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大全(22篇)
完善的总结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涵和核心要点。如何解决人际冲突,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详细论证人与自然是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瓦尔登湖》;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由于新旧社会因素的剧烈更迭,社会思潮对于时代潮流的强大感召力和向心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泛物质化倾向十分严重。出于对简单真实生活理念的追求,梭罗前往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外界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长久的超验主义精神实践,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反省,为当时物欲横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探索出了一种全新却又源于过去的导向,对于社会的成熟转型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合理性产生了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梭罗在他的思考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揣摩和启示。
过去的工业社会,自然对于人而言,只是一个物质资料的索取对象。人类通过他们的科学技术,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满足一种扩张和征服的野蛮欲望。人类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把自我的利益中心论,直接凌驾在自然之上,让海洋、河流、山水、草木、鸟树等都沦为推动工业巨轮滚滚向前的免费奴隶。即使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依然不满足,不断以更新的形式,更高的效率来开发自然资源,丝毫没有考虑过后果。但是,后果是必然会来临的,这里梭罗在书中就有了很好的预见。因为自然的忍耐和宽容,都只是暂时的,无休止的索求必然会以毁灭作为代价。
然而,在梭罗的书中,他刻画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却是与当时那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程序化生活截然不同的。梭罗在那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意识实体中,不仅阐述了他对于真实和现实的辩证理解和理性剖析,也同时流露出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的恢复,以及在这种近似复古化的精神实践中,创造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蓝图,并逐步地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他希望人与自然的那种根基于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自然哲学,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意志存在着,而能够在现实中生根发芽,不断丰满它原有的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梭罗在书中主要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三个探索性的命题,分别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精神层面有三个相对应的联系和反映。即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
首先,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就像社会的体系分工是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体系,每一人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自然也是一个极为严密完整的生态系统。瓦尔登湖本身就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与信息交换,自身内部也由各个部分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个时间使命的生命工程,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缺少,即使是一声鸟鸣,那也是传播,联系和繁衍的隐喻,是活动力的见证。梭罗的生活,在本身就属于一种隐居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对于客观环境的改变,自给自足就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脱离了人类的改变,这个系统依然能够继续完美地运行下去,但是现实是人类活动给了自然毁灭性的创伤,甚至是一些不可修复的彻底改变,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原来固有的稳态,使得这一平衡不得以一些额外的代价去进行象征性的弥补,但是缺乏原生力的生存状态始终只是一种意识能动性的傀儡,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自然界所秉持的自然真实的概念,这是梭罗所难以接受的。
自然界存在着诸多的生命体,他们都能够通过群居生活,协作分工劳动,来创造出他们特有的类社会性模式,而作为具有高智能的人类,也只是这偌大生命中的小部分,在等级分层上与其他分支理应是平等的。这不仅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是从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此,人类所谓的文明演化都只是自然界在人类这一极的演化,不同的文明都有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论大小与否,影响力是否足以同外界建立物质和信息形态的流动,都是值得景仰和学习的。正是不同文明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丰富着自然界的智慧表达方式,才会有人类文明这一支高度分化的文明形态。因此,人类文明与自然界其他原始文明之间是平等流通的,只是不同物种的流通速度不同而已,所以绝对不存在优势地位和霸主姿态。
其次,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梭罗笔下的瓦爾登湖,在没有遭受外界的实质性干扰下,始终能够维持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即使在受到外来影响,或者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自我治愈和恢复能力,把那些不稳定因素,通过它特有的包容力和势不可挡的非道德教化,把他它们转化成为促进自然体系完善发展和不断丰富演化的刺激因素。反观人类,在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精神资料为最高消费资料形式的社会中,还是难以摆脱利益与功利主义的束缚,最终还是走上了同自然对立,物质至上的空洞脆弱的社会结构。以机器的运转来代替思维品质的质量提升,以生产资料的海量积累代替生活质量的丰富完善,最终就导致了整个社会是一个没有思想和理想的空壳,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性发展,无法像自然界那样稳定而又和谐。梭罗在讲述瓦尔登湖的时候,将每树、水、草、鸟等都予以了具体而又详细的指示性解释,将他们与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分工建立严密合理的联系和对比,就会发现在恢复稳定和转化新兴因素时,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难以媲美自然界的醇和与大气。
瓦尔登湖这个生态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自复性,源于各个要素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源于一种自发性的自我反馈与逆反馈机制。树可以将泥土,水源和空气联系起来,并且对于可能发生的异变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同理,其他事物也能根据同种原理做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这些联系和互动彼此交错,互通有无,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链网,为了自然界的稳态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相比之下,人类社会的彼此联系的密切的反馈灵活性就相对不足了。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私心,都会想方设法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联系,而选择放弃那些无关自身利益的关系网,其后果就是社会整体的联络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自然界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是人类需要一直虚心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社会结构的构架模板。
最后,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根据上述的论述,这是一个极为客观的事实,也是不容置喙的理性问辩。这也是梭罗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命题,即以自然的思维,自然的法则,过着属于自然的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梭罗在湖边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与世隔绝可以说是痛苦难耐的,并且他消费的生产资料都是极为低级的产品,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但是,他却始终能够自得其乐,沉浸其中,不断探索只属于他的精神享受。他认为那种身陷都市的忙碌生活使他感到极为空虚和痛苦,但是在瓦尔登湖边,他仿佛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滋味,一种从未感受过的轻松和解放。虽然他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只是简单的放空自己,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隐居遐想,他始终在思考着人生与自然相关的问题,并不断得出哲理性的结论,引以为乐。因此,梭罗就是先告诉我们,所谓自然的生活,并非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而是在不断思考和反省,批判和对比中生活,使自己能够按照一种符合生活本质的自然法则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不断锤炼自我精神层面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是梭罗隐喻在抒情感慨背后的真性情的流露。
总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为各位读者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自然哲学,是值得去好好品味的。他通过每一个自然现象,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以一种含蓄而不失力量的方式,向我们阐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旦拥有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世界观,每一滴水,就是一片瓦尔登湖,就会有一个苦心孤诣,探求真理的灵魂的游弋。
参考文献:
[1]蓝仁哲.语言·文学·哲学[m].科学出版社,2015:93.
[2]王立新.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6.
[3]伍彝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33.
