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区建设申请报告(案例18篇)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报告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冗长或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了解报告写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一
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工作队伍,对于依法规范、有序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提高罪犯的教育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培训。为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快知识更新步伐,确保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我们要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
1、举办培训班。要定期组织试点区司法所所长、抽调的监狱劳教干警、司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国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让工作人员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掌握隐含于其中的知识,形成解决当前矫正工作存在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能力。
2、举办知识竞赛。要本着“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宗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激发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组织学习考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考察学习,以加深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使试点工作的开展更充分、采取措施更有力。另外,还可以邀请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相关工作人员赴我市对我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互相触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分类管理。为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职能作用,确保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效果。我们应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1、对抽调狱所干警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抽调干警日常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干警的奖惩、请销假、考核等进行管理,规范干警工作。
2、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管理。市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隶属于街道办事处内部编制,为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建议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实施双重管理。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接受市司法局业务指导,由市司法局负责具体工作安排和年终考核。
3、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要以试点区为单位,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人才储备库,为社区矫正工作不断供应新鲜血液,对那些不适宜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志愿者进行分类,按照参与矫正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矫正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等不同类型。
三是改善结构。要结合社区矫正的开展,突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和要求,司法所所长、抽调干警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按照需要具备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或相当学历的要求进行配备、为依法、严格、规范、准确地实施刑罚提供素质支撑。一方面,要从知识层面上进行优化。实施多元化人才选拔,要坚持“公开招考、定岗竞争、择优入围”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选拔热爱社区矫正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工和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另一方面,要从年龄上进行优化。采取阶梯式用人方式,在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选拔上,既要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干部。要按照年龄的大小,科学配备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是完善机制。要完善司法所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及时调整不称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进而优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结构;要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评检查小组,由职能部门牵头,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试点区20个司法所检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年终时要进行综合评比,同时评出工作先进和后进,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是加大宣传。社区矫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新事物,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月”、“社区矫正大家谈”、“社区矫正研讨会”,开办社区矫正信息网、宣传专栏以及各种会议等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重点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使广大群众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二
为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城区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县民政局对我县城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城区面积14.63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万人,辖2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居委会(包括9个村改居),16个村委会。近年来,城区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一是城区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社区管理范围基本覆盖了县城城区,管理服务队伍初步建立,部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业务相继展开。各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十制度、一守则、一职责”等规章制度,社区规范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二是社区工作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由原平阴镇政府按原工资标准发放,兼职人员工资从社区居委会办公费用中列支。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县、街道办事处按照1:1的比例分担。三是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在重要地段、主要场所安装了视频监控,逐步形成全方位巡防格局。
一是社区组织不够完善。全县城区社区建设管理组织尚未成立;大部分居民居住区未成立社区居委会,已建立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仍达不到应有职数。二是社区基础设施较差。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均为租赁,达不到新建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648平方米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三是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特别是9个村改居社区,没有进行农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仍沿用农村管理方式。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的居将辖区内外来定居人员排除在管理与服务之外,有的居实行分等级管理,后入住人员不能与原村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四是社区管理责权不明确。部分职能部门将本部门工作任务交到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部分开发商将小区管理交给下属物业公司,造成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监督不到位。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都未成立业主委员会。五是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政府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仍将社区居委会作为其行政职能延伸到基层的载体。甚至部分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单位部门正职,除社区工作外,还担负其他工作。六是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目前,社区经费全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组织。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城区社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人员从县、镇(街道)党政机关选派和面向社会招考。二是制定规划。结合县城城市规划,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1000—3000户左右规模为标准,对县城城区社区规模进行科学调整,组建10个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非“城中村”居民实施全员管理。三是完善制度。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意见》,着力解决影响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建立机制。把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在划定的社区,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居民代表会议为主的民主决策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的执行机构。每个社区按照党支部至少设3职、居委会至少设5职、社区服务站设3-5职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挂职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等人员。同时,建立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配齐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三)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专项整治,已规划社区办公用房但未建设或未按规划建设的,责成建设单位按规定补建或新建;挪用的,要按规定收回,移交街道办事处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未规划的,要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借、调剂置换等方式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发改、国土、房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社区工作用房、服务设施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四)改革社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社区要切实履行好“协助开展”的职责,确保社区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实处。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五)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按照“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学和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社区居民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有所乐。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六)健全多方投入的共建机制。建议将城市社区办公经费纳入县、街道两级财政预算,社区办公室经费按上级有关标准核拨,由县、街道财政按比例分担。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收入和“费随事转”经费全部留作社区工作经费。工作用房、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维修经费及物业管理等费用,由县、街道负责解决。县和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到社区任职的人员,其薪酬待遇由派出单位按相同层级人员的标准落实;面向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xx县最低工资保障标准给予适当补贴或参照县聘工勤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并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解决。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楼院门栋长、网格管理员,其生活补助标准由街道通过考核发放。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三
为认真贯彻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在我区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区政协联合组织部、民政局等12个区直相关单位成立调研课题组,从3月13日开始,深入民政局和兴门、宝泰、莲新等8个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专题调研,对社区的办公设施、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调查。本文基于此次调研结果,对我区社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区从20xx年在中城街道开始先行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社区建设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区建成4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属纯居型社区33个,村改居型社区12个。一批单位和个人荣获上级各类表彰,区社区志愿者协会、东城街道社兴社区居委会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协会先进单位”和“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中城街道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东城北龙社区居委会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东城松涛、南城兴晖等10个社区被评为“龙岩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两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一位同志荣获“省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目前,中城街道正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区居委会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1、领导重视,打牢社区建设基础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街道、社区,调研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社区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的意见》、《新罗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抓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的领导管理机制。各社区还吸纳了驻区单位领导加入社区建设工作小组,共商社区建设发展大计;建立了社区建设考评机制,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相关部门、街道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和运行机制。
2、认真组织,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原有居民区规模小、设置不合理、资源分割等问题,本着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对原居委会进行了重组调整,建立了新的社区居委会,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组织。目前,全区社区书记、主任的平均年龄47。9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1。01%,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
3、加强管理,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
一是完善社区各项制度。在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议事、社区主任、副主任职责、居务公开,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广泛开展居务公开,总结推广凤凰社区、北龙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全区社区居委会干部民主评议合格率达到96%。二是做好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内容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每年均对社区主干进行一次培训,从理论和能力上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委会的整体效能。三是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从20xx年2月起,我区将社区主干的工资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提高到500元,大大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积极组建社区兼职志愿者队伍。按照“自愿、规范、长期”的原则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党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在服务项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宣传、社区维权等“十大服务项目”和科普培训、居校共建、创卫宣传等服务内容。现全区共有社区志愿者组织62支,专职人数495人,兼职人数10239人,注册志愿者62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区居委会硬件建设
积极采取“五个一部分”的筹资办法完善社区工作条件:即市财政、市社区办解决一部分,区财政解决一部分,街道财政解决一部分,辖区单位赞助一部分,社区投入一部分。多年来,区、街道两级财政都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市、区财政、街道、社区自筹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区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社区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等。各社区居委会也采用购置、调整、更换、改建等形式,使社区用房和服务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区45个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240平方米,达到省示范社区标准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个,占73%。社区居委会的服务站、警务室、文化阅览室、社区活动室等样样俱全,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强化服务,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发展
