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模板16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编写教案应当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保教学的全面和系统性。这些教案范文集思广益,汇集了不同教育者的智慧和经验。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人,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是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
苏教版教材在初一下学期安排了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因此学生对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已经有了大致地了解,因此,学习本文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1、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文章的“总分总”式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拔法
本文一共1551字,篇幅适中,但要用一节课来处理这么一个名篇,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打算用一节预习课加一节正课两个课时来学习它。
第一课时预习课任务:
(1)至少读课文两遍,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2)扫除字词障碍。本课的字词比较多,牢固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如“胸中有丘壑”的“壑”、“嶙峋”、“因地制宜”、“别具匠心”等,以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4)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并简要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5)看一看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7)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图片和文本)。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环节
导入:常言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文情怀,置身其间,让你如在画中,令你乐而忘返。(此时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精美图片,配以古筝曲)老师继续介绍:苏州有四大名园,即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我国园林中的极品(画面的播放以2-3分钟为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吧。
配乐朗诵课文
这种情境设计以其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本文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作者高屋建瓴,说明的是苏州一百多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要求学生从文中用原话或者是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准确理解“标本”一词的含义和“图画美”的特点
2、齐读第二段加深对“图画美”这一特点的感悟。背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和四个“讲究”,这是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也是全文的总纲。
学生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第2节总写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3-6节从不同角度分写“图画美”,7、8、9节是补充。第10节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及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有了整体地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三环节
探究感悟。我设置了以下3个问题:
(1)课后练习四,结合例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之趣。
第7节中“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杆竹子或几棵芭蕉”如果把“补”换成“栽”、“种”、“添”、“加”等词语可不可以,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选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好处。
(3)如果把7-9节放在第2节之后可不可以,为什么?
(4)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小组交流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文本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自学、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第(1)题的目的在于结合文本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属于自然美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2)问题词句赏析使学生在反复地比较阅读中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应用能力。
第(3)个问题的变式训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本文说明事物特点时,按由主到次的安排顺序。
第(4)个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我们设计的要好。这也是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筛选、归类、聚焦,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及时解决疑难,调控教学过程。
到此为止,文章的两个目标应该能较好地完成。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教师利用板书,再次强调苏州园林的“标本”地位,“图画美”的特征,“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课外阅读:《晋祠》梁衡
《小城小巷》--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鸟是树的花朵》
以“我们的校园”或你熟悉的某一风景区为题材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1)先抓住这一地方某方面的特点,再从多方面取景印证它的这一特点。
(2)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课文中学到的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和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转化为写作能力。
叶圣陶
……布局
……配合主---不止这些
标本--图画美--……映衬
……层次
角落、门窗、色彩次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人,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
一、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是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
苏教版教材在初一下学期安排了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因此学生对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已经有了大致地了解,因此,学习本文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二、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文章的“总分总”式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三、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达成上述目标。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拔法。
四、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本文一共1551字,篇幅适中,但要用一节课来处理这么一个名篇,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打算用一节预习课加一节正课两个课时来学习它。
第一课时预习课任务:
(1)至少读课文两遍,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2)扫除字词障碍。本课的字词比较多,牢固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如“胸中有丘壑”的“壑”、“嶙峋”、“因地制宜”、“别具匠心”等,以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4)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并简要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5)看一看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7)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图片和文本)。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环节。
导入:常言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文情怀,置身其间,让你如在画中,令你乐而忘返。(此时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精美图片,配以古筝曲)老师继续介绍:苏州有四大名园,即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我国园林中的极品(画面的播放以2-3分钟为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吧。
配乐朗诵课文。
这种情境设计以其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本文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作者高屋建瓴,说明的是苏州一百多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要求学生从文中用原话或者是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准确理解“标本”一词的含义和“图画美”的特点。
2、齐读第二段加深对“图画美”这一特点的感悟。背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和四个“讲究”,这是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也是全文的总纲。
学生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第2节总写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3-6节从不同角度分写“图画美”,7、8、9节是补充。第10节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及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有了整体地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三环节。
探究感悟。我设置了以下3个问题:
(1)课后练习四,结合例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之趣。
第7节中“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杆竹子或几棵芭蕉”如果把“补”换成“栽”、“种”、“添”、“加”等词语可不可以,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选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好处。
(3)如果把7-9节放在第2节之后可不可以,为什么?
(4)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小组交流。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文本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自学、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第(1)题的目的在于结合文本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属于自然美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2)问题词句赏析使学生在反复地比较阅读中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应用能力。
第(3)个问题的变式训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本文说明事物特点时,按由主到次的安排顺序。
第(4)个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我们设计的要好。这也是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筛选、归类、聚焦,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及时解决疑难,调控教学过程。
到此为止,文章的两个目标应该能较好地完成。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教师利用板书,再次强调苏州园林的“标本”地位,“图画美”的特征,“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晋祠》梁衡。
《小城小巷》--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鸟是树的花朵》。
六、布置作业。
以“我们的校园”或你熟悉的某一风景区为题材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1)先抓住这一地方某方面的特点,再从多方面取景印证它的这一特点。
(2)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课文中学到的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和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转化为写作能力。
叶圣陶。
……布局。
……配合主---不止这些。
标本--图画美--……映衬。
……层次。
角落、门窗、色彩次。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三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亭台轩榭的布局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四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五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六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七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出现说明文单元,本课则是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说明文,上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打好建构说明文知识学习体系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他们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茫然和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同时在学法上,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八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
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九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
写作课
第2课时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朗读法
总说特征----分说(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已经完成
批改时间:10月12日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一
1. 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镜头1. 课题、作者]
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镜头2. 标本,鉴赏]
以 “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 “标本”,一个是 “鉴赏”。
2.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 “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 “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 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 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镜头3]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 “欣赏”、“玩赏”比较一下。(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 “玩”不同于 “玩耍”中的 “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
[镜头4]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 “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 “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 “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一、概括性强。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 “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 “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 “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 “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 “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 (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这堂课的设计有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再读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堂课安排了三次比较集中的交流活动:一次是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交流阅读课文之后获得的信息;第二次是 “再读课文”之后,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着鉴赏课文;第三次是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作深入的鉴赏。这三次交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二
引导语:苏州园林的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说明。让我们拿着苏州园林教案这把钥匙,去开启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三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苏州园林的图片、课件
1、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布置预习:
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看看叶圣陶先生跟你们有没有同感。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
4、课文余下部分又介绍了什么?
5、结合是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电脑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原文文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由发言。)
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的图画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音乐,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
六、质疑问难。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七、拓展训练。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试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总印象:标本影响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四
1、理解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多媒体课件导学提纲
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出示导纲
四、检查预习
五、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三段并概括段意。
六、导学互动
1、整体感知:思考
(1)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分项说明园林的特征?
(3)结尾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
2、指导学法: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3、分析表达方式
4、分析语言特点
七、导学归纳:
1、总结中心。
2、总结学法。
3、总结写作特点。
八、导学检测:
九、结束语。
附板书设计
总写: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自然美
分写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四个讲究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门和窗――图案美捎带说明
极少用彩绘――色彩美总写不止这些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导学提纲
淅川县
一、简要提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1)自主解决字词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着眼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2、探究性问题
(1)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3)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
(6)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7)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加以说明。
三、梳理与反馈
1、总结本文中心
2、导学检测
(1)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来写。
(2)为了生动透彻地表现苏州园林的特征,本文综合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3)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
(4)加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五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严密,是一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和教案篇十六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总体给人的映象和他的地位。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