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大全16篇)
游泳是一项健康又锻炼全身的运动方式。总结需要遵循逻辑结构,根据时间或主题进行组织。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一
系(部):经济与管理系。
日
期:2011年9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
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重点讲到了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账户的结构和分类,复式记账法以及平行登记;第三章借贷记账法即是对复式记账法的进一步细分,利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几个环节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和结账,以及在出现错账时几种常见的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基础会计》自编教材2.教学参考书: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
制定日期:
2011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二
基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基础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
在还没有接触基础会计学这门课之前,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只有感性的认识,尽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人已经同基础会计打过交道,或者已使用过基础会计凭证,或者阅读过基础会计报表。但问到我们基础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基础会计就是写写、算算。通过学习,我才发现基础会计并不是那么简单。“管理活动论”者认为,基础会计是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信息系统论”者则认为,基础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以上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基础会计是一个数据处理,进而产生信息,利用这个信息达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或者活动。要说管理学把我们带入一个概括的宏观的世界,那么基础会计学就把我们带入了管理的一个微观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在用细微的.力量影响一个企业。(对基础会计的理解)。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并且他们最关心的是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物资财富,这也就让基础会计学产生有了充足的理由。经济世界有多大,基础会计学就有多大。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并不会遗忘基础会计,相反基础会计将成为全球性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必将在基础会计学国际协调工作中,在治理整顿全球性经济秩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被凸现出来。(我认为是这门学科的意义)。
说到学习基础会计学,这绝对是一项不容马虎的过程。在我刚学习该课程的时候,以为学习它不过就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可在之后,我发现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这门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严密的分析。特别在向我们介绍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核算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资金退出企业的核算中涉及到的各个账户的适用范围是决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而要结合前面的知识来准确地认识每一个细节。
在学习中我发现,基础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所以对于它的学习,要按教材章节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方法体系。对于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账簿组织、账表结构以及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都要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不能嫌琐碎,不能烦躁,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例如,我们在确定费用是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时,一定要认清是厂部发生的,还是车间发生的。再如,只有当购入材料验收入库注明后,才能记入物资采购。而这样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同学在学了一些内容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天道酬勤嘛!
还记得在学习第一章时,总在抱怨为什么有这么多定义要记,就想应付一下了事,反正重点在后面几章,但基础会计学也是重理论的,它主要是阐述基础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学习各种基础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其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基础会计核算原理和各种核算方法时多配以实例,这样使我们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它还要求我们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基础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
死板,以前这个词我们总定义给基础会计,可我还要说自从学习了基础会计学基础后,知道活学活用才是实质。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户分类等。具体说如我们作一笔基础会计分录,并不是说就一成不变,而是要定期调整账户的记录,使各账户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在调整时,要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基础会计核算方法,发挥基础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三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会计有一定认知,使学生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思想素养和专业素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好专业会计奠定基础。然而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尤其接触社会甚少的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更是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入门难。
为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课程设计以突出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以感性直观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和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通过实训转化为实际的会计核算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突出高职学生“重实践,强技能”的特色。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会计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座谈、毕业生跟踪服务等调查的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邀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及行业领导与课程组教师共同探讨会计工作的特性及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实训”的课程模式和“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双互、双层、双证”的教学体系:
(1)理论+实训的“1+1”课程模式,即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开设实训课,在理论教学中边讲边练。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大致为1:1,所以成为“1+1”课程模式。
(2)“岗证课”三位一体,将岗位能力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现理论-实际-应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3)“双互”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结合、基本理论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互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双层”体系,是指专项训练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理论+实训”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完成各项专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层次,理论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双证”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双证即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教学,其模块结构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用模块。其中:
