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好的总结应该简明扼要地回顾过去的经验,并结合个人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或错误思维方式。
《燕子专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着一个鲜明的主题:“爱护环境”,围绕这个专题,我们所选择的这篇课文讲述是 :有一年春天 ,欧洲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瑞士境内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和谐之情。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本案例的撰写以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为主线,将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之中不断增强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一环保意识。课文的叙述顺序较为独特,先将事情的结果呈现出来,最后再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浑然一题。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的研究了教案,教案里由课题燕子专列引出燕子为什么有领导人大人物一样的待遇。教案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教师由词语“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引到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什么麻烦?到瑞士政府和居民的行动,最后才引到课文的第一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本文的叙述顺序。难能可贵的是也理解了这种叙述方式,还举出了一个列子,上学期语文报里的《迟到的表扬》一文。这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课下来,我自我感觉是这节课并不是很好,课后,我好好想了下,一,课上,我的问题引导时缺乏丰富的语言,只是简单的把问题引到我要说的方面。二、在设置情景联想时不够自然,只是把自己预先设好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应该让他们自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话虽有些幼稚,可一点也不过时,需要不断的努力,争取做一位优秀的教师。
当自己走进课堂时,教学环节完整了,重点知识也强调了,而课堂气氛却是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无精打采。后来,我才终于悟出那所谓精彩的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共演的一台戏,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对有错,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能起波澜,课堂才会活起来。"活"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フ庋期,我任三个班级的物理课。这三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可谓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情,让我倍受启发。有一天我在其中的一个班级上课,我正讲得津津有味,发现下面有些乱。我以为是学生都会了不想听了,可过一会儿,课代表站起来了,她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讲得慢一点,我们有点没听明白”。她这一句话,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这类问题,我以我的教学水平而自居,可它竟然发生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就草草地说:“回家再做一遍,周一再讲”。
回来以后,我就想,是什么原因呢?那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提出来,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我就去调查了一下,发现也有这同一问题。看来,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我总结一下,原因就在于我把我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没有把学生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老师来说,再简单的知识,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上课前要先研究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班级,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不能千篇一律。表面看老师省事了,可学生却学得稀里糊涂,那老师势必课下要进行大量的辅导,结果自己会更累,而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好。所以说,“高效”不等于讲得快。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现在要讲究上高效课,原来只停留在表面上,现在算是亲身经历了。看来不改不行。我要感谢我的课代表。
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也习惯了跟在老师后面走的被动的学习方法,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推到前面,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们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心理,一时难以上路等都是正常的,但老师们如果仍以老一套的方法传输知识给学生,迎合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等待心理,那就不正常了。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请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 “高效”才是精彩的。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环翠区开展了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更加明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此大好环境下,我们也深刻的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简单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作业布置、拓展迁移等。比如我在讲授《我爱你中国》一课,就为学生编写了这样一个导学提纲,如果你是一个导游,你将怎样介绍我们的祖国,参观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如何维护自己的祖国,参观学校时对于少数民族同学如何相处,为什么能这样相处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自身经验一步步的来解决问题。这种导学提纲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展示。
其次,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本着先静后动的原则来进行,所谓“静”就是学生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以进行整理或者做出特殊的标记。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所谓“动”就是小组成员之间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组成员相互讨论,本着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组内不交流,组内能完成的班内不交流的原则,最终达成共识,充分体现小组团结合作的魅力。
