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实用20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回顾和了解某一事件或事物的重要信息。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新思维的练习,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一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观看球赛片段。
活动2认识球赛积分表提出问题。
活动3对问题进行分解。
活动4解决问题。
活动5问题深入化。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
展示积分表,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引导、分析,为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问题――数学――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展示篮球赛片段,引出积分表问题。
教师:操作课件,播放篮球赛片段。
学生:欣赏球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2]。
展示课本96页中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常规赛最终积分榜。提出问题:。
(1)列式表示积分与胜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教师:说明积分规则。
学生:观察表格。
教师在学生自由观察表格并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横、纵所隐藏着的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重点关注:。
(1)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2)解决问题的关键: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
在观察表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实现“问题――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明确总积分是如何得出的,建立数学模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活动3]探究:。
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
学生继续观察表格,教师提问题:。
你选择表格中哪一行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探究交流得:。
从最后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教师继续提问:。
胜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探究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算术法得出胜一场积2分,这时教师应关注:。
1、引导学生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用解方程的方法得到,为最后问题的拓展奠定基础。
2、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
[1][2]下一页。
学生明白列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解决问题。
(1)列式表示积分与胜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教师:以上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胜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1)。
教师应关注:。
(1)负场数=比赛场数-胜场数。
(2)总积分=胜场积分+负场积分。
(3)问题变式:列式表示积分与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2)。
解: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了(22-x)场,如果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则利用问题(1)的结论,可得:。
2x=22-x,解得x=22/3。
教师应关注:。
在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展示自己的解答,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合作交流地信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养成思考习惯,增强交流的勇气。
[活动5]。
1、探究。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小结、作业p100t89。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应关注:。
教师提示:。
可利用各队胜一场积分相等或利用各队负一场积分相等,任选两个胜、负场数不相同的队即可列方程解决。
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应关注:。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通过学生回顾感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积分表,从中读取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实现“问题――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不就在我们身边,明白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型。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二
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根的合理性。
2、会利用试误的方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系。
数学。
思考。
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
问题。
情感。
态度。
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学会与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在实际问题背景下,如何选择恰当未知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小结。
布置作业。
活动2:在上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小结:由学生去梳理整个一节课的内容和数学学习方法。教师明晰。
布置作业: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1、电脑.
4、多媒体演示文稿.
1计算器。
解释电器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
出示图片,引入课题。
师:出示一组沈阳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照片,并提出问题。
生:思考、计算并回答。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对于该问题感兴趣,是否可以很积极的参与课堂?
1、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进行研究,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可以和后面将要研究的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行为形成对比。
问题2:其他班的学生人数如果低于50人,该如何购票?
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带入特殊值的方法解决问题。
生:分组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学会当人数不确定时利用算术方法解决该问题。
师:提出问题。
同时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1)要求活动中一人进行记录,至少三人或三人以上进行计算。
(2)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3)生:活动。
教师关注:。
(1)学生是否能够很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是否可以每个人拿出自己的意见。
(2)研讨时间。
1、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效率。
4、活动中,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可以激励学生。
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学生是否能够很顺利的寻找到问题中所存在的等量关系。
5、学生从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过渡到利用一元一次。
方程解决问题,体验了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6、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
问题5: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能验证它吗?
