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问题往往出在他们自己不会合理利用时间。在写总结之前,需要充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在写总结之前,先参考一下以下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相信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2.把握课文精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当中,不应仅限于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还应该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就业之路。如《一张诊断书》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让学生体会林巧稚大夫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坚持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又如《窗》这篇课文,除了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中心思想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同学们一致认为,做好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良,要处处做到为被服务者着想,并认识到善良和真诚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这样,在这些作品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恰如其分地及时地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让他们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中职生同样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关系重大。面对新形式、新机遇,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利用学科特点,把人文素养、爱的品质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贴近现实,春风化雨显成效,促进他们成才。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审美教育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感悟力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之为“高四语文”,教学中过重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再加上考核体系的单一,就把本应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大学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传授知识和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技巧训练,大学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幼稚,一脸迷惑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立足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他们崇美向善的本性。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心灵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个部分。
2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有智慧,既有技能又具有审美教育的新人。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传授必须按照文学的特性来讲。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可否认,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学的审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学教学应有的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文学教学是心灵化、个性化的。无论运用何种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学世界。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
过去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学生中普遍的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中,要求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这一教学观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审美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激发起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追求。需要更正的是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性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文学美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包含着优美、和谐、崇高、激情、想和爱的因素,让他们在日渐丰富的艺术体验中培育自己的心灵。
3.2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首先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流,读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的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之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春的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寂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去发现美的真谛,去创造美的生活。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
3.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
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去寻找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学生在一起交流、探究后,可使每个学生的文学体验更深一层。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用信任感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不要急于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诸如“没有道理、不够确切”之类的说法,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用成功感去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中,鼓励学生关注当今文学的动态,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学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
总之,现在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都在发掘它的多重含义,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它的多重意义都寓于审美之中,否则,大学语文会迷失它的本性。
参考文献。
[1]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大学语文导读[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童庆柄.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教育强调,语文教学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占着统治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还没有得到充分地突出,教师往往在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计地进行着考试的训练,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地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阅读语文,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发展。
一、更新观念。
教师要深入认识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时代的要求,大势所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再是只会答卷的社会阿斗,我们带着这个巨大的使命来进行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和平共处,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他们真正地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大展宏图。不能以传统的那种师道尊严的身价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包容、宽容地和学生相处。要不断地武装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念,扑捉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立即改进,不断更新和刷新自己的知识教学理论,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要一个宽容的胸怀理解和支持学生,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一定要减少学生对自己的疏远感,给学生以心灵上的真正朋友感,让他们能够在自己面前放开手脚大胆地去想,去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地发挥,成为时代所需的真正创新型人才。
二、授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我们明确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如何能够真正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使他们的个性化得到真正地发展呢?那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如何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关键是在方法。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只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而是要培养他们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新的知识,让他们能够自己去会学,也就是让他们能够掌握自己学习的方法,发展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使他们真正地体现个性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养成培养。比如,我们在教学时,采取的不同学生不同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习惯动中学习,有的习惯在朗读中学习,有的习惯默读学习,等等。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采取不同的教法,然后通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孩子们的不同学习方式方法,要进行积极地引导,让他们能够参考老师的意见和见解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教学最终端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的个性就自然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出来,让他们自主地发展自己,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要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培养就要从“预设”走向“生成”,并且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例如,我在执教《跳水》一课的时候,让孩子们去分析“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惯用“猴子逗孩子”。