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达到预期效果。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教案编写技巧,希望能提升您的教学设计能力。
1、通过学唱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表达出对一种亲情无尽地爱。
2、通过《包粽子》歌曲教学,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通过认一认、唱一唱延长音记号,掌握好歌曲结束音的时值。
教学重点:
1、通过学唱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表达出对一种亲情无尽地爱。
2、通过认一认、唱一唱延长音记号,掌握好歌曲结束音的时值。
教学难点:通过《包粽子》歌曲教学,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是—嘉—兴—人!”当我们如此自豪、骄傲的呐喊时,我想起了我们的这些孩子,作为一个小小嘉兴人,他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不管是风景、人文还是特产……或许作为他们的老师,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我便从孩子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开始着手寻找契机,我觉得只有孩子身边的、可以接触得到的东西才是可以让他们真正接受的,也是他们需要了解的,为此本次教学活动应任而生。
1.通过看、尝、做等活动,认识、了解五芳斋粽子及其工艺制作过程。
2.五芳斋粽子是嘉兴的特色,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3.乐意参与活动,积极探索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重点:了解五芳斋粽子及工艺制作过程。
活动难点:让幼儿尝试制作五芳斋粽子。
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看关于五芳斋粽子的记录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一、设疑引题,激起幼儿兴趣。
(出示微波炉饭盒)小朋友猜,里面会是什么?(幼儿回答)。
二、了解粽子由来,知道五芳斋粽子:
1.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里就藏。
着答案。(观看课件,老师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3.幼儿分享并品尝,鼓励幼儿与同伴间交流,表述自己的.感受。
4.继续观看课件,了解五芳斋粽子所获的荣誉,为我们家乡能制作出这么好吃而与众不同的粽子感到自豪。
5.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五芳斋粽子,喜欢五芳斋粽子,你会怎么做?
三、了解五芳斋粽子,激起幼儿设计欲望:
1.五芳斋粽子是怎么来的,小朋友想知道吗?(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五芳斋粽子)。
2.为了让我们的嘉兴五芳斋粽子更加出名,现在推出了一个活动,那就是设计一个具有自我特色的粽子,取名为五芳斋xx第一粽。前几天,我们已经观看了如何包五芳斋粽子的录象,现在想不想来试试!
四、幼儿尝试制作五芳斋粽子:
1.教师简单示范介绍制作过程。
2.幼儿自由选择棕馅进行制作。
五、延伸活动:
在音乐声中师幼一起端着粽子去食堂烧,结束活动。
这两节活动设计围绕着端午节,这种民族的节日,小朋友都很熟悉,把节日的传统习俗设计进剪纸活动,幼儿很乐意接受,因为这些事情他们亲历亲为,很熟悉,所以制作起来也有感觉,更会有所发挥创造。这也是纲要所要求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剪龙舟,孩子们一开始觉得很难,有畏难情绪。经过老师的引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最难表现的龙头拆分成几个简单的部件的组合,孩子们就有了制作的信心,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也体现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现有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能力才会增长。
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1、有湿度的.碎泥。
3、范例、课件。
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
(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活动在幼儿的谈话中拉开序幕,幼儿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见过的粽子,到请幼儿动手做粽子时,幼儿都欲欲而试,用彩泥做出自己喜欢的粽子(虽然有的宝宝做出的粽子不像什么粽子),活动室里洋溢着一片欢笑!幼儿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与成人评价标准的区别!
但是由于怎么做粽子的步骤没有讲清楚,以至于有的幼儿不会做粽子,还有就是给粽子绑彩带对幼儿来讲比较难。
老师小的时候,到了夏天大家都会端着椅子到外面去乘凉,而且还会念一些童谣,你们想不想也来听一听?(想)。
风凉嘟嘟,螺丝嗦嗦,盐鸭蛋剥剥,粽子吃吃,萝卜干吃粥,味道好是好得勒。
二、了解苏州人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每年的什么节日我们苏州人都要吃粽子呢?
