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技能。在写总结时,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尕布龙,一位来自高原的蒙古族汉子,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对青海大地终生不渝的依恋,对各族群众血浓于水的情谊。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他这一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虽然尕布龙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已广为流传,如绵绵不绝的春风拂过了青海的山山水水,至今仍然有那么多百姓对他交口称赞、念念不忘。
忠诚为党,不忘初心。
1949年青海解放,尕布龙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军,见到了一支“只为群众谋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这让他格外欣喜,他怀里揣着哈达骑着马跑出数十里路早早去迎接。通过和解放军的接触,尕布龙越发对解放军生出了仰慕和感恩之情,他觉得解放军的事业正是自己所向往的,他决心将他们为国奉献的夙愿接续下去。
1952年6月,尕布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的事业,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生不渝的坚定信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4年,受组织委派,尕布龙要去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任县委第一副书记、副县长,刚满28岁的尕布龙骑着马走了整整5天,到达了我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河南县。在这里,尕布龙深入基层,为民排忧解难、勤奋努力工作,一干就是。他情系当地群众,访遍了每一个牧户,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宁木特乡牧民忠科的蒙古包顶部破旧不堪,当时,贫病交加的忠科没有能力维修。尕布龙下乡了解此事后,立即发动大队干部和群众,带头捐款买建材,花了10天时间将她的蒙古包整修一新。修好那天,忠科握住尕布龙的手,热泪盈眶。
一个叫多洛的牧民在去省城看病的路上和妻子遭遇车祸,双双离世。多洛的3个孩子成了孤儿,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孤苦无依。尕布龙知道后,将3个孩子安顿给一户牧民照顾,自己承担了生活费用,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
1985年,玉树地区发生严重雪灾,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肩负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任,赶赴灾区,组织人员救灾。
当时指挥部完全可以设在格尔木,但尕布龙不同意,他要到一线去!大家只好把指挥部搬到海拔4500米的五道梁上。挖雪开路,空投物资,转移群众,救治冻伤、雪盲的牧民……已年近60岁的尕布龙流着鼻血、喘着粗气往返于楚玛尔河畔。
尕布龙因高海拔严重缺氧,再加上重感冒,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但他却依旧一边输液吸氧一边指挥战斗。周围的人劝他先行撤离,他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走?等群众都安全了,我再走!”
在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五道梁上,尕布龙和大家奋战了15天。救灾结束后,尕布龙因为缺氧身体受到了损害,落下了严重的肺气肿。
尕布龙就是这样,对党无限忠诚,对党安排的工作坚决执行,绝不推诿。
心系群众,一心为公。
尕布龙每年下乡入村行程多达上万公里,而且经常是半路下车,走帐篷、串牧户,到田头问农耕、在一线讲发展。他下乡调研时总是和司机、秘书挤在一间房里,拌一碗糌粑、喝一杯茯茶就够了,有时就是开水就干粮。
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是他的责任,草原牧民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的心之所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宁看病,举目无亲,食宿就医会遇到很大困难,尕布龙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主动接纳八方来客,在自己的家办起了接待百姓的“牧民店”。
“牧民店”是这样的:尕布龙用土坯将只有8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了5间半,半间是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搭了11张床,接待从牧区来西宁看病、办事的农牧民。
当时“牧民店”里接待的农牧民群众有很多,少则七八个,最多时达到了几十个,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半年、一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妇患有肺病,因家中困难,害怕付不起住宿费,不敢来西宁治疗。他们打听到尕布龙家有个“牧民旅店”,就去了那里。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主动垫付医药费缺口。夫妻俩肺病痊愈重返草原时,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龙说:“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你们干点事是应该的!”
