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一种讲述事件发展过程和情节的文学方式,通过编排故事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等来展现情节的起承转合。撰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正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就。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五个技能之一,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现状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听的能力大大低于该学科的其它能力。因此,对中学英语听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决定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听力教学中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因素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实践对策。
1、只注重突击性训练,而忽视秩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都没有根据秩序渐进的科学原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的听力,而是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对英语听力进行强化训练。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不管学生能否消化,硬往学生耳里灌。
2、只注重训练次数,而忽视事半功倍的训练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就用这样或那样的听力材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操练。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只注重训练的量,而没有考虑到训练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大大挫伤学生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3、只注重训练想要的结果,而忽视必要的训练过程。有的老师在训练听力的时候,让学生先把课文或其它的语音材料反复地熟读,甚至叫学生先背下来,有的把一个句子拆得七零八落,一个词反复播放让学生听。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对于语篇的整体理解,大大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和效果。
二、影响学生听力的几个因素。
1、语音及基础知识障碍。听力是听和理解的结合。由于学生在初学阶段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发音,缺乏一定的词汇量,辨别语法结构的能力较弱,感到听懂听力材料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对基础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影响到听力理解水平和反应速度。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的语音和基本语法就成了做好听力理解题的关键。
2、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给听力带来困难。英语学习应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文化、风俗及语言文学知识。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与中国相差很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知识结构。要注意非语言性知识对听力理解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免由于知识面不够宽广而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
3、心理因素的障碍。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学生在心理上都害怕听力测试,紧张、焦虑的心理伴随着整个听力测试过程。当处在焦虑紧张的情形下时,听力理解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用英语讲课,培养听的习惯。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受,长期不听英语会话,偶尔听一次,再简单也不能完全听懂,这说明听少了,单词记不清,反应跟不上。教师用英语讲课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其感知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授新课时,坚持让学生合上课本,听教师发音;然后再让他们模仿练习,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再打开课本,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的习惯。
教师也可以用以下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听的机会:教师用简单适中的英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比如,教师上课提问的技巧,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提问时,面要广,又要有重复面。问过的同学还可以再问,使所有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课堂上千万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特别对有害羞心理、不敢开口的少数学生,更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开口。总之,提问的技巧,就是要争取照顾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场面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活跃学习气氛。教师还可以开展英语朗读、会话、表演等活动,每学完一段新对话,让学生模仿写一段,并分组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好是在听好的基础上进行的,能说得好,听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2.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增加听的信心。
语言是有音有形的,听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比看难得多。语言的速度由发出信号的一方决定,听到的信号瞬间消失,能听懂基本意思,但不能记住所听内容,出现听后忘前的现象。遇到听不懂的词或语句,往往心情紧张,来不及分析、思索,造成漏听。越是听不懂越紧张,越紧张越记不住,从而影响对全文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灵活多变的听音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听力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调动他们的听音积极性。
教师可以多采用比赛形式,初中学生喜欢竞赛,比赛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如:准备一段文章把全班分成a、b两组,让学生把听到的句子说出来,比赛哪一组说正确的句子多,并且一人只能说一句,为了小组的荣誉,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积极发言,为小组争得了一分。这样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增。
在初中英语听力测试时,学生可以先把题浏览一遍,找出重点词语。所谓重点词语就是这些词能反映故事的性质、特点。比如:对话、理解题较听单词、短语或句子难一些,不过一般读两遍。我们首先必须听懂录音中4~6句对话和所提问题,才能选择正确答案或回答问题。如:
b:yes,verymuch.myfriendsmike,peterandjanewereallwithme.
a:didjocometoyourparty?
b:yes,buthewas1ittlelate.
