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总结是一种对问题和挑战的思考和总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理解。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微格教学《音乐中的力度记号—音的强弱》,我将从内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解读。
内容以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标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高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音乐技能为目的。设计不同歌曲的对比欣赏,通过听、辨容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巩固力度记号的的知识,凸显力度记号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有个性化的见解。
2、知识点分析。
音乐的特性包括音的长与短、高与低、音的强弱、音色,音乐教学中将音乐要素糅合其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感受强弱差异差异、强弱要素的变化,帮助学生领略到音乐情绪对于音乐要素变化的影响,把学生的“耳朵”“心”唤醒,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通过力度变化的赏析,感受强弱变化对音乐情感的作用于意义,间接地也提升对音乐的鉴赏品位。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知欲望,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有较强的认知度,能感受音乐的特质及变化,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同时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单一式,对音乐的感受力缺乏系统的表达,对音乐的情感缺乏体验或表述。
1、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创设恰如其分、生动的情境,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
(2)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中感受音乐情绪和强弱变化。
(3)自主探究法。结合音乐的情绪和表现内容作到动静结合,活而不乱,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上,在鼓励对音乐有准确的反应并有创造力的同时,容纳较为粗糙的初始的反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表现力。
2、说学法。
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融入了美术、自然、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采取了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感受辨析音的强弱,感知音乐的力度,认识音乐中强和弱的记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辨听、训练,增强学生对音的强、弱音感受及辨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音乐的力度记号正确的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去,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本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巩固和认识力度记号,强弱在音乐中的表现。教学难点是:根据强弱变化感受音乐情感。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创设音乐情景感受强弱—生活中声音的强弱表现—明确概念及认识力度记号—巩固及力度意义深化音乐中的意义—知识与能力。
1、创设音乐情景感受强弱。
通过谈话创设猫、虎情景小故事,课件依次出示音乐形象及辨听动物叫声,认识声音的强、弱。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形象,聆听动物叫声,直观感受声音的强弱,通过动物形象和聆听不同力度的动物叫声,表现声音强弱对比,学生感受声响变化和行为变化。
2、生活中声音的强弱表现。
课件出示强弱符号,学生认识,然后动态展现说话时声音传播的形态,结合生活中的回音现象,组织学生做回音小游戏。认知强弱记号,通过形象的方式记忆,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强弱的运用和表现。
3、明确概念及认识力度记号。
课件出示力度记号的概念,利用回音现象,延续情景故事,山谷回音(小兔问号的说话声),结合概念及图示,感受不同的力度记号表现。把概念及乐理通过具体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立体感受声音的变化,同时加强力度记号的表现。
4、巩固及力度意义深化音乐中的意义。
课件依次出示力度记号标示,教师强调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中力度记号是演唱、演奏中的一种情绪体现。
5、知识与能力。
这个环节分交响乐曲和歌曲对比赏析强弱变化,首先课件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片段学生感受强弱变化,教师对比及介绍。接下来课件播放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片段,感受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辨听。通过代表性极强的乐曲与歌曲聆听,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把知识转换为能力,凸显声音与音乐的联系和变化,进一步懂得力度在音乐中表现作用,从中获得情感收获。
小学音乐教学中,孩子们除了对音乐的聆听、感受外,最为重要的是对歌曲情感的领悟,音乐通过力度记号对力度进行表示,从而表达了作品所需的感情基调乃至音乐主题、音乐意境、音乐作用。我衷心的希望,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爱的家》。对于本科,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为教学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多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教材尤为重要。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接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唱歌课。本首歌曲是一首以“家庭”为主线,以亲切温暖的格调、抒情纯朴的音乐语汇,使人从音乐中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和谐温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弱起小节的知识,感受作品所表达对于家庭热爱的情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地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歌曲《可爱的家》,学生能够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逐渐产生对自己家庭热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唱歌曲《可爱的家》,并配以聆听,模唱等方式,学生在歌曲演唱中能够掌握换气方法。
知识与技能:
体会弱起小节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能准确地演唱弱起部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运用饱满的感情流畅的演唱整首歌曲。
难点是弱起节奏准确地把握以及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换气。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教师范唱法、提问法等。
学法:聆听法、模唱法等。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易受到环境情绪以及他人情感的影响从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伊始,我将播放《我爱我家》电视剧片段,并提问学生:从这个电视剧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我们的家庭都是非常温馨幸福的,有爱我们的家人,又可口的饭菜。那在在外的游子眼中,家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顺势揭示课题《可爱的家》。
这样设计,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吸引到课上,并带着思考与好奇进入本节课堂当中。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指导学生热情地讴歌水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聆听、演唱、律动
