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专业21篇)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不仅仅是列举事实和数据,更要对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总结。9.总结范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学生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在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加强学校在学生就业中的核心作用十分重要。
关键词:就业学校核心作用。
0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当前整个就业形势处于一个特别严峻的时期。探究其形成原因,我们可描述为“三撞车”,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学生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三者就业需求过大且就业市场相对萎缩造成。因此,高职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高职院校要发展,除了硬件要满足需要外,离不开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三个基本方面。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1.1就业率影响招生规模。出口影响进口,招生难的症结在就业难。就业是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愿望,如果看不到就业前景,自然就影响上学的积极性。学生及家长们知道如果毕业后就业无望,不仅白白付出高额的直接成本,还失去了高中毕业后直接去打工挣钱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命运,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前途。
1.2就业率反映教学质量。高职学院必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一切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的着力点。高职教学工作的依据,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两个方面,后者是第一位的,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组织教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一张就业通行证。如果我们教学活动都不适应市场需求,对学生就业没有帮助,那么我们自认为多么重要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对国家和社会也毫无意义。因此,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1.3就业率展示办学特色。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职业方向,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将来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属于“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如果高职学院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没技术,实用型人才不实用,职业人才无职业,那必然失去其个性,最终也将失掉其根本。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压力也逐年增长,创业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就业的新途径。创业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在创业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同时开展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对促进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大力提倡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因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下滑严重,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大力鼓励创业教育,鼓励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更切合大学生个人进步的个人需求帮助他们用个人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前提下,我们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为促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1.创业教育的良性现状。创业教育这一领域在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的初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比例较低,有较大发展空间;创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提倡下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如下。首先是高职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91%的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7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其中11%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一定会创业,9%的学生表示如果无法就业就选择创业。在选择创业的原因方面,7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创新能力,36%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32%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在创业实践中,24%的学生有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经历,2%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的经历,其余的74%的学生表示从没接触过创业实践活动。而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学生中只有18%的人认为自己的创业是成功的。关于阻碍创业的最大因素,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35%的学生表示资金为创业的最大障碍,其余的65%的学生认为社会经验及相关社会关系为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由此可以了解到,这三项为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调查显示,69%的学生表示创业教育应该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独立性、适应性和抗挫折能力,表明创业教育应该涵盖较为广泛的内容。
2.创业教育的失效现状。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各方面体系不健全,缺乏经验,同时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现实脱节,没有办法付诸实践。关于创业实践,校内创业街是某些院校实践的最好例子,由学生进行开店,这是处于初期的创业方式,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资金投入较少,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推广。但是这种实践方式的缺点是,因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此外,学生此类型的创业主要提供的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服务,对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明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足够完善制度辅助和氛围熏陶。我国相关的创业政策不够健全,创业服务没有做到位,给自主创业设置了一些壁垒,导致创业教育的欠缺。而良好的创业氛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给有条件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新、开放、自由、包容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大环境中耳濡目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素养。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摸索阶段,自身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校不能提供整体引导,缺少创业氛围,无法提高学生创业素养。
1.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不够准确。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创业教育方面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在就业率高的情况下对于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水平。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也存在认知不足,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是“赢利”,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贩卖产品,更有同学认为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开展的培训。最后,便是家庭和社会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明显不够,部分家庭并不支持孩子大学毕业后进行创业。
2.创业教育师资配置不完善。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创业教育研究较少或者不够深入,从事创业教育人才缺乏。另外一方面,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自己缺乏专业的创业思维,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受此影响,很难有所创新和进步。针对创业这个命题,只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实践经验相对更为有用。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中,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开展具体的创业教育时,很容易只从理论出发,只有书中的理论支撑,无法完全输出创业的精髓所在。
3.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存在缺陷。有不少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或很一般,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理解较为空洞,仅交由相关部门辅助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并未进入学校常规管理范围,缺乏系统性、组织性的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在高校服务体系方面,并未形成相关产业链,与社会联动较为不足,理论与实际较为脱节。在创业教育方面,实践相对于理论更为重要,大部分并未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
通过对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教育的多方走访和调查,该校建立了一套创业服务、教育、指导和管理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
1.转变创业教育的观念。首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中,着力把学生往具有创业能力和突出素质两方面并进的创业型人才方向培养。其次,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等方式转变学生创业观念,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最后,加强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理解并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实践模式,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的相关观念,建立帮助学生创业的良好形式。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在学习教程方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通过组建专家、教师,科学系统化编写了创新创业相关教材,结合该校开展的素养教育工程,大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加强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与融合,还完善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通过创办创业大赛、校外创业孵化园实地观察与交流、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总体而言,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受到实践性强又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突出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只有拥有一支素质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打造一支具有专职和兼职水平的教师队伍。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业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校和创业成功人士、创业研究人士的联系,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更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4.注重创业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建立。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大力搭建创业实践基地,除了校企合作确立实践基地,还在校内建立了“学生创业实习一条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进行创业教育在硬件上有极大的困难,因此积极地创建自身的创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有利于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基地基本模式较为完善,创业的园区设置在校内,在校外有更大范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样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
四、结束语。
尽管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政策以及教育氛围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所显示的问题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着眼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且尽力使其得到良好解决。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忽视以学生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诉求,缺乏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清晰地认识并进而准确定位高职创业教育,是科学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存在两种错误的定位,一种是过分拔高创业教育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院校过分夸大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功能,创业教育被提高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的高度。一种是过分降低创业教育的地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只在一些商贸类专业的部分学生中进行,所谓的创业教育实在是就业困难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目前对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两种偏差:第一种认识偏差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富教育,以追求经济财富为主要目的,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学生过于追求财富,而忽略了创业背后最深厚的东西,是对自身兴趣的热爱与探索;第二种认识偏差是第二课堂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一些活动,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课、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以上教育,缺乏创业的环境氛围和进取精神,主要基于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据麦可思调查,201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有xx%属于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小富即安”的心态较为普遍,淡化了创业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创业,都认为是“冒险的行为”,是不守本份。甚至有的青年人,宁肯背上“啃老族”的骂名,都不肯迈出创业之路。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平台,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校政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就业层面。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往往存在“学校热情很高,企业热情不高”的现象,很少有用人单位愿意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很少有社会风险投资商主动与高职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治理和经营。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同质化严重,简单的、共性的活动多,大多数院校创业教育没有和开设专业紧密结合,没有反映出本行业、本专业的特色,具体表现在,虽然各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开设的专业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把开展的创业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开办书吧、网吧、休闲吧等地摊式的活动,创业项目也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行业。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于院(系)政治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一般性的开展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尚可,然而对于创业实践的指导,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由于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往往有心无力。极少数的校外特聘教师,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指导方式是开展讲座,缺点是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不能与学生长久相处,较短暂的指导行为居多,不能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以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要做到以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明确工作的重点。
1、持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要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深化创业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弹性、宽容、活跃、人性化的高校创业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业。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分认定、实践教学、弹性休学、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同时,高职院校应成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及创业咨询服务中心,组织协调解决在创业素质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对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协助。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制度走向制度化、科学化。