第三,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学生自信。在新课改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容身之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师一人独掌教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往往演绎成优生或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为此我在展示环节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提倡“展示无错”“后进赶先进”“全员参与”原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2、发挥合作精神,同学展示有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完善补充;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和其他小组成员以提问方式形成互动。3、每次展示时教师不点名,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展示预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老师在导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4、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欣赏的长处。5、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的方式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看外,更提倡小品表演、编演课本剧、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网络交流、歌曲绘画、实物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艺术的呈现方式。
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每一个时间单位的注意力不尽相同,维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这就形成听课质量的差别,听课质量的差别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因此解决好听课注意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听课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主要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以往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记笔记特别认真,几乎能把老师所有讲述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影响了听课质量;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课后复习的难点和疑点无法自己解决。所以,从开学开始,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设一个课堂笔记本,将老师上课的重点知识简明扼要地记录,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或鼓励的语言,每位学生的都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会听课学生的欣赏,发挥榜样的带动效应。
另外,激励语言和奖励机制双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里我们最常用的是激励性用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课堂上对紧跟老师授课步子的同学的独到见解大张旗鼓地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例如——“不错,学习就得认真。”——“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另外专门设置的百分考核奖励加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学一个月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大大增强,问题不再没人答,而是抢着答。
在学期中、学期末以及中考组织的学生质量检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平日学习还可以,但考试成绩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不会审题是其成绩不理想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所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课堂中分析的课文、搜集的资料、习题等权利下放给学生,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从而归纳主题、划分层次,真正看懂材料,因为许多同学总认为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抄一气,全然不顾材料的主旨,造成反题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关注每个孩子,要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希望,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中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艺术性地进行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对学生的展示做及时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的课堂中我主要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内容灵活选择,可以是展示过程中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点,可以使讲题的思路,也可以是讲题的语言,方法。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评价都必须是非批评的,必须有建设性的作用。评价的时机也并非固定不变,可以在一个小组展示后,也可以在所有小组展示后,其目的只有一个,及时发现并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拿起“表扬的武器”,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的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素养并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际,达到课改的目标,我会为此不断努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断拾荒在新课改征途上的我们会更加从容、达观、自信,在改革中尝试,在尝试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这节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大课间活动的“跳跳球”比赛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跳跳球”的比赛中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引出了“平均数”,使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平均数迫切需要。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得出了求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并且学生自己道出了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的可比性。通过举生活中的平均数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算出小组平均身高后,让学生继续挖掘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让学生估算再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辨析,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三种情境的辨析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学生在“跳跳球”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设计小马过河的情境:小马过河,小马身高1.6米,河的平均水深是1.5米,小马能过这条河吗?这一情境使孩子在争论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小马不能过这条小河”,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
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当学生看到在严重缺水地区三口之嫁平均每月用水量约为280千克,与林沂三口之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23吨进行比较谈感受时,学生第一反映是“节约水源”,从一组数据比较中使孩子们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
