的比喻,形容的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打击、困难甚至不幸。
要知道命运有时候会捉弄一个人,但是绝不会故意捉弄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选择。
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吴军老师非常欣赏的一个人和他的人生态度,来自硅谷著名的癌症研究公司grail的创始人杰夫·休伯(jeffhuber)。
杰夫曾经在他的一段著名的演讲中提到过,当他遇到人生中的“巴掌”,他的应对方法是找到“更好的办法”(thebetterway)。
当他身为农场少年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时,他选择奋发读书,勤工俭学考上大学;当他被易趣无情解雇的时候,他转身投抱了初创时期的谷歌,创办了著名的谷歌实验室;当他的爱妻因为癌症不幸去世的时候,他毅然谷歌离开创办了预测癌症的生物公司grail,给全世界癌症的预防带了希望。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拥有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心脏,能够在生活和命运的打击下站起来,找到更好的办法和坚持前行的人。
庄子在他的《秋水》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关于见识的富有哲理的故事:
百川汇于大河,河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然而当它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于是只能“望洋而兴叹”。
很多时候我们能看的多远,走的多远,取决于我们的见识。而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和不断突破自己现有眼界的追求。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勤奋上进,虚怀如谷和心怀远方的人,他们的见识,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变成他们构建人生智慧、幸福和成功的阶梯。
愿你的心中有星辰和大海,愿你的见识能带你走向人生的高峰,梦想的彼岸。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
我觉得好的书都会抽时间再重读一次,最近在重读吴军博士(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的《见识》一书。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智者对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思考如何成功地过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产生最大共鸣的是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本章由5篇文章构成,下面我分享下我读第3和第4篇文章的感受。
第3篇文章的题目是“西瓜和芝麻”,作者讲述了王妈妈家的女儿与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对比的故事,大女儿和二女儿读完初中就去富士康,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她们的老板郭台铭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这使得他的财富在2017年达到了480亿元人民币左右。
对以上事情有个通俗的比喻——芝麻和西瓜,郭台铭是捡西瓜,王妈妈是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懂,但在生活中捡芝麻的行为非常多: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了捡芝麻上,他就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个人如此,公司亦然,作者举了雅虎的例子,雅虎所开发出的互联网服务数不胜数,然而,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很多产品在线服务流量和赢利能力非常有限,贡献的都是一些小芝麻,把它们最后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因为它在捡西瓜。
个人和公司都要学会做减法,不要在满眼的芝麻上浪费时间,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它们培育成西瓜,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得到的罗振宇老师赞扬作者善于利用时间,同时能做很多事情,有读者写信问作者如何挤出时间来,怎样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作者分享的诀窍恰好与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只做重要的事;其次敢于舍弃。
2014年作者离开谷歌时,很多人会觉得离开待遇这么好,工作又灵活的公司不太能理解,但作者认为谷歌的工作占去他太多时间,以至他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比如写书,作者觉得在财务已经自由的`情况下,写书这事对他更有意义,他勇敢放弃,只做更重要的事。
“乱花渐欲迷人眼”现今的社会诱惑和选择非常多,这时特别需要减法思维,如果一直去追求物质,是没有尽头的,钱够用就好,够用的标准就是你能成为金钱的主人;精神上的追求也有多种形式,选择你喜欢的就可以;就算再缩小到看书这个小的范围,书的种类都非常丰富,你一辈子都看不完,那就选你感兴趣的比如说文学、心理、经济学的书来看就好。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仅学习如此,做事更是如此。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生命有限,少做(芝麻)事情,做好(西瓜)事情。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一
看上去,我的《硅谷来信》内容很庞杂,但在读者留言中,我看到大家对于如何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命脉,如何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有特别深切的疑问。
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势投资者。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趋势叫时代。
次一级的趋势才是经济周期,再往下是你所在的单位和公司的经营节奏。
一个人赶不赶得上好时代看运气,但在好时代里不遗憾,得靠见识。
我们恰好处于一个对的时代,有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困难。
在完成每天的专栏写作的同时,我就大家普遍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在原有来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充实成了《见识》这本书。
所以,《见识》这本书,并不是《硅谷来信》专栏内容的简单平移,而是更结构化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写作。
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二
在一次阿里巴巴内部展开的中秋抢月饼活动中,四名程序员修改脚本,瞒着公司多刷了124盒月饼,被公司无情开除。
某城市机场有位老人为了祈福平安,起飞前向飞机的发动机里“撒币”,导致整个航班延误;一女子为了等候迟到的丈夫,强行在站台阻止动车发车导致发车晚点......
