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优秀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0 00:00:00    小编:电气自动化张老师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优秀13篇)

小编:电气自动化张老师

书中的描写令我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其中。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在阅读完作品后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反思,捕捉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认知。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文学表达方式,既能展示个人的观点,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主观色彩和情绪化的表达。最后,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与准确,通过具体的细节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你的阅读体验。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一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美的名字,其他的不是玉就是钗,不是云就叫春,都比较俗气,单单这个可字,就让人想起可人,可爱,可亲等等,透露一种讨人喜欢的意思。卿字也不错,香港有本电影叫卿本佳人,这四个字出自二十四史里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知识渊博的曹雪芹自然不会不知道,说明能用这个卿字的人,必须是美人才对。当然曹雪芹是不是对人物的结局另外有深意那就不可知了。许多谐音红学家对这个名字做了很多联想,如情可轻,情可倾,情可禽,秦克清等等,叫人浮想联翩,但动机值得怀疑。

秦可卿不但名字取的好,人也长的好。对秦可卿的外貌作者都是通过侧面来介绍,集中在第五回。首先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秦可卿的曲子是“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可见秦是长的很美的,而且是擅弄风情,属于那种比较性感迷人的哪一类。其次是第五回借贾母之口说素知那秦氏是极妥当的人,因他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通过第三方,而且是德高望重的贾母的官方发布,给人强烈的印象。第三是介绍秦可卿父亲时说他有个抱养的女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至于怎么个风流,书中就一直不再提起,再出场时,秦可卿已经病了,而且病入膏肓。最后通过对秦可卿房间的摆设,通过她生活中的侧面来反映她的情趣。第五回秦可卿接待安排宝玉到她房间里睡觉,通过宝玉的角度可以看出秦可卿的性感,妩媚。刚到房间便闻到一股细细的香甜,宝玉便眼饧骨软,入房就看到墙上挂着海棠春睡图,然后看到的是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西施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先不说,叔叔到侄媳妇房间里睡觉是不是合乎伦理,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一个长相一般,或生活邋遢的妇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房间摆设的。

秦可卿的人际关系好。一是她自己说,王熙凤去看望病重的秦可卿,她强笑道:……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不用说,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从无不和我好的。二是通过别人说,贾母认为秦可卿行事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秦可卿死后,作者写道:。。。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素日的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秦可卿以一个营缮司抱养女的身份嫁入贾家,能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可见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隐忍负重,取得大家的信任,同时她又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察言观色,尽可能的照顾大家的情绪,上上下下都很喜欢她。

虽然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机会非常少,但凭着这三好,足以看出曹雪芹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有点象钱钟书眼中的唐晓芙,秦可卿也足以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了。

当然,秦可卿还有许多让人感兴趣的地方。

首先,秦可卿是怎么死的。可以肯定的是“淫丧天香楼”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红楼梦中的“死封龙禁尉”。看过八七版电视红楼梦或对红楼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认同秦可卿是吊死在天香楼上。第五回中秦可卿判词前面的那幅画是,一座高楼,有一个美人悬梁自尽。而在描述秦可卿的曲子的第一句是:画梁春尽落香尘。第五回中的判词,唱曲,画册是曹雪芹对红楼梦所有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概括的总纲,高度概括了每个人物最后的命运和性格长相特点,是总领全局的,后面的所有回目都是对第这些总纲的展开。其他所有人物的归宿都没有跳出这个总纲,所以秦可卿的死也不例外,另外,贾母的丫头鸳鸯吊死的时候迷幻之中遇到秦可卿传授她上吊的方法也可以印证。而病死则是作者后期受他人的影响而做的修改,但修改的不彻底,留下了许多痕迹。不管是吊死还是病死,都是因为她和公公的事情败露,羞愧而死。因为宁国府的焦大一次在酒后就大声囔囔,养小叔子养小叔子,扒灰的扒灰,而在贾府私塾中金荣也曾对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说了许多不干不净话。由此可以看出,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关系从老到小都已经知道了。