通过给这节课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再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同时为课堂小结做好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不够深入,例如课堂上不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前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要完成了。当教学到第六单元第一课的时候,我被文章那一段段精美的文字所折服。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碧螺春》,不要说文章之中关于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的那三段优美文字的描绘,也不要说那一组组四字词语的罗列,单说文章中那简单的几句过渡句,就令我折服。想象着文中作者高超的写法魅力,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绚丽的画面,真如在仙境云游一般。令我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
当我细心的品读着课文之后,更对文中作者关于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喜爱之情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所吸引。在细研文本之后,我开始了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精髓。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就没有了味道;尤其这么精美的文章,真是不读为快。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方法读,始终把“朗读”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导入新课时的朗读开始,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到精读时的感情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了文字的内涵,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的热情大大超处了我的想象,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过程,在初步了解基础上,再次感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一次读时,我有目的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够体会,茶手能够将茶叶制作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师傅的手艺肯定了得。作者说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我让学生左手和右手做一样的动作,学生在自己的动手中体会了茶手高超的技艺,也理解了碧螺春为何称“工艺茶”了。
文中最后一小节中提到: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谈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也来为碧螺春写一句广告宣传语。有了前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经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碧螺春,因此他们都跃跃欲试,他们时而凝神沉思,而时斟字酌句…… 那份认真的劲头不溢言表,学生写出的句子虽然不是很精美,但从中可以容易的看到学生对碧螺春的那份喜爱之情,早已经易于言表。
这么优美的文章,我讲授后和同组老师交谈的时候,他们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真正的好文章,大家都是喜欢的。不光老师爱教,学生更喜欢学。趁热打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课下很容易就把文章的三个段落会背了。文章的讲述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似乎还有说不完的话,我觉得还没有让学生把文章读透,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学完这样的美文,自己觉得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了,因为喜欢它自然也愿意讲授它吧!只可惜的是三个重点自然段的朗读还是指导得不到位,在指导朗读方面还需学习、提高。我希望编教材的老师,多选些老师和学生喜欢的文章,那样会有更多的孩子爱上文学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更加精彩的。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接触的第一篇,就是一篇充满好奇心的散文,和着刚刚开学的心情,也很应景。对于假期里,到外地旅行,回老家度假的孩子也能产生共鸣,拥抱大自然,体验美好心情。
课堂学习从昨天开始铺垫,通过预习,利用模式,初画导图,课堂学习,通过互动,修改导图。孩子们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回顾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收获与遗憾皆有:
单元主题,了解学习要求。鉴于从整体入手,每单元都从关注导语,提炼主题,了解学习方法,带着两个“怎样”(怎样观察、怎样展开)走进课文,做到“方法引路”,兼而关注的是导语主题中优美的表达,兼顾积累。不足就是比较耗时,,因为平实,没有刺激,部分学生还是茫然。
借助导图,了解作者写作顺序。孩子们借助所学的导图模式,以自己的理解绘制了各种图形,点出了作者访问的“朋友”分别有哪些,利用导图,感知整体内容,利用导图,了解散文文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展示“圆圈图”,核心内容是访友,外围是访问的朋友,中间的那一圈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此训练学生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不足就是课堂上展示的时间不够,不能将好的思路,好的图例一一展示。
朗读课文,学习三个自然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这样优美的散文,只有在读中感悟体会,老桥、树林、鸟儿,山泉……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写得那么生动,情感那么浓烈。读,再读,感悟语言美,情感美,还有节奏美!不足就是个体的朗读不够,朗读体会说的不够。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我的家在月亮湾,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生:“我知道了月亮湾很美丽。”(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题目)。
生:“我知道我住的地方。”
生:“我知道了月亮湾是个村子,不是城市。”
老师再读第一小节,学生再听读体会。
生:“我知道了我觉得自己的家乡很美。”
生:“我知道了我喜欢自己的村子。”
老师提示:“非常喜爱就是……”
生:“热爱。”
师:“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高兴,喜欢。”
师:“再高兴点,如果你住在这里,你为自己家乡的美丽感到?“。
生:“我知道了,是自豪,骄傲。“。
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读。
[倾听也是一种本领,让孩子一遍遍聆听感悟,让思维步步提升。]。
1、宁静。
师:“读读第二小节,找找月亮湾美丽在哪里?”
生:“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
师:“缓缓可以换成?”
生:“慢慢。”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
生:“我感受到小村子很宁静,不像大城市什么都那么紧张。”
师:(伸出大拇指)“你真能体会!”
2、清净。
生:“我觉得河水清清的,倒映着小桥、绿树、青山很美,河水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如果水不清,就倒映不出,或者不清楚,我看到图上小桥倒映得非常清楚。”
师:“还从哪里觉得水质很干净?”
生:“水里还有鱼,说明水没有受到污染。”
师:“多不多?”
生:“多的,有一群群,这里有,那里也有。”
师:“来夸夸这么干净的河水吧。”
3、温情。
师:“你还从哪里体会月亮湾的美丽?”
生:“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师:“为什么像朝霞?花只有几多像吗?”
生:“树很多,花很多。”
师:“你能找出两个词语说树多和花多吗?”
生:“树是许多。”
生:“花是长满。”
师:“找得准!”
“看看图片,这么多桃花远远忘去还像什么?”
