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结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方法,能够提高教育质量。总结时可以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通过事实和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候看错或写错数字,有时候用错公式,忘了进位或退位等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有关计算方面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如在算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知识的形成。法则教学可以进行尝试探究,总结定律,计算公式可以探索推敲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体验,经历过程对这些基础知识必然印象深刻,从而牢固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
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好的课文不去读它,永远也不会变成精神财富。“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领悟和理解文中字缝之情,字外之意。这是任何教师凭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并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只读不思的现象普遍而又严重,由于教师压阵,学生不得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付差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形在神飞。
近几年,创新教育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状问题,及时发现、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本是一门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社会科学,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却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语言“解剖课”。教师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修改润色,力求头头是道地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阅读教学被摆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对此,许多学者和语文教师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但据了解和观察,我们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不“讲”也不“问”,干脆“放鸭子”,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没有了教师讲课的“束缚”,学生随心所欲,面对并不熟悉的课文,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是难以在很短的时间理解、掌握课文的。本人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教师就不应包办,而应指点、纠偏,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要正确教给阅读方法。
1、带问题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朗读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评判课文来直接理解,让朗读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乐意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学课文之前,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具体在哪方面提高。这样就增强了朗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自然课堂上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教给学生用试读、自由读、个体读、细读、跳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等方法去自读自悟。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悟式的阅读。要让学生在“读”的经程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另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凭借自己的阅读进入意境,唤起内心丰富的想象。
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带问题阅读、边实践边阅读、开放性阅读等适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方式,有目的性、有感情、有顺序地去阅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领略作者独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之妙处,体会文字语言的准确传神及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学到精湛的语言,而且还增长鉴赏语言的能力。
2、品读。
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品读,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品读课文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利用脸部表情向学生传达情感,也可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如语速、语调、停顿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表演、画画、多媒体等手段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体悟这些词语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老师去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学生的朗读情趣,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人物评论、交流资料、练习片段等,将品读过程引发深化,拓展延伸,提高品读的兴趣。
3、默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默读、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使语文课堂张弛有致,在动静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在提倡“朗朗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默读方法有: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画,一目十行,让学生在默读、用心品味、欣赏的同时,个性化地批注、圈点、勾画、书写。圈点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感动自己的生动语句,书写自己感性趣的地方。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也就会主动、乐意地去做,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汲取精华。当然默读同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正是因为它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等直观效果和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眛。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如课件的固定化、内容的程序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观察,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影视剧片段或影视主题乐曲,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闹,但因缺乏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与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
2教育网。
3百度。
4新浪网。
摘要:关注阅读教学实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将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语言。
新的课改理念不断地深入教学实践中,使一度枯燥无味的课堂又变得生机勃勃了。特别是阅读实践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所以,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它帮助我们穿越时空的限制,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当然,它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则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景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因此,关注阅读教学实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将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在朗读中丰富学生语言。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评价建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就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为学生的交际活动创设一定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就会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的空间,去作进一步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片段:“漓江的水真美呀!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漓江,荡舟漓江,感受这种美,请跟我一起读。”接着,老师又叫学生独自朗读体会美。这样,通过教师的领读感悟美,通过学生的个别读品味美,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引导:漓江的水让我们流连往返,可长安好玩,不是久留之地。难道我们的家乡就没有这么美的景色吗?作为家乡的一分子,难道没有义务展示一下家乡的美吗?能否借鉴作者的写法描绘家乡的一处景物呢?这样,通过朗读,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借鉴,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了,使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能说话,会说话得到了训练。学生具备了这种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交流互动创设了良好的机会。
2、在质疑中训练学生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忠告:“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风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教师只有在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质疑,在疑问中辩出真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质疑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表达和应对。