社会上总是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难免让人无奈和愤慨,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一个有见识的人,最起码不会因为一点点个人好处和私心,破坏社会的规矩,损害其他人的权益。
一个有见识的人,通常都会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既通情达理也遵守规矩,更会时刻在意周围的环境,尊重别人的感受,考虑做事的后果。
这一类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收获事业和商业上的成功,成为一个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人,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最近推出自己《见识》一书的吴军老师,就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有见识的人。
吴军老师曾就任于谷歌和腾讯,是全世界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得到“专栏作家,曾出版过《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和《浪潮之巅》等畅销书。
这本最新的《见识》,是吴军老师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以及他身边那些行业大师的经验,和读者分享看待商业和人生的不同的视角。
这本书想要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见识”。
吴军老师相信,中国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要拥有好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懂得洞察商业的本质,成为一个有见识有行动力的人,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他相信无论一个人的起跑线如何,人生都是一场长跑。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不断自我精进、学习和成长的人。
《见识》告诉你的“商业的本质”
大部分人总是在商业的发展中跟风和随大流。而那些最有见识的人,总是能够看透商业的本质。吴军老师总结到: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比如前几年火爆的“互谅网+”、o2o、p2p等等,最后大家发现炒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无论概念怎么炒作,商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
像是最近很火爆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在没有充分了解这些行业的前提下,就匆匆忙忙随大流加入,各种追捧和加注,生怕错过了风口少赚了钱。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没有专业知识、充分准备和风险意识的入场,结果往往是铩羽而归的。而那些通过炒新概念、夸大数据和卖情怀来骗投资人的钱的公司,就是商业道德有问题了。
根据吴军老师的洞见,商业的本质一定是创造更大的的市场,更多的需求,让消费者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就拿“共享经济”来说,除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和房屋短租以外,很多其他形形色色的“共享”服务,例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和共享专家,只不过是对共享经济理念一种廉价和不动脑筋的复制。
如果对共享经济做过一些功课的人,就应该知道共享经济早在左右的美国就出现了,例如当时出现的共享电动工具的公司,共享个人时间和专业技能的公司,但是它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没有通过共享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没有让消费者“多花钱”。如果大家都不去买东西和花钱,经济就会萎缩,这样的共享经济是一定发展不起来的。
在谈到创新和创业的时候,吴军老师总结到:“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是要走完从1到n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有原创的发明,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那些被认为是硅谷用来改变了世界的科技产品或者发明,其实绝大部分都不是诞生于硅谷地区的。比如说计算机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智能手机诞生于日本电信子公司。
这些发明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事情,但是硅谷的创业者们,将它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和迭代,真正的应用到了实际生活,并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和产业化,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
吴军老师给所有创业者的建议是:一个人想要做改变世界的事情,需要能够发现新需求和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执着和智慧,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完从1到n的漫长路程。
一个创业者不应该一开始就想着创办一个新的腾讯或者阿里巴巴,打造一个新的微信或者是淘宝,而是必须先从最基础的脏活和累活开始做起。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只要认准了未来商业的趋势,保证在一个专业化的细分领域做到最好,未来一定有实现成功的机会。
一个有见识的人,往往能看透商业的本质,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容不迫,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迭代,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见识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
而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命运。
有些人会不假思考一巴掌扇回去;有些人会认怂捂着脸走开;还有一些人会冷静的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被扇耳光: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要接受教训,避免下次再被扇耳光;如果就是倒霉遇到了混蛋,那么要么去找警察,要么以后时机成熟再找机会让他吸取教训。
这个扇巴掌的比喻,形容的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打击、困难甚至不幸。
要知道命运有时候会捉弄一个人,但是绝不会故意捉弄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选择。
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吴军老师非常欣赏的一个人和他的人生态度,来自硅谷著名的癌症研究公司grail的创始人杰夫·休伯(jeffhuber)。
杰夫曾经在他的一段著名的演讲中提到过,当他遇到人生中的“巴掌”,他的应对方法是找到“更好的办法”(thebetterway)。
当他身为农场少年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时,他选择奋发读书,勤工俭学考上大学;当他被易趣无情解雇的时候,他转身投抱了初创时期的谷歌,创办了著名的谷歌实验室;当他的爱妻因为癌症不幸去世的时候,他毅然谷歌离开创办了预测癌症的生物公司grail,给全世界癌症的预防带了希望。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拥有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心脏,能够在生活和命运的打击下站起来,找到更好的办法和坚持前行的人。
