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案的课堂组织要活跃有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品读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抄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收获。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师: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去预习并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收获。
生答。
4、交流预习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可真多,说明你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还有那些问题不懂,题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预习课文遇到的问题。
(预设问题有:标签上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标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2、老师归纳刚才学生预习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后,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简单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解决后擦去。
4、剩下的问题需要学生研读课文解决。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在交流问题时适时出示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1)他()呼吸,()地阅读,读完()。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会所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2)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你们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3、拓展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
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
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集科学家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交流课下搜集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事情?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文记叙了德国化学家( )的两件事------其一:( ):其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 )。
3.根据内容给课文分段,找出文章的过渡句。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2.交流
问题1:出示句子: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1)填空,抓住所填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2)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问题3: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
本文以别具匠心的标题、精心的选材、巧妙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家李比希,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这种精神。
失败:失“溴“ 浅尝辄止
成功:柏林蓝 吸取教训
更严谨、更认真、持之以恒
语文课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生命教育呢?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抓住语文课的本质,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并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般毫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
因此,教学《床头上的标签》整堂课,我设计了培养学生静心读书、仔细思考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加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与他人交流)、对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我将阅读的过程真正教给学生,如:预习内容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两个板快的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预习开始就与文本产生直接对话,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在自主合作与交流中得到了解决,老师起到了组织和理顺的作用。另外,还抓住细节描写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节课,文章的写作方法却没来得及让学生细细品味。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作为刚刚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我经常上网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床头上的标签》是本单元拓展阅读中的第一篇。说的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错过了发现“溴”这个元素之后,痛定思痛,将错误的标签贴在床头,从此后,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最后终于成为化学巨人的事。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一番猜测之后,胡睿捷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对李比希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要不应该可以再加点事例。”于是,补充介绍了李比希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们看看可以加在文章的什么地方。
最后的结果是,一篇本来是写因为工作的不严谨而错失机会,最后改变工作态度的文章,变成了只有工作努力,耐心细致才能成功的内容。人,还是那个人,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因为材料的编排顺序不同,文章的主题就发生了变化。当然,孩子们也发现,这样一来,文章的题目也应该相应的改变了。
课文只是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从课文中习得写法,今天的尝试也算是一个诠释吧。只是,如果课前让孩子们云搜集一下李比希的事迹,可能上起课来效果会更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床头上的标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将阅读的过程真正教给学生,如:预习内容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两个板快的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预习开始就与文本产生直接对话,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在自主合作与交流中得到了解决,老师起到了组织和理顺的作用。另外,还抓住细节描写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节课,文章的写作方法却没来得及让学生细细品味。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碟、腻、润、滑、雅、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和物理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检查课文一《床头上的标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构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6、疑难词语。
7、句型学习。
1、大家扭头一看,是坐在后排,长得很瘦弱的李比希。
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
(1)我一问,报名早就结束了。
(2)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氧气,以便提取出碘。
后一小句通过连词“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
(1)老师反复讲解这段短文,以便同学们理解掌握。
(2)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如:
(1)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2)除非所有条件都具备,我们再不随意开工。
4、这么做无非是增加铁屑与溶液的化合。
“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1)你无非是想让我陪你去。
(2)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课时重点: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难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思考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思考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思考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思考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题4: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交流汇报。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课文。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做练习二、三题。
李比希。
失误成功。
吸取教训。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床头上的标签》,回答问题。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读课文,与同桌复述故事。(2)指名学生读课文,
(3)指名学生复述历史故事。
三、细读课文自,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失败--成功。
课后反思:
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
5、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时准备:两课时。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法: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听过从碗碟间走出的科学家吗?今天课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瑞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遍。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板书)。
二、正课学习。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四人一组初步解决。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
生字:
碟、腻、润、滑、雅、端。
需要注意的词语:
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
3、疑难解析。
(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指出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注意。
小结:一个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师边听边从旁点评。
3、交流读书心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结合读中的难点,重点指导读通顺。
4、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好这些句子。
4、再读课文。
提问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四、小结。
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下去好好读课文,了解课文信息和观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熟记课文生字词,并用课文生字词造句。
板书: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5、让我们懂得给予,享受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
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
瑞利发现母亲沏茶把小茶碗放在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不会倒,但是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都要掉下来了。他觉得奇怪,因此每当妈妈端茶时,他都很认真地观察,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
后来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1--9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题1、瑞利的母亲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思考题2、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
思考题3、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3: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瑞利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瑞利自从发现这之后,就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很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了,碗碟也变得不容易滑动了,这也是为什么热水能洗油腻的盘子的原因。
(2)学习第10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10段。思考问题:
瑞利在研究茶碗和碟子之间由于油腻问题产生的摩擦力问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什么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在这个基础上,瑞利勇于探讨、研究。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
(3)学习第11--12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瑞利的研究后来应用于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润滑油,甚至连小孩也知道润滑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做出的贡献。
三、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对物理的研究,他善于观察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地实验、研究,后来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感想: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牛顿不就是发现苹果的掉落,而研究出了地心引力;张衡不就是因为星星能够移动变化而产生疑问,才发明了地动论,诸如此类。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勇于探究,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四、拓展阅读。阅读课文后的短文《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
读短文,提炼有用信息,说说短文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原理?
