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写作时,我们要注重细节的描述,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相关方面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我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日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会胜利召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段激荡的岁月中,人们情绪激昂,应对充满机会的市场蠢蠢欲动,但终归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反复,市场冷暖的变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与企业家。
应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坚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应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坚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仅有在激荡中坚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
文档为doc格式。
都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国企业史(1978年-),可是作者吴晓波没有用过多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历史创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整本书侧重在写“人的命运”,本来,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1]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根据高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要求,我对学习内容中一本《激荡30年》所吸引,激荡30年读后感。书的作者是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者,著有《大败局》、《被夸大的使命》等书。)。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冷俊的文笔,描绘了1978年到20xx年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可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里面充满了刀光剑影,看了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xx年这30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置身与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兴奋。很多曾经发生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
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知识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的大学之门,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招的20几个年轻人中有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也是1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男人,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的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目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杨参加高考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后到美国继续深造。牟借了300元创办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却在年近50再度入狱,至今在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因为参与了此类活动而锒铛入狱,出来后拼命自学,终于考取了全国律师牌,发誓为健全中国法制而奋斗。
这样关于人物命运的故事贯穿在整部书中。作者写到:“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记录和阅读。
在1978年到20xx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格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白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矩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想想看,我们这代人谁没有经历过这30年的洗礼,时到今日,有些人在国企改制中被时代所淘汰,进入了退休养老的阶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经营着自己的一点小生意,有些人像书中描述的时代弄潮儿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至今还在继续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的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湾,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嘎然而止,720xx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
我曾经为我们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们青春年华的大好之际,被下放到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回到城市又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工作之余继续参加文化补习,正在有点底气准备好好工作的时候,又面临国企改制,丢掉了铁饭碗,金饭碗,被抛进茫茫的大海中学游泳,为了生存吃尽苦头。
但是看了《激荡30年》我忽然为自己庆幸,能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其实是一种荣幸,我们的父辈可以跟我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燃情故事,我们也可以给我们的子孙讲述这样一个激荡岁月里发生的所有的激动人心的变革故事,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四十不惑的吴晓波象其他外国媒体记者一样写出了自己的史诗性大作《激荡三十年》,推荐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和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一读。关于中国企业的软肋有几点感触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或者资本的冷血性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偶尔有一两个能够冲破传统人情观念,严格执行资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功。这样的管理措施在中国就叫严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员工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的效益挂钩,所谓“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不过,即使到今天,对于很多国有的甚至是非国有的企业而言,这一招仍然是很灵光的。制度是冷血的,这种冷血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如果资本缺乏了逐利性,就会被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所堙没。所有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停滞不前,阻挡他们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对打天下的亲友们的安置问题!
第二,难得的一两个能够冲破人情观念的企业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个人的铁面,在小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如果这个企业规模一经放大,往往面临的是更大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难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同样以改革分配制度、严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头脑发热的马胜利疯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纸厂。有人认为,马胜利是缺乏战略思考,其实不然,在当时紧缺经济的形势下,马胜利即使没有战略思考,只要能够成功复制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会成功的。
但是,马胜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复制的,一者他的石家庄造纸厂不是靠制度在运营,实质上是靠个人的强势在运营,哪怕这种强势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除非到有一天,这种制度成为一种文化,马胜利才能复制他的模式。马胜利失败了,此后二十年,继续这种失败的比他的名气更大,比如华源,还有正在壮大的中国化工!
千万要记住,除非你的制度成为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在核心员工中融入血液,否则,所谓快速扩张,只不过是给人送钱而已。我从来也不相信,只靠换了别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业扭亏为盈!