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陆奇勇始终关注着自然界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跋涉在通道侗乡的群山峻岭、河湖溪流,只为发现和守护大自然里那些宝贵的生灵,让其自由繁衍生存。进入21世纪,时任通道县林业局分管资源的副局长陆奇勇,全身心投入到林业资源的调查和保护中。从2003年至2018年,他先后开展了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珍稀濒危动植物调查,以及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的研究。在县内首次发现了“湖南报春”等珍稀植物,观测到“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动物,拍摄到100多张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珍贵照片,为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和种群数量的扩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向外界展现了通道鲜为人知的野生动植物奇观。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为长珠水系分水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湖南省生物多样性最热点的地区之一。陆奇勇认为,通道这块土地除了栖息大量的野生动物外,还应该有许许多多的濒危珍稀植物。2013年他组织开展野生动物普查,2014年又开展濒危珍稀植物种类普查。普查期间,他和队员们一道,足迹踏遍崇山峻岭,用艰辛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查实县内有高等植物251科981属2589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25种、湖南省重点保护的48种和兰科全科(62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42种;有动物31目93科26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1种,二级保护的26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25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16种。
2014年,年已50的陆奇勇以超前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把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合到乡村建设中。在一次班子会上,他大胆提出建立“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的设想。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想出风头,各种各样的话铺天而来,一时使他陷入进退两难之中。但有幸的是他的设想得到许多有识之士和县里主要领导的支持。于是,几经周折和努力,“湖南省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终于经国家批准创建。2014年7月,通道在玉带河湿地公园内建起第一个鸟类监测保护站,正式启动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陆奇勇主动承担起《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手册》的编辑工作,并积极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系,合作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湿地公园创建最核心工作是对物种的保护。为了做好监测保护工作,他和团队通过访谈,结合鸟类主要的生境类型和频繁活动区,在湿地公园及邻近区域共设置鸟类监测带17条、监测样点22个。野外监测从2017年10月开始,他和他的团队每天早早进入监测点,蹲点守候观测。为了完整记录某些鸟类的生活习性,无论春雨炎夏,还是秋凉冬寒,他们几乎踏遍了园内1500多公顷的土地和水域及周边一些地段,坚持蹲守在树丛下隐蔽监测,按了近万次相机快门,终于拍摄到各种鸟类及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图片和珍稀植物图片,为记录、研究、宣传通道乃至更广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在监测期间,他每天与鸟类近距离接触,早已建立了一种人与动物特殊的情感。他视这些鸟类为朋友,时刻用心去保护这些幼小的生灵。一次,一只受伤的猴面鹰掉落一农户房前,陆奇勇得知此事立即带领森保站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捧起这只猴面鹰仔细查看,发现一翅骨折,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笼子里。经过两个多月的敷药治疗,猴面鹰再次飞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陆奇勇欣慰地笑了。
近年来,陆奇勇和他的团队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形式多样地开展了一系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手册、湿地知识进校园等形式,把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输送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的心中。他们精心制作的《绿色通道》上传到微信平台后,点击率高居不下,深受人们喜爱。
莽莽苍山、涓涓湿地中深藏的许多稀有植物和动物,需要人类去爱护它、保护它。野外巡护是自然保护的工作重心。2015年,县里成立了野外义务巡护队,还聘请了500多名护林员专门对全县约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陆奇勇十分关心巡护队和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常常深入管护区与巡护员交流,提出对巡护工作的建议。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他起草了《湖南通道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完善了《护林员工作职责》,使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量化。逶迤的山岭上,静静的玉带河畔,那些巡护人的身影,是侗乡大地上万物苍生的守护者。山因他们而苍翠,水因他们而清澈。在《护林员工作职责》里严格规定,护林员每月必须完成20次野外巡护任务。湿地巡护员在陆奇勇带领下每月对重点、敏感区域进行不定期的深度巡护。从创建湿地公园起,陆奇勇深入保护区巡护和监测就有200多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现在的通道水清物丰,百鸟飞翔,山河秀美,景色如画。
由于挚爱及长期从事生态保护工作,陆奇勇得到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近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湖南省绿化委员会、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省级“绿化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被怀化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被通道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如今,陸奇勇已退居二线,但他退职不退岗。他常说:“选择了自然保护事业,就注定要与高山河流为伴,人活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为了通道侗乡的青山绿水,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定会坚持,陆奇勇表示,要永远当好自然物种的守护者。
摘要: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探索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奥妙,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为人类搭建理想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古诗词自然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从而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中,诗人们以精炼的语言、和谐的氤氲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含著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观照思索合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合感受到美的意境。
1.于自然中发现自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大量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的诗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宁馨恬静;“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之清新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活泼热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将水暖鸭先知”的生机活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绮丽曼妙等等。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和人、人和动物息息相关,是一个和谐共处的共同体,安然相处,互惠互利。这里似乎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绚丽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灵动温情的自然万物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从而使诗人自己消融在大自然的本真之美中了。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的发现、观察和领悟,借助于和谐的音律,创造了一种清幽明净、闲适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于自然中获得情感慰藉。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古代诗词中即为古代诗人们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的生命合二为一。山水之美,一时间竟与诗人心灵相互感应,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这时不是诗人流连山水,而是山水娱乐了诗人,仿佛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从而使诗人完全超脱于功力世俗之外,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超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似乎是一个温柔多情、善解人意的使者,不辞万里带去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同情。理想王国中的李白也是孤独的,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月下独酌》),此时的月亮是他的知音,能够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还将月看成亲人,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在多情的诗人眼中,都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与敬亭山似乎是一对心心相印的知己,敬亭山懂得诗人所有志向才华抱负,也懂得清高孤傲的本性,在这份彼此的相知中,诗人的心灵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是把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自然身上,人与青山互相观赏,互猜互解,互为知音,相互慰籍。
