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就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一般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自己走向社会、接受检验,适应社会、铸造人生,服务社会、确立自己社会的开始。大学生就业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并分析就业形势,深刻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
1、我国现行的劳动人事就业制度改革情况如何?
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关于人们合法获取就业机会、维护社会就业行为的根本规定。我国劳动人事就业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机构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企业实行灵活的用工制度,推广劳动合同用工制度,打破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固定身份界限,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在国家有关法律规范下,实现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们的就业观、就业意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关于政府机关从事公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化、正规化和标准化的诸种规范性和规定性的总和,是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核、职务任务升降、培训、工资保险福利、申诉、退休以及公务员管理机构和监督等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体系。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分类管理;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在建立正常退休制度的同时,实行人员交流制度,职务聘任制度,以及职退制度等,使国家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增强了政府机关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实行回避和交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和促进国家公务员的廉洁奉公;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公务员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劳动合同制度。随着《劳动法》的正式实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使企业和劳动者可以在真正平等的上实现双向选择,从而使劳动关系双方真正成为平等的主体,保证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平等主体地位,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市场就业制度。市场就业制度是国家出让劳动者就业的承揽权,劳动力纳入市场,使劳动市场成为沟通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渠道;劳动力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互相选择,并以合同方式维系双方关系;劳动者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己开创事业,国家给劳动者提供优惠政策,并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市场就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了人才流动的合理性和秩序性,使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各类人才根据个人的择业愿望,通过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登记、交流,人一个单位(地区)调整到另一个单位(地区)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2、我国实行怎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其他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本部门、本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1)国家教育部。制定全国毕业生业工作法规与政策,部署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全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收集和发布全国毕业生供需信息,指导和管理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编制全国毕业生就业计划,制订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和部委、地方所属高校抽调计划;负责全国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工作和管理全国毕业生调配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检查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2)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提出本部门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及时向国家教育部报送所属院样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本部委需求信息;组织协调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开展所属院校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开展有关毕业生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3)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提出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收集需求信息,制定就业计划,及时报送国家教育部;组织管理本地区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受国家教育部委托组织实施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并负责毕业生的调配派遣和接收工作;检查、监督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完成教育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4)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制定本校的工作细则;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收集与发布需求信息,开展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毕业生的推荐工作;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负责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5)用人单位。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计划,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生;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方案接收、安排毕业生;负责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3、社会招聘录用毕业生实行怎样的分类管理体制?
社会对毕业生招聘录用的办法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各行各业部门基本确立了毕业生招聘录用的方式,管理办法日趋完善。
政府机关按公务员的要求录用毕业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同社会其他人员一样,必须具备报考的基本条件,诸如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等。考试的科目一般为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有的还要增加理论和专业考试。在初试合格后,再进行面试和考查等环节。
企事业单位按照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录用毕业生。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和推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不同人员的特点,将对管理人员建立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健全职务聘任制度,对工勤人员实行技术等级考核。对行政领导人员采取直接聘任、选举聘任等多种形式,逐步推行聘用制度;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通过全面实行聘用制度,用契约的形式确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关系。在国有企业单位,按照政企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的人事管理关系,进一步打破企业中种类人员的身分界限,为企业人员竞争上岗创造条件。在独资、合资、民营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采取人事代理制度,这些企业招聘毕业生一般都要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代理手续;企业聘用后,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对其档案、技术职务评审等方面的管理以及职业流动中的有关手续转移等工作。企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条件一般都是由法人独自确定,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落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条件设定、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越来越理性化和规范化,为毕业生就业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大学生就业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如何?
(1)教育部制定相应政策,确定年度就业工作意见。一般须在毕业生毕业前的半年内基本完毕。
(2)供需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流。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下一年度毕业生资源及供需情况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流工作。
(3)举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为毕业生求职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并办理相关手续和进行指导。一般在每年的11月20日开始。
(4)派遣。一般从7月1日开始。
(5)总结。
(6)自查自评。
(7)迎接检查。
5、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程序包括哪些环节?
