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通用18篇)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使用的教学辅助材料。编写教案时,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方便大家查阅和借鉴。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文章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行文立意。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名家点评。
日报编辑嘉木: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彭淑芳《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二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拓展: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更多。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三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jia。
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二、明确本课课文学习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过的节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结: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
五、师生交流小结。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四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重点。
2、简介端午节、作者。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旨。
2、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三、语言品析。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确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四、拓展延伸。
2、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次品味语言特点。
2、小作文: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点滴体验。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五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六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da)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赏析: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八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略)
1.完成字词练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已过,端午也在向我们招手了。我们马剑是一个风俗浓郁的地方。谁来谈谈马剑的端午?(如吃粽子、吃鸡蛋、过节)(3分钟)。
二.整体感知。
三.主题。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如: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板书:乡情)作者的乡情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板书:文字)。
四.品读。
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的乡情?从哪些字词、短语上表达出来的?或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如:写鸭蛋的,开头写端午风俗的、写孩子的)。
写鸭蛋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确实是美味!不过我们别光顾着吃了!
写孩子的:“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简直是童话世界嘛!太美了!我在家乡失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乡情是不是不太看得出来啊?!这正是这篇文章文字上的一个特点。但我们一品味之后也能品出作者的乡情。好!我们来补充一下黑板上的板书,用一种对偶句的形式。
板书:
文字淡淡,乡情浓浓。
五.拓展。
其实这种乡情我们也有,只是隐藏在这里。我们借一个高邮人的文字来表达我们马剑人的乡情!仿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出……我实在瞧不上。”把这里的“双黄鸭蛋”用马剑的一种特产来代替。我也想说“……”(读自己的《马剑的馒头》)。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一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二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三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四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六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七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篇十八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美食在各地都颇为流行,咸鸭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邮的咸鸭蛋最为出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就曾描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在他的笔下,高邮的咸鸭蛋不但外形佳,味道美,吃完后还能做小玩意,装上萤火虫,颇似囊萤映雪再现。
以下为正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