第三,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永远的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可以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企业家呢,我还没有看到。写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
资本的冷血、社会范围的资本主义精神、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进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这条件了!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我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日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坚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应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坚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仅有在激荡中坚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一口气读完了吴晓波先生花了四年时间来完成的又一力作《激荡三十年(上)》,这本书是在07年的1月分出版,也就是说距今也可是一年多的时间,但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很多重点大学研究生导师推荐给研究生的读物,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关于发展、关于企业、关于企业家命运的历史。吴晓波先生为我们重回历史打开了一扇小窗,经过它,你能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企业及企业家的命运如何随历史大潮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他将有助于加深你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理解。从字里行间,你能够把握到中国改革开放燥动的脉搏,窥视到中国历史前行的轮辙,领悟到企业成长的真谛。
能够说,不读此书,将会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要想成为中国下一代的商界精英,必须对中国过去的企业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所谓,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说是一场没有计划的运动,有的只是中央领导简单的追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实在特殊得让一群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也有时会束手无策,他们只想让中国早一点富强,人民的生活好过一点而已。
从文中,能够看出中国的改革是始于思想解放的,往往思想解放一旦被提到政治层面,接下来必定是轰轰烈烈的改革春雷,1978年如此,1992年如此,2008年看来又如此(很可能是政治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预兆)。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如中国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中央决策层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产物,其实不然,历史以真相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往往是由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爆的,是由一步步无奈的抉择所组成的。如联产承受职责制的创立,竟然是一群走投无路的村民为生计而做出的政治冒险;默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其实是中共迫于一群上山下乡返城无法就业的知识青年而作出的巨大的政治让步;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除了“检验真理标准”及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外,还有一场关于民营企业“雇工人数多少”的大讨论,而这场事关民营企业宿命的大讨论,竟然是因一位叫“年广久”的傻瓜引发的;更出人意外的是,最初政府招商引外资时,回来投资的港商竟然是当初被政府严打的偷渡客,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指甲钳大王”——中山的梁伯强。
中国的民营企业史,说他是一部血泪史,可能一点也不为过。从当初办民营企业会被视为反革命,至办民营企业被人笑话,到名不正言不顺,到允许做国营企业的垫脚石,到视为“私生子”,再到名正言顺。每一次的重大政策调整,每一次的宏观调控,首当其中的肯定是民营企业,在媒体眼中,他们每次都会成为批判的典型,讨伐的对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得实在太艰辛了。从这部书里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一样存在进化论,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无数次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磨难后,被证明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类型,当然,存活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就已经死亡,如知名的温州“八大王”。生存实在不容易,而背负着伦理道德负担的生存更为不易,那些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很深的原罪感,一来因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高考考场的失意人,走投无路的无业青年。二来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经过灰色的原始积累,钻法律与政策的空子,游走在禁区边缘而得以存活的,所以,他们整个群体都显得有点负疚感。事实上并非他们坏,而是因为现实让他们选择的,只能是那样的卑微生存方式。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先知先觉的人物。深圳的崛起,最应当感激的也许应当是招商局的袁庚,是他,一个连处级干部也不是的小人物,竟然能够在中央决策层要回了一个圈——蛇口工业区,然后在里面完成了一项历史重任,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一个傻子“年广久”,抓住了中央默许民营企业存在的漏洞,硬是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傻子瓜子王”;中关村,让一群率先敢于下海办企业的干部顺利成了百万富翁,其中就包括了日后的“民族骄傲”——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在南方,一个叫王石的青年,只因看到了一出土地拍卖新闻,随即将企业转做房地产,日后竟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标志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一个转业军人,拼命死钻复杂的程控机技术,结果让其一不细心带出了一个影响世界it业的民营企业,他就叫任正非,而他所创立的企业,就是今日的企业标杆——华为;而身在国外读博士的张朝阳,在网络信息时代新经济的原始诱惑及一位新媒体研究教授的鼓动下,毅然回国创业,于是门户网站sohu应运而生。
国有企业改革,一向以来改制不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企业里的人。当习惯了官商作风,习惯别人看自我的眼色的行事,习惯了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思考、不愿改变时,即使是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失败的。早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限于企业经营者与主管部门的争权与放权,利润留成等宏观层面,根本没有触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没有触及企业的人事,福利,激励等敏感禁区,而是寄期望于国家的政策照顾,这样的改革思维,如何能扭转乾坤。国有企业,能够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一样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相反,一向得不到宠幸的“私生子”——民营企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打击,却总遇强越强,到最终,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再次证明了,“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这一千百年来早已为人所熟记的名言。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忘了这一句,迟早会死的。
伴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沦落的还有商业道德,巨大的利益空间,让原先朴素无华的人学会了奸诈,学会了斤斤计较。记得书中有个注记提到,海南上的人原先在买卖时,是不敢收钱的,交易时要卖者把钱压在箩筐底并且走远了才敢收钱,然而就在海南宣布成为改革试验区后,天南地北的“倒爷”就到海南炒起了汽车进口批文,原材料批文,黑市外汇,过不了多久,当时的省委书记给中央汇报时感慨万端,说利益使海南人民风淳朴尽失。除此外,还有臭名昭著的“晋江假药案”,他让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封疆大员项南引咎辞职;还有温州的造假事件,近乎疯狂的地下金融活动——“排会”或“抬会”等。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到了让人迷失本性的地步,在书中,作者无限感慨地说市场经济的冷漠本性显现无遗了。
自从1978年那场有历史新纪元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就注定是世界眼中的焦点所在。而唯一遗憾的是,中国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却没有产生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点一向让外国人想不明白,更让我们想不明白。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忘却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忘却了我们是一个人,并且背靠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夺利了,而忽视了自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也许,著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能帮忙大家找回一种对历史的感觉,重温一下一群人的来来往往,然后各自都能思考下自我的人生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足以改变一代人。而今日,期望凭借这本记录了这30年以来酸甜苦辣的书,能够改变下一代人。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我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千万别忘了回头一顾,也许这样自我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夜静更深,我在电脑前敲下了以上文字,此时,已接近凌晨2点,而我的那本《激荡三十年(下)》尚在路途中。
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想试验一下小伙伴的kindle,看看能不能拔草。不过越看越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我因为数学不好抗拒经济类读物还是看出了乐趣。
我的总结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天上掉馅饼了,唯一的解释是希望你掉进地上的陷阱。日常见过太多投诉的人,初期都是为了商家许诺的`小赠品逐渐大单购买“保健品”或者“收藏品”。可是保健食品只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不能代替药品。而收藏品其实就是一种商品。作为成年人,购买行为自愿,商家明示其价值。事后几日甚至几个月,猛地觉醒“这事不对!”