2、端午节,我们苏州人除了吃粽子这个风俗习惯还有一个风俗习惯,是什么呢?(菖蒲、艾叶、大蒜头)。
三、玩粽叶。
四、交流。
1、让幼儿了解粽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及种类。品尝粽子的味道。
2、了解粽子的由来,知道粽子是横县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1.认识粽子态的不同形状及大小种类。
2.知道粽子是横县的特产。
1、在活动区中摆放不同的粽子图片、包粽子材料及各种味道不同粽子的实物;
2、《包粽粑》音乐。
一、引出主题:猜谜语
“草叶包裹四角尖,再用细绳腰上栓,
白米猪肉里面塞,家家过年摆上桌。”
教师:“小朋友们猜对了,是粽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横县大粽。”
二、认识粽子
1、说说粽子形状。
(1)、教师:“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它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看见过的粽子。
(2)、出示并介绍有关不同粽子的图片,让幼儿观看了解粽子的多种形
状。有三角粽、四角粽、长形粽子等。
2、说说粽子的味道。
(1)、教师:“有各种各样的粽子,那么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呢?里面包着什么呢?”
(2)、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吃过的粽子,并说说不同的粽子用哪些方法来吃才更好吃 。
(3)、请幼儿品尝粽子的各种味道,让幼儿懂得有甜粽、咸粽、原味粽,有白粽、肉粽、凉粽、花生绿豆红豆粽等,让幼儿感受粽子的各种美味。
3、认识包粽子的材料。
4、让幼儿认识粽子的由来。
三、教师小结:
横县大粽是广西横县人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横县有“无粽不成年”之说,也就是过年时没有粽子吃不像过年的意思。我们的横县大粽形状是平底、上拱、中部丰满隆起的长条形,就像怀着宝宝的妈妈一样多子多福。在材料则是以山上带香的粽叶和红绳索用作包裹,表示吉祥的意思。人们在过年之前把粽子包好,在晚上放进锅里煮。在过年时一家人便围坐一起吃起锅大粽,代表全家团团圆圆。大粽多由妈妈亲手做作,故称之为妈妈大粽,吃起来最有妈妈味道。
四、幼儿随着音乐跟着老师跳舞蹈《包粽子》结束活动。
首先我对目标的制定:
我制定的认知目标为了解粽子的形状、大小和种类,了解粽子的由来,知道粽子是横县特产;情感目标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其次,对组织的形式。
《纲要》中提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这一活动中,以孩子们最熟悉的大粽为切入点,让孩子关注家乡的美食,对家乡的地方特色产生兴趣和对劳动成果的热爱。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各种不同粽子的图片让孩子们感知粽子的形状、种类;在活动区中投放包粽子用的粽叶、棉线、糯米、绿豆花生等材料,让孩子直接了解粽子原来使用这些材料包成的。在活动中我是以层层深入的组织形式来完成活动目标,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活动目标服务。
最后,师幼的互动。
大班孩子喜欢猜谜语,活动的开始就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粽子,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想、看、说、听,自己讲述粽子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教师在旁加以鼓励,能使孩子原有的经验得到梳理。 活动里我提供粽子实物让孩子观察,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种形状,大小区分等特征,给孩子以直观的感性经验。知识丰富后给孩子们品尝我准备好的几个品种的粽子,孩子们看着飘溢清香粽子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品尝不同粽子的同时也在一边议论平时吃过的粽子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的,还有馅儿又放有什么的。粽子的故事由来,教师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说说,教师不做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孩子加以鼓励。最后再由老师对故事由来的小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家乡的特产喜爱。我作为教育者,在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适时、适宜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
在活动最后的环节中以壮族舞蹈《包粽粑》来推向高点,孩子们在欢乐声中结束活动。
不足之处:在环境创设中,图片和道具材料还准备不够充分、不够完善,我想,在下一系列活动中对环境创设的准备更要充分布置,让孩子认识横县特产——横县大粽中,以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在下一个活动中,我将在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给孩子提供包粽粑所需的材料,开展手工活动《包粽粑》,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对横县大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欣赏《包粽子》歌曲,了解端午民俗,学习包粽子的动作。
2、感受歌曲,跟着歌曲做律动。
3、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
一、了解端午民俗。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这是什么?(课件)。
1、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
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2、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
4、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3、请大家跟着歌曲唱一唱;
4、创编动作,跟着歌曲进行表演。
三、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
2、请大家听赏一首乐曲《欢乐的夜晚》。
3、感受到时什么情绪?这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奏的形式又是什么?