简而言之,在与天地自然相往来中,自然因人而富有生命力,人因自然而不再孤独。自然与人在相依相偎中互相理解、互为知己,从而消解现实烦恼,实现“独而不独”之乐。
3.于自然中寻觅人生哲理。
自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枯荣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因此,在顺应自然,与道沉浮中,诗人获得自然的灵感,得到了心灵与生活的和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初入庐山胸中装满的是对庐山局部的认识,而遍游庐山后方看出庐山真面目,因此感慨身在此山反而不识山,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超越自身狭小和主观成见,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全诗道出的这一平凡的道理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永远有指导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一句在“无”和“有”之间道出了诗人在迷惘之际顿时豁然开朗,从而悟出了人生曲折入胜之谜;“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一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啊,新旧事物的交替更迭中蕴含着新生命的惊喜和希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自然而及人,在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定中领悟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至理,从而顺应自然,消弭遗憾。
诗中哲理由景而发,反映出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时,将自然视为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努力地才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漫步古代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着如花的风景,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灵魂身处的声音,让人陶醉无以自拔。“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古代文人们始终在以一种平等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亲近大自然,发现并理解大自然的美,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自然与人类情感、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共通之处使它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古代文学人与自然关系刍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5。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注释。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摘要:一年四季各种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农作物、树叶等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结合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利用“四季”自然物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构建活动,让幼儿从来自生活的创意活动中,既丰富科学知识,又锻炼“三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作构建以及创造生成能力。
关键词: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
创意构建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促进幼儿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手脑并用,激发好奇心、自信心、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创意构建,不仅局限于以往狭隘的、纯粹的搭建、建构活动,它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的构建活动,就是将创意元素融入到构建活动中去。
自主——幼儿幼儿是自主的,活动始于春季,幼儿园的户外如同“小花园”般开满了鲜花,每次散步时,幼儿总对散落的花瓣感兴趣,创意构建活动可让幼儿自主摆弄喜欢的自然物。
开放——材料材料是开放的,选择的活动材料:花、草、树叶等都是纯天然的自然物,随季节变化随处可收集。幼儿在不定时、不定点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收集习惯,并尝试判断材料的可用性。
生态——环境环境是生态的,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可满足幼儿利用丰富的自然物随意构建,发挥想象。同时,多与绿色植物亲近,也有利于强健幼儿的体魄。
灵动——教师教师是灵动的,通过多元策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自然习得。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指南》,深化幼儿园特色活动建设的需要。
1.使用“加减法”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引导幼儿利用花瓣、石头、树叶、树枝、树皮、沙、水等自然物,根据已学过的技法进行构建活动。减法:即对自然物本身进行剪、挖、切等加工;加法,在自然物上面进行贴、粘接、镶嵌、插接、盘绕、组合等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意作品。
2.探究“四季”自然物独特的构建方式。
根据四个季节独有的自然物,衍生出特有的构建活动。春季:花瓣拼贴、扎染;夏季:树叶贴画、自然手环;秋季:果皮贴画,果肉拼搭;冬季:雪的构建、耐寒植物。
3.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材料。
幼儿利用多维的辅助材料发挥更多创意。包括:点状材料,如颗粒、瓶盖、钮扣、珠子、瓜子壳、石子等;线状材料,如毛线、小棍、牙签、吸管等;面状材料,如旧挂历、碎布、糖纸、羽毛、贝壳、彩色纸、竹片等。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合理利用自然物质,让幼儿体验创造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一)生机勃勃春季篇。
碎做紙巾扎染,或进行花瓣贴画。玩花瓣的时候,原预设是利用花瓣进行拼贴画,但在活动中,幼儿想象力很丰富,利用不同的自然物来丰富活动,并生成更多的自发性游戏。
建。一段时间里,幼儿都只是用石头进行简单的建构拼搭。突然有一次活动,幼儿在取石头进行“城堡”构建时,意外发现有些石头能画出颜色,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更多能画出颜色的石头,并在地上画起建筑图。
找来橡皮泥装饰树枝,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嫁接树枝,做成弹弓、正方体等,让建构作品更具立体感。
幼儿自由组合、分工有序,装饰树枝、照顾树枝、整理沙地、挖地道引水,玩的不亦乐乎。
(二)绿树成荫夏季篇。
夏季篇(大树,我们的朋友):利用夏天茂盛的树作为当季主题,生成给小鸟做窝,大树的礼物等自主性游戏。
1.小鸟的家:家园配合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的盒子。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美工材料装饰盒子,放入稻草等,将鸟窝放到树杈中,期待小鸟来此做窝。
2.自然手环:在户外草丛里收集一些野花、野草,并用不干胶装饰,戴在手腕上,变成美丽的自然手环。幼儿根据喜好,运用创意手法设计手环,如:按序排列、按色搭配等。
3.送给树朋友的礼物:幼儿利用周边材料,如掉落的树叶、花瓣等,组合成平面或立体的画,作为礼物送给大树。
(三)硕果累累秋季篇。
秋季篇(丰收的果实):利用果实这一秋季最丰富的物质资源,有效开发园内现有的果实,利用果实等自然物开展自主性游戏。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单一的果实构建并不能长时间延续孩子构建的兴趣,且有些果实不易构建,于是我们将主题调整为秋之舞,分出“线之舞”、“彩之舞”、“印之舞”、“叶之舞”、“果之舞”五个系列,以多维度材料激发幼儿构建兴趣。
1.线之舞:树枝与毛线的完美融合。幼儿将毛线缠绕在树枝上,将其视为棒棒糖等作品。缠绕的过程中,幼儿有意识的进行颜色搭配。
2.彩之舞:自然物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将泡泡笔挤、点在树叶上,让单一的落叶有了更多的色彩。
3.印之舞:自然物与卡纸的完美呈现。将捡来的树叶,通过拓印的方法,展现在画纸上。
起初,幼儿只是随意拓印,而后开始有意识的组合拓印,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4.叶之舞:秋叶与材料的完美互动。幼儿将捡来的树叶黏贴在彩色纸上,做成一顶顶树叶帽子,也有做成腰带、手环、项链等。5.果之舞:果实与果实间的完美构建。花生、玉米、赤豆、黄豆、等自然物相继成熟,瓜果累累,师幼共同收集各类豆类,利用果实进行平面拼插式、立体建构式的创作。
(四)迎风斗雪冬季篇。
冬季篇(我们不怕冷):利用雪这一冬天特有的自然物来开展自主性构建活动,利用冬天易结冰的特性制作美丽的冰花。同时,选取冬天里的常青树及耐寒花作为另类构建主题。
1.美丽的冰花:收集月饼小盒、果冻壳等塑料材质的废旧物作为器皿,加入水,将喜欢的材料放入水里,放置到户外,静待美丽的冰花出现。方便快捷,富有创意,可随时随地制作。
2.雪娃娃:将冬天特有的天然物雪作为建构材料,巩固揉、团、捏等建构技巧。可在户外搭建雪娃娃,也可利用小器皿在室内搭建小造型,用水果皮、小石子、树叶等随处可取的材料进行装饰。
3.常青树:幼儿知晓常青树,同伴共同收集园内外常青树的树叶,仔细观察不同叶片的形状,根据需要制作成画。
进行贴画、组合。通过装饰、拼贴、添画、串连等形式,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物。
四、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研究证明了利用四季自然物开展构建活动的可行性,幼儿在玩中体验乐趣、发挥想象,增强审美能力及提高构建水平,激发幼儿关注周边环境,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同时,对于幼儿,有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更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有利于幼儿求异思维的发展。对于教师,在不断调整、摸索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讨论与思考。
1.材料——如何拓宽材料以及二次利用。自然物枯萎的比较快,对于一些收集的自然物材料就需要不断更新。同时,辅助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材料一多,幼儿在整理的时候就有困难。幼儿有整理意识,但没有分类意识。需持之以恒的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让幼儿将用过的材料和新鲜的材料分开摆放,便于下次操作。
2.指导——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教师应摆正角色,从一名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与幼儿同玩。同时,教师介入的方式和时机十分重要,考验教师的综合素养。
