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实施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具体操作方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想要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和教学经验。
1.了解灭火器的构造。
2.掌握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3.知道灭火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掌握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知道使用灭火器时的注意事项。
讲解法、演示法、实际操作法。
(一)谈话导入。
(二)了解灭火器的构造。
通过看图片和实物视频,了解灭火器的构造。
(三)学习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学习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四)课堂实践。
利用课件讲解灭火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灭火器的构造,重点学习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作用的。这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一个方面。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创建安全校园、安全家庭、安全社区。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5角。
1张1元可以换()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个1角。
1角可以换()1分……。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燃烧和灭火》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本节的难点是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通过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
(1)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2)放几幅火的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燃烧反应的特征: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79的探究活动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2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
【创设情景】完成课本p81的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判断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情景引入】蜡烛能燃烧,木炭也能燃烧,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氧化反应都能发光吗?都很剧烈吗?
【教师讲解】缓慢氧化。
【演示实验】1.爆竹爆炸。
2.粉尘爆炸。
【学生讨论】以上的两种爆炸都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些爆炸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师生整理】可燃物的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或周围的气体迅速猛烈地膨胀而引起了爆炸。
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b.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d.凡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2.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3.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4.下列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铁生锈b.铁融化成铁水。
c.酒精发出酒味d.食物坏掉。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本节课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相邻数的意义,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
2、能够表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色串珠、数字拼板、数字胸饰1—5、小房子的卡片每人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回座位。
(1)教师按顺序出示小花形状的数字胸饰1——5,让幼儿认识。
(2)游戏:《小花开门》。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带上数字胸饰1——3这三个,站成一排。教师说1号小花开门,带有数字胸饰1的那个小朋友做开门的动作,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1号小花旁边的小花是几号啊?”幼儿回答:“是2号,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告诉幼儿1和2是两个相邻数。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出3号小花,3号小花开门向前走出一步。引导幼儿说出2和3是相邻数。(即离得最近的两个数就是相邻数,引导幼儿说出2的相邻数有两个,1和3)。
(3)教师出示彩色串珠让幼儿观察,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2比1多几?(2比1多1)2比3少几?(2比3少1)2有几个好朋友?(2有两个好朋友)是几和几?(1和3)。
(4)教师总结:像这样,1以上的每一个数都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比它少1,一个是比它多1。(即这两个数就是离它最近的两个数,也就是它的相邻数。)。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游戏《找朋友》。
教师可把全班幼儿分为5个一组上来玩游戏,并带数字胸饰,让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游戏开始,教师可以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如教师说“4”,则请带有数字胸饰4的那个小朋友拉着比4多1和少1的两个幼儿一起站出来,(也就是4的两个相邻数请出列)看看谁最快最准,并给予表扬或奖励,并分别报出自己的两个相邻数(5或者3),并说出5比4多1,3比4少1。最后大家一起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游戏可反复进行)。
本次活动开展得还算很成功的,大部分幼儿在课堂常规方面表现得都是挺好的,能够初步理解相邻数的意义,并能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能够快速回答出5以内的相邻数。但经过家长们的反馈,有部分幼儿课堂常规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掌握得不够理想,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本人所忽略的细节部分,所以在下次活动中我一定会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让活动目标更明确。在以后的每次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顾及到所有的孩子,让家长们满意。
文档为doc格式。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1、幼儿了解基本的防火、救火常识,增强幼儿的防火意识。
2、指导幼儿练习钻的动作。
1、消防员的照片,消防录像。
2、消防员救火图片一幅,场景布置“家禽、家畜、野兽”的家(包括字卡),
3、钻洞四个,平衡木四条,“哭声、电话铃声、消防车声”录音磁带。
一、交流收集的照片。
引导幼儿回想消防员了不起的地方,引起兴趣。
二、探索消防员的工作与人们的关系。
1、观看录像。
2、讨论。
(1)为什么会起火?
(2)如果你是消防员,你会怎么救火?
(3)消防员是怎么做的?
3、再次观看录像。
(1)说说你们怕不怕火?为什么?
(2)消防员怕不怕火?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小结。
三、游戏“小小消防员”
1、警报声响,师:动物王国发生火灾,需要大家去帮忙救火。
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讨论:怎样将小动物救出来?
2、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基本的救火常识。
教师演示用“水”救“火”(用字卡演示),讨论:除了水,还能用什么救火?