30年来住在尕布龙家里的人太多了,没钱付食宿费和医药费的也太多了,那时他一个月还不到300元的工资,几乎全贴在来看病的牧民身上。
尕布龙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去干,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成的东大滩水库和黑泉水库,树立成典型的小高陵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三角城种羊场……这些都是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198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绿化西宁南北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重要决策,正式启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
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主动请缨挑起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重任。指挥部建立初期,许多人对南北山绿化持怀疑态度,因为两座海拔接近2800米的荒山,岩石裸露,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树木。尕布龙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一件蓝布衫、一双黄胶鞋、满身泥土、肩扛铁锨的尕布龙带领着大家,在北山上选择了土质条件最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寺沟。
在绿化初期,尕布龙既是总指挥、又是“民工”。每天天没亮,尕布龙就会早早地来到山上,挖树坑、抬树苗……等民工们到齐时,他已经抡着铁锹干了快两个小时。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铁,铁锨不管事,挖坑要用钢钎打,一上午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中午就和民工一起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黑刺叶泡的茶接着再干,一直干到天黑。
4年苦战艰辛异常。谁也想不到,尕布龙带领着农民工,竟然在林业专家认定最不宜植树的大寺沟种下了1000亩(67公顷)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
大家都觉得作为一个省级干部,现在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何必再受这份罪呢!可尕布龙却说:“躺在家里睡大觉可不行,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党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就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参与到南北山绿化的事业中。现在的南北两山已初步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环境。
在担任南北山绿化副总指挥的里,他带领大伙儿植树造林3.75万亩(2466.7公顷),栽树近3000万株。由于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尕布龙获得首届中国“母亲河”奖,被评为首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尕布龙是丈夫、是父亲、是爷爷,但他更是党员、是公仆,他永远把深藏的温情装在心中,把关心百姓疾苦视为己任。
尕布龙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是副省级领导的他,没有将亲人迁到省城,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一辈子都生活在牧区。
这是尕布龙买给妻子华毛的一个礼物:一根拐杖,也是尕布龙一生中送给妻子唯一的礼物。
儿子尼玛才仁结婚时,尕布龙送给他的“新婚礼物”竟是约法三章:不请客,不收礼,不放鞭炮。
没有夸夸其谈,从不居高临下,却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巍峨丰碑。
尕布龙永远地走了可在青海高原的各族干部群众的心里一刻也未曾放下这位百姓的好公仆、好长者。
王宜堂,男,汉族,1968年4月出生,贵州仁怀人,2005年参加工作,200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仁怀市九仓镇原横岔村治安调解员,三涨水村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在20xx年贵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他不辞辛劳、冲锋在前,2月15日,在前往通知困难群众体检的途中,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累倒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主战场的最前线,年仅48岁。
种植高粱、发展核桃等产业。在王宜堂同志的带领下,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群众生活有了改善。他是大家公认的一杆“公平秤”,在危房改造和低保评议中,他坚持一碗水端平,不谋私利、不优亲厚友;村里修建鱼塘测量土地时,有的农户不在家,但知道他参加测量,都说信得过他。在他突发脑溢血的时刻,记着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人转交没来得及支付搭乘群众摩托车的费用。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勤政务实,牢记宗旨、无私奉献,根据王宜堂同志生前一贯表现和先进事迹,省委决定,追授王宜堂同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学习王宜堂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学习他信念坚定、忠诚踏实的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情怀,学习他以身作则、恪尽职守的担当,学习他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作风,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2-。
王宜堂同志,男,汉族,1968年4月出生,200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参加村级工作,历任原横岔村治安调解员、三涨水村村常办、副主任、主任,20xx年11月村“两委”换届选为支部副书记。20xx年2月15日,在通知困难群众体检的途中,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一线,年仅48岁。
王宜堂同志参加村级工作11年来,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忠诚担当、一心为民,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刻奋战在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发展家乡第一线,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为广大群众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3-。
格;学习他甘于清贫、无怨无悔的精神追求。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学习弘扬王宜堂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契机,把学习活动与当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体现在推进工作的行动上,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作风、树牢宗旨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大胆干、迈开步子扎实干,为“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当好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领头雁、向基本现代化迈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
“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革命氛围非常浓厚。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此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一道,在原巴中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三个共产党员。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是2011年,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岁生日。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
