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读后感(通用9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和理解深度。6.适当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读后感的表现形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启示,值得一读。
觉醒读后感篇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少。一天好不容易结束了工作,我们又极为迅速地投入了手机的怀抱里,在手机上阅读各种热点新闻,极力使我们的精神放松。手机上五花八门的信息,颜色鲜明的界面,各类的图片视频,使我们接受了感官的刺激,获得了一瞬的快乐。但这种做法,使精神愈发空虚,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时间一长,生活中目标的影子变得虚无,梦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过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掀不起波澜。
在工作的最初,也许自己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试图学习工作两不误,活到老学到老,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渐渐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数多了,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开始焦虑,开始自责,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焦虑,是来自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是自己没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焦虑时,手机还在手上拿着。为了逃避这种自责的痛苦,依旧选择玩手机不去面对,痛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闲暇时间,麻木了精神。
厌倦了这种生活的人该怎么逃离呢?
试着做计划。计划,是对一天时间如何规划的`方式。对我们严格把控时间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规划,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绊住,也乐于在某个时间段做好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好的事,不会因闲暇时间多而盲目选择玩手机。
但是计划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对某些人来说,选择开始执行计划时就很难。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经做好的计划和手机之中做出选择,部分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机。因为手机更好玩,更不费力,而那部分人会告诉自己只玩十分钟,但是到了十分钟之后,手机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钟,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一天结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责于计划没完成。
手机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所以那一秒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决定了你一天如何度过。
试着在选择节点多花点时间,学会延迟满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这个任务的计划,先完成计划再玩手机,比先玩手机再学习,快乐多了。玩手机对前者来说,是完成计划的奖励。后者则会因为任务没完成,在享受的同时更加焦虑,玩手机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话: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痛痛快快地学。如果把两者掺杂在一起,做a想b,不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乐。延迟满足,不是不允许自己享乐,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乐。
在周岭的著作中,“延迟满足”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极大,同样,“消除模糊”也有着洗涤心灵的意义。
它影响的是你自己的情绪,我建议你主动请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琐事侵占你的头脑,或者一个想法一瞬而过,我也建议你先处理它或先记录它。
因为有些烦恼,它不是出现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现了。比如,和朋友聊着开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说的一句话让你哽住,你很在意这点,但你不明白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件事,下次还会出现,还会在某个时机,再次让你不快,只要你没去解决它。而正确的方式,现在去解决它,或者立即用备忘录记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它,分析自己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内在的情绪,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给自己提供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这样,烦恼就会慢慢变少,精神也变得轻快了起来。毕竟烦恼着我们的事,部分是小事、琐事,解决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积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净的过程,最后,池子干净了,清澈可见底。
当然,周岭教给我的不止这些,学习,读书,运动,冥想,反思等。我获得了很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本书,使你改变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一本书。
觉醒读后感篇二
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成排的书时,再看我手中的这本《认知觉醒》,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当成是自己的一次缘分,在此时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对我来说是种拯救。他拯救了一个内心渴望成长、提高自己却陷入知识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负,那个小脸蜡黄奔波各个课场的我。
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触动学习法,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还是反思,都要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出发,然后去行动,最后去改变自己,让改变当下发生。
当我看书的时候,从最触动自己的点开始,一本书我不需要全部读完,我过去为什么焦虑?因为自己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读到尾,书里的点太多,自己很想全记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虑。
看完整本书后,我坐下来开始思考我自己,我为什么要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没错,我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我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但是此时此刻的我有那个能力将所有的点吸收并做到吗?当然不能,我此时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将它们看到并附身上体。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人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凡事要慢慢来。
