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花境设计说明100(精选10篇)
总结是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注意选择合适的总结方式,可以是一篇文章、图表或简短的摘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在这篇总结范文中,作者通过具体实例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一
无论是哪方面的景观的建设和设计,都应该基于当地的自然风情和文化背景来建设,就是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文化设计及。依据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协调性原理,要对当地的自然风情、地势地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去设计改造,尽可能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具有价值高的景观生态环境[3]。
3.2根据生态自然调控原理,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
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严格把握好生态调控,充分利用循环再生原理。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应该充分地利用当地已经拥有的物质资源,并利用好这些生态资源,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减少对其他物质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从而节省建造成本。
3.3植物种类的搭配设计。
在对植物进行种植配置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植物的各种习性,合理地为它们选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季相搭配、落叶与常绿搭配,乔木与灌木搭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师应该根据植物的搭配原则来进行群落设计,生态群落越复杂越好。
4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创建和设计中的相关利用。
4.1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和景观分类以及景观作用的组合。在生态景观设计当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景观的功能是指景观要素与景观各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景观的基本功能由景观的各部分结构共同决定。
4.2功能原理。
4.2.1景观异质性原理。
景观的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创建和设计中的重要属性。景观生态学家曾研究表明,景观的异质性相差越大,生态景观的类型就会越多。这样系统之间的稳定性就越强。
4.2.2物种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1]。大多数科学家曾都认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多样性能够产生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时,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地理环境,适地适树、选择合适的树种。
4.2.3景观变化多样性原理。
有关研究曾论述到,当景观生态系统不受任何干扰时,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趋向于均质化,中度干扰会迅速增加景观异质性,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2]。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进行一定的适度干扰,从城市外的区域引进能量、物质、信息流动,以此来创造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1植物造景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
充分合理的进行植物的搭配,是形成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的一步,也是形成景观的长期效益和发挥持续的生态效益的前提条件。在城市生态景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在进行植物种植时,根据常绿与落叶搭配,乔木与灌木搭配的原则。
5.2.1景观树种规划设计原则。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树种规划原则丰富了树种规划设计原则:地域文化性原则、色相变化原则、季相变化原则等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3]。
5.2.2乡土树种与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原则。
强调城市园林绿地是乡土树种的保护伞,我们应该少量利用外面引用的树种,大量采用本地的乡土树种。
6结语。
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发展、经济水平都相适应,面对着新社会的挑战,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不断的挑战中开拓自己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设计师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3]刘向东.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j].民营科技,,(12):312.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二
1.1发挥我国园林植物的优势,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中,园林植物缺乏多样性,往往城市只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的多样性。我国的被子植物种类位居世界第三,裸子植物位居世界首位,各种花卉在世界的排名更是名列前茅。不难看出我国的物种具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园林新工艺要求加大对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物种开发,选用最具代表最有特点的植物种类,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这一优势,是未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1.2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
不同的城市之间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的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例如:石家庄、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十分迅速,气候干旱,夏季时炎热多雨,夏季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阶段,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达到了700mm以上。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就应该以针叶林为主,适当增加一些落叶阔叶林,这样就符合了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园林景观设计,达到城市绿化的效果。
2.1土方工程新工艺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工程是最基础的工程,土方工程最主要的就是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在土方工程中引用的新工艺主要是架空砖。可以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组成结构作为基础,将空气与雨水的流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雨水顺着架空砖渗出,避免造成了土壤中形成了积水而导致植物受到“涝灾”,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发挥最基本的作用。此外,架空砖这种结构,提升了整个渗水排水的能力,避免在夏季雨水集中的时期造成城市“内涝”的现象,不仅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保护,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得到很大改善,一举两得。
2.2水利灌溉工程新工艺的应用。
2.2.1园林滴灌灌溉技术。
适用于花卉、树木的生长灌溉工艺,这种工艺是利用喷头用较少的水量进行植物生长周边土壤的灌溉,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肥料的应用。此外,这种工艺大部分采用自动灌溉的技术,节约了人力,减轻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劳动力需求,节约成本。
2.2.2透水管新工艺。
透水管是一种新的材料制成的一种输水管道,可以在输水排水过程中通过这种特殊材料外渗管道中的水源,而且这种材质的水管有超强的抗压性,对地质条件没有特殊的要求,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透水管更有着超强的抗腐蚀性,抗拉伸,能够保证施工质量,所以,这种材料作为新工艺材料被广泛的应用。
3.结束语。
依托传统产业的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结合科学的发展开发园林景观,更要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民族文化,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采用科学化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三
随着世界经济不段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一味地寻求经济的发展,而忘记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我们需要在全球倡导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并在这影响下,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发深入人心[1]。