而有一次,一个学生向我问道:老师能不能把“逗”字换成“惹”字呢?当我问其原因的时候,他却侃侃而谈地说道:“从下文孩子的暴怒的表现来看,猴子的行为岂是逗,简直是惹。”多么精准地创意分析啊,他能够从上下文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根据语境分析文章,顿时使我极为高兴,我马上就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大声地赞赏,夸奖他的敢想精神,课堂上也就采纳了他的想法,改变了我的多年教法。从这里我感觉到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善待并开发学生的发言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思想,我们的学生就会大展其个性向前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学生会犯许多的错误,也会出现屡教屡犯的情况。作老师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学生,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摩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所以在做德育工作时,除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还要从自身找突破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就能让学生自主、自动、自发的学习。
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
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即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内心体验、情感表达,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面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以分数来论断一个人成败与否的标准来说,我们往往轻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而比较重视工具性方面的教学。科学调查表明:情商可以填补智商方面的缺陷,而智商是不能填补情商上的缺陷的。可见,一个人的情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教他怎样就会怎样。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启蒙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对于我们的说教他们往往不能深刻认识。那怎样把这种对学生的教育于无形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呢?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我们的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还要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寓德育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他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它犹如大海中的航标,给迷失方向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漫漫黑夜中的一点星光,带给夜行者以希望。人们会从阅读中,得到知识、辨清是非、得到提升。
(一)明文章主旨促学生情感教育。
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位心灵的使者,它或是向我们诉说做人的道理、或是向我们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让我们具有感恩的情怀,或是告诉我们怎样锻炼我们的意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鲜活的德育教育的武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通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关键标点、重点段落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并从这些文章中得到教育、受到启示。以六年级上册课文为例,通过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自然风光的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阅读爱国人物的文章激发学生爱国、建设国家的情感;通过学习人与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文章激发心中时时有他人的情怀;通过阅读环保方面的课文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语言文字的的情感;通过阅读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认识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这样学生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被文中人物感动,被故事吸引,被事实折服,还能使心灵上产生共鸣,对思想方面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以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理解重点内容,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情感。那怎样使学生在整体上全面感悟呢?我想,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有效的办法。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把他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他所认为的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文字表达出来,不但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使人物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鲜明、具体,从而更能激发对人物的理解和崇敬,也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一个引导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受到德育教育。我的具体做法是:在选材时,抓住德育契机;在作文评价中,强化德育。
(一)作文素材的.选择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学生作文就是书写自己的生活,反应自己的思想。对于一篇作文,只有真实可信才能打动他人,才能称之为一篇好的文章。而选材上的健康与否是一篇文章好与坏的基石。有的学生不敢写真实的事,怕自己写的真实的事件会遭到同学的嘲笑和误解,因此不敢写最能打动自己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指导,可以告诉学生知错改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让学生了解到作文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来看,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说假话、写假事;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东拼西凑,抄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作文的质量,而且使学生的道德上的标杆也大大降低,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诚信、自信等道德形象。
(二)作文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责任心。
我们在讲评作文时大都是对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而那些与众不同的作文,哪些需要教师个别指导的学生作文有时就会被我们忽视,可能因我们的疏忽会让学生本来很有创意的作文,由于我们没有及时引导而扼杀了,他们就会和其他大多数的作文一样缺少了创新意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群批时,更要加强面批。面批不仅有针对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会使那些后进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更到位,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保护,会产生努力写好的信心。可见,教师加强对学生采取有效的批改不仅会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同时也会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文后能进行自我修改是一种很好的行为习惯。它能使学生自己通过读文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自己修改作文能使学生自己找到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体验到成功,加强了自信。在自读自改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是我在作文教学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实践表明,学生乐于进行小组件的作文互评,互评不仅使学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还让学生在作文互评中富有一种责任感、并形成一种合作意识。
四、寓德育教育于评价之中。
(一)利用好作业的评价。
有的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质量很好,可一到家中就变得比较松散了,作业完成的质量就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改变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好课堂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最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精神的。有时我们看到这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禁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作为一名聪明的老师,有时候他的一句评价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语言活跃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的评价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既能正确对待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这是既生动又深刻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让这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让德育教育的脚步紧随语文学科教学。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属于一种静态的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达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达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
第二,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
第三,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
第一,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然,道德的目标指向是个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乐的、是有用的。