a.jane。
本题需要先看清试题的四个选项,听第一遍录音时,重点听几个人物的关系,听所问的问题,并抓住关键词语whowaslate;听第二遍录音时,重点捕捉“who”即可。
3、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听的效果。
听力理解即根据声音来建立意义,理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联想、良好的记忆、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听音辩音、听音悟义能加强感知能力。只要在头脑中形成较强的语言感受和感知能力,听觉才能从复杂的音差中进行准确的识别、判断,从而获取信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体验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 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定性地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gzzj/jxs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学生实验器材:大小钩码、同体积的铜柱铝柱、弹簧测力计(12)、溢水杯(12)、塑料袋(12)、烧杯(12)、水、橡皮泥(1盒)。
教学程序。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学生:说出取球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教师讲述:文彦博从小热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做了宰相,成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想的办法中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引入浮力课题。(板书浮力)。
2、体验浮力的存在,寻找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在听力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语音技巧指连续、弱读、失去爆破、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听力内容的检查、预测、取舍等技巧。如在听力测试中经常会遇到辨数字这类题。对这类题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是“十几”和“几十”的选择。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整地听文章,遇到长单词可省略中间部分,只记词的首尾部分。听第二遍时,可对第一遍记得不全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其内容。其实,有的空根据上下文、语法、习惯用语、背景、常识可以得到答案。总之,只要学生掌握了听力技巧,多听多练,听力水平定会提高。
学习内容:九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4课主要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语言流畅、优美,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以及搜集资料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所任教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多数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品词赏句;学生初步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知识,但不熟练;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说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描述。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通过看图、读文、品词赏句,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通过自主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6、通过角色扮演课外延伸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发展。
学习任务: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理解课文、品味语句,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课后提交研究性合作作品,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并从大量三峡网络资源中,了解三峡的风光、历史、地理、水利、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
本课教学选择网络教学的环境基础,选择web教室。这种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的特征。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相关资源虚拟成“三峡之旅”,并发布在校园网上http://jinniuyixiao126com或邮件:e-mail:jinniuyixiao@。“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包含了语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相关学科知识,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
四、说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选择支架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学习,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先确定角色,再从不同侧面进入课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多种情景,学生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机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的任意一种情景中去学习。
2、协作学习设计。
本节课采用竞争、伙伴、角色扮演三种方式组织协作学习。
竞争学习。本课中指邻近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进行对课文“早晨”、“中午”、“下午”、“夜”四部分内容学习。采取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在线作业--小组汇报形式组织竞争学习。
伙伴学习。邻近同学结成伙伴品味词句,讨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交流互动。
角色扮演。学生自主选择课外研究主题,扮演作家、画家、地理学家、摄影师、水利专家等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三峡,学生可以根据扮演角色分组研究,并游览“三峡之旅”或上英特网,查询有用资料,课后形成作品,网上提交作业。
3、教师指导性活动设计。
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导航者、指导者、设计者、辅导者作用。
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由于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教师根据本课学习主题,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并组建成“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供学生上课和课后研究学习利用。
教师是情景观察的指导者。教师通过交待本课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观察要求,如在课文学习中的配图、品词赏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察结果评论。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课文学习主题,课后研究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不同的学习问题,引导作更深入的讨论。
教师是协作活动的辅导者。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适时地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协作过程,达到协作学习目的。
五、说学习评价。
网络教学学习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本课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设计,有堂上提问,学生自主网上测试以及合作完成作品几块进行学习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
一、导入: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三峡,是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颗明珠,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网络欣赏图片、音乐,跟随教师语言,激发学习兴趣。网络图片、背景音乐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资源。
二、网络呈现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之“学习目标”。
三、呈现“课文学习”之“配乐朗读”,与生齐读。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三峡之旅”之“配乐朗读”。
四、指导学生完成“在线题目”
1、浏览课文,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学互读开头和最后一段,共同完成第二题。
3、认真读喜欢的部分,协作完成第三题。自主学习、分组竞争协作学习课文,完成“在线题目”
1、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桌讨论共同完成第二题。
3、小组协作完成第三题。“三峡之旅”之“在线测试”。
五、组织引导学生评词赏句,指导分组学习。
1、指导分组学习。
2、组织小组交流汇报。
3、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学习交流汇报,自主选图配文,赏析词句。
1、小组交流,勾画优美词句。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自选图,用语言描绘。“三峡之旅”之“配图赏文”。