琴、打击乐器等。
一、聆听《采茶舞曲》
二、表演《采菱》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采茶舞曲》
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 这句的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而是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的唱好。同样d.s.的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欣赏歌曲《妈妈之歌》是我国民歌,她通过母子两人的对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志爱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报。歌曲的歌词朴实无华,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旋律婉转起伏,宽广绵长,充分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曲调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相同,是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材料。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聆听歌曲《妈妈之爱》,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中母子之间真挚的情谊。
2、能基本学会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从中体会到孩子对妈妈的深情和孝顺之心。
3、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母爱之伟大,自己应该懂得回报和付出。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特点。感受音乐作品内涵,懂得母爱的伟大。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声中,边唱歌曲边走进教室。师生问好之后,老师直接揭示本课的主题“爱”!
二)主题讨论,欣赏《妈妈之爱》
1、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着“爱”,说说身边爱自己的人!鼓励学生用具体的事例来说一说。
2、老师引出《妈妈之歌》,随机运用课件介绍族民族的风土人情及特色音乐。
3、出示歌词,诵读歌词,组织学生讨论歌曲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学会区分哪段是妈妈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的美感以及音乐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听歌曲,感受女声、童声的音色的基本特征。
6、再次复听,请学生跟着轻轻哼唱,深深体验母子的深情。
三)初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师生谈话,引导孩子去思考妈妈的爱。回忆学过的摇篮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爱之伟大”。
2、从“报恩”引出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习歌词内容,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3、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诵读歌词。
4、初听歌曲:请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说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再听范唱,请学生边做推摇篮动作边轻声哼唱。
四)主题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该为妈妈做点什么?
2、以“我为妈妈做什么”自由选择
a为妈妈唱一首歌
b为妈妈背一首诗
c对妈妈说一句话
d为妈妈做一件事
e其它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充满着爱的旋律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周三,我们研修班进行了第一次培训。陈青老师的这堂《春晓》,主要是欣赏不同版本的《春晓》,表演《春晓》和《小雨沙沙》这两首歌曲。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有太多太多的感触想抒发。因此,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再次回味这一堂回味无穷的课。
首先,这堂课的亮点是,陈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特别注重柯尔文手势和合唱。在课前的发声练习中,我便开始为之钦佩。在课中,陈老师又将合唱很好地运用起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去描绘和感受春天。听到孩子们快乐轻松地描绘出美丽而又真实的春天,我也就沉醉了……醒来后,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逊色。
其次,教态及语言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的教态给给生以美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陈请老师的“孩子们”和轻柔的声调,不快不慢的语言节奏好像春天里面面的细雨滋润这万物,和谐、优美、和饱满。
最后,陈青老师在课堂中弹的伴奏是清晰,不花哨的。可以边弹钢琴边对学生提出演唱技术要求,这也是要一定的技术的。
针对陈老师这么朴实,真实的课堂。我开始了自己的反思:我的课堂从来都是固定的导入,学唱和表演。若是公开课则会挖空心思加入许多花哨不真实的元素使课堂变得丰富。但真正成功的课堂并不是靠这些去落实的。正像陈青老师一样即便是拿着教学光盘都能够把课上得那么惟妙惟肖。其实学生需要的是像陈老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慢慢去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常规课才是成功的。
总之,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获许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五星小学的音乐教师严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年以前》。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板块向大家介绍,它们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面向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本课是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所用教材是湘教版新编教材歌曲《多年以前》。这首歌曲是由美国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词而成。它首先讲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中渗透对学生健康生活的教育。
在我们了解教学目标以后,再来看一看本课的重点、难点。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多年以前》,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角度对教材进行的分析。接下来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的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听唱法。
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是我采用本教学法的设计意图。
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听唱是唱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采用听唱法。以上就是我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将贯穿于整节课当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激发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在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我还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即学法指导。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唱为本,重情感、美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自由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的教具有:cai课件、电子琴、小鸟头饰若干。
下面讲讲本课的具体实现。