其次,秦可卿到底是不是荒淫。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封建伦理认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书中我们看不出秦可卿有多么风流淫荡,而一个淫荡的人也不可能在贾府立足,更不可能被以贾母,王熙凤为代表的老封建所接收,所以秦可卿的淫更多是被逼无奈的被淫,“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得到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因为宁国府的贾珍所迫。贾珍在宁国府是说一不二无恶不作的实际掌权者,他可以让下人当着大家的面,朝他儿子脸上吐吐沫,可见贾蓉的地位很低,而霸占漂亮儿媳妇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秦可卿死后为什么那么荣光,就是因为秦可卿在贾珍心目的地位决定的。而秦可卿的两个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宝珠愿作义女从此出家再不愿意回贾府,都是因为,她们深知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而害怕报复的无奈选择。

第三秦可卿到底是什么出生,作家刘心武考证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之女,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隐藏在贾府的一个政治间谍,最后被贾元春在皇帝面前告密而揭露,大作家讲的有理有据。但凡沾上政治的边都很乏味,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秦可卿只是普通的营缮司秦业的养女。秦业就是情孽,所以儿子叫秦钟(情种),儿女也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恨,冰雪聪明的秦可卿身上其实是红楼中所有人物的一个化身,她身上的情是围绕这部小说的又一线索,她的结局是贾府的一个缩影,不然秦可卿预言贾府最后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筵必散的结局怎么都一一得到了印证呢!

作者:蔡国忠。

公众号:南湖文学。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二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认识《红楼梦》这本书时是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老师让我们多了解四大名著,而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便一眼喜欢上了。

梦红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忽闻一女子吟诗,听了便觉得愁肠寸断。回首望去,一女子站在树下,细看,可谓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面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若柳扶风。

心较比甘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如此悲伤之诗,从她口中念出,体现了她的孤寂苦闷之情。回想记忆中她在葬花之前和宝玉发生了误会,才独自一人来此葬花,表达她的悲伤忧愁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林黛玉的难过悲凉的情绪,继而梦醒时分,忧愁久久不能散去。

红楼之梦,深刻之至。我虽然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凉爱情故事所惋惜,但这也是那时时代必然发生之事,敢问世间有多少相爱的可以真正在一起,当时的社会本质有多么的腐朽,封建的制度,黑暗的官场,险恶的人心,腐朽的社会,这都是这本书揭露的现象。此书是以清朝为背景所编写的,显示了社会背景,揭露了社会本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实为名著之作。

虽梦红楼,但红楼梦,不过终究是一场梦啊。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学校里下发的漂流书:《红楼梦》。这本书是由曹雪芹创作的,彭程改编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书籍。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有林黛玉等……这些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有温柔的,有固执的,还有暴躁的……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

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又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十分天真,可是他和楚楚可怜的林黛玉缠绵爱情是那么悲惨,令人痛心。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太腐朽,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真好,没有他们那时的封建,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认真、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书中的王熙凤是个泼辣货,虽然机关算尽,可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更让我懂得了做坏事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做事前要想一想是对还是错,该做还是不该做。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待自己的优点要坚持,缺点一定要改正。

文档为doc格式。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四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志军。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五

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七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八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辈子写了这本名著,里面个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栩栩如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大气温柔的薛宝钗、愚顽痴情的贾宝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丽脱俗的玉。

就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有这一段描写林黛玉的话: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一看这话,就体现出林黛玉虽久病缠身,但也长得十分动人秀丽。

林黛玉虽然长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性格里有着些许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样子。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现象,都体现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虽然,林黛玉的才艺让我们没话说,但是,只要你仔细品读,你总感觉林黛玉的话语中,总是会听出酸酸的语气,这个,就对应了她孤傲的性格。就因为她的孤傲、叛逆的性格,也使她和贾宝玉两个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

相对而来,薛宝钗的大气温柔,给贾母留了个好印象,认准了她是自己的孙媳妇,也正因为如此,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时候,林黛玉发病,贾母对她身边来报的丫鬟只是敷衍了事。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尽是这样的凄凉,原本,他们俩的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可是,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害了她和贾宝玉,贾母也渐渐和她疏远了,最后,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两人都痛失所爱,林黛玉含恨而终,从此,她和贾宝玉,就阴阳相隔了。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惨,心生疑惑:难道,人世间只有伤心和忧愁的泪雨吗?原本,林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性格,她注定要孤独终老一生,可是,谁知道,就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竟对疯疯傻傻的贾宝玉产生了感情,就是她的这段感情,才使林黛玉含恨而终。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想抄一类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最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文档为doc格式。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九

红楼梦断,何处是香丘?天雨天晴皆不是,唯驰远方舟。一个宝玉带光彩,一个黛玉美如画。你说这红楼有多悲?唱到英雄皆流泪。你看那红楼满园有情人,人间凡尘皆似水,痴男怨女悲情美!!