3、在课外延伸中提升学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即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所以,阅读教学中的课外延伸部分,将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它既教给学生养成反馈课文的习惯,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这一语言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必说。例如,在学完了《开国大典》一文后,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此时你正在参加群众游行,而你是一名摄影记者,你准备拍摄哪个镜头,为什么?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了,同学们就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个个跃跃欲试,说开来了。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境,学生从何说起,说什么,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所以,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提升,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4、创新文本中重组学生的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要点,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学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富饶的海洋》等课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导游”与“游客”进行对话;学了《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已知文本进行了再加工。这样的设计,既发展了文本,超越了文本,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但是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有一定的区别,两者必须兼顾,辨证处理:一方面从阅读教学角度用好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生动的话,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抓好阅读教学,为我们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人、社会的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打开话匣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那么,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正如课标中所说的: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税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学教育上,更是针对财务类专业的学科,所以税法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会类专业中的必修科目之一,而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资格考试当中,也明确了税法所占的份额,这充分的体现了税法课程对财会专业的重要性。面对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税法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有目的的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这对于将来学生就业后的实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财会税法理念的教育,所以当前我国税法科目的教学正处于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理论外,对于纳税筹划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向就业岗位的时候,养成更加严谨的财会意识,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二、当前高校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税法科目的教学是建立在理论结合实际之上的,其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而税法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这对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在科目的教学安排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此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手段,在课堂内外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我国的税法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老师授业,以老师的讲述内容为核心教育方式,同时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相对忽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以后就业的实践,而是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当然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对于课程没有什么求知欲望,仅仅是以老师讲述的内容为主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情绪,没有创新意识。
1、课堂以教师为主。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税法的教学大多遵循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整堂课由老师一人进行讲解,而学生则是安静的在课堂上听课以及记录重点,而这种从头到尾的讲述教育方式,是比较枯燥的,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任何影响,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走神的情况,更不必谈什么课堂的气氛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老师的思想去替代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仅仅是听课记錄,而他们对于理论所产生的原因,完全无法理解,更加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引入。
2、理论教育为主。
目前税法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为主,老师自身并不重视实践教育,在课程讲述分析当中,老师给学生进行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分析,并不会过多的去分析关于税法的实务性工作,更会做一些延伸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工作能力,甚至学生通过学习仅仅掌握理论,而对于实操则是一概不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生以及财会视野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旦走入工作岗位,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便会无法适应。
3、考试是学习的目的。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当中已经喊了十多年了,但是作为高等院校,在教育问题中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那么税法的教育也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学生和老师上课的目的都非常的单一,那就是考试能否过关,双方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情况都不是非常的关心,学生上课主要是不同的记录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而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讲解考试的重点,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没有好的影响的。学生用功背诵难点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这样的成绩和实操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对于未来走上财会岗位的学生,没有什么价值。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有超过90%的院校有开设财会类的专业,而财会专业也是目前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和报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00名高校学生,就有10人是学生财会类专业的,这个比例在本科生当中会更加高一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也越来越低,而财会类专业的就业更为困难,本科生的就业甚至低于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类学校。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越来越多,而实际的财会专业培养教育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在几年的高校学习阶段,并没有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往往停留在理论的掌握上,这样的学生在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我们都很清楚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通常会更加倾向有工作经验的人,来为公司创造更加高的价值。甚至会有些公司高薪聘请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做纳税筹划。所以高校在进行税法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纳税筹划能力。
1、初级会计师职称。
目前的高校院校通常的教育方式还是教学为主,学生在毕业时会需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而职称也是高校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能力是建立在纳税筹划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的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环境当中,所谓的专业能力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所以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还是以专业技术职称来作为衡量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检验标准,这样的衡量标准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来界定。因此,初级会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仅是指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需要树立实操为主的教育目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建立纳税筹划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增强实践能力学习。
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中,纳入实训的时间,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讲实操的能力放在教育内容的重点,学生在学期内可以安排一些实际工作的内容,将纳税筹划实训纳入整个税务学习的教学当中,当前中国有一个关于税务执法的资格考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税法期间进行专门的学习来完成资格考试的准备。是学期内实训的工作安排可以使综合的纳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可以安排去政府事务部门进行学习,也可以安排到关系的企业去进行实习,这样也是为了学生提前准备,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外语、计算机技能。
