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打麦号子教学反思(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们在乡下都玩些什么?”这样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期待,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在教学文本时,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源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图片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
1.由于本周事情比较多,没有做到精心备课,准备不是很充分,教案不够熟练,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环节漏掉了。效果不理想。
2. 学生的点评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下功夫,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过渡也要自然,有激情,引导要恰到好处。
3.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理解浅显,老师也没有做到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二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替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三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娇贵的月季、粉嫩的月季。
学生2: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3: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4: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8: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在读文中练笔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鸡在场地玩耍。”
“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四
《麦哨》是语文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与向往。本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揭题时,我选用了这样一幅画面,碧空白云下,一片金黄的麦地,麦浪滚滚,无边无际。这样纯美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五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六
《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以麦哨为线索,前后呼应,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这里需要重点落实的是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上完后,我细细的回味了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如下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在自读自悟,做批注,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通过读将孩子们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品读描写孩子们游戏情景,从游戏内容上感受他们的活泼与顽皮;用具体情境中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会了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率真与自然。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欢快!这份欢快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去。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缩短了学生实际与文本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读书解决问题,欣赏感悟语言,但是,自己在课堂中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课堂容量太大,个别环节又没有落实到位:
1、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开始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捉泥鳅》的歌曲、画面,启发学生谈话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占用了后面学生读中感悟,汇报交流的时间。其实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只抓住了一些重点句段。如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充分的想,放开说,美美的`读,我想学习目标中的感悟积累语言就更有实效性了。
2、教学环节有重复、不精练的现象。在让学生初读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基础上,我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品读其他段落中优美的句子,不应该再出示阅读思考题,禁锢了学生思维,也为夯实这一教学内容赢得足够的时间。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也会对“麦哨”由开始粗浅的认识到是大自然风吹麦浪发出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的深入认识。
3、如果课后再能拓展一篇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想这会深化本课课文内容,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本单元习作也打下了基础。长时间这样坚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在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没有把学生放开,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预习探究:
欣赏图片,导入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看,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这是美丽的乡村,田园上,远处的麦子黄了,近处的绿草地上,几个孩子在快乐的玩耍着。)
2、欣赏到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你想了乡村孩子的生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
(这节课我们学习24,《麦哨》板书课题)
3、看课题,什么是麦哨?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以麦哨为题?课文写的是怎样的麦哨声呢?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与麦哨有关吗……)
4、好,我们带者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合作交流:
②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③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d、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刚才,我们从作者的语言当中体会到了田野上那色彩斑斓、变幻无常的景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呢?出示: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引导体会丰收的喜悦。
就一句话可以写清楚的乡村美景,但经作者这么一写,我们感受到的是那像电影画面般变幻无常的景象,感受到的是作者心中那欢快喜悦之情。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也像看电影一样,欣赏一下作者所描绘的乡村美景。师配乐范读。
边思考:课文几次写到“麦哨”?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3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边读边画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语。
4学习写法。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那么,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呢?
5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这种首尾呼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巩固延伸
①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②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堂练习
húpànyīdōumàisuìjǔjuéfèifǔ
()()()()()
(1)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一忽儿,四处都响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此文转自淘、教。案网()、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嫩荚()的萝卜花
()的穗儿()的音符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用“——“划出来。并且仿照写一句。
24麦哨
板书设计
碧湖,绿田,孩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油菜,蚕豆,稻花,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翻跟头,竖蜻蜓,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
反思
《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篇八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