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最后,仔细检查和修改总结,确保语言通顺、逻辑清晰、没有错误。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总结的奥秘,共同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学形式,诗歌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假期是一个提升自身修养的好时机,而阅读古诗更是其中的一种精神享受。在我最近的假期中,我专门找出了一些著名的古诗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汲取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古诗教会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诗歌中,作者常借用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阅读古诗,我仿佛感受到了细雨纷飞中的宁静,春风拂面时的温暖,以及秋意渐浓时的凉爽。古诗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让我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环境。
其次,古诗启迪了我的思维方式。古人在极其有限的文字空间里,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深邃的哲理和感悟。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古诗的语言艺术要求我对诗歌的韵律、押韵进行细致的品味,同时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仅凭文字展示自己的思想需要表达的准确性和凝练性。这让我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古诗中蕴藏着文化的积淀,也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古诗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历史、地理、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古诗,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汉字和词汇,还了解到了这些诗句所要表达的背后故事。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我想起了黄鹤楼的壮丽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些诗句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着迷。
古诗也深化了我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古诗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感,让我在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给了我一种寂静的氛围,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这不仅增强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诗歌对人情感表达的独特渠道。
最后,阅读古诗让我更加重视内心情感的舒缓和放松。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经常让我感到疲惫和焦虑。然而,当我静下心来阅读古诗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所有的压力都远离了我。古诗中那婉转悠扬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让我感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舒适,释放了我的压力,也调整了我的心态。
总之,通过阅读古诗,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启迪了我的思维方式,深化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我对情感表达的体会,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内心情感的舒缓和放松。这次假期的阅读让我更加热爱这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学形式,并鼓励我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作品,在心灵中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假期是人们放松心灵,培养爱好的好时光。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选择了阅读古诗。阅读古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情趣,更能够帮助我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对古诗的深入阅读,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古诗唤醒内心情感
古诗以其独特的方式,致力于唤起读者的内心情感。诗中的景物、情感、思想,往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而真挚的情感。譬如,在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时,诗中所赞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感受到了春雨滋润春天的美好,也触动了我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古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形象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带给人们的共鸣。
第三段: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具有高尚的艺术性,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迅速打动读者的耳朵和心灵。而且,古诗所描述的美景和情感,也让我对审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欣赏。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被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所震撼。这些极富美感的字句,使我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技巧和韵律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段:古诗提升文学素养
古诗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通过阅读古诗,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它要求具备诗歌的节奏感和对词语的选用、排列的功夫。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识别古代的修辞手法,还学会欣赏和品味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对于文学的审美标准和文学语言的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五段:结尾
总而言之,假期阅读古诗让我受益匪浅。古诗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激起了我内心最美好的情感和思索。它培养了我全新的审美情趣,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因此,我坚信,阅读古诗不仅是一种愉悦心灵的方式,更是一种对于文学世界的开拓和探索。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继续保持对古诗的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这个教学环节我通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自己范读,让学生三听其声,一听字音,小声跟读;二听节奏,笔画斜线;三听韵味,哪个词短促,哪个音稍长;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诗的韵律。充分体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下,我仔细回想,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后先自己练习,我又指名读,唯一的遗憾是课堂上没能检验全体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我可以通过小组检查或同桌相互读,来更好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二、细读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补充了诗的背景知识资料,学生边听边欣赏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字词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并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遇到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小组同学或老师商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学懂的我没有再讲,如“闻说、日升、不畏”等,交流后我重点讲了“寻”、“千寻”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夸张的用法。字词障碍扫除后,学生大胆交流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最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教师采取引读的方法(即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的内容对出相应的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下回想,的确还有不足,“浮云”是个典故,课堂上没能给学生点到;夸张的写法学生总结出来后,也没能进行拓展,让学生再想想夸张的诗句;诗句意思也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相互再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品读,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学生对这两句的诵读很到位,读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带学生一起博览天下,了解吟诵这两句诗的资料。并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诗句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自己学完诗后的感想和收获,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诵读表情
