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荆州古城墙位于: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荆州古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与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长11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
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20__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保存的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荆州城墙的修筑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三国至西晋时期
《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今郡城晋桓温所筑。”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的进行考古探
荆州古城墙壮观图集(4张)
察的探沟。
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11.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残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4.5米。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7.3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青砖垒砌,这些青砖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1.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4.9米。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0.5厘米。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东晋至隋唐时期
《江陵县志》云:“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橹”。考古资料证实,在五代城垣之下,叠压着高1.6-1.7米,宽6.5米的东晋至隋唐时期的夯土城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桓温所营筑,实际是将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包括为一,但并不是将关羽之前的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简单相连,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时,势必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温所筑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积略大,更比现荆州城大。两城相接后,其间城垣并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墙。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齐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砖城基宽0.9米、高1.1米,在砖墙外侧有用两层砖铺的宽0.6米的护脚。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
据悉,荆州古城墙集水城、砖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形态,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此前,荆州古城墙周长被推算为11公里。该市城乡规划局兼市测绘局局长邓迪敏说,荆州城古城墙长度,经该市测绘院通过测绘仪器细致测量后,得出最新数据为11.145公里(按砖砌墙基长度计算);其中瓮城长度703 米;马面长度661 米;荆州城墙主体周长10.568 公里(不含瓮城、马面)。
明初至明代末期
《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无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濠宽一丈六尺,深一丈许。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砖墙宽0.7米,高7.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
清代时期
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兵民重筑,悉如旧址”。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城砖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公安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即咏此。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门保存完好。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南纪门俗称南门。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曲城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内城门洞高6.7米,宽4.6米,深24.8米。内外门相距28米。瓮城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寅宾门俗谓大东门。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编辑本段军事用途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编辑本段旅游特色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城楼为民国时改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适逢盛世
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据他介绍,1978年至现在,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荆州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和辽宁兴城城墙等一同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邻沙市,傍倚长江。城墙盘旋于湖光水色之中,依地势而起伏,顺湖池而迂回,蜿蜒伸展,状若游龙。巍巍古城,已有20xx多年历史,自秦汉起,耸有城廓,五代十国后,始建砖城,宋、元、明几毁几修。现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城垣所建,近年来,沿城墙内外修建了许多新景点。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假意哭荆州、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这个著名的文化名城,座落在辽阔富饶的江汉平原的西沿。汉朝的时候,全国划分为三十六州,这里因北有荆山而得名。东晋以后,有几个皇帝在这里建都,使这座城池成了历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城由于地处江湖之会,是连接东南西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特产丰富,而且还曾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西汉时期,名列南方五郡之冠。
荆州这个名称,是上古大禹治水时所定的九州(冀、衮、青、扬、荆、豫、梁、雍)之一,以当时境内荆山得名。三国以后,荆州城一直是州、郡一级的治所,有的还曾在此建都立国。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据说当年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传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动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忠于其兄不让荆州,于是想了一个计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挑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张飞一担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荆州城北十华里,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南方最大城市的遗址——“楚纪南故城”。楚国有二十个国王,前后四百一十一年在这里建都。故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蕴藏着丰富的楚国文化。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拣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和陶片。
在荆州古城内有关三国的古迹,还有关公行军的大铁锅、养马槽;有吕蒙袭荆州时,守军丢盔弃甲的掷甲山等等。城外,八岭山中有关众多有关三国关羽传说的遗址。我们步下八岭山南端的落帽台,向山中进发,穿过层层松林,来到关公刨泉处。泉边碑文记载:“刘先主困当阳时,关公引师救之,取道过此,人马俱困,忠义感泉涌出,传诵至今。”现在,这口泉的泉水,或为茶亭取水泡茶以待游人;或为酒厂取水酿酒,以款宾客。
悠久的历史,给荆州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古文物,现保存在荆州博物馆内的就有三千多件。以卧薪尝胆闻名的越王勾践,他所使用的一把宝剑,一九六五年在荆州城北出土。剑上有乌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大字。剑身满是菱形花纹,镶嵌著三色玻璃和绿松石。剑刃极其锋利,至今仍能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由于上学的原因,来到了这个古城,荆州虽不能与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比,但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在荆州,最常见的就是它的古城墙了.这里共有7个城门,整个城市就是被城墙包围着的.三月里,春暖花开,结伴一起骑着脚踏车,迎着暖暖的春风,把我们青春的脚步留在城墙脚下,也留下我们美好的回忆!