3.成效——游戲如何深入。部分幼儿停留在现有的游戏状态,只满足于摆弄材料,如何进行深度游戏?幼儿在想像力方面的限制是否和教师不合时宜的介入有关,过多的介入是否会限制幼儿的思维,诸如此类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摘要: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了乡村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体育自然资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
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要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改善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回归自然,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1.1依托自然资源,优化活动设施。
1.2走进自然乡野,解放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是好奇好玩的,多彩多样的自然资源会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游戏,田野中的小水渠会变成需要跳跃穿梭的大河,突起的田脊会变成平衡场地,泥土中的石头也会变成“宝藏”……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游戏中既发展了身体的各项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精神,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乐趣。
2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育和玩具”。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泥土、稻草、麦秸、棉花、玉米秸、竹子、柳条、丝瓜筋、木桩等材料,有效利用这些天然环保的自然材料更能丰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
2.1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入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搬运的游戏中投入木桩和石块,在搬运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在跳跃活动中投入蛇皮袋,帮助幼儿体验别样的跳跃感受,发展集体平衡性;再如在投掷游戏中投放丝瓜筋,柔软的丝瓜筋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帮助孩子练习投掷长条状物品的技巧。
2.2智慧改造自然材料。
对自然材料进行适当的改造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稻草为例,将稻草做成草球,孩子们可以用他进行推、滚、踢等游戏;将稻草做成草垫,安全又舒适,孩子们可以进行爬行翻滚的游戏,必要时也可作为安全器械使用;将多根稻草棒组合在一起可以制作成跨栏,进行钻爬或跨越的游戏……孩子们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发现自然材料的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良好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3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乡村的传统习俗保留较多,乡土民俗是巨大的文化财富,乡村幼儿园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间游戏资源,借鉴和引用乡土体育游戏项目。教师应當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在挖掘乡村户外体育活动的特色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民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1将生活内容带入户外体育活动。
3.2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
乡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多数民间游戏材料简单,玩法有趣,不受场地的限制,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适宜地引入民间游戏,如“撞钟”、“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丢手绢”等。教师也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对既有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将不仅仅起到锻炼幼儿体能的作用,还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地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二
雪,预示着新年的到来,也预示着春暖花开,就如“飞雪迎春到,瑞雪照丰年”一样。
白色,是很宁静的、静谧的。在树上、屋顶上、路上等地方满是洁白的雪,由于这鹅毛大雪,所以人们就不会出门,而在家安静地看电视。这样的景象,就会使这银光素裹的世界显得更加静谧,又非常淡雅,给冬添上了协调的一笔。
在这静谧的雪景里,还藏有一些生机,不仔细看,是不会发现的。
雪地里,有几株小草探头探脑地钻出雪地,似乎一点儿也不怕冷,其实呀,它们是想参观一下这雪景,感受一下下雪的气氛;大树底下的小树苗也挺立着,想和大雪比试比试;傲雪的梅花在跳着迷人的舞蹈,把雪的声音当作是一个个音符,一篇篇乐章……这些雪中生机,也为这静谧,增添了几分色彩。
这一动、一静,是那么和谐,让冬天的旋律更加动听、优美。
冬天的景色是和谐的,而春天则在和谐中体现了它的无限生机。
那小河的水融化了,“叮叮咚咚”地响着,像是在唱着歌;包着的花蕾缓缓舒展开来,长出大朵大朵的、五彩缤纷的。花;纤细、苗条的杨柳姑娘,梳着自己长长的头发,在水面上照镜子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三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
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四
从前,有一片碧绿的草地,草地上长看着一棵高大的,苍翠的槐树。不过槐树已经老了,它在世上活了一百年了。
清晨,老槐树觉得身上多了一些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几枚鸟蛋啊。由于老槐树身体温暖,不久便孵出了几只小啄木鸟。老槐树夏天用自己的树叶为小啄木鸟遮阳,让它们清凉地睡觉;在下雪的时候,它用枝条搭建起温暖的窝巢,使小鸟能够度寒冷的冬天;小鸟渴的时候,老槐树用树叶接住雨露,让小鸟痛快地喝水……老槐树不停的为小啄鸟奉献自己,使鸟儿们茁壮地成长。
经过老槐树的精心呵护,小鸟们逐渐长大了,它们长出丰满的羽毛,尖利的嘴巴。
有一天老槐树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四肢无力,疲惫不堪,啄木鸟们马上对老槐树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仔细地体检,一寸也不放过,终于在老槐树的肚子上找到了罪魁祸首——大青虫,一只小鸟狠狠地一口啄住它吞进肚子,气呼呼地说:“看你还敢作恶多端!”老愧树的病马上就好了。
从此,鸟儿和老槐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五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是创造自然的,也是毁灭自然的凶手。
在过去几十年里,水土流失面积从153平方公里增加到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渐渐增大,但是人们为了开发和利用土地,从而又导致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也正在加剧,沙化面积目前正以每年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北京今年已经发生了12次的沙尘暴,在北京离沙漠不远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论的事实。
水是人类无法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贪婪的地索取甚至浪费!全国的江河,湖库普通受到不一样程度的污染,污染的程度也在加重,水体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岸海水也存在明显的污染带,赤潮发生率明显增加。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个根源,此时,我们,也就是生物中的人,在用一双神奇的眼看这一切,眼里满是喜悦,眼眸里波光粼粼,慈祥。我们张开我们的怀抱,迎接清新的空气,迎接美丽的花朵,迎接可爱的'小草,迎接自由的小鱼,迎接美丽的蝴蝶,迎接华贵的牡丹,迎接最恬美的笑容,迎接绽放美丽笑容的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关系就是一张恬美的笑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六
女士,先生们:
大家好!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观看了一部电影,叫作《狐狸与孩子》,令我有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名叫妮莉的狐狸之间的故事。在一个秋天,一个小女孩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了一只母狐狸,她想接近它,但是狐狸却跑了,小女孩从此天天去第一次见到狐狸的地方,他认为,狐狸还会来的,但是,狐狸有好长时间都没有露面,就这样,一直到冬天,小女孩在一次寻找狐狸的旅途中,不小心把腿给摔折了,就这样,小女孩等了一个冬天。在这个冬天里,猎人们大肆的猎杀狐狸,妮莉的丈夫就是被猎人们设置的毒苹果给毒死的,而妮莉则死里逃生,活了下来。第二年的春天,小狐狸出生了,妮莉又开始了寻找狐狸的旅程了,她想尽一切的办法找那只狐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经过一个春天的相处,当夏天来临时,他们已经很要好了,小女孩因为放了暑假,天天跑出去与妮莉玩。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妮莉在第一次来这个小女孩家的时候,脾气突然暴躁起来,从二楼跳下。小女孩以为妮莉死了,就把它抱回森林,正准备回家,又看见妮莉了,原来妮莉并没有死,只是昏了过去,小女孩手中还拿着原来拴着妮莉的绳子,她喊妮莉,但,妮莉头也不回的走了。
小女孩明白了,妮莉是大自然的,她把对妮莉的“爱”变成了“占有”,就是因为一根绳子,和小女孩的私心,让她再也见不到妮莉了,从那之后,妮莉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想:人类为什么会拥有私心,私心太强,有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还有那些与我们相伴了很长时间的动物朋友们。如果人类不将美好的东西占为己有,而是与大自然更多的分享,可能,大自然也会与你交朋友,和你分享美丽的东西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七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校园和谐标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八
此刻已是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推出,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少珍稀物种灭绝。
从前,人们过着仙境般完美的生活,没汽车,没烟囱,更没化学工厂。人们上山摘野果,下山捉野兔;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但自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后,人类就走上了破坏环境的不归之路。为了扩充自己的.生活空间,赚到更多的钱,森林中的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得到口福,无数的动物被虐杀了;工厂的奸商为了夺取暴利,不择手段地把有毒物质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超多鱼类死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那“完美的生活”吗?