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合作,进行研究学习。
1、指导学生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大胆扮演角色。
3、组织分组讨论方案。
4、引导浏览网页。
5、网络批改作业。确定扮演角色,小组讨论,上网浏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1、自由读研究题目。
2、确定扮演角色,汇报研究方向。
3、小组讨论研究方案,并提交方案。
4、小组浏览网页,记录资料。
5、提交研究作品。“三峡之旅”之“三峡论坛”以及internet“三峡人家”,电子邮件提交作品。
七、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上网查询资料,同学们了解了许多三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自主探究、上网查询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才干,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课外小组完成研究作品,并提交。
e-mail:jinniuyixiao@。
3、板书设计。
14*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峡谷宁静而神秘。
文档为doc格式。
在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中,我有幸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展示课、观摩课。这些课有些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更多地侧重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几乎涉及了英语教学中的各个重点,使我受益非浅。但遗憾的是,很少有老师专门上过一堂符合实际教学的英语听力训练课。其实,我个人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明确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训练的意义,探究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剧上升。因此,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们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确立的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即是: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改革重点是改变过去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其目标确立为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且“听”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弗斯(rivers)和坦珀利(temperly)20____年的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里弗斯(rivers)认为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从这一点来说,“听”这一技能在英语学习和综合运用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从微观角度来看,近几年来的高考英语试卷的题型调整和各部分的分值比例的调整,明显体现了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导向。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
二、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训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在语言学习中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然而,听力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有些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以往课程标准的影响,对学生的语法掌握程度、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而有些老师虽然重视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但认为听力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不明显,因此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教学、语法教学和单元测试等方面。他们或者是将听力能力训练局限于高考听力模拟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往往用这样的练习代替听力教学,机械地采用“呈现题目-听录音-核对答案-再听加深理解”的模式。或者是仅仅利用自修课、课余时间为学生统一播放听力录音,如果学生听不懂,将录音的文字材料以阅读的形式分析给学生听,甚至将材料发给学生自己阅读;亦或者向学生推荐一些听力测试题或是英语听力网站和电台等,要求学生课后多听多做题。
这些做法,有些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使很多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发展到最后就出现了听力课成了某些学生的休息课;有些虽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了听力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但教师本身却忽视了听力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学生听力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且致使听力环节与说、写各个环节割裂,造成学生英语能力发展不均衡。
要改变现状,解决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仅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那就是,在实施学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时,要抓住哪几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怎么做?但凡英语教师,在进行口语、课文、语法、写作等课堂教学时,都非常注重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但在进行听力能力的课堂教学时,由于混淆了听力能力的训练与听力应试能力的操练这两个概念,往往会忽略掉听力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我个人认为,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一定要包括最基本的三个环节:pre-listening,while-listening和post-listening。
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听力材料等,设计多种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pre-listening即听前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导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的“导入”往往是讲生词、提出听力任务。这种导入显然起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一旦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不起劲来的时候,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新的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部分对听前活动的建议是: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布置任务。
因此,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图片、实物、情景、游戏等进行巧妙的导入,从而引发学生听的动机。然后我们可以对背景知识做简单的介绍,对一些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关键词做解释,对听的内容进行大胆预测,也可以做一些听力技能的指导等。最后,我们也不要忽略听力任务的提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听的期待状态,在听的时候就能集中注意力;同时,在听之前也有了目标与侧重点,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得到了提高,听的效果就更佳了。
在while-listening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达到既完成本堂课的听力教学任务,发展学生听力的能力,又注重学生听力技能和策略的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设计分层次的活动。所谓分层次,就是由易到难逐步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处理一篇听力材料时,我们可以首先设计一些听一遍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如人物的年龄、职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等等,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的细节理解问题。然后是通过精听,需要概括能力的3wquestions。