六、小结与作业。
1、做第三课练习册。
板书: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瑞利从碗碟之间,
善于观察,不断地实验、研究,
著名的物理学家。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六课时真实交际与作文指导《科学研究与认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3、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4、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或衬托等修辞手法。
5、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
情感与价值观:
7、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导入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文章出自吕东坡小学语文教学网。
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揭题。
播放《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想一想如果做事不认真会有什么后果?
(没头脑是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有个怪脾气,经常不高兴。一天,他们遇见了一位神仙,把他们变成了大人。没头脑成了一位建筑工程师,不高兴成了一位演员。可是没过多久,就出了问题。没头脑设计的三百层的少年宫,忘设计电梯了,没有电梯太不方便了,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话题交际。
是啊,看来丢三落四没有好处,大家不要学没头脑,一定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不然你会后悔的。
话题:科学研究与认真。
任务:
1、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2、说说“认真“二字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3、回忆一下“认真”或“粗心”做事的结果,领会其中的意义和教训。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认真地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2、不管干什么都要认真才能成功,取得成就。
三、真实交际。
情景1: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失误的时候?请列举这些失误发生的情况。
情景2:你是如何对待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误的?
情景3:化学家李比希的事迹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情景4:学习科普知识,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记得上次我生日,爸爸又在跑前跑后地准备生日面和饭菜。当爸爸准备洗青椒后炒时,意外发生了,爸爸不知怎的揉了一下眼睛,导致眼中有余辣发痛,爸爸又不知道窍门,就拼命地揉眼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反而更痛了。越揉越痛,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我想到我在《生活空间》这个栏目中看过这样一则小窍门:如果辣到了眼中,那请大家把冰箱门打开,过一会儿,会感到舒适许多。想到后,我把这则窍门告诉了爸爸,让他试试,说不定有用。没想到试过后,效果很明显,爸爸的眼睛好多了。他很高兴,笑着说:“女儿,没想到你长大了,懂得了许多道理嘛,厉害了!”在生日时听见了爸爸特别的夸奖,我真的感觉自己大了一岁,能帮爸爸妈妈了,心里特别欣慰。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为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即使是神仙也不能挽回。
总结经验教训,今后不犯相同的失误或错误,才是聪明人。
3、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4、那些科学发明几乎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成功的。要认真、严谨、善于观察、不断实践,不怕失败,才能发明创造出新的东西和发现新观点。
四、写作训练。
1、作文要求:以李比希的事迹为例,谈谈你对“粗心”与“认真”的看法。
2、编写提纲,完成习作。
3、自改、互改,直到满意为止。
板书设计。
粗心与认真。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当代神农氏》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把袁隆平比作我们的祖先炎帝,这是作者乃至世界人民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这种比喻性的文题独具匠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学习袁隆平以及怀特森先生共同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学习袁隆平以及怀特森先生共同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学习袁隆平以及怀特森先生共同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
教学构想: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科学家们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以及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关于袁隆平的资料和杂交水稻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有关袁隆平的事迹。
二、电脑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学习袁隆平以及怀特森先生共同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
三、学习新知:
1、学生速读课文,熟悉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分四个片断来分析。拟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其内容。例如:片断一:奇思妙想;片断二:迎难而上;片断三:艰难寻找;片断四:终获成功。同学们可自行设计小标题,但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标题要能够概括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标题力求简洁、有吸引力。
3、设计思考题:为什么说袁隆平是“当代神农氏”?题目将它比作神农氏,运用比喻的方法,体现他对人类贡献之大,这是对他的高度赞美和评价,同时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吸引读者兴趣。
四、学生谈感受。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当代神农氏。
片断一:奇思妙想;
片断二:迎难而上;
片断三:艰难寻找;
片断四:终获成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回答四个小片段的内容。
二、展示目标:
1、学习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2、学习科学家们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以及献身精神。
3、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三、学习新知: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1、哪些重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1)“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2)“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3)“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4)“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5)“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2、了解文章结构特点,体会倒叙手法的作用。
本文全篇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先突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伟大意义及获得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生朗读最喜爱的段落。
四、练习巩固。
作业设计:
积累词句。
板书设计:
萌发奇想。
当代神农氏迎难而上献身科学终获成功。
热爱科学。
艰难寻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猜想: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利用生字卡小组内检查读音。
4、小组交流。
5、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1、学生把最喜欢的语句、段落读一读,品味一下。出示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观察。
3、学生找句子,画词语,写批注。
4、小组交流。
1、小组内自由谈读后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文中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学生回答:(生机勃勃)(热情似火)(果实累累)(白雪皑皑色彩斑斓)。
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1、能够正确书写“费、商、垃、圾、秀、忆、瞬、养、忠”等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满怀期待、一瞬间、噙满泪水、熬夜“等词语的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妈妈写的那段话。
3、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重点:能够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意。
难点: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幻灯片。
2课时。
1、能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1、揭题。
1)师:来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包咖啡是怎么来的?
