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自己的沟通方式来改进和提升。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使人一目了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养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了,最初的印象是沪剧中的那段经典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小时候也开始懵懂的憧憬着像林黛玉那样“弱柳扶风”“病如西子”的古典美女的形象。最早读红楼是在初中的时候,教材要求学生假期读名著,刚学了文言文,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红楼梦作为拜读对象,然而,毕竟年少,关注的还是整部小说的发展情节,为林妹妹凄凉的结局而感伤,从未思考书中的深层次问题,甚至连有些语句也不甚清楚。之后再次读红楼是在高中时期,为了应付高考,不得不再次从做题的时间中抽出部分来读书,到底带了些抵触的情绪,没有仔细的品味,也没有时间去好好思考,只是记住了些不同名家的评论和感言。而高考结束之后,终于有时间闲下来把红楼仔细的读了一遍,让我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兴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败。很难说清曹雪芹的本意,但是我看完整本书后虽然有对那种奢华,糜乱生活的不满,更多的是对整个小说中人物的归宿的感伤,尤其是林黛玉,史湘云这些“好女儿”,可能是自己太过希望能有个美好的结局,也许有点幼稚,但是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些回忆,怀念,感伤,赞美,虽也有批评,但并不主要,曹先生创造了金陵十二钗,我向他本人对笔下人物悲惨命运也是感到伤心惋惜的。同时,根据对作者的生活背景的判断,不难确定作者的确是在回忆家族鼎盛时期的情景,那么我想从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跌落到社会底层的曹先生对以往的生活总还是怀念而感伤的,那么美好惬意的生活就忽然之间灰飞烟灭,不论是谁,都会痛心,惋惜,何况是经历过的曹雪芹呢?而对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思考之后不难发现时封建制度,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奢侈,铺张,虚荣造成的,自然作者是要抨击这一切的,可能我自己的理解太过肤浅,或许再过几年,重新读一遍红楼,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看了几本解读红楼梦的书,都是各家持不同看法,正如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各人对红楼也有各自的想法。读过红楼的人多为她倾倒,不仅因为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因为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写作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运用、前后照应和矛盾对比的运用。
心理描写:红楼擅长心理描写,前八十回中,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王熙凤的心理活动,薛宝钗的心理活动都写得细致深刻、入情入理,例如薛宝钗的“金蝉脱壳”及有意对黛玉假装不看见以避嫌疑等等。后四十回在这一方面也毫不逊色,如林黛玉感叹自己无依无靠,王熙凤在贾母死后的计划算盘,贾政在被抄家后的悔恨,紫鹃在照顾黛玉是的疼惜,都写的十分真切,尤其是袭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入木三分。第八十回,袭人想:“如今宝玉有了功课,丫头们可也没有饥荒了,早要如此晴雯何要弄到没有结果。兔死狐悲,不觉滴下泪来。忽又想到自己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宝玉的为人还拿得住,只怕娶了个厉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那黛玉就是个多心的人。想到此际,脸红心热,拿着针不知戳到哪儿去了。”这段话文字不多,阙细腻真实,内涵十分丰富,能够充分的体会出当时袭人的又忧又喜得心情,以及对晴雯的惋惜,将那种心情拿捏得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来了。
语言运用:红楼可说是集语言之大成,既有民间口语俗语,又有古人句子的借用,是当时生活得真实写照。其中又以以下几点为最:
(一)简洁形象的叙述描写语言。
红楼从第六至第八十回至少写了5个年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许多地方要考作者的直接叙述来连结情节、连接时间、转换场景,只有叙述得当才能使整部书浑然一体。而整本书这么长能是读者不觉其烦、不觉其散正式靠简洁的连接语言。
(二)诗词韵文的运用。
红楼有诗的意境,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书中纯属地穿插了许多诗词韵文,其中一大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情节需要引用了前人的句子。其中的诗词同样独树一帜、不拘一格,既有格律诗,又有歌行体,有同题诗、二人联诗、多人联诗,有词有曲,还有歌谣、酒令、辞赋、骈文以及灯谜、对联,使得全文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也是它吸引我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它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思考,更能提升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水平,相信这也是许多同样的读者喜爱红楼梦的原因。
(三)有特色的对话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书中人物说的话。全书有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对话,但我们却一点也不觉得对话多了,着的确令人惊奇。书中以长篇讲话、长篇对话来表达凭一般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同时,又以简短的对话交谈来表达内容,刻画人物,从而感染读者。并且,不同的人物,语气也不同,例如,湘云性格豪放,说话也直爽;迎春懦弱,不大说话;刘姥姥则是由浓郁的乡土气;薛蟠的话总是俗气、浮躁,这些都符合各人的身份、修养。使得整本书内容描写、叙述、语言浑然一体,丝毫不会觉得累赘,啰嗦。