当前的工作需要全面型的人才,所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也要不断的增强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我们都知道在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外资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越来越大,除了英语的通用语言外,还有些小语种的学习,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部分其他语种的培训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术语。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也非常的重要,目前高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国家也有相关的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这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特别是如今网上纳税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所以纳税业务导向已经开始变化,财会专业的课程也更要与时俱进,未来的纳税业务学习更需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
纳税筹划工作具有综合性特點,所以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纳税筹划相关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在教育时需要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以企业实操为主,利用专业知识着眼未来的企业利润增长,通过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工作,在税法规定的合理合法范围内,为企业减轻税负。树立学生未来工作的正确观念和方向。跟学生强调进入工作后,需要保证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合法的规避纳税风险,同时不断的增强税法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加会计法律知识。
四、结语。
高校的主要教育目的还是为了社会和企业在服务,上文中我们提到财会专业的学生通过目前的教育在实操方面的能力是十分缺乏的,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很难应付走上岗位后所需要面对的工作,所以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在课堂更应该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税法课程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课堂上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应对实际的能力,所以学校在税法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纳税筹划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让同学们通过大学的教育能够掌握更多专业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李晓红,谢晓燕.会计之友(下旬刊).(10)。
[2]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吴莉萍.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3]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j].张艺.中国投资.(s1)。
[4]中小企业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建议[j].杨宇.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9)。
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们健康体魄和意志品质的较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质下降,缺乏竞争精神。
体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一些学科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健康、轻松、愉快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探索以群体活动为基础的快乐体育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具体做法如下:
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情况:一个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新问题;在一个活动结束时会蕴涵另一个问题。如在上《学跳大绳》一课时,学生练习后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同时,他们想到:有没有别的跳跃方法呢?单腿跳、双人跳、跳跃传球等高难度方法不是更有意思吗?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学习内容,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的及不同环节教学活动特点,用不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把质疑问题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问中学。
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运动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运动情趣的产生和运动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有一些会与你的教学主题相违背,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根据运动项目纵横联系,改变一下练习形式,投其所好把学生引进运动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当学生在运动情绪高涨时,教师不防运用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体育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最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不断的提高和满足学生的.运动情趣和欲望,教师应采用高要求,由浅入深,逐步淡化难度的多变和分解的教学思想,去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3.提高训练难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练习,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之后,一些有难度的教材在这个时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不断地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满足他们运动的欲望,教师应采用由浅入深、分解教学、逐步淡化难度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投到学习中去。支撑跳跃、中长跑、技巧等项目可采用变相和分解的形式去训练学生,当学生掌握了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他们的运动情趣也自然产生进一步升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运动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先充分运用体育设施、仪器及各种教育手段、方法,以便于学生萌发运动意识,产生欲望和情趣,升华对运动的感情,主动积极的参与运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而运算能力则排在其余诸能力之前。可以这么说,数学就是计算,离开了计算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计算能力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从平时练习,考查来看,目前初中学生的运算能力薄弱,速度慢,走弯路,常出差错。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及商不变的性质。还有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进行简化的依据。牢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高度重视做题层次。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些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计算后不检查等,致使计算的正确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规范的书写,图形准确,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步骤要全面,特别不要省略步骤,因为教师省略一步,学生就有可能省略十步,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少用甚至不用计算器,过多使用计算器会降低计算能力,减少思维能动性,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性和计算惰性,离开了计算器就不会计算了,所以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注重计算方法研究,计算方法的不恰当也影响着计算的准确性,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科学的分析和思考,所以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因为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可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训练时,要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计算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参入的积极性,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练习需少食多餐,保持新鲜感。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每天2~3道题,适当减速少课后作业,防止作业和练习的题目过多,出现计算疲劳,计算失误过多。
同时,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限时口算、同桌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另外,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不吝啬的大加表扬,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正面引导,不断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真的进行计算,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符号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是想方法。例如,因式分解的学习直接影响分式乘除运算的学习,因式分解不过关,就意味着分式的乘除法就无法过关,因此,搞好因式分解的教学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1.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对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2.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
3.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二、提高改变意识。
1.教师吃透教材,掌握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课的语言精炼、力争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清晰,在学生头脑构建起正确清晰的知识结构。平时教学抓实,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2.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找。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计算时不打草稿。
