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精选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7 12:10:23    小编:温柔雨

最新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精选17篇)

小编:温柔雨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步骤安排和教学资源整合的工具,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创新教案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一

2.能探索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排列图形;。

3.能倾听同伴的发言,乐意跟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材料准备:

1.一张森林运动会的ppt图片2.大象图片7个、小鱼图片8个、小猪图片9个。

经验准备:正确认识10以内的基数、会口手一致地点数六.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

(1).出示ppt图片(森林音乐会),导入情境,"森林最近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忙着排列自己的队形,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小动物。"。

(2).请幼儿说出黑板中图片上的小动物名称。

(1).请幼儿仔细观看小动物们的排列队形,提问幼儿"那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少?"。

(2).在给幼儿一定时间思考之后,请幼儿发言。

(3).针对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小鱼)多呢?"。

(4).在明确幼儿的真实想法后,引导幼儿排除队伍排列方式的影响,用点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动物数量多少。

(5).请幼儿在黑板是给小动物们分别变换队形,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判断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少。

"小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

(6)最后,教师总结: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其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二

2.能探索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排列图形;。

3.能倾听同伴的发言,乐意跟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一张森林运动会的ppt图片2.大象图片7个、小鱼图片8个、小猪图片9个。

经验准备:正确认识10以内的基数、会口手一致地点数六.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

(2).请幼儿说出黑板中图片上的小动物名称。

活动过程。

(2).在给幼儿一定时间思考之后,请幼儿发言。

(3).针对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小鱼)多呢?“。

(4).在明确幼儿的真实想法后,引导幼儿排除队伍排列方式的影响,用点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动物数量多少。

(5).请幼儿在黑板是给小动物们分别变换队形,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判断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少。

”小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

(6)最后,教师总结: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其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三

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1、知道2、3、4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符号。

2、能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3、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1、重点:知道2、3、4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符号。

2、难点:能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1、演示教具:雪花片操作教具一套、数字和分合号卡片一套、黑板一块。

2、幼儿人手一套雪花片操作图、雪花片若干、数字卡片和分合号卡片一套。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呀老师带来了几个数字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3、4。)。

2、幼儿答。2、3、4、

3、提问: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2、3、4这三个数字宝宝可以表示什么呢?

4、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那今天呀徐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三个数字宝宝,而且徐老师还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我会分。在玩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下游戏要用到的操作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出示雪花片操作图。

3、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图片上有什么?它表示什么?

4、幼儿答。

三、学习分合式。

1、提问:“刚才小朋友一眼就看出了图片上有雪花片之外,还有两个小盘子,那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上面有个符号?”

2、教师告诉幼儿这个符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成号,带领幼儿用手做出分解符号的样子。

3、提问:“这每一副图上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呢?”

4、师幼集体讨论。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分。

8、师幼集体验证。

10、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11、教师总结。

四、游戏:智慧大考验。

五、活动结束。

大班数学《我会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我会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我会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小百科:分,汉语词汇,汉字“分”有两个读音。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四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活动目标:

1、知道2、3、4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符号。

2、能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3、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2、3、4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符号。

2、难点:能积极操作探索“2个、3个、4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活动准备:

1、演示教具:雪花片操作教具一套、数字和分合号卡片一套、黑板一块。

2、幼儿人手一套雪花片操作图、雪花片若干、数字卡片和分合号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呀老师带来了几个数字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3、4。)。

2、幼儿答。2、3、4、

3、提问: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2、3、4这三个数字宝宝可以表示什么呢?

4、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那今天呀徐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三个数字宝宝,而且徐老师还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我会分。在玩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下游戏要用到的操作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出示雪花片操作图。

3、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图片上有什么?它表示什么?

4、幼儿答。

三、学习分合式。

1、提问:“刚才小朋友一眼就看出了图片上有雪花片之外,还有两个小盘子,那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上面有个符号?”

2、教师告诉幼儿这个符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成号,带领幼儿用手做出分解符号的样子。

3、提问:“这每一副图上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呢?”

