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工具,它对教师教学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下面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认识年、月、日。
教材。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多媒体各年份的年历卡。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一年12个月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31天。
4、6、9、1130天。
2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4.经验目标:在已有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统计量知识的基础上,对比认识中位数并了解中位数的优点。
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求中位数的方法。
中位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中位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特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在比较中引出问题。
1、情景创设:
师: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吗?
生:从平均数可以推断:一班同学获奖人数可能要多一些。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举手。(几乎没有同学有异议)。
[设计意图: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2、出示完整统计表:
生回答。
3、出示二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据不能代表它的一般水平?
生:这组数据中只有2个数据是低于平均成绩的,5个数据都高于平均成绩,平均成绩根本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了。
师:这里的平均成绩还能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生:不能。
4、引出中位数。
二、认识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的特点。
师:老师板书“中位”,提问: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生回答(中间位置的数)。
师:刚才这组数据我们已经排好顺序了,如果没有排好顺序,中位数还是位于最中间吗?
生:不一定。
师:也就是先要把这组数据?
生: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
师: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最中间位置的数,顾名思义,我们就叫做中位数。
2、与平均数比较认识中位数的优点。
师:为什么用中位数代表二班成绩的一般水平比平均数更合适?
生:在这组数据中,由于个别数据偏低,影响了平均数,平均数已经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师:中位数有没有受到这些偏小数据的影响?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中位数不会受到偏小数据的影响。会不会受到偏大数据的影响呢?
生:也不会。
师:正因为中位数有这个优点,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所以有时用它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出示: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此,有时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三、求中位数。
1、师:这样的数(中位数)你会找吗?你能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出示课件。
(1)34、30、28、24、24、19、17。
(2)14、19、19、26、28。
(3)10、15、4、13、5。
学生汇报(1)(2)。
结果:24、19,简单说明理由。当汇报第三组结果时,有两种答案,引出矛盾冲突。(突破先排序)。
师:通过以上找中位数的活动,我们在找中位数时,首先要干什么?
生: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先把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
师:然后再做什么?
生: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师: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先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2、师:观察以下两组数据,你还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出示:23、21、17、14、13、15、16、18、19、20。
(1)先找学生试着找,讨论后汇报。
师:通过这两组找中位数的活动,你对中位数的认识有哪些增加?
(2)师总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例5:出示五年级(2)班7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如下表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会求他们的中位数吗?(会)首先我们要先(把这组数据排序)。
我们可以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课件出示)。
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89)。(字的颜色改变)。
师: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请同学明借助计算器快速算一算。
生:平均数是2.96。
(2)用哪一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师:2.96能代表这个组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比它高的只有2个,比它低的却有5个,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师:用哪一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生:应选择中位数,比它大的和比它小的都有3个数据,处于正中间,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为合适。
(3)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有什么优点?
生:它不会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4)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可以结合二班比赛成绩来说明。
生:当这组数据中出现偏大偏小的数据,平均数已经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此时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5)如果2.89m及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师:根据你对中位数的认识,说一说从“五年级二班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2.89米”中你能知道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生1:跳2.89米的同学是第四名,有三名同学比他跳得远,有三名同学比他跳得近。
生2:还有可能有人和他跳得一样远。
师追问:现在知道这组的杨东的成绩2.94m,张鹏的成绩大约是第几名?
生:第三名。
(6)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师:说说你是怎样求的?(2.89+2.90)÷2=5.79÷2=2.895。
生:首先按顺序排序,最中间的是2.89和2.90,所以中位数是(2.895)。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中位数有了怎样的认识?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
[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
[教学过程]。
2、教师向学生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投影出示题目)。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各小组在设计时,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
4、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各自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并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5、归纳设计特点。
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把每一种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6、课堂练习。
88页做一做,生独立做。
7、布置作业。
88页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与生活(第91页)。
[教学目的]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
在开展活动前,先组织学生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知识内容。
2、投影出示活动题目。
呈现数据表后,可以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自己解答。
3、组织活动。
师按顺序当场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本班学生迎新年的设想(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4、组织“长跑接力”活动的讨论。