一是加快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至目前,我区已成立了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站)47个,各类服务设施6413个(不完全统计),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区级1个、街道级4个,社区级42个;青少年教育站61个,托幼机构166个,托老机构8个,餐饮服务网点1164个,商业零售网点2294个,维修服务网点472个,咨询服务站75个,其它服务设施24个。同时抓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劳动保障服务,积极建设一批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截止20xx年度,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登记造册的下岗失业人员共有4963人,为城区下岗、离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机会4070人;二是推进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目前已有26个社区居委会合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投入使用。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三为主”方针,建立了“街道—居委会计生专干—计生小组长”等三级计生服务网络;三是扶持社区文化。各社区都十分重视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积极组建诸如夕阳红文艺宣传、腰鼓、棋、舞蹈等队伍。一些社区已经培养出一批专业表演队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常年活跃在社区里。各社区还充分利用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法制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东城街道开展“温馨社区”,南城街道开展“学习型社区”,中城街道开展“诚信社区”,西城街道开展“文化社区”等;四是推进社区平安建设。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治安队伍综合治理网络。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各社区实现了“一区一警”,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努力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成立的社区义务巡逻队达30支。
1、组织管理体制问题
一是社区组织领导体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规定,社区建设实行的是以街道管理为主的组织领导体制。目前社区建设中办公场所规划实施、建设资金筹措、辖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等问题,仅仅依靠街道和社区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机制难实行。目前,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医院、学校的服务及设施和闲置资源共建共享,听任所在单位领导意愿,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难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计生、劳动等网络资源自成一体,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三是社区组织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诸如向居民收取城镇义务兵优待金,涉及面广,征收难度大,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仅完成任务的三份之一。居委会普遍反映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2、办公场所保障问题
目前,还有12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其中6个无办公场所,6个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见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城建规划部门编制城市规划时,对新开发的小区没有预留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用地,造成“无地”建设问题突出,如南城莲东小区和西陂龙岩大道、龙腾路沿线新开发的小区等。
二是相关文件内容不明确。市规划局《关于规范城市社区服务用房规划审批管理的通知》(龙政规〔20xx〕147号)文件规定,从20xx年开始,各开发小区按5万平方米以下的预留3%,5万平方米以上的预留2%作为社区服务用房,但由于该文件没有明确执行主体,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实,部分新开发小区预留的社区服务用房包括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相当一部分小区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简单地用物业服务机构用房替代,居委会办公场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区居委会“无址办公”的问题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委会(所辖恒宝豪庭小区)、中城街道北关社区居委会(所辖阳光翠庭小区)等6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标准。
三是社区办公用房审批手续难办。全区12个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的社区居委会,其中6个社区居委会有现成的土地可供新建办公活动场所,却无法取得城市规划和用地审批手续。如:东城街道永兴社区居委会,在龙岩第二医院附近铁路边有一块160平方米的空闲安置地,可兴建居委会办公用房,但规划部门至今未审批同意。东城街道东宝社区居委会在老火车站附近有一块2亩地可建设居委会办公用房,规划部门已经批准,但用地指标至今无法办理;西城街道莲新社区有一块尚未开发的空地,规划部门也划出了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蓝线图,并办理了选址意见书,但在用地审批时无法办理红线图;中城街道北关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仅办理审批手续就用了30多万元,因无后续资金,只好搁置停建。
3、经费保障问题
一是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20xx年以来,市、区、街道和社区建设中虽已投入1000多万元,但年均投入仅130多万元,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按目前的规定,新建一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分别需交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60元、人防易地建设费28元,所占的建筑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区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达33个,占73%。这些居委会居财收入匮乏,仅依靠市财政对一个新建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补助10万元,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办公场所建设问题。
二是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偏低。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财政性生活补贴原则上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50%;专职委员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30%”,按20xx年最新调整的新罗区最低工资570元/月标准计算,我区社区居委会成员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社区主干应为855元/月;一般委员741元/月。但目前社区居委会主干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500元。与《纲要》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社区办公经费不足问题。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居委会协助办理本部门业务的,要求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实,增加了社区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区办公经费压力。目前,我区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主要是按照省财政厅的规定每年下拨补助5000人以上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1万元,5000人以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8000元。这样的标准远远无法满足我区33个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要求。
1、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制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组织领导体制是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最重要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领导,明确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针对社区用房建设、文化、环境、治安、卫生等等分属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民政部门牵头的职能不能落实的现状,建议设立市和区两级社区建设管理局一类的政府机构,统一行使社区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检查、指导、协调职能,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推进。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驻区单位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驻区单位自觉遵守、积极参与、热情支持所在社区的社区建设管理,主要包括驻区单位的文化、体育、科研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参加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配合社区做好计划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区的公益事业建设,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活动。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驻军、大中小学校、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支持所在地社区的工作,参加所在地社区的活动,要主动与社区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驻区各单位要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作为办公、服务和活动场所,要将单位的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分别建立信息网络体制,建议建立市、区各部门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三是先行先试,完善社区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在城区每个街道抓好1—2个社区试点,拓展社区建设内容,提高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任何级别的部门、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向所在区社区办提出书面申请,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后,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理顺市、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和街道在管理区域性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以及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把社区居委会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层层向下压任务,坚决杜绝社区行政化。建议落实区委已经制定的政策,城市义务兵优待金由区财政统筹,减轻社区工作压力。
2、切实保障社区办公活动场所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同步规划建设。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及福建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规划、土地、民政以及新罗区政府部门,按照社区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区划以及“布点合理、选址适当、设置集中”的要求,尽快编制出台龙岩中心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规划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力争居住区的规划与社区居委会设置规划同步进行,确保居委会办公用房有地选址,有地建设,尽快解决“无址办公”以及面积达不到省定标准的居委会办公用房问题。同时提前规划预留即将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地块(近期急需新建华莲、龙腾、东肖开发区等14个社区居委会,详见表三)。按照“五个一”(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一个文化阅览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以及预留一定的停车场标准来规划建设,独立建设,占地面积不少于1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上。
二是明确责任,建立社区办公用房保障机制。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规划、土地、建设、房管、民政等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xx〕275号)以及《福建省城市建设纲要》、福建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土地竞拍、小区规划、工程建设、商品房预(销)售、竣工验收备案及权属办证等环节的协调控制,确保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规划建设、配套到位。
三是简化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用地手续,减免费用。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本身是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于市民,现再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易地建设费等费用,本身就是加重当地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因此建议市规划、土地等部门简化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建设各项审批手续,并且减免相关审批费用。
3、增加投入,确保社区各项经费
一是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保障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和支持,建议每年从市、区财政预算中各安排300万元,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制定具体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社区服务等费用支出规定,从根本上保障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以及社区社会服务费用。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对零星开发住宅区,开发商可按建设面积2—5%的标准折算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专项用于建设或购买社区配套用房”规定,建议市政府明确对新开发的住宅区,开发商按建设面积的5%的标准折算,向新罗区政府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专项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
二是兑现并提高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参照20xx年最新调整的新罗区最低工资月标准,今年尽早兑现省要求的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社区主干应为855元/月、一般委员741元/月。明年逐步提高,以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如确需社区居委会承担或配合的工作事项,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把关,通过街道办事处统一安排,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对于超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职责范围,而必须由居委会协助的工作,要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经费或人员,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是建议适当提高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四
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五
一、调查背景
一个温馨美丽的社区是每一户居民的一个美好愿望,因为这个社区是他们日日居住的家园。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我家所在社区变化巨大,还记得,那时我们社区,房屋老旧,水泥、砂石路面坑坑洼洼,“绿化”是自生自灭的灌木杂草,小区照明仅凭几盏昏黄的路灯,社区旁的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总是带有很大的噪声和灰尘。而现在,我们的开始有了便利的服务、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亲善的人际关系、安全祥和的生活气氛,大家都逐步过上一种安居乐业、悠闲自在的生活。正是这巨大的变化,让我对我们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的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暑假的此次调研活动中,我就选择了社区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调研对象,进行了我的社会实践调查。
1、调查目的及内容:对社区的建设发展以及目前建设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做了解。
2、调查对象: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及附近几个小区内的居民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3、调查时间:2012年7月15日—8月20日
4、调查地点: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及附近几个小区
5、调查方法:和朋友一起,对小区内的的居民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主要是通过询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正文
随着社会进步,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社区建设的内涵也正逐步扩大。这些年来,在长沙市政府的号召下,全区社区不断加强建设,使长沙全区社区的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逐步提升。
1. 创建“先进文化社区”,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及宣传。 经过调查问卷的统计,我发现92%的居民认为我们社区应多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表明了,创办先进文化社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事求是,重在建设的原则,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各项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去年,我们社区启动了“先进文化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着重推出了“舞动社区”活动、“社区小报展”及“社区先进文明家庭评选”等等活动,上半年,我们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社区乐”文艺晚会,吸引了众多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从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60%的愿意度来看,我认为今后社区的文化活动还要继续开展,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出精品活动,鼓励更多居民自发参加,使整个社区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2. 创建“安全社区”,加强安全隐患防御。
一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社区安全防范队伍。目前。每个社区都配备了治安主任、委员1-2名,治保、调解组织成员5-7名,治安巡逻队员8-12名,以及辖区单位的保安力量,为加大“人防”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区“三项工程”建设,今年又建成了“技防小区”和“两车安防工程”,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硬件基础。加强了社区警务室的建设,区委、区政府还给每个派出所配备一部社区警务巡逻车,改善了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条件,同时,全面实施警务政策,推动警务下沉,管理服务前移,更好的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