——题记。

“若是真情留不住,渊渊愁苦谁倾诉。”一个人在池畔,漫步着,思索着,人间的愁绪似乎都在这儿了。我顿顿步,指着池里,该如何面对一切呢?人间似乎只有恶,没有善了。

我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名为《红楼》,封面有些残损了,却难以掩盖它的艺术价值。我慢慢地打开了它。

那穿着大红箭袖的男子抽噎着,也不知为何。我上前看了看,额头戴着的二龙抢珠金抹额显现出他的年轻、别有雅致。我明白了。我对他言:“你本男儿,为何薄情多?”他道:“诗中有画自细赏;书中有言,怡情慢品尝。”我哑口无言。

人间降善,他是善的。温柔,自信,向往自由,好与女人玩闹,喜欢欣赏女性之美。

他的善,有些叛逆,有些不注名利,活得很洒脱。

其实贾府的公子爷也和我一样,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烦恼多得来不及清理。时常被父亲打骂的他,还是这般的顽皮,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贾母最爱他了,因为他善良,与众不同。像新一代的小孩,永远也不服输。包括贾府的没落让他无路可走,更是对未经世面的公子哥极大的挑战。

这红楼,真的是个梦。就只是个梦,却难成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能知真假?甄宝玉即使再像,都不是贾宝玉,谁有贾宝玉一样的经历?谁有过他这般的痴情?谁有过他这样的不懂事却又恨这世间?唯有林黛玉有此经历。“甄”一定是真吗?“贾”又一定是假吗?若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只从片面的想法去决定结果,而不去探寻更深的道理,便永远难知真假。

“共赏夕霞无限美,晴空千鹤已南飞。只闻闺中万般笑,又论寒雪踏霜梅。”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背景里,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大家嬉闹着,有伤心也有开心。金陵十二钗,身上贴着的诗风雅韵,无忧无虑地、尽情地吟诗作对,饮茶书画,没有烟火战壕,只有烟花三月。桃李天下,多少真情都融在此书中,任风雨洗礼,时光变迁,终不换那似水的人与地方。

他站在河岸旁,临走前他对我说:“你我素未相识,遍地花红酒香,怎敌陌人之良?望君珍重。”

我对他说:“这一生,一定要让某些人难忘你,以及你的故事。”

他只留了一句:“我的一切,岂是你们这些人能懂。若我不寂寞,天能奈我何。”

我晃了晃神,从池旁离开,想着那些话。

晚上我大梦了一场,梦到我也出家了,还与他成为了同门师兄弟,从此共拂尘灰。今夜的梦,并非偶然,因为我很爱那些场景,太爱。此梦,是善的。它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情真意,什么是乐哉人生,也让我努力去寻找何为永生难忘之友,怎么远离何为虚伪小人。

并非只有女子如水,善良之人也似水,细腻,温和,我们只不过被别人的小缺点蒙蔽了,找不见如水的人,交不到似水般的心。而我,在《红楼》中找到了。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十

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大观园的盛衰多是王熙凤制造的。虽然,她有些阴险毒辣,谋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但这却是人的本性。况且是在那样的年代。在我看来,她不是可恶而是可怜。若是荣国府少了她这么个角色,还不知乱成了什么样呢!若是在现代,以她的办事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她也必是一个女强人。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十一

抛却红楼多年,每每想再读一遍时,却又怯于红楼中我最喜爱的林黛玉的悲惨结局,往往不敢细细研读,如今过了许多年,看多了人事变迁,听多了人心不古,忽然间,就觉得没有那么无法接受了。毕竟,黛玉在贾府大厦倾塌之前死去,并不必被贾母高嫁来获取贾府的喘息之机,不必经受贾府被抄家之后的屈辱。月圆则亏,水满则溢。或许贾府之中,便只有秦可卿一人看清了这局势,但她到底是生前看清,还是回归警幻仙境后又托梦提醒,我并不知道。只这句话,是身处局中而阅历尚浅的黛玉所体悟不到的。