最后才是针对全文的主旨思想或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判断的综合性问题。这样层层深入,一步步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听力体验来总结听力理解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调、语气、背景等非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培养听力过程中的信息筛选、记忆、联想、推测、归纳、概括等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活动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post-listening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就是对听力教学的提升,达到听和说、写能力的同时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听力教学环节与其他环节,特别是说和写紧密相连,并为学生说和写能力的提高在语言和内容方面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在最后环节,要依据听力材料内容设计出说、写的任务。这样,通过把听和说、听和写联系起来,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了桥梁,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听、说和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听力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力策略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实施有效的听力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听力教学与说、写环节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好,我们今天一块来研究一下。
二知识详解。
出示前面学习过的弹簧测力计,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请同学发言,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使用它,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使用之前沿轴方向拉动几下。
好,大家来测一下小铁块的重力,请读出示数。
学生回答:不是,是水给了小铁块一个向上的浮力,所以示数会减小。
师:对,是水给小铁块的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竖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一)、浮力的定义,方向。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刚才这种是直接测量法,(f浮==g–f拉)先测出空力中小铁块的重力,然后将小铁块放入水中读出示数。
(二)、浮力产生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请看图正方体是一个有6个面,它的前后面、左右面在水中的压力是相等的。只有上下两个面压力不一样(浸入水中深度不一样,受到的压强不一样,那么它的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就不一样)。通过压力差法来计算浮力的大小f浮==f向上--f向下。
师: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体沉底了,那么它受到水的浮力了吗?思考一下。如果下表面与其它物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没有受到了浮力。例如在水中的桥墩。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实验。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分小组合作探究。
对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粗略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让同学们找找,感知生活哪些地方存在浮力。
最后对课堂小结。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原则;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评价的教学手段,立足根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
一、语法方面。
虽然目前英语教学淡化语法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部分不可或缺。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在口语运用方面,可以以模仿为主,但从处理习题以及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时态的角度考虑,我还是介绍了这种时态,主要从(1)过去进行时态的含义(2)过去进行时态的结构,特别是在处理时间状语时,对when和while的用法强调了他们的使用和区别,效果非常好。后来在进行课文教学部分时,事实证明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特别是语法方面的补充,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课后练习时对时态的运用也轻松很多。目前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常常会碰到这种时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帮助他们阅读分析短文,事半功倍。
二、口语交际方面。
1、向学生展示几幅图。
1)whatishedoing?heisrunning。
2、采取听录音,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完成第一项听力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以提问题最多和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给予奖励。因而学生一直在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之丰富,超越了老师的想象,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事后,我调查了一下,许多同学已在课上背下了课文,课文内容耳熟能详。
3、在对待开放性话题上,是我与学生最愿意进行的部分。学生的回答的确是花样百出,令人捧腹。但在轻松的谈吐中,他们却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对过去进行时态的用法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
三、情感态度方面。
恒心和毅力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处处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培养个人爱好的同时,也应加强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并对做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如,收;坚持写日记时间最久的人;我觉得,一节课下来,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有一颗童心,有一颗爱心,我们便会在课堂上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温情的萦绕,产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为基础,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赞叹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乐于学习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会演变为他们为理想而付出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我收获很大,但也有许多不足,例如: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很明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而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
2、个别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个别小组出现“冷清”的场面,这些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出现上述情况,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或小组的编排不够合理等。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因此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每个合作小组成员的合理编排,又要注意到自己教学内容的设计、话题的趣味性以及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
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从中领悟到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那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我要以此作为我的教学思想,指导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听力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现状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听的能力大大低于该学科的其它能力。因此,对中学英语听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决定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学习,我对听力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现做如下概述:
一、听力教学的目的:
1.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推导和预测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二、听力教学使用的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2.充分利用文字和图表等信息。
3.预测。
4.根据语气和语调推断。
听力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听前阶段(pre-listening),听时阶段(while-listening),听后阶段(post-listening)。
(一)听前活动设计。
1.听前活动的目的:
听前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听力状态,为更好地听做各方面的准备。内容包括让学生明确听力学习的目标任务,对听力材料的内容引起注意,提起兴趣,以最佳状态进入听力活动。准确把握听前活动的设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满足听力准备的需求。
2.听前活动设计需要注意:
(1)听前活动设计不应包括词汇扩展。