同时,不是所有的点也适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当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缘分,那就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开始吧。
读书关键的不是做思维导图也不是搭建知识树,而是从自己最触动的那个点,让自己行动起来,最后让自己改变起来。
同理我在听课时也会这么思考,有时一节课有1―2个小时,有的更长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将课中的点全记住,我只取最感动自己的那一个点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再说反思日记,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将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用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触动自己产生情绪的背后事情发生的过程,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自己会激动、高兴、悲伤、情绪冲动等各种情绪,找出来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或者总结出来一个可以为自己用的知识点。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点,再结合在舒适圈边缘练习,让自己在这一个点上持续行动,最后让自己发生改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实现自己的认知觉醒。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已经开始上路,我开始用触动法看书,比如本书,我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自己开始用起来,我用书中的“工”型清单法开始给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做计划,我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读书内容写出来,比如本篇。我开始记录自己的反思日记,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赞美我,然后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绪变化的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退缩,当我想起书中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们,它们是为了保护我,我不是责备它们而是调用自己的理智脑和它们一起对话,不确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为什么不去试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等着我呢,去尝试下。
我们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呢?我不是为别人做事,而是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书架而是看看我书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这件事而是在游戏,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戏。
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在此感谢作者为我们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追求认知的经验。作者写的很用心,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一股“真”气,这种真实足矣感动所有看过本书的人,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教,像面对面跟一位兄长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听一位恩师谆谆教导。所有的遇见皆是缘分,所有的相遇皆机缘,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我们出版了这么接地气的一本书,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这也是造福于人类。
我把我的触动点分享出来,你的触动点会是什么呢?请你来认真看看《认知觉醒》,它值得你一读再读。
觉醒读后感篇三
梁晓声老师的新书《觉醒》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果然,这本书没让我失望。
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知青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素材和灵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等作品,都是颇负盛名的佳作。
故事起源于文革时期。按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知青小说。1975年,十三岁的陶姮与被打入“另册”的父母回到母亲的家乡劳改。她的外祖父是末代举人,曾是村里首富,为了给村里建学校,将大部分家产捐了出来。时代使然,这样的善人成了批斗中的“假善人”。陶姮一家三口不但被批斗,连外祖父的坟也被挖了,骨头被敲碎,扔进粪堆。批斗中,向他们发问的陶老师说,以前不动这坟,因为早料到了他们会被遣送回来,就是为了当众掘给他们看的。这样恶毒的话,让陶姮记住了仇人脸上的紫痣。
后来,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中的陶姮记错了交学费的事,误以为已经交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学费,又有同学为她作证,导致陶老师被扣上了“贪污犯”的罪名。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即使后来她去了美国,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没有忘记这件事。直到三十五年后,她得知自己得了胃癌,想到的,是一定要回老家,对陶老师一家人忏悔。
陶姮和洋丈夫回到她的家乡,经历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从洋丈夫遭遇仙人跳,到路上遇到拿不到工钱、只能砍树卖钱抵工资的汉子们,再到耍官威和汉子们打起来、猎枪打中汉子的副县长……这些都是生活中并不罕见的事情,但是每一件都反映着我国的现实,带有我国的文化特色。
虽然陶姮以前曾在国内生活多年,但是世事变迁,同时,她的思维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变化后的家乡的一切,她都有些格格不入。她的洋丈夫更像是一个来看热闹的局外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简单与这里的世故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受托人王福至的带领下,陶姮和洋丈夫一起去陶老师女儿陶娟家道歉。不料,陶娟叫来所有沾亲带故的人,甚至包括陶娟的二舅爷(村里的党支委),把他们围堵在家里,又是撒泼又是打架,要讹他们五十八万七千美元。这个举动着实大胆,但是很现实。若不是受托人王福至在进门前得知陶姮身患绝症,他很可能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一个两头吃的人物。但是,好在他还有良心,在混乱中给派出所通风报信。要不是派出所的一帮人马及时赶到,这场闹剧真是不知该怎么收场。
在派出所所长的口中,陶姮夫妇这趟了结私人恩怨的行程,惊动了县里、市里乃至省里的各级领导,这件事变成了一件任务。副所长的一番指责,看似是指责陶姮夫妇好心办坏事、考虑欠妥,又何尝不是在指责国人缺乏忏悔心呢?本来陶姮一家在文革中没少受到这些老一辈村民的折磨,但是这些村民可以把罪责推给文革,没有一丝忏悔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搞讹诈。即使他们被王福至说破这一点,也只是灰溜溜地离开,对陶姮没有表达任何歉意。陶姮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农民是最善良的,也想当面对她表达歉意,到头来,也只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副所长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一点。而副所长提到能让这些农民忏悔的是钱,忏悔要用钱来换。因为他们穷了几辈子,穷得没了多少志气。这真是一针见血!作者对我国的现实,尤其是农村的现实,实在是看得透彻!