周永开常说,“当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无论身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诚和执着。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肆砍伐造成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草鞋穿得多,老百姓亲切称他“草鞋书记”。
周永开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纪检战线工作8年多,当过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说,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为党执纪、为国执法、为民除害,“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
他曾顶着重重压力,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以职务之便,奸污本厂多名妇女案。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李作乾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当时还有人给李作乾“打伞”,认为能人要网开一面。
接到群众举报后,周永开拍案而起:“必须要一查到底,这都处理不了,我宁可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最终让李作乾认罪伏法。当李作乾被移交司法执行逮捕时,罐头厂内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2007年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0年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18年,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无悔誓言。
“我已经93岁了,无法再为党做需要出力气的活。”周永开说,今年他准备了几百棵树苗栽在蒲家镇中心校,“让革命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雷锋日记》是雷锋自1957年开始写的日记合集,(其中记录了雷锋做的所有好事)是在雷锋去世后由《前进报》社等组织整理的。
1940年,雷锋出生在的旧社会。他的父母兄弟先后被害死,7岁就沦为孤儿。
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他走进了明亮的课堂。
1958年11月,雷锋赴鞍山钢铁厂成为了一名推土机手,后报名到弓长岭矿山参加建设新建焦化厂。在此期间,他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成为了沈阳的军区工程兵某部汽车连的一名战士。同年11月,雷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生活的两年零八个月里,雷锋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先后被评为“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少先队优秀辅导员”。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牺牲后,党和领导人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3年3月5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胡同志也在纪念学雷锋活动30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向他学习。本书以雷锋同志的日记为主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为了便于孩子理解、激发阅读兴趣,我们特意增加了注音和彩色插图,希望他们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雷锋日记》精选【3】。
入伍第一天。
今年1月8日,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了自己最崇高的愿望。祖国啊!到处都有我慈祥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对我的亲切关怀和照顾。我到达部队的头一天,因为乘火车时车厢里热,我脱掉了衣服,下车受了凉。深夜睡不着觉,止不住地咳嗽,发烧,有时还发冷。下半夜了,营长来到我们宿舍,有的同志被子没有盖好,他轻轻地给盖好。
他发现我还没睡,走到我身边见我咳嗽,就轻声问:“你感冒了么?”我说:“没什么。”当时我想,这点小病还是不告诉首长好,以免麻烦首长。营长连夜查铺两三次,发现我一直没睡,知道我感冒了,就从卫生连叫来一位医生给我诊治,吃了药,叫我好好睡觉。
亲如爹娘的营长啊,怕我冻着,脱下自己的棉大衣,还送来一床新被子,都盖在我身上。我激动的泪水流湿了枕头,我真想掏出自己的心来献给党,我下定了决心,入伍了,一定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照顾一位老太太。
6月上旬,我因公外出,在沈阳火车站乘车回抚顺。
早晨5点钟,到了上车的时间,我背着背包刚走近天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背着个大包袱,走几步歇一歇,很吃力。我急忙赶上前去,帮助老人背起包袱,搀扶她上火车。
老太太累得满头是汗,喘了半天气,才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孩子,大娘忘不了你呀!”上了车,人很挤,我给老人找了个座位,自己就站在老人的身旁。火车开动了,因为我没吃早饭,肚子饿了,我拿出在车站买的两个面包,送给老太太一个。
她接过面包,高兴极了,忙说:“你这个当兵的,真好,我见到儿子叫他写信给你们首长……”老人说她从山东来,到抚顺去找儿子,但又不知儿子的住处。她掏出一封信叫我看,记得上面写的地址是“抚顺高xx信箱第四宿舍”。
这个地方我当然不知道,但为了使老人安心,我就说:“大娘,你莫急,有地址就好办,下了车我帮你去找。”6点多钟到了抚顺,我把自己的背包存放在车站,背上老人的包袱,领着老人四处打听,走走停停地快9点钟了,终于找到了------这个“xx信箱”原来是个保密工厂。
老人见到了儿子,高兴得满眼是泪说:“儿呀,要不是这位军人同志帮娘找,今天难得见你……”临走时,他们母子二人千感谢万感谢的,送出我很远。我本不想汇报这件事,因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谁知,那老人的儿子果真给部队写来一封信,请求领导表扬这位不知名的战士。
那天我回连晚了3个小时,想瞒也瞒不住……。
愉快的星期天。
前两个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到卫生连去看病回来,走到半路上,看到团部前面那块空地上正在建筑楼房------听说要盖一所小学校。
心想,领导上经常讲要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反正今天我休息,何不和工人同志推起砖来。一气推了八九车。
工人们开始休息了,我还是一个劲地推。工人们感到很奇怪:从哪里来了这么一位解放军战士帮助推砖?有一位穿蓝制服的同志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手,问我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
我本不想告诉他,可身边的一个工人同志说:“他是我们建筑公司第二工区党总支李书记。”这下把我难住了:不说不好,说吧,你们准又是一通表扬。我只说今天没事,参加点劳动是应该的。可是不行,他们一定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好说了。
节约二百元钱。
我从小受的苦,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部队首长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我们的国家不富裕,还有困难,一定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每花一分钱都很自然地联想起过去的生活,告诫自己不能忘本。
今年春节,我只花了2角5分钱理发,别的钱分文未发。同志们说我穿的袜子不像样子,应该换双新的了,但我补了补还照样穿着。……今年7月,我去参加军区工程兵体育运动大会,天气热得很,不少同志都跑到场外去买汽水喝,我也想买一瓶,掏出钱往外走,发现那里有自来水管,我又把钱收起来,上前拧开水龙头喝了个够。
我这样做,有的同志说我是小气鬼,太熬苦自己了。我是想,我们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国家有困难,大家来分忧,就要一点一滴地做,这不是小气不小气的问题。每月发6元津贴费,我只留5角钱零用,余下的都储蓄了。