通过我的激励,课堂上孩子们尝试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了背诵,因为读出了韵味,悟出了诗情,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那节课,我终生难忘,不仅仅是因为有了王教授精彩的点评,更是因为它让我在古诗教学的方法上有了大胆地探索,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变得绚丽多彩。我们的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以情境教学为手段,抓好“读(节奏)——品(韵味)——悟(诗情)——诵(古诗)”几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古诗课堂才能充满诗意,古诗教学的艺术才可以魅力无限。
诗歌是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情感的抒发。近年来,古诗打卡阅读活动不仅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同时也成为了广大读者追求内心精神寄托、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参与古诗打卡阅读,我深刻体会到诗歌的美和力量,也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段:古诗打卡的意义和目的(200字)
古诗打卡是一种以阅读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古诗,并且以打卡的形式跟踪自己的阅读进度,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还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参与古诗打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古代诗歌,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世界观,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二段:古诗打卡的阅读体验(300字)
参与古诗打卡活动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和力量。古人们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心情、情感和人生哲思融入诗歌中,使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每一首古诗都像是一幅画卷,通过独特的意境和形式,唤起读者的共鸣。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和他们共享内心的喜怒哀乐。
第三段:古诗打卡的收获与启发(300字)
通过古诗打卡的活动,我不仅阅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还了解了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古人的诗歌不仅呈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故事,还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变迁。通过阅读古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对当代社会有了新的认知。古诗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韵律和修辞,它们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文学的宝座上,我被这些闪烁的珍宝所吸引,同时也汲取了其中的灵感和启发。
第四段:古诗对现代人的意义(200字)
古诗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内蕴的思想和情感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精神压力。古诗作为一种情感的诉求和精神的抚慰,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古人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古诗这种形式得以传承,给予了现代人温暖和启示。
第五段:个人感悟与总结(200字)
通过参与古诗打卡阅读,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了文学这一人类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阅读古诗成为我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一种途径。不论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古诗都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和内心的寄托。通过古诗打卡阅读活动,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打卡阅读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行走在人文精神的殿堂。通过阅读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留一片净土,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体验古诗的魅力。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易误写为‘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论语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易误漏‘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彳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生,亦(易误漏“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易误写为“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难写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易误写为“德”)我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易误写为“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易误写为“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则无法家拂(易误写为“佛”或“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易误写为“查”),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易误写为“傍”)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易误写为“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难写字)罚事(易误写为“藏”)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寧(易误写为“候”)。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难写字),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难写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难写字)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易误写为“嘱”)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难写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易误写为“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易误写为“唯”)吾德馨。
苔(易误写为“台”)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易误写为“怡”)然不动,俶(难写字)尔远逝,往来翕(难写字)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易误写为“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不以物喜,不以己(易误写为“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易误写为“冥”),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易误写为“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难写字)淸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易误写为“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难写字)玩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易误写为“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难写字)曳屣(难写字)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难写字)裂而不知。
余则缊(难写字)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易误写为“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会当凌绝顶,一览(易误写为“揽”)众山小。