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并且写了无数文章来忏悔。读了这本书,我更觉得巴金先生的想法是考虑到了国人的根性,很有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陶姮和丈夫去精神病院看望陶老师。陶老师的变化非常大,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人,脸上的紫痣几乎看不见了,连陶姮都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陶老师。这片紫痣,像是一个关于旧我的象征。陶老师内心的变化,也显现在紫痣的消失上。
他的“伪记忆”理论和“那不是真的”,在陶姮看起来,很像是否认事实的精神病人。同时,陶老师的话听起来很高深,又往往很有逻辑,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高人,但是他的超脱,又不像是正常人,让陶姮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
陶老师虽然否认了陶姮诬陷他一事,却记挂着当年他对她的一家人造成的伤害,对她诚恳道歉。陶老师出于好心,想减轻她的内疚,才否认五十块钱的事,却让陶姮以为是他精神不正常。这是何等荒谬可笑啊!
整个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每一页都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缩影。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很不一样,但是,这种不同中也有相似。作者对农村的青年一代做了一个简略的描写和评述。和我们印象中吃苦耐劳的农民形象不同,农村的青年也主要是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方面,和城市青年如出一辙。而这样的农村青年会给农村带来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陶老师的话,也给出了解答:他们对土地没有感情,向往城市,会将家和土地卖掉,在城市的边角生活。直到他们手里的钱花光,也成不了城里人,他们的后代也很难成为城里人。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并不乐观却很客观的判断。
整个故事里,只有一个常年生活在美国的女人陶姮,和身在精神病院的陶老师,是觉醒的忏悔者。其他人的麻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的旧思想早就不适用了,但是摸索了近百年,新的思想文化规范还是没有立起来,这就导致本书中的故事一再上演。但愿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国人的精神文明也能有所长进。
觉醒读后感篇四
读完此书我重新检视我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件“空中雨衣”,华丽的表象背后空无一物。领导力卓越吗?团队合作默契吗?家庭生活幸福吗?好像都没有特别肯定的答案,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既要求下属独当一面,又要求他们团队合作;一边是繁忙的公司项目,一边是繁重的家庭琐事;确实都是“吊诡”的事情。
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告诉我:“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我坚信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当然仅仅靠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竭尽全力用心去做,当一个人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杂念就会比较少,效率就会特别高,其实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练人的意志和灵魂,企业经营者也是如此,他必须为员工的幸福殚精竭虑,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
合理运用“吊诡”,用心达成“第二曲线”,尝试扩大自己的“甜甜圈”,做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我相信做你想做的工作你就会有成就感,过你想过的生活你就会有幸福感。
最后,让我们重读:“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小小的火焰。”
觉醒读后感篇五
周岭老师说有人读书是在和作者交流,这句话提醒了我。非常荣幸的是我在春节假期间通过再次阅读《认知觉醒》,和周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交流。
书中给我触动的点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时不时的将它拿出来翻一下,它会是我的老朋友。
抬头仰望并没有低头踏实的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我看到书中写着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责备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脑去和情绪脑、原始脑和解。于是我从大脑的生理上开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纳了自己,不再责备自己。理智脑就是年轻的经理,它只有几岁,而情绪脑、原始脑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们年当力强,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将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导着两位长者。
接纳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们,而是有商量的领导着他们。当我在看书时刚开始非常着急,我内心的声音在说赶紧刷完,我就会停下来跟自己对话,急什么吗?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不是把它扫完就结束了,不要急,慢下来。
书看一半的时候,就不想再看了,转向了别的方向,当我意识到之后,我就继续跟自己对话,我们读书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来走哈,继续和作者聊天。
当我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离开自己多年的专业转向陌生的战场,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难过更有些焦虑,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书中的方法将它写下来,当我写下来的时候,清晰了,也更明了。当我赋予它另外一个意义的时候,领导既然给我换岗位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爱护,交给我一个新的领域,那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个天大的机会。当我想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不再垂头丧气,而是精神焕发。
我时不时会想起十几年前去逝的父亲,感觉非常痛苦每当念起常常眼中泛泪。书中有写道痛苦反而是我们的成长信号,说明我们改变的时机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痛苦的麻木、无视,最后将痛苦变成了潜意识中,要把它挖出来,不然它会时不时的来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来按书中的方法逐个来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这么痛苦?父亲已经不在了,这是事实,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在纠结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痛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逐个回答自己的提问,等我梳理完之后才发现我一直在逃避的`是当年自己太年轻,没有在父亲生病时去承担一个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深深的遗憾和无比的痛苦。
当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对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现在过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来。
所以《认知觉醒》治愈了我,我的内心至今充满感激,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的这本书。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来拯救别人,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种痛苦折磨,那你就用书中的方法去试着写下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过本书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我们的终极能力。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还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钉钉子还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那么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1.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
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更敏锐。
2.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
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这件事我怎么就错了,我为什么错了,我可以总结出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3.灵魂伴侣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边时刻飘着自己的灵魂伴侣,当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它在耳边提醒自己,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说对吗?时刻和自己的灵魂伴侣在一起,随时将它唤醒。
4.冥想。
通过冥想可以让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心灵保持着觉知。
那么觉察自己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要产生在行动上,如何行动呢?