听前活动的目的是为听力活动的开展做必要的准备,扫清会对听力理解产生障碍的词汇及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项准备工作只是要学生认知生词即可,词汇的扩展学习应放在听力理解之后,这样能使教学层次清楚,又重点突出。
(2)听前活动内容设计要融入对新语言知识的感知。
通过听前活动使学生感知听力课文中出现的新语言知识如核心词汇句型,这样不仅能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还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层次与复现率,使学习过程更系统、更扎实。
(3)听前活动所占时间不宜过长,且内容紧扣听力材料。
1.听中活动的目的:
听中教学目的是理解语篇承载的信息和感知新语言结构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需求,创造有效的听力理解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2.听中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师要根据听力内容的需要,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需要设计听力活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某种任务,如做笔记、填写表格、写摘要、进行实际操作。
(2)要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功能。
把声音与图画或实物等配合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可减低难度,使教学情景化,增加趣味性。
3.听中可采取的教学方法。
(1)泛听、精听相结合。
(2)引导学生重视面对面谈话中听的活动。
4.听中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学生听力理解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避免先看录音原文,再听录音。
(3)不要一边听一边看听力原文。
(三)听后活动设计。
1.听后活动的目的。
重视听后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听后进行回忆、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在听力过程结束后,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校对答案,判断正确与否,而是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再挖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高级能力。
2.听后活动设计需要注意:
(1)语言结构操练应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2)语言知识训练形式要重语言交际。
教师的课上训练形式要侧重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笔头练习活动要与口头活动结合起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要发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只靠“笔头活动”是不能实现的。要靠听说读写多种活动来逐步培养的。
学生听力的提高只靠课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作业形式和监控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听力练习。教师可以就听力留作业:跟读录音、做部分听写等。教师还要拓展作业的范围,使学生能接触更广泛、更丰富的听力语料。如电视、电影、讲座、采访、歌曲、故事、讲笑话。这些听力材料都可以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我依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6)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不是中考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六、教学进度表。
(注:根据月考进度,再进行调整)。
周次教学内容。
1第一课。
2第二、三课。
3第四、五课。
4单元复习测验。
5第六、七课。
6第八、九课。
7第十、十一课。
8第十二、十三课。
9期中复习。
10期中考试。
11第十四、十五课。
12第十六、十七课。
13单元总结测验。
14第十八、十九课。
15第二十、二十一课。
16第二十二、二十三课。
17单元复习测验。
18期末复习。
19期末考试。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及时写好教后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角度、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问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争取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取得较好成绩。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9.19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单元小结: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1.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2.音乐活动:为《青春舞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背唱歌曲《青春舞曲》,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结合维吾尔族民族乐器及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合作产生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又要使课堂的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法】。
听唱法、表演法、创造法。
【教学过程】。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大部分男生已经进入变声期,使得他们不愿意唱歌。并且由于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学习任务的加重,许多学生有了较强的个人观念和自己的审美趋向,认为教材歌曲不好听,喜欢流行音乐,因此要研究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增强音乐教育实效。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外面接触过多流行音乐,对教材歌曲不喜欢的。另一部分是课外也不接触任何音乐,对课内音乐也不感冒的。而女生到了这一时期也变得很沉静,不像中低段时热衷于主动参与,特别是不愿意个体参与。
八年级的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本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
(一)、本册表演曲目的特点。
1、曲目减少:全册表演歌曲共九首。
2、以民歌为主:九首作品中有三首外国作品,五首中国民歌作品,还有一首中国现代作品。从比例来讲,更侧重于通过各种中外民歌的学唱来感受中外民歌的风格特点。
3、合唱曲目:九首歌曲中合唱占四首,这样的比例,与七年级相比,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四、教材重点、难点。
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措施。
1、演唱:
歌唱技能的练习,将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提醒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逐步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将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___,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播放《命运》。
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
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师:你们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生:这段音乐的旋律很优美,很舒展,就让我联想到清晨日出的景象……。
4、总结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进行绘画?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5、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描述的很清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画家写生中的两个人物,原本不在一个作品中,但是,由于他们两人有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就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让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交谈。
生:表现富人在低音区,用大号演奏;表现穷人在高音区,用长笛来演奏……。
表现富人力度强,表现穷人力度弱……。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的。
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钢琴版)。
师:(边欣赏边介绍)一开始在低音区富人出现了,作曲家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表现了自满、狂妄的富人。紧接着,在高音区可怜的穷人走来了,描写穷人的音乐很快,表现了他看到富人后的紧张、不安和害怕。两个主题同时出现了,似乎他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低音区富人粗暴的音调始终占有音响上的优势,而高音区穷人的细弱的音调则显得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最后富人用粗暴的音响将穷人的音响打断,仿佛可怜的穷人被蛮横无理的富人赶跑。
生:表现富人用的是弦乐,表现穷人用的是小号……。
师:此曲是用弦乐群来表现富人,用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来表现穷人的。
6、总结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让你觉得有音乐的存在?