学校依照国家和省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部署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程序包括一:就业指导(教育)、市场调查与收集信息、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与毕业生资源信息、毕业生资格审查、毕业生测评与鉴定、学校推荐、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及其它形式的择业活动、《就业协议书》签定、办理《报到证》、派遣调整、办理档案关系、未就业毕业生管理与服务、毕业生追综调查等环节。毕业生就业的常规性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开始。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
6、现行大学生就业制度中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产,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牟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凡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完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各级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必要时,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安置毕业生就业。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安排录用到各级政府机关的应届问题,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制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放宽就业落户规定。发挥市场作用,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7、实行“双向选择”为什么仍对毕业生就业范围有一定的规定?
实行“双向选择”不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改革,而是就业方法的改革,它是由原来的完全由国家计划分配,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一种过渡性的就业形式。教育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在任何时候,教育的改革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实行“双向选择”的办法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需要,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体现计划性和自主性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因此,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仍要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保证国家的需要,完成国家的任务。
8、“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怎么回事?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家决定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上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实施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人事去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工作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成立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各省、区、市团委、教育厅(教委)相应成立省、区、市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省这项工作的协调组织以及培训和协调指导服务县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工作;高校团委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成立学校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志愿者招募的具体工作,参加这项计划者可列入学校该年度就业率统计;各服务县成立县领导组,县团委、教育局及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县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指导服务单位工作和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服务单位负责落实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相关保障,并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各级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团组织,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9、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可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八项优惠政策:
(1)自愿者服务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生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到服务单位。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包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的手续,政府主管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3)服务期间可以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考试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以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政策中予以明确。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由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
(6)服务期满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鉴定,并存如入本人档案;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
(8)服务期为一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铜质奖章;服务期为二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银质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志愿者金质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10、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可享受那些优惠待遇?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经过两三年锻炼,根据工作需要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乡(镇)机关和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上述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专业工作岗位,原则上都应由具备大学学历以上并具有相关专业证书的人员担任。
11、大学生创业有那些途径?如何处理好学业、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大学生创业有多种途径,如果从创业者与事业的关系角度来分有个人创业,家族创业,合伙创业(联合资本、资本创业),参与创业(发展创业)等途径;如果从创业时机遇选择角度来有先学后创业,先深造后创业,先就业后在创业,边学习边创业,休学后创业等途径;如果从创业的依据和手段角度来分有知识型创业,技术型创业、思想型创业和综合型创业等途径。
要处理好学习,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应注意一以下几点;(1)保持冷静的头脑,综合分析自身特点,合理定位;(2)考虑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时代潮流等因素;(3)不要好高骛远,要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财富,为创业做好准备。
12、高校毕业生人事个体经营有哪些收费优惠政策?如何申请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
凡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关出具普通高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个人身份证,以及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者《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在《报到证》上注明注册时间、加盖登记机关印章后退回本人,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者姓名后注明:“(高校毕业生)”。
13、军队接收大学毕业生有哪些规定?
(1)军队接收大学毕业生参军的条件。
接收对象应当是参加全国普通高校(包括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参军的基本条件有4条:
a.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现役的政治的条件。
b.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
c.本科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硕士毕业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0周岁;博士毕业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5周岁。
d.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2)毕业生可向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部门和部队大军区级单位的大学生接收站报名,并提供本人的有关材料,向用人单位推荐。
接受考核。部队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派人玻有关高校,对接收对象进行全面考核。
审批。对考核合格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将组织填写《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献身国防事业志愿书》,逐级上报至大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审批。
参加培训。毕业生到部队报到后,一般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集中训练,然后再分往各部队。
(3)大学毕业生参军后的职级待遇。
军队接收的地方大学毕业生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生学员同等对待。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授予中尉军衔,定为副连职(技术13级);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上尉军衔,定为正连职(技术12级);获得博士学位,授少校军衔,定为正营职(技术10级)。
(4)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在部队的服役期限。
地方大学生在部队服役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本人。如果安心部队服役,而且各方面表现良好,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由于种种原因要求退出现役的,一般服役不少于5年。
14、如何报考研究生?