预设:是买来的,是捡来的,是别人送的……。
师:这包咖啡啊,是老师去超市购物时,促销人员送给老师品尝的。
师: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免缴费用,不收费),你享受过的待遇吗?
2、初读课文。
1)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一则关于“”的故事,让我们翻开。
课本,再来读一读这课文,注意思考:这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在读课文时,请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商店购物垃圾优秀。
3、再读课文。
1)对于这课文,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2)提问:课文中有两位主人公,一位妈妈,一位儿子,在文中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流的?
(利用账单进行交流,一共有两份账单,一份是妈妈的,一份是儿子的)。
4)小组讨论研究。
5)全班交流。
预设:妈妈怀我们的时候,行动不便,很辛苦……。
我们生病时妈妈抱着我去看医生,紧张极了……。
(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想象其中一个或几个的画面)。
6)我们说最让人感动的是妈妈的那份账单,那几个不仅让我们感到了妈妈对子女多年来辛苦的付出,更让我们觉得母亲的爱是那样的厚重和无私。让我们把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深情地读好每一句话。(指导朗读)。
7)把你最喜欢的妈妈的一句话背下来,背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让他给你作个。
4、三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能够背诵妈妈写得那一段话。
2、更深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为自己付出的心血。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能够回忆起妈妈写得那段话中有哪些“”吗?
2、合作背诵。
可以同桌之间一起回忆背诵。
3、问题研究。
1)现在我们知道了,妈妈那么多的爱,都是的!
2)提问:我们说文中有两份账单,我们已经研究了妈妈的账单,再让我们来看看儿子的。
账单,儿子在写这份账单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满怀期待)“满怀期待”是什么意思?儿子期待什么?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了吗?他得到了什么?(妈妈的账单)儿子在接到妈妈的账单时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噙满泪水,妈妈我爱你,账已付清)噙满泪水是什么意思?从满怀期待到噙满泪水,儿子的心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后悔了,觉得自己不应该把账单给妈妈)。
3)提问:请同学们来为妈妈的账单来估估价?(妈妈的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4)提问:其实这文章里只有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妈妈对子女的爱)。
5)交流:这笔账他付得清吗?
4、联系自己。
2)提问:你欠父母多少账呢?你打算怎么还?
3)把你们心里的账记下来吧!写下你对父母的爱,并付上自己的“还账计划书”。
5、完成作业。
1)习题。
2)选做作业:金钱是万能的吗?