3. 创建“绿色社区”,加强小区场地规划和绿化建设。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两年前的调查中发现,对小区规划和绿化满意的仅占19%,一般的有31%,不满意的占到了50%,这就对小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过小区地陆续整改,现在我们小区十分注重环境的清洁,每栋房子的停车场、小区的垃圾站也都一一进行了修缮。在我的暑假调查中,现在居民对卫生环境的满意度较高,调查统计达到94%。但是我还是觉得,仅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是不够的,建议各社区应该在绿化和优化上多下工夫,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轻松,并且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场所。
4. 创建“服务型社区”,端正服务态度,积极服务于居民。
缺陷,有34%的人选择了这一项。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多个社区超市、社区菜市场的落座方便居民的生活,改善了居民的购物的环境,还有社区医院的落座,更是社区居民的一大福音。但是据一些居民们的反应,我们社区还有仍有许多急需改善的地方,例如有些社区出现路灯不明,下水道堵塞无人负责的现象,虽然仅占了11%,但是却还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以后我们能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5. 创建“学习型社区”,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居民文化素养。 在以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社区学院或举办过学习讲座的仅占4%,而这几年,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长沙各社区都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的社区化、社区活动的教育化以及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所以,一直以来,社区工作的一个重心,便是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建设,开展一些贴近居民生活,居民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例如书法艺术、古玩收藏等。
6.创建“零待业,无特困社区”,加强社会保障的落实。
进的进程。
三、结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调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许多,比如:社区工作的透明度还不够;社区的基础和硬件设施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各级领导和部门对社区工作重视不够;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各社区间共建意识不强、资源共享力度不够等问题。 所以,我觉得只有全区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推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的持久动力。而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的建议和对策是社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视以下四个“强化”:
1.强化社区的队伍建设。
在问到对工作人员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上,大部分的受调查者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但是今后政府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提高队伍素质,或者由街道下派等方式向社区增派人手,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也可以考虑让区直机关的干部参与挂点社区的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队伍的教育学习,立足社区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积极领导居民,服务于居民,构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骨干队伍,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强化社务公开制度。
据调查居民认为需要向其公开的事情中财务占了54%,而且大部分的居民抱怨水费、物业费等费用收得高了。可见应该全面推行社区政务、事务、财务的全方位公开制度,所以建议每个社区应该经常更新公布栏信息,定期向社区成员公开,也可以借鉴全国其他优秀社区的经验,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仪社区建设、谈社区管理、定社区大事。努力做到“民知、民议、民管、民享”,让社区居民充分体验“当家作主”的民主气氛。
3.强化基础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这些年长沙的各个社区的都悄然出现了许多运动健身器械。经过调查统计选择三项基础设施的人占到了70%,可见在社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还有不断完善社区的硬件载体。社区的基础设施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据资料显示这些年我们雅雀湖社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多资金投入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区级多功能公共行政事务服务大厅、街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还健全了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让居民充分享用社区的资源。
4.强化社区间的共建联建、资源共享。
各个社区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各社区间的共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各社区的居民才能得到更好的资源享受。
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它仍存在许多不足,居民们也有许多抱怨式的反应,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园的蓬勃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更是感受到了我们小区居民们的热心和帮助,他(她)们都是我在我们小区这个大家园中的朋友、亲人,我有理由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我们社区的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为更好的指导和开展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的工作效率,对全街五个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召开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会、深入各社区居委会实地调查并收集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综合意见,现就在新形势下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社区体制,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利与弊等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在新势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面对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单位功能不断弱化和解体,城市管理出现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等诸多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有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尚扮演着政府的角色,是政府的一条“腿”,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完成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员解决社区自治事务和为居民服务。
(二)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虽然大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机制不活,服务队伍不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三)社区自治意识和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
理和自治的意识不强,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较少,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必不高,社区凝聚力不强。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南岗区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吸引大量的年青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其中部分同志,文化程度虽高,但缺乏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思想素质和责任心不尽人意,缺少经常性、专业性的业务提高培训,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还有其他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办公经费短缺,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缺乏规范化,现代化标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社会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高等问题,急待上级相关部门解决。
二、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制、强化责任、科学推动社区工作上新的台阶
(一)创新社区体制,大力推动社区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社会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给基层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对此,在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组织体制。完善组织体制,是提高党对社区各项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基础。形成以街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从而使党组织对居委会各级工作的领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街道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联系,探索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着重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3、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和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应由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形成方案,提交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二是要推广社区事务民主听证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实行民主听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进一步规范听证程序,把议题选定、代表确定、会议公示、召开会议、议题办理落实等各个环节。三是要逐步设立楼(门)院联络员制度。推进楼(门)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完善居民自治体制机制。
4、健全社区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与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服务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工作体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要在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与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参加的社区事务协商议事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居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要在进一步掌握社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区建设。
(二)理顺社区各种关系,加强社区管理,以人为本,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社区是城市的基石,社区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所以在着手抓社区管理的时候,要注重抓好社区各项基础工作、理顺社区各种关系,这是加强社区管理的关键。目前社区管理总的思路就是立足服务、完善自治、夯实基础、健全法制、提升水平。立足服务就是整合资源、拓展社区服务。完善自治就是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改革,推动政治文明。夯实基础就是抓好社区各项基础工作,理顺社区各种关系。提升水平就是改革创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把社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上来。
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保持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稳定,已刻不容缓。近两年来,虽然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有所增加,但仍相对较低,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差别较大,其工资报酬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而且社区工作负担过重,政府工作部门要求社区工作协助或承办的临时性、非常规性工作相当多,而且大多没有工作经费保障,这样无形中加大社区的负担与工作压力。希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规范“进社区”事项,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社区工作准入”等制度,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在新的形势下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的利与弊
目前,社区实行社区主任负总责的工作管理机制,社区主任负责社区全面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社区治安综合维稳工作、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城市低保等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并实行岗位责任分工包干及责任追究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实行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虽然是一种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的一个突破,但并非良丹妙药,有其利也有其弊。从各个层面来分析社区责任包干管理所产生的效能。
1、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的好处:一是细化责任,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分片包干后,会给工作人员一定的工作压力,促使工作人员主动开展工作。二是分片包干管理有利于提高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办事能力。三是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有利于街工委、办事处及上级有关部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与管理。
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发挥。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以后变成单干,势必削弱集体力量。另外社区很多工作都需要晚上入户,白天居民上班,见面率不高,社区女同志多,一个人入户安全也存在着隐患。三是社区虽小,但工作繁重,每个社区都有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责任分片包干管理,这些重点和难点分给谁,很难裁定。
工作模式虽然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更需改革,但总的一条,要切合实际,适合各社区实际情况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管理体制,才是好的模式与体制。
社区建设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势必会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强列的使命感,好好把握机遇,面临新的挑战,科学谋划、与时俱进,推动社区建设工作上新的台阶。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以成为各地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此次考察主要采取听取工作汇报与实地调研、随机采访、定量分析的方式,以北城办事处平安社区居委会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根据此次调查,初步发现,社区居民素质不高;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社区建设资源供给不足等四大问题,是制约当前平安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当前平安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平安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原平市北城街道平安大街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居民1837户,共5013人,驻区行政事业单位6个,国有企业3个,私营企业19个,个体经营户276家。社区居委会干部9名,其中党支部委员会3名。支部党员19名,其中转入11名,新发展党员7名。
2015年至2015年,投资76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736平方米的
社区服务站,2015年7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发动社区居民投资40万元硬化吉祥小区街巷道路7676平方米;筹资70万元为450余户居民安装了天然气管道;投资2万余元建设吉祥小区围墙1230平方米;为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在吉祥小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居委会购置了锣鼓一套;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社区支部安装了远程教育网,建立了社区和健身房,并为社区居民配套健身器材8见和图书2000余册;集中治理利民新区和吉祥小区垃圾死角7处;在协调解决吉祥小区今冬供暖时,主动与公路煤炭运销管理站协商,公路管理费降低了70%,直接为居民降低采暖成本近万元。
今年以来,平安大街社区分别接受了省政府、忻州市政府、原平市政府及省、忻州市、原平市民政厅(局)主要领导的考察指导,2015年5月被原平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表彰为“模范单位”;2015年7月被中国社工协会授予了“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两年,夺得北城街道党委、办事处“社区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
二、平安社区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1、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建设缺乏内在动力
社区意识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认同意识,自主责任意识,共荣共辱意识。社区建设的真正建设者应该是社区成员自身,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正是社区成员(从自然居民到驻区单位)社区意识淡漠,不能有效形成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
为自己仍是“单位人”,而不是“社区人”,“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化,似乎与己无关。更有意思的是,就连一些社区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并不主要把自己当成是“社区人”,而自认为第一是政府的公务人员,给自己定的工作要求是“勤政为民”。
(2)、社区生活的自主意识淡漠。由于人们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所居住(或工作)社区的一员,也不会自主地去考虑社区的建设发展与自己生存发展的关系。因为,若自己遇到问题,可以去找单位或者政府解决,社区是与自己是无关的。
(3)、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淡漠。这种淡漠任然是与社区身份意识淡漠联系在一起。驻社区单位或个人也可能基于某种特定的考虑,为社区建设捐“钱”、捐“物”,但并没有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应尽责任来承担。