3、游戏:小小消防员。
(1)、交待角色:师“变”成长,幼儿变成员。快速戴好消防标记。
(2)、队长交待任务及要求: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到附近的小河找“水”救“火”,每个员每次救出一个小动物。
(3)、员开始行动,长指挥员用最快的速度扑灭大火,救出小动物。
教师注意指导幼儿练习钻的动作,在反复的来回跑动中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4)、将救出的小动物送回家:幼儿认读动物名称,并按家禽、家畜、野兽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并送回相应家中。
(5)、进行第二次游戏,再次复习认读相应汉字,并练习钻的动作。
听到小动物的“哭声”,消防员再次进入火灾点,救出小动物,并送小动物回家。
(6)、长小结活动,评价员今天的表现。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各种表情的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活动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教学反思。
以前,孩子们总认为大的物体就重小的物体就轻。他们是从外在感官上去判断物体的轻重,却不知物体的轻重可以测量。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以幼儿操作为主探索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本文扩展阅读:轻重,指重量的大小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
本次教学考虑到学生较小,识字量有限,生活经验较少等原因。我选择了《认识自己的五官》这一活动,我感觉学生对五官相对比较了解,应该有话可说,再者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五官的用途,启发他们如何保护五官。否则他们经常用手挖鼻孔,经常把脏东西放在嘴里或把类似珠子的东西放在嘴里,如果有灰尘、沙子进入眼里就用手揉,这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因此组织这项活动很有必要,它能提高小学生保护五官的意识,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并懂得应该如何保护五官。活动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个“指鼻子”的小游戏。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五官的名称。第二个环节是《指五官》游戏,让学生指指自己的五官,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任选五官之一,用一句话来完整的说一说它的作用。然后出示一幅代表性的.图片来总结五官的具体作用:说、闻、看、听、尝。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活动的最后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做得对吗?为什么?最后渗透到要保护五官这一情感中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多方面考虑,比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从而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要精炼。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学中的语言尤其要精炼、准确。比如在教学中,我问:“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什么地方呀?”多数学生们没有领悟到我所说的意思,如果我换成这样说:“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我们身上的哪个部位呀?”这样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看来我没有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我的意愿,最短距离让学生明白我的意思。
2.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3.老师在课堂中的调控课堂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是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由他们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在师生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基本功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潇洒自如,驾驶得法,一派大将风度,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素质,教学设计得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应变有方,驾驭课堂及调控课堂的能力高强,而并非一些人所说的,这些教师具备表演者的天赋。这些应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3.幼儿学具:每人一张正方体纸卡、记录纸、笔、积塑(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一、准备部分。
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城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要求幼儿从一堆各种形体的拼图积木中选一块正方体积木,然后去找朋友拼图。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发展就值得去尝试。
关于动物的卡片,挂图。
1、从图片上和挂图上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小卡片。
1:组织幼儿做手指游戏,安静入座并向小朋友们问好。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3:教师学动物叫声,出示卡片,让幼儿说出名字及特征。
4:让幼儿模仿动物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在本课堂中,幼儿从卡片中,叫声中感知,并进一步认识动物名称及特征。
由于时间匆忙,有点过快,没有注意孩子的接受情况。但是整体感觉很好,整个课堂中,孩子们表现得很棒,个别孩子表现不好,我应多学习,实践,让课堂上更轻松一些,活跃一些。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此外,《纲要》还强调,“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加幼儿的探索活动。”轻重这一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概念,中班幼儿已经能初步判断了特别小的东西是“轻”,特别大的东西是“重”。但是,生活中还有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或者不能以肉眼判断轻重的东西需要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轻重比较,一是投放轻重感明显、体积不同的材料;二是投放体积相同或相近,轻重区别不大的材料。通过操作对比,让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学习掂一掂、使用天平等方法比较物品轻重;难点在于,学习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比较相近物品的轻重,而非直观地感知。