说实话,作为旁观者,情绪上总是同情可怜,加上微微无奈。可是要如何阻止这种不理智消费呢?以前我看过一篇劝阻父母相信朋友圈谣言的文章让我们要帮助父母筛选科学的公众号,不停重复典型谣言模板…总之需要作为子女的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的。
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返回去看那些不停陷入这种购买行为的老人,基本都处于情感无所寄托或者境遇不顺的状态。或许你会下意识否认,自己和父母关系可好了。这当然,可是世界这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
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大多数子女是需要父母拿出积攒了半辈子的钱,用来养老的钱买房买车养活自己,可是父母其实是能看得出来子女能赚多少钱,等到将来自己生病了,百家笔记网子女有没有时间照顾不说,如果大病手术能不能拿得出费用都两说。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父母才越发想要掌控子女,毕竟已经真的是他们的养老保障了啊。
可是和子女情感联系也不密切,自己经济条件也一般。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人告诉他“买我的产品,你就可以健康(不用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和自己情感联系不够而担心了)”或者“买我的产品,你就可以发财(养老金足了,不怕和子女感情不坚实了;有钱了可以改善现状…)”
人是很容易说服自己的生物,“万一他说的是真的呢?”,只要有了这个想法,余下的基本就是顺理成章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电视新闻里那些陷于这些套路的人的时候,除了理智的分析,“哪有那么好的事能找上你?”,能够拿起电话给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天,鼓励他们多关心自己。
如果不那么无聊了,哪有人那么乐意闷在一个屋子里听人吐沫四溅的“演讲”?在日常记得不要让父母出现因为担心我们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继而出现养老忧虑。那么其实从我们自己做起,慢慢减少自家老人走这种老路子的话,或许来的更为现实更加经济。
都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国企业史(1978年-20xx年),可是作者吴晓波没有用过多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历史创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整本书侧重在写"人的命运",本来,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接近百位的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如今也许有人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为了振兴民族企业的功臣,有人成为了阶下囚,或又有人成为了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在1978年-20xx年的中国,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环境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他们当中的有些做法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们却是他们所在的年代的缔造者之一,他们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之势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难度何其之大。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是非常有道理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牵扯在一起的。一旦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许许多多原先的理论以及靠这些理论生存、生活的人,又将如何自处呢?变化的绝不可能仅仅是经济体制,还会涉及到人心,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政治绝对不可能独善其身。邓公再强势,也无法让中央真正铁板一块。而越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就愈加铭感。政治就是最大的红线,谁敢踩到这条红线,绝不仅仅是让你事业和人生遇到挫折,更是会让你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此类国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国家,因此,做到这个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但是改革毕竟在进行,因此,很多人便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在这灰色地带,利用经济改革的大形势去实现事业上的抱负又或者仅仅是为了捞钱。纵观全书,虽然邓公等领导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贡献极大,但更多时候,我朝的改革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等到做的人多了,中央渐渐就松口了,于是才可以说了。可是,即使是只做不说,也要看大形势,稍稍踩线或许可以,一下子越线,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条。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切勿螳臂当车。仔细研读政策法规的变化,才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火上浇油,而另一些时候真的应该见好就收。
三,读史之时,总会有许多后见之明。现在回头去看,无论是中央地方的政策,还是某行业某企业的决策,都有许多失误,令人扼腕。政策的制定,国企总是被摆在第一位,民企总是在末位。诸如宁高宁、谢企华之类的国企领导者,究竟是官员还是企业家,是拯救了一家大型央企,还是祸害了整个行业甚至民生呢,有待讨论,因为他们恐怕也情非得已,身在体制内,又岂是他们能决定自己和企业的定位呢。整个中央的思路已经决定了国企和民企的迥然命运,既然已尝到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甜头,岂能轻易放手?更可怕的是,形势发展到如今,利益集团已经壮大,并用“稳定”“发展”等为质挟持了大家,又有何良方呢。
《激荡三十年》分上下两册,是中信出版社出的两本书,作者吴晓波。最早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只有上没有下,就没有买。因为这种吊胃口的感觉实在太不好了,最近两三年中遇到好多次,一是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半本半本的出书,二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出书,三是哈里波特,七分之一的出书,拖了好多年才出完,还有余华的《兄弟》,都是如此。所以我干脆等到这本书的下出来以后,再去买。
没想到下出来的时候,上已经买不到了,看来真是一本好书,不过这也难不倒我,现在当当上买不到的,淘宝上基本都能买到。我在淘宝上定了一本,发现还要便宜,合算合算。
这本书从78年开始,一直讲到20xx年,说的就是这三十年中,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如何改变几代人的命运,人们又是怎样各显神通的去趟过这条历史大河的。
让我惊讶的是第一代改革开放者们那种渴望,那种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陈春先、柳传志们怎样从兜售廉价的电子表开始,开创他们的大事业;史玉柱当年青涩的照片,背后则是一段中国it史诗;88年的物价闯关,让全国的百姓发疯一样的抢购各种物资,居然让滞销两年多,积压了各大仓库的电风扇一扫而光,云南、贵州这些地方还为了抢购毛线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君安、万国、申银的这些证券市场的教父如何崛起,如何鼎盛,如何呼风唤雨,又是如何衰落;杨百万是怎么靠倒腾国库券发家;袁庚怎样搞大了蛇口、深圳,怎么一手扶持起了现在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那些现在富豪榜上的首富们,当年怎样筚路蓝缕,胼手砥足的赚到事业的第一桶金,刘氏兄弟,唐家兄弟;万科的王石原来也是倒爷出身,而且大倒特倒,游走在政策与法律边缘。
至于在这三十年中,沉沉浮浮的英雄好汉更是不胜枚举,把他们的名字烙印一样打在几代人的脑海里。傻子年广久前两天还出现在第一财经的嘉宾席上,红塔的褚时健,长虹的倪润峰,承包的马胜利,裁缝步鑫生,都曾是一代红人。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其对应的地下金融,各种小厂的兴起,假冒伪劣,走私逃汇,太多太多,改革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看完了才知道原来今天的日子是这么来的,不过也因为这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中国的方方面面在这三十年中都发生极其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十年中肯定还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而这十年,绝对是保险业的黄金十年。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响应学习型团支部—读书月活动的开展,我从我们08二支部读书月第三期活动推荐书单中选中了这本扣人心弦的书——《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xx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前进。