(4)、社区文化的认同意识淡漠。由于把自己当成了外人,社区的特有文化就不能引起共鸣,更不会为保护、延伸、弘扬社区文化尽心尽力,而是以局外人漠然视之。
2、服务功能较弱,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要
社区服务主要包括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社区安全服务等。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突出表现在:
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还包括对外来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由于政事不分,机构重叠,导致便民利民服务难以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
(2)、社会保障和救济服务供给不足。对社区内生活的困难群体,多数都只是在国家法定重大节日对他们进行慰问,长久的、行之有效的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尚未完全展开。由于建立这样的工作机制需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提供保证,目前的状况还很难做到,对此我们仅提供方向性建议,以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解决。
(3)、利益团体及民众需求多元化,社区建设难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催生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新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分散居于城市各社区之中。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居民,不仅要在城市完成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同时其社会需求也逐渐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政治、社会乃至内心情感和归属意识的多元需求方向发展。这加大了社区工作和治理的难度。
4、资源供给不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
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跟不上社区建设需要,公益性服务设
施匮乏。社区工作经费远远低于社区发展的需要。财政开支不足,活动经费有限,成为社区发展的瓶颈。由于社区组织分散且承担的社会事务十分繁杂,社区服务项目较多,因此借鉴先进社区的建设经验,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实现城区与城区,社区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对于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社区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城区、社区间关于就业信息等资源共享系统尚未启动,不利于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社区长远发展。
三、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思路
(一)创新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创新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各部门充分认识社区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意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并在形成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建议、市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社区建设推进会,充实完善有关政策,建立科学考评体系,与部门、街道考核挂钩。
者服务站,推进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3、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社区为契机,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外来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3、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规和完善,并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摸清我街社区建设工作的现状,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办对我街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主要作法
社区建设工作在街道、各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以社区为主体,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不断加强社区党建、文化、体育、卫生、环境、就业、治安、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搭建社区工作平台
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近几年,我街社区建设得到了 1
实质性加强,机构逐步健全。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社区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并通过考评,从居民代表中选派人员充实到社区其他主要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明确了社区党建、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制度与相关责任人,并在征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示范社区的标准,为全街社区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
2015年我街在继续巩固和完善西沟“精品社区”的同时,把xx、xx-x社区列为“精品社区”的创建单位。xx社区集资数万元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了50平米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了党员、居民活动室。xx社区在科普宣传上狠下功夫,积极与物业协商,建科普学校,在楼道装科学生活知识提示牌,深受居民欢迎,xx社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经开始运行,在社区诊所的配合下为辖区居民就诊提供了方便。
3、不断改善社区环境
辖区内多年积留的垃圾,清扫卫生死角,改变了辖区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三是发挥社区调解组织、维稳组织、治保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我街挖掘和整理辖区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设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邻里节”、“和谐家庭表彰活动”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各社区文艺队伍纷纷组织开展舞蹈、戏剧、秧歌、腰鼓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体育方面,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活动场地和设施,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体质。
二、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在思想和行动上,部分单位和社区居民缺乏“共驻、共建、共享”的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2、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工作力度不大,大部分社区存在面积偏小、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由于今年我街大面积拆迁,西山底社区、西岔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缺乏具有典型效应的亮点社区、精品社区。
3、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社区民主管理机制较为
薄弱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4、社区居委会缺乏好的创收门路,社区经济得不到改善,为民服务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实,服务手段得不到经济支撑。
三、对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仅仅靠街办、社区少数人是不可能做好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2、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建设是龙头,文明社区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载体。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
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
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西区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地处千里赣江的源头,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发出发地,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受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贫困落后仍然是**最根本特征。我县城乡社区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迫切希望得到上级的关注和特殊扶助。
一、我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县辖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188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1.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41万人,非农人口5.27万人。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社区建设方面:从2001年开始,全县相继建立起18个社区(居委会),县城9个,乡镇9个,配备社区工作人员56名,并为城镇社区工作人员解决了每月800元的工作报酬(含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因势利导,发动当地群众自筹自建,目前为止,全县10个乡(镇)1881个村民小组已建有85个村落社区,其中较完善的村落社区有14个;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建设方面:全县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78个,社区图书室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个。
二、我县社区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1
1、社区建设的政策体制、运行机制比较健全。我县社区建设自2001年10月开始,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了《**县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抓好村落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成立县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发展领导小组及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四个文件,为我县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居民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社区初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群团组织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为纽带的党群协商议事、协调推进的社区组织体系。
2、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我县积极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如:县民政局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18台;县文化局、体育局分别为社区配备部分图书、健身器材等。二是通过努力,为县城两个社区居委会(城南和城北)建起了255平方米办公用房;另外还积极协助引导全县16个无房社区(居委会)采取租赁等办法解决社区(居委会)临时办公用房。
结构更加优化。共选出社区居委会成员56名,其中党员干部占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6%,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一批奉公守法、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工作能力强、热心为社区成员服务的人员,走上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岗位。
4、社区公共服务有所增强。一是社区服务项目内容逐渐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有社区工作人员56人,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8个,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近500人;三是社区活动开展经常,社区文体娱乐活动比较活跃,全民健身和**灯彩在全县所有社区不断普及;四是新型的社区服务机制正在探索建立,努力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空巢、高龄、残疾老人提供助医、助洁、日托等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区虽然有一些部门赠送的服务设备,但因无场所放臵让社区居民使用,实际上形同虚设。三是位臵偏僻,办事不方便。不少社区居委会因无钱租用好的地段房屋,只能在地处辖区边角或偏僻地方租房,甚至混杂在居民楼内办公,交通不畅,居民办事很不方便。
2、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紧张,运转艰难。由于我县财政收入小,县财政每年只能拔付给每个社区居委会经费5万元。这些经费包括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养老保险、房租、水电费、报刊杂志费等,经费紧张运转艰难。农村社区无专门经费,导致无专人管理,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3、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社区居委会主任每月工资仅为800 元,其它干部每月仅为720元,未达到最低工资保障水平。然而社区工作任务却很繁重,社区居委会不但要完成计划生育、信访维稳、邻里调解等工作,近年来还增加了社保、医保、低保、住房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等大量日常性工作。很低的工作待遇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极不对称,许多社区居委会干部经常说:“我们这类人员做的是国家干部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对象待遇。”不利于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的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很难吸收素质好,适应社区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参与到社区(居委会)服务中来。
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健、文娱体育、家政服务、居家养老和托幼等综合需求转变。然而,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城乡社区资源严重不足,缺乏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网点不全。导致我县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社区办公和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县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财力有限,除为社区干部解决低水平的工作报酬外,长期以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非常有限,致使社区基础建设欠帐大,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政策支持力度小。目前中央、省、市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只有对村委会的转移支付,没有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及办公经费列入转移支付,只对解决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给予了项目扶持,没有对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列入项目扶持。
五、有关建议和请求
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为此需要中央给予更多倾斜和大力扶持。
1、恳请支持新建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县城城区内新建7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扩建2个社区服务中心,新增面积1000平方米。其他9个乡镇各新建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到2015年基本解决我县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为实现以上目标,请求中央扶持解决社区建设项目资金2140万元。
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主要在全县131个村分别新建一个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大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至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为此,请求国家扶持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金6550万元。
2、恳请加大我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请求将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和工作经费比照村委会标准列入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待遇,解决工作经费。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社区居委会干部城镇社会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从根本上解决好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六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
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七
一、存在问题
(一)影响社区安全的因素多
1、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一是社区道路密集、弯急;二是社区道路沿线植被茂盛,弯多弯急,视野狭窄形成安全隐患;三是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驾驶技术良莠不齐;四是部分路段安保施设和警示标识标牌不齐。
2、治安安全。社区人流大、类别多,人口结构复杂,由各种利益纠纷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3、其它方面安全。包括学校安全、居家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涉水安全、施工安全、公共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类别多、范围广,安全工作形势严峻。
(二)安保基础设施弱
一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社区居民聚居点分散,道路交通无护栏、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居环境安全隐患多等现象突出。
二是软件设施跟不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网络服务还未彻底实现,社区还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联系上每一家住户。
三是服务水平比较低。人员有限,社区的服务工作并不能真正做到经常入户,实时了解社区居民所需所求。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上下联动乏力。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敬老模范社区,虽然各社区也积极动员参与,发挥了基层创建主体作用。但是,基层组织与市党委、政府沟通乏力,不能将基层的具体实际反映到政策决策上来,导致社区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盲点和弱点。
二是区域壁垒存在。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各社区之间沟通较少,只自顾本社区的安全监管,、方法简单、区域监管乏力,未真正整合力量、相互监督、优势互补。尤其在社区交界处,责任不明晰,遇事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打破偏安一隅的区域壁垒,整合部门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全安全监管网。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立足于本地实际,借鉴了其它先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更好的接地气、合民情,在创建中没有新特色、新成效。