我们人类十分固执,想到的事务必做。当人们对自己的“土地私有制”不满时,制造出“礼貌”战争!各种新型武器不断推出,石头、弓箭、子弹、原子弹轰轰烈烈地投上战场。仅仅一次海洋战争,就使一千多种海鸟和鱼类灭绝!
此刻已是和平年代,人们讲究华丽的服饰,一件毛皮大衣,也不知用了多少珍稀动物皮革才缝上!一件漂亮的木雕家具,用的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古树……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但不是无偿为人类服务的。
一棵小树苗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为我们制造氧气,保护环境。而人类砍伐它,仅仅需要几分钟……期望人类能保护环境,不要再创造出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虐待自己,我不期望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九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世界离不开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产生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她一次又一次地包容人类的错误。她一直默默付出。她期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挽回。她知道如果人类继续这样下去,最终会受到惩罚。她不愿意,也不忍心看到人类受到惩罚。所以她努力隐藏人类的罪行。同时,她也在等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日子。人类不理解母亲的痛苦和等待。依然在伤害母亲。只想着从母亲那里得到更多利益的方法。许多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物质的人类留下了许多矿藏,这不仅破坏了母亲本来的面貌,还使母亲失去了健康。此外,人类破坏了植物。由于人类盲目的砍伐,树木减少了很多。原来森林成群的地方已经建起了高楼。有些人甚至在山上建了工厂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由于人类的破坏,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越来越频繁。以前的'宁波是个安静的城市。不久前,沙尘暴竟然袭击了那里。这是给人类的警告。所以我们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控制好沙尘暴。人类盲目地利用自然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罗布泊一样,过去是一个宽敞、美丽、充满生机的湖。它周围是牛马成群,树木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无尽的戈壁沙漠,溪流也干涸了。那里夏天气温上升到70摄氏度。天上看不见一只鸟,飞禽不敢过。更严重的是,人类并不是把无法自行处理的垃圾藏在母亲的身体里。工业污水排放到母亲的血管里,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但是人类从来没有想过妈妈的血被玷污了该怎么办。人类如何生存?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让人类共同保护自然,热爱人类共同家园。让我们的子孙都能看到清新的绿色生机勃勃的世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文档为doc格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一
摘要: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详细论证人与自然是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瓦尔登湖》;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由于新旧社会因素的剧烈更迭,社会思潮对于时代潮流的强大感召力和向心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泛物质化倾向十分严重。出于对简单真实生活理念的追求,梭罗前往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外界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长久的超验主义精神实践,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反省,为当时物欲横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探索出了一种全新却又源于过去的导向,对于社会的成熟转型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合理性产生了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梭罗在他的思考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揣摩和启示。
过去的工业社会,自然对于人而言,只是一个物质资料的索取对象。人类通过他们的科学技术,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满足一种扩张和征服的野蛮欲望。人类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把自我的利益中心论,直接凌驾在自然之上,让海洋、河流、山水、草木、鸟树等都沦为推动工业巨轮滚滚向前的免费奴隶。即使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依然不满足,不断以更新的形式,更高的效率来开发自然资源,丝毫没有考虑过后果。但是,后果是必然会来临的,这里梭罗在书中就有了很好的预见。因为自然的忍耐和宽容,都只是暂时的,无休止的索求必然会以毁灭作为代价。
然而,在梭罗的书中,他刻画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却是与当时那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程序化生活截然不同的。梭罗在那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意识实体中,不仅阐述了他对于真实和现实的辩证理解和理性剖析,也同时流露出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的恢复,以及在这种近似复古化的精神实践中,创造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蓝图,并逐步地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他希望人与自然的那种根基于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自然哲学,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意志存在着,而能够在现实中生根发芽,不断丰满它原有的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梭罗在书中主要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三个探索性的命题,分别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精神层面有三个相对应的联系和反映。即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
首先,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就像社会的体系分工是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体系,每一人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自然也是一个极为严密完整的生态系统。瓦尔登湖本身就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与信息交换,自身内部也由各个部分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个时间使命的生命工程,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缺少,即使是一声鸟鸣,那也是传播,联系和繁衍的隐喻,是活动力的见证。梭罗的生活,在本身就属于一种隐居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对于客观环境的改变,自给自足就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脱离了人类的改变,这个系统依然能够继续完美地运行下去,但是现实是人类活动给了自然毁灭性的创伤,甚至是一些不可修复的彻底改变,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原来固有的稳态,使得这一平衡不得以一些额外的代价去进行象征性的弥补,但是缺乏原生力的生存状态始终只是一种意识能动性的傀儡,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自然界所秉持的自然真实的概念,这是梭罗所难以接受的。
自然界存在着诸多的生命体,他们都能够通过群居生活,协作分工劳动,来创造出他们特有的类社会性模式,而作为具有高智能的人类,也只是这偌大生命中的小部分,在等级分层上与其他分支理应是平等的。这不仅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是从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此,人类所谓的文明演化都只是自然界在人类这一极的演化,不同的文明都有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论大小与否,影响力是否足以同外界建立物质和信息形态的流动,都是值得景仰和学习的。正是不同文明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丰富着自然界的智慧表达方式,才会有人类文明这一支高度分化的文明形态。因此,人类文明与自然界其他原始文明之间是平等流通的,只是不同物种的流通速度不同而已,所以绝对不存在优势地位和霸主姿态。
其次,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梭罗笔下的瓦爾登湖,在没有遭受外界的实质性干扰下,始终能够维持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即使在受到外来影响,或者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自我治愈和恢复能力,把那些不稳定因素,通过它特有的包容力和势不可挡的非道德教化,把他它们转化成为促进自然体系完善发展和不断丰富演化的刺激因素。反观人类,在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精神资料为最高消费资料形式的社会中,还是难以摆脱利益与功利主义的束缚,最终还是走上了同自然对立,物质至上的空洞脆弱的社会结构。以机器的运转来代替思维品质的质量提升,以生产资料的海量积累代替生活质量的丰富完善,最终就导致了整个社会是一个没有思想和理想的空壳,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性发展,无法像自然界那样稳定而又和谐。梭罗在讲述瓦尔登湖的时候,将每树、水、草、鸟等都予以了具体而又详细的指示性解释,将他们与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分工建立严密合理的联系和对比,就会发现在恢复稳定和转化新兴因素时,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难以媲美自然界的醇和与大气。