4、师幼集体讨论。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分。

8、师幼集体验证。

10、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11、教师总结。

四、游戏:智慧大考验。

五、活动结束。

大班数学《我会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我会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我会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小百科:分,汉语词汇,汉字“分”有两个读音。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五

因为本班学生年龄都在四岁左右,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我采用贴绒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2、学习区分高矮并说出比较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1、贴绒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长颈鹿、狗、小鸭一只;高矮不同的房子。

2、操作教具: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塑料瓶子、杯子等等。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学习区分高矮。

1、出示两棵高矮不同的树,引导幼儿观察。看看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座房子,引导幼儿比较。

3、比较动物的高矮。教师出示高矮高矮不同的3只动物:长颈鹿、狗、小鸭,请幼儿找出最高的动物和最矮的动物。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较高矮,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字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帮动物找家。让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动物找家:高的动物进高的房子,矮的动物进矮的房子。

三、操作和练习。

1、比较瓶子的高矮。让幼儿把3个塑料瓶子放在桌面上比较,指出最高和最矮的瓶子。

2、寻找高矮。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高矮不同的物体,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如“老师高,小朋友矮,”“桌子高,椅子矮,”“柜子高,桌子矮,”“小朋友高,布娃娃矮。”

四、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

1、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进行高矮排序:

(1)按瓶子高矮排序;(2)按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3)按杯子高矮排序;(4)按小棒高矮排序。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六

1.通过活动,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2.通过活动,学习按指令向一定方向爬,并能做到正确、快速,不挤撞。

3.体验师生共同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共同学习的愿望,提高活动的能力。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猫妈妈头饰、小猫、小鱼头饰若干。

一、扮演角色,激发参加活动的愿望:

1.分配角色(教师扮猫妈妈,幼儿扮小猫)。

2.戴头饰,从中渗透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二、游戏《小猫捉鱼》:

1.小猫跟着猫妈妈学爬。

2.小猫捉鱼观察猫妈妈手中的鱼,知道有许多鱼和许多种颜色。猫妈妈把小鱼朝一个方向抛,小猫朝这个方向爬着去捉鱼。

要点:必须是爬着过去捉鱼。

三、小猫装鱼:

分颜色装到相应的盘中,渗透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四、小猫回家:

猫妈妈带着小猫听着音乐高高兴兴地回家,把小鱼送到娃娃家。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百科: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一般的猫:头圆、颜面部短,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的爪,爪能伸缩。夜行性。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七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点卡匹配相应数量食物的图片。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胸前有兜兜的绿色围裙,供幼儿系上扮毛毛虫,与故事内容相应数量的食物小图片若干,根据故事(附后)制作的大图书一本,1-5点卡、毛毛虫贴画、纱巾各若干条,欢快的音乐伴奏带。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毛毛虫们快到草地上来玩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模仿毛毛虫快乐地在草地——绿地毯上爬行、嬉戏,教师不时地用头轻轻触碰幼儿的头或用脸轻轻地贴近幼儿的脸,并大声地招呼:“你好!”“你真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幼儿也快乐地相互碰碰头、贴贴脸,整个气氛轻松、快乐而友好。)。

二、寻找食物——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师:宝宝们肚子有点饿了吧?我们去找些东西吃。

师生在草地上边爬边寻找食物,教师依次向场地撒小图片(一个苹果一两只梨—+三根香蕉—+四颗葡萄一五片树叶)。根据幼儿在场地上聚集的情况,可不断变换着方向向空处撒小图片,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数数有几个?

师:赶快把这些好吃的食物吃掉吧。——幼儿“啊呜啊呜”,将图片放进胸前的兜兜里。

(教师通过集体、个别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图片中的食物数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此环节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准确点数出图片中的食物数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欣赏故事——拓展对数量的认知。

2、师生共同阅读大图书,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数数、猜猜中,巩固对数量的认知。

(色彩鲜明、富有童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教师适时的提问——“毛毛虫找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来数一数”……不断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和思考,让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点卡找朋友——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

2、操作活动。幼儿每人取一张点卡,将兜兜中的小图片,按数量匹配到卡片中相应点子下面的空格里。(图片的反面贴有双面胶,操作时,幼儿只需撕去面纸,即可将图片贴在卡纸上。)。

3、活动评价。操作正确的小朋友在其额角上贴上毛毛虫贴画以示奖励,在同伴和教师帮助下完成的幼儿同样在其额角上贴上毛毛虫贴画以示鼓励。

五、毛毛虫变蝴蝶——感受快乐。

1、师:毛毛虫吃饱了,它找到了一片树叶,趴在上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毛毛虫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毛毛虫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2、师:你们想变蝴蝶吗?让我们也趴在草地上睡一觉吧。(主、配班老师悄悄地在幼儿背后粘贴上翅膀——纱巾,解开围裙。)。

3、师:宝宝们,醒来吧!看看你们长出翅膀了吗?