生:构图、人物形象、线条、色彩……。
三、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用音乐可以表现绘画,我们通过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用绘画也可以表现音乐,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存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1《马说》)“食”通“饲”,喂养。
2.食之不能尽其(《马说》)“材”通“才”,才能,本领。
3.才美不外《马说》)“见”通“现”,表现,呈现。
4.其真无马《马说》)“邪”通“耶”,表疑问,“吗”。
5.四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肢体。
6.同舍生皆(《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着。
7.蝉则千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9.百废兴(《岳阳楼记》“具”通“俱”,都。
10.《岳阳楼记》“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直万钱(《行路难》)“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12.玉盘珍羞《行路难》)“直”通“值”,价值。
13.何时眼前突兀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
系统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阿度。
2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运动的世界】。
1、介绍宇宙。
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出现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出现字幕: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字幕出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2、宇宙在运动。
1多媒体课件出现星系图像。
师: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2多媒体课件出现太阳系图像。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太阳系。中间有太阳,周围有行星围绕它运动。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师指示)。
3多媒体课件出现自转与公转的地球图像。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教师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正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不断发生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冬去春来等自然现象。(可插入相关图片,亦可不要)。
4多媒体课件出现大陆版块的运动图像。
师: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的物质也在运动。地壳的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正是大陆版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生命在于运动。
5多媒体课件出现动物奔跑图像(录像)。
师:请同学们看,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动物在奔跑。
师:我们再看一段录像。
6多媒体课件出现一田径运动(短跑等)的录像。
师: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田径运动的名称、内容)。
生: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板书:一、运动的世界)。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描述的不同方式。
师:人类既然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当然会对运动产生巨大的兴趣,会对运动进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
(板书:二、运动的描述)。
生:小船在运动。
师: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首诗。
1多媒体课件出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画面图片和诗。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朗诵一下。
生:(朗诵)。
师:诗句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诗人是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的。
师:那么,音乐家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运动的?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体课件出现古琴曲《流水》的五线谱和音乐。
师:音乐家是怎样表现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的。
师:古今的画家都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出运动来。下面请大家欣赏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么描述变幻的星空的。
3多媒体课件出现梵高的画《星夜》。
师:这幅油画通过旋转扭曲的形态变化、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浩瀚神秘,惊心动魄的运动世界。画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
师:那么,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师: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机械运动、分子运动(产生热现象)、电荷运动(产生电和磁现象)、原子核内部的运动(释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下机械运动。
(板书:三、机械运动)。
师: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出现字幕: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板书:1、定义)。
师: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1: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师:为什么汽车在做机械运动?
生1: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它在做机械运动。
师:很好。那么,还有谁能再举出例子?
生2:小鸟在树林里飞。
师:你又是如何判断小鸟在做机械运动的?
生2:小鸟相对树木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鸟在做机械运动。
生3:老师在讲台前走动也是机械运动。
师:为什么我在做机械运动?
生3:因为老师在走动时相对房屋有位置变化。
生:它们都跟随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以至银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机械运动。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研究机械运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物理学中,把前面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系。(板书: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既然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那么我们平时又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1多媒体课件出现旧课本中《谁在动》的图像。
师:这是一辆小车,车里有一个乘客(教师指示),这个乘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路边有一个小孩(教师指示);这个是司机(教师指示);他们都来观察乘客的运动情况。现在让汽车运动。当车运动时,司机说他]动,反而路边的孩子赞叹他运动得真快。那么,你认为谁说的对?请大家分组讨论下。(学生分组讨论)。
生: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司机以车厢作为参照物,看到乘客相对车厢]有位置变化,所以他说乘客是静止的。而路边的孩子是以地面为标准,看到乘客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孩子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到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说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板书:四、应用)。
师:我们先看下问题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一,出现字幕:问题一: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去了,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小姐),请您躺在床上让地球带您开始这次旅行把,您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于是告到法院,说商人犯了欺诈罪。问: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审批?)。
师: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这个商人犯欺诈罪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商人]罪。因为你躺在床上时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而且速度还很大,每昼夜跑4万公里。当然是在旅行啊。
师: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其实,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应得的,他就]罪。如果不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骗走的,他就犯了欺诈罪。那么,什么是旅行?人要离开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某地观光,这才叫旅行。也就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要有位置变化,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诈罪。这个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里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进行诈骗的,可以说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应的物理知识。
师:现在再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而,出现字幕:问题二:在国外的一次汽车越野赛中,当飞快的赛车穿过郊外的村子时,村民十分高兴,他们向车手奉送西瓜。他们看准迎面飞驶来的赛车,轻轻地抛出一个西瓜,但是谁也没想到,西瓜落在车上,砸坏了汽车,使得车手受了重伤。为什么一个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
师:为什么轻轻抛出的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们竞赛一下,看看谁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为冲击力很大。
生2:因为速度飞快。
师:谁的速度快?