瓦尔登湖这个生态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自复性,源于各个要素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源于一种自发性的自我反馈与逆反馈机制。树可以将泥土,水源和空气联系起来,并且对于可能发生的异变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同理,其他事物也能根据同种原理做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这些联系和互动彼此交错,互通有无,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链网,为了自然界的稳态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相比之下,人类社会的彼此联系的密切的反馈灵活性就相对不足了。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私心,都会想方设法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联系,而选择放弃那些无关自身利益的关系网,其后果就是社会整体的联络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自然界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是人类需要一直虚心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社会结构的构架模板。
最后,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根据上述的论述,这是一个极为客观的事实,也是不容置喙的理性问辩。这也是梭罗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命题,即以自然的思维,自然的法则,过着属于自然的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梭罗在湖边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与世隔绝可以说是痛苦难耐的,并且他消费的生产资料都是极为低级的产品,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但是,他却始终能够自得其乐,沉浸其中,不断探索只属于他的精神享受。他认为那种身陷都市的忙碌生活使他感到极为空虚和痛苦,但是在瓦尔登湖边,他仿佛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滋味,一种从未感受过的轻松和解放。虽然他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只是简单的放空自己,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隐居遐想,他始终在思考着人生与自然相关的问题,并不断得出哲理性的结论,引以为乐。因此,梭罗就是先告诉我们,所谓自然的生活,并非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而是在不断思考和反省,批判和对比中生活,使自己能够按照一种符合生活本质的自然法则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不断锤炼自我精神层面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是梭罗隐喻在抒情感慨背后的真性情的流露。
总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为各位读者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自然哲学,是值得去好好品味的。他通过每一个自然现象,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以一种含蓄而不失力量的方式,向我们阐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旦拥有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世界观,每一滴水,就是一片瓦尔登湖,就会有一个苦心孤诣,探求真理的灵魂的游弋。
参考文献:
[1]蓝仁哲.语言·文学·哲学[m].科学出版社,2015:93.
[2]王立新.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6.
[3]伍彝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33.
摘要: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探索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奥妙,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为人类搭建理想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古诗词自然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从而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中,诗人们以精炼的语言、和谐的氤氲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含著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观照思索合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合感受到美的意境。
1.于自然中发现自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大量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的诗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宁馨恬静;“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之清新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活泼热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将水暖鸭先知”的生机活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绮丽曼妙等等。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和人、人和动物息息相关,是一个和谐共处的共同体,安然相处,互惠互利。这里似乎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绚丽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灵动温情的自然万物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从而使诗人自己消融在大自然的本真之美中了。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的发现、观察和领悟,借助于和谐的音律,创造了一种清幽明净、闲适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于自然中获得情感慰藉。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古代诗词中即为古代诗人们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的生命合二为一。山水之美,一时间竟与诗人心灵相互感应,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这时不是诗人流连山水,而是山水娱乐了诗人,仿佛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从而使诗人完全超脱于功力世俗之外,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超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似乎是一个温柔多情、善解人意的使者,不辞万里带去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同情。理想王国中的李白也是孤独的,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月下独酌》),此时的月亮是他的知音,能够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还将月看成亲人,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在多情的诗人眼中,都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与敬亭山似乎是一对心心相印的知己,敬亭山懂得诗人所有志向才华抱负,也懂得清高孤傲的本性,在这份彼此的相知中,诗人的心灵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是把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自然身上,人与青山互相观赏,互猜互解,互为知音,相互慰籍。
简而言之,在与天地自然相往来中,自然因人而富有生命力,人因自然而不再孤独。自然与人在相依相偎中互相理解、互为知己,从而消解现实烦恼,实现“独而不独”之乐。
自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枯荣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因此,在顺应自然,与道沉浮中,诗人获得自然的灵感,得到了心灵与生活的和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初入庐山胸中装满的是对庐山局部的认识,而遍游庐山后方看出庐山真面目,因此感慨身在此山反而不识山,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超越自身狭小和主观成见,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全诗道出的这一平凡的道理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永远有指导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一句在“无”和“有”之间道出了诗人在迷惘之际顿时豁然开朗,从而悟出了人生曲折入胜之谜;“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一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啊,新旧事物的交替更迭中蕴含着新生命的惊喜和希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自然而及人,在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定中领悟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至理,从而顺应自然,消弭遗憾。
诗中哲理由景而发,反映出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时,将自然视为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努力地才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漫步古代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着如花的风景,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灵魂身处的声音,让人陶醉无以自拔。“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古代文人们始终在以一种平等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亲近大自然,发现并理解大自然的美,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自然与人类情感、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共通之处使它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古代文学人与自然关系刍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5。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注释。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二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有关人与自然的500字作文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经济发达很多地区建造了高楼大厦,因此疏忽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这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地破坏,对生态的不平衡。