虽然我不忍心高鄂续的黛玉的死亡结局,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对黛玉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笼罩在时代阴影下的无力反抗的少女来说,死,正是一种净化。庆幸的同时又不免对高鄂有些埋怨,黛玉最后指天愤恨、气极而亡的结局显然并不符合黛玉泪尽证前缘的使命,而像个情场失意、毫无形象可言的深闺怨妇。那一瞬间,什么多愁善感,什么清丽脱俗,什么才华过人,仿佛消失无踪。黛玉的形象,被拉低了许多。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研读一遍红楼,然后再边翻看边写读后感。研读,顾名思义,就是钻研阅读。在我看来,读书读得用心了,自然就会有体会,读得多了,体会自然就会深一些,就像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或许是近乡情怯,我竟是又不敢从头看过,所以这篇文章搁臵了近半个月,现在才开始动笔,写时思绪或许会有些混乱。

抛去那些或许会有些沉重的时代背景的话,或许令我唏嘘感叹极深的便只有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了——多愁善感泪尽而亡的林黛玉(总花神),温厚练达抱恨终身的薛宝钗,幽闭深宫暴病而亡的贾元春,精明能干远嫁他乡的贾迎春,开朗豪爽守寡终身的史湘云,有才爱洁被劫杀害的妙玉,懦弱怕事被虐致死的贾迎春,孤僻冷漠遁入空门的贾惜春,机关算尽反受其害的王熙凤,出身豪门嫁与富农的贾巧姐,恪守礼节早早守寡的李纨,温柔风流年轻早夭的秦可卿……或许我的用词不是多么准确,但不论是这十二人中的哪一个,都逃不了命运的轮盘,逃不了时代的阴影,逃不了后人的‚可悲‛二字,颇让人为其感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最终逃不了‚红颜未老身先死‛的下场,或许也只有探春的结局,可以让读者们稍加想象一二,聊以自慰了。

再度想起,我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一曰‚彼家‛,她们都是宝玉家里的清净女儿;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三曰‚薄命‛,大抵就是年轻早亡了。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社会阶层。而且虽作者没有全部写出金陵十二钗的明确人名,却也有后人借以推出了总三十六位‚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钗‛分别捉对儿,她们在品行心性、禀赋气质、命运轨迹上具有很大相似性。

曹老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面的造诣颇深,也许是我偏爱林黛玉的缘故,总觉得在黛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网上有些人说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说总喜欢用眼泪在麻痹自己,用多疑的心眼来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看,而不是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他来了一句,他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我当即就笑了,是的他总结得很对,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或许前面的观点也只是个人臆断,算是有一点依据吧,但是作者感慨人生的意外时又提到了林黛玉,说黛玉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我无法认同。黛玉幼年丧母,父亲将她送到外祖家寄养,原文中提及黛玉赴贾府时,方下船至岸上便只有几个三等仆妇,连一个正经主子都未来迎接,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我想,彼时的黛玉心下自有一份计量,贾府应也是不太重视她的。她自知在贾府地位不高,竟是小心至此。一直以来我颇为在意的却是进荣国府时不走正门。曹老先生写此处时,也用了个‚却‛字,想也是想表达贾府诸人对黛玉的颇不重视的态度吧!待得拜见贾母,贾母竟就坐在屋内好整以暇地等着,连房门都未踏出。不知贾母是自恃身份觉得黛玉无关紧要呢,还是自恃年纪觉得不必亲自迎接一个小辈?我却是无从得知了。初读时尚不觉得,如今想来,事后种种结果,竟从黛玉下船上岸时便开始铺垫了,心内怆然的同时,也不免为曹老先生构思的精妙所叹。