(幼儿惊奇地发现自己真的长出了“翅膀”,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挥舞着“翅膀”飞出活动室。)。

本节活动充分发掘并利用故事中的数学元素,让幼儿在故事的情境中学习和感知5以内的数量,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增强了活动的愉悦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中使用的教具十分简单,但很实用。活动前给每个幼儿系上绿色围裙,不仅是毛毛虫角色的标志,围裙上的兜兜也成了毛毛虫的小肚肚,装下了毛毛虫“吃”的各种食物(图片)。操作环节中,给予幼儿贴画奖励,满足了小班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增强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这一现象的兴趣,借助纱巾,模拟蝴蝶的翅膀,让幼儿体验舞动“翅膀”的乐趣,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努力建构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而且,特别关注能力较弱幼儿的表现,让他们在老师、同伴的帮助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保证每一个幼儿能快乐地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附故事:毛毛虫。

一条绿色的毛毛虫。爬呀爬呀,它的肚子饿了,想找一些东西吃。

第一天,它看见了一个红苹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二天,它发现两只黄梨子,“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三天,它找到三颗紫葡萄,“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四天,它又发现了四块咖啡色的巧克力,“啊鸣、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五天。它找到五片绿树叶,又“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毛毛虫的肚子不再“咕噜咕噜”叫了,它快乐地趴在叶子上说:“我要结一个茧,把自己包起来,好好睡一觉。”

过了几天,毛毛虫醒来了。它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它说:“我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啦!”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百科:虫狭义上是指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本词条下述介绍主要为昆虫。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八

(1)观察、讨论、讲述蘑菇的排序。

小结:树、石头、蘑菇是从标记红旗下面开始,按照一个大一个小,或者一个小一个大的规律排序的。

三、幼儿操作活动。

1.师:“哎呀,不好了,美羊羊被灰太郎和红太狼抓走了,看,这是灰太狼、红太狼留下的脚印,大脚印是灰太狼的,小脚印是红太郎的,我们要救美羊羊,就要找出脚印的排列规律,才能跟着脚印走。”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九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安排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性经验。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

1、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2、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并检查活动结果。

3、倾听同伴的发言,并能判断其回答是否正确。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1、自制如附图所示1~7的长条点卡3套(如有投影仪就不需要点卡),磁性板或绒板。自备1~7的动物卡片。

2、用书第11页的格子纸,点子印章人手1个,每组2盒印泥。

3、布置:在活动室里摆放一些7以内数量的玩、教具。

(一)看动物卡片拍手。

1、教师出示1~7的动物卡片。

教师: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小朋友就拍几下手。

2、教师交代拍手数的变换要求。

教师:这次拍手的次数要比卡片上动物的数目多1个(或少1个)。

教师再次出示动物卡片,幼儿按教师提出的要求拍手。

(二)制作比7少的点卡。

1、教师出示7的点卡教师:卡片上有几个点子?请每个小朋友做一做比7少的卡。

2、幼儿操作后,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印了几个点子,几比七少。

教师:再印一张比7少的点卡,这次印的点子数目要和刚才的不一样。

3、幼儿操作后,教师再次让幼儿介绍自己印了几个点子,并说说几比7少。

教师:请小朋友将比7少的点卡全部做出来,做好后按点卡数量的多少有顺序地排好。

(三)比较七以内数的多少。

1、有目的地选择幼儿制作的几种点卡(有序的、无序的和有遗漏的),并用教具点卡进行记录(或直接用投影展示)。

3、按照幼儿的意见进行修改。

(四)“找一找”。

1、教师: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数目是比7少的,看看谁找得多。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一

1、能分辨三种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认识。

2、能完整说出“这是由**和**拼成”的句子。

1、场地布置: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组成小路(各图形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

2、各种图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人一份。

一、以情境式“山羊伯伯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引入课题。

二、走路去“森林博物馆”看画展。

去森林博物馆要经过一条小路,然后才到博物馆呢。现在山羊伯伯要带你们去走一走。(巩固复习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分辨能力。)这条路好奇怪,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边走边问:

(1)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圆形)那这有几个圆形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2)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几个呢?