使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工厂还排放乌烟,乌烟瘴气污染新鲜的空气,导致人类呼吸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和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向清澈的小河,这一来不但污染了水环境还致使河里活蹦乱跳的鱼死亡,这已形成一种频繁的现象,河上漂流着的杂物恶化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众多的养殖水面被迫放弃;还有人不懂得珍惜水资源,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大自然就会缺水。也许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跟空气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了水,但这些水中97%是海洋。你们知道海水是咸的,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地球上可供人的水资源就更少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滴水了,人们一定认为非常珍贵,可以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有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踏坏了小草。仅管边上都竖立着要保护小草,人人有责的牌子,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他们都不屑一顾;在茂密的森林中,猎人还要捕杀小动物,让许多小动物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种种现象就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源头。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大自然是我们可靠的朋友,它们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人类和大自然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和谐的自然界。我相信信息+创造=21世纪.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三
摘要: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了乡村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体育自然资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
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要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改善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回归自然,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1.1依托自然资源,优化活动设施。
1.2走进自然乡野,解放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是好奇好玩的,多彩多样的自然资源会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游戏,田野中的小水渠会变成需要跳跃穿梭的大河,突起的田脊会变成平衡场地,泥土中的石头也会变成“宝藏”……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游戏中既发展了身体的各项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精神,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乐趣。
2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育和玩具”。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泥土、稻草、麦秸、棉花、玉米秸、竹子、柳条、丝瓜筋、木桩等材料,有效利用这些天然环保的自然材料更能丰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
2.1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入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搬运的游戏中投入木桩和石块,在搬运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在跳跃活动中投入蛇皮袋,帮助幼儿体验别样的跳跃感受,发展集体平衡性;再如在投掷游戏中投放丝瓜筋,柔软的丝瓜筋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帮助孩子练习投掷长条状物品的技巧。
2.2智慧改造自然材料。
对自然材料进行适当的改造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稻草为例,将稻草做成草球,孩子们可以用他进行推、滚、踢等游戏;将稻草做成草垫,安全又舒适,孩子们可以进行爬行翻滚的游戏,必要时也可作为安全器械使用;将多根稻草棒组合在一起可以制作成跨栏,进行钻爬或跨越的游戏……孩子们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发现自然材料的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良好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3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乡村的传统习俗保留较多,乡土民俗是巨大的文化财富,乡村幼儿园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间游戏资源,借鉴和引用乡土体育游戏项目。教师应當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在挖掘乡村户外体育活动的特色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民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1将生活内容带入户外体育活动。
3.2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
乡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多数民间游戏材料简单,玩法有趣,不受场地的限制,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适宜地引入民间游戏,如“撞钟”、“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丢手绢”等。教师也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对既有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将不仅仅起到锻炼幼儿体能的作用,还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地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四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在人类的相像中是一个没有硝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今地球母亲在哭泣,虽然人类的社会进步了,但并没有正真的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善待地球,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让我们一起:“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五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鸟儿,想学回有一个村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斧头。人们有了斧头,每天靠砍伐树木做房子,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森林树木的影子却越来越少了……很快,下了一场暴雨,三天三夜下不停,由于没有树木,洪水就把村庄淹了,剩下的,就只有那把斧头……”
自然是人们的。我们应该互助互爱,保护自然,创造美好的未来。
前两天,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一场很好看的电影《虎王归来》。
故事是这样的:武松的后后后后后后代武小松的妹妹被老虎吃了,于是,他便开始了为妹妹复仇的打虎之行。在路上,小松遇见了孙二娘和一只胆小的刺猬,他们对小松既嘲笑又充满怀疑,但小松却不顾打虎的危险坚持去景阳冈,当他进冈的前几天便遇见两只老虎,不料他们都是假老虎,一直是披着虎皮想骗人的“老虎”,另一只是有几只受人控制的老狐狸披一张虎皮劫财。当他知道真正虎王在哪时,便充满了要为小妹报仇的欲望。可他见到虎王时,虎王并没有要伤害他的意思,还救了吴小松的命,并给武小松讲了一些和谐的道理。而且虎王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是多年来抚养妹妹的虎伯伯。
这个故事的道理正如虎王所说,不是老虎吃人,而是人吃老虎。老虎并不可怕,只是人类对它的伤害太大了,它们是迫于生存才对人类产生伤害。其实,不光我们渴望和平,更渴望和平的是那些濒临绝种的动物们,只有我们把动物当做朋友看待,他们才会善待我们,人与自然才会更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六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七
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人与自然。
我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最令我着迷的是“人与自然”,它的画面引人入胜,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音委婉动听,知识丰富多采……把动物们的生活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百看不厌。我在这个节目里,看到过凶猛的老虎,看到过可爱的小白兔,看到过恐怖的蜘蛛,还看到过憨厚的白熊,这些动物们玩耍时的情态、愤怒时的咆哮、捕猎时的机敏都让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犹如身临其境。看那一幕:跳蛛在向它爱慕的对象求婚呢,从节目中我了解到,雌蛛待在那里一动不动,雄蛛慢慢地尝试着向她靠近,它们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雄蛛就开始跳起舞来,舞步轻盈而有节奏,随即越来越疯狂,腹部在微微颤动,腿也在有规律的移动着,如果雌蛛喜欢这些舞蹈的话,那么他的求婚就算通过了,如果她不喜欢,那雄蛛必定会成为雌蛛的口中之餐。昨天我还看到了四只小虎和虎妈妈的故事,进入丛林的人们骑在高高的象背上指挥大象往前走,摄影机就挂在大象的鼻子上,摄影机把它们嬉戏、玩耍、捕食等的情景都拍了下来,同时也拍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面——它们的妈妈与侵入的陌生老虎搏斗时的情景,在播音员的娓娓道来中,这些镜头就像一道美味的佳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在现实中你可能不会去海洋、山谷、丛林、雨林等地方探险,但你可以跟随摄影机的镜头了解它们的自然生态,了解那里可爱的小动物和千奇百怪的植物。亲爱的同学,我热情地邀请大家一起走进“人与自然”,分享动物世界的奇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八
不久前,我从电视新闻上看到动物园里一只动物患了病,最后不治身亡。解剖后发现它的肠胃内竟然有许多五彩的泡沫塑料袋!原来这些塑料袋是导致它肠胃溃烂而死的元凶,我的心震颤了,多么可怜的长颈鹿啊,这就是人们造的孽啊!