第二,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夯实,要构筑道德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道德感受与道德体验的交流。
1、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3、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
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
4、充分运用交往式教学――互动教学。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是交互式教学。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真情实感的交流,教师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转变,师生间进行交互信息传递和反馈。教师知道学生所思,学生知道教师所想,这样,我们的德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著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关于幽默,1989年版《辞海》解释是:英文humour的音译。它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广义的幽默是戏剧艺术的一种总称。它包括使人发笑的文字及其他艺术形式,如讽刺、滑稽、戏谑、闹剧等。狭义的幽默,它往往应用双关、借喻、反语等暗示手法,机智、含蓄、轻松的语言,借助联想,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情景,来达到肯定美、真理和智慧,否定丑恶和愚蠢的目的。能够造成情趣色彩浓厚、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情景,这就是幽默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幽默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他特殊的功能和效果。
幽默在别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深入思考,激发联想,发展学生的智力。正如我国漫画家方成所说,幽默使人在笑声中同时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的含义。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幽默素材。
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可用的幽默元素。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讲授语文知识的时候,突然把学生拉扯进去,带入课文情境之中,局外人旁观者陡然进入内里,也能使人笑起来。
《威尼斯商人》里关于夏诺克索逼一磅肉的情节,充满了幽默情趣,是整出喜剧矛盾冲突的支柱。便可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一幽默情节,发掘其中的深刻意义。同学们经过讨论找到答案夏洛克索逼一磅肉的情节,不仅表现了鲍西亚的机智和安东尼娅的善良,而且辛辣的讽刺了夏诺克的贪婪。同学们看了契科夫《变色龙》之后,颇感滑稽而忍俊不禁。这时即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细节描写,淋漓尽致的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同样是一条狗,在同一时间内,狗的称呼滑稽的换来换去的原因是周围人对狗主人的身份推拿不定,于是造成了奥楚蔑洛夫在观点上态度上的变化。这狗就像一面镜子把奥楚蔑洛夫的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照的裸露无疑《皇帝的新装》,在这篇童话里,从皇帝到官员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示众的丑事,乍一看,视乎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而已。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原因何在?皇帝为什么会受骗出丑?这个故事究竟可笑在哪里?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明白了皇帝之所以会受骗出丑,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极端昏庸无能和穷奢极欲。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十分可笑的原因。还有些文章诸如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形象,阿q的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的形象,以及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与风车大战的场面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思维加工下形成幽默的笑料,再经过教师的最后的幽默语言表现出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二)、利用幽默化的教学语言。
1、口语。
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直接方式。教师有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语言可以说就有了一半的教学成果,但是通常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国外有人研究,如果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然后再解释概念,学生的记忆就会深刻。
比如,一个“方兴未艾”,读“爱”音,一个“自怨自艾”读“艺”音。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谁用什么打动了姑娘的“芳心(方兴)”,当然是“爱(艾)”,所以“芳心为爱”,同学们笑之余就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不仅区别开了这个词中的字的读音,还可以在潜意识下教会同学们怎么去想象记忆,真可谓一举多得。讲解成语“胸有成竹”时,先根据字面意思哟,有意错误的解释为:“胸有成竹是肚子里面有根竹棍的意思。”大家都会笑,便提醒学生,解释这类词语必须追根求源。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闻名于世,后来,晁补之的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便是成语“胸有成竹”的出处。现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这种“有意错误”的幽默,分明加强了学生对“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使用教学幽默时,也要把握好教学幽默的有效性,教学的内容与幽默的表达方式应该和谐一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教学幽默,使教学幽默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让“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体态语。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讲修辞“夸张”并没有局限在干巴巴的概念的解释上,而是给学生举了个京剧里《武松打虎》的情节。武松酒量如海,戏剧家并没有停留在正面描写武松如何能和酒上,而是这样设计了演员的动作:武松一边喝酒,酒家一边在武松的下巴底下用嘴接喝武松从嘴边漏出来的酒滴,竟然酩酊大醉了。一边说着,一边给学生模拟演员的动作神态,格外幽默生动。“幽默”感化品行兑现教书育人。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定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推门而入,径直入座。见此情景,我就诗取材,指着“小扣柴扉久不开,”问:“诗人去拜访朋友时,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们议论了一番,纷纷从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有礼貌等方面加以回答。于是,我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可笑,且被人用幽默的方法引发笑声的时候,他往往就会设法改正可笑之处。这正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如法国学者让·皮尔指出的:“幽默是一种抚慰人生的善意的微笑。”我们在使用教学幽默时,也要把握好教学幽默的有效性,教学的内容与幽默的表达方式应该和谐一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教学幽默,使教学幽默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让“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效的发挥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目前在职高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实施了新课改理念,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发挥应有的德育功效,但很多教师对此置若罔闻,教学时仍然我行我素,致使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效形同虚设。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完全不注重学生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成为欣赏其表演的观众。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普高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学时完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凡是大纲要求的就大讲特讲,而大纲不做要求的德育教育则一笔带过,形成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风格,严重钳制了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德育素质的提升。在学生素质方面,众所周知职高生之所以选择职校就读,大部分都是因为成绩过差入读普高无门的无奈之举。因此,职高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加之不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讲小话,令教师难以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此外,由于大部分职高生在初中时,因为成绩不够理想受到一些教师的歧视或同学的冷眼,对教师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德育教育。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不但没有进行德育教育,相反还由于职高生在教学上的不配合对其加以嘲讽和严厉的批评,从而令不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强化,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1职高语文教学应从德育角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职高语文教学须从德育角度和学生的专业融为一体,体现较强的职教德育特色。而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照搬普高模式,完全忽视了专业因素,忽视了职教德育功能,致使不少学生形成“语文与专业毫无关系”、“语文与德育毫无关系”的错误思想,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弃。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握职高语文课程职教德育的特点,从实践角度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因素,方能引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了不同的职教德育因素。