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模板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08 23:28:04    小编:雁落霞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模板13篇)

小编:雁落霞

每个人都需要总结,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写总结之前,先梳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做好准备。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供您参考。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战斗在财政监督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在“四真”上下功夫,为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学真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重点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方面系统揭示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实质,是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已充分证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一是要勤奋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针对当前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客观情况,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坚定信念辨是非,坚定立场明方向;才能立足现实看长远,拓宽视野长才干,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领导,准确把握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要勤于思考,重要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财政监督工作既要系统地总结过去,又要客观地评析现在,更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科学把握未来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理念和方式,确保发展的模式达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发展的进程达到运行有序、措施有效、保障有力,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驾驭能力。三是要着力提升,就是要紧密结合财政监督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理性认识和感性升华,进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全面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持续不断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练真功,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堂,也是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的基本途径。对于财政监督干部而言,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服务改革、促进管理中拼搏进取,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一是要着力优化发展思路,重点是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构建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监督功效。

二是着力优化监督理念,重点是按照部党组提出的财政监督“三个贯穿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且相互制衡的财政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在推进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进程中,实现财政监督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等方面,全方位融入财政管理,内化为财政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着力提升综合成效,重点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深化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四是着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财政监督工作之中,主动承担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迎接考验,在锻炼中提升能力。不仅要坚持自我扬弃,即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总结剖析,积极积累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团队意识与和谐氛围,在提高领导能力的同时营造团结向上的发展态势。

第三,办真事,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准则。“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工作,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觉悟和品格,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突出强调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功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好地贯彻和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真抓实干,讲求成效。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突出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财政监督工作要更加重视民生财政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要通过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利民惠民财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促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着力抓好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确保财政监督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剖析收入监管、支出监管、金融监管和会计监督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系统规划,科学部署,以点带面突破难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稳健发展。

第四,用真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黑格尔也曾强调“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热爱和热情都是真情的流露,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发展”具有可持续特性,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及薄弱环节,不断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情对待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工作态度和饱满旺盛的工作激情,始终清醒地认识财政监督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思路和方式方法所局限,主动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发展观念,主动拓宽发展视野,深入扎实地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始终清醒地认识本单位和本人在现阶段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常怀忧患意识,常思进取之策,不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始终清醒地认识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将来的困难所困惑,而是要坚定信心,按照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勤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突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更高水准和更高层次上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二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水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所做的进一步深入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党和政府机关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日益显现出他伟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上大都把经济的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尺度,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显然,这是与发展理念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又不拘泥个别问题而论,主要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是理论结合实际,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加广阔,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更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发展、全人类进步体现出的负责任的态度。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世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主要是指国家全部生活的主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充分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在这一经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应当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而且还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是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必须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3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要顾及人员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员的能力,力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理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好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一些创造性想法,让人员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设立一种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转化成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知识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利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避免落后被动的局面[1,2]。

2.1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有效方法解决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变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压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管理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导致企业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的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迟滞不前,难以得到发展。再者有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企业应当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办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要情况,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掌握好市场变更的主流方向。其次应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的、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的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再者企业应当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市场环境,设立适当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也要设立适当的营销额度,以促进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3]。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绿色gdp”时代企业管理创新建设。

“绿色gdp”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经济学家提出,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绿色gdp”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因此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首先,自然资源有限,但是人的需求无限。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大,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其次,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这些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预警,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向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实现绿色生产经营,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经贸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何保持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技术创新精神,起带头作用;企业要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向着共同的目的前进。其次,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求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集中授课,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员工素质,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再者,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该配备法律方面专业人才,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带来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最后,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储备充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正常[5]。

2.4加强财务管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目前,企业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注重企业盈利而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其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还有一些企业没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下降。再者,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有些企业在投资时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必然留下一定隐患。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原专业并不是财务专业,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中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不足,致使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纰漏。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各事项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设置奖惩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者企业应当完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应该详细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企业经营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且做好财务风险预案,进而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层面,设置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5以积极态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的辛勤工作,定期发放员工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补、员工体检、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也应该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支扶贫困山区,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3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3.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首先,应当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整合信息化组织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集成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其次,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功能。企业应该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再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对企业运行进行深度的分析建设一套适合企业体系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8]。

3.2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企业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大胆创新,借鉴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并作进一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巩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9]。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3]包洋帆.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xx(33):3-4.

