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风俗作文(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小年风俗篇一
民俗专家表示,“小年”是春节的序曲,“小年”一过,就完全进入了“春节时间”,直到除夕夜,人们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中,迎来火红中国年。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过小年的风俗习惯,希望有所帮助!
天津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而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
祭灶一定要有糖瓜,这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它有两种形状,长条的糖棍叫“关东糖”,一般一尺来长,扁圆的叫“糖瓜”。糖瓜里边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祭灶还得有茶水,有句老话叫“灶王爷,本姓张,一杯清茶三支香”。
老年间,天津还有句俗话: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过去穷人要靠借债维持生活,买卖家也有一些不能及时偿还的债务。于是有一个不成文的乡规民俗,到了腊月三十之前没有清理完的债务,也就不再催讨了,外出的躲债人就可以回家过团圆年,也就有了“救命的饺子”一说。
过完小年,离春节就只剩下七天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一天都有讲究。
“扫房日”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其实都是做扫除的意思。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习惯。
扫完房,自然该糊窗户了。旧时的`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全靠窗户纸遮风挡雨。现如今,人们都居住在楼房里,“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另外,还有“二十五做豆腐”的说法,过去老百姓过年也不能敞开吃肉,豆腐价廉味美,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过年吃豆腐还因为豆腐与“斗福”谐音。
按照天津传统的过年民俗老例儿,初一到初五不做饭,这些天的年饭要在春节前准备好。而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就正式进入过年吃食的准备阶段,年夜饭陆续“出锅”。就从这炖肉开始,天津人过年的第一大菜!
“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在天津“老例儿”中,正月里的传统习俗是不烧火做饭的。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容易坏,只有发面不易坏,于是二十八开始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秉承着北方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从前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晚上把面发好,腊月二十九一早开始蒸馒头。
贴倒酉就是把酉字倒贴。早年间,每到腊月二十九日,家家都会将一些“酉”字倒着贴在粮仓、钱柜、货箱、米瓮或者水缸、酒坛等器物上,有的也贴到门框和房梁上。因为“酉”和“有”同音,寓意“富有、不受穷”。“倒酉”,就是“富有到了”的意思。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一年辛劳,一年风雨,只为岁末的团圆喜乐。就让我们静静期盼,一年中最温暖的那段日子。
过小年风俗篇二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做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过小年风俗篇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尝糖瓜,来度过小年节令。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4、剪窗花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5、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联是有讲究的,它能驱鬼避邪,保家家户户平安无事。据说,春联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是桃符(桃梗),上面刻着咒语,每到新年就弄一副挂在大门两旁。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6、理发、赶乱婚
按照北方习俗,小年当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正月里不理发的传统习俗,以及想美美地过个新年的想法,让市民们都养成了春节前理发美发的习惯。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