庄子在他的《秋水》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关于见识的富有哲理的故事:
百川汇于大河,河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然而当它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于是只能“望洋而兴叹”。
很多时候我们能看的多远,走的多远,取决于我们的见识。而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和不断突破自己现有眼界的追求。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勤奋上进,虚怀如谷和心怀远方的人,他们的见识,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变成他们构建人生智慧、幸福和成功的阶梯。
愿你的心中有星辰和大海,愿你的见识能带你走向人生的高峰,梦想的彼岸。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三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四
小孩长大的过程中就是不停的学习,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过程。长大成人后,知道的会越来越多,想得到的也会越来越多。人的天性就喜欢多,不喜欢少。有舍才有得,但是敢于舍弃的人才会过得更好。
有人分析这与印度人早于中国人走出国门,当然机会会多一些。再次在语言方面,印度人英语要好于中国人。还有人归于意识形态方面,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更容易相处,而对中国文化有防范。
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印度人选择要少,反而帮助了他们成为跨国公司的顶级高管。印度人的婚姻选择与种姓有关,他们有严格的区分。高种姓只能找高种姓,没有别的选择。工作上也一样,选择非常有限。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精英中,有时会犯挑花眼的毛病。很多时候,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在选择上,而不是在经营上,或许少些选择,多些聚焦,反而会更成功。
西瓜与芝麻相差很远,当我们同时看到西瓜和芝麻,要有区分西瓜和芝麻的能力,更要有捡西瓜的能力,因为西瓜远远重于芝麻。
工作上也是如此,事务要有优先级,专注于自己的专长,耐得住寂寞,敢于舍弃眼前的利益,舍弃眼前的诱惑,而有长远的战略。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感叹到,北大与清华培养了太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那些会做人的人,俗话说情商高的人,更需要那些会作诗的人,即有灵性的,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我对“见识”的理解,“见”是看见,“识”是识别,理解。看见事物,经历事情,才会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识别其中的不同,悟出其中的道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聪明的人与有成就的人往往是两回事。
爱因斯坦是公认的天才,但至今对其大脑的研究没有得出什么惊人的发现,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大脑生理上与普通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作者认为爱因斯坦与常人的不同在于: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做白日梦,自己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天才必有过人之处,可能生理上与我们并没有差异,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
天才做事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值得学习的。
普通人要有所成就,要避免有一颗玻璃心。人生的赢家不是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我们要有“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的生活态度。
“玻璃心”、“伤不起”成为了今天很多年轻人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借口。如果玻璃心不死,以后就无法给长跑提供足够的动力。
聪明人要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自己总能够不断坚持的跑下去,即使跌倒,也能不断爬起来。如果能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最终跑到终点的会是这样的人。
对待成功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成功了可能是自已运气好一点,失败了也可能是运气不好。对运气的看法要中庸一点。人总有运气好和运气不好的时候。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耐心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杜鲁门成为总统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但是耐心,朴实,低调让他有了好运。在他成为总统前一直是运气不怎么好。既然运气这么重要,做事要有“问心无愧,尽人事,听天命”的大局观。
有时贫穷不可怕,志短才可怕。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贫穷让人走不出原来的圈子,以至于缺乏远见。
活得诸事不顺的人常常缺乏见识,缺少爱以及严重的没有规矩,这三者都比贫穷可怕。对于家长来说,小时候的贫穷不是将来孩子不能成功的理由。
普通人也要有“大家‘的智慧。
莎士比亚说,“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不要毛躁。对人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对人礼数有加,保持距离。
对待朋友,要”交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也不要对每一个泛泛之交滥施你的交情“。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管理的智慧,把产品做成牙刷,功能稳定,每天都被人使用。即使公司如日中天,但也认识到公司最终都会消亡,因此要不断开辟创新领域,做到薪火相传。
巴菲特的午餐拍卖,相信很多投资界的人知道。能有机会拍买成功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人,能亲耳听他讲投资原则,其实巴菲特讲的非投资技巧,而是他的人生智慧:
第一、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这一点可以把大部分人给过滤掉。第二、不做空股票,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一旦使用杠杆,赢的时候可以让你成倍的收获,输的的时候可能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见识读后体会篇十五
读完了吴军老师的《见识》,内心十分平静,诚如他所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洞察世事和人生的独特方法,因此,我想以“新知”为题写随笔。一则,新知表示此书许多地方给我新的认知,类似于开了脑洞;再则,书里那些从前知晓的观点,再看到时候,竟又重新感知,有了不同见地。
#关于个人#