[6]邱建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xx(02):74.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四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五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1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4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六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google提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其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阻碍。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这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文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伦图书馆和古埃及图书馆相差无几。

(2)第二次变迁—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及其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3)第三次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传播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急剧增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及知识交流的速度。互联网问世十多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网络化随之扩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许多印刷品出版商加入电子资源服务体系者与日俱增。如elsevier出版公司为美国一些地区图书馆网提供1200种学术期刊电子版全文。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电子杂志库uncover,于1995年即已提供逾一万七千多种学科期刊论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此外,主流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大报也争相上网。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检索速度,能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0xx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有专家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得以实现,不但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而且可以取代图书印刷、发行。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进行扫描、全文检索、网络互联,加快了人们有目的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由于一次扫描、存储成本就可满足用户无数次阅读需求,经济效益前景巨大;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必然减少人们对资源消耗,现代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当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舍弃纸质媒体介质后,必然会出现“网上查不到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即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凭借其技术优势、财力优势、资源优势,会建立整个人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数字图书馆。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关注和反对。google数字图书馆对传统的版权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但同时又要为创作者提供保护和激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著作权保护就是要在公众利益和创作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著作权法为作者提供独占性权利,从而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补偿。

著作权的限制反映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方面,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概念不能完全适用。例如,依照著作权法,购买的图书可以向公共提供阅览,但是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当然地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传统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摘编而提供的无偿服务认定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网络环境下由于拷贝下载的便利性,这种行为则可能构成侵权。从此角度出发,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google告上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区域法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极大的提高图书被浏览率,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被损害或没有被充分有效的保护,那么又有谁会再继续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作品加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于其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无疑将会对现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而由于google实行免费查询、阅读,这对那些收费数字图书馆来说更是一个致命打击。据预测,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将被数字化并可供阅读浏览。我国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具有可以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相抗衡的规模和竞争力,一旦出现像google那样的大型中文文献数字化项目,将会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

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所形成的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数字化,使之成为全球网上中文信息中心,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走向持续的繁荣和进步。因此,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通过对中文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2)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

我国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激活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国家应扶植一个类似goog1e的商业机构,由它采用市场的手段去整合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出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开发统一的阅读软件、数字加密技术,防拷贝、防打印技术,付费结算办法,版权保护措施等。

政府应协调各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硬件标准、网络运营环境的标准,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标准,对他们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立各自特色的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将对各分数据库整合、集中,使用户在一个简单、实用的网页界面中即可搜索到所要检索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可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和借阅。

(3)利益共享,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权益。

由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由其所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独立完成,这样版权人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资源提供方也放心,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就完全可以避免繁琐的版权授权问题。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付费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付费系统进行结算,公共图书馆的版权过期资源也可使广大读者免费享用,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的分账机制,出版社、图书馆、版权人及数字图书馆商业机构均可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七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配套能力不够强;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三是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四是行政服务水平不够优。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发展新定位,主动转变思路,谋求抢占先机,继续为**市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第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住创新试验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加大高级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全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沟通,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行政服务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加快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强化部门之间各项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九

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xx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20xx年6月15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堪忧,各类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建筑安全的管理力度,但仍然缺乏长效机制,管理漏洞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主动性,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把人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多位一体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1.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1.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1.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1.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xx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20xx年前三季度,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213起,占总数的55.47%;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5.36%;物体打击事故50起,占总数的13.02%;起重伤害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机具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损失非常严重,而且往往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将建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从贯穿全程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全面管控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统一,形成对建筑安全风险的全方位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应对预案。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总之,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控制建筑安全风险,形成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十一

