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专业20篇)
议论文是通过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来表达观点和论证的一种文体。然后,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总结范文综合了个人和集体的成果,是学习总结的一个好素材。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一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一、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背影》2课时。
《甜甜的泥土》1课时。
《人琴俱亡》2课时。
《父母的心》1课时。
《我的母亲》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第一学时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4]。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二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质疑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水平。
2.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送行》2课时《给我的孩子们》2课时《台阶》2课时《呼兰河传》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动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留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和探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设疑法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中。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三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计划课时: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找规律(课本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关键: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30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师: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交流:
生:发现一个乘数扩大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三、精讲点拨。
(1)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0。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3)练习:30×40140×30。
试一试,课本第30页第四组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四、拓展练习:
1.书上第31页第2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31页3、4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练习:p31第5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4.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五、本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小结: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求出积。
板书设计:找规律。
5×1=55×10=5050×10=500。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四
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
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
《活板》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
山市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4][5][6]。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五
这个单元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它们均是作家奇思妙想的产物。四位作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飞翔,从人间到天上,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瑰丽神奇,如梦如幻,抑或光怪陆离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神思飞扬,忍俊不禁,叹为观止。教学本单元重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联想”“想象”和“夸张”的作用;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阅读和写作中让思想自由地飞翔。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地品味,或扮演角色体验,体会其生动优美的语言,进入其奇妙深邃的意境,认识其鲜明独特的意象,感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解读其含蓄深刻的思想。要注意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热情,培养其善良正直乐于奉献、顽强执着、诚实勇敢的品格,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引导朗读、感知、品味,激发想象力,增长语文知识。本单元课文文质兼美,朗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人事物景宜在朗读中感知,优美的语言宜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意义宜在朗读中解读,语文知识可在朗读中掌握,良好的语感可在朗读中增强,整体把握、独特体验等语文能力可在朗读中提高。在感知、体会、解读中,想象力可以得到调动和激发。朗读采取教师范读,教师带读、师生分读、学生朗读、自由选读等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在意象的感悟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提升想象力,看到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精心设计好多媒体可件,并安排好演示的最佳时间。在“引入”的环节就演示课件,在激趣上也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这样往往会局限甚至代替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在意境、意象、构图、色彩等方面,难以跳出课件已展现的“框框”。在学生朗读、感知、品味、想象的基础上演示多媒体课件,则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产生发展需求,提升想象力。还要让学生明白牢记:不管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怎样高飞远翔,始终只有一个目的—表达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愿望。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运用想象力,培养良好情操和良好品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感悟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认识感悟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用抑扬顿挫、高底缓急、感情色彩鲜明的声音,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朗读,去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演绎故事,塑造形象。要感动他人要先感动自己,这就要求朗读者除了认识感悟理解,还要产生真情实感,并移情入文,移情入事,移情入人,移情入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初一学生不可能一不到位。教师必须重视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形成学生美好情操与良好品格的过程。对未担任角色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学习观摩、培养兴趣、找到差距、被感动、被教育和提高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
四、本单元课文与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距离,有些语句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如《蔚蓝的王国》中的“........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启发引导,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如果“跳”过去,则会影响对课文的完整理解;如果由教师直接“讲”出来,则弱化了思维训练,也取消了学生阅读“过程”的美感体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六
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在学习中成长”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纪宇的《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孔子学琴》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推敲》一课说明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字的敬畏》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橱、贾、”等42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查、府”等53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时安排: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2课时。
12、《孔子学琴》。。。。。。。。。。。。3课时。
13、《推敲》。。。。。。。。。。。。。。1课时。
14、《字的敬畏》。。。。。。。。。。。。2课时。
15、《和时间赛跑》。。。。。。。。。。。2课时。
《综合学习三》。。。。。。。。。。。。。1课时。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会读文中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诗句,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小书橱和读书给“我”带来的。
收获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运用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
2.巧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认读生字轻松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实际,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培养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分析:
l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一方面可以读读诗句,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诗句中涉及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也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所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的故事、图片及音像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起来,使诗句的理解充满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故事及典故。
2.老师准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2.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文题目,通过阅读知道关于这个小书橱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诗歌,感受作者的书香世界吧!