(1)理论教学模块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基本经济业务处理三个模块。
(2)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相关的单项基础实训和集中的模拟实训。
(3)选用模块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有关可以自学和了解的内容做出选择,课堂上不具体讲授。如会计的发展史、会计法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与组织等。
在实训教学方案设计上,注重实施“三阶双轨、培养三能力”的实训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结合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训练同步进行的三阶双轨模式;培养学生“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应用”三方面的会计专业能力。
3.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用模块构建,其知识模块内容是互相交叉渗透的。
选用模块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有关可以自学和了解的内容做出选择,课堂上不具体讲授。如会计的发展史、会计法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与组织等。
3.2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空洞无物、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
4.1兴趣教学法。
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直观图形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会计的信念。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会计的专业术语及难懂的会计理论。
4.2互动式教学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推广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说课相结合,加强课堂讨论,采用互动教学及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充分参与,以提高其交流技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4.3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5.课程考核设计。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课程的功能模块,将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具体方案是:
5.1理论考核。
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此作为理论考核成绩。
5.2技能考核内容。
5.2.1平时考核内容。
以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内容,以教师平时记载为考核依据。
5.2.2分项目实训考核。
即以理论教学中辅以的各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
5.2.3综合实训考核。
根据本课程所学内容,以某个小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资料由任课教师提供),完成一个会计核算流程。
5.2.4书写实训报告。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四
二、传播的类型。
三、传播的功能。
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学习的含义和类型。
二、学习的变量。
三、学习理论的作用。
四、学习理论的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三、教学模式。
四、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学习需要的分析。
一、学习需要及其分析。
二、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三、设计项目论证。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三、分析教学内容的方法。
四、课题分析。
三、一般特征鉴别。
四、学习风格诊断。
第五章教学目标的阐述。
第一节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的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的优越性。
第二节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形成。
二、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三、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四、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五、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应用。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采用行为术语的编写方法。
二、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编写方法。
第四节教学目标的系统化。
第六章教学策略的制定。
第一节三种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策略。
二、替代性策略。
三、指导性策略。
第二节教学性知识的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概述。
二、学习陈述性知识的认知活动。
三、教学陈述性知识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教学概念的策略。
一、概念学习概述。
二、学习概念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概念的具体策略。
第四节教学规则的策略。
一、规则学习概述。
二、学习规则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关系规则的具体策略。
四、教学程序规则的具体策略。
第五节教学动作技能的策略。
一、动作技能学习概述。
二、动作技能学习的`任务分析。
三、教学动作技能的具体策略。
第六节关于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策略学习概述。
二、认知策略教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认知策略的具体策略。
第七节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学习概述。
二、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基本策略。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策略。
第八节关于态度和动机的教学策略。
一、态度和动机学习概述。
二、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具体策略。
三、提高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
第一节教学媒体的选择。
一、教学媒体概述。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三、选择媒体的决策模型。
一、电视教学片的特点。
第四节计算机课件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一、计算机课件的特点。
二、计算机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二、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
一、制定评价计划。
二、选择评价方法。
三、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四、归纳和分析资料。
五、报告评价结果。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可以说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对老师的印象。担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时,我除了课前认真备课,运用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主要有: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讲座。目的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正确交友等等。
(2)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提供帮助,参与他们的业余活动。
(3)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学生交流,商讨改进的措施。
(4)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当然,对于我来说,从事财会教学工作也已经二十年时间了,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政策变化非常快,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当然,有时候由于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不够,也会在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实质后,我总结出了整改的思路与措施:
(1)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多看书多学习,认真领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内容,在教授专业课知识时,保证核算内容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教学,常反思,常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把反思做为教学的源动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抽象的会计概念尽可能通俗化,用生动清晰的语言加上会计案例来说明一些概念的含义,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为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做铺垫。
