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触动,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阅读内容,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将读后感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部分、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概况,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题等等。接着,在中间部分,我们可以详细叙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以及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最后,在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写作读后感时的思路和表达方式。读后感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可以涵盖各个领域的书籍,如历史、科学、哲学等。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思考,希望大家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自从接到市局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时兴起购买之后搁置在柜子里沉睡的书籍又翻了出来,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很惭愧的是当初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读书机会,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书的内容。这是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老师的代表作,在书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师关于心理咨询的科学视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己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己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中,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说亲密关系如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亲密关系中的.雾霾。假亲密,让越来越多的伴侣、家人、朋友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这种无形的壁垒,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真的活着,认真的活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把轻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满足;认真的活着是让自己经常在回顾过去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加成熟;认真的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自己调整,遵从思想、内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长。然后要认真对待亲密关系问题,不能因为环境、原生家庭、自己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习惯的在不完美中得过且过。认真地思考亲密关系,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与伴侣、家人、朋友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发生争执甚至大动肝火,可是事后待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又会发现这样的争吵实际上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用处,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亲密关系的本质,能正确对待对待亲密关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让我们分心,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思考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成长,形成正确的自己认知,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战胜“爱无能”。
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一直要让自己装成一个“会说话”的人,但是自己的口无遮拦,可能有过无意中伤别人的时候。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自己,又何尝没有伤害过对方呢。
亲密关系中共有几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让我很受用的其中一个观点,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愤怒。《亲密关系》说道,愤怒是旧伤的重现,而当愤怒出现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吵架,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旧伤,而吵架跟旧伤相比,显得简单很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注意转移到愤怒本身,去感受它,用健康的方式把旧伤处理好。当愤怒出现,也等于我们拥有了一个治疗旧伤的机会。当然这个也跟早期记忆息息相关,这个观点与《自卑与超越》不谋而合。
《亲密关系》的每一个章节,都刷新我的认知。以我有限的智慧,在不看这本书的情况下,可能一辈子又领悟不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然是否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懂得只是成功一半,最重要的还是行动。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每个阶段产生的原因,色彩,要素,发展方向,解决办法。亲密关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阶段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及其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书中关于灵魂关系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产生了想去尝试的勇气和想体验一下它的美好的意愿。
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慰藉与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能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与我们帮助的灵魂关系,也就是无条件的爱。而书中最终的定义是这种灵魂关系还要不仅限于两个人,还要推及到整个世界。因为,你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指引,与每个人的相遇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
然而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险,荆棘,痛苦,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终也无法到达。
我们的情感之旅从开始的互相吸引,发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坠入情网,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我们以为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实根源都是情绪上的需求。(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也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梦想的机器。我们的梦中情人便是用这个机器积累的,根据我们从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然而,当我们发现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一致的梦中情人时,我们会挑一个相似的,然后开始我们的改造计划。这时通往地狱之路的门就打开了。虽然有点儿危言耸听,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婚姻,哪一个不是按照这种方式一路走来的呢。
起初,我们会发展出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素质,来吸引并找到能弥补自己不足的那个他,进入亲密关系。然而当月晕过后,光环褪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达不到我们要求的缺点,夹在你和他之间。我们会努力,撒娇,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对方。而这些期望必然会变成失望,压力,愤恨。因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灵魂)来帮助我们放弃需求。我们原本被需求填满的空间会被我们的爱填满。在亲密关系的月晕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特点:时间可能甚长。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从而改变方向“向内”。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控制,因控制失败而产生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权力斗争可以掩盖我们的沮丧,带给我们争吵的力量,显示我们的强大。我们的信念(自我局限性)来自我们过去的创伤,它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对心碎或冲破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的伴侣会深深潜入你的领域,你们发现你和他都没有那么迷人。权力之争就会伴随着愤怒。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让对方有愤怒感。然而愤怒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攻击,还包括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如何拯救我们的幻灭呢?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负责,要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和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它是一种心灵的召唤—不自觉地欲望。如果我们愿意选择,并跟随它的指引,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超脱痛苦,否则只能继续与痛苦长期作战,直到感觉麻痹。我们可以领会,亲密关系的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场,是互相成就,就不会有争执。参照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但是执行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灵魂的指导。会让你察觉你内心的深层的痛苦;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感激伴侣,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缚。否则,我们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发展为报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把爱摆在执着之上,会让沟通更加亲近。