教后记:这节课共有两个课时,在第一个课时的教学中,生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行,但是对于情感目标的完成,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课旨在让学生从妈妈写给儿子的账单中体会到母亲给予子女的爱都是的、无私的、不需要回报的,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但由于自己在指导学生研究妈妈这份账单时的引导和设计不够,因而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从账单中体会到母亲无私的爱。在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事来理解这份账单时,很少有人说得出来,即使说了,词句也是比较苍白无力的,不能让其它同学有所触动。所以在第二节课时,我就布置了写一写的任务,让学生好好回想选取在生活中妈妈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或是片断来写一写,要求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完成后我请几个写得比较不错的同学起来汇报、读一读,让大家从这些事例中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最后再结合文章中对于儿子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的引导,这才让学生对于母爱的感情认识有了提高。在两节课的教学细节方面,存在的不足是(1)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儿童化,不能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老师的意思,比如:我问“在读了这文章后,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对于其中的哪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话都过于成人话,应该改成:“读了这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账单中的那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是你对于哪一个还不太理解?”(2)在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这一环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读到妈妈为了她的病“心急如焚”时,老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对我们是多么的关心,但我却忽视了这个好机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一课时。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2、学会介绍本地的一种特产,并能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3、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
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本地的特产,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一、谈话导入。
2、生:背诵诗歌二、学习《江南》和《江上渔者》。
1、指名读诗歌《江南》。
2、解释“汉乐府”的意思。
3、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4、重点词“田田”
5、指导背诵。
6、指名读《江上渔者》。
7、结合插图,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8、重点词:“但”
9、指导背诵。
10、讨论:从两首诗歌中,你了解江南有什么特产?
三、成立“特产探宝组”
2、观察地图,说说我们的省份和直辖市。
3、老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我国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啊!同学们你的老家在哪啊?谁来指一指,给大家看看。
4、指出家乡所在的位置。
6、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特产探宝组”,发动学生共同研究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特产。
7、小组制定计划(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一、“特产探宝组”汇报会。
1、请各小组的组长汇报资料。
2、交流研究方法。
3、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把这些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连一起。
2、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辣椒、枸杞、茶叶、香菇。
3、自己归纳一下不同地区的同样物产。
三、成立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我国的著名特产。
1、对照书上“刺绣、铁画、湖笔……”的著名特产制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2、成立新的研究小组。
3、制定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4、思考怎样把特产介绍清楚。
一、特产交流会。
1、小组汇报。
2、同学交流研究方法。
3、谈谈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三、讨论:怎样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
1、指名发言。
一、“我的家乡美”厦门特产介绍会。
1、小组交流。
2、指名发言。
3、交流收获。
二、我们一起说一说。
1、请介绍同一种特产的学生互相补充,介绍特产。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小组的同学回答。
三、制作小册子。
一、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1、齐读课文。
2、思考:我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杨梅?我是怎么具体介绍杨梅的特点的?
3、指名发言。
4、老师小结:介绍杨梅的生长特点,外形,味道。
二、你学会了怎样介绍特产。
1、仔细观察。
2、抓住特点。
3、具体介绍。
三、观察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特产,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习作。
一、范文欣赏,积累优美词句。
二、指导写作。
三、学生习作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在书本标注。
4、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在书本标注。
5、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6、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在课文标注。
7、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了解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着的感情。
了解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着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美过雪花,有多少赞美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寻雪的诗句呢?(学生读搜集的有关诗句)。
2、在生活中,你看到的雪又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3、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鲁迅的《雪》,请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到了哪几种雪?据此给课文分段。
(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先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哪些词句描写出“滋润美艳”呢?请再仔细读一读作者描写雪野时,用了哪些颜色,写了哪些事物?(边说边读):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浑黄的(磬口腊梅花)、冷绿的(杂草)。
3、单是看这些字眼,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江南雪野的美,若你再边读边想象一下啊!这雪中的鲜花,鲜花中的白雪,交相辉映相互衬托,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呀?(学生读到哪,就指导到哪)。
4、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画面吗?
5、是啊、看到这些雪中的花儿,我不仅想到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江南的雪真是“滋润美艳”,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吧。
6、作者写了这雪中的花,觉得还没有写尽江南雪野,他接着又写到了什么?(蜜蜂)。
7、如此一来就有了矛盾,这样的冬季,哪来的蜜蜂呢?(出示句子,突出“仿佛”二字)。
江南的雪野如此充满生机活力,虽不是春天,我们却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所以作者说——(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8、再细细品味一下这一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9、喜欢这美丽的江南雪野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10、鲁迅的少年时期是在家乡绍兴度过的,成年的鲁迅,为了寻找国家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他还会想起什么呢?(他在故乡度过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的游戏是什么?(生:塑雪罗汉)。
11、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画出,与同桌小声交流)。
12、用雪堆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雪润美艳”的特点,从哪里可看出?(很清白、明艳,以身、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给孩子们带来如许快乐的雪人,遇上连日的晴天,便挽留不住,令人难免生出淡淡的哀愁,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脆弱的,生命力不强)。
三、小结。
江南的雪象征了哪些美好而又缺乏生命力的事物,让人一边向往,却又一边惆怅。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教学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构想: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课后题。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失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