(3)现在又看到了什么形状?(正方形)它又有几个呢?

t:哇,终于到了,好累啊,山羊伯伯请小朋友找张凳子坐下来吧。

三、看画展。

1、说出都有什么画。

你们看,山羊伯伯都画了些什么画呀?(太阳、小松树、房子等)那山羊伯伯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不知道山羊伯伯这些画是怎么画起来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是用图形拼贴而成的。)。

2、依次问:这画的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四、幼儿操作:拼贴画。

2、请幼儿坐到地板上开始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山羊伯伯将小朋友们完成的拼贴画展示出来。

五、活动结束。

走小路回去并请其他的小朋友来看画展。

本次活动是在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图形的特点,进行组合,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一开始,我展示事先拼好的作品请幼儿欣赏,并请幼儿说一说每个作品由哪些图形组合成的,还当场示范了小鱼,房子等图形的拼法。接着我请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动手操作。但由于几何图形本身对孩子来说就属于抽象的东西,而且小班孩子的思维又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是模仿老师的作品,只有少数孩子拼出了和老师不一样的东西。

从本次活动可以看出,孩子本身就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先请幼儿用同一形状进行拼摆组合,再过渡到两个图形,最后增加难度提升到用三个图形。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用几种图形进行操作。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二

小班幼儿对抽象的图形理解不感兴趣,幼儿如果单纯的认知图形而不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为他们创设情境,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认知、掌握。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物品,吃的、用的、玩的等等,在我班有几个孩子在课间也会谈论起自己喜欢的物品,会跟同伴、老师说特征。在《纲要》中提到"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务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孩子所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孩子发展水平的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化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图形。并通过游戏"找朋友""帮图形宝宝找家",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重点:初步掌握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在生活中找到符合图形特征的事物。

方形、圆形、三角形头饰每个幼儿一个,背景音乐,提前在地上画好的三种图形。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能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3、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乐趣。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一)集体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1、听音乐入场教师:今天图形宝宝们邀请我们去图形王国玩,小朋友想不起去?

2、出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教师:请图形宝宝介绍一下自己。

3、刚才三个形状朋友介绍了,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

教师小结:

(二)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1)哎呀,图形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先看看哪些图形宝宝在草地上玩?它们是形状的?请小朋友说一说。

如:皮球是圆圆的,是圆形妈妈的孩子。电视机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妈妈的孩子。帆船宝宝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妈妈的孩子。

小朋友真棒,帮形状妈妈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三)游戏:找朋友师: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现在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呀?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一起来跳舞吧。

(四)游戏"找图形宝宝"地上摆好四种图形宝宝。

老师示范:走、走、走,找个图形站站好。口令结束,找到口令中的图形站好(五)结束部分教师:小朋友们,玩了这么长时间累了吧,我们休息一下吧。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喂图形娃娃吃饼干。

教师:哎呀,图形王国的宝宝们饿了,我们送点饼干给宝宝吃吧。圆形宝宝喜欢吃圆饼干,方形宝宝喜欢吃方饼干,三角形宝宝喜欢吃三角形饼干,请小朋友给图形宝宝送饼干吧!

小朋友真能干,把饼干送到形状王国去吧,和那里的形状宝宝一起分享。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来得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在发展。于是就要求老师在组织指导活动中要多花心思。

近期班上的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每天吃早点时,都有小朋友问我:"老师,我们吃的包子是不是圆的?""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是方的吗?......"我发现班上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认识图形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同时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特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三种图形比作图形娃娃来到班里与小朋友做客,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作为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行,我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人手提供一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幼儿在边操作、边观察、边发现的过程中自主地领悟知识。这种活动形式,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幼儿要有良好的学习常规,特别是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在"找生活中的图形"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幼儿感官,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我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拼图形"环节,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始终乐此不疲,活动中幼儿的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幼儿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注重重点,为幼儿预留充分的自主空间,日常活动中有意规范教师语言,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三

1、认识1元、5角、1角的硬币,能简单说出它们的特征。

2、会用钱币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乐于参加游戏活动。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给幼儿准备足够数量的硬币等物品。

一、激趣引题:

1、展示大润发商场的购物宣传单。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大润发商场有哪些商品?