“节约用水吧,如果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诗人的眼泪!”这句话道出了浪费水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人们的呼唤,这何尝又不是动物的呼唤呢?就这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环保重在实际行动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十九
今天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在溪边,爱美的垂柳把清澈的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在那儿梳妆打扮。山上的溪水绿油油的,像树一样。溪里生机勃勃,蜻蜓在树枝上停着,欣赏着远处大山上的雾,小鱼在水里和小虾你追我赶,小青蛙在岸边“呱呱呱”地唱着歌,在赞美小鸟姐姐美妙的歌喉,小鸟姐姐听了羞红了脸,过了许久,才娇滴滴地飞下来一展歌喉,蝈蝈在草丛里和蝉比赛,看谁的歌声能让花朵妹妹露出笑容,花朵妹妹一笑,小蜜蜂就来了,小蜜蜂充满关爱的吻着花朵妹妹,吻完这朵吻那朵,小蜜蜂吻完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自然母亲创造了人类,而人类有了智慧,也造出了许多东西,但人类不只有智慧,还有贪婪,人们并没有感到满足,依旧不断的伤害自然母亲.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给了我们智慧,但我们不是用智慧来伤害自然,而是用智慧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没有伤害和灾难,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做到一点”请爱护大自然,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文档为doc格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二十
30万年前,人在自然中。是自然给予了人类生命之火,并提供大量的猎物供人类捕杀。这个时候,人类敬畏自然。
30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扛着沾满泥土的锄头,一边歪歪斜斜地走着,一边哼着小曲,不时还顺手摘几朵野花插在耳朵后面,在太阳下懒洋洋地散步。这时候,人类热爱自然。
300年前,人类开始破坏自然。17世纪,人类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工业时代。大量的蒸汽机开始出现,疯狂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进森林,河谷,深山……于是,许多职业一夜之间热门起来:伐木者,淘金者,采矿工人。机器飞快地运转,发出的声音犹如人类疯狂的尖叫。人类每隔十年五载便会进行集体大规模破坏,并且把这种行为冠上“革命大生产”,“大开发”,“资源开发”等正义的名字,还提出各种各样的口号鼓励人们破坏:“劳动最光荣”劳动?这种破坏自然的行为竟被无耻地称为“劳动”,并加以“光荣”鼓励!这时,人类肆意妄为。
50年前,自然开始报复人类。大自然愤怒了!自然开始报复人类,正如300年前的人类一样疯狂。水灾,旱灾,地震,暴风雪,臭氧空洞,海啸……这是天灾还是人祸?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生命,亦如300年前数十亿的动物失去生命。这时自然憎恨人类。
前,人类开始保护自然。人类开始反省自己300年前买下的祸根,并颁布了严厉的法令禁止破坏自然。或许,这还不算晚。这时候,人类开始反省自己。
10年后的某一天,是否如30万年前,人在自然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二十一
动物们最喜欢最喜欢自然了,自然对它们很好,可男人女人却只会命令它们做事。
自然也奈何不了男人和女人,自然还小,打不过他们。
这天下雨,自然在街边,剁下自己的一小片肉,送给挨饿的小狗。自然恢复的能力很快,不一会儿破掉的地方就重新长出了一块肉。
小狗很感激自然,它和自然在街边玩耍嬉戏着。
男人和女人撑着雨伞路过,看到自然不可思议的恢复速度,二人交谈了几句,最终拉走了自然,要自然为自己效劳。
小狗急忙追上去,却被女人嫌弃地踢到了湖中,自然大叫着要从湖中救回小狗,却被男人一把拉住,来到了豪华的公寓里。
可自然被分到的食物却只有一点点。
自然没有怨言,只要有一点点食物就能够活下去了。
这天,男人和女人回到了家,看到自然的脸上因为劳苦而长出了个脓包。
女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好奇地涅破了那个脓包,脓包破裂了,里面弹出来的却并不是脓流,而是金光闪闪的晶体。博学多才的男人称它为金子。
女人很喜欢闪闪发光的金子,便把自然关在了铁牢里,到厨房中拿出老鼠药、杀虫剂、大蒜等东西,融合在了一起,来到铁牢里,把这些融合好了的东西倒到手里,然后一把贴在了自然的脸上。
自然被捂住嘴,无声地哭泣着……。
那天晚上,电闪雷鸣,几只从墙角里跑出来的老鼠见到了自然这幅模样,都一脸担心,咬开了绑住自然手的绳子。
自然缓缓转醒,从地面上摸索出了面镜子,望着镜子里满是脓包的自己,自然又一次不争气的哭了。
自然不允许自己这幅模样落魄地活着,她拿起墙边的刀,抽出刀刃,哭丧着脸,一刀从脸上划去。
在她刀滑下的那一刻,大块金子掉落在地,自然疼得叫出了声。
睡梦中女人被惊醒,侧耳听了听,才发现是自然,她提着灯,打开牢笼,却发现自然满脸是血地望着自己,手中拿着把沾血的刀,女人害怕地往后退,自然毅然将刀插在了女人后背。
女人手中的蜡烛掉落在地上,沾到了窗帘上,顿时大火熊熊,把男人从美梦中惊醒。
自然放下了手中的'刀,一步一步走向大街。
雨中,熊熊燃烧的公寓,自然朝身后望了望,却觉得瞬间有着无尽的美。
自然拖着脚步走向大街,脸上的伤差不多愈合,自己却再也没有力气走下去了……。
自然倒在地上,却发现小狗大叫着朝自己奔来,一脸哀伤地舔着自己,身后是无尽的动物们。
自然欣慰地笑了笑,在雨中,长眠不醒……。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篇二十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漓江总是给人美的享受。山清水秀,江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波光粼粼的,江里的鱼儿随处可见,它们自由自在地嬉戏着;两岸青山耸立,美丽的凤尾竹随风摇曳;一群群鸬鹚在江面悠闲地游着,渔民在渔船上收着鱼网,夕阳洒照着岸边垂钓的渔翁……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美丽的。
但我听爸爸说,漓江的生态环境也曾被破坏过。上世纪80年代,江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塑料袋、白色泡沫盒之类的浮物,有些工厂还直接把污水排入漓江,使一些河段出现了半边黑半边清的状况。漓江也太变化无常了。当她涨水时像一条发怒的巨龙,横冲直撞地奔向大海,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而枯水时她则是一条涓涓细流,游船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根本不像“漓江”,更像是一条“漓河”,甚至是一条“漓沟”了。现在,经过多年努力,桂林漓江的生态环境又开始渐渐变好了。
漓江生态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最美丽的。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美丽的,美得像画,美得如诗;自然又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不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愤怒的,自然是有报复性的,她变得可怕,变得不可驾驭,人类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动捡起果皮纸屑,减少垃圾污染;提倡垃圾分类装,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污染;爱护野生动物,拒食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美丽的。朋友,我们不仅要做生态保护的执行者,而且要做好生态保护的监督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我们的这一份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