师:提出问题。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关注:。
学生需要从大小两个方面进行验证,观察。
[1][2]下一页。
学生的思维方向是否全面。
1、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从猜想到结论的出现,再到验证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可以更好的'使用现代的计算工具。
4、发展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
活动2。
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前应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功率。
生: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师关注:。
在刚才已经解决的问题得到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否能够想到设处未知数解决问题。
1、发展学生利用未知数来表示具体数量的能力。
2、培养学生方程建模的思想。
3、进一步积累数学经验。
问题2:如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教师:提出问题。
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出现应该是建立在已经验证是正确的基础上的。
教师:提出问题。
生:分组合作交流。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上题中感受――猜测――验证这种科。
1、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
2、这个问题有很高的难度,可以最大限。
计你认为能省钱的选灯方。
案。
学的认知方法来解决问题。
度的对学生的认知发起挑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思维继续深入发展的机会,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真正呈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反作用于生活。
小结。
由学生谈体会,与学生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感受,一起进行交流。
教师明晰。
尽可能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和数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将该节课进行画龙点睛。
布置作业。
1、习题2.4----6题、8题。
2、通过网络查询来调查一下沈阳各个旅游景点的买票方式,为我们同学的出游设计最佳的购票方案。
3、作一组调查,看看自己家所使用各类电灯价格和使用寿命,进而替妈妈设计家里最省钱的用灯方案。
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在应用方程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借助于两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能力。
整个学习过程的设置,充分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在活动一中,重点引导学生由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转化到利用方程建模的思想解决问题。活动二则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方法直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在问题的解决基础上,更深一步提出了最优化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更适合应用不等式或线性方程来解决,安排在这里,是使学生除了建立一种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外,还可以为将来研究和学习不等式及线性方程打下基础。
小结中,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感受利用方程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布置课后作业中,分为两层,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通过两个课后调研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令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反作用于生活。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上一页[1][2]。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三
调配问题中既有劳力调配问题,又有事物调配的问题,且这类问题的应用较广泛。由于这类问题都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因此较复杂的应用题应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章节中去处理.基于上述原因,本教学过程设计时所安排的例题、练习题、及作业题均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较简单为标准。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四
本章的内容包括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主要内容,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一、本章知识的学习流程图:
二、基础性目标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达到了以下的基础目标: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清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三、发展性目标总结:
在对本章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能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通过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四、融通性目标总结:
1、突出建摸思想,实际问题作为大背景贯穿全章。
在本章中,课本安排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于全章,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引入和对它们的解法的讨论,都是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然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样的过程进行学习的。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强调通过比较来认识新事物。
本章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后进行学习的。整式的有关知识是方程变形的基础,同时学好一元一次方程为后续的一次方程不等式、其他方程以及函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多种探究方法,促成活跃的探究氛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在本章教学时,由实际问题到具体知识,再讨论具体知识,这一顺序知识的自然形成过程一致,但刚开始教学时很多老师感觉思路比较乱,反映出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教学研讨,确定整章的主线是通过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由问题中产生具体的知识,再对知识的探究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为了在一堂课中更加突出重点,在学习解法的时候,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应该略讲,首先要抓好基础的落实,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的解法。在学习了解法的基础上,后续的学习应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本章知识。
2、由于学生在上个学段学习了简单的方程,所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经有了一定情况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反映,小学教师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所以在解法学习时间安排上,有5个课时的时间是主要研究解法的,有2个课时的时间是主要研究和归纳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十分熟悉的实际问题的。
3、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普遍反映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分层十分明显,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较快达到学习目标。但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人认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强调列代数式,即如果把问题中的某个量用一个字母表示之后,对于问题中的其余的量,要求都能要关于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在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楚的找到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适时地介绍利用图形和表格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在落实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注意要有适当的重复练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但是要注意避免学生陷入机械的重复训练。在教学中如果把解方程的本质和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讲清楚的话,很多时候通过作业反馈,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
六、章末目标检测说明。
本章单元测试设计了2份检测题,测试(a)主要是对基础性目标的检测,测试(b)则适当加大了对发展性目标与融通性目标的检测的比重。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2、认识到由实际问题得到的方程的解要符合实际意义。
解决问题。
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观察思考,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方程模型列出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会用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并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技能。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2、认识到由实际问题得到的方程的解要符合实际意义。
解决问题。