而整部书中的前后照应以及矛盾、对比则主要从小说的结构和情节中体现出来。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性格描述十分注意运用性格对照: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同一人物的性格表象与性格本质的对照、人物性格内部中两种对立性格因素的对照。而通过这种对照我们更加清楚的发现不同人物的主要性格。
贾宝玉:从文中对他的批词中可以发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他还是主张追求自由,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这也正是他在贾府中深受喜爱的原因,同时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原因。
林黛玉:或许表面看来弱不禁风,但是事实上对自己的爱情十分坚持,是难得的坚持唯一的封建女性之一。或许柔弱,或许有些小气量,但对宝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她也是具有先进的思想的,从她不支持宝玉学习八股文,去做所谓的“学问”
就能看出,黛玉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是她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她在思想上时自由的,没有受到太多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教育使得她非常聪慧,因而会有“葬花”的举动,正是因为聪慧,因而睹物思己,后感伤,虽然有些多愁善感,但整体来说是坚强的,从她对宝玉的爱的坚持就能看出来,即使在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任然是在思念宝玉的,只是爱得太苦,太累,受封建思想的迫害,最终含恨而终。
薛宝钗:不得不说薛宝钗的确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能够讨得贾府中大多数人认同,最终嫁给了宝玉,可是,她的性格上或许封建习性是很浓重的,她不懂宝玉的想法,始终劝着他去念书,即是想宝玉考取功名,同时虽然宝钗对多数人都不错,极少得罪人,也还是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的,对待下人最多也只是有礼相待,在这一点,即使是最主张平等的宝玉,也是没能完全放开的,当宝玉要喝的茶水被奶娘喝完时,他是大发雷霆,甚至不顾那是他的乳娘就蹬了一脚。可见还是存在很深的等级观念的。
王熙凤:对这位,可能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要强、精明、强悍,而读过红楼后,对这样一个人物我却是想赞叹的,真的是女中豪杰,若是生在现代,定是一个能闯出天地的女强人,只是在封建时代,即便能够长官贾府财政,也不能获得完美的人生,丈夫的花心、无能,只能使得凤姐的才能用到了挤兑二房,吃醋,撒泼上了。在为她那些荒唐行为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凤姐的惋惜,那么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在封建的社会中,完全被埋没,并且淹没在了家庭琐事中,最终也值落得凄惨的下场,着怎么不让人愤恨封建制度呢?因而,对王熙凤,我始终认为她是精明、能干、强势的,不带贬义的情感,更多的是欣赏和惋惜。
一部红楼梦,带给了我许多,有思想上的感悟,有情感上的领会,有对文学的欣赏,有对诗词的品味,有对情节的喜怒哀乐,有对作者的钦佩崇拜„„我想我还会再次读它,它还会带给我更多!
参考书目:《红楼梦》欣赏与探索(胡文炜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红楼梦悟(刘再复著三联书店出版)。
红楼慢。
作者:吴则礼朝代:宋体裁:词声慑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长啸,畴昔驰边骑。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
木兰花慢。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几临流送远,渐荒落、旧邮亭。念西子初来,当时望眼,啼雨难晴。娉婷。素亭共载,到越吟、翻调倚吴声。得意东风去棹,怎怜会重离轻。云零。梦绕浮觞,流水畔、叙幽情。恨赋笔分携,江山委秀,桃李荒荆。经行。问春在否,过汀洲、暗忆百花名。莺缕争堪细折,御黄堤上重盟。
皑皑雪姿饰长春,文史佳韵红楼稔。
伊人祥安深闺望,金光普照殿学堂。
悠悠嗔念贝李文,佳人如诗萦绕魂。
比翼齐肩窗前踱,沐辉驭冷红楼啄。
依窗天地二人国,双双品茗遨星河。
一生一代一双人,置身楼阁斗乾坤。
南都一梦长中医,相思相望暖寒语。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当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
有人说,《红楼梦》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黑暗;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宝玉和黛玉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有人说,《红楼梦》是一个是时代的叙述,如百科全书一般;又有人说《红楼梦》以一个“情”字贯穿前后,弘扬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在我看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生动传神,有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行为“偏僻而乖张”,典型叛逆者的宝玉;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为金陵十二钗之冠中的黛玉;有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的宝钗;还有豪放潇洒的湘云、泼辣狠毒的凤姐、善良内敛的袭人……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