感时花派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易误写为“具”)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易误写为“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易误写为“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难写字)红旗冻不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沉舟侧畔(易误写为“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曰长。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易误写为“廷”)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手(易误写为“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易误写为“只怨”;)身在最高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易误写为“蝉”)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易误写为“挥”)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易误写为“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f(易误写为“汉”)青。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阕,易误写为“阕”)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易误写为“厉”或“利”)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易误写为“已”),则知(易误写为“智”)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易误写为“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早(易误写为“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易误写为“弩”)马十驾(易误写为“架”),功在不舍。锲(难写字)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鹏之徙于南冥(易误写为“溟”)也,水击三千,抟(难写字)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天之苍苍(易误写为“仓仓”),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故曰:至人无(易误写为“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学(易误写为“授”)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易误写为“逗”)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易误写为“否”)焉,小学而大遗,荇未见其明也。
是故(易误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易误写为“功”或“工”),如是而已。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易误写为“慢”)回,檐牙高琢;各抱地势,钩(易误写为“勾”)心斗角。
奈何取之尽(易误写为“淄”或“辎”)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易误写为“陵”)万顷(易误写为“倾”)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通“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易误写为“漂漂”)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难写字)之潜蛟,泣孤舟之嫠(难写字)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匪(易误写为“非”)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易误写为“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易误写为“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易误写为“尤”)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易误写为)娥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易误写为“嵋”)巅(易误写为“颠”)。地崩山摧(易误写为“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易误写为“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易误写为“揉”)欲度愁攀援。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无边落木(易误写为“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易误写为“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易误写为“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易误写为“炸”)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易误写为“栏”或“澜”)干。
同是天涯沦(易误写为“仑”)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易误写为“竹笛”),呕哑嘲哳(易误写为“朝折”)难为听。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易误写为“罔”)然。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乱石穿空,惊易误写为“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难写字)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易误写为“樽”)还酹(读作难写字)江月。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易误写为“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古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诗,我参加了古诗打卡阅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收获颇丰。
第二段:阅读感悟
通过打卡阅读古诗,我深刻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和智慧。古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感情,其朴素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往往让我读后陶醉其中。例如,在《登鹳雀楼》这首千古名作中,作者使用了简洁而优美的词句,将壮丽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明白了古人对于自然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也让我感到自己在阅读中获得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体验。
第三段:文化传承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打卡阅读古诗,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代诗人们用诗歌表达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感受,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洞察,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了解古诗不仅是学习古代文学的一种方式,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参与古诗打卡阅读活动,我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珍视和继承这一传统。
第四段:情感共鸣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产生情感共鸣。在《静夜思》中,诗人李白通过简洁的词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我远离家乡时,无论是身在何处,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这首诗中的情景,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诗歌,我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也让我思考和体味自己对家乡的感情。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仅是对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对人生体验和情感世界的思考。通过阅读古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第五段:启示
通过打卡阅读古诗,我不仅仅是追寻经典,也是追寻心灵的寄托和启示。古诗告诉我,生活中最朴素的事物蕴含着最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自然的观察还是对人情的感悟,古人用简洁而含蓄的语言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古诗还告诉我,思考和情感不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们能够超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共鸣。同时,阅读古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
总结:
通过古诗打卡阅读活动,我对古诗的了解和体会有了大幅提升,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和智慧,也学习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珍视。从阅读中,我获得了思考和情感的启示,也感受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打卡阅读古诗不仅让我更好地欣赏了古代诗人的才华,更开拓了我的心灵世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古代文学,在探索中感受智慧,在阅读中感悟生活。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发展与放弃之见,在索取与奉之间,存在着的是太多太多的矛盾。大一点说,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仍可作为治国之道和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则;小一点说,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仪,可以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国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不被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中国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很多人把这归咎于传统文化太过于保守,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但这些人的目光同样太狭隘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根本就不缺少改革创新精神。有些事情我们必须深刻思考,从百家争鸣到八股取士,这到底是怎样一条畸形的道路呢?腐化的封建统治者对传统文化根本就没有做到最起码的尊重,而只是将其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最终致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信心不足。