4、再欣赏一遍,请大家模仿一下乐器的演奏形式,感受欢快的心情。
四、小结。
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快乐,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通过亲子合作包粽子,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情,提前感受端午节的快乐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家”的温暖,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1、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知道包粽子所使用的原料和粽子的不同味道。
2、和家长一起尝试用粽叶、苇叶包粽子,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有自信心。
3、喜欢参加“包粽子”活动,体验亲子合作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
1、教学课件:各种各样的粽子。
2、包粽子的材料:苇叶、粽叶、糯米、花生豆、枣、线等,老师和小朋友到苇塘采集的苇叶和马连草。
活动建议。
1、利用教学课件,帮助幼儿了解粽子的不同味道和形状。
提问:在我们这里,端午节吃什么?你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小结:粽子有蜜枣粽、花生粽、肉粽、红豆粽、火腿粽、水晶粽、八宝粽、绿豆粽等很多品种,主要有甜味和咸味两种口味。我国地方不同,包出的粽子形状也不同,主要有三角形和三角形。
小结:包粽子需要粽叶,我们当地主要用苇叶和粽叶,粽叶比较宽,一片可以包一个粽子;苇叶较窄,需要多片组合在一起。馅料需要:糯米、大枣、花生、红豆、肉馅等。包扎粽子的捆绳需要:线、粽绳,马连草,我们当地主要用马连草和线。
3、探讨包粽子的方法,了解包粽子的基本流程。
小结:新鲜的苇叶比较脆,易撕裂,包粽子时要先将苇叶煮一煮,苇叶就不会撕裂了。
(2)引导幼儿观察苇叶为什么泡在水里?包粽子时苇叶怎样摆放?并引导幼儿尝试。
小结:苇叶泡在水里,摆放时一片一片的苇叶容易粘连在一起,糯米就不会漏出来。摆放苇叶一倒一正平铺在木板上,苇叶之间要叠压一部分。
(3)引导幼儿认识糯米,了解粽子为什么要用糯米。
糯米粘性大,包出的粽子糯米煮熟后膨胀性比大米小,粽叶不会被胀破,而且粘性好不会散。
(4)了解解三角粽、四角粽的不同包法。
家长老师讲解三角粽、四角粽的不同包法,鼓励大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包粽子。
(5)亲子合作包粽子,体验亲子合作的快乐。
幼儿分组与家长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家长指导幼儿尝试包粽子。
4、将包好的粽子送到厨房,向厨房的阿姨了解煮粽子的方法。
粽子煮熟后,品尝粽子,体验劳动的快乐。
1、感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知道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吃粽子了。
2、能剪出中国式屋顶、粽子、吃粽子的人物。
3、剪好各种部件,再组合粘贴出完整的画面。
4、锻炼幼儿的耐心细致与创造美的能力。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6、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目标:
1、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准备:课件、磁带、录音机。
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难点: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过程:
播放电影《刘三姐》对歌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视频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周围的景色怎样,唱歌的人是谁,她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手。教师总结“视频当中的人们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开心地对歌,我们曾经学过“甲天下”的山水在广西桂林,这个美丽的地方不仅有迷人的风景,更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乐观开朗的壮族人民。除了刚才播放的对歌歌曲,电影里还有另一首优美的歌曲《唱山歌》,接下来我们伴随这首歌曲,一起走进我们的桂林,走进壮族。”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教师设置问题: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的情绪是优美、婉转地,速度为中速。
2.再次聆听歌曲,教师设置问题: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是由2/4和3/4交替进行的,这样的节拍我们叫做“交换拍子”。
(三)探究学习。
1.学生学唱旋律,感受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
2.找出旋律中的相似乐句,并根据特点划分乐句;。
3.分乐句带入歌词,学唱歌曲,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4.观察歌词与旋律对应特点,找出“一字多音”,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5.跟随钢琴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介绍壮族风俗歌会“歌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影片中人们的演唱形式和学生自己演唱歌曲的形式有什么不同,结合歌曲《唱山歌》总结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唱山歌》,走进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动听的音乐以及善良的壮族人民。我们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我们除了要了解这些文化,还应该保护和传承我们国家的这些艺术瑰宝,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为一个普通的日子平添了深沉的意味、热烈的气味,使它变得有意义。艺术课程将带领同学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唱歌曲、手工制作、聆听历史故事、观赏喜剧性表演等多种艺术活动,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感受节日的欢腾,了解屈原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本单元设置三个课题:《粽子情》《敲锣打鼓赛龙舟》《屈原与端午节》。
课时建议:6课时。
课题一粽子情。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和制作、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准备:
1、端午节的光盘或录像资料。
2、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3、端午节的粽子、彩线的实物照片。
4、歌舞及录音带。
课时建议:2―4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1、从欣赏教材中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开始,经过讨论,分享图片。
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从中了解吃粽子、包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2、赏民间美术香包作品,对香包的品种、类型有所了解和认识,对其审美。
功能与实用功能有初步的理解,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感悟。
3、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包粽子或制作小香包,知道它所包含的祝福与吉祥。
意义。