荆州还有很多有名的景点:桃花岛,荆州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寿宝塔,春秋阁,金凤腾飞,三国公园,荆州博物馆等等.现在正是去桃花村的大好时机呀,品尝着农家菜,看着片片桃花,心情豁然开朗的许多,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闹,好似来到了世外桃源呀!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将参观著名的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一提起荆州,您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作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很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古城逾两千年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大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荆州城东门外,大家面前的这条几十米宽的河流就是护城河,在打仗之时,它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入城之前,首先请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荆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据史料记载,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往今天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20xx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国王,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 并重,并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传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0xx年)在位时,为了毕览长江胜景,在荆州城区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诸宫和宫船码头,这诸宫和宫船码头就是今天荆州城的雏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陵县,“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为十三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孙刘联合在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刘备遂于次年向孙权借得荆州,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发展蜀国势力。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明初又改设荆州府。清代则沿用明朝制度。民国时,荆州属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城是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和江陵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1994年,原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1997年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城为荆州市六县市二区的荆州区所在地。
荆州城地处天下之中,江湖之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汉代以耿直忠烈闻名的宰相李固,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双全的大司马陶侃都曾镇守过荆州;晋代诗人谢灵运、鲍照,唐代开明宰相张九龄、张柬之,大文学家韩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都曾在荆州担任过大小不同的职务。此外,历代的许多次重大农民起义,也都把荆州作为重要的攻夺目标,如西汉末年的王匡、王凤,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占过荆州城。
除了是军事要地,古代荆州城的经济与文化也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由于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它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北朝时,便成为“长江中游第一城”,与下游著名的商业城市扬州齐名,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虽然在西魏时期曾一度毁于战难,但到中唐又逐渐恢复繁华且其规模约十倍于以前,所以荆州城在当时被定位“陪都”,与长安、洛阳并称。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钟鸣楚天”的音乐、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誉。千百年来,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孕育有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宋代“小万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在政坛,从荆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刘洎、段文昌和“一门三相”的岑之本、岑长清、岑羲祖孙三代,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张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后人所崇敬。同时,荆州城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历代众多知名文人志士前来观光游览、咏诗会友,汉代的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王粲、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苏轼、陆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祯等都曾游历过荆州城,并留下大量的诗文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下江陵》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绝句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荆州古城的过去一定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来看看现在的荆州城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请大家紧跟着我沿着右边的人行道上城,左边是马道,如果您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砌成马道的砖上刻有文字,这就是荆州古城墙上极为珍贵的铭文砖,又叫文字砖,它们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过程,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变迁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传在汉代荆州就筑有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12次维修扩建,使荆州城更加坚实壮阔,但这都是土城墙。据史料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出于割据荆州自立为王的目的,于公元920xx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砖城墙,筑城的砖不够,就下令四处挖取墓砖,方圆五十里内的坟墓尽遭挖掘。据说城墙筑成后,每到深夜,墙上便游荡出无数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北宋末年,因“靖康”战火焚烧,城墙大毁。到了南宋时,荆州安抚史赵雄为了加强荆州防御,上奏淳熙皇帝准许,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11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这次筑城的砖为政府下令烧制的“专用城砖”,砖上有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后来,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旧基修复,并在城周开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愤怒的义军所拆除。直至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旧基上筑起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荆州古城墙。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了防止城墙因水侵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墙面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尽管曾遭三毁三建,且历经三百多个春秋寒暑,该城墙依然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荆州古城进行了重点保护,对荆州城及周边环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缮和扩建,修建了内环道和外环道,疏通治理了护城河,在东门外和新北门分别建起了凤凰广场和天问广场,使荆州古城更加美丽、雄伟、壮观,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荆州城古老而新鲜的面孔。
另外,据专家考证指出,到目前为止,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新华社报道的、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20xx年。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文字砖上记载得知,这些砖不仅仅出自江汉平原,还有的来自省内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当时筑城工程之巨大。古代筑城,还体现出一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历代建筑或维修城墙所留下的或详或简的责任铭文,实际上都是一种公开的责任状。从城砖上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是十分细致严格的,除了记录有制砖的时间和地点外,还有关于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承担者姓名和具体负责的地方官员的详细铭文。可见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采取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荆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誉为“铁打的荆州”,与这种“责任制”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从先贤那里学习和借鉴的。
大家仔细的观察这些文字砖,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在书法字体上,既有行书,也有楷书;在字的写法上,则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因此,这些文字砖还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现在,我们登上了东门城楼,凭栏远眺,遥想关羽当年,朱颜长髯,手握青龙偃月刀,您是否也壮心勃发,能够体验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呢?