还不止这些。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使人唤姑娘们时,用的是‚今儿远客来了‛,‚远客‛、‚远客‛,这远的究竟是‚地‛还是‚心‛呢?恐怕黛玉如此晶莹剔透的人儿,不会漏了这两个字,那黛玉心里,该有多么凄楚与彷徨?本就只是个孩子,年少不知事,又是初至异地,正心内茫然无所依,又受如此憋屈,如何不小心翼翼?就连安排床榻,也只是暂时安臵在碧纱橱里,连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上京时住在贾府都有梨香院,我真是,不知是该可怜黛玉还是该痛恨贾母了。我就不信,贾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收拾一个单独的院子,就算是为了显示祖孙情深,总也得尊重黛玉自己的意见,如此独断专行,我是否该夸一句贾母实是有大家风范?只是,黛玉彼时还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嫡女,万不该有如此待遇才是,贾母的态度为何如此疏远?曹老先生写此事是有什么目的?我实在是想不通。

而黛玉和宝玉,因为共同的理想寄托,志趣相投而真心互相喜欢,是的,只是喜欢罢了。我始终不认同黛玉为宝玉情场失意的说法。黛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值得肯定,正是由于在这方面的契合,宝玉才引黛玉为知己,可是除了这个,宝黛之间的爱情又剩下什么了呢?离开宝玉,才是黛玉人生真正的起点。

谁没有年少慕艾的时候。黛玉自小被灌输将来要嫁给宝玉的思想,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触动,宝玉又是一个怜爱女孩的性子,且还说过‚女儿是水做的‛这般的话。他们在幼年时期相遇,真正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从小同吃同睡,一起玩耍,更别提还有一样的理想寄托,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使得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与对他人不同。可惜的是,宝玉在怜惜‚他的林妹妹‛的同时,对其他女孩子也差不多好,甚至有时会更好。他自身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使得他忽视了黛玉的许多黯然神伤。黛玉也只能使小性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女子生来地位低下,由于自己寄人篱下,黛玉又不可能去指责宝玉,也不好直接宣扬自己的不安与不满。‚妒‛对于古代女子,是一项很严重的约束。嫉妒,便是犯了七出。于是他们两个冤家之间,也只是僵着,拧着;黛玉的心上,也就添了越来越多的伤痕。我却是不知,宝玉的心上,有没有过越来越多的不耐烦。

红楼整篇几乎都在悲剧中度过,以乐景衬衷情,以悲写悲,以乐写悲,似乎是还从泪之说起,就再逃不开‚悲‛这个字眼。其实我也明白,这样说太过绝对,并且没什么根据,但不知怎的,就是这么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怎么也消不下去。或许是看不下去黛玉的悲惨处境,或许是曹老先生笔下的红楼太过真实,一直以来,即使我知道这只是一本小说,曹老先生虚构的一场梦,我还是不可自抑地沉浸其中,把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色,都看做真实,并且把自己代入红楼的女性主角林黛玉的身上,一起入住潇湘馆,一起于园内畸角葬花,吟唱《葬花词》,与宝玉互诉肺腑之言,一起于诗社夺魁,一起于行令时讽刘姥姥,一起在钗黛之争中丧失信心,被宝钗、宝玉‚联合‛致使招人嫉恨咒骂,一起中秋联诗,一起心死如灯灭……不同的是,黛玉于红楼之中,是真正地在宝玉大婚时泪尽而逝,而我却只是为此事掉了几滴泪;黛玉的心死了便是真的绝望,而我却只是心被悲伤堵得严实,几乎无法呼吸;黛玉心悦宝玉,我却极不喜欢宝玉。如今一一想来,彼时的我可不正如那贾宝玉,为‚林妹妹‛之死伤心落泪,却也只是泪洒相思地,仅此而已。黛玉心死魂消,宝玉却只是掉了几滴泪,只是我不知宝玉到最后有没有痛恨他自己的无能,保护不了他心中的‚林妹妹‛。