入伍半年多,节约了32元,加上我在工厂节余的工资,现在储蓄了200多元。支援人民公社和辽阳灾区,就是用的这笔钱。
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上街去理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热烈庆祝望花区人民公社的成立。我想:一个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一定会有很多困难,我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去支援。我想到了这些,就到储蓄所取了200元钱。
我到了望花区公社说明了来意,公社干部只说收下我的心意,但是不收钱。我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做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
不久,报纸上有消息说,辽阳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我是从辽阳参军的,对那里的一切怀有很深的情谊。那里受了灾,我不能袖手旁观。想来想去,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把公社没有收的100元寄给了中共辽阳市委,请他们转交灾区人民。做这种事------自己应该做的事,本不想叫领导和同志们知道,因为党的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完。
谁知事后公社党委和辽阳市委都给部队来信表扬我,使我很不安……。
我叫吴为,男,1979年8月出生,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七年,七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八年级四班班主任,八年级两个班语文科教学。农村初中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一上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清晨到深夜,我坚持比学生要起得早,比学生睡得晚,每天工作一般是十一个小时,繁重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我认识到:班主任,对家长,我们代表着学校,肩上扛着责任;对学生,我们代表着家长,双手履行义务;我们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学生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一、换位思考让留守孩在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孩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这些孩子,用一句陇西方言讲就是很不惹人爱的孩子,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人员紧张,教学班人数超多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常常遗忘在角落。对于这些孩子,我经常想到的是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的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我一直努力营造并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父母。02届学生史志刚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在外打工,一连几年没有回家,家里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家境十分贫寒。由于生活的重担过早的压在这个本该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承受的孩子身上,逐渐产生了厌世心里,性格内向,偏激,行为消极,对生活没有信心。在班上和同学经常闹矛盾,有时还顶撞老师,为此,有几个老师还找到我,让我好好管教一下。当时,我本着小事情,紧处理;大事情,缓处理的原则,首先从其他同学和他本人那儿了解了他的详细情况后,我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给他讲了一些从小家境贫寒而成才的例子并给了他20元的生活资助。然后倡议、动员全班同学为他捐款,并和他交朋友,谈心,和上课老师商议在课堂上多提问,使他感受到大家都在关注他。在我的耐心说服和多方的帮助下,史志刚同学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和同学交往也多了,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有几个老师还说,这段时间史志刚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初三毕业时,他单独找到我和我谈了一个晚上,说:是吴老师您让我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人活着的意义,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后来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眶中泛起了感激泪花。七年来,我累计帮扶留守孩几十人。每学期初,我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然后汇总分析,对症下药,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关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关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
二、宽严相济让后进生在和谐与激励中得到教育。
到打人现场看被打学生留下的血迹,随后又向学校报告了打人事件,要求给予该生从严处分。这件事在学生中反响很大,使打人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深刻认识到,不管你的家近还是远,都不许胡作非为。后来,这名学生有所收敛。但不久旧病复发,又欺负本班学生,情形相当恶劣。我毫不留情当众予以严厉批评,并再次申报给该生处分。当时,康龙有些想不通,想转学,一走百了。我知道后,直言不讳地告诫他父母亲:孩子转学可以,你们也有这个自由但你们想过没有,这样会更促使你的孩子仗势欺人,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从我个人私心考虑,我举双手赞成他走,这样我可以省心。但为了教育孩子,我觉得他不能转走。让他在哪摔倒在哪爬起来,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经过一番开导,康龙父母亲同意了我的意见。从那以后的头些天,对他实行冷处理,然后再百倍地关心他,呵护他,教导他,对他实行热处理。在这种严父慈母般人格力量感化下,康龙渐渐变了,变得和从前判若两人。这名有劣迹的差生终于变成一个品学优良的优生。事后,很多人问我用什么招术使这个顽劣的孩子发生转变的。我说:实际上就是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宽严相济。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弹指一挥间,七年过去了,我在班主任这块教育园地里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着,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所带班级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本人参加全县教师基本功大比武获得三等奖;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所带初三毕业生升学率在学校同年级中名列第一,并荣获学校教育先进工作者;所带两班语文成绩在学校同级中名列第一,本人也被学校评为青年学科带头人。这些成绩和荣誉就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对我工作的肯定。本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我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我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老英雄”张富清,从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从深藏功名60多年,到95岁高龄积极配合采访。张富清用一生践行着他的“大小观”,他的心很大,一心满满装着党和国家,但他心又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昔日党旗下的誓言,此生不渝的初心,任凭岁月磨蚀,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炽烫人心,其精神富有绽放的生命之光,让人羡慕,更令人敬畏!