今天我们很幸运,可以在古人无穷智慧中任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但有时不幸的,虽知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在接近被遗忘的东西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确实很困难。面对的是一片熟悉而又未知的海洋,我们需要的就是做个好水手。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拘小节,或是说把“礼”给遗忘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从自己眼中的礼仪之邦,到亚洲闻名的礼仪之邦,再到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但转而成为宇宙闻名的不讲理之类,仅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里,我们失去了多少,想把失去的找回有多么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掌握和熟悉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处。我们应首先“知礼”,然后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礼”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学小名士》中的一个环节,考验的便是选手们平常的礼仪。生活中有太多不易被关注却能充分考验人利益的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一块垃圾,一次红灯,捡与不捡,等与不等,一瞬间的决定,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学习国学最重要的还是不能太过于形式化,将国学中的抽象的道理真正理解,并不是用来向人表现的,其真正意义在于让人在生活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让人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有评判的标准。
假期是放松心情,提升自我修养的最佳时机。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选择了阅读古诗作为假期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阅读古诗,我不仅窥见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也获得了心灵的滋养。以下是我在假期阅读古诗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诗是我们了解古人思想和生活的一扇窗户。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与历史渐行渐远。然而,诗歌作为记录古代风貌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人类心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例如,通过读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秋夜,感受到了古人凉爽的夜晚、篱墙上的风声,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让我对古代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次,古诗里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古代诗人常常对人生、爱情、道德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告诉我,人生的追求和奋斗是无止境的,人应该不断向上爬,勇往直前;而白居易的诗句“出门深意留不住,曲径幽深何所之”表达了对逃避现实的痛苦和对追求真理的坚持。这些句子警示着我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此外,古诗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幽静。古代诗人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将春雨的浇灌比喻成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让我感受到古代人对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而杜牧的《秋夜寄北》让我感受到秋天寂静的宁谧与孤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心境。读古诗,就像是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最后,古诗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古人倾注了智慧和情感在诗歌里,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表达技巧,使诗歌带有了独特的美感。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宏伟壮丽的意境;杜甫的《登高》运用了抒情和写景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这些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我对古今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假期阅读古诗,我受益匪浅。古诗帮助我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以及他们对人生、大自然和艺术的思考和表达。同时,古诗也是我在假期中寻找灵感和放松心情的途径。它让我更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与真理。
或许,读古诗只是我们在假期中的一次简单的活动,但它却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和启发。在未来的假期中,我将继续阅读古诗,并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美感。阅读古诗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文学的喜爱,也能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遗产。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喜欢阅读古诗词,而在这些诗词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诗词的情感魅力,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以下是我在阅读古诗词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品味古人心境与情感
古诗词篇篇皆雅,文字简洁却饱含深意,每一首词中都透露着古人的内心情感。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心境与情感,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古人在文学中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刻,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令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
二、寻觅美好的景观与情趣
古诗词不仅呈现了古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也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丰富性与深度。在阅读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美好,如“红楼梦”中描绘的富丽堂皇的景色,如张九龄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诉说的亲情之感,更有思索人生的志怀唐诗等等,这些诗词中蕴藏着一些美好的情趣和景观,这让我陶醉其中。
三、提升文化修养与人生追求
读古人诗词,可以饱含着精致的情感交流,来达到修养身心、寻求人生目的的不同文化教育的潜能。读古诗词不仅让我感受到诗词流淌出的优美与执著,也让我在阅读思考的历程中多了一份常人无法提升的感悟和思考。在古人的笔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类智慧的代表,这不仅让我对传承自己的文化更加珍惜,同时让我思考人群生存状态,提升自我追求。
四、享受中华文化的精魂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的不是简单地流于表面的接纳,而更多地是透过精神的钻研和情感的表达来深入发掘。只有真正地了解和自觉地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才能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学境界,头脑与心灵得到双重的享受。
五、追寻人生的唯美和文艺
人生中有诗和远方,阅读古诗词更是追求人生美好的一种方式。古诗词给予的不仅是美感与情感交流,还有对人生美好的追求。阅读古诗词,让我从中汲取很多人生启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更多地追寻美好和文艺,做一个能够自我磨砺和修养的人,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阅读古诗词是一种文学享受和情感表达,能够拓展我们思维视野,增加文化修养,更能带来人生美好的体验。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感受到古诗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我理解自我和自己的社会,同时也教导我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这首诗是按()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a、急速、悲壮b、欢快、幸福c、缓慢、忧伤。
4、诗人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和船票?
5、诗人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坟墓和海峡?
