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教师们应该首先熟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小编特意找来了一些教研组的优秀教案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比较《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丰子恺笔下的那位鹅老爷,你们还记得它的特点吗?能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吗?/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去见识一下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板书,齐读),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来读一读课文前面的小提示。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阅读提示告诉了你什么?(一个要求,两个问题)。
2.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生字和难懂的词语或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标记。
3.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拦路虎吧(生字、词语)。
4.读过了课文,请你来说一说这只白公鹅带给你什么感受?
(派头十足、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引人注意、自由自在、、、、、、)。
你是从哪里发现的?/article/(可以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
相机指导重点句:
(1)要是可以把军衔派头(派头十足)。
理解军衔、荣膺、攀谈的意思,感受拟人写法的形象和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指导腔)。
(2)当白鹅在浅水沙沙作响。
理解涟漪,(读法)沙沙,体会鹅的翅膀强健有力。
(3)它径直把我罐头里的鱼饵、、、、、、、主宰。
感受无可奈何中渗透作者对白公鹅满心的喜爱。
(4)白鹅大概认为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大吃一惊了。
调侃中突出鹅的行为放肆,使人觉得很好笑。幽默的写作手法。(认识属、宰)。
两个破折号的作用:/susoft/转移话题。
三、比较不同,深入理解。
1.大家的读书能力真强,那你们能试着归纳一下课文描写了白公鹅哪些方面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说一说,然后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归纳。)和我们上节课归纳的白鹅的特点比较一下。
白公鹅。
白鹅。
姿态。
板正海军上将派头。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高傲。
叫声。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
慢条斯理仔细掂量。
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
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
玩相。
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看来同样是写鹅,不同的人运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关于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老师也设计了一个表格,小组讨论填一填。
相同点。
不同点。
文章结构。
描写方法。
语言。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二、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三、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板题示标。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四、当堂训练题。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五、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六、板书设计: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1、相传愈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伯牙绝弦》讲的是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2、对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体会:俞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很会欣赏,他们两人相互理解、欣赏是知音。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体会: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翻译。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如醉如痴)称赞:“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河水(从我心中流过)!”伯牙心里想到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就把心爱的琴摔碎,把弦弄断,终身不再弹琴。
4.注释。
绝:断绝。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洋洋:广大。
5.对“知音”的理解: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ppt。
:2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三)质疑导入。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2、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等重点词语及句子。(ppt出示)。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ppt出示带有停顿节奏的词句)。
2、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3、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4、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再指名说说)。
4、指导朗读课文。
5、仿照句子说一说。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你——。
师:我志在皑皑白雪。你——。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你——。
6。学习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7。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8。学生交流汇报。
9。学习“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4、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g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1][2]下一页。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一、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二、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感悟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最好。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最高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能力训练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