二、安全社区建设的建议
合、社会参与,壮大安保监管力量,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健全监管机制。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采取政策扶持、项目争取、对口挂帮、社会资助等方式,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民生环境。
(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和全民参与机制。各类安全信息沟通做到有载体、有渠道、有效果,结合“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检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专项治理活动,建立以民事调解员、治安巡逻员、交通协管员、农业技术员、公益服务员等为抓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大力推进安全网格化管理,形成全民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并肩作战的安全监管格局。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八
为认真贯彻全省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实现社区党建区域化格局)建设。3月12日,县委组织部成立两个调研组深入义宁镇百汇、万坊等八个社区,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区办公场所、经济状况、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xx年,在南崖、卫前、万坊、西摆四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宁红、凤凰山、南崖、西摆、万坊、衙前、卫前、百汇八个社区居委会,均属纯居民型社区,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万。一是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各社区均属租借其他单位或民房办公,既无会议室也无党员活动室。宁红社区租用民房办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国税局、财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宁州镇企办无偿提供,其中南崖社区在南崖景苑拥有一套120㎡的办公用房,但因无钱装修没有进去办公。二是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情况。干部工资县财政每月补贴书记、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镇政府每月补贴300元;县民政局每月补贴书记、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办公经费每年8000元。三是社区干部配备情况。八个社区均配有书记和主任,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男性3名。大专学历以上12人,高中学历23人,初中学历3人;平均年龄40.1岁,45以上的5人,30-35岁32人,30岁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担17项行政性事务,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卫生费,工作负荷比较重。四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各社区均成立了党组织,百汇社区为党总支,其他七个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流动党员287名、下岗党员375名、无法联系党员149名、60岁以上党员366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张、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区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畅,办公场所紧张,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党建基础薄弱和社区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畅。一是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布置任务为主,除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县委县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行政性任务。二是权责利不统一。部分职能部门本应下放给社区的权利没有下放,或名义上将职能下放,实际上是工作下放而权利不放,社区大量的时间花在“协助”部门工作上,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的共享,听任单位领导意愿,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
2、办公场所紧张。一是办公用房紧缺。八个社区的办公条都比较差,办公面积平均61㎡,特别是西摆社区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区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动场所缺乏。各社区都没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公益性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平时搞活动、开会靠向其他单位租借。三是《修水县房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修政办发[20xx]38号)关于住宅小区按建筑面积0.08%提供社区用房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3、经费保障不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凸显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社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书记、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与县城其他类似工作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经费相对短缺。随着城区居民增多、服务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办公经费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办公实际需要。经费短缺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市民服务难以落实,工作显得被动。
4、服务质量不高。受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服务水平还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平时主要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为主。对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还很欠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如万坊、宁红和南崖等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市民无法就近开展活动。三是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而新型社区服务业又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5、党建基础薄弱。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非常滞后,大多数没有党员活动室,没有党建宣传栏。党建意识淡薄,党建氛围不浓,党内活动贫乏,党员管理缺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无”党员(无固定住所、无固定单位、无固定收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对“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区意识不强。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社区服务比较滞后。而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这种结果导致了市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有事习惯找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有的国家干部连卫生费都不愿交。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社区党员、干部和市民意见,广泛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修水社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健全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实行常委挂点联系社区工作制。一名常委联系一个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建议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使用,单位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三是建议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职能部门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专项调查等事项及社区职能以外的工作进社区的,应通过一定程序向社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2、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一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建设廉租房、安置小区、公益服务设施时,将社区办公用房一并纳入考虑,同步规划建设。二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范围统筹考虑。在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县、乡财政每年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新建和购买等形式逐年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三是建议将南迁单位闲置办公用房调配给社区使用。对搬迁至城南办公的单位闲置用房划拨给西摆等暂无适当办公场所的社区使用,对百汇和凤凰山等社区借用办公场所仍适应办公使用的,可将产权直接划拨给社区。四是建议按照(修政办发[20xx]38号)文件规定,规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无偿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区用房;规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总建筑面积0.08%无偿提供社区用房。
3、建立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纯居民型的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社区人口比例划拨一定人头工作经费。二是建议按照“费随事转”要求,对超出社区职责范围又确需社区承担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保健、娱乐、物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四是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社区单位在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建设予以支持。五是建议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经济待遇。
4、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对社区内场地资源进行整合,鼓励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市民需要的体育、娱乐、文化等活动设施,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5、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议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和“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改”的要求,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八个社区党总支,下辖若干党支部。二是建议开展“社区党建基础工作建设年”活动。对社区党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全面规范,力求做到党建氛围浓厚、布置美观大方、资料规范齐全、数据准确详实。三是建议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和“受社区欢迎的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建议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进行分类登记,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下岗党员实行“接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居民党员、复转军人、毕业学生中的党员实行“统管”。五是建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延伸到每个社区。
6、进一步调整社区布局设置。鉴于从城南四小以西均属宁红社区管辖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建议将宁红社区分设为两个社区。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九
为积极推进我县的社区建设工作, 2月18日-21日,由民政局领导班子带队分组前往9个镇(办),采取与镇主要领导座谈,召开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管区书记、村主任座谈会,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高青县作为沿黄农业县,总面积831平方公里,人口36万,其中农村人口30余万人。在全县767个村(居)中,人口在100人以下的18个村,101—200人的113个村,201—300人的172个村,301—400人的138个村,401人以上的326个村。由于社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受经济条件制约,社区建设工作滞后,截至目前,全县共规划社区66处,其中城市社区3处、农村社区63处(含一村一社区8处,多村一社区19处)。社区工作人员62人,其中,城市社区20人,农村社区42人;资金来源除省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30万元,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132万元外,大部分社区建设资金和人员经费有县财政拨付(或自筹)。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推进机制。一是整合社会资源,重点进行推进。成立了县农村土地综合利用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并集中治理空壳村、非法占地、乱建乱盖等。二是实行县级领导及部门包保责任制,责任到人,现场办公,解决一线遇到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县政府出台了相关土地优惠政策,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对节约的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整村迁建的农户,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2019年初,结合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村社区进行了重新布局,科学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767个村规划为63个新型农村社区,优化了城乡建设布局。
(三)突出建设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对城中村,城边村、镇级中心村,拆迁村、空壳村等首先进行了社区规划和建设。一是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抓好城中村、城边村社区规划建设,如:已建成的有苗家村小区、宁家村小区、民主街社区、和平街社区、官庄社区、龙希苑小区、众城花园小区等,正在开工建设有:建设街社区、李兴耀社区、建设街社区、李官社区等。二是抓好镇级中心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镇驻地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人口集中的优势,以驻地村改造为重点,吸引周边村庄向驻地社区集聚,增强驻地小城镇的承载功能。如青城镇的西北街社区、游园社区、成安社区、常家镇的三合社区等,均已初具规模。三是抓好部分搬迁村、空壳村的社区建设。合村并居、整合资源,推进集中居住型农村社区建设。如:正在开工建设的芦湖街道湖南社区、湖北社区、湖东社区、湖西社区、刘春社区、天鹅湖社区等。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目前,在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全部实现了污水管网分流,垃圾集中处理。二是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环境。三是完善了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所有新型农村社区都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工作委员会,设立了群众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团组织、物业管理等机构组织,加强了对社区全面工作的管理。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有待提高。一是有的镇(街道)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二是部分干部和群众认识有偏差,了解掌握相关政策不够,三是有的有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不够主动,等、要、靠”思想严重。四是部分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搞不搞新农村与我无关、建不建新社区与我无利”的小农意识严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政府责任,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各镇、街道农村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多数社区是从城中村、城边村、镇中村等率先启动的,而边远村庄和经济条件薄弱村庄的社区建设尚未破题。
(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各镇、街道都比较重视农村社区住房实体建设,认为盖起大楼、村民入住就完成了社区建设的片面思想严重,对于供暖、供气、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邮政、银行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统筹考虑不够或不予考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日后的生产生活。
(四)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目前资金仍是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难度。
(一)完善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把社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镇(办事处)要成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统一领导,组织本地区的社区工作,制定并落实本地区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镇、办事处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统筹做好辖区内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做好社区建设管理的有关工作。
(二)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机构,拓宽服务内容。根据淄博市《社区建设三年规划(2019—2019)》的文件精神,加强社区功能建设。一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到2019年底,镇、街道办全部建立起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一站式”服务大厅不少于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立集办公、党员服务、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社会保障服务、养老服务、慈善超市、居民学校、青少年活动等场所于一体、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对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采取政府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费列支、福彩公益金赞助、社会赞助、驻社区单位援助等方式予以解决,也可通过置换、政府调剂、扩建等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整合现有社区资源,使之达到要求,产权归政府所有。二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项目及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任务,由社区内的职能部门和任务单位在社区设立服务机构,配备社区协理员,落实相关经费,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任务单位落实人员和相关经费,社区协助完成。三是拓展服务内容。围绕居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救助和优抚服务、养老和助残服务、应急救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5大方面实际需求,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促进政府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打造社区服务平台,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