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描绘1978年至20xx年的中国企业史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三十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知仅仅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择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作为基准,那么我的出生要晚六年,按照吴晓波的说法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民间最热的词汇是“我们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只是襁褓中的婴儿,除了吃喝什么都不关心,并且在随后的20xx年中一直纠结于小农思想,不自觉地与时代变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的变迁不太愿意主动表现,因而对历史的感受总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气不足。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故事,然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这些词汇时却几乎无从下手,恍惚间一切竟如梦如幻。就这点而言,《激荡三十年》可以算作临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上。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0xx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xx》是一本记载着自1978年至20xx年间中国企业的变革过程,作者吴晓波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历程。书中的一些人物更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作者也对现时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如联想、万科等的创业史有着生动的记录。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刘永好三兄弟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但他们成立的小养殖场,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让他们成为中国首富;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市场份额的40%;那时的牛根生还在回民奶厂刷着奶瓶,而在20xx年后,他以其敏锐的营销才能和精干的经营团队,使蒙牛集团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27岁的文学青年王石,抱着那本《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的时候,有可能没想到后来的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诸如此类,还有数不清的人物以及关于他们的事迹。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的。这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把握时机、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法律壁垒、制度束缚、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的挣扎,而又保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他们的奋斗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一笔。
过去的三十年,民营、国有、外企三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此消彼长、相互博弈,他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表象。而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和变革的坚决更是让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市场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民企这股自由水流渗透进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而坚韧,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势。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中国千万民企则是溪,在妥协和无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挡民企前进的趋势。
三十年间,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败的民企也数不胜数,总有一些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遗憾的一幕。万向集团那种“小而专、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无疑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国企业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更是电子商务史上开天辟地的奇迹,也让马云成为中国创业教父。成功的企业是我们研究、学习、借鉴的榜样,同时深刻研究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却是昙花一现的公司,从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诸如潘宁所主持的容声冰箱股权改革在质疑声中失败,从此容声走向衰落;牟其中这位“以罐头换飞机”的创奇人物,带领着南德集团这艘商业航母,在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终慢慢沉沦;三九集团在赵新先的带领下,运用一种近似疯狂的收购兼并模式,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务危机……三十年激流已趟过,不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寻找迷雾中的那盏引航灯,只希望我们在下一个三十年能够走得更加坚定,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初读这套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重新翻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而是又会马上被那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记叙和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珍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三十年前半段、并且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了解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进步。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色。
一是编年体和标题语。作者把这三十年罗列开,一年一章,逐年叙述,又穿插对相近年份的比较和类似事件的评述,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时间坐标,还能够触类旁通,自己挖掘贯穿全书的诸多线索。作者还用几个字的短语或短句分别作为每年的标题语,如1981年“笼子与鸟”,1992年“春天的故事”,“入世与出局”等,都准确提炼了每年的大事,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对现在许多不谙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时间线索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最为直观和有效。
二是春秋笔法和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与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过交流。他在这套书里并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记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事件和人物尽量如实记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我们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前途、民族命运的殷切关心。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对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绘。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和必然失败的结果,也配以那幅几乎是整本书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被转让他人的仪式上泪眼问苍天——和文字来说明一个创业者在特殊环境下的悲情和无奈。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在高远。读这套书,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本书。吴晓波毫不掩饰对前一本书的崇拜,认为它“令人血脉喷张,激动难以”。在《激荡三十年》中,那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绘正是茨威格的血脉。而后一本书的文体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切斯特致敬。这两本书一个是薄薄的册子,一个是厚厚的巨著,却同样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一书吸取前者之魂,后者之体,既是对前辈伟大传记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现在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还在用同样的笔触记叙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传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回到本书。我很喜欢这套上下两册的传记,因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风险。要知道,这段三十年传奇的起点就是政治因素引发的。其间,“腾笼换鸟”,南巡讲话,产权改革,宏观调控等等,政治或者说政策上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在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里,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因为把握政治脉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既能看到李经纬、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剧,也能看到鲁冠球、柳传志如何老树常青;既为铁本戴国芳和复兴郭广昌在同一轮宏观调控中的不同结局而唏嘘,也为“温州八大王”在“投机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难而慨叹。