生:“像美丽的夕阳。”
生:“像月亮湾的一条粉红的围巾。”
……。
师:“你好像觉得花儿有感情,来装扮小河了,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1、“现在我们来到了村子,因为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所以村子叫做月亮湾。”(复习课题)。
2、“看河上有座桥,我们上去,看看你的身下,河水缓缓地流着,看!有小鱼,一条两条,好多好多,一群群。看河水那么青,那么干净,倒映着绿树青山。”(读读描写河水的句子。)。
3、“站在桥上,看看河岸两边,许多的桃花,真是花的海洋。”(读读描写岸边的句子。)。
4、“我们走过桥,向远处看,看到了绿油油的农田。”(读读农田的句子。)。
5、“听,远处山上传来了笑声……”(读读描写远出的句子。)。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我们是如何参观村子的,老师来帮大家配上图画。”
本课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和深情的朗读,但是低年级品读课文还只有部分学生来参与,还有部分学生不会感受,发言的同学也一直都是那么几个,所以精彩的课堂只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怎样让所有孩子都来参与,还该反思。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春天在哪里》一课中,先演唱一首《春天到》,直接的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抑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说:“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我校举行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三课时的内容《平移》。
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平移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的图形。
1.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模式,凸显了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或找出错误之所在及出错的原因,最后小结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整节课以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开始,以生活中“历史建筑平移”的事例结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题研究主题“学生核心素养构成之基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体现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
学生在独立完成每个学习任务前都认真读题,审清题意,从而把握关键信息,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打下了基础。
4.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为后续学习的知识做了铺垫。
在“拓展延伸”环节的第4题,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中的一部分(三角形)通过平移使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正方形。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伏笔。
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一课程理念。如:1.课件中的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平移的过程。2.用实物展台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
1.对学生的评价次数少,评价语言贫乏。
2.老师表情不丰富,激情不够,因此课堂气氛不活跃。
总之,以后还要加大学习力度,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的、与时俱进的人民教师。
今天早上第三节,在小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课题是《春风》,作者为当代作家林斤澜。
一、自我评价。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体现得较好。课前我认真准备,制作课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自我感觉课件制作还不错。但这堂课上的不尽人意,有点遗憾。
整堂课设计合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讲解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多次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不足之处:朗读教学,完成得不够好。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时,鼠标没反应,好不容易点到位置上能播放了,声音又太小,几乎听不见。管理多媒体教室的老师上来调声音,不起作用。另一位老师又上来帮忙,声音嗡嗡作响,噪音盖过了朗读声。调试了半天还是以失败告终,把听朗读录音改成了指名学生朗读。由于耽误了时间,计划学生选择段落模仿朗读这一程序也没进行。由于本人心理素质差,当时情绪受影响。前面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张,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问题反思
1.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如当时听朗读录音时,发现不顺利,应马上改为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不至于耽误那么多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足,草草收尾。
2.提问面不够广。由于一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三、教学重建
诵读要加强。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反复朗读,把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讨论交流要给足学生时间,充分展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交流体会的机会。
1、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基础的教学,一味的增加难度,这样做,往往把一部分中等生和差等生都丢下了,最后是尖子生的学习的基础不牢,高分也没有,而学困生就完全的甩掉了。而中考的试题有87分左右的都是简单题,如果学生的基础很牢固,那么发挥好一点轻易的就能到90多分,所以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打牢固。
2、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现在我们实行的导学达标法,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老师在上课起到点播的作用,也不要把什么都让学生去说,对于特别难的我们还要讲,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讲,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争取每一堂课都要有效率,要让85%的学生都学会,要让15%的学生能够当堂拔尖,这样对于以后的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充分,思维要引导到位。
4、要做到以下的几个转变,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扎好基础,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注意教学应用,培养数学意识,突出开放探究,培养思维品质。
多媒体是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巴甫洛夫曾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但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多媒体教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1、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在我们普遍的观念里,多媒体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手段,其不能占据传统教学的主体,然而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陌生,往往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主体性的缺失。整堂课花花绿绿的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学生叽叽喳喳、混乱无序,或是幻灯片几十张、课堂主要内容和外延内容、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以致整堂课容量过大,学生很难消化。
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模糊、缺乏实践经验。其不清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在哪里,是以多媒体或是教师哪个为主体;或是虽然知道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这是多媒体使用初级阶段最常遇见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要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下功夫,而且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上下功夫,既要认真反思每堂课的教学过程,还要不断向同事、专家等学习,更要及时获得多媒体教学后的学生反馈信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同时作用,以尽早克服。
2、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节奏性问题。在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准备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以及课堂以外的信息,而这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必须辅以教师的课堂讲解,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节奏?这要因课而异,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讲授风格等要素具体确定。但是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的认知环境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课堂节奏不能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杂乱,而应该协调。
3、课件制作劳心费时,却只为外观漂亮,实用性差。当前,在很多教学评比中,多媒体课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众多教师为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良的课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mtv等,令人目不暇接。很多获奖课件的制作都是几个人花了几十天完成的,是集体制作的成果,然后由一人去参评,且事先在班级中反复演练、几经修改,使其不断完美;有的甚至在各级教学评比中重复使用同一课件,也不考虑其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讲课几乎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这类课件往往非常漂亮,要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是许多人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明是好处吗?“课堂气氛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学期上不了几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多媒体课例,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件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些。
