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编写教案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步骤的科学合理性。《物理》教案范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2课时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1、走近庄子,初步了解庄子及其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明确庄子所举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人物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
浅析文章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本课
有这样样一个人总是用颠倒的眼光看待世人,比如一棵树高大挺拔,是栋梁之才,他却认为树越高大越容易遭砍伐;比如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敲盆而歌。他在我们看来十分另类,然而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庄子。今天我们通过《惠子相梁》一文来初步认识一下庄子。(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一学生朗读,其余从字音和节奏上进行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赏读课文
探究:围绕“宰相”写到了哪些人他们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是怎样的
3、庄子,通过分析朗读“庄子往见之”得出“坦荡”;通过阅读探讨“鹓鶵”和“鸱”各是怎样的鸟明确庄子所举故事的用意;通过对不阅读分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得出“视相如腐鼠”。
四、拓读课文
1、探究:庄子为何“视相如腐鼠”并初步解读庄子的思想——精神自由
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庄子·秋水》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吗?嗯,有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邻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你们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她的邻居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作者简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送水,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一家尽力帮助老王,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厚道仁慈、知恩必报的美德。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我”老王的交往。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政事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4)老王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他孤苦伶仃,却朴实善良。“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他生活艰难,居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在他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五)小结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诠释徽标的构图设计及含义。
2、概括徽标蕴含信息。
3、评价构图思想。
概括徽标蕴含信息
评价构图思想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1课时
一、考点解析:
二、近三年全国各地出现的考题类型。
三、复习课——徽标
(一)、徽标的含义
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
(二)例子讲解
例1、右图是中国电信企业标识,仔细观察后,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
解析:这个标志是以中国电信英文“chinatelecom”的首字母“ctc”组成,上半部分的“c”字也是一个牛角,代表了电信的未来上市的愿景。中间的“c”字是一个飞翔物的造型,寓意电信的腾飞。同时也组成了中国电信的一个生动的“中”字。标志流露出有速度的弧形结构代表着中国电信行业的特征与电信宽带的未来趋势,也符合中国传统特有的平衡的哲学思想。两个“c”也是电话的形象,标志着以地球圆形为背景,代表中国电信的`国际化。整个标志显得简洁大气厚重,直截了当,识别性强,便于广泛推广。
点拨:
1、把握徽标的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例2、右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一下标志中所包含的意义。
点拨:
1、整体观察表象,抓住徽标特征,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联想。
2、在联想的基础上,扣住行业的特点来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例3、下面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上面图形的颜色由上而下分别是红蓝绿色),请认真观察,并发挥你的想象力,写出图案的构图设计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构图设计: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图形部分,即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二是“beijing2008paralympicgames”字样;三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志。
会徽含义:
会徽图形部分,以书法的笔触表现出一个运动的人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体操运动员,又如一个正在鞍马上凌空旋转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会徽图形部分同时也可看作是中文的“之”字。“之”,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达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会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三种颜色的三个笔画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现代人秉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运动的和谐,人的自身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会徽还以色彩选择充分体现了三大理念。红色,是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体现了“人文奥运”理念;深蓝色,代表着高科技,体现了“科技奥运”理念;绿色,代表着环保,体现了“绿色奥运”理念。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奥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点拨:分析各种色彩的寓意。
该题可作如下想像:徽标图形部分像中文的“之”字,像运动的人形;红色寓意太阳,深蓝色寓意蓝天,绿色寓意大地。
(三)小结:
1、把握徽标的组成部分:如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整体观察表象,抓住徽标特征,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联想。
4、在联想的基础上,扣住行业的特点来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5、分析各种色彩的寓意。
注意:
1、分析寓意,文字表述要简洁、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2、不能随意乱联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3、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
四、习题练习。
1、右图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会徽,请简明说说其构图设计及含义
2、观察图画,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图画的特点
中国探月标识确定暗寓龙传人的登月梦。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图案简洁明了,凸现中国特色。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3、构成: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大红底色的酷似汉字“文”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取意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最下是奥运五环标志。会徽非常完美,很有诗意,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它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2、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健康、科学、充实的生活;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身边存在的种种诱惑,知道金钱、游戏机诱惑的消极影响。
正确看待游戏机的作用,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
知道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金钱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我们在迈向成功的人生道路上,身边也会有这样一个魔盒,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会影响我们和成功的“约会”,甚至永远都见不到成功。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诱惑。
问:你觉得什么是诱惑?
名词解释:诱惑有两层意思,是指使用手段让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另外是有吸引,招引之意。这是诱惑的主要意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诱惑为话题来聊一聊。
二、讲授新课:
活动1:“诱惑大搜索”同学们能说说我们身边的诱惑有哪些吗?
活动2:金钱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两组,分别讨论金钱诱惑的良好影响和不良影响,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可以从对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去思考)
总结:金钱本身并无害处。其影响的不同源于我们对待它的不同方式、方法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3:连线题分析生活中哪些获得金钱的方式是合适的,得当的;哪些是超过必要限度的。
结论:“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flash欣赏:感悟“不义之财不可取”,要通过合法劳动,正当途径去获得。决不能沾染违法行为,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制教育:读《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
活动4:身临其境——通过情境表演,谈看法和认识。(4组各评论一种行为)
[过渡设计]3少年为积网费去偷盗,说明还受到什么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
(展示游戏机房、qq游戏、cs游戏、网络交友的图片)
师:喜欢玩的同学都觉得它很好玩。可是,我们又常能听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对玩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褒贬不一。
名言分析:“天堂”和“地狱”分别指的什么?
