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编写一个完整的教案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活泼性等。在写教案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经典教案的分享,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是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压强、浮力等其他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让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许多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形状、位置和状态而改变,同时掌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认识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
4、简单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掌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量杯的刻度特点。
2、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
3、应用密度知识解答简单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课时。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课时。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2课时。
第四节新材料及其应用1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九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第三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本节内容是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的复习总结和综合运用,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的基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是梳理所学过的二次函数及其性质的相关内容,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问题并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二种表示方法,会用配方法转化二次函数的表示形式;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3、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综合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是复习总结所学过的知识及其综合运用,应着重采用复习与总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利用任务驱动进行复习总结,构建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综合化、网络化、结构化。通过提问思考、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等形式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教学。复习课例题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思考,教师分析,解题小结三个环节。
学法指导: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由任务导引相关回忆。
为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做准备。通过两题练习回忆复习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第一题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形式,并指出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引导学生复习回忆,了解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二种表示方法,掌握用配方法转化二次函数的表示形式,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第二题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说出为何值时随增大而增大,为何值时,随增大而减小,引导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运用联想、概括方法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由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回忆、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并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知识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定义、解析式的形式、图像画法、图像及其性质。
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运用相关概念、性质进行解题,采用学生思考,教师分析,解题小结三个环节构成的练习题讲解模式,巩固求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基本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应用。第五题及第六题是运用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化归迁移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
(四)反思概括,方法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着重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化归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由题及法,由法及类的数学总结归纳方法。
(五)作业。
课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目标。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了解纯铁的物理性质,知道铁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铁的性质;
了解锈蚀的条件及防止生锈的简单方法,认识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炼铁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性质决定用途,激发学生活用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建议。
关于课前探究的教学建议。
铁与酸的反应可通过复习氢气的制法原理,引出几种不同的金属和酸的反应,如锌、镁、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可加入铜与酸的反应做对比。加深对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的金属的认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生成+2价铁,当与强氧化性的酸反应时,生成+3价的铁。
关于铁与盐溶液反应的教学建议。
2、+3),而铁锈是三氧化二铁(+3),为什么会表现这样的不同。在这儿可结合在第二章中有关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入手,铁为26号,最外层有2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结构,易铁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显+2价;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价。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铁的性质重点:铁的化学性质难点: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探究:
1.查阅资料开展“铁的发现、存在和冶炼简史”、“铁的用途”的课题研究。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
2.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的课题研究。
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造量干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总结分析出铁生锈的原理及防锈的方法。
4.通过观察、做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用于防锈的方法。课上教学:
汇报、展示课题1的结果。
并思考: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途?为什么我们用的菜刀、锤子等是用铁制的,而不是用铝制的?看下面的图,讨论。
(菜刀、锤子都应是由硬度大的物质做成,从表中可见,铁的硬度远远大于铝,所以,铁用有以上用途是因其硬度较大。学生也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铬呢?这里要讲解,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性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及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同理,铁的其它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的性质决定。
那么铁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板书:
一、铁的物理性质。
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具有一些多数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比如:能导电,导热,常温下是固体等。此外,铁还有其自己的特性。
生活中见到的铁多不是纯铁,展示纯铁图片: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点是1535℃,沸点2750℃。铁是电和热的导体。
板书:
二、铁的化学性质。
观看录象:(铁生锈:1分29秒)。
讨论课前铁生锈的实验:
展示: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分析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如果铁锈不除去,大家还会看到铁生锈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铁锈很疏松,易吸水而加快生锈。
如何防锈?总结常见防锈方法。(视频)。
启发:铁锈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2、+3价。为什么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即有这种变价现象呢?
在排外电子排布知识学习中,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关系密切。我们来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铁是26号元素:
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它易与氧化剂作用失去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它只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显+2;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它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如何去理解?