《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眼前有一朵一朵刚刚绽放过的花儿渐渐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即使是那曾经的清香,也伴随着风向远方流逝……可是又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黛玉!但是当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又有谁会来思念可怜孤独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即将迎来成亲之际,她的突然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此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对宝玉的爱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在我看来,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对于宝黛,有人感动于他们的爱情,有人感动于他们的悲剧。而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的我们似乎已学会了感动于他们的真实。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他们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悦,他们有勇气翻看开那本罪恶的《西厢》。但他们最真实的莫过于他们躲不过人世的网,再怎样躲避,逃脱,不过是自己织网,独自死亡。
但至少,他们曾努力过,努力冲出那银丝的网,却已足够。
令我不忍的是《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却十分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不禁感慨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木兰花慢。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酹清杯问水,惯曾见、几逢迎。自越棹轻飞,秋莼归後,杞菊荒荆。孤鸣。舞鸥惯下,又渔歌、忽断晚烟生。雪浪闲销钓石,冷枫频落江汀。长亭。春恨何穷,目易尽、酒微醒。怅断魂西子,凌波去杳,环佩无声。阴晴。最无定处,被浮云、多翳镜华明。向晓东风霁色,绿杨楼外山青。
潇潇白露,艳艳红日却映不出明天的道路。
凛凛幽风,漫漫寻步却望不尽今日的脚步。
寻寻觅觅,凄凄寒寒,冷冷幽幽声声叹。
寻不到今,觅不到明,看不到旧,见不到新。
朦朦胧胧的天空中,恬恬静静的白云上,我嗅到它的味道,瞧见它的痕迹,吻到它的步伐。
它生在风中,活在雾里,消在雨下,灭在光上。花花绿绿的大街上,模模糊糊的城市中,我闻到它的气息,瞥见它的身影,摸过它的脚印。
今生终虚化。一段按错了时空的爱情,是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结局。
题记。
黛玉前世本是西方河岸上三生石上的一株绛珠草,后幻化为人,为报答赤霞官神瑛的灌。
山巅的清泉,流淌着孤高而幽香的泉水,瞧不出半点俗世浮华,吟上一句,那沁人心脾的幽。
香,令人折服,颂上一段,便知世上女子竟有如此出世的才华。难怪她,如果我是宝玉,依。
然会为此等女子神魂颠倒;假设我是贾母,必定会对如此外孙疼爱有加。
本事阆苑仙葩,本应相聚应缘佳,金玉良缘终注定,半生一场浮华。
黛玉啊,你是如此深切的爱着宝玉,不惜用生命流下眼泪。可你却忘了,一个如此与众。
不同的宝玉,又怎会缺少女性得喜爱?你一面用自己犀利的言语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伤。
痛,一面又坚定而执着的爱着宝玉,却畏于封建世俗的眼观而不敢大胆表露,劳心劳力,却。
不会放弃。
是你的纤细敏感,让已是寄人篱下的你处处小心;
是你的谨小慎微,让已是情不自禁的你时时留意;
即使我不懂,是什么让你在死前还是念着宝玉;
即使我不懂,是怎样的挚爱让你毫不犹豫的付出一切;
但是,你活的执着,爱的执着,寄人篱下,带着自己的骨气,就让我无法不读你,无法。
不怜你。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朝春尽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就这样去了,带着美丽的梦,带着对宝玉无限的爱,带着封建礼教所赋予的无限遗。
憾与悲哀,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殒了一缕香魂,殒了一段才华,殒了一段爱情,也殒了后世的佳话。
难怪后人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扼杀它的,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这是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对。
于宝玉来说,当爱情破灭以后,还可以遁入空门,而对于黛玉来说,爱情的破灭也就意味着。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无力抵抗,最终撒手人寰。
关于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碎而醒,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一梦,凄美感人,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悲剧,谱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浩歌,只听那歌中唱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林黛玉的执着,薛宝钗的开朗,史湘云的率真曾是那样的美好,而殊不知,红楼一梦,终是破碎,只因木石结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没有错,她爱得执着,爱得勇敢,爱得单纯。你看她,举手投足间萦绕着一种孤傲,一种风流,你听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泪,源于爱,始于情,每一滴单纯都没有一丝杂质,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在她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泪尽人亡。她奋力一挣,挥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她香消玉殒了,却拥有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活着的煎熬孤寂倒不如这一死来得潇洒。生与死,隔断了婚姻,却斩不断情缘。