从空中鸟瞰,荆州城墙就像一条游龙绵亘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整个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高8.83米,顶面宽3至5米不等,底座宽10米左右。城墙上建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这些都是古代战争防御进攻的工具。
荆州古城共建有六座城门,东北各两座,西南各一座。东门名叫寅宾门,小东门名叫公安门,大北门名叫拱极门,又名柳门,小北门名叫远安门,南门名叫南纪门,西门名叫安澜门。每座城门的名称都与荆州的地理、历史和习俗有关,如小东门,当年刘备把油江口改为公安,迎娶孙夫人后乘船回荆州,在此门下舟登岸进荆州城,故名公安名;又如大北门,古时候城北有通往京都的大道,仕宦迁官调职时,皆出此门,官员友朋送行时,在此折柳相赠,故又称柳门。为什么古人不折桃李,却偏要折柳相赠呢?这可是有来由的,据史书记载,我国自汉代起,亲友临别时折柳相赠渐成习俗,是因“柳”是“留”的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留恋”之意。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此外,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叫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叫望江楼,大北门城楼叫景龙楼,小北门城楼叫朝宗楼,南门城楼叫曲江楼,西门城楼叫九阳楼,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变迁,加上战火的破坏,原有的城楼除大北门上的景龙楼为清朝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重修保存至今外,都已不复存在了。我们现在所在的东门宾阳楼,是国家为了发展荆州旅游事业,修缮和保护荆州古城于20世纪80年代拨款仿古重建的。
荆州城内外还零星散落着一些历史遗迹,也是值得大家前往一游的地方,如城内的开元观、玄妙观、铁女寺、文庙、关帝庙,城外的太晖观、关公点将台、张飞一担土等,除了城墙和这些历史遗迹外,在荆州城内再难看到古老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随着时间的推进,昔日荆州城内的小街小巷也有宽阔的马路代替,形成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公路网。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在东、南、北三面的城墙上又开凿了适合公交车辆通行的三座新城门,使今天荆州城的城门变为了9座。荆州古城内四处透射着现代气息,商业氛围非常浓郁,大型的商场有荆州商场、荆州百货大楼、荆州华联商厦、荆州楚天大楼等,在这些商场里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如果您想购买一些荆州的土特产品带回家作为纪念或馈赠亲朋,我在此可以如数家珍地把荆州风物介绍给大家,请大家用心听好喽:在聚珍园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饭店里可以买到正宗的江陵八宝饭,在荆州百货大楼里可以买到香酥可口的江陵九黄饼,在荆州丝绸厂里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织锦缎、仿古绸等丝绸产品,在荆州工艺美术厂还可以买到品种各异的仿古漆器……
好了,荆州古城的有关情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现在给大家一刻钟的时间自由活动,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干原腹地,是产生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20xx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又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荆州的古老底蕴,更可上溯到绵延久远的史前时期。距今5、6万年前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古城东北4公里处;古城附近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余处。无可置疑的史迹辩地告诉人们,荆州这块古老的热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荆州古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秦时,这里置南郡设江陵县。汉时,沿习秦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其时,荆州城已是当时全国的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荆州在中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20xx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东门城楼的马道上即可见到部分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砖砌在荆州城垣上。而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20xx年。文字砖是荆州古城墙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档案实证。同时也是人们游览古城赏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 ,致攻城之敌于死地。为缓解城内交通,建国以后,新开城门3座,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无瓮城。6座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因此,游览领略古城墙风采,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大北门。 东门又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东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习惯折柳相赠,祝福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大北门城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古建筑。此楼古朴壮观,电影《小花》、《路漫漫》、《战国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宾阳楼和朝宗楼内均设有楼梯,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古城的万千神韵。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城墙上建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而如今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 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游客到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观赏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军事设施的风采。 荆州城古老且历经沧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爱。特大型环城公园的兴建,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内涵丰富的新景观: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跑马,护城河上荡舟。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异彩。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荆州古城墙位于: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荆州古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与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长11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
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
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20xx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20xx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保存的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荆州城墙的修筑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三国至西晋时期
《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今郡城晋桓温所筑。”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的进行考古探
荆州古城墙壮观图集(4张)
察的探沟。
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11.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残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4.5米。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青砖垒砌,这些青砖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1.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4.9米。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东晋至隋唐时期