要素:丑陋的、最难的、陷阱最多的、与其它阶段有所区别的它是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的起点。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定义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每个人一半,那么即使我们付出100%的努力,实际的结果却只有50%,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会发现伴侣只付出50%,你们都会坚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继续指责对方。我们就会无力的选择自我放逐。这也是一个清晰的指标,我们的内省过程已经过半了。其实亲密关系是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我们把它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时,你的决心就让你度过“不可能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受害者监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这个监牢的全部成员。无论你在扮演哪个角色,都证明你身在牢笼中,只会让问题恶化。而想要穿墙而出,只需要一个选择,是两难之路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左右为难,对家庭死忠,(真正的爱是可以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牺牲,依附关系。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我们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暴露出牺牲的心态。牺牲会招致放纵,而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牺牲危害亲密关系的三种方式:被迫牺牲,感到愤恨;为了摆脱牺牲做出极端行为;末日的征兆,心力交瘁。想要画上句号的方式就是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负责,面对心中的折磨者和坏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牺牲的动机就是依附情结,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与家人的关系。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必须接受挑战,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才能更爱自己,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把他看作是你的镜像。
亲密关系如果想要到达灵魂关系最重要的是启示。特点:随时、不易察觉、神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1、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动以及你的成;2、神迹出现的时刻;3;自己选择的力量。
当你借助启示的力量,你就发现墙外的生活无限宽广。拥抱爱人就像拥抱自己一样。
你的伴侣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习无条件的爱,然后去爱全人类。
如果是以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来面对问题,问题能够得到创造性地解决。
一对关系中常常出现类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们能够组合成一个整体,深处其间的人,是问题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拥有疗愈过去伤痛的机会。
现有事件会激发我们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过去,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而产生的。我们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对从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选择爱、真理或灵魂之光,并决意去追寻它们,就能让生命的恩典帮助我提升并且超脱痛苦。”贯穿全文的说法,读来盛满圣经的影子,如果体会过平静的喜悦,大概是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面对问题时,用有创意的,自发的,充满爱和真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是什么感觉的。
”你的心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么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愿意顺从自己的心,你自然就会领悟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最近重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去年读过一遍,但是去年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的输出,所以里面的理念很快就忘了。
这次重读,是仔仔细细地读,不图快,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启发和体悟。当然,这次会让自己做一些输出和整理。一方面是帮自己梳理知识框架,把书中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二、启示。
启示一:掌握人际关系密码。
《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但是一直满足于听樊登讲书,自己没有去看。但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到张德芬写的序的时候,还是很受震撼,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书。
张德芬在里面提到: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只要双方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家人、同事、朋友、同学,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只是男女关系是里面张力最强、能量最大,所以也是冲突最大、最令人心碎的。
所以,学习处理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我们关系比较紧密的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彼此加分和赋能;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给彼此带来减分和消耗。
学习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在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有伴侣,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许多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影子。
启示二:认识你自己。
伴侣是镜子、是导师、是伙伴。
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伴侣是你的一位导师,通过亲密关系,能够引导你去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伴侣是你的一位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却不是来为你的幸福负全责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对伴侣还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期望往往是通往地狱的深渊。把对方逼得太紧,这就好像对方身上有一把让我们幸福的钥匙,却胆敢不给我们。
所以,期望低一点,给对方多点空间,让ta做自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靠别人来给予我们幸福,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启示三: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需求。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过: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我们以为他已经消失不见,而选择忽视了,其实它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遇到伴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依然精力充沛。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兴奋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两个人的边界暂时被打破,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拥有和分享另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尽管这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
但是,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不同的肉体,不可能真的合二为一。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期望,不懂得包容和磨合,也不肯去反思和学习,那么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会经营不下去。刚开始的浪漫,会消磨的毫无痕迹,而取而代之的是乏力、无味、以及激情消退后的倦怠。
启示四:自先成稳,而后爱人。
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对自己的爱,本自具足。这样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不会对伴侣怀有过高的期望,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里要澄清一下,一个越爱自己的人,不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更善于和别人相处,更善于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三、总结。
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学习它,能够让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对伴侣降低期待,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一本人际关系科学带给我的一点思考!