生3:汽车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质量大。
生:一样大。
师:村民轻轻抛出的西瓜,对地面来说,速度很小。如果汽车是静止的,那么西瓜相对汽车的速度还是很小,]什么威力的。但是,汽车是以很快的速度飞驰而来的,如果西瓜不动,车飞快的开过来,与车不动,西瓜以与车一样大的速度飞过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西瓜质量很大,速度又那么大,自然就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了。
师:再看问题三。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三,出现字幕:问题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在轰炸了德国后返航的途中,突然发现脸边上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顺手一抓,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试问,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到飞行的子弹?)。
师:为什么这位飞行员能够抓到子弹呢?大家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子弹的速度、方向与飞机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样的。
师:飞行员能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说明他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这时飞行员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以飞机作为参照物,子弹是静止的,以子弹作为参照物,飞行员也是静止的,即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到子弹。
师:由问题三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来解决下这个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四,出现字幕:问题四:快速列车速度可达到170公里/小时,若列车到站时要停下来让旅客上下车,将是很费时的。你能否想个办法让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师:(出现动画情景,教师介绍情景)这时站台,这是一列快速列车经过站台。现在,应该怎样解决上诉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这个问题要解决的的关键是“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学生分组讨论)。
生:要让站台动起来。
师:对。那么要怎么动?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生:速度与列车的要一样大,方向还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让它们报纸相对静止。
师:没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列车和车站保持相对静止。那么就要设计一个活动站台,当列车快要进站时,站台动起来,当站台与列车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时,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车了。
【小结】。
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提点。
【形成性练习】。
2、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6、板书设计。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三、机械运动。
1、定义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
2、参照物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应用。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极多的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课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的视听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给予学生一刺激,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若多媒体课件,那么在一些运动形式的展示中,将不好操作,经管可以用微缩模型展示,但由于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应该是不如多媒体展示的。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唱歌《捧一束鲜花献给你》。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捧一束鲜花献给你》,体会和表现音乐作品中积极健康的音乐风格,运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音乐--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谈谈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捧一束鲜花献给你》。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再听:歌曲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3、学唱歌曲。
(1)根据学生情况,或小组学习、或教师教唱、或学生试唱歌谱、或利用课堂乐器演奏旋律等等。
(2)教师应注意把握歌曲的几个重点:切分音的准确、休止符的掌握。歌曲的高潮部分最后,注意演唱方法,不要喊唱,注意保护学生在变声期的用嗓卫生。
4、分析、处理歌曲。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完成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
高潮部分,音区处在高音区,旋律的起伏比较大,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
5、作业。
复习歌曲,收集有关感谢老师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爱米兰》《老师在绿荫中走》)。
第二课时。
欣赏乐曲《老友进行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老友进行曲》,感受乐曲轻快、优美的旋律。
2、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通过想象,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3、小组合作,创编一个乐段或部分旋律的图形谱,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乐曲《运动员进行曲》(或者教师播放学生集会、发奖、下操时常用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
师:乐曲的曲名?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2、完整初听《老友进行曲》。
师:乐曲的速度、节拍?
生:速度不快不慢,适合行进;四四拍的节拍。
3、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是由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根据自己儿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创作的管弦乐曲。音乐欢快、活泼,表现了与朋友在一起时欢快的心情。
4、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速度、力度?
再听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谱例,随音乐哼唱主题的第一旋律。
提问:主题的第一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2)第二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情绪上又怎样的变化?
教师出示谱例,了解音乐要素(音型、音区)对音乐的影响。
(3)第三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第三部分与哪一部分相同?