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对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业选择、经营地域、资金调配等诸多方面顺势而为,才能趋利避害,发展壮大。
第二,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企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失衡刺激着普罗大众的神经,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实效只拼广告、南德牟其中天马行空要炸珠峰、证券市场庄家横行丑闻不断等等,乱象横生,不一而足。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不过企业的生命来源于社会,必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责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消费者反过来就不信任企业。信心缺乏造成经济负外部性过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率难以提高。不解开这个死结,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里出现的很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激荡三十年》里,我们看到沈太福集资如何让人倾家荡产,吕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庄,各种富豪排行榜如何变成“落马榜”。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一再出现:就在数天前,号称“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刘晓人涉嫌非法集资被捕,他与沈太福一样是个“包装高手”,只不过换了个创投概念而已;现在的股票市场仍然庄家遍地,这是证券界“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资金量更大,手法更隐蔽;至今很多有钱人仍然畏惧上富豪榜,前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又一次验证了“福布斯咒语”。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遗憾:中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任重道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重大进步是不容抹杀的。如今,我国gdp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与在金融危机之下欧美国家惨淡经营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荡三十年》中记叙的企业史,正是这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绝佳注脚——企业是微观经济层面最为活跃的个体,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经济的兴衰,国家的兴衰。
其实,历史记叙是冰冷的,事件亲历者的悲欢离合对于他们自己是刻骨铭心的,对于我们读者却只是印在这几百页纸上的文字。历史记叙也是残酷的,那些被读者认定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似乎就此已盖棺定论,胜王败寇。历史记叙还是狭隘的,作者所处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观念往往会影响记叙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喜爱《激荡三十年》,却不能过于迷恋它。它无法告诉我们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无法告诉我们牟其中是否能东山再起,无法告诉我们郭广昌再面对宏观调控会有何作为。这些都需要我们超越图书,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我们才有机会超越前辈,超越这段历史,在下一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新激荡,放飞梦想。
假期时间有幸读到了吴晓波先生最新力作《激荡三十年》,给我的新的收获,仿佛昨天经济发展的一幅幅图片展现在面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现在的工作学习奠定激荡的种子。好久没有读书了,看到这些真的不知道是感悟还是什么,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国女子网球队已经签约块半个月了,就是在企业的网站见到了简简单单的宣传,我说哥们现在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没事找事的时代了。健康电视专家是我们吗?我们还能炫出什么不切实际?不是我吃里爬外,我真的看到家里的事情,有力不能为啊!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么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能力谁就有自己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可以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可以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情况、商家情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形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知道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情况下,一定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
前几个月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写78年到08年的企业史,书中提到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下两册,总的感觉就是感慨万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与其说是改革史,还不如说是一群食螃蟹者的创业史。但可惜的是,当初成功的创业家在30年后却寥寥无几,这当中固然有体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杀,但其中也有草根创业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后不思上进,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等,但总的是来说就是,我们在变化过程中却忽视了变化,错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没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自我努力或专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创业家,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史上能够说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启蒙者,可是却一向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当初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无数徘徊于体制外的倒爷,当然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机倒把分子,但并不排除,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真正开启者,(个人认为之所以有投机倒把,主要是受体制内购销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当权者主流政策意识的承认和重视),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群既作榜样(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怜人,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况。
更可悲的是,等到企业家成为社会新贵的时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体,急躁的人们却早已把那一群启蒙者给忘了。个人所悲的就是,我们的民族何时成了一个急功近利、整体浮躁的民族,竟忘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难道真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所言,由于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把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给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们作了一个历史总结,确切地说,那更像是历史重演、回放,清楚地为我们再现先辈们的血汗史、创业史。当初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有忘记专门安排一章《货殖列传》,而那正是“仕农工商,商为下”的时代。