《江陵县志》云:“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橹”。考古资料证实,在五代城垣之下,叠压着高1.6-1.7米,宽6.5米的东晋至隋唐时期的夯土城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桓温所营筑,实际是将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包括为一,但并不是将关羽之前的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简单相连,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时,势必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温所筑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积略大,更比现荆州城大。两城相接后,其间城垣并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墙。晋元兴二年(公元420xx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齐永元三年(公元520xx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20xx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20xx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20xx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砖城基宽0.9米、高1.1米,在砖墙外侧有用两层砖铺的宽0.6米的护脚。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
据悉,荆州古城墙集水城、砖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形态,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 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此前,荆州古城墙周长被推算为11公里。该市城乡规划局兼市测绘局局长邓迪敏说,荆州城古城墙长度,经该市测绘院通过测绘仪器细致测量后,得出最新数据为11.145 公里(按砖砌墙基长度计算);其中瓮城长度703 米;马面长度661 米;荆州城墙主体周长10.568 公里(不含瓮城、马面)。
明初至明代末期
《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无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濠宽一丈六尺,深一丈许。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砖墙宽0.7米,高7.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
清代时期
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兵民重筑,悉如旧址”。 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雍正五年(公元1720xx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城砖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公安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即咏此。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门保存完好。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南纪门俗称南门。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曲城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内城门洞高 6.7米,宽4.6米,深24.8米。内外门相距28米。瓮城呈长方形。 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寅宾门俗谓大东门。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编辑本段军事用途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编辑本段旅游特色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城楼为民国时改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适逢盛世
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据他介绍,1978年至现在,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荆州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和辽宁兴城城墙等一同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干原腹地,是产生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20xx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又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荆州的古老底蕴,更可上溯到绵延久远的史前时期。距今5、6万年前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古城东北4公里处;古城附近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余处。无可置疑的史迹辩地告诉人们,荆州这块古老的热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荆州古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秦时,这里置南郡设江陵县。汉时,沿习秦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其时,荆州城已是当时全国的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荆州在中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20xx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东门城楼的马道上即可见到部分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砖砌在荆州城垣上。而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20xx年。文字砖是荆州古城墙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档案实证。同时也是人们游览古城赏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 ,致攻城之敌于死地。为缓解城内交通,建国以后,新开城门3座,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无瓮城。6座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因此,游览领略古城墙风采,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大北门。 东门又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东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习惯折柳相赠,祝福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大北门城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古建筑。此楼古朴壮观,电影《小花》、《路漫漫》、《战国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宾阳楼和朝宗楼内均设有楼梯,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古城的万千神韵。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城墙上建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而如今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 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游客到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观赏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军事设施的风采。 荆州城古老且历经沧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爱。特大型环城公园的兴建,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内涵丰富的新景观: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跑马,护城河上荡舟。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