板书:1.铁与氧气的反应。
由氧气的性质知,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应。如与镁、与铁。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反应的现象,描述其反应现象。(观看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小结:镁与氧气更容易反应。
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反应外,还可与什么物质反应?(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
2.铁与酸反应。
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物颜色、状态)并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氢气的制法中,我们知道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锌、镁、铁、铜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操作注意:加酸顺序从铜-铁-锌-镁)。
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应进行情况及放氢。
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新授课。
课件。
一,迁移类推,导入新课。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课件1]。
3/4=()/81/2=()/106/()=2/7。
2/3=()/18=16/2412/24=()/()。
二,探求新知,提高能力。
教学p108。例2: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提问:a,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板书:2/3=2×4/3×4=8/12。
c,怎样使10/24的分母变成12。
d,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10/24=10÷2/24÷2=5/12。
补充例题:把2和3/7,5/8化成分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分析:a,想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b,2是个整数,怎样化成分数呢以多少做分母,分子又是多少呢。
※p108。做一做1,2。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09。2。
2,p109。4。
3,p110。10。
提问:这道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份数的大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述: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假如分子不变,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或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即: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以3,这个分数就扩大3倍;假如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这个分数就扩大5倍。
2,p110。11。
§要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考虑,进行填空。
3,p110。考虑题。
§先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入5升的7升水桶,这时5升水桶里剩下3升水;将7升水桶中的水倒掉,把5升水桶中的3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3升的7升水桶,剩下的就是1升水。
四,家作。
p110。7,8,9。
1、一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一个人的重量约为500.
答案:kg;n。
2、填上合适的单位:某中学生的质量为50﹣60.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
答案:kg;g。
3、小明用天平测了一鸡蛋的质量,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鸡蛋的质量是g.
答案:62.4。
4、(1)天平在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g.
(2)如图乙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
答案:左;71.2;右。
5、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一种矿石的质量.
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测量矿石块的质量,如图1所示,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矿石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矿石块的质量m为g.
答案:用手拿砝码47.4。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c)。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台的接触面积为l.4×10﹣2m2.
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104pa.
教学目标: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第六章铁。
铁的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
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第六章铁。
铁的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1、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携带实验仪器走进学生,拉近距离,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实验主要由教师完成;同时教师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近距离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认真听讲。
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8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现在,我们在化学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知道化学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的研究,所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还记得上节课老师说过,物理与化学都是对事物的研究,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完成四个实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实验我们都不能切实地完成,只能是老师口述,同学们通过老师的口述,设想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对实验的观察我们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第一个实验:这个仪器叫试管,这是一支洁净的试管,老师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水,擦干试管外壁,然后将其斜夹在这个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为了让水受热均匀,我们需要进行预热,就是将酒精灯前后左右移动几次。老师再次强调,试管的外壁一定要擦干,不然加热时,会使试管炸裂。过一段时间,水沸腾了,这时有气泡冒出。这时,老师在试管口放一块洁净的玻璃片,大家观察有什么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也就是说实验中物质由水加热变成了水蒸气又冷凝为液态水。
我们再来看一下实验二:这个蓝色晶体叫胆矾,也叫蓝矾,在化学上它的组成是硫酸铜。老师取少量胆矾于这个研钵内,然后用杵将其厂研碎,大家观察胆矾发生了什么变化?(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吃药似的,药片我们吃不进去,大人就会把药片磨碎成粉给我们吃,但药有没有变呀~?药还药。同样的,胆矾也还是胆矾,只不过由块状的变成了粉末状的了。
再来看一下实验三:还是胆矾。分别与少量块状和研碎的胆矾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这时候我们发现怎么样了?胆矾都溶了,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种溶有一定物质的均匀液体为溶液,像我们平时在家喝的白糖水、盐水都是溶液,这个蓝色溶液就是硫酸铜溶液。然后我们再向其中分别滴加这个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絮状沉淀)那大家猜想一下,这个蓝色沉淀还是不是硫酸铜?那是不是我们后加的氢氧化钠?都不是,因为它们都可溶,能成溶液,而我们得到一种不溶的沉淀,老师告诉大家,反应生成的这个物质叫氢氧化铜。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由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变成了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第一和第二个实验前后,物质的实验前后,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是状态改变了;但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实验前后的物质本身就发生了改变。实验三中,物质由硫酸铜溶液变成了实验后的氢氧化铜沉淀;实验四中,物质由碳酸钙粉末变成了氯化钙溶液。物质前后不再一样了。
我们就称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注意,有无新物质生成,是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
而且我们发现,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是颜色变化,或是发光发热等现象。
同学们开支脑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都能举出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物理:水结冰冰融化蜡烛融化酒精挥发化学:食物腐败变质铁生锈煤燃烧)。
那老师也给大家说几个,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气球爆炸蜡烛融化蜡烛燃烧粮食酿酒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矿石粉碎灯光通过发光发热)。