我开始回想。记得年少时喜欢上黛玉之后,不免也想知道其他人对黛玉的看法。网上的评论,有褒有贬。看见褒义的评价不免欣喜,看见贬义的评价不免气愤,有时甚至还恶意诅咒。自从看到鲁迅的评价,我不免深思反省己身,是否是真正地喜欢黛玉这个‚人‛?又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未有。我一向不喜欢他人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可我却恶意中伤那些不喜欢黛玉的人,把我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不免有失偏颇。后来又读了张新之的《红楼梦读法》,当时对其中一句,颇不喜欢,可细想之下,也有道理:‚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擅处事、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写宝钗处处以财帛笼络人,是极有城府、极圆熟之一人,究竟亦是枉了。这两种人,都做不得‛。又写:‚或问:‘是书姻缘,何必内木石而外金玉?’答曰:‘玉石演人心也。’心宜向善,不宜向恶。故《易》道贵阳而贱阴,圣人抑阴而扶阳。木行东方主春生,金行西方主秋杀。林生于海,海处东南,阳也;金生于薛,薛由云雪,锢冷积寒,阴也。此为林为薛,为木为金之所由取义也。‛后又见姚燮的评价:‚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即枯,黛玉亦物化矣。……神媖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其天意亦与为转移耶?……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踏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字,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把这些摘抄上其实归根结底只是为了那一句‚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未更深‛罢了,只这一句,便胜似万语千言。姚燮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中,便只我摘抄的这些,足已触动我心扉了。

有人说黛玉这一形象的文化来源,是曹老先生先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先草和巫山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我觉得这个说法也许是有些根据的,黛玉的魅力,似乎并不符合世间之人,有些夸大其辞了。

说了这许许多多的黛玉,其实我最终还是得承认,多少年了自少时读红楼梦起,不断看过、听过多少黛玉的贬义评价,我内心深处,仍只是喜欢黛玉,而对宝玉、宝钗之流,生不起一丝一豪的喜爱。这偏见,是一早就种下的,不论告诉自己多少遍宝玉、宝钗都不是坏人,但心里就是无法接受。不想写宝玉,便想用以前查过的世人对黛玉的评价来填充,但写了这么多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摘抄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黛玉的文学素养自是极高的,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她,童年又受到了林海和贾敏两个品行才学极高之人的教导,可以说是才华过人。但我猜想,他们应该还未来得及教导黛玉为人处世之道,如若不然,黛玉不会在贾府‚受人欺凌‛才是。贾府下人的嫉恨咒骂,会对黛玉造成怎样的伤害,黛玉到贾府时带的那位王嬷嬷,又为何出场不多?等等其他的疑问,我都无从知晓答案。

网上有很多人都在猜测,黛玉的原型到底是谁,有人说是曹雪芹的表妹李香玉,也有人说是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原身为董小宛。或许还会有许多猜测,但我不在意那些,就现在,我忽然就发现,我并不是因为黛玉才华过人、身世凄惨什么的而喜欢上她,喜欢她的原因,只是林黛玉就是林黛玉,仅此而已。不在乎她的性格如何,不在乎她的身世如何,无关乎同情,无关乎怜悯,就只是因为,她是林黛玉。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十二

在这个暑假中,我阅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本书中主要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要路线,反应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兴亡的过程。

在这书中有很多的主要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薛宝钗,晴翁,袭人等。在这部小说中,有这样几句话: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

这就是所谓的护官符,我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到在红楼梦中的官员,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看王,薛,史,贾等几家大人家的脸色行事,最重要的是不能得最他们。五大家族都是官官相互,只要你得罪了他们其中一个,他们就会一个鼻孔出气,到那时侯你就惨了,而仗势欺人的那些人则会更加名目张胆地到处横行霸道,加快一个大家族的衰落。

在《红楼梦》中,处处都可见作家曹雪芹讽刺的手笔,虽然不比西游记好看,但是这部书里拥有你忆想不到的哲理哦,一定要去看看。

写红楼梦读后感500字篇十三

关于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碎而醒,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一梦,凄美感人,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悲剧,谱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浩歌,只听那歌中唱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林黛玉的执着,薛宝钗的开朗,史湘云的率真曾是那样的美好,而殊不知,红楼一梦,终是破碎,只因木石结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没有错,她爱得执着,爱得勇敢,爱得单纯。你看她,举手投足间萦绕着一种孤傲,一种风流,你听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泪,源于爱,始于情,每一滴单纯都没有一丝杂质,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在她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泪尽人亡。她奋力一挣,挥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她香消玉殒了,却拥有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活着的煎熬孤寂倒不如这一死来得潇洒。生与死,隔断了婚姻,却斩不断情缘。

别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金陵十二钗之一,而她生来就叫做宝钗,钗中之宝,而可惜的是她等来了婚姻,却没有等来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