这本书很特别,它有点像社会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丛书。虽然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却不枯燥,对于我来说可读性很高,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心理学又喜欢研究人际关系的关系。书里的内容非常庞杂,从吸引力的来源,到如何解决冲突,避免嫉妒,还有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爱恋之人快乐相处的基本方法等等。那我就在这里整理出一些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几个内容吧。
这是我在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我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脸皮薄。特别是面对领导、地位比我高的人的时候说话会不容易放松,表现也不太自然。书中写道“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羞怯所表现出的懦弱、寡言和犹豫行为特征看起来好像冷漠无情、不太友好。和合群的行为相比,羞怯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冷淡和排斥反应。”
所以“只要实际上能较少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需要自信和镇静”“不要光想自己,只要尽力找寻对方的特点即可。”
书里也讲到,自我感觉良好有益于身心。在改善羞怯和应对嫉妒的方法中也能看出自信的魔力,所以要努力让自己保持自信。说说容易,该如何做到呢?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的人(任务导向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也就是说,在应对事务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换句话说,有能力,才能更自信,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有实质的进步是关键所在。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地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这样也能帮助消除关系中的沉闷。
根据书里的理论,找对象应该这样找:找一个自控能力更强的,再比自己再优秀一点但是有很多相似点的人。因为自控能力越强,通常越忠贞,并且也越不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冲突相对也会更少。而人通常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样共鸣会更多,更能理解对方,相处也会更舒服,所以找对象请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找一个像自己且自控能力强的人。(可惜没在找对象之前看这本书哈哈)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能够稳固亲密关系的方式:
1)突出对象的美德并缩小他们的缺点。
2)调整对他们的期望。
3)对他们的积极行为进行内部的、稳定的、普遍归因,对负面行为进行外部的、不稳定的、偶然归因。(要努力往好处想!)在遇到冲突时,有注意保持乐观,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意见,在有人恼怒的时候偶尔暂停一下,注意幽默感也很重要!注意自己表达方式: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非暴力沟通)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还需要大家不停寻找可以一起玩的项目活动,这样才能两个人的生活持续保持充满乐趣。
但是这本书也让我降低了对婚姻的期望:所有的夫妻在结婚以后的幸福感都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老年期,幸福感逐渐上升(大概大家老了吵不动了,而且更需要对方了,相依为命感更强了),在这样的数据中让我直面婚姻真实如围城。这本书也让我降低了对爱情的期许,因为“找到你生命中的真爱也不会让你永远幸福。”而且所有的真爱都是不能懈怠经营的,如果把幸运当做理所应当的话,也是不会幸福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读了美国作家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著的《亲密关系》之后,我明白了,两性之间可以是互补性的,还可以是相似性的,相似性就是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互补性的就是性格,爱好各个方面的互补。我觉得这个夫妻之间,相像更具有吸引力。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都是人的外貌,时间长了之后都是内在的一些东西,性格的相容,有没有责任感。性格和责任感在婚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的重要,颜值在婚后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与外界的处理事情当中,都应该是办事的能力,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
在男女处朋友之间出现了一个障碍,就是得不到的就喜欢,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就是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婚恋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更加相爱,这个作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作为人母之后,自己的孩子将来要面临婚恋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制的去分开他们,这样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越紧密,应该是给他们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合适的话,父母就支持他们,如果不太合适的话,就给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加的干涉,那样的话,孩子之间的反抗情绪会更加的严重,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或者有的可能就会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男女朋友之间实际上是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就是谈朋友能够谈得久一点,彼此能够更了解,更利于以后的婚姻之后更加的和谐稳定,不是说认识了很短的时间,就去结婚,婚后发现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那这样子已经有了孩子再去离婚,这样的话对这个双方的伤害,对孩子的伤害都会很大的'。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要男女双方谈朋友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了解性格,了解工作,了解家庭,这样如果能够合得来的话,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对教育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家庭里边儿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个家庭是温暖的,爸爸爱妈妈的,他们就会非常有爱的的感觉,很有安全感,他们能在家里边儿享受到爱,也付出爱,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爱自己的另一半。
《亲密关系》学完之后,我觉得我能够更加了解两性之间的问题,怎样和老公更好地沟通交流,怎样把小家经营的更好,孩子们能更加幸福快乐,大人们有问题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虽然年龄越来越大,外貌,身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要多锻炼,能让自己看上去稍微年轻一些,多读一些书,会做一些拿手菜,内外兼修,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爱人,也包括家人,闺蜜。当我们和我们在乎的、在乎我们的、我爱的、爱我的.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站在爱的角度解决问题。你愤怒,走不出来跟你儿时的记忆有关,你会想起之前相似的情况,而我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转化给亲密关系,以求得一时解脱。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经营,何况不同于普通的亲密关系之间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爱去解决问题,不要冷战,用一颗真诚的心互诉衷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近终于把《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了,从打开到读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20xx年6月10日开始,20xx年9月7日读完。