从老旧住房到破旧沙发再到素淡的生活,张富清将果敢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践行一生。从动员妻子从供销社下岗的真担当,到不给孩子特殊关照的硬作风,再到“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的铁规矩。“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坚决不做”。分管机关,他没有给家庭改善过住宿条件;分管财贸,他没有为孩子多搞一点营养伙食;分管街道,他没有把一个矛盾问题随意上交。71年党龄的“老英雄”张富清始终恪守“党和人民的要求”,用行动擦亮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担当有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0多年来,“老英雄”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但当他听说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的作用还大”时,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又一次当上了“突击队员”,那怕采访时伤痛疼得一身透汗也绝不表露半许。中国走过70年风风雨雨,张富清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老英雄”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标注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
精神“富”足、生活“清”淡、追求纯粹,“老英雄”张富清树起了新时代一面镜子,映照平凡中的伟大,点燃了新时代奋进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抓落实,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找工地的管理员爷爷以军装作借条借了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
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了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一封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场误会。
港第二小学五年级一班是以“相亲相爱,携手奋进”为奋斗目标的班级体,它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践行雷锋精神,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体验快乐。
本次的学雷锋活动,五年级一班班主任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入手提高同学的文明素质、热爱劳动、学习雷锋的精神。
一、以宣传教育为重点,营造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办一期学雷锋活动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观看雷锋精神教育影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宣传活动。在收集雷锋的名言、警句、故事的活动中知雷锋、爱雷锋。雷锋这个人的名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刻的理解雷锋精神,少先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关于雷锋的名言警句并背诵。在开班队会时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的将自己熟记于心的名言警句背诵出来,并激励自己做雷锋少年。
在“向雷锋学习”的班队会上,张昊然、李轩朝等队员将自己收集的雷锋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听着雷锋那些艰苦朴素的故事,一双双眼睛里都闪着亮晶晶的泪花。在我们进行宣誓:“向雷锋学习!”时,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是信心和努力的决心。队员们还讨论如何做个二十一世纪艰苦朴素的好孩子,在热情的交流讨论中一致达成五(2)中队守则:少吃一袋零食,少扔一个铅笔头,少穿一件新衣服,多攒零花钱买本课外阅读书,多节省文具,多为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雷锋在我心中”的班级演讲赛上闫薇羽、张逸萱、王炳硕、黄亚泽等队员激情澎湃的演讲获得了队员们热烈的掌声。在演讲中她们根据雷锋的事迹谈感想,谈身边雷锋式的榜样人物,表达自己学雷锋的决心。最终闫薇羽同学代表我们中队在学校举行的学雷锋演讲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说文明礼貌用语,做文明有益小事。在校园中,大队委开展了“校园礼仪值勤志愿服务者”的活动。我们中队要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见到师长主动打招呼问好:叔叔(阿姨)您好!不说脏话、粗话。上课、课间、出操、路队等都应该自觉遵守纪律。上下楼梯右行礼让且轻声慢步。课间文明休息,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校园公共场所的礼仪,自觉保持校园整洁,见到垃圾都能随时捡起并扔到垃圾箱,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等。
乐于助人的队员可以带上红色的礼仪值勤自愿者袖章。大家都积极的表现,以带上袖章为荣。每个月评比后队员们把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推荐当上志愿者。如程铄琪同学在五(2)班教室门前捡到了十元钱主动交给老师并找到了失主,队员们积极推荐她当志愿者。她带上红袖章后不仅自己表现更优秀,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劝导违反纪律的同学。
三、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做雷锋。赵洪琪同学组织同学在课间做安全有趣的游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付玉晨阳同学上课时吐了,张丰瑞、王晗宇俩同学不怕脏赶紧拿来扫把和撮箕清扫。宋金泽同学主动拿来拖把拖地。郑凯杰因为车祸不能来上课。离他家近的窦忠鑫同学经常将老师留的作业送到他家。在家休息了两天,再回到学校时,腿是一瘸一拐的。中队委的几个干部积极主动地号召学习优秀的队员轮流为他补课,搀扶他上厕所,上下楼梯。在班级,平时若遇同学的学习用品缺了,队员们总是抢着帮助解决;下雨天,见同路的同学没带伞,就主动上前招呼,送没伞的同学回家;看见有同学打架了,他们架的双方拉劝开来。男队员还主动帮文印室搬运纸张,负责起学校心理咨询教室、文印室、阅览室的卫生打扫,每周都将这些教室打扫干净,获得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孩子们就是这么热情,这么富有爱心。
雷锋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帮助落后的同学。在我班一部分队员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我们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不让一名队员落队。许多队员主动提出与某队员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要互相帮助,有的队员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为帮助同学讲解数学题或帮助同学默英语单词,他们不仅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且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手拉手活动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班集体也更加和谐,没有一名队员甘于落后,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风。在这个浓浓的、充满友爱的班级,我们都被深深的感染着,激励着。
在学校,五(1)中队的每一为队员,都把班级当作是自己的家,每天认认真真的打扫教室、走廊、楼梯间等卫生区,孩子们个个抢着干。王蕴衡、李润华等队员自发从家里带些盆景装扮教室。教室里、操场上看到垃圾、碎纸片都会认真的捡起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校外,不少队员看到一些叔叔随手扔烟头、塑料袋,还礼貌的提醒他们不能随手扔垃圾。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在我们中队形成了校内校外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都是活雷锋的风气。
四、结合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植树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体会亲情,倡导绿色。五(1)中队的队员们在学校领导及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环保小雷锋在行动”的中队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大港二小附近的马路和小区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张贴物等服务活动。队员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怕脏,不怕累,干的热火朝天,充分体现了雷锋精神,得到了周围很多群众的表扬。