2、坚持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就业仍然是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主要形式,创业属于就业的范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从就业人数来看,就业仍然是主流和主体,而创业是个例和努力方向;从就业方式来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可以带动就业,对社会的贡献度要高于就业。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就业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措施。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能力的现代人才的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新兴的高级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6]。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对就业形势有正确认知,对自身综合素质有正确评价,树立远大理想,以创业的心态去就业,毕业后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
3、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xx年,彭刚出版的《创业教育学》一书中总结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其中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基础,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也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实施形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将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业的动力。
4、坚持创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高职学生创业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没有创业成功的自信心,没有执着的精神,有效的创业教育也无从谈起。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创业经历的身边榜样、杰出校友、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增强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和自信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高职学生执着顽强的意志。
5、坚持创业教育与实践演练相结合。
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创业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小微企业,或者依托社会上的小微企业,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在干中学”,实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来,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学生思政工作者和聘请的企业家组成的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既为学生上课,又带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引领工作机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创业计划、职业生涯等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创业锻炼。
6、坚持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对于就业,大多是被动选择,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岗位就业、岗位立业、开拓事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等是其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局限于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和专业特色,科学定位,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法规宣传、创业贷款制度、创业专项基金设立、创业者的环境及管理平台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创业初期需要资金,融资问题一直是创业学生关心的问题,创业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筹集到创业资金,资金的筹集是创业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家庭和朋友,或者创业的合作伙伴,而这样的方式仅能提供创业初期资金,如果要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样状态下的企业,该如何生存?如何筹资?国家和政府、银行可以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创业者自身可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作好税收筹划,达到减少投入、减少支出目的。
1现状分析。
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和激情,但对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光靠自己的能力和家庭社会的帮助不能解决问题,而银行贷款的条件相对较高,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十分困难,而对于大学生新创立的公司,没有资产,没有抵押物品,一般银行不愿意给予贷款,贷款很难实现。同时,大部分对国家及政府发布的创业优惠政策不了解,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资源有限,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去了解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2解决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使创业者获得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帮助性不大的政策,政府可以加大支持力度或者扩大享有政策的范围,从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才能对大学生带来帮助。对高校而言,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网站,通过网站技术发布政策,更新状态,使同学们能了解创业、看到创业、接触创业,但创业政策方面涉及的不多。因此,及时进行网站的更新,扩充相关创业政策、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等途径,加大网站的宣传力度。开通各种渠道,使学生广泛接触到优惠信息,对创业资金有信心。
2.2降低税率、完善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
创业者可从创业产品的特点出发,用创业产品作抵押,寻找更为灵活的担保方式,使得贷款容易实现;同时根据创业学生的资金需求,提供不同的融资方式,进一步的降低税率[1]。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政府及银行要关注大学生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持续的.帮助和优惠措施,如提供无息贷款、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
1)政府拨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应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种子基金,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针对创业项目的不同,设立不同基金。常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学院可以借助政府创业平台有利政策和专项财政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2)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广泛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创业成功的校友,一方面为企业作宣传,可以对创业学生起激励、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吸引资金注入,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原始部分,鼓励科研及发明等创新型产业,通过专家评审来确定可以资助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原则,形成了“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培育+创业实战”的“四纵式”梯次培养、实战融合的培养机制。为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了“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四横创业平台,占地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商贸创业街,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园,20余个特长生工作室和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者结合自己的专业、专长和技能,开展创业活动。创新、创意及设计成为创业项目关注的焦点。目前已初步形成文化创意区、技术研发区、电子商务区产业集群。
2.4鼓励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公司通常不太愿意投资早期的项目,因为项目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少,他们更愿意投资有经验的创业者,因此,创业者应更注重项目的特点,特别是创业计划书,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比较看重创业者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者如果想要获得风投的支持,必须出具一份有特点,有吸引力的创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份有吸引力的企业计划书应包括项目特点,以及该项目在目前和将来市场上的发展预测。而创业者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项目谈判的时候,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带上相关的材料。同时高校要帮助学生分析形势、做好创业计划书,协助学生获得风投支持。
2.5多渠道筹措资金。
对创业成功者进行奖励:在学院内根据创业项目经营情况,带动就业人数等条件评选创业之星,根据学生特长来设置各类奖项,如“企业实践奖”“科研奖”等,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需要在学院、学生中广为宣传,例如在宣传栏公示、在学院网站上报导,通过物质及精神激励使创业大学生获得认同感,同时激励其他创业者或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创业[3]。在校内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大赛发现、选拔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创业者本身:加强自身能力,主动争取各种资源,发挥自身特点,通过校内外勤工俭学、兼职等方式获取经验,收获资源,积累创业启动资金,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亲情、友情、交情为纽带,这种方式是比较容易获取的主要资金支持方式,同时也可为创业成功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创业者之间的帮扶:创业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及双赢,通过良性的竞争,创业者之间互相帮扶整合,共同提高企业实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除了通过自己资源获得资金支持外,还可以通过成员之间筹资分担创业经济压力,以获得足够的创业资金支持创业项目发展下去,但在此过程中,需明确职责,签订协议,注意处理好合伙人的关系,防止因资金问题造成内部矛盾。
2.6搭建创业者资金管理平台。
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管理,贯穿于创业的各个阶段,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各阶段都要注意融资监督项目实施,特别是在企业初创及成熟期时,同时进行项目管理,对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物流管理、风险控制、质量控制等进行全面把控,以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小组,聘请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深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一方面可以对创业大学生如何有效融资、规避风险等问题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为一些优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争取资金和投资,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3结束语。
创业者的资金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支持、需要创业者主动争取,完善大学生资金支持系统需要各部分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建高效运作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6。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进行调研数据归纳整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就业状况,了解了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状况,目的是让大学生自己和学校注重学习方法,并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了解其影响因素、方法和建议,从而提高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人才培养;能力。
1就业能力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和“电子商务”的定义各有不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伊始的英国,被定义为“可雇佣性”,也就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随着市场不断进步和变革,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和小范围的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并且就业能力研究方向主要是集中在高校的就业课程,以及职场培训等问题上。国外学者富盖特(fugate)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1];布朗(brown)提出,就业能力是找到并保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2];英国工业联合会(cbi)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激情和潜力的能力[3];hillage和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需要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时所需要的能力[4]。国内学者也对就业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探讨,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5]。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有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总和。
2.1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不对等。
目前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就业岗位空缺,但是实际现象是电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的状况。据新华社报道,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仅为20%。电商专业的大学生不是自己想干什么而是能干什么。
2.2大量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步入其他行业。
毕业后大量电子商务大学生步入其他行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稳定而且待遇比较好的工作,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2.3大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目标盲目。
目标岗位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需要哪些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6]。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利用搜集文献的方法对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而得到就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找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曾提出,新世纪就业人员应当具备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三大基础分别是能力基础、素质基础、思维基础;五大能力是资源确定、组织、规划与分配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复杂相互关系认知并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7]。国内学者张琛麟等认为就业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即大学生拥有某项专业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二是实践能力,即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三是心理情感技能,即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乐观对待所遇见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的能力[8]。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有多种,本文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忠诚意识、诚信意识;二是专业技能:如ps技能、外语能力、宣传策划能力、计算机能力、编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营销能力、驾驶能力等;三是思维能力:对一个事物或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反应和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fugate等构建的三维度的心理—社会性就业能力模型,包括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职业生涯识别[9];yorke和knight提出的usem模型,包括理解能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四个维度[10];pool和sewell构建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careeredge)模型,就业能力由高层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与底层的职业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经验、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情商构成[11]。在国内,杨旭华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度模型,并形成“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量表,用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12]。肖云等通过因子分析法采取问卷调查和配额抽样方法,对重庆市8所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找到了3个公共因子[13]。刘奎颖等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并总结归纳出构成就业能力的7个因子,分别为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的品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领导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14]。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六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是融合在专业教育中,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载体和源泉,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全程教育,而不仅以少数学生成功创业为目的,其重点在创业教育过程而非创业结果,即使学生将来不创业也同样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区别于短期创业技能培训,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为目的;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延伸,学生创业必将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不能创业,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将会在就业岗位上更好的胜任工作,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近年来,学院通过创业教育研讨、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在全体教师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的意义,理清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培训的关系,为全程开展创业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结构。