活动5: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它的`,我们就利用今天的课堂来辩一辩它的利与弊吧。
(活动要求:前后左右同学讨论两分钟,左边两阵为正方,右边两阵为反方,学生讨论两分钟左右,请代表发表观点、自由辩论五分钟,最后代表总结陈词)
小结:玩游戏好、坏并不在于游戏本身,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对游戏内容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游戏都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我们善于把握游戏有利的一面,避免游戏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网络交友多欺骗,需要防范。”
法制教育:了解我国青少年上网现状、国家关于青少年上网的有关规定。
活动6:“智慧闯关”
教师寄语:“生活处处有情趣,人生常常逢诱惑”。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白了要正确地对待金钱和游戏机的诱惑。知道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游戏有度,文明生活。
[过渡设计]那么,同学们所提到的其他诱惑是不是也应该正确地看待呢?
图片展示:黄赌毒与邪教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诱惑呢?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身边魔盒里,游动着许许多多的诱惑。有催人奋进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害人的、消极的一面。如何面对诱惑,是我们一节课解决不完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总结。
课外活动:大家一起来——社会调查(任务要求见投影)
三、本课小结:
但愿大家以后在生活中碰到各种诱惑的时候,都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正确地去认识和面对,相信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实现与成功的约会。
1、学会本课会认得15个字和会写的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只、张、篇、片”等量词。
4、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学会本课会认得15个字和会写的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生字卡片四季叶子变化ppt
2课时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孩子们,你们收到过请帖吗?
2.今天,有人给我们发请帖来了,赶快去看看吧!
3.师范读,生跟读,齐读课题。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娃娃,并借助拼音读一读。(规范圈字格式)
3.再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小黑板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读音。
(1)指名教读。
(2)自由认读。
(3)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5.记忆生字。
(1)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2)还没记住的`字,可以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3)抽生组词,看谁组得多。(组词能力有限)如何实施?
1.文中是谁发给我们的请帖,他们要我们去干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随文理解“毛茸茸,圣洁”的意思。(圣洁的理解只有靠查字典,然后引导。)
3.引导朗读。
有感情地读儿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正确,工整地写10个生字。
3.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会正确,工整地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测读。
2.出示句子测读。
3.比赛正式开始,请看题目。(出示“我会认”)
(1)上节课的生字娃娃还认识吗?请一位小老师到台上来。
(2)认识这些生字卡片上的词语吗?师移动卡片,多种形式抽查。
4.自由朗读课文。
5.小组读文,交流汇报。
6.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现在进入决战阶段,“小能人展示台”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所喜欢的句子,如果愿意再背其他的,你就更了不起了。
2.有感情地齐诵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出示“阅、篇、获、野”这四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1)口头组词,理解字意。
(2)指导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的位置。
(3)指导书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空。
(4)评议写字情况。
3.举一反三学写其它的生字。
春天,秋天,冬天都给我们发来了请帖,想想,夏天会给我们送来什么请帖?会请我们去做什么?(说话练习强调句子的完整性和标点符号)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写一写。
请帖
春天播种
秋天要我们去收获
冬天阅读童话
走进山林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感受文中语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3.积累语言素材。
1.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2.难点: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1.朗读一遍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熟悉内容。
2.了解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mi4):安静。
崎岖(qi2qu1):形容山路不平。
深邃(sui4):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繁衍(yan3):逐渐增多或增广。
袒露(tan3):裸露。
憧憬(chong1)jing3):向往。
萦绕(ying2):围绕,萦回。
羁绊(ji1):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宣泄(xie4):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这里指倾泄出来。
缔造(di4):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玷污(dian4):弄脏(多用于比喻)。
不屈不挠(nao2):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忠贞不渝(yu2):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永葆青春(bao3):永远保持住青春。
3.读准下列字音。
栖落(q1)濡湿(ru2)排闼(ta4)震慑(she4)徘徊(huai2)苍穹(qiong2)啜饮(chuo4)荆榛(zhen1)汗涔涔(cen2)迷惘(wang3)惊愕(e4)黢色(qu1)悄无声息(qiao3。)白炽(chi4)蛰音(zhe2)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是个非常抒情的题目。作者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的更迭,表现了岁月的流逝,而流逝的岁月在作者的心中又引起了万千感慨。作者感慨什么呢?他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
1.请学生朗读第一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春夜的景色:沉静(静谧)而潜伏着活力。
抒发作者希望“春天里诞生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铺满(拥抱)整个黄土地的愿望。
2.请学生朗读第二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夏日的劳作:浩荡而又不屈(顽强)。抒发作者对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精神的颂扬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三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秋日的丰收:欢乐又沉思。表达作者丰收不忘来年春,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的冷静和谦逊(深思)。
4.请学生朗读第四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冬日的景色:圣洁而又忠贞。抒发作者对新春的期待和热望。
5.由以上的分段阅读理解后,请大家说说全文的大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通过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讴歌了黄土地上历史的变化,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6.请同学们说说本文哪些语句富有形象美和意境美。
讨论并归纳: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我们要边读边想象,体味句子的形象和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春月是一只青春乌,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这个句子就如一幅画:背景是幽幽的夜色,地平线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弯弯的月亮正悬挂在这座城里一家古老建筑的檐角上。多么静温、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幅画啊。又如“当最后一片残冰在荒滩上消融,当流浪的星星搜寻到春天第一声蛰音,黄土地将又重新奋起……”这个句子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冬的渐渐消融,冬夜的最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从地下隐隐传来,黄土地又重振旗鼓。这里,冬春的交替是借残冰、流星和春雷的形象来描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
1.完成课后练习。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a类
静(mi)_崎(qu)_深(sui)___(tan)__露(ying)__绕(ji)__绊。
(二)仿造句子。b类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秋阳是________________。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诗句朗读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品析、诵读、积累诗句。
一、初读古诗,简单了解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
理解题目的意思。
2、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3、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
二、理解诗意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补充。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体现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