全书归类为关于“个人精进”的主题,围绕个人见识、个人发展、个人选择等多个方面给我们打开了窗户。于“个人精进”而言,我所了解的是身边好些朋友的个人精进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里比较集中,而且进度很快,大部分人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便随着社会的洪荒滚滚向前,每每制定了个人年初规划,个人年终总结,个人精进计划表,都莫名其妙被今晚熬的夜,明早赖的床悄悄裹挟,不知所踪了。
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渐渐有一些教育人士开始重视个人的终身精进,并且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于是社会上的成人继续教育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占据了市场的大蛋糕。你瞧,敏锐的人,始终能够找到市场的空缺。仔细想来,一个人立于世,不是靠学校里学习了十几年知识,然后在余生的几十年加以运用的,而是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去扩充、去积累,最后实现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
“人生是一条河,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自己的修行尚且可以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坚持去实现,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一些事情,最好能做成功,这便需要我们的个人魅力和行事魄力。简单点讲,你不仅要有做事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力,要有筹谋的智慧。而这,也离不开个人的精进呢。
#关于伴侣#
我们都知道,伴侣是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下半场的人,但是生活中鲜少有人能拎清楚伴侣的重要性。很多人在父母、子女、伴侣的排序上,不自觉将伴侣放在了最后,或许因为太亲近反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也是因为关系颠倒而家宅不宁。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需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优先于子女,更优先于双方的父母。”
比投资自己重要或更重要的,便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古训有“一个好女人能富三代,一个坏女人能毁三代。”这里说了女性伴侣的重要性,当然,合适的男性伴侣同样重要。在此,总结吴老师的观点给大家一点建议。一个好妻子,通常是:不搬弄是非而且性格好,迷人、有气质、聪明。选择一个好丈夫,便首先要看他的“婚姻观”,其次看他有多少创造未来的能力。
这里我还想表达的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们选定了自己的伴侣后便应当抱着坚守一身的信念来过日子,一边提升自我,一边投资伴侣。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内省、相互监督,发现自己和伴侣身上的优缺点,取长补短,进行投资。现下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捡现成,男朋友、女朋友,情感方面喜欢捡他训练好了的;财富方面喜欢挑已经衣食无忧了的;可多少忽略了人的发展性和精神的方面的成长,这是极可怕的事情。
#关于父母#
龙应台老师在她的书里提到,父母与孩子生来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陪伴他拥有独自离开的能力。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下长大,很大一部分人一时半会儿无法理解这样的豁达。
其实,我们用开放的眼光来看,现今的父母多少是不够成熟的。
首先,尊重和理解方面,中国的父母在精神、人格平等,对思想包容理解这块是匮乏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实行“一手包办”,总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要多,自己的经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一辈子顺风顺水。我想问的是,“然后呢?”太过顺利的人生背后,孩子的一生形同被设定好的齿轮。
再来,独立方面。我们的父母过多的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放在孩子乃至于孙子身上,让许多远远超过18岁的年轻人如巨婴一般生活着,完全没有独立的能力,不难想象,世世代代发展下去,我中华子孙何谈一代更比一代强?
另外,输赢之说。我们的父母是吃过苦的一辈人,他们对于输赢的观念特别看重,生怕自己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再次发生在孩子身上,这边有了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思想。总想着跑在队伍的前头,不要“落后挨打”才好。其实呀,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机会又浩瀚如海,在人生慢慢的马拉松长跑中,起跑线一说当真没有了说服力。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看看有多少能人志士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而倒退回去,他们也曾经在起跑线的很后面呢。所以,一定要说起跑线的话,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关于幸福#
幸福的主题太宽泛了,但我们多数时候是在说一种内心的真实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欢坐拥挥之不尽的财富,有的人享受捐赠自己已有的财富;有的人喜欢热闹繁华中起舞,有的人喜欢安静宁谧中阅读;有的人喜欢生活在不停的增加,有的人喜欢生活一直做减法。瞧!这因人而异的。
吴军老师把财富比喻成它是上帝的寄存在你这里的,如果你没花完,死后是要还回去的。这样看来,不如把钱看成是我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手段,适合自己就好了。如果拥有太多的钱,便需要考虑财富管理、资产配置、以及投资等问题,投资就涉及到风险,风险的来临也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所以,财富也不是越多越有好处的,懂得有效挣钱、合理花钱以及管理钱才是好的。
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热闹繁华、人潮涌动的地方,在这样紧密的环境里可以暂时忘了自己源自内心的孤单,于是有人感叹“因为害怕孤单,我选择热闹。”这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不敢一个人独处。其实,有些人是喜欢独处的,他们通过阅读,通过打坐,通过焚香等等的方式,与古人对话,接近自己神性的一面,然后他们的思想得到飞跃。这样的人毕竟占少数,他们默默的发光发热,变得更加优秀。
生活需要做减法的思想大概是从日本的《断舍离》一书发行之后开始风靡起来,给了我们看待生活的另一个视角,遵循减法生活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我们的长辈们依然还在越多越好的思想里怡然自乐。多少未必有个定数,首要的是自己要给生活定调,譬如,你喜欢极简主义总不会添置一些繁杂构造的物件儿的,倘若你喜欢宫廷陈设,那家中自然要些中式风格的物品才能烘托出气氛来。我对减法生活的认知是,我们大可不必向以往一样,买很多东西留着不用,想着世世代代传承,能增值或保值,说到底,潮流的趋势变化得太快,与其花大力气买这些东西等过时,不如好好经营好当下,只买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需要的,物尽其用,提升品质便很好。
我想,遇见一本好书是缘分。尤其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它的效能便扩大十倍、百倍。一本好书,本身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阅读,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