”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三、分析原因。
1.当前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工作有引导、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功能,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习惯,必将影响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2.一些同学计算正确率不是很高,反映了这些同学的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乘法口诀不熟、进位加法不熟等);可能缺少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可以说是学习习惯),如验算的习惯等(大部分学生一做完就交);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忽视了“估算”的作用。这一点可能是我们平时教多练少的关系。
四、制订措施。
1.对教师:
第一,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补缺补差及答疑辅导,并分清情况,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做好示范,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课堂上,板演符合规范,做到既言传又身教。讲评、作业和试卷批改等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
第三,经常鼓励,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使严格要求能够坚持下去,还必须经常激励学生,使他们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给予认同,并对执行计算规范保持持久的兴趣,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习惯。例如:现在圆柱体的体积教学我们丝毫未放松计算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大多数能够利用简算,25找4凑整简化运算步骤,提高计算正确率。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渐重视,高等教育的大力普及,以及全面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大专院校的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对传统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大专的教育既与传统的本科教育在管理和教学上一脉相承,同时也有着其本身不可替代的管理上和教学上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应异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以及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对培养全面发展,解决实际能力强的社会实用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永远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被动的学习会令学生日渐失去了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只是一味性地接受输入的知识和机械化地记忆。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这种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能力与技巧的要求之间的脱轨令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屡屡犯错,挫败感十足,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另外,在将来的工作当中,学生不可能再依赖老师来监督和指导学习,而只能依靠自己在学校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学习与摸索,独立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职业转换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胜任工作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因此,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3大专院校教学的特殊性分析。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为大专院校的学生打下了基本的知识框架,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大部分都是知识基础不够牢固,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对大专院校的学生不能延续基础教育的知识灌输为主,练习巩固为辅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异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讲座式教学为主,论文调研为主要考核方法的`教学模式。大专院校教学应该是知识传授和学习方法培养两手抓,趣味性引导性教学,而且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1转化教学模式和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传统的观念里,老师更多被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另外,大专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步入成年的过渡期,因为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这些学生的想法和情感都不够成熟,但他们期待自己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互相的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会直接影响其对所教课程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并直接影响学习的(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08页)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专院校的学生对所学的很多科目并不陌生,比如英语、语文等,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而且课程的难度增加,便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再者,部分大专学生强迫自我学习是因为背负着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功利性太强,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的不同,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灵活设置话题,增强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再者,课后作业除了基本的语言运用和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检测,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和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能力的乐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指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应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叛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与尝试,善于发现自我学习能力的强项与弱项,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量身定做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2)鼓励学生从互相交流中不断学习和自我改善。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作业都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可以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竞争,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再者,也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另外,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个分析与总结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4.3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反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应该避免使用否定和消极的语言,代之以鼓励性的语言,对取得的成绩放大肯定,而中肯地面对错误与失败,同时,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难处并与之并肩作战。
(2)多种形式与方法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设计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避免盲目丢给学生一个超越其能力范围的问题或任务,这样会造成严重的打击,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或顺利完成任务时,要及时地赞扬和肯定。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其发挥特长的机会,比如让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做小组长,安排电脑熟练的学生负责ppt的制作,而会绘画书法的学生来挑起板报设计的大任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多想方法,多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学习的乐趣,总结学习方法,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参考文献。
[1]黄辉.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2]田夕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3.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平时看见过修建房屋吗?“有的说“看见过”。
“那修建房屋先修什么地方呢?”这时,基本上就没有人知道了。于是,我接着说:“修建房屋要先修地基。”
同时,辅以视频,让孩子们清楚修建房屋的过程。“如果地基不打牢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接下来播放了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中一栋在建的13层楼房整体倒塌的视频。
看完后,我继续谈话:“同学们,地基不打牢的后果严重吗?”“严重。”“其实,我们数学里面的计算就和地基的作用一样。
如果不把计算做好的话,我们的数学王国也会像刚才画面里的大楼一样会倒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计算搞扎实,这样我们的数学王国才会越来越辉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一个人只要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能力,变低效为高效。
(一)通过讲述数学家小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喜欢听故事几乎是孩子们的共性。其中,我就给学生讲述了高斯小时的一个出名的故事:有一天下午快要放学的时候,有个班上的很多学生不大遵守纪律。老师就有意要轻轻地惩罚一下这些孩子,于是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数从1加到100):1+2+3+4……+97+98+99+100=(),算好后就放学回家。“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这道题吗?”好多孩子都摇摇头。“那我们接着听故事。”