为落实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融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电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理论课程体系在学习专业知识基础上增加《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网店建设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等创业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计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创业实训,按照“学习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自主创业”的递进顺序进行实践训练,从而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在素质教育体系中,通过第一、二、三课堂,开展了创业模拟、创业设计、创业实践、创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信、创新、担当、诚信、守法、合作等优秀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是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延伸、凝炼和升华,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增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素质等内容,创业教育课程不能离开专业课程体系而独立存在。
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学团队,这是创业教育能否贯彻的关键。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首先全体专任教师更新职教理念,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把创业教育自觉落实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其次,每年组织专业教师不少于2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了解企业结构和运营流程,提高其创业教育的指导实践能力;第三,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创业培训师,通过创业师资培训、参加研讨交流会、考察创业教育典型、开展创业研究、鼓励教师创业等,提高骨干教师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更好的'开展创业指导;第四,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毕业生成功创业者为特聘创业导师,筛选并引进创业项目,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分析、设计、实践和评估。
四、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实践。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系统设计、严格落实,并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院系二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院级小组由教务、学工、就业、培训、系部等人员组成,负责校级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统一规划和指导创业教育工作。系部小组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2.成立创业教育研究室。
学院结合电商、物流等专业特点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室,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流程设计、风险评估、项目孵化,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营造氛围,指导创业实践。
3.奖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规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鼓励学生选修创业课程和自主创业,对创业成绩突出、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学分奖励。
4.形成全程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新生入学,通过职业和专业认识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之后通过创业设计、创业培训、创业模拟等掌握创业流程、分析创业风险、培养创业意识;最后进行创业实践,以真实的项目开展创业,如学生组建团队网上开店等,体验创业过程、熔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品质,进一步提升创业实战能力。
近年来,学院鼓励和支持各专业积极组织和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如电气工程、机制工艺专业参加山东省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物流和电商专业参加高职院校沙盘模拟经营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中成立了创业协会和各种创业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小发明、网络创业、校园创业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及毕业生成功创业者到校组织励志及创业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营造良好的多元立体化创业教育氛围。
6.打造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
学院校内建立了淘宝创业实训室、校园速递配送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基地、b2c实训基地、erp实训室等创业实训基地,并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
(1)构建以校园超市为载体的线下实体创业平台。
学院经管系商务综合实训中心按照一体化教学要求和现代超市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机制,以超市运营为载体,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任务,通过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式,在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商品采购与库存、物流配送与优化、市场调研与分析等方面开展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运营管理、团队合作能力。
(2)构建以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为载体的网上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承接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以地方特产如木鱼石、绿茶等进行网上营销,企业提供质优价廉货源,通过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并负责运营、维护与推广,培养学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方案解决能力和电子商务活动能力。
(3)构建以学生网上建店为载体的创业实践平台。
依托合作企业货源优势,指导学生个人或组建创业团队,进行项目考察,选择合适项目,进行网上创业,并通过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评估和创业孵化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体验,熟悉网上开店流程、技术要求、知识应用、运营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
(4)构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平台。
应用创业之星、商业之星等模拟软件,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角色分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物理和电子沙盘等模拟一个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情况,培养学生的战略、生产、营销、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能力,树立全局观念、诚信品质、共赢思想、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商业敏感度,提升决策能力及长期规划能力。
(5)构建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在校外选择有创业教育优势的企业,如联荷电商产业园、圣迪奥科技、富群商业集团等,建立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提前培养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毕业后企业根据个人愿望和能力提供资金、场地、技术及政策等方面支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随着职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创业课程设置单一,创业缺少政策及资金支持,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等,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学校制度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把创业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七
发挥学校在就学生就业中的核心作用,重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的措施:
2.1学校在教学层面的措施。
2.1.1专业科学设置,保证供需合理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学校要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在专业设置时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原则上应由行业、企业、学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比如,新专业宠物保健与美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能够应运而生,就是通过这些程序得出的。
2.1.2产学密切结合,保证供需一致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尽可能“零距离”贴近。课程安排与企业要求相适应,按照企业岗位在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加强企业需要的针对性教学。坚持教学现场和生产现场同步,实验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商课程设置。如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要,缩短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
2.2学校在外交方面的措施。
2.2.1搞好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就业中的指导作用人们常说最重要的公共关系就是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始终起到别的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就业方面的政策支持,无疑对增加学校就业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2.2.2搞好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就业中的关键作用一是成立学院董事会,由主管厅局、直属单位和行业基层单位等组成,统筹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及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平台。二是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组成学院发展与产学研合作顾问委员会,参与对学院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三是开展学术营销,做企业的人事顾问。就业指导部门可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课题的研讨会、研修班,免费邀请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领导参加,在学术交流中,引导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培育自身的毕业生就业市场。2.2.3搞好与校友的关系,充分发挥校友对就业的积极作用校友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每个学校都会有众多校友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领导的作用。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要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只要这样,校友们才会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而做好校友工作,一个重要措施是在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服务、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库等就业指导工作。
2.2.4借助教师力量,充分发挥教师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学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教师自身利益。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就业的全员参与,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干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一些学校通过专业教师的热情配合,慷慨提供他们的社会资源,每年可推荐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以上毕业生。
3学校在技术方面的措施。
3.1模拟职场,扩展就业学校要建立起上下联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培育校内就业市场。如举办校园招聘会,在学校当场推荐学生,企业进场招收员工,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对接。或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打包”式配送,实现学院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许多学校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都是通过这些形式实现就业的,比如,上海各高职院校、上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分中心已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小型就业市场,举办专场招聘会、信息发布推荐会及网上招聘会等。这种校际间联合建立的毕业生就业推广市场,引起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关注。
3.2利用科技,促进就业学校就业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具有运行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的网络技术,非常适合于学校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工作。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学校网页、学校就业信息网页以及行业在线,向社会发布当年毕业生所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信息。此外还可以加强毕业生个性化信息的介绍,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平台,提高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增大几率。
3.3技巧应用,成就就业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宣传,这包括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参加面试等,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模拟招聘、面试,让毕业生以最优秀的自我、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提高应聘成功率。
总的来说,学校积极主动,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尽一切可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具备现代职业素质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基本动机。
参考文献:
[1]杜言敏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山东人民出版社..。
[2]钟锦等.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八
创业教育理论来源于创业实践,最终也只有回归到创业实践本身才有意义。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使创业者能够更好地创业。现阶段,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虽发展迅速,但依旧处于重理论、轻实践阶段。与此同时,国外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会有计划的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2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早期创业意识的激发、后期创业技能的培养,到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作支撑。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包括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使学生们从小接触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能够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创业知识体系,更能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及创业能力的增强。
4.3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质量。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重点发展的教育形式,创业教育成果的质量需要由资金投入、组织机构、政策等方面的保障。要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我们既需要学术水平高的理论科研型教师承担创业课程,也需要企业家或行业协会的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素质教育相比,更具前沿性、广泛性和创新性,是一项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新的教育。与传统的素质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改革,避免过分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等传统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增设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通过开展交流沙龙、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落实创业计划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促使高校大学生创业理念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陈莹花,李思颖.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载体,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d].湘南学院,.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3).