教师:你想买点商品回家吗?你想买什么?

教师:你想把商品买回家,需要什么呀?(钱)二、认识硬币:

1、教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钱:展示1元、5角、1角硬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说这些钱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了解这些钱币的特征:硬币中银色的最小的那个是1角钱的硬币,金黄色的那个就是5角钱的硬币,硬币中最大的就是1元钱的硬币)教师小结:这些钱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硬币。

2、小朋友们认识这些硬币,森林里的动物们也认识这些硬币,还会用它们来买东西呢!不信,你们看!

3、教师展示故事《小狗糖果店》

画面1:买巧克力豆。

出现三种硬币,教师:我们来帮助小猴,哪个是1角钱的硬币?

画面2:买牛奶糖出现三种硬币,教师:哪个是5角钱的硬币?

画面3:买棒棒糖出现三种硬币,教师:哪个是1元钱的硬币?

画面4:买巧克力糖出现三种硬币,教师:怎么办呀?谁来帮助小猴?

三、进行简单的数钱活动:

重点: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相加。

2、啊,讲了故事陈老师现在有点饿了,我需要买点八宝粥吃吃!

幼儿:需要1元2角钱。

教师:我要付哪些硬币呢?老师这里有一些代替硬币的圆点,这个最大是1元硬币,这个黄色的是5角的硬币,这个白色的是1角硬币。首先需要把1元硬币粘上,再把两枚1角硬币粘贴在八宝粥的下面。)除了老师这种办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粘贴。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创设一个幼儿购物的情景,让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购物粘贴活动。

3、进行简单的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游戏:预设数学区:进行剪贴游戏,继续活动课的内容。

探索区:准备磁铁、硬币、螺丝等幼儿尝试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

制作区: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进行拓印商场、娃娃家:商场进行糖果的制作活动,娃娃家进行与商场的串联游戏,提供硬币材料。

方案:

游戏引出:讲述幼儿探索区、制作区的各游戏活动内容。重点介绍拓印游戏和商场的游戏的活动中钱币的使用情况。

指导:陈老师指导教室内的区域游戏,重点指导幼儿的购物活动,并相应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进行重点辅导。胡老师指导教室外的区域游戏。

评讲:1、让幼儿介绍数学区的活动情况,请个别幼儿讲出思路。

看看幼儿拓印钱币的情况和请幼儿讲讲探索区的实验情况。

2、请胡老师讲讲室外幼儿游戏情况。

1、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经验,在幼儿操作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们能吃什么部位,让幼儿了解之后再进行操作。

2、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平时活动中,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商量,合作。

3、在蔬菜营养的方面,知识还不够全面,应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喜欢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四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总数。

2、学习按照数量对应摆设物体,体验5以内的数序。

3、大胆思考与尝试,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知识经验:有点数5以内数量物的数学基础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质材料:火车头模型一个,火车厢3节,15张小椅子、3张桌子、3个杯子、2个袜子、1根棍子、5个手帕、2顶帽子、数字1-5的图片若干、音乐《火车开了》、糖果若干。

3、环境准备:布置一个数学城堡。

1、开火车到数学城堡去玩。

教师邀请幼儿坐火车前往数字城堡。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乘火车到数学城堡去玩,请小朋友数一数我们的小火车有几节车厢?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车厢。

2、参观数学城堡。

播放音乐《火车开了》,教师带领幼儿来到了数学城堡。

师:看一看城堡里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城堡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3、做客数学城堡。

(1)搬椅子。教师请幼儿观察出有几张桌子,并请幼儿根据每张桌子贴着的数量卡,搬椅子坐好。等幼儿坐好后,教师再根据每张桌子幼儿坐的数量进行检查和调整。

(2)插花。

师:在这个城堡里,住着一位数字老爷爷,这位数字老爷爷知道小朋友来做客,可开心了。他说要跟我们小朋友玩数字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花瓶上的标签的提醒,给花瓶插上数量5的小花。

(3)整理物品。

师:数字老爷爷年纪大了,数不清城堡里到底有多少东西,小朋友们能不能帮他数一数?