别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金陵十二钗之一,而她生来就叫做宝钗,钗中之宝,而可惜的是她等来了婚姻,却没有等来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满腹才气怎得多愁善感。
葬花自怜独泣。
有缘无分相离。
木石前盟哪抵金玉良缘。
唯有宫花落地,残花入土。
一缕芳魂寄青天。
——叹黛玉。
聪明过人又得花容月貌。
广得人心懂得待时而飞。
群芳中傲然而立。
无缘也要勇争相聚。
玉腕轻挥终圆梦。
哪知痴情人弃你而去。
踏上不归路。
——叹宝钗。
笑靥中似曾相识。
娇羞如花。
好妹妹深得我心。
谈吐中大方得体。
冷若冰霜。
美姐姐却知我意。
姐妹如此甚好。
葬花人终赛冷美人。
湘妃哭再比蘅芜笑。
奈何天公不作美。
你我无缘。
终是“公子情深,女儿命薄”
唯有剃去万千烦恼丝。
与你同甘苦。
来世续前缘。
——叹宝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试遣愚爱。
仔细地寻找葬花的树下守着花冢的小虫。
长发在晚风中幻化成桃花。
骤然失去重量的似水年华。
长指甲涂上的颜色。
裹着黄昏后的姿势。
温习清代的悲歌与艳词。
连同在芬芳的中国盒子上摆着的新鲜的呼吸。
我猜测两百年前瓷质的风中。
穿梭过一条燃烧的金蛇。
灰烬和影子的味道。
飘满了整个残垣的天空。
我掌心中弯曲着很多丽人的倒影。
光华的灵魂。
什么时候才能顺着粉红的呼唤的旗帜而下。
挟着泪水。
站在苍白的世界的一隅。
搌布伤痕。
我把孱弱的声音用衣袖里的风砍下。
用力的扔给祂们。
回应我的。
只有一片曾停泊在香丘上的灯光。
照耀着衔着苍穹的萤火虫。
穿过寒冷。
向我飞来。
我站在风流的红楼倒塌的大地上。
背诵当年清贫的台词。
用擎起一杯水的力量。
举起一个民族所有的痛苦与悲伤。
路还很长。
还有很多人孤独的出生。
然后孤独的死亡。
时空无法挽回的红楼。
必将与她们相似的女子。
在另一个季节。
另一个纬度。
伴着一个透红的灯笼。
回归。
谁写那一纸荒唐言语?竟敢笑世人呆傻!
谁做那一场红楼痴梦?却不解其中滋味!
——题记。
那是个天生惹人怜爱的女子。
那是个天生就爱流泪的女子。
那是个吟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着“娇花映水,弱柳之姿”的女子。
你本是那灵河之畔的绛珠仙子,眉目之间仿佛聚集着天地间的灵慧秀气: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你是如此清丽绝艳。
随手的《咏菊》赢得几人赞叹,无意的《葬花吟》惹得几人落泪,你是如此文采卓越。
只是你,为何如此忧伤?
你为那春残花渐落而无奈,只能说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为寄人篱下而自卑,所以希望“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你为面对宝钗时“既生瑜,何生亮”的情怀而愁苦,为晴雯的无意之举而羞恼……仿佛你每时每刻都在落泪,都在叹气。
你究竟为何而忧愁啊!难道是因为你的心比比干多一窍吗?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想要透过那落花,看清那女子的面容是否还挂着泪珠?
“你知道吗?”女子背对着我,她如泉水般清透的声音缓缓响起。
“当我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我想起了曾经吟过的葬花吟?真没想到竟真的应了那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呵,这便是我的命运啊!我那如同春花般短暂的命运啊!”
“不,不是的。”听着女子那嘲讽的声音,我心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叫嚣着,呐喊着。
“你知道吗?春花很美,即使在经历风雨摧残之后,即使在凋零之际,依旧美得惊心动魄。”
“你知道吗?错本不在你,错的那污浊的尘世间,错的是那豪门院中的勾心斗角。”
“你知道吗?你本来就应该是那种清高自傲的女子。”
“真的,你知道吗?在读到你离去之际,我曾经惋惜过,这世间红尘从此又少了一个惊采绝艳的女子。但是后来我又开始庆幸,你终于回到了你的太虚幻境,终于还了那承诺的一世眼泪,终于可以做回你那个无忧无虑的绛珠仙子。”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良院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如酒如箭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的如乱世中的海棠。“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宝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去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得如荒原上的牡丹。“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残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醇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我爱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我爱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我爱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木兰花慢。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紫骝嘶冻草,晓云锁、岫眉颦。正蕙雪初销,松腰玉瘦,憔悴真真。轻藜渐穿险磴,步荒苔、犹认瘗花痕。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开尊。重吊吴魂。岚翠冷、洗微醺。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登临总成去客,更软红、先有探芳人。回首沧波故苑,落梅烟雨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