[4]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
[6]俞海宝,冯元.中国近15年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劳动,2015(1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很多传统产业正处于转型阶段,由此也面临了大批的下岗问题,当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不断增多的现状日益严峻时,创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者、海归学子以及普通大学生。其中,大学生是一个最大且创新能力较强的群体,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具有良好的创新优势。
1.出台积极有效的引导政策。
从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及管理取向和办法措施现状来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深化正在各种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陆续开展。自从教育部高教司明确九所重点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当前创业教育工作也在各大院校遍地开花,通过尝试摸索以及试点推广等多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工作在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些城市主要是国内经济建设与发展成果显著的一线城市。
2.营造积极有效的创业教育氛围。
从我国应试教育阶段的基本教学理念来看,我国的创业大学生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灌输“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思想意识,显然“找工作”应该不属于“创业”的范畴。甚至一些同学想要创业做大老板的梦想也被不止一次地打击,在内心深处就已经否认了自己,其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状来看,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对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再加上创业之初缺乏经验,在创业中遭受企业排挤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但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与正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地方创业教育的法制化以及长效性,不仅要保护大学生的基本法律安全性,更要通过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创业环境,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本身上。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攀升。结合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看,其主要与创业的动机、态度以及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等内容相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创业环境。当前我国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舆论都在从各个方面讲创业、求创新,但是这并没有转变我国以“就业为主”的就业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受到“学而优则仕”的官本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学生安于现状,十几年的求学路只为了获得一份条件相对优越的工作,由此也就降低了创业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创业型社会。
创业型社会是指能够孕育出大量创新创业活动并且出现大批创业家以及创新事业人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创业的机会与想法,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支持与保护。要想建设成为创业型国家,我们就必须完善以下两方面工作:(1)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从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方式与途径看,绝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都是以学科作为划分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课程开展过程中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对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帮助。但是随着社会分化的不断完善,当前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就业指导的一个方向,但是其并不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框架,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依然十分有限。创业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专业的“创业学科”打造,从一开始就将创业作为培养的基本目标来培养人才,这样就能够真正提升创业的成功率与可行性。(2)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合理性与选择性。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发现,一些指导教师会让学生认清现实,尽可能控制风险的选择就业渠道,这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是件好事,控制风险毕竟能够降低就业成本,提升回本的“效率”。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全部“控制风险”的结果就是未来年轻的.企业家越来越少,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没有情怀也没有理想,最后可能连“保本”的就业机会都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合理性与选择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职业发展,也是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之一。
2.提升舆论的影响力与引导力。
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引导力,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新时代更为明显。由于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创业形式也趋向于良好的发展方向,这种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也代表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否认一些网络上散布的谣言以及耸人听闻的创业倒霉、创业失败自杀的事件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判断。从创业教育的角度看,对一些事件不要做过度的解读,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既要做好风险控制与预警,又要做到有勇有谋,敢于尝试,勇于开拓,这样的创业实践精神也将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技能与领袖能力,进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3.培育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氛围的打造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旋律与思想。首先要认识到时代的主旋律,做到配合高校校园打造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文化与创业氛围;其次是通过实施各种积极的引导政策,尽可能促进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是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将加强职业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教育作为未来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最终是要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观念,既要做到统筹兼顾,也要做到终身学习,让学生时刻都怀有创业梦想。
创业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不但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更是帮助高校承担起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在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建立长效的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全程化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指创业教育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环节,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要有所涉及;另一个层次是对大学生一生的影响和教育,这样一来,即使大学生毕业时没有选择创业,但随着其在工作中知识不断积累以及人脉关系的不断提升,其未来依然具有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创业教育本就是一项与时代关系密切的教育活动,并不像其他的学科一样具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流程体系,它更倾向于多层次、多途径的教学。首先,创业教育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创业教育要充分体现不同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培养创业骨干以及选择精品项目来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最后,创业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与高校的无缝连接,让创业大学生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创业环境中而专注项目本身,这必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业成功。
创业教育的层次化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与目标上。对一些刚刚接触创业的学生而言,还是应该以风险教育以及项目选择等方面的基础课程为主。随着学生对创业的难度、流程逐渐熟悉并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后,可以通过一些项目投融资教育以及企业发展管理与运营方面的教育来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以及项目发展能力,进而更好地规划创业路线,让他们认识到创业的道路并不困难,关键是自己想要走好哪一步。
1.转变就业理念。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创业本就是自己的事,选择哪条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在创业过程中,许多创业者并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大多数是被自己的信念与决心打败。一部分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想好了各种退路,创业过程中也没有拼尽全力,导致公司经营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创业失败不得不选择再就业。由此可见,既然选择了创业,就要转变理念,将自己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去认真运作,进而实现更高的创业成功率。
2.重视情商与创业品质的培养。
创业不同于就业,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可能是未来的合伙人,有的可能是竞争对手。创业者必须要重视情商的培养,通过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关系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品质。在成功的创业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人的情商都相对较高,所以创业品质的培养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3.杜绝眼高手低,加强实践。
创业是一项辛苦的事,一些创业者认为选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创业项目就可以不出苦力,高枕无忧,躺着赚钱,这实际上是异想天开。要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创业教育必须以营销教育为基础,锻炼学生的推销意识以及“脸皮”,真正做到敢于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够一点点地接近成功。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不但可以提升自身价值,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同时对带动市场就业岗位、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提升我国综合经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教育周期短、跟踪性差以及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其中还暴露出过分依赖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政府、教育辅导机构以及社会氛围构建等角度对长效的创业辅导机制创建进行分析与阐述,希望由此能够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思路,也能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成功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3]王希颖.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再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15—116.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
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忽视以学生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诉求,缺乏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清晰地认识并进而准确定位高职创业教育,是科学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存在两种错误的定位,一种是过分拔高创业教育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院校过分夸大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功能,创业教育被提高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的高度。一种是过分降低创业教育的地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只在一些商贸类专业的部分学生中进行,所谓的创业教育实在是就业困难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目前对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两种偏差:第一种认识偏差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富教育,以追求经济财富为主要目的,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学生过于追求财富,而忽略了创业背后最深厚的东西,是对自身兴趣的热爱与探索;第二种认识偏差是第二课堂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一些活动,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课、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以上教育,缺乏创业的环境氛围和进取精神,主要基于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据麦可思调查,201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有xx%属于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小富即安”的心态较为普遍,淡化了创业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创业,都认为是“冒险的行为”,是不守本份。甚至有的青年人,宁肯背上“啃老族”的骂名,都不肯迈出创业之路。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平台,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校政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就业层面。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往往存在“学校热情很高,企业热情不高”的现象,很少有用人单位愿意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很少有社会风险投资商主动与高职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治理和经营。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同质化严重,简单的、共性的活动多,大多数院校创业教育没有和开设专业紧密结合,没有反映出本行业、本专业的特色,具体表现在,虽然各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开设的专业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把开展的创业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开办书吧、网吧、休闲吧等地摊式的活动,创业项目也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行业。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于院(系)政治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一般性的开展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尚可,然而对于创业实践的指导,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由于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往往有心无力。极少数的校外特聘教师,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指导方式是开展讲座,缺点是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不能与学生长久相处,较短暂的指导行为居多,不能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以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要做到以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明确工作的重点。
1、持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要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深化创业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弹性、宽容、活跃、人性化的高校创业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业。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分认定、实践教学、弹性休学、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同时,高职院校应成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及创业咨询服务中心,组织协调解决在创业素质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对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协助。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制度走向制度化、科学化。
2、坚持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就业仍然是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主要形式,创业属于就业的范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从就业人数来看,就业仍然是主流和主体,而创业是个例和努力方向;从就业方式来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可以带动就业,对社会的贡献度要高于就业。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就业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措施。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能力的现代人才的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新兴的高级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6]。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对就业形势有正确认知,对自身综合素质有正确评价,树立远大理想,以创业的心态去就业,毕业后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