有天晚上当自己想看书时,这时耳边传来其他人直播的声音,我就跑过去听了,听了一晚上之后发现没什么收获,更懊恼的是浪费了时间。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愿我们每一次都让自己慢一个瞬间,不需要太长,只要几秒钟,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书就是遇到一位恩师,这也是一场缘分。周老师是我未曾谋面但已经指点并引领我走出困境的导师。
因为他分享出来的成长心得,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本书的好与不好就在“疗效”。无法形容我对周老师的感激,因为这是一本治愈我的书,当然在此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成长类的书,但是只有它将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书,诚心向你推荐,它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写下此文,在此向老师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致敬!
觉醒读后感篇六
本书主人公陶姮在美国定居多年,于美国某大学任教授,在她童年之时因无心而犯下的一个过错,为了弥补这个过错,她与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了中国,希望能向当事人陶老师当面忏悔,得到陶老师的原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在中国,王福至通过他的关系网,在其中周旋游走,让陶姮见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故事的最后,她得到了陶老师的宽慰,笼罩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觉醒之光开始迸发。
陶姮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为了这件往事再次回到了中国。故事让我们跟着一个海外归人的视觉,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种种,美国价值与中国传统的碰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的冲突。
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这用来形容王福至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擅于周旋在官场与村民之间,并透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帮人办事,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继而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是一个很讨喜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我们也透过在王福至家酒桌上发生的事,看到了在这交际场上的种种潜规则,还有在这其中复杂的人性。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如果用“恩爱”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片面,用“灵魂伴侣”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这是一对美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的结合,这样的组合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产生冲突的,但他们并不藏着掖着,任何问题都是摊开来讲,从他们你来我往的言语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他们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共同成长,从而更加信任对方,了解对方。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样相处方式应该是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劝慰陶姮要放宽心,这也终于让笼罩在陶姮心中多年的阴霾得到了救赎。这件事的最后是每个人想要的结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探究陶老师究竟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愿去想起。
梁晓声老师曾说过:我是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那么做。透过《觉醒》这部作品,我们同样能看到梁晓声老师的坚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能读到浓浓的人情味,还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我相信这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作品。也许它不畅销,但它能打动读者,我觉得这就够了。就如《觉醒》封面上的那句话: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读后感篇七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陶姮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当了教授,嫁了个美国丈夫,生活过得平静而有条不紊。可一张检查报告留给她的时间只有半年,她决定回国,她要找到一个人,跟他道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陶姮因为自己的一个错误,事后不敢承认,让她的老师蒙受不白之冤,这件事让她深受自责,不能释怀。陶姮和丈夫沃克几经辗转才来到了当年居住的地方,路上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事情变得复杂。
他们夫妻俩在车上认识了八面玲珑的能人王福至,这个人深谙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的哲学,他的家就是小镇的圆桌派。从镇长到派出所长以及小镇上的能人都跟王福至熟悉,遇事总给几分薄面。
陶姮让王福至帮助自己找到当年的老师,可陶老师的女儿却狮子大开口,要狠宰她一回,可陶姮也只是普通的中产阶级,没有那么多钱。
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里,陶姮夫妻二人的热心和仗义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们也都纷纷帮忙。最后陶姮帮助陶老师的女儿修缮了祖屋,给学校捐助了一笔钱,也跟陶老师面对面交流了一番。没想到,这个住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却对陶姮说,自己早就不记得当年的事情了,他说那是陶姮的“伪记忆”现象。
他教会陶姮一个方法,那就是跟自己连续说:那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最后就都不是真的。陶老师说自己不是精神病,之所以不去敬老院而住在精神病院,是为了一份安静,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始终依赖他。
02、临别时,陶老师却说:我想拥抱你一下,从前的事对不起。三十年了,老师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想跟你说一声对不起!