(3)加强网上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高会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把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让学生满意,让学校领导放心。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六
瑜伽界。
尽管这种练习方式被一些古典瑜伽师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和规范,但热瑜伽无疑拥有忠诚的追随者。
热瑜伽对场地和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者要在38℃至42℃之间的高温环境下练习26个基本姿势,基本上10分钟后就会大汗淋漓。
创立人:
热瑜伽由印度人比克拉姆在哈达瑜伽的基础上创立的,他出生于1946年,四岁开始跟随印度名师练习,每天练习四到六个小时,13岁就取得了国际印度瑜伽的冠军。
他在17岁时,由于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膝盖受到重创,被医生告知将无法再行走,而他惊人的毅力使身体得以康复,并按照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特点,运用“人体在高温的环境里就像铁在炙热中变得柔软”的理论编创出26式的热瑜伽动作。
18岁时去美国,并开始对热瑜伽进行推广传授,在印度有所瑜伽大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年近60的目光炯炯,身材匀称,肌肉结实。
运动作用:
热瑜伽对于减肥、排毒、雕塑身材都有很好的效果,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创新练习方法。
常温时肌肉和筋腱比较僵硬,而在高温环境下,你会发现身体柔韧度出奇的好,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
这也是热瑜伽的一大特点。
长期练习热瑜伽除了能够减肥之外,还能对偏头痛、腰背痛、颈椎痛和肠胃疾病有所缓解。
在热瑜伽的'介绍中,这样文字屡次出现,兴致勃勃前来练习热瑜伽的人们很多也怀有这样的目的。
热瑜伽课每周三次,每次1小时左右,热瑜伽房里总是聚集着最高的人气,瑜伽垫满满当当地铺在地上,学员从20岁出头到50多岁都有,以白领居多。
通过对人体柔韧性的锻炼,能改善脊椎的柔软度,反方向挤压颈椎可以起到舒经活血治疗偏头痛、颈椎痛的作用,尤其适合经常在坐办公室的人。
运动不足、紧张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消瘦都会造成人体的寒性体质,而热瑜伽正好结合了温暖与运动,让人们冒着严寒前来体会季节“错位”的运动乐趣。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七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组件。
2、通信线路与连接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三个网络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网络组件的作用;
3、认识常见的通信线路和常用的连接设备。
技能目标:
1、会安装上因特网必需的网络组件;
2、能识别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计算机网络实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培养热爱网络、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讯,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三、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1、计算机系统:
主要担负数据处理工作,负责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加工。
2、网络节点。
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主要负信息发送、接收和转发工作,计算机通过网络节点向其他计算机发送信息,并鉴别和接收其他计算机发送来的信息。
3、通信链路是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通用信道,包括通信线路(双绞线、光纤等)和相关的通信设备(中继器、调制解调器)。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在地理上局限在一限在个较小的范围内,通常一是一幢楼房或单位,覆盖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公里。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在地理范围上是局域网的延伸,可以覆盖一座城市,将同一城市内不同地点的若干主机和局域网相互连接起来。
3、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用于连接不同城市间的城域网或局域网,作用范围通常是几千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国家或地区。互联网是覆盖全球的最大的广域网。
五、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在科研和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国际互联网,科研人员可以在网上查询各种文献资料,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教育方面,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教材,远程教育得以实现,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2、网络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企事单位办公自动化及各种软硬的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异地办公等。通过www和电子邮件可以帮助异地分布的员工很方便地实现信息交换。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及时地搜集市场行情和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网络在通信和娱乐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网络论坛、ip电话等服务,为人们的通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也引发了家庭娱乐的革命,人们可以在家里点播电影和电视节目、收听在线广播、玩网络游戏等。
六、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组件。
1、网络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中,处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要相互通信,需要通过交换信息来协调它们的动作并达到同步。而信息的交换必须按照通信双方预先共同约定好的规则进行,我们把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
tcp/i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的简称,它是目前国际互联网(internet最基本,最重要的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声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使得具有不同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的局域网间的住处交换现实。
2、网络组件。
要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必须在计算机安上安装相应的网络组件。windows中提供了三种组件:安装了“microsoft网络客户”组件,计算机访问局域网资源;安装了“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共享”组件,本机资源才能向外共享;安装了“internet协议(tcp/ip)”组件并进行相应设置,计算机才能够连接并访问internet。
七、通信线路与连接设备。
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了计算机本身以外,还有用于连接计算机的通信线路和连接设备,既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和网络互连设备等组成。
1、调制解调器。
信号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线路是以模拟信号的形式传输的,而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这就需要将数字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转换,执行这种转换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通信线路可以传输的模拟信号,然后再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这两个过程分别称为调制和解调。
2、网络适配器。
网络适配器简称网卡(nic)。网卡主要负责主机与网络的信息传送与控制,是一个可插入计算机扩展槽中的网络接口卡。网卡负责把用户要传送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他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再通过网络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指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路径,它是传输数据的物理基础。介质由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电、微波、卫星。
4、网络互连设备。
网络互连设备用来实现网络与网络之间、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常见的网络互连设备有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
(1)集线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现实中邮递员的工作,邮递员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投递信件并不理会信件的内容及收信人是否回信。唯一不同的是,邮递员找不到该地址时会将信退回,而集线器不负责退信只管转发。