1、在文化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通过文化同质论、文化异质论和文化建构论对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指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是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间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抗拒与涵化的内外张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交锋、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作者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演变,创造性地提出并评价了保守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激进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救国理路,这对分析当下的文化思潮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作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源于西方,又通过交流整合而不断被各国共同创新与接受的世界性文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需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开放的姿态推陈出新,在发展消费性文化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精神的建设,在推进现代化的建设中尤其要推进人自身的现代化。

2、在文化生产形态上,表现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语言文字文化与视觉图像文化的矛盾。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由来已久,该书从发展本体论上、思想缘由上、方法论层面上、发展理念上分析了二者发生分裂的原因,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现实表现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建设的相背离,主要是经济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分裂,经济活动与先进文化的分裂,经济活动与人文关怀的分裂,人文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精英文化是主流文化,它关注社会现实、崇尚人本主义、偏重社会效益,它是高雅的,只属于少数人。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它追求感性化、市场化、娱乐化和时尚化,它是通俗的,属于多数人。由于二者的受众对象不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具有天然的矛盾性。作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其矛盾具体体现在大众文化的暴力与精英文化的式微,从深层次上讲,它反映的是价值一元性与价值多元性的矛盾,公共理性与私人理性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传承创新与推广普及的矛盾。对语言文字文化和视觉图像文化的划分在学术界不多见,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该著指出,语言文字文化是传统文化、理性文化及精英文化的综合,视觉图像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科技文化及产业文化的统一。视觉图像文化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对世界的看法,并对语言文字文化构成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视觉图像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如任意曲解传统文化精品,扼杀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视觉图像文化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摧毁;视觉图像文化对消费者进行了欺骗。

3、在文化实践方式上,表现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矛盾,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矛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总是失衡的,既有总量的失衡,也有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失衡反映的是文化生产的有限性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限供给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无限需求;过分考虑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致使文化消费的高雅与通俗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文化生产的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文化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技术使文化消费失去平衡点;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我国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二者的发展是非均衡性的。作者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发展动力机制出发,指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补性不强,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绝对对立,三是“事业”与“产业”认识上的极端偏颇,四是“两手抓”、“两加强”在规模、速度等方面的非均衡性等。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性、价值性、传承性和稀缺性,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启迪价值和产业经济价值。

4、在区域文化发展上,表现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矛盾,区域间文化发展的矛盾。

作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城市与农村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同步、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不均等、文化消费的不可比导致了二者的差距相距甚远。作者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区域间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间人均文化消费不均衡。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探索文化企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机制、夯实文化发展的资本力量等;二是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汉语语言文字的影响力和传承力的提升、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打造等;三是正确处理“中西古今”关系,包括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个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并合理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等。

2、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幸福中国。

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幸福中国的本质规定。要实现文化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良性对接而互通互融;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内需,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间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等。

3、加强文化自觉自信,驱动文化全面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文化创新,首要前提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作者认为,文化创新包括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科技的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内容。为此,必须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牌消费能力;实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同步战略;创新教育观念,集聚文化专门人才。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十二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市计生委科学发展观论文篇十三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契合时代要求,借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良好契机,统筹兼顾,建设一个更加合理全面的教学模式,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培养思想坚定、人格健全大学生的有力工具。本文意在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变化与发展。