整堂课以“音乐森林”为情境背景展开。其环节包括“激情引趣——走进快乐的音乐森林——小鸟的控诉——找回幸福的音乐森林”。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主动的学习音乐,并从中使自己的感受美、歌唱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激情引趣。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音乐森林的美丽和神奇。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学生被吸引就会集中投入,多种感官同时加入,完成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使学生在后面学习歌曲、处理歌曲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走进快乐的音乐森林。这一部分有五个小环节。第一,听一听。教师导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森林做客。听——那是谁在唱歌。(课件展示)。第二,学一学。出示歌曲曲谱,引导学生用“la”高兴地哼唱。学生感受鸟儿欢快的情绪。第三,音乐精灵,力度变化记号的认识,根据课标,音乐课需要了解音乐基本要素的要求,而力度变化处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特别穿插了音乐精灵的环节。第四,唱一唱。出示课件,学生随琴演唱。第五,跳一跳。这部分充分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编动作。总的来说,第二部分,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听赏——模仿——跟唱——律动这几个环节,使学生轻松地学唱《多年以前》第一段,感受到歌曲欢快的情绪,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音乐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完成对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及认识。达到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
第三部分,小鸟的控诉:整个歌曲学习在情境发展这一主线上进行。将“小鸟的控诉”这一情境穿插在两段歌词的学习中间,为情境发展做好铺垫。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类破坏的画面,让学生跟直观的感受到环境的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损失。将学生设定于特定的意境中,使其产生震撼与共鸣。为了完成好教学任务我做以下设计:看完画面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诵第二段歌词;演唱第二段歌曲。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能轻易地感受出二段歌词所包含的不同情绪。将难点击破。这首歌包含了“环保”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我把音乐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最后一部分:找回幸福的音乐森林。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我为森林做贡献。请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每说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时,枯黄的森林就增加一点绿色。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激发学生的共鸣。接下来,完整的演唱歌曲《多年以前》。通过演唱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目标。通过多媒体画面,把歌曲和画面以及环保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对生活的感受溶入到音乐的理解中,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我的责任。”让环保走进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以上是我对歌曲《多年以前》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学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强制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向初中生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在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我将选择使用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小的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一个情感的升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作业部分我将会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听了陈欣老师的这节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节课充分渗透了音乐课改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承认个别差异,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与地理等学科的整合。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有感情的老师面对有感情的学生。下面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学段划分来看,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第一个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再从三维目标来看,音乐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是因为音乐教育本身是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来体现,音乐教育要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很显然,陈老师对这些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把学生的情感放在主要位置,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精心设计。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音乐语言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听、唱、活动等都以音乐为主。例如:活动前,用音乐师生问好;活动中,教唱、游戏、创作等都以音乐形式为主;活动后,以音乐结束全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音乐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游戏、创作等活动结合为一个整体,既使课堂更加完整,又增强了音乐性。
教师注重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使课堂教学流畅自如,这与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不留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完整性。
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展示机会,如集体唱、独唱、即兴演奏打击乐器等,每个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赏者。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也体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教学原则。
比如:清晰悦耳的乐曲、优美地电子琴弹唱、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艺术化的多媒体课件等都有助于学生徜徉于音乐世界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陈老师能根据农村孩子音乐底子薄这一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用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感知,用灵活的技巧教给学生歌唱方法。这些都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证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作为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关键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本节课中,教师准确的弹奏、动情的范唱、生动的讲解、简练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