4、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并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小伙伴或好朋友,表达。
对他人的祝福,或存入艺术档案夹。
5、学唱歌曲《包粽子》,通过歌唱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并指导学生演唱。
活动二:
1、与劳动相结合,学习包粽子。在劳动中加强对粽子的了解与认识,知道端午节时传统的民族节日。可以结合手工活动,参照学生用书中麦草编结的民间工艺品粽子,进行创作。例如,使用不同的彩色纸裁成纸条,进行编结创作,也可以用彩色毛线进行粽子的制作。制作之前,可以先用卡纸粘贴一个粽子的形状,然后用彩纸条或彩色毛线编结。
2、学习做一个小香包。例如,将箱包和绣球这类物品用手工编结、粘贴的方式制作出来,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存入艺术档案夹。
活动三:
1、学生以粽子实物开始艺术学习,讨论它的包法,回味它的特点,进行手。
工活动,并交流和展示学生作品。
2、欣赏歌曲,了解小香包是从粽子的包法演变的,现已成为祝福与吉祥的象征。
3、发动学生寻找有关粽子、箱包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在小队或班级里讲述,使大家能够知道粽子、箱包与端午节的联系,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进行关于粽子和香包及端午节的想象画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评,
与同学交流。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书中某一个香包上的纹饰或图案的局部,与其它的纹样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作品。可以使用彩色水笔勾线天色的基本方法,也可以选用色纸,是用彩色笔进行线描的组合构成方法。
活动四:
1、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及光盘等,讨论端午节吃粽。
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还有那些民俗?请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给大伙听一听。
2、同学们用自己身边能够准备到的各种材料制作粽子挂件,或者在蛋壳上。
进行彩绘,让后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3、自己做好的小香包组合成一只比较大的香包,然后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击。
鼓传荷包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小伙伴的友情和活动的快乐。
活动五: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用彩线缠好的纸粽子和生活中用棕叶包的粽子,对比其区别,观察其不同,从中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性美感,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2、教师演示如何折纸粽子。学生折,小组间开展互助式指导,老师个别。
指导。
3、教师示范怎样给纸粽子上缠绕彩线。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将缠好的粽子用来装饰活动室或让学生带回家,将制作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与家人一起缠绕制作彩色粽子,共同分享粽子情。
教学评价建议。
1、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启发学生分别进行自评、互评。要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小伙伴在学习活动中的每个细微表现,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2、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本节课中艺术能力的发展目标,注意随时激励学生所表现出的自信、大胆,并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传统工艺品。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和制作、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准备:
1、端午节的光盘或录像资料。
2、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3、端午节的粽子、彩线的实物照片。
4、歌舞及录音带。
课型:美术。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在这个美丽的五月里我们要迎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在节日的那一天人们都要吃一种植物包裹的香香的食品。你知道那是什么食品吗?(粽子)。
3、新授:
看一看,说一说:
从欣赏教材中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开始,经过讨论,分享图片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从中了解吃粽子、包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欣赏民间美术香包作品,对香包的品种、类型有所了解和认识,对其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有初步的理解,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感悟。
做一做:
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包粽子或制作小香包,知道它所包含的祝福与吉祥意义。与劳动相结合,学习包粽子。在劳动中加强对粽子的了解与认识,知道端午节时传统的民族节日。
参照学生用书中麦草编结的民间工艺品粽子,进行创作。例如,使用不同的彩色纸裁成纸条,进行编结创作,也可以用彩色毛线进行粽子的制作。制作之前,可以先用卡纸粘贴一个粽子的形状,然后用彩纸条或彩色毛线编结。
学习做一个小香包。例如,将箱包和绣球这类物品用手工编结、粘贴的方式制作出来或者在蛋壳上进行彩绘。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并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小伙伴或好朋友,表达对他人的祝福,或存入艺术档案夹。
课堂拓展:制作工艺粽子、彩蛋、小香包送给家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包粽子》、绘画创作。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和制作、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准备:
端午节的光盘或录像资料。
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端午节的粽子、彩线的实物照片。
歌舞及录音带。
课型:美术。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3、新授:
听一听,唱一唱:
欣赏歌曲,了解小香包是从粽子的包法演变的,现已成为祝福与吉祥的象征。
通过歌唱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并指导学生演唱。
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方法:集体齐朗读歌词:
1、朗读歌词:集体听教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2、范唱:集体听歌曲范唱一遍。
3、学生跟琴演唱。
要求:
1、唱准音名和音高及节奏。
2、注意演唱的方法。
说一说:
发动学生寻找有关粽子、箱包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在小队或班级里讲述,使大家能够知道粽子、箱包与端午节的联系,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及光盘等,讨论:
(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
(2)、是为了纪念谁?