3、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xx年,彭刚出版的《创业教育学》一书中总结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其中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基础,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也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实施形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将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业的动力。
4、坚持创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高职学生创业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没有创业成功的自信心,没有执着的精神,有效的创业教育也无从谈起。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创业经历的身边榜样、杰出校友、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增强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和自信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高职学生执着顽强的意志。
5、坚持创业教育与实践演练相结合。
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创业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小微企业,或者依托社会上的小微企业,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在干中学”,实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来,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学生思政工作者和聘请的企业家组成的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既为学生上课,又带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引领工作机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创业计划、职业生涯等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创业锻炼。
6、坚持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对于就业,大多是被动选择,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岗位就业、岗位立业、开拓事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等是其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局限于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和专业特色,科学定位,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出相应对策。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各高校便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教育范畴,经过若干年发展已成为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英、法、日以及新加坡亦追随美国步伐,相继推出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之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受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制约,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丰富我国创业教育理论起一个抛砖引玉作用,为发展我国创新创业经济尽一份微弱绵薄之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得在校大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有意识地提前与社会、企业接轨,能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弱化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2.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逐渐增加,空缺岗位数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毕业而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同样在逐年增长。此时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同时也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产业和岗位。
3.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特别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为高知识群体,大学生有着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内在条件,只要加以培养,便能在全民创业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非功利特色,其主要内容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容,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而是向学生解释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及能力。
然而,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水平、从业经验、创新意识与拓展能力等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培训老师与学生。这使得许多院校更倾向于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项目而不愿意对创业教育长远规划。譬如,举办一些松散的创业讲座,陆续邀请一些知名的创业名人来到学校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创业知识。抑或举办参赛人员为数不多的创业竞赛,邀请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创业者等担任评委,为学生创业实践和优秀项目孵化提供一些指导。这导致我国本应由大多数人享有的“创业教育”沦为少数人参与的“创业活动”,且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尤其是实践环节十分薄弱。
“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也如是说,“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更多地成为学校行为,但是,多数学校还仅仅是引入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实践瓶颈还没有被打通,这阻碍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学生的创业素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能力的获得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创业教育实践这一创业教育体系的中心环节中长期精心培育方可小有所成。创业不是空洞的想法,是付诸实践的行动。只有实践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真实的创业能力。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业实践,将实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伟大、创优光荣、创业崇高。现如今全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各大高校都相继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活动,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认为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创业实践活动水到渠成地升级为创业实践教育而不流于形式,而切实抓好涵盖整个创业过程方方面面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工作,则是重中之重。笔者将以创业大赛中指导学生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三个问题:
1.团队分工协作与专业交叉互补。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道理,认识到一个志同道合、优势互补的团队能大大降低创业初期的巨大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是创业成功的组织保障。考虑到创办的微小企业,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因而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与专业:市场营销的负责商业模式、计算机的负责核心技术、会计审计的负责财务报表、艺术设计的负责广告文宣等。以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创业队伍相比较于以单一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创业队伍在创业的道路上具有一定优势。各专业的学生能将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运用到团队中来,同时也可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各自的专业知识,让团队中的每个人不仅掌握与巩固自身专业知识,还能自主互动,了解熟悉自己陌生的专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个屋檐下基于兴趣为同一个目标打拼,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与培育良好的协作精神,这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有很大帮助。
2.商业模式提取与核心技术研发。
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必须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它的.获得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分析市场数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网页,队中多数学生认为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移动互联这一新兴产业,并最终选定与之密切相关的智能家居作为创业的主要方向。在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中小型企业与中高档社区,了解相关企业的运营情况与市民的真实需求。考虑到公司发展初期市场占有率低,发展零散客户犹如大海捞针,便将公司发展初期的合作对象定在一些小型的房地产公司,将智能家居与楼房结合起来一起出售,这种捆绑式的消费模式有可能使产品快速占据市场。
同时,应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创新公司站稳市场的基石”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专利文献的搜索与查阅,鼓励他们关注,创作并申请软件著作权、实用性专利与发明专利,学以致用,坚定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考虑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团队学生的研发能力,拟开发一款简单实用又颇具特色的app,使用户动动手指便能轻松掌握家中的一切情况。
3.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融资计划。
如果说新手往往可以通过研读与模仿成功模板各部分来撰写一份科学合理的商业计划书,那么财务报表则是其中一个无法模仿的例外。即使是会计系的学生也无法轻易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平常没有动力也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创业企业的角度去填写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并使之保持平衡。企业融资计划也是如此,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却需要熟悉成本收益分析,在设定的初期、中期、后期的目标节点上,预计将支出多少,收益多少?既考虑实际需要,有考虑承受能力,还要打动投资人,需要融资多少才合理?这些有何调研数据的准确程度,商业模式特别是盈利模式的新颖程度,技术产品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其可行性分析可以用活各专业学生的现有知识,并深化他们对技术与商业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实实在在的创业能力。
总之,撰写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创业团队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步,也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好的商业计划书不仅能打动评委获得大奖,而且能打动风投获得投资。它能有效的确定一个创业团队发展初期的主要目标以及今后发展的大致方向;能快速有效地使大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思考一个企业发展所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拓宽了视野,强化了意识、推进了协作、丰富了知识,最终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汤凌冰(1975—),男,湖南湘潭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博士,从事计算金融研究。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身兼继承和发展民族大业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乎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创业挑战作为新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稳、更好。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骄阳也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取向、建设原则以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必要性;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积极探索一套适宜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和塑造的核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正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数据,高校毕业生从的114万增加到的630万,间增长了近6倍,而就业率始终维持在80%左右。据悉,到年7月,还有70万左右的往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如此逐年累计,必将形成日益巨大的社会压力。随着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向普及化迈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创业促就业,为高职生就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为目标,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展创业核心知识教育、关键技能训练,培养创业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来提高学生自我创业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业课程所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在技能目标方面,能够运用核心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培养创业者所具有的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等人格特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目标实现的保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比较适宜采用“管用、够用、会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总体上说,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设置以创业能力要素分析为基础。创业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创业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即认真分析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创造和把握机会等能力,并在课程上予以相应的安排。
2、课程设计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创业活动属于实践范畴,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理论为基础,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加重实例引导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是难以独立完成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让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决策的机会,使他们在成为企业家之前首先成为“主体人”。
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为此,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科课程就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
从学科课程的方式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公共课程,来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打好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特点、规律以及应对方法,要介绍国内市场状况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同时要增加法律、税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投资分析、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于强化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旨在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加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如应变、创新、决断、领导等能力的培养,开设如何制作可行怀报告,如何筹措资金,怎样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用工手续以及营销知识等课程。
选修课则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意愿等有选择的进行修学,在创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设置上,可根据师资条件、学校环境、学生选择意愿尽可能多地设置,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活动课程的设置。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高职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它对于开拓高职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高职生的知识,训练高职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高职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指导其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邀请成功人士、创业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和成功经验等内容,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与兴趣;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应以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扩大高职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为今后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信息支持。
创业实践课程以活动与情境教学模式为主,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创业情境,提供生产经营环境、管理方式、生产经营制度和经费等,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创业知识进行如生产操作、经营管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模拟练习。同时学校也可以尽其所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条件,如设立创业启动资金、设立“创业园区”等。
4、环境课程的设置。环境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它通常不是以课程设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学校的物质文化作为载体,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高职生在校园的各个空间、部位、活动中都会感受到这门课程中有形创业教育内容的启迪和感染,从而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布置,激励创业、立志成才的名人名言,张贴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照片,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举办内容形式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欧阳琰,赵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5).