在旅游班分析蔺相如时,我针对蔺相如出众的口才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大家作为新世纪的导游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学习他的忠肝义胆,学习他的爱国爱民,而蔺相如的这一特长和优秀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博览群书,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因此,大家如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水准的导游,就必须学好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电子班分析蔺相如形象时,我同样针对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忠肝义胆引导学生,其实电子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出众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人品,因为现在找工作都要应聘,应聘时如果口才不好,人品不好,说话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优势厂家很难了解,你将因为口才问题和人品问题浪费一次绝好的就业机会。而学习语文不但能丰富你的知识,更能令你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在就业场上别出一格。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道德角度结合专业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语文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2职高语文教学要与职高生的人品教育一脉相承。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没有考虑职高生的人品教育,完全照搬普高模式,甚至按照普高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令学生难以适应。对此,职高语文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须考虑对职高生进行人品教育,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具体操作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职高生的人品现状,很多中职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懂礼貌,不爱劳动,喜欢讲脏话等,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人品上的这些劣势,然后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要注重趣味性,因为职高生不但道德素质差,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形式多种多样,善于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道德水准。最后,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须联系现实生活。目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导致不少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高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有针对性地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现实中的道德问题,用形成的语文审美能力去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道德情境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功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现状,从实践角度探究语文教学德育功效实施的具体策略,方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准。
小学语文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有助于为小学语文文化教学提供思想保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提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开辟各种途径不遗余力地进行德育教学,剖析文化背后的深厚德育思想,并使这些德育思想成为小学生践行的思想指南,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筑起思想保障的屏障。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思想,且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先导作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阵地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德育的作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挖掘得还不够深、不够广、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一些小学过于注重学生的语文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还不能够转变观念,在教学方式上还停留在对教材进行僵化性教学,而不能够深挖教材背后的深厚思想主旨,加强德育思想提炼。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地阻碍着德育对小学生言行的正确性引导,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发挥其应有之功能。
根据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尊老爱幼、团结同学、诚实做人做事、遵守公共秩序等基本的言行标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开展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日常生活常识引导和安全文明教育等。从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是从思想层面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规划,但是这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和践行。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已经显性或者潜在地包含着浓厚的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这些教材内容的设置,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直观性德育教学,使文化和德育教学相得益彰,促使小学生健康成才成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有些词汇、语句和教材背景都已经渗透着高尚的思想内涵,而这些思想内涵从属于德育的范畴。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这些教材中包含德育教化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性讲授,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言行习惯。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许多人早早地站在长安街两边”“无数人悲痛”等句子无不深刻展示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而周总理的高尚品德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对这些语句进行思想拓展,进而引出周总理的一些事迹和高尚风骨,教师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向周总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以便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用。通过这样对教材中重点词句隐含的背后意蕴进行挖掘,不但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扩展了小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促使文化和德育相互融合,以文彰显思想,以思想拓宽文本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引导,最终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德育教学的基础阵地。
2.语文课外活动贯彻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还包括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兴趣,更能够震撼小学生的心灵在思想上能够形成共鸣和相同的价值认知,从而能够使小学生的德育向纵深发展。比如:在植树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这些节日为主题的演讲竞赛、诗歌朗诵会、绘画大赛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节日背后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深厚民族文化内涵,不但从思想上使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继承发展光大,而且激起小学生的情感促使小学生汲取积极的精神内涵、树立高尚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深化从而为小学生的言行树立了正确的标准。
【结语】。
德育是人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要素,它影响着人成长的长度和宽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起步和关键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包含着深厚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使文化和德育教学并重,从而为小学生的成长补充有益养料。
【参考文献】。
【2】刘志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12)。
高中语文在学生心目中较为简单,只是背诵课文和记忆生词而已,大多数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生通常采用小部分时间学习语文,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理科性东西。而高中语文老师会自愿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甚至允许学生占用语文课堂时间来学习其他科目。而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理科的实用性较强,更适宜在社会上生存,普遍忽视文科类的学习。语文作为典型的文科科目,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
1.2新旧教学方式之间过渡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老师讲课,学生学习,而且注重言语文字的记忆。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行新的教学方式时,一方面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太过活跃,课堂纪律被打乱曰另一方面实行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及时地推行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难见成效。
1.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相应的体系结构,语文也不例外。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体系并不完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还需要进行提高。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一切皆从阅读而来,失去阅读的支撑,语文会变得枯燥无味并失去可以依仗的力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尧学生缺乏阅读材料,阅读能力遭到削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理解能力也受到影响。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终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而高中的写作教学完全成了一个模式,只让学生写符合高考要求的三段式作文,限制了学生创作的能力。而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写作的数量而不顾学生写作的质量,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降低。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语文学习自然难见成效。