(2)交换机又称为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能自动识别mac,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它能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内部处理后转发到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功能交换作用。
(3)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体系。
小结:
通信链路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网络协议网络组件。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下肢各项练习的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
2.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下肢力量等素质;
3.培养学生坚韧的.良好品质。
开始部分3分钟。
一.师生问好,提出课堂要求。
二.检查学生服饰及准备器材。
三.导入本堂课的内容1.师生问好,组织学生在室内找到一块空地。
1.学生换上舒适服装及运动鞋,自行准备一块瑜伽垫,手机或者电脑固定好位置便于播放。
2.由于疫情,学生无法外出,跟随老师讲解,按照每个动作的要求,在室内做一些体能恢复性的练习。
基本部分12分钟。
要求:
每个动作分为两个部分。讲解部分和练习部分。讲解部分中,学生仔细观察,掌握动作要领,尝试学习。练习部分中,学生按照要求,跟随节奏进行动作练习。
一、热身练习。
1.前后交叉小跳。
双脚前后交替跳跃,双臂屈肘摆臂;
全程保持均匀呼吸,动作流畅。
2.勾脚跳。
保持身体稳定,快速交替勾腿;
目视前方,双手放在臀部位置,每次都要触碰双手。
3.向前交替箭步蹲。
上半身挺直,保持稳定,两腿交替前迈,控制幅度大小,中心位于两脚之间。
二、下肢练习。
1.交替提膝击掌。
左右脚交替提起,双手在抬起的大腿下方击掌,上半身挺直。
2.原地摆臂快跑。
身体稍向前倾,双手在体测摆动,双脚迅速原地跑,
保持身体稳定。
3.深蹲跳。
腰背挺直,收紧腰腹,下蹲时手臂前伸,与地面平行,上跳事,手臂自然发力向上摆。
三、拉伸放松。
1.左、右大腿前侧拉伸。
自然站立,勾起左(右)脚,用手搬起,保持腰腹收紧,搬起脚稍用力上拉,达到拉伸目的,身体保持稳定。
2.俯身大腿后侧拉伸。
自然站立,一腿迈向前方大概一脚掌距离,身体正直,挺胸收腹。
结束部分3分钟。
一.教师总结二.布置作业。
三.宣布下课。
1.总结本节课内容及练习。
2.课后保存视频跟随练习。
3.师生再见。
场地器材;室内空地;运动装备。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九
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基础会计》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对于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按照课程教材表达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缺乏主动的探索思考,仅仅对会计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无法深入领悟会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难以建立会计基本概念逻辑和思维方式,使得后续课程的学习变得困难,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首先,对基本的专业概念的表述不符合逻辑的要求。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它在揭示内涵、指出特有属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有的基础会计的教材中,依然存在着交叉定义的逻辑错误,使得学生对概念很容易混淆。
其次,会计知识的理论内容前后矛盾。
理论内容必须前后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
然而,现行“基础会计”的部分理论内容却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无法自圆其说。
最后,割裂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在很多地方切断了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亦或是未能准确描述各项工作的继起关系。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基础会计向初学者传授会计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因此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过程和亲近生活的事例就成为必需。
引导学生建立会计的基本概念逻辑,培养利用逻辑推理得出会计概念和方法的技能,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会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第一,在对会计发展史进行简要的分析后,探究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从而得出会计是一个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系统的结论。
之所以成为一种信息服务,是由于会计本身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工具,帮助企业家庭等管理财务状况。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重构首先需要从概念入手,做好深入理解的准备。
第二,按照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展开,将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工作分成平日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期末业务的会计信息记录和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报告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的工作过程和方法。
同时也需要将三个阶段再做贯穿整篇的联系,以获得全面的认知。
第三,以一个具体企业的一期经济业务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知识学习,最终还是需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因此,以具体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例进行比较学习,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理论性强、概念多,是会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如果仍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中白纸黑字的阅读理解,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难懂。
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当做白纸一张进行浓墨重彩,这势必只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此前提下,教师应当做好引导与实践工作教学以获取优秀的学习效果。
1.创建引导提问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老师负责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并组织持不同观点学生间的讨论,最后针对各个观点进行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适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引导学生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
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内,最重要的是问题需与实际紧密相接,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思考探究的愿望。
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每个同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指出思维方式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增长。
会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制作报表,登记账簿,汇总科目核算以及财务处理。
而这些对实践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尤为契合。
同时在旁指导,通过手把手针对性练习的过程,学生必定对基础会计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知识更新非常快。
会计方面也不例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更新的极快,学生往往尚未毕业,所学知识即已过时。
据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以便于适应不断更新的内容,变得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指导学生先就一些简单的内容进行自学,并针对学生自学的问题和效果进行整理和解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到改正。
4.使用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大屏幕来展示枯燥的教学内容和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的作用最大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框架。
同时营造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会计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切地感受会计从业者的日常工作,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作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关键在于设定新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实践操作,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相关内容,快速适应今后的会计工作环境。