学生们赶忙拿出纸笔进行计算,但有一个孩子却没有动手,好像在思考。很快这个孩子算出了答案。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个孩子的名字叫高斯,那一年他才9岁。
后来,高斯成为了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听完后,学生们对高斯崇拜得五体投地,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一题多算,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平时的计算教学时,要善于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在二年级学习乘加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是一道看图列式计算题,画的是四盘桃子,前面三盘每盘6个,第四盘有5个,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孩子们几乎都是这样列的算式6*3+5=23(个)先算6*3=18(个),再算18+5=23(个)。
这时,我问道:“有没有其它算法?”孩子们慢慢地进行着尝试。终于有孩子又有新的算法:6*4—1=23(个),先把最后一盘也当作6个,就有4个6,得24,多算了1个就减1个,得23。
然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一种算得快些?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二种算法要快得多,这样就激发出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能力强了,笔算的速度就快,计算的正确性就会提高。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加法、减法口算的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对后面乘除法的计算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如学生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有些学生遇到这道题就发生了错误:389*28,第1步算389*8本来等于3112,结果有的得3002、3222……问题就出在7+4等于多少没有算对。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法国学者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好习惯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
往往有些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但还是发生了错误,主要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这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教”了。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呢?要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必须先了解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般由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和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等。了解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之后,教师就可以从自学能力的构成入手去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了。
首先,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学而有识。
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用词数量,基本的语法、修辞、文学史知识等。教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数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把学生当成容器,把自己认为好的知识全部灌注进学生这个“容器”中去。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学生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45分钟的课堂,除了教师讲还是教师讲,教师承包了一切,学生哪里会有时间去把知识消化呢?这必定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致使学生学而无识,这样的效果当然不会好。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学而有识,把学到的知识储藏起来,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务必合理利用45分钟,尽可能把时间让学生去实践。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了,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一切都待老师讲,即使讲过了,由于学生没有经过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了多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节课都上得既轻松,又重点突出,又省时间,就在于魏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尽量给学生多读书的机会。
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作“摘要”或作“提要”。
其次,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学生学而会用。
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等。工具书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查阅及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翻查工具书。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像、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听读写较专注集中,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像较丰富多样,判断、分析和综合较深刻严密,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较正确灵活变通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训练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与分配注意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要运用背诵等强化记忆的方法,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引导学生记忆背诵一些名篇名作或典范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智力品质的一个方法。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后,培养学生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
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高涨的学习热情,有较强的语文学习意志等。要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必须深化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自学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在这一点上,魏书生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让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给学生讲教育史,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多年来,魏老师除了用较短的时间指导学生学完统编教材、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外,还增加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和学习都比较实用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
“自学能力属于特殊的能力,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教之教”,授给学生以“渔”,而不是“鱼”。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信心百倍、兴趣浓厚。
以上是笔者对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一点体会。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还须不断探索。愿教改的百花坛中绽放出更绚丽的教改新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并且阅读能力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才能够主动并有感情地阅读,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控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多样化的,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增强阅读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宽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可以对语言形成自身的理解和审美,起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成语接龙,情景表演等。
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习惯的推动下爱上阅读。当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采用“指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用手指或者笔尖指着课文内容一字一句地阅读。指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进行阅读,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指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就会停下来查找资料,必然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科学分析指读教学的利弊,适当纠正学生的指读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和段落标记的习惯。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词句、段落等进行标记;对自己认为经典的语句,优美的段落等进行批注;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想写成日记或作文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科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清楚不认识的生词,不明白的句子,领悟文章的大概意思,为后续的阅读作准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便于课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教師在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层次挖掘课文的寓意。例如:在学习《灰雀》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引导学生用横线画出表达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从课文中哪些片段能够看出灰雀招人喜欢等。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字词,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掌握文章重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灰雀》这篇课文中,要问问列宁和小男孩是否都喜爱灰雀?