要按照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和报名须知的要求报名。应届生授考研究生需要学生证、身份证,要求教务处在报名表上盖章;非应届生报名,需要带本人身份证或现役军人、文职干部证件和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如果学校有特殊要求的,还需要带上学校要求的证件。在异地报名的,不一定要回户口所在地,报名和考试的地址在同一个地方就可以了,只是报名材料中要有档案所在单位的许可意见和人事外的公章。档案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名时盖档案所在的人才交流中心的章。大专毕业生如果到开学时工作满2年就可以按照同等学历报考,每个学校对同等学历学生的报考条件要求不同,学校的招生简章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般说来报考者的档案中都会有成绩单,非应届生直接让单位人事外或者档案所在地的人事部门,从档案中将成绩单复印之后盖上人事外公章就可以了。在复试的时候,录取学校会参考考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课程以及学习成绩,这也是考察考生专业知识或知识结构的一个方面。
15、当今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由于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在就业制度上仍存在束缚和障碍。例如现行的人事制度仍存在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不相协调的情况,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改革相对滞后,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也显繁杂,仍在逐步改善之中。这中审批程序和环节过多的人事管理体制还造就业工作中的关系后门等不良风气;甚至还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策交叉矛盾等现象,致许许多就业改革措施难以兑现。
就业信息不真、不够、不畅,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真、失控、失责状态,”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也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随着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实行精简分流。事业单位人员也人满为患、超编运转而在精简。一方面,这些人员要和大学生一同进入市场竞争就业;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会大大减少。
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及新增就业机会低于劳动力供给的水平,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更加减弱。由于受国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加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当多的企业为减员增效正在裁减冗员,下岗、等岗、转岗工人大量增加。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企招人的空间也日益缩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企业这具“市场”的饱和、过剩,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加入wto后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马上腾飞,所享受的多边的、稳定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以降低关税、削弱非关税壁垒和逐步开放市场、逐步减少或取消配额为代价,短期内将对我们许多行业产生不小的冲击,社会行业也会发生较大的新陈代谢现象,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
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着的“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使得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供求状况,区域间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接收毕业生较多,反之则较少。
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响非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就业选择与社会现实需求发生“错位”。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医药、外语、师范等科类的部门专业依然保持着比较旺盛的需求态势,相比之下文科、长线专业的部分专业社会需求却显不足。从用人的单位的需求看,对重点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要大些,对地方学校、学历层次较低的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目前毕业生中间也事业发展为重点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得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单位。这样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是不少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
16、大学毕业生应这样对待正确理解“就业难”?