今日市场经济虽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可是,关于中国的商业史,除了杨小凯教授写的晚清、民国、新中国经济史外,难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荡三十年》填补了这个空白。更为难得的是,不知吴晓波先生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在书中,专门安排了一节来写一个平平凡凡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被中国数千万网友认为是最有机会“感动中国”的,却最终没有获评的一个数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轮车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财经类著作中穿插了十分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为止纪念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礼待),在铜臭味十足的赚钱世界中洒下了点“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与伦理道德的丢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实质上他想做的就是,期望以自我的绵力改写这个历史轨迹。
我们总说时势造英雄,钦佩那些在改革开放以来捞得第一桶金并完成资本积累得那一批人,感慨目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分配严重不对等,个人成才轨迹天差地别。若说见识的几十年来的感触,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然而对于我这样读书少,应试能力还相对不错的人来说,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停留在历史书本上的若干名词,比如解放思想、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球化等等,包括现在工作中常听到的继续深化改革,对我来说总就是那么一个名词、一种状态、一项高层决策。
偶尔的机缘巧合,看到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以企业改革为切入点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企业改革发展史。初次印象便觉得是本历史书吧,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好奇,我便开始研读。没想到,一开始便被那段历史的荒诞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所吸引。印象最深的是当属“傻子瓜子”,年广久因为生意好,请了12个无业青年做雇工,竟有人联想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的那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于是,“安徽出了一个叫年广久的资本家”、“年广久是剥削分子”的流言顿时传遍安徽。“七下八上”是一条铁定的界限。在我哭笑不得的同时,联想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南下广州到农村调研时候,一个老太太把自家鸭子绑在屋子里,在被发现后立马跪倒痛哭解释自己没有资本主义尾巴。原来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四只是资本主义,是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看这电视剧上的老太太,才深刻意识到教条主义、资本主义,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关键是没有解放思想,才明白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解放思想那四个字的重要性。
在这样思想严重僵化的环境里,解放思想阻力重重,不断涌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一会儿树立典型一会儿又变成公敌,起伏不断,民营企业主像在钢丝绳一样,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所有人束手束脚,精力却花在天天吵着阶级斗争。
在这紧张的时刻,改革开放如一股春风吹进人民心中,就是为了吹走那些腐朽的气息,僵化的思想。改革开放潮流中,先从农村打破集体所有制经济,出现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在城市,一些大胆的贫困户率先动起来,在不同领域出现了个体工商户,在不断摸爬滚打中逐渐摆脱贫困,实现财富积累。然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没有经验可寻,摸着石头过河,法制也在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前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法律真空,经济发展灰色地带多,很多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只能无视规则,出现很多灰色收入,在国家不发声的默许下发展经济。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掺杂了太多违背道德,盲目追求经济、物质的现象。
也是在这个时候,想起了读书时候,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看着我们稚嫩的脸庞,那抱着满满期待的眼神,告诉我们:不管日后你们到社会上能走多远,一定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内心留一片净土。那些师长,都是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到现在,他们理应见识到那个年代的投机与放肆,才能体会到放肆追求物质过后的极度匮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简单的八个字,蕴藏了太多太多,我们始终牢记在心,时刻体会。
仅从此书中,我们看到了目前当红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当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感叹于他们生于时代,但同时也唏嘘他们的波折。正如白岩松所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容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新时代的产物就是互联网+金融+分享经济,你能把握住,你就是未来的主宰者。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余,若以1978年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__为分界线,则前后两个时期刚好在这六十年中各占三十年的时间。而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十年来所生所长的环境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年代。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只能来自父辈的描述以及历史课本,而这最近的三十年,却是亲身经历并体验着国家、社会乃至身边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改革开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时代,对于很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并无太多感触,但是当读到吴晓波先生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时,却如同又被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回归到那个时代,重新审视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三十年历程。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主要为我们描述了数百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们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间的奋斗历史。文中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缩影的这些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其中不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也有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样在当代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同时,也详细记录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命运沉浮录。时至今日,无论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是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翘楚,又或是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又或是泯然众人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激荡三十年》都将他们作为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用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之路勾绘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画卷,同时,也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崛起的历史。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于它既不是空洞无物的历史书,也不是虚拟缥缈的幻想小说,正是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个人经历,栩栩如生而又朴实无华的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记录了下来。