因为当年,外公的坟墓被刨了,陶姮的爸爸妈妈被大会批斗时,有个男人说:“因为早料到了你们总有一天会被遣送回来,就是要当众掘给你们这些孝子贤孙看的!”
那个人就是陶老师,陶姮说她要永远记住这个脸上有红色胎记的男人。也是因为这件事,才有了后来因为陶姮老师被冤枉的事情。那一刻,陶姮也泪如泉涌,跟老师说:对不起!在那个人人寻求自保的年代,所有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活下去。
为了生存,一个人本能的求生意志会使人们放弃很多,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求,放弃对他人悲惨遭遇的同情。然而即便如此,只要是善良的人,内心世界依然还是纠结,如同一根刺,想起来就会扎一下,当黑暗褪去,当光明重新照亮人间,人类的良知就开始逐渐觉醒。
陶姮不愿意让自己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她要跟老师说一声对不起,虽然相隔了三十几年。可是她却没想到,陶老师和她一样地内疚了这么多年,她才知道这么多年,陶老师的“伪记忆”也只是在为自己当年的行为做心理建设。
陶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捐赠大会上,地区领导都来参加了,陶老师的女儿代替父亲发言,还给陶姮夫妻俩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陶姮和丈夫在回美国途中,接到一个电话,是医院打来的,告诉她检查报告是另一个跟她同名字的人,她很健康。沃克说这样的低级错误不会发生在美国,可陶姮说现在已经发生了,而且医院会给他们赔偿。
这一趟中国之行,陶姮夫妻捐出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积蓄,有人给他们买单了。
03、《觉醒》的作者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逾千万字。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重生》。2019年,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觉醒》是梁晓声2020年最新力作,讲述了一个跨越的30多年的故事,从那个特殊年代遗留下来的心病,直到内心觉醒的历程。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细腻的描写,把人性的复杂,以及在黑暗时期人们内心的恐慌,再到良知的觉醒与救赎,刻画的淋漓尽致。《觉醒》是一本魔幻主义的现实题材小说,读起来会觉得挺拧巴,完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能坐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谈笑风生。
小镇的人一边拿着《弟子规》大谈仁义道德,一边索要捐赠,最后还因为这件事,有的人升迁,有的换了理想的工作。陶姮一次回国,可谓皆大欢喜,自己和陶老师得到了救赎,小镇官员拿到了政绩,捐赠的款项也让很多受益了。这是一本读起来又讽刺又有意义的书,值得去研读,书里的人物有善良也有狡猾,有宽容也有宽恕,用梁晓声的原话说:
觉醒读后感篇八
近年来一直听很多人在说“你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用你的认知,在股票帮你赚钱”。
趁着假期看完这本书,慢慢理解“认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认知即是自己大脑底层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释很多事情,越是底层,他就能从本质上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很久很久之前,就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还记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有一段对阅读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书,有感触,有触动的那些知识片段,没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记录总结一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会是一个详细的读后感。
拆解任务的力量。
拆解任务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们的整个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务安排。之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焦虑,这个季度要做这么多任务,怎么做得来呢?然后秦粤大佬说,用甘特图把几个月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自己规划一下。列完之后就发现,原来糅在脑海里的那么多活,经过几个月的“排期”,一下子又变得目标可达了。一旦任务太多,人就会焦虑,就会慌,实际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务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在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如果只是一句简单的“完成这个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会退步,不知从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这个也跟演绎思维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着开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动力,其实这个知识很多地方都有讲到,比如如何提升到达目标,就是把目标最大可能的细化,最大可能的衡量,这样达到这个目标就更快了。
平时每日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是越详细,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当下。
我们本以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实际上要么是后悔过去,要么是忧虑未来。实际上都是无谓地担忧。还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当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体会身体。如果是在学习,就高度深度地学习。
脑海里不要同时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时想干太多活,因为那样不仅干不完,还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连当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每次我们可以试图分出另外一个自己,告诉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个自己去监督自己,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把自己的杂念消除掉。
心流区域。
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开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从心流阶段开始启动,而不要一畏地设置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来达成。什么是心流阶段,就是在枯燥重复的区域往上走一点,在困难的区域往下走一点,就是心流区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们的精力是重新启动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时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个惯性,这样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给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区域,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个时间段干的活不一样,这样效率会更加高。
认识大脑。
觉醒读后感篇九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