(三)加大投入保障机制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者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采取政府支持、彩票公益金帮扶、办事处(镇)投入、社区自筹、社会赞助相结合的办法。二是加大对福利性、公益性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解决社区服务基础薄弱,资金、场地短缺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依据淄博市社区建设三年规划的有关规定,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根据工作量大小,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成绩,特别是居民的满意程度,作为社区工作者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在现有补贴标准基础上,参照全县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补贴标准,并按规定为其交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提高社区工作的吸引力。五是建立社区协管员队伍(目前,农村均设立了代办员,建立起了代办员队伍,代办员为义工)。按照每200户配备1人的标准,配备社区协管员,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享受一定数额的补贴。其职责范围及管理在社区两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五)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农村社区“十个一”标准,加强农村社区路、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不少于500平方米的要求,完善社区办公、公益性用房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中心,保证有70%的面积用于社区服务。
(六)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经济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
20xx年是朝阳区进入“新四区”建设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与挑战,认真总结社区的多年来运行的经验与不足加强社区建设,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自治管理,不断加强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党委深入居民当中对社区今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具体如下:
xxx社区地处市政绿化带工程腹地,社区内共有xx物业、xx物业xx个物业公司,分别为xxx小区及xxx小区居民服务。社区总户数1009户,常住总人口2597人,现有居民楼32栋。自管党员36名。
1、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社区内没有能够满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的超市、学校、银行等设施。
2、物业运行成本高服务不到位及建工道路坑洼不平影响居民日常生活。xxx有居民414户,物业费按照1.5元/平米收取。开发交付之时,没有将小区公用电按普通民用电结算,近期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物业运行成本加大,同时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各项物业服务又一项也不能少,这也是间接造成佳诚物业服务不到位原因,居民与物业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现城建五工地正在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由于重型车的碾压,将曾经在地区办事处的大力协调下,刚刚修缮的建工路又碾压的坑洼不平,加上路上本身没有排水设施,给居民出行造成不便,居民反映较大。
3、社区办公用房尚未达标。社区办公用房是只有70平米的临时性用房,面积及功能远远能满足居民及相关要求。办公用房的限制,制约了社区文体队伍的发展。
(一)完善居民自治,创新自治载体。
社区建设主要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社区党委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和参与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逐步搭建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状况的局面。
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实行画片管理,逐一落实包楼包片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制度及入户走访手册,采取社区人员一杆子杵到底的办法,及时反映民意,解决民忧,为社区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探索志愿者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者的社区认可度,制定统一的志愿服务优惠政策,让志愿者能够得到辖区居民的认可和尊重。
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重大工作让居民知晓,重大问题和居民商议。建立社区议事会,召开社情恳谈会、听证会。对社区内公益事业建设、物业管理等事关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召开社情恳谈会和听证会的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集思广益,加强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推进社区建设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栏,扩大居民对社区的了解,搭建与居民沟通的平台,将社区的端口前移,让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九九重阳节”、“春节团拜会个人风采展”、“红歌ok比赛”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广泛发动和动员居民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当中,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出点子,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建设走向深入。
(二)建立协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三)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居民的服务需求与社区办公条件不匹配的矛盾,社区不等不靠,一是积极协调社区学院、弘文博雅、才智大讲堂等辖区单位,不断理顺之间的关系,充分整合辖区内部的资源低尝或无偿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二是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居民需求,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先后组建了“一家人”、“帮帮团”、“邻里互助”等自治组织,广开思路解决当前社区居民购物难问题。三是加快社区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步伐。推行“两式、一化、一管理”服务模式,两式即对享受优惠政策的老人进行电话提醒,不定期问候空巢老人近况;一化即针对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代买代购、理发等服务;一管理即按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居住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四)打破瓶颈,创新共驻共建新模式
引导辖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区建设。继续与国际米兰商业街、金美坊美容美发、北京市爱尔英智眼科医院、恒安中医院保持协作关系,在居民与企业间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居民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活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活动共搞、实事共办”的共驻共建局面。
由于没有正式办公用房及居民活动场所,就目前社区的硬件设施还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这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为此需要有关领导给与支持,从更本上解决社区配套用房问题。
以上就是对社区建设一些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一
按照区委、区民政局关于对社区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社区党工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立即抽调专门人员深入各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查找社区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社区两委班子,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街道党委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面对原来后进班子多,干部整体素质弱的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街道党委领导班子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社区党组织整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实行了机关干部分工包社区制度。通过落实责任、领导带头,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并对各社区班子进行全面的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社区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促强、帮弱,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3、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针对社区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奉献意识差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对思想保守、畏难发愁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解放思想的教育,启发引导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对洛阳路街道办事处的13个社区进行了调查。通过调研,一半以上的社区党委对两委班子建设比较重视,能够及时处理社区班子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可以说,社区党委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了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发现,社区党委班子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1、社区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社区党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社区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社区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与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2、社区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社区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社区干部的重视,有些社区在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领导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大部分社区党委干部都在50岁以上。二是社区后备干部缺乏。现如今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社区、扎根基层的人越来越少。三是社区干部待遇低。社区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不少社区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3、社区办公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政府在社区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受到地域差异的限制,建设发展不平衡,如香里社区处在老城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除了完成政府布置的行政性工作外,只能为居民提供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也有很多社区都建立起社区服务站、托儿所、运动场所、医院等基础设施,但与社区居民日趋增长的需求相比,这些基础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1、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任聘用、工资福利、考核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特别是结合这次换届选举,大胆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入社区“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2、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增强危机感,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同时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切实改善社区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党员发展上,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发展党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各社区在换届前,必须充实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尽快吸收进班子,推进班子新老交替, 不断优化社区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3、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确定社区党委承担的党建责任目标。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责任目标好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的,实行末位淘汰、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等制度,并与工资待遇挂钩。充分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潜能。要从法律上对社区工作站性质进行明确定位,统一社区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购买标准与方式,彻底消除社区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安心社区工作。
xx年1月8日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二
沂堂镇以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要求,对推动沂堂镇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培养锻炼机关干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能够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健全社区规章制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以点带面,推进基层但组织资源共享、互促互赢、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
区域规划以来、沂堂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以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总体要求,高点定位、创新实践,科学规划、多元投入,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健全组织,党建先行,社区建设实现了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对于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经验不足,工作机制缺少合力,公共服务资源普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镇党委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把这次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了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下大气力抓了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等工作。形成以“上级帮扶、共同建设、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乡村实施”的良好格局,使全镇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沂堂镇辖5个工作区,32个行政村,4.5万人,6.3万亩耕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按照“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准备搭建一个区域化、开放式、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农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全镇计划建设大兴屯、麒麟、迷龙、台井、柳庄和沂堂6个社区,区委共派出12名机关干部分别到上述6个社区中到村任职。为此沂堂镇党委、政府:
(一)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工作,涉及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有力保障了工作稳步推进。抽组专人,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组织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广泛调研,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积极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是深入考察,坚定信心。
组织任职干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工作区总支书记、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先进县区、兄弟街道学习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土地资源、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着极大帮助,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
(三)是立足实际,明确目标。
在对辖区32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底、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原则,今年确定了麒麟山、大兴屯为试点,率先启动农村社区建设。现在基本完成了麒麟社区的拟建选址、搬迁、规划、勘探、协议的整理工作。
(四)是组织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全镇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远教平台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消除部分群众的顾虑思想,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完善、三年上台阶”的总体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全面提升”的主题,本着服务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则,大力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社区为民服务的切入点。
(二)加强对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扶持,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三)探索建立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单位帮扶为补充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到村任职机关干部作用,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
全镇行政村多、分布不均匀、村情民意复杂,各村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社区建设发展。