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观察思考,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方程模型列出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会用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并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
活 动 流 程 图。
活 动 内 容 和 目的。
活动1 观看球赛片段。
活动2 认识球赛积分表提出问题。
活动3 对问题进行分解。
活动4 解决问题。
活动5 问题深入化。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
展示积分表,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引导、分析,为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问题——数学——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展示篮球赛片段,引出积分表问题。
教师:操作课件,播放篮球赛片段。
学生:欣赏球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2]。
展示课本96页中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常规赛最终积分榜。提出问题:
(1)列式表示积分与胜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教师:说明积分规则。
学生:观察表格。
教师在学生自由观察表格并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横、纵所隐藏着的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重点关注:
(1)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2)解决问题的关键: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
在观察表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实现“问题——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明确总积分是如何得出的,建立数学模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活动3]探究:
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
学生继续观察表格,教师提问题:
你选择表格中哪一行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探究交流得:
从最后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教师继续提问:
胜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探究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算术法得出胜一场积2分,这时教师应关注:
1、引导学生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用解方程的方法得到,为最后问题的拓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明白列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解决问题。
(1)列式表示积分与胜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教师:以上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胜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1)。
教师应关注:
(1)负场数=比赛场数-胜场数。
(2)总积分=胜场积分+负场积分。
(3)问题变式:列式表示积分与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2)。
教师应关注:
(2)方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在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展示自己的解答,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合作交流地信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养成思考习惯,增强交流的勇气。
[活动5]。
1、探究。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小结、作业p100t8、9。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应关注:
教师提示:
可利用各队胜一场积分相等或利用各队负一场积分相等,任选两个胜、负场数不相同的队即可列方程解决。
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应关注: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通过学生回顾感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积分表,从中读取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实现“问题——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不就在我们身边,明白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型。
本教学设计是云梦县道桥中学夏辉老师在“湖北省xx年初中数学使用新教材暨全国全省一等奖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的展示课中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七
问题3.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哥哥分追上弟弟?
(2)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谁先跑过20m?谁先跑过100m?
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4:已知y1=-x+3,y2=3x-4,当x取何值时,y1>y2?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魅力所在。理解函数和不等式的联系。
精讲点拨。
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理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应用,进行能力提升。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
展示检测内容。
积极完成导学案上的检测内容,相互点评。
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知识与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探究内容。
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学会归纳与总结。
布置作业。
教材p51.习题2.6知识技能1;问题解决2,3.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八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九
教后记本节内容是实际问题中的打折销售问题,前面已经学习过销售问题中相关量的数量关系及简单的换算,所以本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和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去探究。
我们初一数学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本次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各种打折甩卖的广告语,引出问题(1)商家把商品打折卖给我们会不会真的赔钱?(2)其中蕴涵着那些数学道理?这样将学生放在具体的问题中,可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一种好奇心,也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解决问题1中,我也是创设了几个问题情境,比如以黑板擦为例,问5元卖的黑板擦,想知道是赔钱还是赚钱,应该关注什么?而题中缺少什么量?怎样求?如何比较?结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对于后面的问题和习题我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7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有些题目原计划是有的不在展示台展示。有的学生板书并讲解但展台接触不好改用让学生讲解由于感觉时间不是所以取消。
3、最后学生自己编了一些实际的应用题,计划让学生自己上台去表演,把问题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本课最精彩的最能掀起高潮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3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示范性强,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问题做铺垫,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素质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整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为。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找出最正确的等量关系式十分重要,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
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下面再从学情分析谈一谈。
七年级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我认为学生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还可能存在分析问题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法: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采用讲练结合、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法: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自己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我将讲解华罗庚的生平,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际数学家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县,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初中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但经过顽强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课程,20岁时进入清华大学工作,6年后前往剑桥大学,他一生的1/5的时间在国外学习。此后,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将余生的34年献给了祖国。
(1)提出问题。
你能算出华罗庚活了多少岁吗?
(2)探究问题。
a.他的一生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b.如果设他活了x岁,各个阶段如何表示?
c.你能根据题意找出相等的关系吗?