[2]胡明宝,王再新,王化,张云.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3]郑伟,王茜.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3).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四
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为749万人为765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就业形势已经日趋严峻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全都注意的焦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机制已是迫在眉睫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随着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加速了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建设了更多的创业创新实习园区努力培养充足的创业创新人才。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创业创新相关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理论,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水平,并把之运用到创业创新的实际操作里,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不但成为优秀的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的提供者,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创新能力就是使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在思想上和实践里进行创新,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成就。创新成就包括宝贵的新理念、新计划、新策略及新产品,创新能力则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可以通过发明产品技术和发现理论等进行外部的表现。创业素质包含着掌握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研究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内容。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机制。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当代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必须要在开始时有充分的铺垫,既要正式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要注重外部方面,要有科学的创业规划等。要想创业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略,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直面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注重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永远顺利的,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挫折,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抗压力,逐渐形成坚强的品格和自信的情感。第二,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实行创业创新,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充足的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有所接触,只有如此才能为实行创业创新做好坚实的知识保障。创业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不只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还能从图书阅览室或者是学校社团学习。大学生一般都只是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学校的社团活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各种创业创新所需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找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去拜访请教,有助于为大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也能加强其知识体系建设。第三,多参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国家和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不断的调查和验证,不断从挫折与成绩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合理安排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目录。高校应该设立关于创业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给有意愿去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教授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设立创业领域分析和创新理念等一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提升他们的运用水平。其次,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的学习,让他们多去参加创新创业研讨会,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还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们亲身指导实践的创业经验,学生们通过听讲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多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眼光,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共同的学习进步和协作的团队形象,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便利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社会要创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要完善创业基地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场所、机器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融入了各大高校、国家科学研究院所和优秀高新企业等充足资源,有利于推动创新技术迅速应用。政府要增强创业基地的集群建设,汇集社会上优秀的资源,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创业创新的困难,更加的有可能获得成功。二是要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创新多数都缺乏创业资金,要想解决这个首要问题,只是高校提供的那点创业创新基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要继续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要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贷款,对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补贴力度、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集资金、人才、技术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专业化且宽松的氛围,提高社会人士对他们的信心。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明、风险同负、收益共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把全社会的优秀资源集中起来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四是家庭也要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家长要转变自己传统上只想孩子找个好工作去上班的陈旧思想,鼓励自己孩子去努力的创业创新。父母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针对他们进行的创业创新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抚慰他们的精神状态。另外,经济条件充裕的家庭还应帮助他们提供或者是筹措一部分创业资金。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的工程,应构建包括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业创新。各大高校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五
就业难,创业更难.即便是有着一技之长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想成功地走出一条创业之路,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创业准备之难,可能超出每一个打算创业的.大学生的想象.只有结合自身条件对所创之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评估,才有可能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作者:金优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刊名:科技致富向导英文刊名:kejizhifuxiangdao年,卷(期):“”(6)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校企合作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资源配制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表现,运用焦虑理论构建资源配制模型图,能够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运行机制,剖析资源配制运行机理。
关键词:焦虑理论;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很多校企合作都徘徊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校企协同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制度机制缺失不无关系。资源配制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校企双方在资源配制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本文尝试分析各资源配制主体的焦虑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探寻校企资源配制的运行机制,以期对相关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一、焦虑问题再认识。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它几乎无处不在。“焦虑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旧的危险威胁事件的回忆;作为新危险降临的信号,可为自我保存效劳。其功能是指示危险情景来临的一种信号。产生焦虑不由于压抑,而压抑的产生反由于焦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焦虑信号说理论,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决定性阶段,第一是原始焦虑(primaryanxiety)阶段;第二是后续焦虑(subsequentanxiety)阶段,后续焦虑是由自我主动发出的动员其内部防御机制来抵御本能的信号[1]。在校企资源配制中,资源配制主体(政府、企业、职业院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续焦虑问题,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资源配制机制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动员内部防御机制进行抵御,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二、焦虑理论视角下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分析。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2]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因在功能、属性、利益诉求上各不相同,参与资源配制合作的话语权、积极性也大相径庭,呈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问题。
(一)焦虑视角下的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购买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事实上,二十年来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大力举办和统筹,国家不断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就是最好的印证。1996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浙江省出台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的促进法规,逐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和引领作用。然而,出于各种原因,政府在发挥职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无法同时满足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需求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当前,在创新体系构建、政企职能分离、管理体制完善、技术市场培育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十分完善,致使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监管、产权保护、利益分成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空间。资源配制问题涉及到学校、企业等诸多利益主体的权益,其合理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提供的保障平台,可以说,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过程中,政府任何形式的职能缺位,都会影响到职业院校服务能力的发挥和企业合作意愿的实现,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焦虑视角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作为经济组织,企业的天性在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天性决定企业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焦虑表现。其中,首要的焦虑表现即为逐利本性和社会责任的冲突,逐利是企业的生存天性,只有在有利可图,至少是投入产出能成正比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参与合作的动力。资源配制本意在于寻求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在资源配制过程中,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或是职业院校提供的人才、智力服务,甚至是低廉的人力成本等。这一点在走访调查企业中得到印证,被调查企业无一例外地承认学校有人才优势,理论创新能力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短、平、快”式的技术革新能力抢占市场,而学校在嗅觉灵敏性和创新灵活性方面都相对滞后,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顾虑。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在创造财富、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适时、适当地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强化做大做强的战略意识,短视经营必导致无序竞争,这无异于自掘坟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校企合作长期徘徊于低水平重复,与企业责任意识淡薄不无关系。对于空岗缺员的顾虑是企业在资源配制过程中的另一种焦虑。通常而言,企业的岗位设置、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延续性,人力、科技、信息等资源过于频繁地流动、更换,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调查中,有企业管理人员表示一名熟练技工人才需要3—5年的培养期,而学生实习期通常为三个月至一年,时限性太强,缺乏弹性,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结束就意味着企业空岗缺员,更有甚者,自己辛勤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竞争对手,这种“楚才晋用”的情况显然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再者,企业用工的刚性需求与实习生规模量的匹配误差也会给企业造成压力,大规模的实习生能为企业节约部分招聘成本,但实习生通常是“新人”,解决“新人”岗位适应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实习期间实习生真正有效为企业服务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实习短期效益与长远亏空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焦虑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行为分析。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事实表明,仅靠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难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许多职业院校都希望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础,提高其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既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又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虽然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但在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一是实习成效监管问题。选择校企合作,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希望学生在企业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诸如更多的轮岗实习机会,以便掌握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实践技能,决不是像现阶段的实习一样,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为实习而实习,这一方面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很多校企合作都是学校和企业的简单约定,缺乏强制性,双方违约成本较低,致使很多校企合作徘徊于低水平重复阶段,流于形式,合作失败案例较多,造成学校、企业等不必要的损失,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二是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欠缺。校企资源共享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捷径,因此,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人才交流的形式,让更多的专业教师有机会通过交流到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然而,现实情况却让职业院校事与愿违,学校必须要权衡教师的思想和利益问题,教师有评聘职称的压力和动力,而到企业交流学习尚不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实现由教师到“工人”身份的转变,这不仅会打破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而且还会使教师形成思想问题,如何解决教师的思想芥蒂、权衡教师个人利益等问题都是职业院校在校企资源配制中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焦虑理论的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分析。
(一)资源配制体系分析。
1.主体系统校企资源配制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在资源配制实践中,政府政策保障作为社会因素无所谓利益倾向问题;学生(家长)只是校企合作具体活动的实践者,在校企资源配制博弈过程中,难以真正左右资源配制决策及进展问题;而职业院校和企业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对于资源配制模式有各自的行为选择,共同构成校企资源配制的主体系统。2.动力系统在资源配制过程中,合作动力源于收益,只有合作能够使收效各方产生合作动力。这种合作收益即是合作剩余,对于校企合作剩余的追求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合作剩余源于马克思所说的因分工产生的“协作生产力”,即合作剩余源于企业协作生产导致的生产率提高[4]。合作剩余是指合作者通过合作所得到的纯收益(r1),即扣除合作成本后的收益与不合作或竞争所能得到的纯收益(r2),即扣除竞争成本后的收益之间的差额(r3),即r3=r1-r2[5]。由于合作程度不同,合作剩余的产生形式也不尽相同,职业院校追求的合作剩余在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追求的合作剩余可理解为生产成本降低、生活效率提高。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就长远发展而言,校企资源共享是能够惠及双方的必然选择。3.保障系统职业教育法规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完整的法规体系,可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具体、明确、可行,可以对校企合作中所需人力、经费、设备及运行得到根本保证[6]。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校企合作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使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难以解决,要改变现状,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资源配制机制构建。
现阶段,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配制主体焦虑问题仍客观存在,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各利益相关者必须克服自身焦虑问题,共同寻求合作剩余的产生路径,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制。在综合分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参与资源配制焦虑表现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见图1),模型能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机理。模型说明:sp(safeguardsplatform)政府政策保障平台;pb(policyboundary)政策辐射边界;ub(universitybe-havior)职业院校行为规范;eb(enterprisebehavior)企业行为规范;cp(criticalpoint)临界点;sr(stableregion)稳定区域;cr(chaosregion)混乱区域。从模型图看,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可概括为校企双方围绕政府政策的保障平台而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为寻求合作剩余,资源配制主体存在实现良性合作态势的可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保障机制(sp)会逐步完善,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校企双方在政策辐射边界(pb1、pb2)内合作,则合作剩余(r3)均为正,校企双方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焦虑问题,形成“双赢”态势,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稳定区域(sr);反之,如果校企双方一旦突破政策辐射边界临界点(cp1或cp2),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都会导致校企资源配制工作走向混乱,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突破政策保障机制(sp)约束,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混乱区域(cr),致使合作陷入困境,甚至合作失败。
参考文献:。