(一)是个别干部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很多干部群众不了解社区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农村社区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村干部担心在以中心村为模式的社区建设中,村的数量将少,村级班子也会受到影响,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将会大打折扣,群众有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愿意到外庄生活,认识上存在误区和思想顾虑。对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达到全覆盖难度很大。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社区建设的基础差,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积极寻求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头绪多、投资大,仅仅依靠镇、村财政投入远远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适合农村社区建设的融资渠道,社区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势必会影响工作进程。
(三)建设土地少、标准低、档次低。近几年,农村建房存在向外发展、形成“空心村”的现状,造成了发展土地少,选址困难。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其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新建的部分社区只有办公场所,没有其它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达不到综合性服务的要求,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不够。
(四)是群众参与社区活动不够广泛。社区中能够真正满足老人需要的活动和服务较少,居民技能培训,以及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及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较少。
(一)以人为本,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中心村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综合服务中心,可利用现有中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适当改造整合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重新规划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设置,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历史传统等特点,做到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形成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体教育、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解、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警务等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
(三)坚持民主,不断促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以“四民主一考核”为具体工作方法,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社区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的热情,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设党建阵地,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固定的党建阵地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农村文化大院、远程教育、电视专栏等渠道,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村级党建阵地做大做强。组织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农民参与社区的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思想上、行为上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生活层次,使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得到实现。
(五)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以“五化”为主要内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脏、乱、差”问题。
(六)建设平安社区,加强农村社区治安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社区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队伍,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建设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和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村社区基础建设。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努力建立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机关干部进社区任职的力度,引进工作人员扶持工资等待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社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文教、卫生、教育科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阵地、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党的建设,陶冶村民情操,和谐邻里关系,繁荣社区文化,营造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具体帮助下,以这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谋划、群策群力,认真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向区委、区政府,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xx年5月14日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三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县委、县政府顺应时势,综合判断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1630”工程的工作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白河的县情实际,顺应了全县人民的殷切期待。怎样实现城乡一体化,实施“1630”城乡规划体系,建设社区化生态新村,受到全县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县政协20xx年重点工作安排和县政府郭德林县长亲自点题,经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由县政协副主席薛黎明同志带队,成立政协专题调研组,从20xx年3月23日开始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县政府确定的30个社区化生态新村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保障机制等方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是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县委、县政府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把握全局,审视县情,完善思路,围绕构建和谐白河的总目标,顺应民生需求,作出了突破劳务经济、创建“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生态新村、建立“听解帮促”工作机制等系列重大决策,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呈现出发展提速、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得到了群众拥护、上级肯定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工作上始终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居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新型工业、新农村建设和劳务经济的同时,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资源、更优的服务投向农村,惠及农民,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践证明,提出的思路和目标符合县情,顺乎民意。
工农互动,产业互补,城乡整合的关系日趋紧密;新村建成社区,创建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跟进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吸纳周围群众搬迁居住,如中厂石梯村、卡子友爱村、茅坪枣树村、四新彭家村、桃园联合村、宋家光荣村、西营蔓营村、仓上农庄村、小双小双村、大双花湾村、麻虎金银村等社区化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已彰显雏形。
三是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扩面、五保户集中供养、城乡合作医疗、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蛋奶工程”、城镇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省级卫生县城通过评估验收,“双创”工作长效机制、生态化理念渐入人心;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平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启动,农村无线数据电视扩容,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加大;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捆绑资金建设生态新村,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县域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1、基层干部群众对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概念仍比较模糊。调研中了解到, 有不少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偏差,认识不清。一是对什么是城乡一体化,怎样建设社区化生态新村的含义有些误解和曲解。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建个楼、架座桥、修条路就是城乡一体化,就是社区化生态新村。二是部分村认为建设社区化生态新村任务重,投入资金多,感到压力很大。三是有的村民认为集中居住虽好,势必会造成距土地较远,生产上极不方便,担心搬迁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四是安于现状,故土难离。许多村庄虽然规模小,人口少,基础差,但大多数村民世代居住在中后高山,建一座普通房屋投入少,生产上也很方便,不愿意搬离。五是部分群众对建房手续办理和占用好田好地较多反响很大。农民申请建房在手续审批过程中,因涉及相关部门较多、手续较为繁琐、收费标准较高且审批周期过长有一定的怨言(办建房手续快的需要2-3个月,慢的是农户已搬迁新居手续至今还未办理)。
态新村的任务、标准、思路感到茫然,加之对确定的30个生态新村总体规划还在编制当中,当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感到无从下手。
3、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县与其他县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依然落后,城乡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6元,确定的30个重点生态新村中20xx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为5140元,最低的为3045元。新型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仍然缺乏;产业类项目问题仍然不足,税源支撑型项目匮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繁重;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政策性扶持力度较小,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
4、农民综合素质较差,思想观念仍很落后。在我县农村人口中,文盲、科盲、法盲仍占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受保守和小农意识影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追求现代生活理念,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而不能集约经营,靠卖苦力打粗务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业化经营、农村资源整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应该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的原则。社区化生态新村规划必须从本地出发,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结构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整体发挥。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又要立足现有基础,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建设,要体现阶段性和侧重点。
2、坚持试点示范,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县上先行确定的30个重点生态新村为基础,首批抓好15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作为示范试点,在立足抓好试点,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分期分批,逐步推进。通过点上的示范建设和面上的广泛推进,从而加快全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进程。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依据各村不同情况,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对确定的重点村都要从群众的现实要求出发,尊重群众、尊重创造,积极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在梯次推进中不断得到提高。
4、坚持统揽全局,注重科技的原则。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以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政府引导与依靠群众的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生态新村建设各项工作。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民群众在建设中尝到科技增效的甜头,体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效。
5、坚持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的原则。优化配置和积聚整合各种项目、资源和生产要素,集中投入,重点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用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管理社会、服务经济,确保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顺利进行。
(二)明晰社区化生态新村的建设标准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产精益化、社区生活化”为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我县社区化生态新村的建设标准。
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绿化亮化、农村无线数据电视扩容、宽带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康住宅建设,逐步达到小康建设标准。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迷信活动;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亦称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形势政策教育、科技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经常坚持;村办学校符合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卫生室设施条件改善,群众疾病预防、保健、常见病治疗有保障;无计划外生育。
3、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落实,村干部依法行政,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邻里关系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4、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一村一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逐步形成,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人推选为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误工报酬待遇,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着作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群众投身到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来。
(三)夯实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开展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经济是基础,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难点。因此,要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发展循环经济融为一体,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四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服务中心建设现状,督促各乡镇完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进一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和村级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开展此次调研活动。自3月1日至4月1日,县委组成调研组,利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现场查看、与不同层次的人员座谈等形式,对全县14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了一遍。
其中汶上镇建成1处,南站建3处,康驿建成1处,南旺在建1处,刘楼乡在建1处,次丘镇在建2处,寅寺镇2处建,郭楼镇在建1处,郭仓乡建成1处,杨店乡建成3处,白石乡在建1处,军屯在建2处,苑庄镇建成1处、在建一处,义桥乡建成1处。全县已建成10个,在建11个。
其中南站镇已建社区3个——辛店社区服务中心、南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曹堂社区服务中心。辛店社区服务中心属镇企共建,三层楼,三十余间,分设为民服务大厅、社区室、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南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原南站老法庭改建,分设为民服务大厅、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其中为民服务室设立六个服务窗口——窗口、、新农合、土地流转、经管站、窗口。康驿镇专门成立了社区建设指挥部,已建社区服务中心一处——三十里铺社区,为原村委改建一部分、村民共建一部分,三层楼,20余间房,已建成广场,整合了卫生室、。郭仓乡已建社区为任仓社区服务中心,四层,60余间,与镇社区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杨店乡已建社区3处——庙口,王楼,泗汶社区,其中庙口社区为原预付厂自建,共56间,除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外,其余运作,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利用局驻村契机,共建同心花园(文化广场)。泗汶社区为四村联建,各村按人口比例分别筹资,以后四村合署办公,原集体办公用户籍拍卖,拟建三层,1386平方,门前设广场。门面商业运作,开展社区服务,部分已建成。已建集中居住楼房3幢,是下步社区整合的一个典型代表。白石乡在建社区为寨子社区,已建成居民楼4幢,门面已开发为各种社区服务项目,并且预留了办公用房,方式是驻地开发与村民集中聚居相结合,是农村社区中心建设的另一个典范。苑庄镇已建成社区为前小秦社区,他们利用上级联社优惠政策,在县联社的支持下,社区拿土地,共建成为集、农资、生活超市、饭店、、卫生院、浴池、警务、广场、阅览室等为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运作良好,辐射周围3公里。义桥乡已建社区服务中心为沈营社区服务中心,四层楼,并以完成集中居住,主要是利用搬迁之际统筹规划,一步建成。汶上镇柳行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建社区服务中心情况:刘楼乡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前建完。次丘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徐村社区服务中心正在筹备。寅寺镇石楼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寅寺镇社区服务中心在建,11月份建完。郭楼镇马店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军屯乡:李集社区服务中心,已启动年底建完;南陶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苑庄镇新苑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