《基础会计》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职能,这门课程知识掌握的扎实,学生不仅可以对会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运用逻辑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阶段。
可以让学生们对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所认识,明白会计理论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运用这种逻辑衔接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逻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以会计对象———资金的运动作为主线,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都是死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逻辑教学法”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运用,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从会计对象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如图1.1和1.2的逻辑关系图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白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逻辑结构关系,把死的知识变活。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告诉学生会计科目划分的必要性,然后,一一介绍会计科目是如何对会计要素的进行具体详细分类。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划分会计科目时,将利润要素归入所有者权益类设置相应的科目。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由于两种费用核算方法不同,划分会计科目时,将生产费用归入到成本类科目,而期间费用和收入合并得到损益类科目.
(二)会计等式、会计账户以及会计分录的逻辑关系。
1.会计等式与会计账户。
等式的左侧是费用和资产,在账户结构中费用和资产类的借方(左方)登记增加数,贷方(右边)登记减少数;同理得到,等式右侧对应的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右方)登记增加数,借方(左边)登记减少数,其中成本类账户对照费用账户.2.会计账户与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对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而借贷记账法是运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登记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事实上,会计分录是将在账户中登记的借贷记账法,运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企业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结合相关账户的结构变化来编制会计分录,学起来做起来会轻松许多。
3.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是主要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
清楚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那个环节,这样学的知识是“活”的,便于他们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是账户的逻辑关系在经济业务账务处理中的运用。
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是会计基础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死记每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在进行教学时,我本人运用账户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比如“原材料”与“在途物资”、“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与“主营业成本”、“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账户的核算内容;其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调在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账务处理采用那个账户进行核算;最后,把账户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例题进一步进行讲解和说明,强化这些账户在进行账务处理时的逻辑结构。
三、小结。
教学中始终贯彻逻辑衔接、首尾呼应的原则,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学,而是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3]孙长峰.会计基础[m].郑州:郑州出版社,2015.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在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精度设计于一门课程,对机械及仪器仪表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材料以及零件几何精度的基础知识等诸方面进行阐述,是该专业本科学习期间的一门综合性机械类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cad应用技能等。
第一章总论(或绪论、概论等)1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结构;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和该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准则等。
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4、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耐磨性、寿命与可靠性等。
5、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4学时)主要内容:
1、循环应力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安全系数计算。
2、损伤积累假说。
3、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4、低周循环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低周循环疲劳概述、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理解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学时)主要内容:
1、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2、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3、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4、流体动力润滑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轮、常用润滑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工业常用润滑脂的种类及性能;掌握磨损的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润滑油粘度及其单位换算、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条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五章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6学时)主要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
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
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5、螺栓联接的计算:受横向载荷,受轴向静载荷,受轴向变载荷。
6、螺栓组联接受力分析。
7、螺纹联接的许用应力。
8、联接件的刚度和预紧力。
教学要求:了解螺纹的特点及其应用、螺旋传动的分类及常用设计方法、螺纹联接标准件;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熟悉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六章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2学时)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
2、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七章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自学)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
2、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八章带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欧拉公式,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
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