[6]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141—14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要么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要么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从而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探讨高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增强其法律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目标从低到高再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相关法律知识,再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最后才是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法律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不仅给大学生讲授创业法律知识,培养其解决创业中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们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没有创业意向的;2.有一定的创业意愿的;3.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的。根据这三类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的创业法律教育。对于第一类大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其掌握基本的创业法律知识,做到遵纪守法;对于第二类大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创业计划进行法律分析和指引,帮助他们抵御法律风险;而第三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目前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做到依法创业。
从事创业法律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引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进行论述,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优化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力量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营,老师可以发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风险和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二是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园给大学生做讲座、讲课,讲解企业运营中如何有效控制法律风险及遇到法律问题如何解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接触到真实的创业环境和活动。
2.4深化高职院校现有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展教学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指导方式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难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探讨深化现有高职院校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实习基地、校外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如设立大学生创业法律指导援助中心;在校园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创业网络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帮助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塑造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从原本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单级格局逐步演变成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多级格局,这也表明我国进入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阶段。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着三个驱动因素,即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因此,对这三个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
从概念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指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放在平等的位置,坚持客观公正,通过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推动相互协作,实现整体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满足客观事实,不能盲目进行,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提升经济运作效率[1]。协同理论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相关部门而言,想要真正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明确和完善,就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分析,尊重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序参量,提升驱动机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1.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自然资源、技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共同构成了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2]。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化阶段所对应的区域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其演化特征包括:
(1)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初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层、中心层和外围层的静态比较优势,高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变动,属于动态比较优势,能够依照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效率要求,对子区域的资源配置进行即时调整。
(2)资源向知识的转变。资源型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型比较优势则是通过能够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如信息、技术、经验等,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相比,高级要素和核心带动作用更强。同时,在初级阶段,区域经济一般都是依靠自然资源进行产品的开发,比较优势的核心是自然资源,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需要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进行改善;在中级阶段,依靠区域比较优势,各个区域都加强了对于产业分工的重视,加强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了经济发展结构的持续调整,使得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等初级要素的作用逐渐被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所取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3];而在高级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稳定,需要做好发展要素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形成区域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确保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大增强。
2.区域经济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能量损耗直接决定了其演化阶段,对应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整体层面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强度的提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和牢固,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大提升;二是损耗的降低,区域经济联系的效果越好,能量的损耗也越少,实现了对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完善的信息支持也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逐渐由初级协同向着高级协同的方向转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趋势越发显著。如果区域逐渐能够形成完全通畅的要素流动,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降低能量损耗,还可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高度整合,完成协同跃升[4]。
3.区域产业分工。在演化过程中,区域产业分工呈现出几个比较显著的特诊,一是持续优化的分工模式,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变为规则有序,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也更加合理;二是持续增加的子系统数量,各个区域基本上都开始融入到了大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中,需要明确的是,子系统始终都处于大区域产业分工中,并不存在逐步加入产业分工的情况;三是持续弱化的个体特征。与网络整体不而言,子系统的个体特征在产业分工过程中逐步弱化,更多地突出了整体效率[5]。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针对上述三种主要驱动因素,虽然明确了其各自的演变特征和动态作用机理,但是从构建完善驱动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需要深入研究系统序参量的识别问题。
1.驱动因素间的序参量识别。三种驱动因素都可能成为系统序参量,而实际上,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序参量会出现动态变化,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规律。在初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产业分工也没有形成,子系统个体特征显著,区域比较优势是决定子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这个阶段,系统序参量是区域比较优势。在中级协同阶段,子系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个体特征持续减弱,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在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发凸显,也使得系统序参量产生了动态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序参量相对模糊,既可能是区域经济联系,也可能是两种或者三种驱动因素的融合。在高级协同阶段,经济子系统的区域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区域经济联系也得到了强化,区域产业分工成为了系统序参量,这也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关键驱动[6]。
2.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伴随着区域经济协同阶段的变化,系统序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而无论系统序参量是三种驱动因素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始终是实现序参量与相关变量可靠连接的重要纽带,不仅充分体现了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经济学内涵,同时也成为了决定系统协同演变的关键环节。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互促进。区域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能够推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联系的建立,而可靠的区域经济联系又会反过来锐化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间,要素的交流主要用来商品贸易,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各个区域会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此同时,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相互引导。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使得反馈的数据量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工作,实现对经济系统的优化和改善,以保障了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7]。不仅如此,通过对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可以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资源的科学分配,对子系统的要素流动可以得到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的共同升级和转变。
(3)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相互依托。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是相互提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则是前者的依据。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想要切实提升区域产业分工的水平,需要以区域比较优势为依托,确保其能够参与到产业分工中,使得区域在经济系统中发挥出最为高效的节点作用,而保证节点的稳定性,则是实现大区域经济系统高效性的关键。区域产业分工可以为节点的规划设置提供指导,并且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可以说,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比较优势互为基础,相互依托[8]。
总而言之,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完善的驱动机制,针对不同的协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初期,应该强调区域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期,应该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构建起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在发展后期,应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同的区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从改进大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出发,构建区域间产业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莹.基于哈肯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孙菲,罗杰,王梓群,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驱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35):1-2.
[7]刘春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环球市场,2016,(6):27.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十九
20,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20为749万人,为765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就业形势已经日趋严峻,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全都注意的焦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机制已是迫在眉睫,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随着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加速了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建设了更多的创业创新实习园区,努力培养充足的创业创新人才。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创业创新相关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理论,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水平,并把之运用到创业创新的实际操作里,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不但成为优秀的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的提供者,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创新能力就是使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在思想上和实践里进行创新,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成就。创新成就包括宝贵的新理念、新计划、新策略及新产品,创新能力则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可以通过发明产品技术和发现理论等进行外部的表现。创业素质包含着掌握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研究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内容。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机制。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当代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必须要在开始时有充分的铺垫,既要正式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要注重外部方面,要有科学的创业规划等。要想创业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略,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直面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注重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永远顺利的,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挫折,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抗压力,逐渐形成坚强的品格和自信的情感。第二,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实行创业创新,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充足的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有所接触,只有如此才能为实行创业创新做好坚实的知识保障。创业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不只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还能从图书阅览室或者是学校社团学习。大学生一般都只是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学校的社团活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各种创业创新所需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找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去拜访请教,有助于为大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也能加强其知识体系建设。第三,多参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国家和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不断的调查和验证,不断从挫折与成绩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合理安排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目录。高校应该设立关于创业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给有意愿去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教授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设立创业领域分析和创新理念等一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提升他们的运用水平。其次,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的学习,让他们多去参加创新创业研讨会,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还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们亲身指导实践的创业经验,学生们通过听讲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多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眼光,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共同的学习进步和协作的团队形象,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便利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社会要创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要完善创业基地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场所、机器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融入了各大高校、国家科学研究院所和优秀高新企业等充足资源,有利于推动创新技术迅速应用。政府要增强创业基地的集群建设,汇集社会上优秀的资源,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创业创新的困难,更加的有可能获得成功。二是要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创新多数都缺乏创业资金,要想解决这个首要问题,只是高校提供的那点创业创新基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要继续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要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贷款,对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补贴力度、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集资金、人才、技术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专业化且宽松的氛围,提高社会人士对他们的信心。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明、风险同负、收益共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把全社会的优秀资源集中起来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四是家庭也要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家长要转变自己传统上只想孩子找个好工作去上班的陈旧思想,鼓励自己孩子去努力的创业创新。父母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针对他们进行的创业创新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抚慰他们的精神状态。另外,经济条件充裕的家庭还应帮助他们提供或者是筹措一部分创业资金。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的工程,应构建包括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业创新。各大高校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十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将创新创业理念核心知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相吻合,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进而打破传统教育弊端,实现切入点准确,突破点明确的三点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扶持的核心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协同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模式;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培养目标。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学”的概念,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1987年,哈肯经过不断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此理论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加强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引导扶持四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一)政府引导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于全面建成,是我国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各个环节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因此政府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发展的过程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协同机制的引导者,充分履行其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统筹———项目推进———创业指导三个环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融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行业、部门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关注;通过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完备的工作机制、创业机会、创业培训与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二)企业加强人才招纳环节,保障创新工作的需求。