2.1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
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个坚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学习上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应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以后的人生也有着重大影响。语文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端正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2.2鼓励学生阅读大量书籍。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快捷方法。高中学习时间紧尧压力大,学生们多关注理科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增长语文知识,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十分有效。
2.3引入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沉闷无趣,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动力。而文字的表达带给学生感受有限,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软件制作一些视频音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在学习时,自然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会模仿其诗的吟诵,学生背诵并了解此诗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语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结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学生仍徘徊语文学习的门外,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因此语文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只是列举了部分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期望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班干部的示范作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需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本学期自开学来,我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科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作风正派,有一定组织能力,开创精神和例文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我加强培养、教育、既要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要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如团结同学、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时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身管理自身,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二、在集体中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班主任的一贡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既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以要同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平时,我积极地和科任教师互相交换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一起研究解决的方法,统一对学生的要求,调整学生的作业负担,防止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另外,要从学生的实际动身,通过学生的学习、劳动、游戏、生活等各方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其中,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是最佳的德育方式。我们知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定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对他们进行各种感人至深的熏陶、教育。
三、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维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五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只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每天大课间我都和学生在一起玩,这样不只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也可以加深与学生的感情。
四、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身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用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置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置师生矛盾时,尽量防止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后进生在班中为数不多,但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身对差生的一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方:在课堂上给他们发明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和时给予肯定、奖励。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有许多方法、技巧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也需要坚持自己的教育方针,找出工作的最佳方法,争取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小学数学的德育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与传授内容做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于课堂之中,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社会公德、自觉纪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达到改善目前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2.1.培养教师自身高尚的素养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认真书写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搭配比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效果、精益求精的授课语言,以及对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符号都认真的推敲研究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会以一种无形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将德育工作溶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塑造学生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提高学生修养。
2.2.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篇章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学习圆周率,可以先行为同学们讲解祖冲之的一些情况,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教师通过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推进德育工作,结合知识点辅以事例不断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达到智育与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任务等了解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小学教材中包含的祖国灿烂文明与文化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和谐民族建设的宗旨更具积极意义。
2.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情况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学习小数点知识的时候,可以发动同学们在周末跟随父母买菜,看看买菜时算账怎么用小数点的,同时帮父母洗菜。一方面学习了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劳动教育与尊敬父母的教育;又如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利用班里集体劳动的机会,比如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每人擦几块玻璃,一共几个人擦,除去打扫别的卫生的同学,班里一小时可以擦几块玻璃等等。一方面在劳动中渗透了数学课堂知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间接促进了数学课堂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2.4.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要融入的,这关系我们的名族与未来,只有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在课程中穿插进行集体主义方面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同学们分组并记录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效果,然后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里面贴小红旗,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数小红旗的数量来增强对数字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小组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3、结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所有教育工作必须渗透的主题。但是在小学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方法得当,注意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宾夺主,让德育教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角,而是采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争取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作为一名高中的一线数学教师有如下的体会和建议:
一、学生心理上有准备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所以学生必须首先在心理上化被动为主动,提醒自己用心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跟上老师的思路,另外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专心上课、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再次、要特别注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3、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4、系统小结。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1、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数学理念”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数学素质教育刻意追求的培养目标。从外形看几乎近于无形,而它又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也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于数学学习中,也存在于把什么都归结为一个数学关系的思维模式中。因此,尽管学生离校后没有机会用数学,因而淡忘了数学,但深深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数学精神却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受益终身。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3、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才有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
4、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为什么有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了那么多题,却不见长进呢?一是学生做题不懂取舍;二是学生盲目的挑战难题。那些应该做到融会贯通的题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也不太多,应该先把重要的题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学习不重要的题目。而且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如果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既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牢固地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就走在了一条数学学习成功的大道上。
摘要:德育是所有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以及健全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家庭学校联动进行对学生的德育的必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中仍有其必要性,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明显的,本文试图分析其中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家庭学校联动德育所倡导的是充分利用家庭,学校这两大阵地,使德育真正形成课堂教学育人、家庭环境育人的良好德育氛围和工作格局,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家庭联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
一、德育联动过程中主客体地位认识方面。
我们知道,由学校和家长组成的的德育联合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制定的德育规则,家长制定的家庭德育计划共同把握着德育教育的方向。如果光有学校一方努力,家长无法配合,甚至南辕北辙,那么就无法使德育这辆车子前进。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中学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德育的客体已经初步具备成年人的思维和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判断、理解和吸收,会对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如果学校家长这个德育联合体无法统一意识,学生就会对其怀疑,进而否定,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比如我们常见的有的学生经常会反映的问题是,有时候老师会教育他们遇事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老师这么说并不是推脱责任,就是希望学生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当他们想征询父母的意见,父母却都是叫他们去问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踢皮球,所以很多学生有事情都喜欢找老师,和自己父母反而生疏了。时间长了,家庭作为德育联合体的核心之一的地位就不知不觉丢失了。学校家庭联动进行学生德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德育联动实施过程方面。
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德育观念在我国是深入人心,很多时候教育就是德育,德育的地位甚至比其他知识更重要。我国的德育的两大阵地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出现了各自的特色:由于我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一些主要的德育观念的统一下,细分下来,每个家庭的德育观念也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同时,家庭德育观念大多来自家庭范围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局限性,相对零散,能系统的传承的还是少。相对来说,学校的德育观念比起家庭德育观念来说要包容性更强,集中统一的多,接受和推广新观念也容易的多。由于观念不合拍,因此,这两者在联动实施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各唱各调,各走各道。虽然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联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比如很多学生已经进入大学,但是家长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逐步步入成年,效果可想而知。这种观念的冲突导致联动实施效果不理想,也是进行联动德育工作常见的一大阻碍。
三、德育联动工作信息反馈方面。
一般学校都会主动进行德育信息的调查和收集,来源主要是家长会,或通过学生询问,或家访,也会印制一些调查表格进行调查。这本来是联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是对当前德育联动过程效果的评估,也是发现问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家长认为这是走过场,所以态度也是比较轻视的,这也同样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针对学校家庭德育联动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利用家长会,家长培训班,家访,发放相关资料跟家长开诚布公地阐明家庭学校联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包括:。
(一)使家长明白:德育永远应该在教育中处于优先被重视的地位。“智育不好成次品,体育不好成废品,而德育不好成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对中学生教育中,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连续性时间最长和最持久的,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和家长进行沟通,倾听家长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家长的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家长做好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巩固在校德育教育的成果。
(三)充分利用学生这个纽带作用,交流信息,督促,鼓励家长更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其次,就是和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德育工作合作协议书,把学生德育联动工作的目标,方式,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把双方的责任,义务条款化细化。从而使德育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总之,家庭学校联动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家庭学校联动进行学生德育是今后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也只有联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才能推动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4]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2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作文,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挖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本学期我担任四(3)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荣幸又深感任务的艰巨。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好规范教育,培养各种能力。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看书时要做到“三个一”,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好的生活习惯。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课间指导学生正当活动,行走文明,上下楼梯靠右行,本期我班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较好的习惯。
二、进行耐心教育,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我班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我最棒”,用来评比各方面优秀的孩子:如学习方面、劳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守纪律等方面都树立榜样,让全班孩子在各方面得到表扬,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每次打扫落叶都是我扫好了,才叫学生来帮助,凡是脏话、难活都是我去做,我班清洁区是厕所及周围卫生,一次,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拉肚子,把大便拉了一地看了让人作呕,学生不愿去扫,我当时毫不犹豫撮来灰反复扫又用水冲洗,才弄干净了,当时有很多人看到都捂着鼻子跑开了;教室不干净我亲自打扫,地上有垃圾自己去捡,墙壁有灰尘亲自去擦;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培养正确舆论,形成良好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随手丢垃圾、踩草坪、折树枝摘花而不知道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上下楼梯没秩序乱跑、在楼梯上滑、寝室里在上铺行走、打闹,在教室里追赶、做游戏爬树摘桑叶……却不知道是安全隐患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分别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安全无小事》等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命最宝贵,安全时时须牢记”。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五、多关爱多帮助,做好后进生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虽然很辛苦,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让孩子们能在班主任温暖的港湾里愉快学习、生活,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