(3)解决问题。
他的一生分为了三个阶段:
国内求学工作+出国学习+归国工作=他的一生。
2、例题讲解。
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xx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个多少名?分析:
每天生产的螺母数量是螺钉数量的2倍时,它们刚好配套。
螺母的数量=螺钉数量的2倍是本题中特有的相等关系,是解决本例题的重点所在。
每天每人的工作效率x人数=每天的工作量(产品数量),是工作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列出方程。本题有两个未知数,在此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设其中哪个为x都可以。
通过对例1的讲解学习,可以使学生自己寻找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引导学生体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突破找相等关系的难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及自我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下面安排了例2。我认为例2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己写出分析过程,从而师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基本相等关系两时段的工作量之和=总工作量。
2、使学生理解在工程问题中把全部工作量简单表示为1,那么人均效率是个平均值,它。
表示平均每人每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3、工作量=人均效率x人数x时间。
下面让学生由以上三道题的过程,自己试着总结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3、归纳总结。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巩固练习。
接下来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练习两道问题,第一题是例1的配套问题,第二题是例2的工程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我可以及时进行补充,也起到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易错点进行纠正,并再次强调如何列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5、小结反思。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布置作业。
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三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思考:
(1)两人合作32小时完成对吗?为什么?
(2)甲每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乙每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甲x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乙x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2、整理一块地,由一个人做要80小时完成。那么4个人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分析: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一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4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1)人均效率(一个人做一小时的工作量)是。
(2)这项工作由8人来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总结:一个工作由m个人n小时完成,那么人均效率是。
分析:这里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1。
请填空: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由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任务,两段完成任务的工作量之和为。
解:
方法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工作分成两个阶段。
解:
方法二:按照工作分工把工程分成两个部分。
解:
1、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解:解这个方程;
5、答:检验并答话。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作。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用两种方法列方程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关概念: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体会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会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情感与态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六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1、知识目标: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八
重点难点。
难点: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一、复习:
1.9-3y=5y+5。
2、
二、新授。
分析:这里可以把总工作量看做1。思考。
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由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
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得。
去分母,得4x+8(x+2)=-1701。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12x=24。
系数化为1,得x=-243.
所以-3x=729。
9x=-2187.
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例4根据下面的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考虑下列问题。
方式一方式二。
月租费3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30元/月0.40元/分。
(1)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
(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按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解:(1)。
方式一方式二。
200分90元80元。
350分135元140元。
0.4t=30+0.3t。
移项,得0.4t-0.3t=30。
合并同类项,得0.1t=30。
系数化为1,得t=300。
由上可知,如果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相同。
思考: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解后反思:对于有表格实际问题,首先读清表格提供的信息,再根据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94页9、10。
四、达标测试:《名校》55页1.2.3.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2)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六、作业:课本第94页第9题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1)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先让学生读题分析规律,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规律,设一个未知数,表示其余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方程的解是不是应用题的解。
教师强调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表格中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再做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规范分析和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篇二十
本课是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应用题归类解析——追及问题)设计的内容。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熟练掌握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观察、分析、归纳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信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找出等量关系。
探究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行程问题中有哪些基本量?它们间有什么关系?
2、行程问题有哪些基本类型?
二、知识应用,拓展创新:
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和航行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
三、例题讲解。
解:设x秒后乙能追上甲。
根据题意得5x—3x=100。
解得x=50。
答:50秒后乙能追上甲。
小结:针对本题进行小结、归纳,它属于行程问题应用题(追及问题)。
中的同时不同地问题,以后遇到此类题,该如何解决。
分析:这个问题中,由于黄色马先跑1s(此时棕色马未出发),经过1s后棕色马再开始出发和黄色马同向而行,后来棕色马追上黄色马了。因此两马所跑路程是相同的,但由于黄色马先跑了1秒,所以就产生了路程差,那么这个问题就和前面例1一样了。也可以这样想:棕色马的路程=黄色马的路程+相隔距离。
解:设x秒后,棕色马追上黄色马,根据题意,得6x=5x+5解得x=5答:5秒后,棕色马可以追上黄色马。
小结:针对本题进行小结、归纳,它属于行程问题应用题(追及问题)。
中的同地不同时问题。
归纳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通过审题明确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
设—设出合理的未知数(直接或间接);
列—依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求出方程的解;
验—检验求出的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并检验是否符合实际问题;
答—注意单位名称。
解答由学生完成。
本节知识归纳:
1、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等于两者间的距离;
2、而在圆周运动中,若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则二者路程之差等于跑道的周长。
3、用示意图辅助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便于我们列方程。
四、作业布置:(见补充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能熟练寻找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追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