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2-07 04:51:34    小编:西瓜仙女子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9篇)

小编:西瓜仙女子

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和管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参考教案范文可以提供教师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参考。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请同学们拿出听算本,我们听算几道题。

生:笑……。

师:有些同学在下面偷偷地笑了!你们笑什么呀?

生:(齐)太简单了!乘积都是1!……。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齐)能!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一分钟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还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不错。

生:(抢着说)我还有更多的……。

1/5×5=1,1/6×6=1,1/7×7=1,1/8×8=1,1/9×9=1。

师: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说我也会的,也有说不信的……。

师:你要能猜出来,也可以来试一试呀。

生1:老师,我请你猜。

师:好。

生1:我写的第一个数是4。

师: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1/4。

生1:不对,我写的是0.25。

师:是吗,1/4和0.25相等呀。

生2:老师,我也请你猜。

师:都来为难我了!

生2:我写的第一个数是10/8。

师: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8/10或是0.8。

生2:老师,你没化成最简分数呀!

师:你的也不是最简分数呀。

师:你们也能猜吗?

生(齐说):能。

师:为什么能猜到?

生:因为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师:对,你们所写的这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生齐读。

师: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积都是1,所以他们互为倒数。比如2/9和9/2和乘积是1,我们就说2/9和9/2互为倒数。(师板书2/9和9/2互为倒数)。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生3: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2/9和9/2互为倒数”就是说2/9是9/2的倒数,9/2是2/9的倒数。

生:学过,约数和倍数。比如: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倒数与约数、倍数一样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独立地存在。

师:5和1/5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师:0.25×4=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

生1:0.25的倒数是4,4的倒数是0.25。

生2:这两个数不是分数,好像不可以说它们互为倒数?

师: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两个数的乘积也是1。

师强调只要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都是互为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

1、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因为10×1/10=1,所以10是倒数,1/10是倒数。

(3)因为1/4+3/4=1,所以1/4是3/4的倒数。

2、展台出示练习十t1、t2,口答。

(t1:3/4×()=17×()=1。

t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4/37/686/73/41/8)。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反思。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行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简评: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生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如果把0.25化成分数就是1/4,4就可以看成4/1,分子和分母也调换了位置。

生:老师,如果分子是0的话,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我们记着,待会解答好吗?

生:好。

师: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能。

师:试一试!

师在黑板上出示3/57/2,写出它们的倒数。

生汇报,并汇报写的方法。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18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生:把18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师:那1又2/7的倒数呢?

生思考。

生1:1又2/7的倒数是1又7/2。

生2:不对,要先把1又2/7化成假分数9/7,再交换位置。1又2/7的倒数是7/9。

师: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来检验检验。

怎么检验呢?(生齐说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

师板书乘法算式,计算带分数乘法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生1:老师,两个带分数相乘我们不用去计算,因为带分数大于1,两个带分数相乘的积肯定要大于1。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不错,同学们,给她掌声。

师生一起算1又2/7×7/9=1,得出1又2/7的倒数是7/9。然后小结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再来一题:0.2的倒数是()。

生1:把0.2先化成分数是1/5,所以它的倒数是5。

生2:我还可以想:0.2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0.2×5=1,所以0.2的倒数是5。

师:你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求它的倒数,这种方法也不错。

那0.3的倒数呢?

一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就想0.3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哦,不行,还是要把0.3化成分数来求它的倒数。0.3的倒数是10/3。

师:看来我们求小数的倒数一般方法要……(学生齐说)。

师: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0的倒数呢?

生1:0。

生2:不对,没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师补充,而且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师:如果是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呢?

生: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师:看看我们的板书还要加上什么?

生:0除外,因为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肖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

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环形的物体若干个、圆纸片,剪刀、环形纸片。

学生每人准备剪刀、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片,里面画一个与其同圆心的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圆,引导学生指出它的面积,回忆什么是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多少?

3、让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圆,先求出大圆的面积,再求出小圆的面积。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操作:你能在一个圆内剪一刀就剪掉一个图形,使它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吗?试试看?(教师指导学生剪的方法)。

5、把你剪出来的新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并告诉大家,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给新图形取个名字。

(建议:要求全班同学将剪出的图形举高,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作品。剪得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他们,树立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6、判断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环形?说说理由?