如果两人都喜爱灰雀,那么爱的方式有哪些不同、你更欣赏哪种爱,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即:列宁爱鸟更爱孩子,懂得知错就改就是诚实的孩子,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创作的思路,从整篇文章理解重难点内容。比如《灰雀》这节课就是从人物对话入手,通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局限在课文的阅读上,课外阅读内容涉猎十分有限,而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结合课外知识,拓展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儿童圣经故事》《舒克和贝拉历险记》《蔡志忠漫画》等。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相比,更富趣味性,阅读起来简单、形象,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逐渐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结合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是提出竞争来增加趣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规范性要求“你们能绘声绘色地读一遍题目吗?”“看谁读的更流利、更准确、更形象?”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认真地进行朗读,要充分利用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并适时做好恰当的点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竞争意识。二是创新方式来增加趣味。在记忆性阅读上,如背诵口诀等,要允许学生展开联想,采用多种“装饰”手段朗读,可以利用唱歌读、打拍子读等学生乐于采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数学名词上,也采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增强记忆,比如对重量“吨”和“千克”的对比记忆中,读“吨”时,语气上加重、语调下沉,而在读“千克”时语气急促、语调上扬,从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上明显区分出名词表达意思轻重。三是引导思考来增加趣味。在数学阅读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抢答的方式来讨论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例如在读应用题时,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题中隐藏的“秘密”来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发现,让学生历经一个模糊、思考、清晰、明白的过程,在过程中引发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从而不再认为“读”是枯燥的。
一是选择好数学阅读的主题。选题上要适宜、适度,要完全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题要确定是不被学生认知,但多数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能够切实解决,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不会因为选题的陈旧而感到索然无味,也不会因为选题的难度而导致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以。二是掌握好数学阅读的进度。教学速度应该以多数学生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不能因为进度过快导致多数学生无法理解阅读内容,也不要因为进度太慢导致学生阅读和解答热情的降温,所以说阅读进度的把握要适度,不适宜过快或过慢。同时在学生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随机而动,根据当时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三是把握好数学阅读的难度。选择的阅读材料要难易适中,阅读材料的内容太难,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便是通过很大努力暂时也理解不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大脑进入疲劳状态,不但使注意力难于集中,反而由于对问题无法解答而产生懈怠,长此以往,就会对所有问题厌倦或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
首先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解读后,将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计算这样一道应用题时:“妈妈买来了5个苹果和25个梨,请问________?”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延伸出许多问题,诸如苹果比梨少多少个?梨比苹果多多少个?梨是苹果的多少倍?等等。在学生补充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做适当提醒,比如怎样形成加法算式,怎样形成减法或乘除法算式,加减乘除运算的形成各有哪些种不同的提问方法,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数学阅读进行拓展。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去破解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思考和踊跃表达的机会,例如在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数据统计方案,并通过讨论法、小组研究法等方法来充分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在详细观察不同的统计表述图表后,进行认真思考,并对几种不同的统计表示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评判几种表示方法的优劣。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无拘无束地进行充分讨论,无疑是很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不同表示方法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步从了解事物表面到深入探究事物内在,形成拓展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出数学阅读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发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作如下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依此作为突破口,创设化学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化学的兴趣。
首先,在开课前带领学生打扫实验室,整理、检修仪器设备。第一课的地址选在实验室,边做一些趣味性实验,边展示、讲解部分贵重仪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并在适宜的晚会上做一些魔术试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欲望。
其次,向学生介绍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创业史,提高学生对化学课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在教学时采用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等教学方法,及时补差并结合增开演示实验,利用挂图、录像等直观教学不断强化巩固兴趣。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读。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化学课的阅读方法可分为通读、精读、选读、对比读。
(二)记。“读百遍不如抄一遍”这句话强调了记笔记的重要性,说明记笔记能有效地积累知识。
(三)练。练即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做。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直接获取化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并为此苦恼,我想其原因主要有:一没素材写,二害怕写不好。要解决这些困扰学生的问题,写好作文,可分三步:
一是积累素材和训练表达,
二是富有情感的评语,
三是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一、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
积累素材,主要有以下途径:
1、阅读与摘抄: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记住其中的重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并能在写作时选择应用。
2、观察与思考:作文源于生活,无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不会观察。要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
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然后就是反复地进行习作训练。
a、坚持写日记。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晚上,把一天中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第二天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谁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经过积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b、倾诉心里话。学生有心里话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作文畅所欲言。
二、教师富有情感的评语。
学生写完作文后,会期待着老师的评语,也格外注重老师评语的内容。老师要在批改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发现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注意学生的个性所在,在总批时再特别点出来给予肯定。写评语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学习表现,时时注意学生作文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并在评语中给予提醒。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写到评语里。在写作文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要及时指出,提醒学生应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应改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学生自改作文,开始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应结合范例作文进行评改并调整作文的评价标准,不以草稿论成败,而以修改稿的水平定优劣。只要改的好,哪怕只是一点,也要给予肯定。
1、佳作品评,完善提高。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认同和赞赏。每次写完作文后我都设计佳作品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写得好的同学在班内朗读自己的作品,交流优秀篇目,或者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断、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谈出好在哪里,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层次在班内交流,满足学生的表现心理。让学生找出自己之不足,激发再次修改作文的动机,以达到本次习作的最佳效果。
2、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组织学生评改,方法力求灵活,形式力求多样。如:互评互改,将学生搭配小组,互相修改;自评自改,每次作文时,先写出初稿,批阅自改后再写出修改稿。把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评课”真正变为以学生自改为主的“评改课”。