作者理性的站在各位普通企业家的角度,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这些企业家的崛起史或是从成功走向末路的过程。这样,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了衣着光鲜的成功者背后,也曾付出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更加了解到这些创业者成功以后面对各方面出现问题时的种种困境。也许我们并不能深层次的去挖掘到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起码我们通过这本书,真正还原了历史,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而这,恰恰是当今很多青年人所缺乏的。我想,吴晓波先生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意在提高大家关心、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兴趣。事实上,这本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通过这本书中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透过这些各种各样的现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迹史,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时势造英雄,这些风云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离不开时代的大形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并无成功的道路可借鉴,因此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正如婴儿蹒跚学步,需要不断调整自我,不断明确目标,这样就不可避免影响到个人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是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是对受数千年封建主义思想紧紧束缚的人性的一次解放,但是并不意味着做事可以完全自由主义,如果不能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改革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则最终必然要走向旁门左道甚至锒铛入狱。
以上是读完《激荡三十年》后的一点点感触,我想再过三十年来读,《激荡三十年》仍然是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其以纪实手法描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变迁,更在于它激发了青年人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兴趣。
首先要感想吴晓波先生奉献出这样一部企业史巨著。
书中这样写到“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xx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书中以20xx年为界把中国企业的发展分成了两个部分,在书中最后部分我终于的体会到晓波对民营草莽(小人物)们的同情与敬意和对未来无限的遐想与期许。
1978-1993年,第一部分,那是两年前读的,现在仍然能清晰的记起。从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中国人拉开了拥抱世界的序幕。以前的我们,贫穷、封闭、落后,但从那时起中国人正以其独特的经验效果至上(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独特方式和持续性的修正(每隔三五年就要进行经济调控)等一系列在大是大非上非常正确的的方针,迅速而深刻的自我进化和影响世界。
说到企业史,从企业性质上可以分别从国有企业史、民营企业史和外资企业史三个方面来看(或许还可以加上农民史)。改革伊始,基本上只存在百病缠身的国企。也许大家都很清楚,国企怎样的挣扎,怎样的在提高效率上努力,怎样的挣脱计划体制束缚。这时候渐渐的冒出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先驱,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在与国企的较量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是在姓资还是姓社的打击下,很大一批在摇篮中都被扼杀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如傻子瓜子年广久、柳市镇八大王),还有一些比较聪明的经营者找到集体所有制的外衣,把自己裹在里面慢慢的壮大(包括万科、联想、海尔、伊利等)但是这样也为将来的产权不清留下了隐患。有远见的外资这时也慢慢的想中国伸出触角,如百事、松下等。
我出生于80年12月份,应该说经历了这段过程后半部分。我能清醒的记起冰棍从5分钱到5毛钱的飞升,能清醒的记得买东西从要粮票到不要粮票,能清醒的记得工人户口比农业户口要高一个层次,能清醒的记得不惜一切代价的抢购彩电和冰箱,能清醒的记得家里存款从3000元到1万元再到10万元的变化,能清醒的记得父亲常年从温州倒卖袜子到天津。92年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和借遍亲戚朋友总共20几万元,在土地成本为每年20xx块的条件下,在机场和高速的边界处盖起了一个2层的饭店。就像中国即将激烈的变化一样,所有不安于现状的人的生活,将在即将到来的后20xx年激烈的发生着变化。
下班了,后20xx年待续!也希望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初读这套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重新翻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而是又会马上被那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记叙和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珍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三十年前半段、并且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了解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进步。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色。
一是编年体和标题语。作者把这三十年罗列开,一年一章,逐年叙述,又穿插对相近年份的比较和类似事件的评述,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时间坐标,还能够触类旁通,自己挖掘贯穿全书的诸多线索。作者还用几个字的短语或短句分别作为每年的标题语,如1981年“笼子与鸟”,1992年“春天的故事”,20xx年“入世与出局”等,都准确提炼了每年的大事,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对现在许多不谙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时间线索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最为直观和有效。
二是春秋笔法和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与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过交流。他在这套书里并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记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事件和人物尽量如实记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我们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前途、民族命运的殷切关心。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对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绘。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和必然失败的结果,也配以那幅几乎是整本书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被转让他人的仪式上泪眼问苍天——和文字来说明一个创业者在特殊环境下的悲情和无奈。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在高远。读这套书,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本书。吴晓波毫不掩饰对前一本书的崇拜,认为它“令人血脉喷张,激动难以”。在《激荡三十年》中,那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绘正是茨威格的血脉。而后一本书的文体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切斯特致敬。这两本书一个是薄薄的册子,一个是厚厚的巨著,却同样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一书吸取前者之魂,后者之体,既是对前辈伟大传记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现在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还在用同样的笔触记叙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传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回到本书。我很喜欢这套上下两册的传记,因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风险。要知道,这段三十年传奇的起点就是政治因素引发的。其间,“腾笼换鸟”,南巡讲话,产权改革,宏观调控等等,政治或者说政策上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在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里,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因为把握政治脉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既能看到李经纬、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剧,也能看到鲁冠球、柳传志如何老树常青;既为铁本戴国芳和复兴郭广昌在同一轮宏观调控中的不同结局而唏嘘,也为“温州八大王”在“投机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难而慨叹。