(5)总结曲式结构。
三段体:aba。
4、补充欣赏。
欣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或者播放建国50周年庆典录像,8000少先队员组成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_广场,背景音乐由1200名军乐团队员吹奏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提问: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振奋人心)。
欣赏电影片段《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歌》。
学生讨论观看后的感受。
教师播放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录像,解放军海陆空仪仗队、各兵种方阵通过_广场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军乐团吹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教师总结:这些乐曲都具有进行曲的特点,适合队伍在行进间演奏。还有一类进行曲适合在音乐会上欣赏,除了具有进行曲雄壮的特点外,还具有活泼、轻快、舞蹈性的特征。
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巡逻兵进行曲》等。
5、小组合作,为乐曲创编图形谱。
可根据学生情况为某一段落创编图形谱。
可以哼唱主题与打击乐伴奏相结合,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的第一乐段伴奏;可以运用吹奏乐器演奏主题的第一旋律或哼唱主题,用打击乐器为第二乐段伴奏等等。
第三课时。
欣赏歌曲《告别时刻》。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记忆哼唱主题部分。了解、认识的音乐剧女王莎拉•布莱曼以及她的代表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要求教师收集许多相关音像资料,组织学生分为四个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生平以及成名作品、韦伯与莎拉•布莱曼--音乐剧、莎拉•布莱曼与世界男高音的合作、莎拉•布莱曼与《告别时刻》等不同主题收集有关资料。
1、欣赏歌曲《告别时刻》。
(1)播放歌曲《告别时刻》--莎拉•布莱曼独唱。
提问: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2)分析歌曲的结构。
第一部分音乐旋律低回婉转,节奏有张有弛,似乎是在低声地诉说,表达了留恋之情。第二部分音乐旋律高亢、明亮,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莎拉•布莱曼与《告别时刻》。
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即将告别拳坛。为此,他特别邀请他最喜爱的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告别会上演唱歌曲。莎拉•布莱曼接受这个光荣的委托之后,再有她挑选了这首意大利歌曲,并指定与原唱者波切利合唱。然而,在这场11月举行的拳赛中,亨利竟意外地落败。当他登台谢幕,《timetosaygoodbye》动人的旋律同时响起,令巅峰不再、黯然落败的拳王潸然泪下,闻者莫不动容。
此曲又名《永相随》,被bbc选为为戴安娜王妃葬礼上主题音乐的歌曲,由莎拉•布莱曼独唱,震撼了全世界。
3、了解“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生平以及成名作品。
莎拉•布莱曼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3岁开始学跳芭蕾舞,18岁时加入舞团并已由她担任主唱。莎拉•布莱曼21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演出,崭露头角。欣赏《猫》中片段--回忆。
4、韦伯与莎拉•布莱曼--音乐剧。
1981年,莎拉•布莱曼首度参加了韦伯的音乐剧《猫》的演出,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缥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里。其间,莎拉•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中的女高音,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古典新艺人”提名。1986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魅影》,莎拉•布莱曼主演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被dramadesk大奖提名为女演员,奠定了其音乐家的地位。
欣赏《歌剧魅影》中片段--《愿你再次出现》。
5、莎拉•布莱曼与世界男高音的合作。
(1)莎拉•布莱曼与歌王卡雷拉斯:19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莎拉•布莱曼受邀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拉雷拉斯同台演唱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
欣赏《永远的朋友》。
(2)莎拉•布莱曼与多明戈:1985年,她担任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担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古典新艺人”的提名。
欣赏《安魂曲》。
(3)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告别拳坛,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合唱歌曲《告别时刻》。
欣赏歌曲《告别时刻》--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的二重唱。
5、随音乐哼唱歌曲的主题。
第四课时。
唱歌《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同一首歌》。
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你听过哪位歌唱家演唱这首歌曲?
2、学习歌曲合唱部分。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利用课堂乐器分声部完成旋律。
3、完整演唱歌曲。
背唱歌曲,加入领唱、排成演出队形。
4、讨论运用什么形式完成“毕业晚会”
5、分组准备。
主持、导演、化妆、录像、邀请老师、照毕业照等等。
第五课时。
活动:“毕业晚会”
【教学目标】。
由学生组织一台“毕业晚会”,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1、合唱:《捧一束鲜花献给你》。
2、毕业典礼。
(1)校长的讲话,颁发毕业证。
(2)舞蹈:街舞《青春的脚步》。
(3)学生代表讲话。
(4)学生留给学校的礼物:一幅巨画《我们美丽的校园》。
(5)家长代表讲话。
(6)表演唱:《感恩的心》--演唱加手语表演。
(7)老师的临别寄语。
(8)朗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钢琴伴奏。
(9)舞蹈《小旋风》。
(10)大合唱:《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