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改进的空间。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录像碟片、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学习运用。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实录。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正确计算。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师: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2,再看图3、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习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习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习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习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录像碟片、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
(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xxx。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xxx。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那你会算5-5=?吗,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也说一道这样的题目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2-0=2,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数2呢?
步骤同上。
三、编故事。
谁想试一试?你可真勇敢!
请大家想一下: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呢?
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
四、巩固练习。
伸手指和数卡片的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打算以后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