估计是我读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了,上次读《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时间。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然后各奔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会成为闺蜜或者哥们。但是最后会发现真正能一起走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们经过很长时间也遇不到互相欣赏的恋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子,是我们联系不够紧密,还是一起吃的饭次数比较少。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和他人会给人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而这种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奖赏越多,对我们来说吸引力就越强。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近我们的人,因为临近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了,可能经历的还是不够,很多地方还没消化,只能先这样了。以后有新的感悟,再进行补充。
在印象中亲密关系是情侣和爱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生活中,会与外界产生很多的亲密关系,朋友、同事、家人,每一种都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存在大于一种的亲密关系,首先我们终将会有自己的伴侣,会有自己亲密的朋友,有自己的亲人,这些亲密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同时也是多数人需要的。
我们之所以需要亲密关系,源于我们内在的需求,这是《亲密关系》这个本书整个理论构架的基础。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心的需求需要去满足,幼儿时期我们内心有两个最大的需求:
归属感。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这两个需求在书中多次被提及,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需求。假如在幼儿时期我们的这两个需求不能被很好的满足,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会留下痛苦和阴影。这种痛苦和阴影在我们和伴侣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也是很多伴侣闹矛盾甚至分开的主要原因。不过也真是由于这种内在的需求,我们才需要建立亲密关系,我们需要用亲密关系来满足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用亲密关系来治愈潜意识里的痛苦和阴影。
书中有一个观点,当我们遇到一生真爱时的那种心动,当想到我们的心上人时,对未来美好的那种向往,都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可以在其中得到满足。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刚看到这个观点是是反对和不认同的,不过大家仔细想一想,想一想自己的暗恋或者初恋对象真正吸引到自己的地方,想一想现在的伴侣最初让我们动心的地方,再结合我们后期相处的过程中,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的东西,双方争执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更容易理解这个观点了。
同时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需求也在相应的增加,在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获得认同,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我们需要与别人分享我们的感悟和观点,我们需要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在工作上我们需要和同事领导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工作,更大的发挥自身的价值,生活才能更充实更有意义。想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就明白了,为社么会有这么多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人,还在认真努力的工作。
既然亲密关系这么的重要,我们就要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了解自己内心到底需要的.是什么需求,需要治愈哪些痛苦和阴影。当然认识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一些切入点入手去了解内在的自己。就像作者说的,多数人的需求和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幼儿时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从幼时的经历入手,回忆以一下自己小时候缺失的东西,痛苦和恐惧的事情。
找到了自己的这种需求和痛苦之后,我们也就明白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才能够更准确的的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能意识到现在的亲密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能够更好的维持现有的亲密关系。
这本书,之前读过。我认为是婚姻关系、婚恋类图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书。
什么是亲密关系?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吸引(找对象):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临近的人,熟悉的人,长得好的人,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想象的人。
沟通:详见《非暴力沟通》。
相互依赖(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社会交换结果=奖赏-代价;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结果-期望;对于亲密关系的依赖度=结果-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需要5:1的奖赏:代价。
友谊:亲密和复制,彼此欣赏陪伴。欣赏、尊重、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忠诚与真诚、共同分享、彼此陪伴。
爱情:亲密+激情+承诺。创造新奇、享受激情、培养友谊。
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亲密关系的解体(分手):持续动力模型有问题;突发危机;幻想破灭。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保持忠诚;欣赏伴侣。
最后,个人观点: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不一样。喜欢一个人是看多喜欢ta的优点,但是爱一个人是多包容ta的缺点。就好像我最喜欢吃土豆,但你不吃土豆,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不吃土豆。这不是因为自我牺牲,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比吃土豆更开心。同样,为伴侣保持忠诚,也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让人心动的人,而是我觉得这个亲密关系很重要,为任何心动让这段关系冒风险不值得。
最近终于把《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了,从打开到读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估计是我读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了,上次读《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时间。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然后各奔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会成为闺蜜或者哥们。但是最后会发现真正能一起走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们经过很长时间也遇不到互相欣赏的恋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子,是我们联系不够紧密,还是一起吃的饭次数比较少。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近我们的人,因为临近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