总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由多媒体来上,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从而保证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什么是教学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课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课堂小结?)的一种。教学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围绕课堂教学而产生的教学现象,是我们自己自觉把这些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从教学中自己如何学教学的问题。教中学,学中教。
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进共同的学习与提高,借助别人的见解,使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认识相同的一个问题,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
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有相同的认识,看别人的课堂教学往往没有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体验深刻,教过之后进行反思比没有反思要深刻,而把这种深刻的体验记录下来,学而时习之,会不断提升我们教学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反思过后要有所行动,无论是教法的改进还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解,都会使我们提高一个层次,变成我们自身所固有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一个理性的,能够不断“武装”自己,丰富教学经验的懂得学习,会学习的老师,这些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型教师的体现。
高效课堂是需要老师不断努力去实现的,经常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必不可少!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积极参与二五五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已有半年有余了,因为没有名师名家的指导,推行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但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和体验,在这里我把它弹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编制导学案是教师导学的前提。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案,形象的说就是剧本,只有剧本编的好,演员才能演的好。由教师设计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时间分配及反馈练习等。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使用;二是导案,在学案的基础上,教师增加自己如何导的内容。如:导入语、过渡语、追问语、评价语、疑难援助、任务分配、教学反思等内容。导案和学案相辅相成,以学案为主。只有教师导的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我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划分了学习小组,以六人为一组,并根据小组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捆绑式的评价。根据每一节课的表现,做好周总结、月评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平等、互助、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和小老师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生生间的和谐。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没有优生的孤傲和差生的自卑,更多的是优生的谦和有礼、热心助人和差生的乐观向上、不耻下问。整个班级内形成了兴趣浓厚、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是一言堂,而是参与其中去讨论、去探究,给学生以启示,以援助。这样师生双方以诚相待,平等协商,大大增强了学习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导学方法包括导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导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导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的作用。
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探究,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其实,课堂教学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其次不是学生不肯说,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不知说什么、怎么说,这问题就出在老师的引导如何有效激活在学生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学习意识。六年级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有高效意识的反思:
正所谓向40分钟要质量,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
总之,有效激活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学习意识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这篇文章在朗读时的重要点,不可贪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
(2)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余映潮老师曾经上过《纸船》一课,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来读,用金子一般的心来读这样的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还是要依照文本的特点来定。
(3)教师做好朗读多种形式的积累,扎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4)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
新课程标准推出以来,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笔者也对其中的一些现状产生了迷惑与茫然若失,近年来,听了很多公开课、汇报课、交流比赛课,感触颇深,稍加整理,认为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还是有帮助的。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不言而论,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情景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能更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另一种情况。
一位老师在上《认识乘法》时,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景:“森林兔子大家庭”。画面颜色鲜艳,小动物生动活泼,一出现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老师让大家观察“森林兔子大家庭”
这幅画提出:“通过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马上把小手举得老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生1:我发现这里真漂亮,有很多小兔子,开了很多花,旁边还有小溪。
生2:我发现天很蓝,还飘着几朵白云。
生3:我发现这里的小兔子比我们动物圆里的漂亮多了。
生4:我发现很多兔子在吃萝卜。
生5:兔子们还在做游戏呢?
……。
数学课上的情景创设其首要任务是服务于数学的学习,它是为数学学习而服务的,应该让学生带着数学的头脑去关注情景。教师应在情景创设的同时设计好问题加大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以免多走弯路,劳命伤神,得不偿失。
二、对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能有效地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意识。
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另外合作学习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因此,笔者反思,小组讨论并不是适合任何教学环节与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有充足的时间,个人操作条件不够时,独立探索有困难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如果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无需小组合作了。
三、对于赞赏评价滥用的反思。
很多公开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赞赏表扬过多,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课堂上,一位学生很轻松地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老师说:“他讲得真棒,真聪明,让我们来表扬他!”于是,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外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也是赞赏不断,“啪啪”不断。运气好的话学生额头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星星,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说不定能意外地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笔者反思,赞赏太滥,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鼓励与肯定,而对于学生不足甚至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但不可损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只有“好声一片”而不敢批评指正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评价将导致学生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和产生不良的浮躁情绪。
以上只是我个人就看到的现象稍做浅浅的分析和个人的一些反思。在新课标下,我们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真实的、快乐的、幸福的。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老师也应该从数学的实际出发给我们的孩子自由、真实、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