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结构、v带轮的结构设计、其他带传动的特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熟悉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九章链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速度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3、滚子链的结构和规格,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滚子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
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
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装置和润滑。
7、齿形链简介。
第十章齿轮转动(8学时)主要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
3、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5、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而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6、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3学时)主要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蜗杆传动的运动关系和主要参数,传动比,蜗杆传动变位的特点。
3、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4、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许用应力。
6、蜗杆传动的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主要几何尺寸。
7、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8、蜗杆轴的刚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9、蜗杆传动精度的选择,蜗杆蜗轮的结构。
10、新型蜗杆传动(环面蜗杆传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蜗杆传动的润滑、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用原则、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自学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二章滑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
4、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
5、润滑的雷诺方程式。
6、液体动力润滑单油楔径向轴承承载能力和温升的计算,几何参数、工况参数对运转参数的影响。
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各类滑动轴承结构特点、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多油楔轴承等其它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工作过程,压力曲线及需要哪些计算;掌握非液体润滑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一维雷诺方程、油楔承载机理及条件、热平衡的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教学要求: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特点、选用轴承的类型、予紧、润滑、静负荷计算及极限转速计算、特殊滚动轴承的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密封的作用及方式;熟练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代号及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计算方法(概念与公式)、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结构设计;能够正确画出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主要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及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五章轴(4学时)主要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
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5、轴的强度计算:扭转强度计算、弯扭合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校核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轴的功用、刚度计算;掌握轴的分类、各种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原理;熟悉转轴零件工作图的绘制。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六章弹簧(4学时)主要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5)。
1.平面连杆机构研究2.齿轮传动研究。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课程重点:功能原理设计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功能类型及求解思路;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常用的机械传动方法功能原理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产品商品化设计;机械疲劳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概念及分析方法。
课程难点:功能类型、功能结构及求解思路;机构的创新设计;分析结构能实现的动作;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产品的适应性变型设计;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的物理学基础。
处理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对于主要的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力争图文并茂。通过启发式、提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工厂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试。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2、《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3、《机械设计基础》,邓昭铭、张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一学期过去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同时非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和提高。接下来,我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我承担了12秋计财班的《基础会计》教学工作。为了能上好这一门课程,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我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准则中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为了给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一个直观的展示和系统的认识,我参考多所高校相关精品课程教案,自己编制了实训教程并在课件制作上将软件演示的屏幕截图融于课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案例演示,我希望“信息系统”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软件,更要让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设计出符合企业财务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背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上课班级人数众多,每次课下课后,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做到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在“基础会计”的每章课程学习完后编写分章节的习题并配以详细的答案解析,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二、工作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在课程安排与设计上,力求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为简洁明快。
2、对吸收能力慢的学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做好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更是欣慰的.欣慰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团结的充满人情味的教师群体氛围中,尊敬的领导、热情的教师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我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用满腔热忱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作为高分子、轻化、无机、印刷、纺织、包装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1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凸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齿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参数计算为主要内容,简介最少齿数。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受力分析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轮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齿轮传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齿轮的强度设计、受力分析。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带传动(2学时)。