()()()。

7、黑板出示一个环形。学生尝试概括环形的特点。

(1)两个圆的圆心在同一点上。(同心圆)。

(2)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8、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环形或物体中有环形。谁能告诉大家?(师展示生活中环形的物体)。

9、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运用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别的圆,例如环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结果。

2、师小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我们已求出大圆和小圆的面积,下面请计算出这个环形的面积。

4、出示例2,求出这个环形的面积,想一想还有其它算法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板演。(说明解题思路)。

(3)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师指出运用乘法分配率这种方法,使计算更加简便)。

5、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师小结)。

三、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环形。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直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4-3.14×1×1。

2、书上第70页第4题的图1,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4、书上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5、拓展。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在它的周围铺上1米宽的甬路(如下图),求甬路的面积。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环形的形成过程,通过画同心圆、剪环形等操作活动,理解了环形的特点,并清楚地认识到环形的面积就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什么是外圆、内圆作一个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学生算出外圆、内圆的面积,忘了相减才求出环形的面积,教师应提醒学生计算完要细心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1、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r=3d=4c=31.4。

底面积(平方厘米)28.2612.5678.5。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h=5h=8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94.2100.4862.8。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125.6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

(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这个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

2.下面各句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提问:单位一是谁?分数表示谁与谁的关系?

二、新课:

1.意义:上面这些表示关系的分率和倍数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叫百分数.。

(板书课题,并把上面句中和图中的分数改成百分数,指导读法.)。

(1)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70%.(读作:百分之七十)。

(2)已经修了一条路的25%.(读作:百分之二十五)。

(3)今年的钢产量是去年的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提问:这些百分数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谁与谁的关系?谁表示100份?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补充板书)。

追问:百分数是一种什么数?

2.指导写法:

读百分数时,与分数的读法一样.(示范读法)。

练一练: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然后读一读.。

在本上写:25%16.7%1.25%100%131%。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教师出示投影)。

同:都是数,读法相同.。

三、练习:

1.读百分数:(互相读)。

1%5%99%100%300%0.6%38.3%233.3%。

2.写百分数:(两组互相看)。

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十六。

百分之五点三百分之三百一十点六。

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百。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3.把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用百分数表示,说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4.用阴影表示下面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本书,已经看了它的75%,还有25%没有看.()。

(2)一根绳子长50%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4)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125%.()。

6.看图填空:

把()看做单位一,()占()的60%,没走的路程占()的()%.。

把()看做单位一,()相当于()的32%,苹果树是()的()%.。

把()看作单位一,()相当于()的27%,现在用电是原来的()%.。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2.书第68页5~8.。

六、板书设计: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能够用恰当的语句评价文章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围绕“笔记本”这个线索,写了几件事情,并通过拟写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朗读文本,感受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对写作的热爱以及对班主任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难点分析:

l文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存在难度,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评价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对于严厉的英文老师和拿走笔记本的那个同学的评价一定要做到公正。

l文章饱含感情,可以在梳理文章内容之时,让学生领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我”对写作的热爱之情和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呵护鼓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肖复兴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历引入,初步体会“我”的情感。

(一)交流自己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说说自己喜欢到什么程度。

(二)板书课题及作者,交流肖复兴的资料。课件出示肖复兴资料。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一)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正音。

(二)指名朗读课文,正音解词。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奢侈品、瞥一眼、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耷拉、出版、敝帚自珍。

2.注意以下词语意思的理解:孤芳自赏、奢侈品、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

预设:以“笔记本”为线索,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四件事,分别为:得到笔记本——笔记本被没收——展览笔记本——丢失笔记本。

三、品读课文,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文章中的人物。

(一)默读课文,勾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从中体会“我”的心情,体会我激动的原因。

2.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从比喻句中体会“我”强烈的写作欲望。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说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怎样一种感觉。

4.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反复吟诵、揣摩比喻的妙处和诗句运用的效果。

预设:

“我”:热爱写作、勤奋;。

班主任老师:爱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工作方法得当;。

英文老师:严厉、粗暴、不懂学生心理、但教学工作认真;。

拿走笔记本的同学:行为错误、也许爱好文学;。

姐姐:爱劳动、爱弟弟。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从文章中获得启示,推荐阅读文章。

1.师生共同从文章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教师要像班主任一样鼓励、安慰自己的学生;学生要像作者一样,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目标。

2.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课件出示推荐作品。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的电视机价格比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法建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能被2、5整除的数)下载。

8267697218675625。

(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能被2、5整除的数)下载。

(一)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新课导入:写出20以内(包括20)2的倍数。

2、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讨论)。

3、引导学生明确:右边的数是左边的数的倍数,都能被2整除.。

右边的数个位上是0、2、4、6、8.。

(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这些数能否被2整除.。

102、718、900、96、34。

(2)学生相互举例并判断:能被2整除的数。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45~47页练习八(1~7)。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2、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或3整除;