6、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7、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答案:
1、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
2、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和渴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3、c根据题目顾名思义思乡应该缓慢一些。
4、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5、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6、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7、答:指的是台湾海峡。
乡愁赏析。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
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
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音尺是闻一多用来计算诗句节拍的单位,大致相当西方格律诗中的音步。比如,《乡愁》中每节对应的诗句,音尺的数量完全一致。每节首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都是音尺数量为二的句子:“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
同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音尺数量为五的句子:“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音尺数量为三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中四节的音尺数量(按行计算),分别都是二、五、三、三。通过追求节与节音尺数量的工整、对称,余光中实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要求的整齐化、规律化。不过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显然放弃了闻一多在《死水》中的刻板做法:即在同一节中追求诗句音尺数量甚至字数的相同。相反,余光中给予首节完全自由的安排,转而让第二、三、四节受控于首节,令节中各行的音尺数量甚至字数,全部向首节看齐。
其实,这也是古代《诗经》中不少诗篇的选择,《诗经·郑风》中的某些诗篇,同一节诗句的字数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郑风·淄衣》中的首节:“淄衣之宜兮,蔽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各行字数分别为五、六、五、七,《淄衣》中的第二、三节各行字数,保持了与首节的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见,这种安排之所以受到《诗经》和蓝星成员的青睐,是因为古体诗在诗经时代以及新诗在当代,都面临骑虎难下的相似局面。
作为民歌的诗经,为了易于传诵,必须在散文化与声音的规律化之间作出选择。通读《诗经》可以发现,除了四字诗基本(不是全部)完成了刻板的规律化(追求各句字数相同),其实无法控制各句字数的挣扎,明显贯穿于不少诗篇中。当新诗用类似的想法来处理诗句,因为白话词汇的字数更不可控,可以看出这种挣扎会更加强烈和痛苦。我们由此触及到余光中与闻一多的差别,甚至蓝星与新月的差别。闻一多和新月成员表现出了实现整齐诗行的急切,他们差不多是用谋杀诗句的方式,来切出整齐划一的诗行,他们由此留下后人病垢的不少弊端。他们切掉的不只是诗行,他们切掉的也是某些思想,因为宽以待词,实质是宽以待思。
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似乎有意把诗句的规律化,与思想的弹性、意象的亲和力结合起来,避免诗句受到过度整齐的戕害。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哪怕是所谓的自由体,与讲究的格律体也只有相对的差别。自由体压根就没有真正自由过,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形式”,只不过一般人难以直接用眼睛辨认出来。
余光中拒绝闻一多那样的刻板重复,也拒绝自由体的复杂“形式”(要更细心才能发现它的重复模式),恰好体现了他作为蓝星主力的追求,即他更多以诗句内在的效果,来考察音效,从而比新月更靠近现代主义。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选择的是现代主义“什么是什么”的常见范式。现代主义之前,常见的比喻范式是“什么像什么”,这种范式力图让读者觉察到两个事物相似的特质。“女人像花”强调的相似特质是美丽,“我拥抱着白桦树,就像拥抱着别人的妻子”(叶赛宁),暗示的相似特质是熟悉中的新鲜感、陌生感。“什么是什么”则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暗示相似特质上,它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行混搭在一起,从而利用我们的联想,产生诸多歧义。兰波的“u,是天体的周期”(《元音》),是这种混搭范式的开端。u本是声音,被强行与视觉上的“天体的周期”等同,从而令我们对u的'声音多了视觉联想,也令我们对“天体的周期”多了声音联想,这就是所谓通感的来源,即在现代诗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可以相互转化。
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就不可能有通感的产生,毕竟强调相似特质的“什么像什么”,无法同时容纳听觉和视觉等。当然,“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同样可以如“什么像什么”一样,用来暗示相似特质,但不必如后者那样,非得令人一眼看出两个事物的相似(这是“什么像什么”产生比喻的前提),从而扩大了选择相似特质的事物范围。
可以设想,如果把《乡愁》一诗中的“乡愁是……邮票”、“乡愁是……船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海峡”,改为“乡愁像……邮票”、“乡愁像……船票”、“乡愁像……坟墓”、“乡愁像……海峡”,由于“像”会迫使我们寻找“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共同点,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揣摩“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这样就中断了“乡愁是邮票”等带来的异质含义与诗意延伸。
当使用“什么像什么”的范式,读者因无法一眼看出“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会觉得诗句别扭,一时难以认同。由于每节最后两行,“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不是用来描述“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而是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描述;“邮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船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坟墓”对应的情景是“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海峡”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景描述旨在深化扩展我们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感觉,并不劝说我们去寻找它们与“乡愁”的相似。
这样,当我们读到每节第二句,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的陈述,陈述本身会先迫使我们接受“乡愁是邮票”等的“事实”,我们内心那种寻求相似的警觉,会先被陈述捻灭。“乡愁是邮票”的陈述,尽管会产生诸多歧义,由于“什么是什么”的范式,没有只为相似服务的义务,我们获得自主联想时,就会先接受陈述,同时期待接踵而来的诗句,通过拓展其含义,来令我们信服、认同。由此我们触及到《乡愁》的秘密,说起来甚至非常简单:作者只需先找到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几个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再找到意象对应的情景描述(这不难完成),最后考虑用什么情绪或感情把上述意象勾连起来,以达到相互说明和映衬;因作者是用强力陈述“什么是什么”来勾连,就不必考虑情绪或感情与“邮票”等意象的相似点,比如,我们甚至可以试着用“爱”来替换诗中的“乡愁”,诗歌依然成立。所以,《乡愁》的难点既不在意象的寻找和对应情景的描述,也不在能否找到情绪或感情勾连意象,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示的乡愁背景。
古诗,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每一次阅读古代诗词,都会让我沉醉其中,领略到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通过阅读古诗,我体会到了古人的哲思和人生观,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古诗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诗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享受是审美的愉悦。古人的辞章之美,常常让我叹为观止。诗人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例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以雨水来象征积极向上的力量:“润物细无声”,以简约明了的句子表达了他对雨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使我仿佛看到了雨水的洗涤和滋养,让我心生欣喜。