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问题。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1.自由读文,边读边将描写作者对小书橱喜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勾画的句子(第四小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在读中悟出对书橱的喜爱即是对读书的热衷。
2.指名读二、三小节,体会文字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课件展示。
此处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学生和老师搜集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一一展示,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多了,朗读自然到位。
3.再读第四小节,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读好书的畅快淋漓。
四、高声诵读、畅谈感受。
1.将课文完整地高声诵读一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2.将自己最心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说说读书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诵、即兴创编。
1.在熟练朗读之后,完成背诵。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即兴创编。
2.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创编活动,并全班交流。
黛玉葬花,悟空习武;
琵琶舞,七色鹿等等。
二、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教师予以指导。
12孔子学琴。
教材分析: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l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感到陌生,个别地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l依据本课提供的两条线索,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
“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想一想。
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认读生字。
2.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14字的敬畏。
教材分析:
《字的敬畏》选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由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阅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十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对汉字产生敬畏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
3.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对诗词《听张立本女吟》、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
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
2.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有一些词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例如“含蓄”、“言简意赅”、“渲染”、“气象万千”,注意切不可就词解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前准备:
搜集《听张立本女吟》和小说《聊斋志异》相关资料,作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板书《字的敬畏》。
2.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9)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0):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3.教师把每一部分内容用简洁的“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如第一部分:产生疑问;第二部分:敬惜字纸;第三部分:感受文字生命力(感受神奇、创造奇迹、悟出道理);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1.默读第2、3、4自然段。思考:什么叫“敬惜字纸”?课件展示。
资料: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
2.指名读第5自然段。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根据预习理解诗词内容。
4.学习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
二、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2.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本课生字笔画简单的较多,要注意同意字、形近字的区别。
三、学后推荐阅读。
乔传藻《挑柴——童年纪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和时间赛跑。
教材分析: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当一个个人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回首往事,会发现一个个人生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有着光辉灿烂的一生,有的人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有的人为自己无愧的人生感到安慰,有的人却因为没有珍惜而感到惭愧。
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方式;应该有勤奋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应该懂得自己拥有的有限时光的宝贵。《和时间赛跑》便是一篇使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时光的文章。
课文从外祖母去世的悲痛引发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九个生字,会读文中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格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知道从小珍惜时间。
重难点分析:
l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l体会“我”为什么会“还感到害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来回答问题。
教师导入:问题出现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请教老师、问问同桌、联系上下文等等)。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
提示:课文讲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第二部分:怎样和时间赛跑;
第三部分:结果怎样?
三、细读品味、深入感悟。
1.初步体会内心的触动。
2.体会时间的珍贵。
课件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学生齐读、感悟。
3.深入体会内心的触动。
再读爸爸对“我”说的话。课件出示思考话题:爸爸是想告诉我什么?(他想告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也将会死去,我的心理非常害怕,所以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指导朗读第5、6、7自然段,教师小结:“我”没有一味的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指名读第8、9自然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和时间赛跑,我有什么收获?(受益匪浅)。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重点指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生字。
2.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相互交流、抒发感受。
2.教师点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也想和时间赛跑,就快快行动起来吧!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七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背影》2课时。
《甜甜的'泥土》1课时。
《父母的心》1课时。
《我的母亲》2课时。
《人琴俱亡》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背影》(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以1991年,香港。
[4]。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八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材分析: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伴你学语文》。 明确任务。 。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讨论,交流。 。
3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3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社戏”。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4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5 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讲述。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赏析月夜美景。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交流、评价。 讲述,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3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4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 讨论,交流。 。
2 组织辩论。 分组,辩论。 。
3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平桥村印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你喜欢平桥村吗,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为什么? 思考,讨论。 。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4 组织交流、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
第4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能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体会赛龙船表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边城》。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沈从文的情况。 介绍沈从文及其《边城》,其他同学补充。 。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反思 。
第三块: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赛龙舟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思考,讨论。 。
2 组织交流。明确:虚实相生的写法。 发表见解。 。
3 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写作。 。
4 组织交流、评价。 自评,互评,交流。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第5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说出文中所描述的过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说出过年的习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布置任务: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哪些过年的习俗。 阅读,思考。 。
3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今昔比较,理解过年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辩论:
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一风俗。
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这种风俗。 分组,辩论。 。
5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
教学反思 。
第三块:展望未来,赋予“过年”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第6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并能背诵。