2.1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一个十分重要法则,在景观园林的建设中,景观园林设计师们就会着眼于整个景观园林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的地貌地形和江河湖海甚至城市各部分功能区的分布关系。景观园林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并且可以长期保持,生生不息[2]。
2.2互利共生原理。
互利共生是共生中的一种形态,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共生的物种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所需要的营养。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竞争、捕食等等。
2.3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种类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比较稳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会越强,景观园林就能更长久地存在。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师一定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四
以宿根花卉为主是古典花境的主要特点,主要是搭配球根花卉、一到两年生花卉以及灌木等,其具有交错种植的特点,植物组合的群体美以及各种花卉的个体美是其主要的体现,其对丰富的植物季相变化以及植物搭配的立面景观效果进行了强调。因此在选择城市园林花境植物的时候,必须要对花境的概念具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将极具观赏性的花境布置出来。
设计花镜往往具有较高的挑战性,这是由于其需要将花镜的特征这个体现出来,因此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的时候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很难选择出既能够对晚霜危害以及病虫害进行有效抵抗同时又具有稳定特性的植物材料。因此在对城市园林花境植物进行选择与应用的时候,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植物材料的生长动态变化。
必须要充分的运用丰富的宿根花卉种类,比如在花境当中可以对大型的灌木、落叶的乔木以及常绿的乔木进行配置,同时还采用一些小型灌木或者蔷薇进行有效的点缀,从而能够将具有丰富植物群体的种植框架体现出来。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草木植物的花型花色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能够对各种植物的叶形和叶色进行有效搭配,从而能够充分的保证组合变化以及景观元素的丰富性。所以在选择花境植物材料的时候需要保证具备多样化的特色,可以将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种类,同时将一些球根花卉、一到两年生花卉以及灌木等配制在其中,从而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景观特色营造出来。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花境就会出现局部过于稀疏以及局部过于生长过密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加强花境的养护管理工作,从而将花境的最佳观赏效果体现出来。在针对花境进行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灌溉的过程中注意将草除去,在花期过后及时清除残花。作为一种仿自然的人工群落,花境只有得到精心的护理才能够将最美好的景观呈现出来。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五
一般情况下,花境植物的选择多以宿根植物为主,一二年生、球根植物、时令花卉、小灌木、乔木混合种植,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丰富了季节变化,达到了四季有景的效果[1]。
1.2丰富了立面景观多样化。
花境中配置的多种花卉株高、株型、花色、花期、叶形各不相同,通过把这些不同观赏特性的花卉配置在一起丰富了立面景观的层次结构,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色彩缤纷、季相分明的植物群落。
1.3花境的管理成本低,花卉观赏期长。
多种花卉植物种于一处,开花时间交错,在观赏时间序列上可以互相弥补。花境中植物以自然状态栽植而且多年生植物一年种植多年观赏,减少了人工管理、降低了造景成本[2]。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六
园林设计是当前我国社会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的结果。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在追求回归自然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生态效应,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特色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一定的园林设计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过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都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当作改变城市面貌的一个关键环节,并期望以此来不断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这样一来,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优美的城市环境又在最大意义上带来当前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要彰显人文因素,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要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使得民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真正的营造起一个科学美观的园林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1加强生态化建设。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要注重加强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使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更多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也只有具有历史弥久的景观设计才会使人们感受到亲切感。所以,在城市文化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城市的生态型文化建设,使文化景观更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生态化的园林设计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特色。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这一原动力,所以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发挥人性的特点,真正的做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更要凸显人的性格特点,并以此来加强景观的文化设计因素,使人性得到发挥,并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园林的人文因素设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满足自身情感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可以消除人的精神压力,克服人的精神障碍,使人们从景观设计当中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具备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道路设计都应该发挥起其独特的作用,这也是人性化设计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不一样的园林景观道路设计使人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再加强特殊地段的庭院和长廊设计,这样一来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彰显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设计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感受,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当地人文历史的设计特色。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设计,以不断加强当地人的地方特色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一定要加强当地景观的设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注重人文历史的设计特色,从而更好地体现园林的文化设计。
三、结语。
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超越物质层面的需要,达到与周围景观的融合。作为特定文化场景的一个延伸,园林文化设计更要彰显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文化设计景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倡导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艺术需求,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朝着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基础之上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从而也使得整个城市焕发出新的面貌。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七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以宿根花卉为主,配以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等,表现植物的个体美及植物组合的群体美。