(3)、端午节还有那些民俗?
(4)、请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给大伙听一听。
画一画:
进行关于粽子和香包及端午节的想象画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评,
与同学交流。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书中某一个香包上的纹饰或图案的局部,与其它的纹样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作品。可以使用彩色水笔勾线天色的基本方法,也可以选用色纸,是用彩色笔进行线描的组合构成方法。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信心。
课堂拓展:
将缠好的粽子用来装饰活动室或让学生带回家,将制作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与家人一起缠绕制作彩色粽子,共同分享粽子情。
课堂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糯米成熟了,我们农村喜欢用新上市的糯米包粽子吃。一天早上,我班有个孩子边吃粽子边走进活动室,过了一会儿,他兴奋的跑过来说:“老师粽叶很好玩呀!”。我随口问一句:“你是怎么玩的?”他说了好多好多,于是我就产生了“玩粽叶”这一主题活动,这活动也正好与“吴文化”有关。本活动的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平时都喜欢吃粽子,对粽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粽叶进行做做、玩玩,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体验其乐趣。从而完成活动目标。
学习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采用欣赏法、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对音乐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对唱”形式、“变换拍子”及壮族民族风俗,并能用优美、委婉的声音演唱歌曲。
播放《紫竹调》背景音乐,学生进入课堂。
一、创设情境。
生:流传于江南地区。给人轻快、流畅的感觉。
师:是呀,《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韵的歌曲,江南如歌、江南如梦,江南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柔美的小调一起去江南走一走。(播放课件)。
师:感觉怎样?想说些什么?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导入歌曲。
生:包粽子。
师:伴随着初夏的凉风、飘香的粽叶,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远在他乡的人们也会回来和家人团聚,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包粽子的快乐情景。
三、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包粽子》(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问题1: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感觉很欢快。
课件出示问题2:哪句话最能体现民族风味?
生:最能体现民族风味的是“七不龙咚采咚采,八不龙咚采呀”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跟我的节奏来读一读。
师简介衬词:“七不龙咚采咚采,八不龙咚采呀”是衬词,它没有实在的意思,但在歌曲中具有烘托气氛,突出地方民族风格。表现了人们敲锣打鼓,欢庆节日的喜庆场面。
2、复听歌曲,教师范唱。
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进一步提出要求。
师:刚才老师在哪段后面加了三角铁?
师解释,(课件出示)歌中不唱的部分叫间奏。
师:除了加上碰铃,你还可以加上什么动作?
学生创编,如加上包粽子的动作,拍手的动作,绕舌的动作……。
师:歌词有哪些还不理解?
生:汨罗江在哪?
师: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它的两岸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提到汨罗江,我们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课件展示简介屈原和端午节的来历。)。
3、跟琴学唱歌曲。
教师用稍慢的速度弹伴奏,学生轻轻学唱。解决吐字清晰的难点。
4、分声部学唱。
跟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分声部演唱,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
让自愿的学生学习第二声部,再分声部合唱二声部的地方。
师: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有困难?
生:最后的音为什么要唱那么长?
(课件出示)延长音:时值一般增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所以要唱五拍。寄托了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5、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6、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好听了!从大家的歌声中我已经感受到那香喷喷的粽子味了,也许用歌声还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江南的喜爱,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呢?(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们想边唱边表演。
生:我们想用打击乐器给歌曲配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做。师:你打算在哪儿加伴奏?用什么乐器?怎样做?
小组内的同学自由结合,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组上台表演,师生简单点评。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播放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知道了我们的江南水乡不仅景美,乐美,而且歌美,舞美,你们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从你们的创编、演唱中充分流露出你们对江南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而感到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