2.能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并能把两首古代诗词改编成现代诗歌。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诗词。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3 指名朗读,并组织评价。 朗读,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二块:精读释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学习目标:1.能诵咏咏月名句,增加积累。
2.能说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咏月诗。
课前学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课堂学习: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朗读三首咏月诗词。 朗读,倾听,评价。 。
3 主持、参与、评价。 评价。 。
5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
6 请同学们也了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 思考,作诗。 。
7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
第8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活动目的:
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方式:
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
1、 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 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 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 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第9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 组织学生自学。 。
2 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 思考,讨论。 。
第10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
2 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提出写作要求。 。
3 自己修改作文。 组织自改。 。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
第1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单元总结。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
(3)参与活动的情况。 。
(4)学习兴趣的增强。 。
(5)学习能力的提高。 。
(6)情感态度的升华。 。
(7)对老师建议、评价 。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九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指导语 :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 :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第4课时 《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 :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 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 :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 后 学 习 推 荐 资 源。
图书。
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 作者:鲁迅 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选集》(上下册)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传》 (作者:王晓明)。
网络。
资源。
第5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块::拓展延伸——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文中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指导语 :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扩写捉鸭子的场景。(巡视)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推荐交流,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到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父母或亲属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并加以比较。
2、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汇总成探究报告。
课 后 学 习 推 荐 资 源。
图书。
资源《沈从文传》 (作者:凌宇)。
《沈從文文集》(十二卷本)(作者:沈从文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
网络。
资源。
第6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 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3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指导语 :你是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俗的小组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畅想、互评。
3布置作业 :《畅想2050年新年》课后作文。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发表见解,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第7、8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朗读课文。
2组织朗读齐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发表见解、表情朗读、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8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课前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结合内容谈感受。
3组织背诵齐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
2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明确目标。
3 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4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当堂作文。
5组织交流,点评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第9、10、11课时 写作。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如何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自读写作短文,概括要点自读,圈点勾画。
3组织交流:谈谈你是如何从生活中找“米”的 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已有的摘抄本 。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写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最近的一篇文章。
2、能够对修改的文章评价和评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修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2课时 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2课时。
《人琴俱亡》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
第一学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背影》 (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成果,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同桌交流、再补充。
3组织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大班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拓展想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第三学时:《背影》 (二)。
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朴实的的饱含深的语言。
课前学习: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
课堂学习: 。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交流谈体会,小组发言。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诵读比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
2组织小组竞赛,推荐同学在全班朗读小组竞赛,推荐。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并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以《背影》为题,写一写自己最敬重的师长。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体会母子深情,探究文章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第二块:咂摸泥土的“甜”味。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读课文,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2齐读最后两小节,思考:糖是体现妈妈对王小亮的爱的,但他没有吃到糖,泥土甜在哪里?齐读课文,小组讨论,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小组探究结尾的艺术。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五学时:《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六学时:《我的母亲》 (一)。
学习目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请你为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拟小标题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细节。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生活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自己讲的故事整理成文。
第七学时:《我的母亲》 (二)。
学习目标: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课前学习:重点研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断,质疑。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讨论:我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全面阅读文章,小组讨论。
2精读第三个片断,思考:母亲是不是不疼爱我?她这种心态矛盾吗?阅读并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请你调查一下,现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与当时又有哪些差别呢?
第八学时:《人琴俱亡》 。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九——十一学时:写作。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九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一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 、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
(3)参与活动的情况。 。
(4)学习兴趣的增强。 。
(5)学习能力的提高。 。
(6)情感态度的升华。 。
(7)对老师建议、评价 。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一
(出示卡片)。
一、两、三、四、五、只、个、数、小、朋、友、去、二、六、七、八、九、十、花。
第一次复习。
第二次复习()。
二、写数字。
1。数一数,写一写。
2。你还会写哪些数字,把它记下来。
()()()()。
三、课文背诵。
课文第一次第二次。
山村。
数字歌。
四、读一读。
丁丁的朋友。
丁丁在幼儿园有十个好朋友。他们是:小兔、小猴、小鸡、小猫、小狗、小羊、小鱼、小虾、小虫、小马。每天一进幼儿园,丁丁就会把他的.好朋友抱出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都到齐了。开始排队了,小虫排第一,小虾排第二,小鱼排第三,小鸡排第四,小猫排第五,小兔排第六,小狗排第七,小猴排第八,小羊排第九,小马排第十。“一二三,齐步走”。丁丁在前面当起了小老师。他觉得每天上幼儿园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1。朗读课文。读错了()字。(带点字可由老师提示)。
2。想一想,说一说。
你在幼儿园有哪些好朋友?