3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链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联接(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六、螺旋传动。
第十一章轴(2学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轴承(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审核人:初嘉鹏。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服工专业的一门主要自然科学基础课。作为服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凸轮机构(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齿轮机构(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简介最少齿数。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轮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齿轮传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受力分析。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带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8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链传动(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联接(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第十一章轴(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结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轴承(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联轴器和离合器(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审核人:初嘉鹏。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掌握一门外语,犹如建造一座大厦,必须切实打好基础,在基础阶段练就一套“基本功”,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对于外语人才的渴求早已不仅仅限于英语,留学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也已小有潮流,但是必须看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小语种的重要性,各外语的教学地位仍不相同。目前国内中学开设法语课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各大高校内选修法语为一外或二外的学生大也大都缺乏法语的基础知识,而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也远胜于英语,因此同英语教学相比较而言,法语的基础教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外语教学包括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这两个体系的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只是在各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手段。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笔者多年的在高校和在新东方的不同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肤浅体会。
一、语音教学。
零起点班的语音教学。
在普通高校的“零起点班”语音教学一般要经过3-4周的长。
和其它外语的对比教学。
语音和语调是密切相关的,正确的语音是前提,但仅仅掌握语音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连贯句子的正确发音和语调。两者不可偏一。
和英语教学不同,法语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能正确读出单音、单词甚至单句,但一读课文就会有各种问题:如读破句、读怪调或中国调、不会联诵等等问题。这主要是法语的发音节奏相对于英语要快很多,长期在英语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法语的语速、升降调与节奏。因此也决不能忽视法语的朗读训练。语音学习结束后,转入正课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下降,但是教师还是有必要要经常的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的技巧加以提示。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含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意义。
一、教学设计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课题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学系统与教学系统方法。
第一节教学系统的构成和特性。
一、教学系统的构成。
二、教学系统的特性。
第二节教学系统的运行。
第三节系统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系统方法。
二、宏观的探讨。
第四节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秘书这一行业,逐渐发展、扩大起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职业群体,秘书这一职位几乎是普遍存在的。中职院校开设的《秘书基础》课程,是针对于将来走向企业秘书岗位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全面秘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向。
关键词:秘书基础实践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秘书这一行业,已逐步从普通文员类脱离开来,现已形成单独的一门学科。我们中职院校所要培养这一学科的学生不仅具有职业素养,还要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在新型行业中、企业行业中、事业行业中,都能应用自如,并使他们学以致用,拥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通过秘书专业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秘书人才。
1秘书基础课程中开设实验的必要性。
秘书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调查研究等基本技能。其课程本身的性质就是对秘书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秘书基础课程涉及管理学和秘书学的诸多内容,在秘书管理工作中借鉴和参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式,从管理学中汲取理论知识的养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基本掌握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掌握秘书参谋咨询、辅佐决策、沟通协调、管理事务等基本职能,熟悉调查研究、信息处理、会议管理、公文撰拟、信访接待、交际礼仪等秘书实务的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手段与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秘书这一岗位对学生的一系列要求,为将来从事的秘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因此,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服务面向以及课程的性质来看,通过开设秘书课程实验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十分必要。
2中职院校对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
现代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全是根据企业单位需要的模式并且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的,大量的中职院校完全的依据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与个性化来进行职业课程订制的,通过构建开放性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来实现其培养目标。
2.1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
创新现代秘书人才的知识结构,广泛吸纳多学科多途径的理论知识,构建开放型基础课程新体系。秘书专业的知识与工作技巧,大部分来自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为秘书这一学科提供实践、学习,从而达到学生们真正的能够将知识运用在工作中的目的。我们培养的秘书专业人才主要是针对于未来走入企业,从事辅佐管理层的人员的秘书,那么就需要为秘书专业开设大量相关课程,例如:秘书理论基础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学、电脑和网络等,在此秘书基础中也要求学生们广泛地吸收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使学生们不仅了解还要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所有的学科知识来强化秘书这一专业。