(一)拓宽投入渠道。一是县乡把财力和争取的项目资金尽量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上倾斜,将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设立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二是部门资源和小城镇建设、村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其他支农经费,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对接,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按照“捆绑发展、集中使用、上下齐攻”的原则,将各级各部门用于农村社区的警务室、卫生室、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备、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资金整合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分散建设。
(二)整合各种资源。一是农村自有资源整合。各社区利用社区闲置设施、房屋、土地等资源,采取改建、联建、共建等多种方式改造或改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二是挖掘社区人才、资金潜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兴办各类服务项目。三是整合各种技术、信息资源。市县包村部门把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民政部门督导各乡镇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服务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从业务上指导各乡镇完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建设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乡镇搞好社区服务中心选址规划,等等。
公司联建而成的。
3、社区自建即基础比较好的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新型社区,杨店乡泗汶社区就是有社区所覆盖的四个村联合建成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4、社会力量兴建。有些比较有眼光的个体户,认识到社区发展的潜在优势,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我县王楼社区、庙口社区、路楼社区、沙沟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民间力量建设完成的。王楼是利用原预制厂,在政府的指导下,确定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政府帮助跑手续,整合土地等,私人投资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除预留必要的办公场所外,他经营超市、饭店等项目,搞的非常成功。郭仓乡沙沟社区利用本村一个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劝其回家发展社区建设,该老板经过考查,发现投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既方便了群众,自己又有利可图,投资60多万建大型生活超市、慈善超市、农资超市、幼儿园、卫生室、饭店等。杏林社区是由建筑商,自己投资建商品房、超市、服务中心等服务项目。5、引资共建。苑庄镇前小秦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利用县供销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共建成功的。
1、乡镇对社区建设工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认为社区建设是一村一社区,因此在社区中心建设时没有留出足够的办公用房,而是停留在村级服务场所建设层面上。部分乡镇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乡镇认为搞社区就是和村并居,或先和村并居再搞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岂不知和村并居需要的不是3年5年的事,而是10年甚至一代人的事。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成功后,服务功能完善,自然聚集人气、商气,人慢慢靠拢,反而促进和村并居。
2、社区规划不合理。白石27各村规划了10个社区, 2.7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汶上11个村规划了4个社区,中都街道11个村规划了4个社区, 2.75个村和一个社区;南站54个行政村规划了13个社区, 4.1个村合一个社区;苑庄23个行政村,规划了6个社区,3.8个村和一个社区;杨店25个行政村规划了9个社区,2.7个村和一个社区,覆盖率偏低,服务半径偏小,建设任务太大,不太符合社区建设的目的。
3、社区建设标准偏低。有些乡镇把村委大院当作为民服务大厅,把街上的小买部、小商店、小诊所说成是服务项目,认为这就是社区了。
1、加大投入力度。从的情况看,大多数的3建社区服务中心的乡镇反映乡镇资金缺乏,就包括在建和已建成的也反映这一制约我县社区建设的瓶颈问题,建议上级财政列支一部分,县财政配套一部分,乡镇村自筹一部分。
2、多方式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在现在逐级没有资金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各乡镇社区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苑庄镇前小秦就是利用县社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共建成功的。杨店乡王楼社区服务中心利用有钱大户搞开发建设。泗汶社区则采取四村联建。南站镇利用原法庭改建,都是比较成功的路子。从目前情况看,采取政府指导,充分发动民间力量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另外,把上级各种扶持政策,包括派驻工作组,卫生、体育、文化等都往社区倾斜,也是一条可以探索的经验。从工作方式上抓好四个整合:一是领导力量整合,成立主要领导为,组织、财政、民政、农业、文化、体育、公安、司法、等涉农较为密切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部门资源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为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能,找准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主动配合,主动融入,研究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实施乡村建设、农村工程建设、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工程、文明村镇建设等项目中,围绕农村社区建设来进行联动。三是农村自有资源整合:利用社区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改造或改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农村社区自我服务的功能。四是社会资源整合:挖掘社区人才、资金潜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事业,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3、建设标准要提高。要想实现社区建设的目的,必须要提高标准,按照上级“一厅九室三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的要求建设。“一厅”:即综合服务厅,主要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养老、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土地流转、变动等“一站式”服务;“九室”:即办公室、服务室、室、调解室、计生室、警务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三市”:即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两栏”:即社区事务公开栏、科普栏;“一园一校一场”:即幼儿园、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广场。有条件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积极发展农机维修、、保险、餐饮洗浴等项目,不断丰富农村社区服务内容。这样才能把社区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有吸引力,辐射力。“服务大厅”以不少于100平方米为宜,提倡社区公共服务用房500平方米左右,占地不少于5亩,位置相对集中的一体化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以建立中心型社区为主。
4、加强领导,一口上下。我县社区建设缺乏统一领导,有十几个单位部门都在搞社区建设,许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建议设立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组织,一口上下,以便整合资源,加快我县社区建设步伐。
5、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和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部门帮扶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县、乡设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按照“捆绑发展、集中使用、上下齐攻”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财政部门牵头,将各级各部门用于农村社区的警务室、卫生室、计生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备、村级场所、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资金整合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资农村社区建设,兴办各类服务项目。
6、推进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服务。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到农村社区开办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农机维修、邮政通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餐饮洗浴等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对开办商业性服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社区提供平台,搞好服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7、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压煤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县为单位,统一编制农村社区规划,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社区村庄布局。
8、合理确定农村社区服务范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的原则,将若干村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作为中心村,在中心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6个村左右。新型乡镇根据规划要求适当增加村庄个数。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相对独立的村,也可实行“一村一社区”模式。但主要以“多村一社区”为主。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五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xx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xx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xx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xx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xx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xx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xx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xx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xx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xx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xx〕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xx〕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xx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大批农民居住地被集中征用,从而出现了拆迁集中安置社区。拆迁安置区的建设与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积极完善拆迁安置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推进拆迁安置社区健康发展。
从我们对全区拆迁安置区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全区拆迁安置区共涉及13个镇(街道),总计83个,其中,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且居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拆迁安置区共有5个(香山街道香山花园、舟山花园、郭巷街道国泰社区、城南街道红庄新村、长桥街道蠡墅花园)。
xx区拆迁安置区主要有以下特点:1、建设时间跨度较大。最早建设的是城南街道的宝尹花园,1996年建成,距今已有17年时间。而70%的拆迁安置区是在20xx-2012年之间建成。2、小区规模参差不一。规模最小的是越溪街道的田上小区,仅有8幢楼房,共居住43户176人。规模最大的是郭巷街道的国泰小区,建有1992幢楼房(其中别墅1388幢),居住2115户7892人。3、居住人员相对复杂。在这些拆迁安置区居住的大多是遗留在村的中老年农民,文化程度低,生活能力弱、接受新事物意识差。还有相当部分房屋被农户出售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有的小区外来人员已经占到较高比例,这些人员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素质不齐。4、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独建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二是由原村委会或居委会代为管理;三是建立小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小区的物业管理,不承担其他事务,这类小区有香山街道的香山花园和舟山花园2家。
一是社区规模过大,基层组织建设遇到阻力。目前的拆迁集中安置社区中,较小的地理空间往往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安置居民很多都在500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万人。如此庞大、集中的群体对于基层自治组织深化村民自治,落实基层民主,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如何加强社区各类组织配套建设,构建拆迁安置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新格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社区管理效率受到制约。目前拆迁安置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农民集中居住在社区公寓房内,但经济的收益分配在村里,形成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体制。拆迁农民与村集体经济还存在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往往不愿将户籍、党组织等关系与原村组织脱离,形成农民的收益分配和居住相分离的矛盾。同时,这些居民既要接受社区的管理,又要接受村组织的管理,造成社区管理职责不明确、具体事务难以协调解决的矛盾,降低了社区组织对居民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安置居民需求难以满足。由于拆迁安置区大多规划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是边拆迁、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导致一部分安置区的“硬件”建设跟不上,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或不够齐全,或标准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入住居民的服务需要。就是一些建设标准较高的安置区,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上也有一些不够周全的地方。一些有一定需求量的群众生活设施(如婚丧喜事大厅、公厕等)未纳入规划建设,社区公共用房和停车位配置不足,无法满足日常管理和群众需求。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现在许多安置区都存在着社区服务的供需矛盾。居民在社会保障、家政服务、老年活动等服务项目上具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就业服务方面,需求量很大。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知识型转变,而一些40—50岁农民除了种地缺乏其他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就业岗位相对要少,再加上社区开展就业服务尚不到位,许多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短时间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
一是要优化安置区的规划建设。确保社区用房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新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要不低于社区住宅地面建筑面积的3%的标准,提高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用房比重。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拆迁安置区的规模原则上应控制在1500户以内,已经建成的规模较大的拆迁安置区则可以探索“一区多居”的管理模式。新建拆迁安置区应尽量不打破原行政村建制,原村民多年在一起生活,彼此间感情深厚,现在仍然将他们安置在一起,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利于社区治安稳定和日常管理。
二是要落实安置区的有效管理。将拆迁安置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推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络,逐步形成社区—居民小组—楼道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道长,切实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道、每户居民,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提升拆迁安置区的管理效率。
三是要完善安置区的服务网络。紧紧围绕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为安置居民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夯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发布劳务供求信息、帮助更新择业观念、组织技能培训等途径使拆迁农民能够实现灵活就业;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定期组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在拆迁安置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安置区的人员配备。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工作人员按照社区人口的1.5‰配备。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吸纳专业社工进入社区,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统一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每月增加待遇,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让社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是加强安置区的经济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要求,将安置居民的户籍迁入社区,改变“人户分离”现象。我区的农民大多都加入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农民安置到新社区后,还是拥有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一份,享受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成果。这就使得农民和安置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结合点,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显得不足。应将这些原行政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村民,将村民持有的股份从原行政村的经济合作组织中拨离出来,由镇(街道)的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形成一个新型、科学、有效的社区经济管理模式。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七
xx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建设申请报告篇十八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