在带状种植床上,经过不一样花卉自然式的斑块混交,表现花卉的自然美以及不一样种类植株组合构成的群落美,是一种半自然式的花卉种植形式。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各种野生花木交错生长的情景,经过艺术处理设计而成的形状各异、规模不一的自然式花带。
花境一般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以带状自然式栽种。
花境主要表现的是自然风景中花卉的生长的规律,所以,花境不但要表现植物个体生长的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花境也是花卉应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花境是人们参照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的自然式花带,其艳丽的色彩和丰满的群体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研究其生长习性,不一样植物在不一样季节的生长情景、抗寒性等,在植物配置上做到观赏性和生态效果并重。
其次,植物搭配要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例如宿根花卉与花灌木搭配,不一样层次展现植物特性不一样。
最终是色彩搭配,应先根据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环境特点确定主色调,再搭配其他色彩。
所以,花境设计要求设计师除了具备景观设计知识以外,对美学和植物学也应有深入理解。
花境是对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的营造,是由若干个习性相容,色彩相衬,高矮有序,呈斑状分布的地被植物种群组成的人工仿效自然的植物群落。依据立地条件设计意图的不一样,花镜又分为:林缘花镜,墙基(篱前)花镜,临水花镜,岛状花镜,路缘花镜,岩石花镜和专类花镜等。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八
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运用各种造型要素进行的一种形象艺术设计。色彩作为审美的重要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合理搭配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之一,园林中的色彩设计不象画家选择色块那样自由,也不象室内设计师那样随意决定壁纸、地毯和窗帘的颜色。它是围绕着园林的环境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使园林更具有视觉上的强烈感染力,使游客产生丰富的情感,愉悦游客心情,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品位和质量。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空间,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色彩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给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最容易将人的视觉美感激发起来,最明朗的体现园林景观的特色,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景观的妥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一处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设计中都有园林自己的主要的整体色彩,其它辅色选什么,以及怎样使主色和辅色统一,都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统一性原则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环境的整体色调要和园林的整体风格、形式联系在一起,园林景观的整体配色,必须要统一,不能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园林景观设计中优先考虑大面积主色调的存在,围绕该色彩进行辅色变化,明暗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大小对比,主色辅色相辅相成,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创造统一。
2.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具体的设计场所、目的,忌忽视当地环境,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和谐统一。我国的园林设计有古典的园林景观,讲究的是意境,在这样的园林设计中,要采用接近自然色的主体色调;在儿童游乐场,因该采用亮色为主;而在医院、疗养院尽量采用浅色的配置方案,注重疗养的作用与功能;在一些历史风景园林景区,应该融入历史文化,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追求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不要把自然一层层削成人工作品。
园林色彩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就是通过构成园林色彩的色相、色调以及色彩明度等对比来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在主次分明的对比情况下实现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统一与变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不管追求的是怎样的风格,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贯彻对比的原则,满足人眼的视觉平衡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比和调和同时存在,对色调的调配具有重要作用。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设计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各它各项设计内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色彩的象征、联想、表情以及感觉等,可以设计出优美、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让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设计创造良性的人居环境。
结束语。
色彩总是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自然界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既变化莫测、难以控制,又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色彩在当今园林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景也非常可观,色彩可以使园林景物的美得到完全而充分的艺术再现,激发人的视觉美感,具有强列的感染力,能够将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出来。色彩是园林设计中最具魅力和生机的组成部分,在具体设计中灵活合理利用园林的中的色彩艺术,提升园林的形象和品质,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时代气息,创造最佳的园林艺术景观。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九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也呈现不断深入的趋势。在城市化建设以及整体规划过程中,现代园林建设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在城市生活中要想拥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生态化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本花卉是非常重要的。草本花卉拥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形态也大不相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位置、造型以及形式要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将园林花卉的独特风韵与园林景观设计美学有效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达到现代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花境设计说明100篇十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远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虽然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但生态优先、生态原则往往成为一种虚化的概念性招牌,无法体现在绿地的工程实体中。在规划方案的制订和设计的评审中凭经验和感觉,或是遵从首长意志,或是依靠某个知识理论已严重老化的老专家。环城、交通干道的绿带建设存在盲目攀比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非常模糊,一些工程规划不符合国情。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成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怎样去取舍?天和人怎样才能合一,或者接近合一?这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1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有与地质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结构与改变自然演进过程的能力。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2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nassauer)、惠尔克(willian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1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3.2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