(1)要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组成部分超出实际社会需求,呈现“过剩”;二是大学生不能全部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出现就业困难。第一种理解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一定岗位“等值”起来,没有考虑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与专业不相符的其他社会岗位的“弹性”,僵化的理解国民生产总值与高层次人才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15%、整个社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才达到3%的状况下,如此理解就业产生“过剩”的误解,甚至可能得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的不正确的结论。就第二种认识来看,社会将所有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开放,社会实际也存在着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与机制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有障碍;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专业对口寻求工作岗位出现难度;一些大学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岗位与自身的价值不符或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选择待业或继续学习,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种认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也吻合现实发生的情况。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现在发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只有立于这样的出发点和基本观,才能正确理解与看待“就业难”的问题。
(2)要准确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具有的常态现象,不是突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国家只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从宏观上加以调整减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而不会“消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毕业生必然难于马上对口找到工作;已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还必然会被剥离出工作岗位。这两种情况被称为“非自愿失业”。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符合“自身价值”要求,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滞后与经济调整的要求,也必然会产生“摩擦失业”。现阶段出现的部分高校毕业生暂时性就业困难有以下几个具体原因:从社会整体就业形式来看,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宏观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存在适应性差异;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来看,其就业市场尚不健全,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也有脱节,就业工作模式与实际要求尚有差距;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来看,“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产生了人们观念上的不适应,客观的大众化就业需求和毕业生主观的择业观相冲突情况较为严重。
(3)要消除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就业观念不到位的表现。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来自于人们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毕业分配思维定式,政府部门对待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也仍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大学生本身也存在着认为就业岗位应与学历文凭、工资待遇相联系等按计划经济观念来定位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该明确物竞天择、竞争获胜、适者生存才是市场经济下选择就业的真正的“游戏”规则。
17、当今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扩宽就业渠道,最大限度的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也愈显关注,相对于千百万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来说,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堪称“超国民待遇”。
各地人才政策越来越利于毕业生就业,一方面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用人单位的新进人员以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另一方面,取消了限制毕业生流动的政策。
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并逐渐走向规范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毕业生就业逐渐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服务,而且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这样大学生就业便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事实上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比起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单位存在着人员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办事效率不高、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这种“假饱和”最终必定会被良性的人才配置关系所替代,拥有低年龄、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配置关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由于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单位都需要大学毕业生去补充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及水平中,因此中国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生已经多得就不了业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表现出良好的态势。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已在实行一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已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实行这些要求,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改善经营管理,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中国加入wto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入世后外商投资加大,我国的gdp增加速度提高,整体就业机会会随之增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出于经营开拓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最有效最便捷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方式就是吸收当地人才,大学生应当是收益最大的群体之一;要与外企抗衡,国内企业需要接收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入关后一些行业的兴衰,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如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经济管理类、国际经济贸易类以及其他涉外专业等毕业生需求形势将逐步走俏,“国际化水平”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经济的突起、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飞速发展,已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目前非公有制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已超过了国有单位。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西部的生态重建、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需求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完成。西部大开发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舞台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用以吸收有志之士。
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对与高新技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非常紧俏。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通信工程等专业在需求量排序中名列前茅。另外无线电技术、电气技术、电子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等专业的需求量也很大。各地各行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争相提供优惠条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这种日益浓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必然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高等院校也在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的同时,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管理服务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
毕业生应聘就业流程说明 a.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在招聘公告中,请通过信函、招聘email或校园招聘会进行应聘;
b. 学校将积极组织用人单位来我校举办校园宣讲会,请根据需要参加宣讲会,了解单位情况,根据单位具体要求进行应聘;
c. 我校将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后请为此准备足够的简历以便应聘;
d. 学生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达成就业协议后须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e. 毕业生应将签署好的就业协议书及时送交所在院系或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
f. 经学校鉴定登记的就业协议将列入就业计划,在毕业离校时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据此打印《就业报道证》;
g. 如果您是一名往毕业生,但还没有找到就业单位,请随时关注“就业资讯网”上的就业信息。
四.理性就业
1。就业的定义:
就业,广义的说,就是找到了一份能够赖以生存的工作。捡垃圾、喝破烂只要能挣钱,就是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人认为,就业就是到国有企业工作,错!中国之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到哪工作都算就业。
2。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特点:
男性大学生的择业观,所重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样的单位和部门才能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发挥自己的作用,使自己能有用武之地,什么样的单位和部门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他们在人才市场择业时,自信心较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用人单位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梦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干成一番事业,来回报社会,学校和家人。
女性大学生的择业观,首当其冲考虑的是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是否稳定、轻松,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甚至离家远近等因素都要考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们要考虑事业和家庭的双重任务,要考虑女性在社会、在家庭的多重角色,要考虑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等。所以,她们在人才市场择业时,对岗位的选择往往比较慎重。
透过人才市场解读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打算。有的在一味追求公务员岗位,有的执着要进垄断行业,有的一个心思想出境就业,有的对外企锲而不舍,有的想自主创业,有的把当“工人”作为人生和事业发展的起点,有的把投身西部建设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有的甘愿当“村官”,有的愿意投身到家乡的土地开垦上。
就人才市场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从理想回到现实,择业观念日趋理性化。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时所考虑的因素普遍是:是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华、行业发展前景怎样、单位的经济效益如何、个人特长、兴趣爱好是否能得到发挥等。具体讲,重视因素主要是:经济收入、工资福利、报酬、物质待遇、工作环境、氛围、自我价值的实现、单位发展前景、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兴趣特长的发挥、社会地位、工作类型、工作地点、专业对口、企业文化等。总的看,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是重机遇、重发展、重待遇、重财富。于是,笔者听到社会上有些人在感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20世纪50~6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与20世纪70~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缺乏理想主义激情和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热情。与此同时,笔者听到有些人也在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选择职业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笔者认为,人生有很多选择,职业的选择也是如此,当代大学生,无论选择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只要是“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都是无可厚非的。
3.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a.就业观:
从社会发展的走向看,从时代的需要看,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因此,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继续保持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好习惯、好态度、好学风、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二是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三是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b.就业观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大学生所表现也来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性的矛盾,使学生毕业后能正确地在市场中定位,把市场需求和自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目前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正因为如此,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正视就业问题,正确认识就业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等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受教育而就不了业,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业更是浪费。作为大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要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移,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这使广大毕业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选择职业成为可能。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各行各来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就业困难只是暂时和结构性的,要解诀这一问题,需要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天地宽。
4。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
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意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特点:以中产阶级占主体,富人和穷人占比重小的分配格局。
而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描述的中产阶级的特征是:
①依附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②无固定资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③靠知识与技术谋生,又稳定丰富的收入;④思想保守,但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然而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占比重不大的橄榄型格局。
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格局的区别
金字塔型: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其中低收入者占主体,而高收入者少,中产阶级比重。
哑铃型:两头大,中间细长;其富人和穷人多,但同样的,中产阶级少
倒丁字型: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纹的又长又宽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却占比重很少。
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换言之,我们离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中等阶层的界定标准是:生活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社会群体,同时是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的社会群体。其必备的素质是: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职业技能,富有管理经验。同时,中等收入阶层拥有基本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守岗敬业,文明礼貌,较强社会责任心。
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
1.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
3.建立更广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4.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收入,为“扩中”提供基础
5.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从以上途径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贫富差距大,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性,以及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普及化,学历水平的高低,都时刻影响着中产阶级所占比重,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普通劳动者能成为有钱人;大力支持人才创业致富,造就一批“小老板”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扶持一批“新地主”;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扩大就业领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进教育机制改革,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和吸引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我国人均gdp排名却让人大失所望,农民多,空有劳动力,社会历史知识缺乏,自身素质低,以及陈旧的观念,都是我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如今,我国是一个知识型应用的社会,并由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可想而知,知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国现在的奋斗目标,构建这种分配格局,可以让社会更加公平化,也让人们生活的尊严、幸福、公平、和谐。
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经济呈现喜人的“v”字型增长,而美国市场的情况却是开始打压中国产品,以扩大内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扩大内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将“出口”“投资”“消费”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可能向“橄榄型”分配格局迈进。
我们知道,要达到共同富裕,消除剥削,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如今,房价高,上学贵,看病难,着三座大山已让许多老百姓不堪重负,社会中低收入者的生活疾苦和经济压力,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医疗保险等普及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但最主要还是要调动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激情,试想倘若我们的工资都用于缴纳保险,房贷,生活以及子女上学的费用,那样又所剩几何呢?人们过不上稳定丰富的生活,社会氛围就不会融洽,人们怨言多,日复一日,社会动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将富人的财产分一点给中低阶层的人,实现全国人均gdp的增长,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将“橄榄型”分配格局所带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温总理说过:“社会公平主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极高个人思想觉悟,以及自身文化素养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学术自由的“社会”里,更要有东西事物的能力,关注国家大事,培养自己分析现下世界情况和中国情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