五、继续以“节约创造价值”为主题,倡导广大青少年厉行节约。结合“节水特别行动”进一步开展“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等活动,组织队员宣传推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倡导低碳生活,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五(1)中队的50名小雷锋们,一个个在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孩子们高呼:我们将继续沿着雷锋精神的足迹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欣儿她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他勤奋、踏实、懂事、好学,深受同学及老师的赞赏。
一、品学兼优。
李欣儿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纪不大的他却非常懂事,在人们眼中,他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他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他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他热爱劳动,积极带领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他勤奋好学。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时刻跟着老师的思维,作业总是完成得又好又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问老师,正是因为从一年级坚持到现在,所以他的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学习标兵”。不止这些,李欣儿同学还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每到双休日,他就早早地起来看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课余时间,他还积极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赢得了“电脑通”的美名。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一些知识竞赛,多次获校级奖。
二、老师、家长的好助手。
李欣儿与其他两位同学一直坚持到晚上7点多才离校回家。有时为了完成学校、班级任务,休息日也全然不顾。他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几年来,他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在“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中,他敲碎了自己心爱的储蓄罐,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来。学校开展“与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中,他带头不买零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见到有的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定,他勇于上前指正。有时遇上个别同学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起来,他总是主动上前劝阻,并像个小老师似的跟他们讲些“同学间要团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常常能使犯错误的同学沉下气来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
三、乐于助人。
李欣儿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乐于助人。他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较差的同学。为了帮助后进生,为他们解答疑难,他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解,仔细分析,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这些年来,班上的几名差生在他的热忱帮助下,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乐于助人是李欣儿同学的一大特点。班里有一位同学,家庭条件很差,在班里平日常常很自卑,李欣儿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在思想和生活上帮助他,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弟弟,谁要是欺负他,他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帮助他。生活中,当他有了困难时,李欣儿都会主动帮助他,红领巾丢了,他就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帮他买条新的;学习用品缺了,他帮助解决;碰到下雨天李欣儿就把自己的伞借给他用,而自己则与别人同打一把伞回家……这位同学克服了自卑心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我们相信,这位勤奋好学、心灵美好、胸怀宽广的小男孩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在少先队这块沃土的培育下,一定会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
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
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
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
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
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
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
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
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
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夏日的万源市花萼山腊梅园,凉风习习、流水潺潺,低头穿过一片肆意生长的梅林,夏日的聒噪一扫而尽。而冬日,这里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漫山腊梅迎寒而开,花容动人,香气萦绕。“春来听泉秋戏水,夏日纳凉冬赏梅”,便是腊梅园最真实的写照。这片美景离不开周永开的努力与付出。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周永开在达州、巴中等地工作过,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但万源花萼山始终是老人最牵挂的地方。
花萼山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两大一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分水岭,地质历史古老、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原始,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嘉陵江和汉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离休后,周永开到花萼山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1994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到汉中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山上的条件异常艰苦。有时候巡山一巡就是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累了休息一小会就继续赶路。晚上只能将木板铺在地上,垫上棉絮睡觉。山高气寒,三人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考虑到伙伴们有些受不了,周永开花钱买了三间破旧民房,简单整修后,让大家终于有了个“体面”的生活起居场所。
为了这片绿水青山,周永开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巡遍了花萼山的每寸土地,防止有人盗伐林木、偷掰竹笋、捕杀动物。虽然年事渐高,周永开仍不舍对花萼山的眷恋,只不过每一次上山随身多了一根拐杖。“这些拐杖是我与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共同成长的见证。”周永开开心地笑道。