3、在探求特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模型意识,培养数感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百数表、集合圈图(如课本),小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师生比赛)。

2、师:你们任意报一个整数,我都能马上告诉它能否被2或5整除。(指名学生报数,教师判断,其他学生笔算验证。)。

3、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个秘密好不好?(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探究规律概括特征。

1、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你想怎样去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

拿出课前准备的操作材料,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发现这个秘密,也可以借助百数表。

(1)学生操作、寻找规律:

师:你从上面的操作中发现什么规律?

(2)组织交流:

师:同桌之间互相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样探究的?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怎样的特征?(集体交流)。

(当有学生汇报用百数表探究的时候,出示下图,并提问。)。

师:你为什么会用百数表探究,你能描述一下能被2整除的数在百数表中的排列模型吗?

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6474849。

5051525354......

(3)概括总结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教师讲解:所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只要看它的个位。(并指出)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板书)。

(5)练习、运用:判断下列各数中偶数有哪些?奇数有哪些?

2435、346、127、303、284、0。

2、发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学生自主探索。

(2)集体汇报交流。

(3)练习巩固:完成第46页“练一练”。并找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的数能被2整除;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数。

的数能被5整除;

2、练习八1、2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探讨什么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八3、4。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比(),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比()。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个比表示()。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5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

()。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体现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课后练习,重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时反馈了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偶数1质数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练习: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1.2÷4=3,1.2能整除4.()。

(2)6是倍数,3是约数.()。

(3)约数的个数有限,倍数的个数无限.()。

(二)互质关系。

1.什么叫互质?它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考虑下面各组中什么样的两个数间存在互质关系?

2.判断练习:

(1)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2)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3)两个奇数一定不互质.()。

(4)两个偶数一定不互质.()。

(5)奇数和偶数一定不互质.()。

(三)既不互质,又不整除的关系。

1.出示一组数:根据自然数间的关系,将下列一组数分类。

(1)13和26(2)2和7(3)4和21。

(4)45和3(5)8和5(6)14和42。

(7)12和15(8)9和10(9)30和48。

(10)12、18和24。

整除关系互质关系。

(1)13和26(2)2和7(7)12和15。

(4)45和3(3)4和21(9)30和48。

(6)14和42(8)9和10(10)12、18和24。

(5)8和5。

师:(指除整除关系、互质关系外的一组数)这类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板书:既不整除,又不互质)。

2.这类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

3.练习:下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七

1、有感情、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够感悟并有所启示。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情。感受人们对同等、和平、发展的渴看。

:感受人们对同等、和平、发展的渴看。

1、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更槪。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从每个孩子的先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出题目:从每个孩子的先容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画下来,感悟情感。

2、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感受将给小组的同学听,体会感受,)。

3、全班交流。

1、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的魅力。

2、例如:“我”开始说:“我们的国荚冬很美”是很自豪的,而接着说“但还有很多题目,比如有xxxxxx、、”是很伤心的,“我真想狠狠揍他”是痛恨的,“我是黑皮肤,我也想像一切美丽的国家美丽的公民一样,高昂着头自由的生活”是渴看的、激昂的。

1、想想小朋友先容自己国家事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2、讨论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3、比较本课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由于雷隶热爱世界和平的精神体会“我”的美好愿看。

21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回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很多海外学子纷纷回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先容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阅读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信,感受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1996年8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醉在失往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往迎接他。”

“后来,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捧着鲜花,接回来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我大声呼喊:‘爸爸,我亲爱的爸爸呀,我才只有11岁,需要您的爱,需要您那有力的大手,需要您那宽广的肩膀……’但是,爸爸却再也不会醒来,爸爸的嘴微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伤,发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看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骨灰盒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看着他。

从此,雷棣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像很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调皮。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静静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会再三叮嘱妈妈往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留意中心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新闻,特别是看到那些妇女儿童在战乱中受伤害的情景,他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他还知道,要继续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学习。他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得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雷棣从小就留意学习外语,爸爸牺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往哥本哈根大学读书,用度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爸爸对我说过,‘记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往赢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往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往。”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里见到你。”

雷棣正在长大,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看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往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八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九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根据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板书)。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师:比较一下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很好。请打开书,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

(生看书,并画出重点,读一遍意义。)。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总结,举手发言。)。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