高校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是国家未来有效、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建设社会各方关注。就目前情况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局势稳定,但是针对社会多元化稳步发展的现状略有不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革新速度,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全面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经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开始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为学生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又相互呼应的学习环境。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校思想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先进的思想成果变成高校思想教育新的内容,成长学校不断进步的有效动力,同时也赋予其新的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有效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校都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统筹兼备,与时俱进,成为最佳的育人办法。在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西方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的开放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有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造成影响,使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怀疑,学生对大学的思想培养方式开始有了新的诉求。在这样的情景下,改进思政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科学发展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及时出现,提供新的动力来促进高校教育的前行。科学发展观肩负着促进思想教育体系发展的重任,而高校作为中国发展的人才基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校应该对其思想建设模式推陈出新,借助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应该努力将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付诸实践,把“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基础,不是简单盲目地去教育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针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点,用教育去加强和改造。对于教学内容方面,高校也应该有所改变,注重教学内容的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更好地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建设成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

在高校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新的理念的出现,也将为思想教育添加新的内容和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应用之一,就是要让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制订动态的思想培养计划,随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要求和改变,是与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现实情况相一致的,同样是大学思政教育新的内涵。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和思想情况,根据成长的需要进行思想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而要变成学生进步的基石,在思想层面上为学生们筑起进步的阶梯。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将理论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化和实践化,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多样的教育,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全面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就要求学校要建设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培养体系。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思想建设的有力手段,将思想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把学生生活变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培养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也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要活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观点,在建设思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们的自主思想的存在,并且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重视其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理念,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将知识和理论渗透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校园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除了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之外,还要将“全面发展”列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真正地能够实现灵魂的蜕变。学校应该统筹资源,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用到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学校的所有资源都为精神建设服务,高校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分梯次分时段分地点地宣传新时代理论知识建设的成果。高校要建立一个行进在时代前沿,引领着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理论成果的新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让学生在教育中知识有所收获,思想有所进步,不断为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终身奋斗的理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让学生有强大的信念来抵制外来文化的诱惑和侵略。同时,高校还可以统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利用学生组织,在学生的各个生活角落中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利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观点,增加教育方针的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整,更具有说服力,是高校改革的最佳方式。

(一)充实理论基础,实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理论成果,是驱散思想迷雾的强力武器。当前,在社会思潮的不断波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随时随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扩充理论知识内容,这样的高校思想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才能在未来社会中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借助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契机,对原先的教育方针进行改进。首先,在教育上整体把控,统筹协调,维持教学理论的完整性,清楚学生的差异特征,掌握教学思想的连续性和导向性,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树立一个清晰的指向标,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发展。其次,高校要对学校的设施进行完善,加大基层网络建设,完善学生班级团支部、学院团总支、学院党支部的建设,加大基层网格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的活力和张力。通过逐层渗透、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浓厚的氛围中去。第三,高校应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用以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方便学生自由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从而使思想教育体系多样化、科学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增加教育实效,满足社会需要。

高校教育应当与时代相接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的意义所在。高校建设要以教育为基础,而高校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所以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应当脱离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自主意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增加师生交流,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对思想教育从抵触变成理解,从而变成一个坚定的党的拥护者。高校教师也应该充分运用高校内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多方位的培养,从而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标,可以通过实例展示,或者组织讨论活动,使得学生们明白自身存在的思想理论方面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政治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富有精神建设的校园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通过他们以后的活动,可以将思政教育实践化,从而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空中楼阁变成一个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学科。

(三)改革教学机制,提高宣传水平。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道德、有素养,为中国建设奋斗终生的有志之士。为了将目的转化为现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必定要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的思想风貌道德动态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制订教育计划。这样的思想培养机制,才能在社会的风吹雨打下屹立不倒。现在的社会建设需要讲究统筹兼顾,高校的思想建设也是这样,统筹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一个相对科学全面的教育机制,取代之前的学习、背诵、考试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定时组织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党的最新建设成果和理论,掌握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指引学生们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为中国的青年一代筑起一个坚实的思想壁垒。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思想教育的先行者,高校内的思想培养和宣传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党的传播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一些新的变革,比如说,创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新方式,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教育体系要摒除传统的上课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机制,完善教育体系改革,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术教育研究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从容地应对社会中不断风涌的思想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思想政治过硬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

[2]苏冰星.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1):10-12.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