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老爷爷的帽子、杯子、拐杖、手帕等有多少,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反复练习点数数字1-5。幼儿在说的时候教师把相应的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4)奖励。

师:小朋友们真的是太棒了!数字老爷爷非常感谢你们,他要给你送上好吃的糖果。但是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到5个糖果。

教师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取5个小糖果。

4、开火车带小朋友回幼儿园。

教师请小朋友乘火车回幼儿园,并提出乘车规则:要求小朋友们不要拥挤,排队上车,每节车厢只能乘坐5个小朋友。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五

孩子们进入大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并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能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并是孩子所熟悉的。那我们更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学习的生活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31天,总共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是用来查看日期的工具,掌握日历查看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2,各种挂历,台历,月历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字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那我们就来先认一认,读一读这些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号年龄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学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幼儿仔细观察,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房子里面有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你们真能干发现了它们的秘密,请问你们想知道吗,那老师就告诉你们吧。

2,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回答问题。

三,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1,现在老师指日期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号

2,老师说日期小朋友上来把它找出来。今天是几月几号请小朋友找出来。

3,前几天小朋友带来了挂历,请小朋友在上面找一找,自己的生日告诉老师与同伴,再来找一找节日,如五一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等。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六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读1-10的数字,学习用序数词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从不同方向辨别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画出楼房图,10种动物卡,1-10的数字卡、笔等。

活动过程:

1、动物排队。

——小动物们排好队伍准备去参加比赛,看看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将10种动物排成一行,指导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他们的位置(如排在第几的动物是谁,某某小动物排在第几位),然后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教师任意说出某种动物的名字,幼儿说出该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

——变换排列方向(从右到左),重新摆放数字卡片。想一想,小兔刚才排在第几位?现在排在第几位?为什么不一样呢?(排队的方向变了,位置也变了)。

2、比比谁最快。

——翻开幼儿操作材料,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小动物先比赛跑步,看清楚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把他们的名次用数字或是圆点记在奖杯上。

3、爬楼比赛。

——第二个比赛项目是爬楼,看谁爬得最高。

——将10种动物放入楼房图中,并贴上数字卡。幼儿说出每种动物的比赛名次(谁得了第几名)。

《比比谁最快》,这是一堂数学课。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方向辨别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学习用数字表达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在第一环节中让幼儿分清左右边的位置。针对这个问题有几个幼儿不是很明白,因为他们对左右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是用哪只手写字呢?”问题一结束小朋友就举起握笔的那只手,我便告诉他们就是右边,任何靠近你这只手的物品都是在你的右边;“那小朋友你们的左边在哪里呢?”聪明的他们一下就明白了,兴奋的伸出了左手。然后我利用教室里的一些物品问小朋友这些物品分别在他们的哪一边,通过不断的提问,幼儿基本掌握了左右方向,已经把这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吸收了。

接下来就是让幼儿明白同一物体在不同方向的先后顺序,从左往右看和从右往左看位置不一样。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练习,把教具摆在了相应的位置上,有几个小朋友一下就看出了谁跑在最前面,对于这一重点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磁性教具:另一种是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进行操作,他们要给把相应的数字卡片分别给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小朋友这一环节幼儿一下就明白了。

蒙氏数学教案反思篇十七

1.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按颜色的标记分类。

2.能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结果。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会按颜色的标记来分类。

1.经验准备:幼儿在美工活动及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2.物质准备:红、黄、蓝颜色标记若干,小兔子玩偶三个。花片。

3.环境创设:创设"小兔的家"环境。(桌上放有红、黄、蓝色的东西)。

一、以"参观小兔家"的游戏形式引入,复习对红色、黄色、蓝色的认识。

提问:小兔的桌上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二、游戏"给小兔送花"。

2.游戏。

引导语:喜欢红色的小兔子,要送给它什么颜色的花呢?请你把花送给它。然后再分别给喜欢黄色的小兔和喜欢蓝色的小兔送花。

三、游戏:相同颜色在一起。

游戏规则:幼儿自由选取红、黄、蓝颜色标记一个,教师引导幼儿按标记的颜色站在一起。再交换颜色标记,再次游戏。

引导语: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颜色标记,请手那相同颜色标记的小朋友站在一起。

四、结束。

本次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活动中,我借用了卡通图片、头饰等辅助教具,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活动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始终,并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游戏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小百科: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频率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视觉神经感觉。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