二、活动目标:
1、认识能够用来比较或测量轻重的工具(天平、电子秤、跷跷板等),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轻重。
2、学习使用多种方法比较物品的轻重。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轻、重的概念;。
物质准备:大小明显的西红柿各一个,幼儿一手一个简易天平,天平、电子秤、弹簧秤、跷跷板的图画,农夫、公鸡的图画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对比明显的西红柿,对幼儿说:
“今天老师在市场里买了两个西红柿。一个比较轻,一个比较重。”
“小朋友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知道西红柿哪一个比较轻、哪一个比较重呢?”(引导幼儿说出用手掂一掂)。
“因为啊,老师把这两个西红柿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个(小)比这个(大)较轻,这个(大)比这个(小)重。”
(二)主体部分: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1、分组操作:幼儿自由操作,试着用手掂一掂材料,比较两种材料的.轻重。2个小朋友使用同一个操作盘,里面有各种大小不一积木、玩具等,幼儿自由选择2件物品掂一掂,感受物品的轻重。并适当地与身边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判断所选物品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比较轻。(5分钟)。
2、教师请幼儿上前表达,他通过掂一掂,感觉到xx比较重,xx比较轻。由于有些积木体积相近,幼儿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教师则顺势引出能够比较、测量物品轻重的工具。
“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啊,都是用双手拿着东西在手里掂一掂来比较轻重。比如,这个农夫手里拿着两只鸡,要比较哪一只鸡比较重,哪一只鸡比较轻。小朋友觉得哪一只重呢?”(大的重)。
“因为,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农夫就很容易判断出大的鸡比较重,小的鸡比较轻。但是人们也有分不清的时候,当两个东西差不多大时,就很难用双手比较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了。”
“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等测量工具。”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几种测量重量的工具。
“甚至连跷跷板,都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哦。小朋友们一定都玩过跷跷板吧。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在坐上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呢?”(跷跷板往胖胖的小朋友那边降,因为他比较重)。
“我们看一看,跷跷板是不是也很像天平呢?”幼儿观察比较天平、跷跷板,说出相同点。
“物体在天平上下降的越多,说明这个物品相对另一边的物体比较(等待小朋友一块回答)重。天平的指针也朝着较重的一边下降越多呢。小朋友们赶紧试一试,把刚才你分不清楚谁重、谁轻的东西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上的小盘里面,秤一秤、比一比,看看哪样东西比较重、哪样东西比较轻。”幼儿动手使用天平,教师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哪一种物品适合哪一种方法来比较轻重。
“外形(体积)相差很大的东西,用双手来掂一掂;外形(体积)相近的东西,用天平等工具来量一量。”
五、活动延伸:
除了这堂课所教的测量、比较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呢。你们能比较你和爸爸妈妈的重量吗?谁最轻?谁最重?(重量的比较、排序)。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多种不同的日历。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
木偶老人,12个月份娃娃(头戴绿色帽子,身穿1~31 数字衣服的为大月份娃娃;头戴红色帽子,身穿1~30数字衣服的为小月份娃娃;头戴粉红色帽子,身穿1~28或者1~29数字衣服的为二月份娃娃,突出二月份的特殊性),人手一本日历,另准备录音机、《生日快乐》磁带等。
教师:这是年历老爷爷,他有12个调皮的孩子,现在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帮老爷爷找一找。
幼儿帮年历老爷爷找月份娃娃,找到后按从小到大顺序进行排列。
1、认识月份。
教师:老爷爷告诉我一个秘密,他的12个孩子都有一个名字。教师按顺序介绍12个月份。
引导幼儿把月份娃娃按颜色分成两队,排出大的月份、小的月份。教师指导幼儿看相同颜色的月份娃娃身上的衣服,看看各是几天,从中知道大的月份每月有31天,小的月份每月有30天,二月份有29天或28天。
2、认识星期。
幼儿分小组集体操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每个月份中的红色数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们的双休日。一个月中有4个星期,每一个星期有7天。此外,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国庆节、儿童节等也用红色数字表示。
3、引导幼儿感知日历与年历的不同处。
教师:老爷爷把他的12个月份娃娃编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现在请小朋友打开它,看看老爷爷的孩子是不是都躲在里面。
幼儿翻看,知道日历中有12个月份。教师指导幼儿翻看每一页,知道每一页上的数字代表一天。
教师小结:印有一年的月份、星期、日期、节气等的印刷品称为年历。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用一页纸来表示,上面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称为日历。
请幼儿找出自己的生日在日历中是哪一个月的哪一天,谁找得最快就和这个月的月份娃娃交朋友。
教师播放乐曲《生日快乐》,请在某一月份出生的幼儿到该月份的月份娃娃那儿去过生日。
请幼儿回家后在日历或年历中找一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的生日。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虎年、兔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