在蜡烛燃烧的时候,我们发现,也会由于放出的热量将蜡烛融化成蜡油,这就是化学反应伴随着化学的同时也伴随着物理变化。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事物和事物的变化都是复杂的,对复杂的事情我们用分类来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可见,并不是所有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先通过四个实验,学习了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一定要明确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其次我们还要知道,化学变化经常伴随着沉淀、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光发热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伴随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物理变化。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
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4]。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诱导归纳]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创新应用]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4]。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小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炼铁。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成蜡油是物理变化;但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其实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二。
【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等。
【教师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比如纸张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我们知道纸具有可燃性。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铁可以生锈、食物可以腐败等。
【对比归纳】其实变化描述的是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描述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能、会、可以、难、易等。
【教师讲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往大理石中加入盐酸而不是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具有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我们知道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需要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这一般是中考化学的第一道选择题。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具体学习到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九年级。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总变化、及变化的实质,掌握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4个典型的实验,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
教学流程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一、教师导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及二者的本质区别,采用实验的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在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
三、交流展示。
1、互动。
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知识梳理。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明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仔细阅读,适时的点拨。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教法。
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四、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p1。
小结:这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质的性质。
板书。
一、变化。
二、性质,三、区别。
新课导学简案。
一、导学目标: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初步了解,探究实验。
二、问题设置。
(一)爆竹在燃着前,燃着时,熄灭后,现象有何不同?
(二)吸入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板书展示。
通过检测进一步夯实基础,提供学生的自学能力。
回顾与反思。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_______、状态、_______、硬度、_______、沸点、_______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叫做熔化。熔点:物质的________叫做熔点。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2)密度。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颜色气味熔点密度。
(1)固态液态熔化温度疑难突破。
1、物质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是否只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剖析:物质燃烧过程,能量的释放不只以热能形式,还伴随着光,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声能等。
探究:(1)点燃蜡烛:在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汽化等物理变化。
此实验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2)将石蜡放在试管中慢慢加热,石蜡熔化,然后再冷却,石蜡又凝固。在这个变化的全过程中,就只有物理变化而没有化学变化。
此实验说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典题精讲。
例1仔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其中信息完成问题。
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是四氯化碳,又称四氯甲烷,它是典型的肝脏毒物,它还可以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率失常,它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的一类化学物。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透明液体,极易挥发,微溶于水,与乙醇、醚、乙醚可以任意比例混溶,对许多有机物,如脂肪、油类等有较好的溶解功能,所以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它不易燃烧,遇火或者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同时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目前主要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氯氟甲烷、氯仿和多种药物„„(1)“ctc”的物理性质(至少写出五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性质(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能够使用“ctc”作为服装的干洗剂,试根据“ctc”的性质说起。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通过课文阅读,依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解答该题目。
答案:(1)颜色为无色;状态为液态;有刺激性气味;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溶解性为微溶性;与乙醇、醚、乙醚可以任意比混溶;能溶解脂肪、油类、涂改液等有机物(2)不易燃烧;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不支持燃烧;能与某些含氟物质反应(只要答案合理均可)(3)它是典型的肝脏毒物;它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它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的一类化学物。
例2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不同的化学能,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发生的一些现象,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可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物理性质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跟压强有关,特别是沸点受压强影响较大。当压强升高或降低时,沸点就要升高或降低。
水的状态变化时,密度发生了变化。疑难导析。
能量存在多种形式,如声音、光、电、磁场等形式,分析一种变化过程存在哪些能量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变化。
答案:(1)看颜色,红色的是铜,银白色的是铁。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典题变式。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答案:c)。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