3、抓住重点,讨论评改。老师选择较典型的需要修改的习作重点段,让学生共同讨论习作例段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方法。对学生提出的修改点与修改方法,教师要善于辨析。可将修改的前后两段短文同时出示,让学生从中领悟批改方法,以便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自改和互改。
总之,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只有在学生读和教师评的有效结合中,我们学生的作文才会出逐渐提高。
你是否听说过超顺磁效应(superparamagneticeffect)?这是一种限制可用硬盘的大小的理论,(比如,不能超过120g等)。简单来说,就是当磁盘上的磁体区变得太小时,它们将不能在室温下保持磁的正确方向,就会产生空比特。空比特=丢失的数据=无用的存储。因此,研究磁存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法。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超顺磁效应。因此,硬盘工程师分析了目前驱动的结构。现在的硬盘所使用的数据存储采用的是纵向记录方式。打个比方,硬盘好象一个平台,上面有很多很小的多米诺骨牌,每块骨牌代表一个比特的信息。在纵向记录方式下,每块骨牌都是按磁力的南北级一块接一块的平行放置在磁盘平面上。当每比特数据靠得越来越近,就可能发生超顺磁现象。
解决方法:垂直记录。
正如您所期待的,磁盘使用在垂直记录方式下与纵向记录方式下是不同的。垂直记录方式下磁头更加出色,因为它的工作范围更小。而且,另人吃惊的是,垂直式与纵向方式相比具有更好的容错性。
在水平记录方式下,每个数据位的南北磁极与临近数据位的南北级相互吸引和排斥。但是,在垂直记录方式下,南北级垂直向上或向下,就解决了磁极之间的冲突问题,减少了空数据位的数量。新旧两种方式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数据位下面软件底层的叠加。这个新的平层提高了硬盘磁头读写的可靠性。简单来说,这个新的层阴阳级更为稳定,避免造成硬盘系统不稳定。
对于您来说垂直记录有何意义呢?如果只需增加少量成本就能获得10倍存储容量的话您会怎么想?垂直存储方式,做为数据位摆放方式改变的产物(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改进)将有可能将现有存储能力提高十倍。不过这些新的磁盘最终也会碰到超顺磁效应,但是科研专家们已经在全力开发新一代磁盘了。
垂直磁盘已在市场上出现,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说明这些磁盘设计得有多么巧妙:这些磁盘只改变了记录方式,但依然能用于现有接口,也就是说你也可以在现有系统中加入这样的磁盘。例如,您可以购买一块带有并行或者串行ata接口的希捷momentus5400磁盘。
日立公司制作了一些短片解释垂直记录技术。如果你有flash,可以看到这个三分钟的短片。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就必须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1.1巧留学生预习作业,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预习作业要巧设悬念,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注重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趣味谜语、写作背景,相关的、生活经验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自学兴趣。
1.2适当预留课文给学生依纲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可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学(根据内容的多少和前后联系可以分段自学,亦可整篇自学)。自学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点、能力点(主要是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加以落实、整理,找出重点、难点问题,小组讨论、组际讨论(此时,教师可进行巡堂,适当指导个别问题),最后将难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坚持做到:尊重学生,归还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探索,使其畅所欲言,达到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将学生真正推到其主体位置。
2.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教师应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自学需要欲望,欲望始于需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启发学生自学时应把握时机性.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答问题的知识与方法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自学教材和有关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和解答方法.这就要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
3.启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因而必须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新的课程准编排的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为师生的共同再创造留有较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宗旨服务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方法,语文教师常言教无定法,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节课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种种教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教学准则,进行学习形式的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他们。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自主探究,扩宽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我们如果有意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狮子和鹿》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育意义很深,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阐明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的道理。并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如:学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所吸引,就仿佛被作者带进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也似乎并不是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此时此刻,他们已对黄山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老师和你们一样真想去黄山看看,课下让我们再去了解黄山,把书中没有介绍过的石头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那里你不知名的怪石起上名字,再画一画,然后我们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的介绍飞来石,有的介绍狮子峰,有的介绍仙人晒靴,有的介绍炼丹石,有的展示自己画的图片,还有的拿来录像带放映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让孩子们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进行客观的评价。
《画杨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老师说的那段话含义深刻,它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并要求背诵。即: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教学前,我拿来实物杨桃让孩子门去观察,前后左右去看,然后去说一说你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理解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及看到的杨桃画一画,果然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更奇怪的是有的竟画成五角星。当时我抓住这一情况故意发出疑问,露出不解神情。
师:这是为什么呢?杨桃怎么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生:我知道,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是因为这个同学和我们坐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画的就不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懂得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很自然过渡到这段话,屏幕出示,使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段话内涵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这一环节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减少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这样要比老师干巴巴地直接讲道理效果更佳。
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回家自由选择一物观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强化了教学目的。
三、学会质疑,扩展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让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学生在质疑时,往往提不到点子上,教师应给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提问,使他们达到爱问,更善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也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论文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呢?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在四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能熟练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估算。而在下学期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运算定律及性质,积累一些简算技巧。
可见,只有深钻教材,明确计算教学的侧重点,才会有的放矢。
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正确把握算法,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突破。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只会熟练地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在此基础上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除法的笔算、估算时,如果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试着类推,然后小组讨论,进而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学生不仅掌握了口算、估算、笔算的算理,而且在争议中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强弱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必须严格、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因而首先要抓好基础教学,引导学生切实过了基础知识关,为计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四年级的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让四年级学生的口算熟练,并做到脱口而出,需要分阶段完成:
(1)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后,要求学生每天自己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即11*2,11*3……一直练习到50*9,然后返回来练习,连续复习三四轮,力争让全班熟练掌握5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样做,不仅夯实基础,而且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五年级时学习约分打下基础。
(2)基本掌握50~59的前三个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即50*2、50*3……学生掌握了这些常用的乘法计算,不论是计算速度还是准确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3)在学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后,每天课前用3~5分钟,练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
如140÷70、143÷70等,以此训练四年级学生除法的计算速度。
(4)运用积商的变化规律、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如32*25=(32÷4)*(25*4)=800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计算技巧会与日俱增。
(5)计算练习注重对比学生在计算中,对于一些初看有些相似的题目,计算时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造成错误,所以对这类具有相似性的题目,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对比中清楚认识两者存在的差别,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行计算时加以重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25*4=100这类题目是学生计算时最容易出错的题目,经过分析对比,学生的认识会比较深刻,在以后的计算中就会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计算的实效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四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在培养他们计算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习惯也是必要的。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楚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打草稿的习惯,保证计算准确无误。
3、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平时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演练的习惯,把检查当做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
检查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总之,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勤动脑,多试验,尽量找到科学的培养目标,提高实效性。
计算是贯穿数学教学的主干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呼吁我们教师、家长和孩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以重视,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结出丰硕成果。 今天,朴新小编得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牢固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候看错或写错数字,有时候用错公式,忘了进位或退位等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有关计算方面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如在算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知识的形成。法则教学可以进行尝试探究,总结定律,计算公式可以探索推敲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体验,经历过程对这些基础知识必然印象深刻,从而牢固掌握。
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
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
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掌握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算理,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从而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理解算理是计算正确的保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分析算理,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领悟算理。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牢固掌握算理,抽象、概括出计算的方法,发现计算的规律,创造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使计算更方便、快捷,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性。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1)指导学生用划线法,确定运算顺序。学生通过用划线确定运算顺序,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2)把算式用文字题形式叙述出来,指导运算。(3)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点拨、指正。
注重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口算的训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其次变换方式训练。课堂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
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再者就是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家长口算钱数,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听算,看卡片口算,运用口算本练习,在训练的层面上采用先简单后复杂,先求正确再求速度的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口算技能,同时对有关数据要求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速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拿2014年秋学期期考来说,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尖子生在计算题中失分都相当严重,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也会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哪一门学科,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好,学习数学更不例外。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低年级段的采用游戏、活动等手段,中高年级学段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书写习惯,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写工整,题与题之间要对齐,不得涂涂改改等,其实这些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习惯,认真了,错的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计算能力就提高了。有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的错误。
历史作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史实的情况,才能够将历史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起来,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史实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历史教学的课后教学情况来看,可以看到当前的历史教学在课后的复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记忆,而没有能够将历史史实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进行背诵,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其效率难以达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思考,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往往不够浓厚,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史实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对较远,不能够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具体的影响,这样就容易导致这些学生难以将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更好地连接到一起,这样就导致了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难以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针对当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他们给学生搭建好有效地平台,而且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来源。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历史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将历史课程预习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能够查阅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角色,让自身从讲授课堂理论的角度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空洞的历史史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其中,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更加完善地提升了日常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不仅仅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认识,而且还应该努力提升其日常教学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也需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将历史教学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起来,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历史教师应该做到统筹兼顾,从教师自身到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应该努力来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同时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学生树立起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