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对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业选择、经营地域、资金调配等诸多方面顺势而为,才能趋利避害,发展壮大。
第二,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企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失衡刺激着普罗大众的神经,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实效只拼广告、南德牟其中天马行空要炸珠峰、证券市场庄家横行丑闻不断等等,乱象横生,不一而足。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不过企业的生命来源于社会,必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责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消费者反过来就不信任企业。信心缺乏造成经济负外部性过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率难以提高。不解开这个死结,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里出现的很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激荡三十年》里,我们看到沈太福集资如何让人倾家荡产,吕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庄,各种富豪排行榜如何变成“落马榜”。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一再出现:就在数天前,号称“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刘晓人涉嫌非法集资被捕,他与沈太福一样是个“包装高手”,只不过换了个创投概念而已;现在的股票市场仍然庄家遍地,这是证券界“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资金量更大,手法更隐蔽;至今很多有钱人仍然畏惧上富豪榜,前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又一次验证了“福布斯咒语”。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遗憾:中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任重道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重大进步是不容抹杀的。如今,我国gdp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与在金融危机之下欧美国家惨淡经营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荡三十年》中记叙的企业史,正是这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绝佳注脚——企业是微观经济层面最为活跃的个体,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经济的兴衰,国家的兴衰。
其实,历史记叙是冰冷的,事件亲历者的悲欢离合对于他们自己是刻骨铭心的,对于我们读者却只是印在这几百页纸上的文字。历史记叙也是残酷的,那些被读者认定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似乎就此已盖棺定论,胜王败寇。历史记叙还是狭隘的,作者所处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观念往往会影响记叙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喜爱《激荡三十年》,却不能过于迷恋它。它无法告诉我们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无法告诉我们牟其中是否能东山再起,无法告诉我们郭广昌再面对宏观调控会有何作为。这些都需要我们超越图书,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我们才有机会超越前辈,超越这段历史,在下一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描绘1978年至20xx年的中国企业史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三十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知仅仅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择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作为基准,那么我的出生要晚六年,按照吴晓波的说法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民间最热的词汇是“我们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只是襁褓中的婴儿,除了吃喝什么都不关心,并且在随后的20xx年中一直纠结于小农思想,不自觉地与时代变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的变迁不太愿意主动表现,因而对历史的感受总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气不足。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故事,然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这些词汇时却几乎无从下手,恍惚间一切竟如梦如幻。就这点而言,《激荡三十年》可以算作临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上。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0xx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明白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我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应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决定潜力的人来做出。就应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之后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职责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就应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我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取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我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为了响应学习型团支部—读书月活动的开展,我从我们08二支部读书月第三期活动推荐书单中选中了这本扣人心弦的书——《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xx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前进。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大量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
年代并不久远,那些曾经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做出。应该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
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
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平视群雄!
假期时间有幸读到了吴晓波先生最新力作《激荡三十年》,给我的新的收获,仿佛昨天经济发展的一幅幅图片展现在面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现在的工作学习奠定激荡的种子。好久没有读书了,看到这些真的不知道是感悟还是什么,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国女子网球队已经签约块半个月了,就是在企业的网站见到了简简单单的宣传,我说哥们现在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没事找事的时代了。健康电视专家是我们吗?我们还能炫出什么不切实际?不是我吃里爬外,我真的看到家里的事情,有力不能为啊!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么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能力谁就有自己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可以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可以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情况、商家情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形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知道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情况下,一定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