其次,古诗也给我带来了思考的启示。古人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挫折,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智慧。读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他以古原草的凋零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生命的珍视。这让我明白,人生如同古原草一样脆弱,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和事,勇敢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另外,阅读古诗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古代文化和历史。古人的诗作往往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背景。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描绘了一幅夜晚时寂静的景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简洁明了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千年前人们生活的细节和情感。我设身处地想象着那个夜晚的静谧,想象着李白思念故乡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诗句,我对古代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古诗也给了我抒发情感的平台。在读诗过程中,我常常被诗人们的情感所打动,也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世事繁杂,生活琐碎,但通过读诗,我发现自己能够忘却世俗的纷扰,沉入诗词的世界,洗涤心灵,舒缓情感。当我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他用诗句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叹和对生活的矛盾的理解,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的困惑和感慨。我也试图通过写诗来纾解自己的困惑和情感,这让我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和自我情感的宣泄。
综上所述,阅读古诗给予了我很多。它给我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启示了我对人生的深思,了解了古代文化和历史,并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通过阅读古诗,我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古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读懂古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阅读古诗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次心灵之旅,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我能继续痴迷于古诗中,继续发现其中的美好与智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叱奴下车,因格杀之。格杀:打死。
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
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
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
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董宣以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
b.格杀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
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4:(2分)d。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古诗,不仅仅是欣赏其中的美丽文字和优雅语言,更是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我来说,阅读古诗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也是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怀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古诗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诗能让我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通过阅读古人的诗作,我能够体会到他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这种与古人的心灵沟通,让我更加尊重他们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热爱。
其次,古诗也能唤起我对自然的关注和敏感。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相比,古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引发我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敬畏之情。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高台之上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这样的文字和景象,让我身心仿佛融入其中,感受到宇宙之大和自己之渺小。
另外,古诗也是我处理情感的一种方式。当我感到欢乐、悲伤、愤怒或烦闷时,我会选择读一些古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由于时代、文化和人类本性的共通性,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与我有共鸣的。通过阅读和体验古人的情感,我能够找到安慰和解脱。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让我在夜晚孤寂的时候感到亲切和安慰。
此外,古诗还培养了我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古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规范使得我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通过学习古诗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古诗中的美丽词句和巧妙结构,反复咀嚼和体味,让我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感。
最后,我认为古诗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古诗是古代中国人的创作和表达方式,但其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和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却具有普世性。通过阅读古诗,我能够了解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也能够发现他们所探究的人生问题与我并无二致。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诗是将我与古人连结在一起的桥梁,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总结起来,阅读古诗是我扩展自己和了解古人的一种途径。通过古诗,我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唤起对自然的关注和敏感,处理情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以及超越时空的思考。古诗让我不仅仅欣赏文字之美,更让我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体验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与古人心灵的对话。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9.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答案:
8.(1分)物是人非
9.(3分)c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阅读题:
1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采薇》参考答案:
1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7、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采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