话剧《北斗星下》全体主创人员为周永开献上鲜花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周永开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长池子、九龙池等险要之地,最后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送到医院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第二天我醒来找自己的拐杖准备下床,发现杖底与以前不一样了,提起一看,杖底多了一颗防滑铁钉。”现在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仍握着拐杖无比激动,“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花萼山保护区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开拄着拐杖坚持上山巡护。一天清晨,他独自一人踏着泥泞的小路到野外巡护,不小心一步踩滑,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好在周永开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白狗发现他后不停地嚎叫,引起了村民的警觉,大家才找到了周永开。当时他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的日子里,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踏上了上山之路。每每说到此事,老伴都会略带责怪地说,“要不是那只大白狗,他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1994年以来,周永开与花萼山相伴了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了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大家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花萼山绿意盎然,野鸟翻腾,人与自然一片和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共和国的大厦离不开税收事业的支撑,地税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纳税人的贡献,同样也离不开兢兢业业、默默无闻、聚沙成塔的地税人的辛劳。我们地税走过的十年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披荆斩棘的十年,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十年,是强化征管、勇于改革、连年完成并超额完成各项收入任务的十年,更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依法治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十年。作为这光荣集体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一九九四年十月参加税务工作的,当时税务机构正面临改革。我服从组织的安排,投身于新兴的地税事业。地税成立初,可以说是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的困难。刚走出校门的我,和大多数的地税人一样,也有过痛苦、困惑和迷茫。但是,我们地税人在困难面前没有屈服,没有被困难吓倒。每个时代,都有勇立潮头、敢于在风口浪尖上搏击的先锋;每个行业,都有身先士卒、不计得失、在或显或隐的岗位上不断攀登的排头兵。我们**地税,在县局党组一班人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税收政策,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一切为经济服务,一切为发展聚财”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坚持“廉洁勤政,高效服务”,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获得了不胜枚举的荣誉和赞扬,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而年轻的我,在这个伟大的事业当中,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经历了风雨洗礼之后,也逐渐成熟,慢慢的成长为一名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能力突出、廉洁勤政的地税干部。十年来,我和地税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我见证了地税事业的发展壮大,地税事业也磨砺了我的意志和品质。在这十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我谦虚而不虚伪,坦诚而不尖刻,果断而不武断,处事周到而不圆滑,待人热情而不轻浮;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关心爱护,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地税干部,处处注意维护党的形象,维护地税的形象,廉洁勤政,严谨自律,为地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实现并不断超越自我,充分展现新时期地税人新形象。
在这十年当中,我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认真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税收业务和财会知识。因为我深知无论是做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是要为党和人民作贡献,还是要为地税事业做一些有益的事,都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我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向所有有一技之长的同志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在这十年当中,我经历了地税两次重大改革,一次是3月的撤所成立中心分局的改革,另一次是6月的地税系统的“三项改革”。在这两次改革中,我每次都是以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而又平和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上岗,积极投身改革热潮。伟大导师列宁说过:“职务本身不能给你带来才能,但是职务可以让你充分发挥才能。”因此我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地税作出贡献,同时也借以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203月的改革中,我由一个办事员成长为县地税稽查局的副局长;206月的“三项改革”,我又成为县地税第四分局的局长。我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首的地税局党组创新干部和用人体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突破旧的用人框框,大胆使用年轻干部的魄力和胆色。通过十年的努力,我由年轻稚嫩到成熟干练,由懵懂无知到精通业务,由力不从心到独当一面,除了我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之外,还得益于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衷心感谢县局领导和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担任稽查局副局长期间,我坚持认真学习各类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坚持依法治税;认真贯彻落实县局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稽查手段,加大检查和处罚的力度,使依法治税真正落到实处。在工作中,不管是处理人民来信、来访,还是处理电话举报,我都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税法为准绳,认真对待,认真落实。我还经常深入企业、个体工商户,到一线去了解情况,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及时处理,堵塞税收上的漏洞,防患于未然。在依法查处案件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注意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以维护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担任分局长后,我在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分局全体人员同心同德,和舟共济,扎实工作,奋勇争先,三个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分局这个集体的领头人,我和分局全体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依托,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依法治税为抓手,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分局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措施:
一是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我结合分局实际情况对二、三级岗位责任制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明确人员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了“每月一星”的考核办法,按月考核、按月兑现,充分调动了每位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计划工作,要求各部门和个人年有年计划、月有月计划、周有周计划,并对计划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严格考核。上年初,我根据集训会县局布置的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年具体工作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具体股室和具体人员。然后定期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考核,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分局全体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将“四合一”考核工作落实到平时、落实到实处。将“四合一”考核内容细化分解到人,所有的工作重在平时督促、检查,避免了每次上级部门考核时突击补资料的现象。四是强化内部衔接,提高工作效能,为了减少各职能之间衔接可能产生的空隙,我通过建立《内部信息单》制度,要求各股室在传递资料和交办事项时,双方互相签字,不仅避免了股室之间相互扯皮,提高了工作效能,而且便于责任追究。五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我在分局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分局由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特别是执法责任制有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受到了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工作中我脚踏实地的抓组织收入,依法征税,建立健全税源监控体系,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扩大重点税源的监控范围,以“四本台帐”为基础,逐步实现了由重点税源向整体税源监控过渡;加大营业税征收力度,保持了营业税作为第一税种的地位;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个人所得税征收实绩明显;强化了一次性税收及征管薄弱环节的管理。面对正常税源的严重短缺,加大了对一次性税源的管理力度,按照“双同步”的要求,建立了税源动态台帐,督促税款及时足额入库。20全年一次性工程征收税款近400万元。在抓好重点税源的同时,重视规范小税种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在清理陈欠税款上,按照省、市局对欠税管理的要求,分原因、分种类,分项目建立了欠税管理台帐,并定期进行更新,同时对欠税户定期在公示栏内公示,逐户上门落实清欠计划,严格按照清欠计划追缴入库。并切实做好社保费和综合基金的征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社保基金条例》,建立社保费收入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严格考核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在服务纳税人上,通过加强窗口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后,着重抓软环境建设,重点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服务承诺制、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在办税大厅建立值班长制度,帮助辅导纳税人办税。提供办理各项涉税手续所需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文件范本,一次性提出申请材料的修改意见和要求,所有办税事项在办税大厅一次性办结。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实行开门纳谏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发放测平卡、投诉卡、纳税服务卡、征求意见簿表,走访行风监督员征求意见,设立意见簿、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等方法进行广纳贤言,闻过则喜,知错即改,真情实意地接受意见,建设服务型地税机关。以优质的纳税服务体现善待投资者、善待纳税人的思想,更加融洽征纳关系,提高地税部门的社会满意度,增强纳税人的认同感,树立了地税的良好形象。
三、廉洁自律,勤政为税,顾全大局,将工作放在首位,为了地税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地税干部,我主动将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时时自省,处处自律,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税务工作这个神圣的职业。在工作中我不仅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还注重对分局人员的廉政教育,不断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系统深入的学习了《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胡锦涛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和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加强党的两个条例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员遵纪守法,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充分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积极参加并组织警示教育学习,做到警钟长鸣。积极参加县局与县纪委联合实施“廉政共建”和与县检察院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共建活动,认真收看了河北省原国税局长李真《沉痛的代价》等警示教育片,以及市纪委组织的反腐败成果图片展;还通过学习系统内外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和分局全体人员深受教育,灵魂受到了洗涤,倍加珍惜自我岗位。工作十年来,我没有一次接受过纳税人的礼品和宴请,我所担任领导的单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违纪案件。在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国家税务干部。是党员,就意味着必须牺牲自我,干税务,就意味着必须奉献一切;必须时时刻刻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我也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耐住清贫,守住寂寞,顶住压力,挡住诱惑,做到了无私、忘我、奉献,为地税事业打拼着。十年来,为了地税事业,为了工作,我常常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我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爱人也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在家。我没有对老人和孩子尽到应尽的义务,舍小家而为大家,面对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我时常充满愧疚。但我从却未后悔过,为了地税这光荣的事业,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多年来,无论身体怎样,我总是身先士卒,奋战在税收事业的第一线。因为我知道自己肩负着的神圣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要为她奋斗终身,在为地税事业的打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青春的热血谱写我人生新的篇章。各位领导,同志们,十年来,我先后获得“市十佳税务干部”、“市优秀税务工作者”、“县十佳优秀青年”,四次荣获“三等功”等嘉奖。我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地税事业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党和人民却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和奖励,每想到此,我就禁不住诚惶诚恐,如坐针毡。通过十年来的工作,使我深深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坚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纳税人,我和我们的地税事业,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对于大海,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地税事业,我个人是渺小的。没有党和人民的培育,没有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没有许许多多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可能成长为今天的我。饮水思源,我将加倍的努力,以更加优异的工作实绩,回报党和人民,回报地税事业,回报社会。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一如既往,继续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业绩;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这次会议为动力,狠抓机遇,强化征管,完善制度,内抓考核,外强服务,全面完成并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地税是一块年青的热土,更是一方为国聚财的神圣领域。放眼地税,优秀者,比比皆是。为了地税事业的发展,为了阜宁经济的腾飞,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地税人必将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这里我敬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衷心祝愿我们阜宁地税,在以党组书记、局长刘进同志为首的县局党组领导下,创造出更新、更大的业绩,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税事业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