这一活动应组织学生开展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5个接力点的位置,每个位置的确定都应该是有根据的。第二次讨论位置设计的合理性问题,要让学生说一说不合理的理由。第三次讨论重新设计的问题,在讨论前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讨论新的设计。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有奖游戏(第9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密铺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有奖游戏”图。
2、让生表示游戏获奖的可能性。
先让生仔细观察投影图,再把每一种游戏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
3、学生小组讨论。
“有奖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不一定以中奖的可能性大小来确定参加的游戏,它还包括各人对奖品的喜爱程度。
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出理由。
5、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并自己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小黑板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3)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2)5.4×0.15.4÷10。
(3)2.6×0.52.6÷2。
(4)3.6÷0.53.6×2。
这类题不仅在计算中出现,还会在简便计算中有所应用,所以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如果这样重组之后会不会更加切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呢?当然,这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对于上好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更有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做到静心钻研教材,潜心解读教材,品出内涵,悟出精髓,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的脉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白,字(),号(),()代诗人,被誉为“()”。
1.()惊风雨,()泣鬼神。是唐代诗人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成就最具代表的句子。
2.(),()。让我们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
3.《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和《望天门山》中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
4.“(),()。”和“(),()”让我们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
5.“(),()。”让我们看到了思念故乡的李白。
6.朝辞白帝(),()一日还。两岸(),()。这首诗的题目是《》,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意境了。
7.众鸟高飞尽,()。(),只有敬亭山。这首诗的题目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全诗运用了()的手法,书法了诗人和敬亭山的深厚感情。
8.默写《夜宿山寺》:(),()。(),()。全诗运用了()的手法。
9.犬吠水声中,()。树深时见鹿,()。野竹分青霭,()。无人知所去,()。这首诗的题目是《》。
10.(),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浮云游子意,()。挥手自兹去,()。这首诗的题目是《》。
11.李白听到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写下了《》一诗遥赠王昌龄,全诗内容为(),()。(),()。全诗以()交代时令,又(),(),而心寄(),想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的()与()。
12.李白漫游洛阳时,遇见了三十三岁的杜甫,两人共游甚欢,次年秋,两人又会与东鲁(山东),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东游吴越,此后再未会面,《》一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沙丘寓所时所作。全诗内容为八句,分别是()?()。(),()。(),()。(),()。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也赞美李白的诗作:“(),()”,赞美李白(),诗作(),并表达了热切期待与李白在此畅饮论诗的美好愿望:“(),()。”
13.大鹏一日同风起,()。假令风歇时下来,()。诗人见我(),闻余大言皆冷笑,(),()。这首诗的题目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李白的()。
14.白发三千丈,()。不知(),()。这首诗的题目是《》,这是李白五十四岁时从宣城去秋浦时所作,他临镜照影,惊见白发垂垂,有感而发。
15.剑在古代被誉为“”,李白少年习剑,青年时代起,祖传的龙泉宝剑就伴随着他“(),()”,写出了他仗剑江湖的侠气。
16.“(),()”,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
17.“(),()”,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
18.“(),()”,是他执著追求理想的表现。
19.李白有着一种率真傲骨的品质,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展现了一个胸怀磊落、蔑视权贵的李白。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教具、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1、掌握生字新词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一课时。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设计思路是:
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
6、最后联系课文做学习乐园上相关练习。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幻灯片、课件。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欣赏设计。
教材第7~11页。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比较组词。
蝇()拭()渗()炙()。
绳()试()掺()炎()。
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话号里。
既要又要一方面一方面。
由于因而所以因为。
1.我()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是我生长的地方。
2.他()投身写作,()学习微机操作。
3.我们()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好。
4.()小秋平时刻苦努力,()她期末考试名列前茅。
四、缩写下面句子。
1.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2.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五、阅读。
肖伯纳的感慨。
灯光辉煌,人影散乱。肖伯纳(英国作家)访问苏联回来,朋友们都来看他,室内热闹极了。
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小姑娘会感谢有的说大作家同她玩她会感到幸福。
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肖伯纳说:也许我的态度有点儿傲慢吧,小姑娘竟然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
啊!朋友们啊了一声,又大笑了。
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肖伯纳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1.给短文的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用_________语气读。
(1)傲慢,漫不经心。(2)自信,理直气壮。(3)生气,稍带讽刺。
3.用横线划出和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4.用波浪线划出本文的中心句。
六、下面这些知识,课堂上并没有接触过,看看哪些同学知道。暂时还不知道的,没关系,平时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就是了。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诗中描写的是什么乐器?(古筝、扬琴、琵琶、吉他)。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哪个民族的民歌?(蒙古族、匈奴族、鲜卑族、苗族)。
3.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唐代的有哪几位?(2位、3位、4位、5位)。
4.《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共有多少人?(36、72、81、108)。
七、我们使用的成语,有很多是经过长时间的精简浓缩而成。如果能知道原来的意思,对成语的理解一定会有帮助。下面列出的是原句,请你写出浓缩后的成语。
1.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2.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3.一叶落知天下秋。()。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6.鲁班门前弄大斧。()。
八、口语交际。
每个人都会做梦,你做过什么有意思的梦,和别人说一说,如果记不清了,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梦想。
答案:
一、骨骼、脚趾、椭圆、炙烤、澎湃、粘稠、松脂、推测。
二、苍蝇、绳子;拂拭、测试;渗透、掺水;炙热、发炎。
三、1.所以因为2.一方面一方面3.既要又要4.由于因而。
四、1.象群望着老象。2.苍蝇飞舞。
五、1.,:。:,。2.(3)3.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4.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
六、1.琵琶2.鲜卑族3.2位(韩愈、柳宗元)。4.108。
七、1.车水马龙2.千钧一发3.一叶知秋4.投桃报李5.一暴十寒6.班门弄斧。
八、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