2.2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上只有能者生存的道理更加显而易见,我们培养的秘书人才能否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不仅取决于其知识的多少,还取决于其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秘书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性、概括性、多样性。从而优化现代秘书人才的能力结构,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构建多层次、跨行业的开放型专业(技能)课程新体系,为我们开设秘书课程的重中之重。由于企业秘书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处于联系上下、沟通内外的枢纽地位,直接影响着组织机构的运转。因此,要求我们秘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制定计划、安排措施和实施行动的组织能力,以保证将来在开展工作中能够高效的运作。
2.3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不仅是秘书这一专业的基础,也是未来秘书专业的发展。专业技能不仅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样的我们的秘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需要靠着熟练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上谋职、发展。对于现代就我们培养秘书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具有理论基础是不能够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因为,这些理论仅是学生初步了解秘书这一学科的基础,并不能完全的掌握秘书学科的真谛,以及运用。所以,中职院校是以实现专业(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校,我们能通过大量的更具体化、规范化、技术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总之,使秘书专业(职业)人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其技能才是秘书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2.4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不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全面的人,要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价值观念、伦理和态度,自立、负责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在《秘书基础》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
2.4.1结合秘书发展史,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为学生开展人文历史教育,使他们通过在阅读刊物、观看电影等过程中进行精神思想的洗礼,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因此,用优秀的文化传统来滋养秘书的人文精神,是提高秘书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过程。
2.4.2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优秀的秘书不仅要求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过硬,合格的秘书人才则体现在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我们通过为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职业道德的熏陶,让他们能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4.3结合模拟训练,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开展模拟训练,从而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通过模拟的人物角色来主观感受其在社会的位置,在感受中不断的提高对秘书这一行业的认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们明白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只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才是未来对于秘书行业的正确导向。
3结论。
总之,要培养适合企业的秘书人才就需要我们在培养秘书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们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要让他们掌握好职业技能,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能够从容以对。合格的秘书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辅佐,还能为企业的经济增长出谋划策。这才是中职院校培养的高质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秘书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海生.秘书基础(文秘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2]扬晓新.产教结合型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3]廖金泽.秘书职业标准大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
[4]金常德.秘书实务类教材建设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基础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在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过程中,具有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一)绪论。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应用。2.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
3.掌握四杆机构基本特性及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四)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1.了解螺纹的形成、分类、主要参数、特点和应用。2.掌握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和预紧、防松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4.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六)带传动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v带的规格、带轮结构、带传动张紧的目的及张紧装置。
2.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带的应力分析。3.掌握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概念。
1.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2.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3.熟悉渐开线的性质。
4.熟练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5.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和无侧隙啮合等概念。6.了解渐开线的切齿原理,了解根切、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的概念。
7.了解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及啮合特点,掌握其正确啮合条件。8.理解斜齿轮各部分名称、重合度、当量齿数的概念,能计算渐开线正常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尺寸。
9.了解直齿圆锥齿轮的啮合特点。10.掌握齿轮传动的五种失效形式。
11.掌握直齿轮、斜齿轮和锥齿轮的受力分析。
1.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2.掌握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3.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4.熟练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5.了解蜗杆传动强度计算的特点。
1.了解轮系的类型及应用。
2.熟练掌握定轴轮系、不太复杂的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包括从动轮转向的判定方法。(十)轴和轴毂连接1.了解轴的分类、应用。2.了解轴的常见失效形式、对轴材料的基本要求,轴的材料及热处理的选用。3.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方法,能识别和改正不符合基本要求的错误结构。4.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5.了解轴的刚度计算及轴的临界转速概念。
6.熟悉轴毂连接的几种形式及应用;掌握平键的选用及设计方法。(十一)滚动轴承。
1.了解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
2.掌握滚动轴承代号的表示方法,记住其公差等级代号和基本代号的意义。3.了解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4.熟练掌握滚动轴承寿命计算的方法。5.掌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方法。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总分:150分。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题难易比例:
较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较难题约10%。
四、建议使用教材与参考书教材:
2、杨可帧,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董玉平,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