企业作为协同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支持与保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项目驱动大学生创业发展,以任务型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就业环境中来,既可以采取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方式将企业项目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两者之间共享资金与技术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的速度;又可以开设校企孵化基地,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来,逐步完善上游、中游、下游三维一体的孵化体系的构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活率,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创业培训、资金提供等多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正确的认识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教育与实践中体现出来。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做出完整规划,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放在同等地位,通过对两者的优化整合,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可行性;其次,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与学校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的构建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创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或培养一批高素质道德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家,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外实践中搭建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机会,既可以采取创业竞赛制度推动学生参与,也可以打造创业导师系统,将成功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引进到导师体统中,通过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度,为创业项目找到合适的创业者,为创业者找到合适的引导者和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以宁波大学为例,通过创建双导师计划,将校内创业导师与校外企业家导师结合的制度,实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四)学生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如果说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分主客体的话,那么学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大学生作为系统机制中的核心子系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都是在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归根结底需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在协同机制中,大学生必须活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道德教育、创新教育中去,树立起科学的可持续的创业观,为未来创业或就业道路坚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保证自身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能将所有的知识构建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积极的参与各类适合自己的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未来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项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享受协同机制为自己提供的各项便利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从高校三点教育模式分析协同机制。
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下面就学校在协同机制下对于人才的培养、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探索。
(一)找准切入点,抓住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不意味着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公司,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教学考察学生是否真的适合创业,适合什么类型的创业,明确切入点,抓住契机才是关键。其中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在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充分扎实的创业知识、专业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教育、bab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将基本课程、专业教育的内容组成选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教育体系,以沙盘培训为主要途径,培养不断夯实自身的创业理论基础;其次,强化科研训练,学校通过国家产业布局和学校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甚至可以覆盖名校实现科研考核的规定动作;最后,强化实践体验,高校以合理的手段与途径,加强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或喜悦度,增强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粘性,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开展小型微型创业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从而使广大学生群体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稳定着力点,整合资源构建良好创业环境。
其实学校作为政府、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真正能够将四个子系统整合起来的部分,是黏合四个系统之间关系的强力胶。由此可见,学校在整个协同机制中,要从高处着眼,把握全局,有效的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把握好各级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格局,关注各大企业对于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创业方向。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直接拿到投资的属于小众群体,更多的人仍然是处于缺资金、缺资源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保障机制,落实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将资金扶持和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担,整合政府与企业的扶持机制,在校内外实施项目考核和项目管理,帮助大学生团队进行项目运营。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打破常规,鼓励教师带动大学生尝试通过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
(三)抓住突破点,切实推动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进行。
大学生创业其实是一种市场环境需求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相互作用过程,学校作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地,更应该注重项目实施主体的情况,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大学生科技节、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向外界展示大学生创业已然完成理论储备、实践储备的过程。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注重孵化、转化、加速三者之间的匹配,通过构建创业孵化园、南理工大学生创业园、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三位一体的时间平台,三者之间层层推动,层层结合完成多个项目孵化、企业创立,抓住创业突破点,切实推动了大学生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是推动校政协同、校企协同、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企业的创业指导、孵化器建立,学校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稳定、有效、长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03).
[2]赵良君,孟赵,郑铮.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16).
[3]刘兴隆,张术茂.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
[4]胡忠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5(0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关注于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普遍性的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不断展现出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普遍性,女大学生的职业环境,都给予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1]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一直以来人们在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都是笼统地从整体的视角去进行探讨,很少有人尝试着从女大学生的视角去审视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专业范围广泛,专业人才规模巨大带来的专业窘境,女大学生职业市场需求有限,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失,都使得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陷入到不理想的状态.因此,对于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其原因,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显得尤为必要.
1.1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是以传统的就业渠道去获取一个职业,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需求合作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企业.为了能够应对我国就业压力,国家和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在毕业之后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在此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一,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专业设立繁多,专业课程广泛,专业技术性不是很强,专业相关联的领域和行业多样化.这样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巨大的;其二,女大学生的身份,现代社会中性别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关键岗位依然将女性排斥在外,女大学生长期处于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差,往往难以应对社会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看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首先,从教育公平的理论来看,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具备高学历的女性人数也在不断提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允许非基本权利和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而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公平.也是说对于女大学生来讲,保证其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性,才是城乡教育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其次,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男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在就业市场占据优势,甚至获得高于其能力的社会地位,就是传统文化对社会性别造成的影响,女大学生受到各种程度的排挤和不公平对待,这就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性别歧视.反对社会性别歧视,消除产生不平等社会基础,是社会性别理论的本质工作.最后,从女性学理论来看,女大学生应该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分工模式,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心态,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步,以便在未来职业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树立女性学的基本理念,引导自身的发展和进步.通俗来讲,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符合女性学理论的.
此次笔者选取区域内五所大学中650名市场营销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来进行,由此得出现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首先,超过60%以上的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造成这种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偏见是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范围和形式有关:多数学校还是以选修课,实践课的方式向部分学生开放,有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去参加,有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连听都没听过.其次,当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调查中多数女大学生认为注重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有关,这可以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提升.[3]但是依然有部分女大学生对于此项工作的目的产生怀疑,认为其没有多大的效果.最后,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应该从大学入学的时候以个性化创业教育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形成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结合不同女大学生的特性,在最佳的时间段去开展女性创业创新教育工作.他们认为在大学毕业之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为时已晚.
2.2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来看。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其一,有十分之六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创业不一定会成功,这是受到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这表明当代女大学生依然受到传统性别关联的束缚,影响到其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二,有一半的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保持着兴趣,虽然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案例不多,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女大学生在此方面有着较强的需求,希望可以以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其三,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呈现出年级差异性,低年级的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要高于高年级女大学生的热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对于创业的了解不断增加,风险意识,成功难度意识,社会和家庭责任意识的影响,使得其对于创业的热情不断降低.
2.3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来看。
市场营销女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创新创业优势的同时,也具备自身创业的劣势.首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优势在于:女生有着更加好的忍耐力和亲和力,并且懂得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理财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还有就是市场营销的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人际交往素质较高,这些都是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其次,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的劣势在于:家庭观念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女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自身的抗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情绪化等生理方面的特性,也是制约其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堪忧,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环节,这都将成为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对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全面调整和改善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首先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契机,改变单一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学习创业理念为引导,以实践创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平台的构建,使得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融合起来,鼓励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在平台上展现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其次,注重市场营销学科与创业创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相互促进的方式,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展现出选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如以小组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等方式去实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视野的拓展.[4]最后,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对于创业个性化的需求,分别开设创业教育普及班和创业教育精英班两种模式,前者面对全体女大学生,注重现代就业理念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后者关注有着创业倾向的女大学生,注重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3.2建立健全全新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内容体系。
实现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健全全新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内容体系,也是改变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格局的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入,尤其是与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性别与发展,女子教育史等,这些都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性别理论,将这些课程融入到市场营销女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消除种种心理方面的困扰和身心的障碍.其二,实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结合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条件,市场营销课程特点,实现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在市场营销课程上的融入,由此帮助女大学生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关关系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3.3高度重视各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为了能够激发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度重视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需要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定期邀请区域内成功的市场营销女性人才,以在校园开展座谈会,演讲会的方式,给予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讲述创业的历程,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创业中问题的解决方式,由此在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心里面树立榜样和典范,激发其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二,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市场营销女生创业计划和作品设计活动,使得学校演绎着良好的创业氛围,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三,积极融入到女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的活动中去,以亲自参与创业实践的方式,实现女大学生创业体验度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因素,有来自于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方面的因素.[5]对此我们应该树立女性平等的基本理念,积极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调整和改善,以培养出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素质的女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