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盲喜邻野童难忘。
3、理解词语。
词语解词。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1、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2、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3、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我给您()。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看到清波。
替我给您唱歌盲婆婆。
带想起欢乐。
6、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歌,板书课题:6.一株紫丁香。
2.读准“株”:翘舌音。“紫”:平舌音。
3.“株”是什么意思?(枝)怎么记住“香”?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说,其他补充。
3.那么书上是怎么写的?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再读课文,读完课文画小节号和生字词。
6.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一类生字词)浓绿小院老师枝叶伸进做伴消除。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浓”:读鼻音,不读边音。
“老”:读边音,不读鼻音。
“院”、“伴”、“伸”:都是前鼻音,不读后鼻音。
‘枝”、‘师”、‘伸”、“除”:都读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生字词。
(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齐读.。
(2)去掉拼音后,会读的站起来齐读词语。
7.把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8.(出示)“感谢你时时把我挂牵”。
(1)自己读读,想想在哪儿停顿?
(2)指读,齐读。
(3)文中还有些长句子,请你用这种方法读读。自己读读试试。
9.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并配乐。
2.读完这篇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诗歌。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片)齐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读音。
2.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你会用哪个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4.自学课后生字表,并按笔顺描红。
5.怎样才能把字写正确、美观?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重点指导。
“老”:第五笔是短撤,不要写成横。-“伴、消”:右边上面不是两点,是点和横撇。
“师”:第一笔是短竖,不要写成点。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卡。
2.听写词语。
3.反馈、检查。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二、新授。
1.教学第1节。
(1)图上画了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第1节。
(3)读了第1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2.教学第2节。
(2)从哪儿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同座位互相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朗读。
3.教学第3、4节。
(1)老师读第3、4节。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评议。
(4)读了两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指名说。
(6)指导有感情朗读。
4.教学第5节。
(1)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了,指名读第5节。
(2)看图,在夜里,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
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以怎样的语气祝愿老师睡得又香又甜?
自由说,互相评析。
(3)指导学生读出亲切请求、真诚祝愿的语气。
5.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1)自读。
(2)指名读,配乐读。
(3)全班齐读。
三、指导背诵。
1.分段自己背诵。
2.看着插图,自己背诵课文。
3.同座位互背,纠正。
4.指名背,会背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背。
四、小结。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一株紫丁香”为题呢?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
板书设计:
6一株紫丁香。
枝叶伸进夜夜作伴。
栽绿叶唱歌消除疲劳。
紫丁香小花笑脸感谢牵挂。
花香飘进梦里香甜。
7有趣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达尔文小岛昆虫翅膀。
观察比较因为生存研究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有趣达尔文小岛昆虫翅膀。
观察比较因为生存研究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岛因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岛上经常刮大风要么—要么—。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学会问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亮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第三课时。
一、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写投跑。
游跳看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好中差生都要考虑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当堂达标练习:
背诵成语和古文。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三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一、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二、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4]。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根据乘法口诀,正确求积,并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两个乘法算式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十五三()十二()四得八。
()四十六四()二十()五一十。
()三得九五()二十五()三得六。
3、写出乘法算式。
(l)5个3是多少?
(2)4乘以5是多少?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五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给带点的字注音。
仰之弥高()锲而不舍()。
呕心沥血()迥乎不同()。
兀兀穷年()群蚁排衙()。
气冲斗牛()义愤填膺()。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括号里。
(1)闻一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值得我们学习。()。
(2)佩服他、仰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他潜心惯注,心会凝神,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4)我父亲涎生于18,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候,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a.兽铤亡群(疾走)仰之弥高(更加)。
b.锲而不舍(刻)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c.迥乎不同(差得远)呕心沥血(滴)。
d.风悲日曛(昏黄)平沙无垠(阻挡)。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害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很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6.下列句子不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卿言多务,孰若孤?
c.尊君在不?
d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c.《福楼拜的星期天》的作者是莫泊桑,他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8.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为了搞好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舟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答:
10.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例: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室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二.阅读(每小题2分,共40分)。
(一)。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11.概括文段的大意。
12.文段是抓住闻一多的什么特点来介绍闻一多的?
13.第六自然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
14.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15.文中带点的词语表现了什么?
17.读了此文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
小歌德是个顽皮的孩子,但好思索,好()。有一次,歌德捉到一只小麻雀,将麻雀关在小盒里仔细端详。麻雀的羽毛被小歌德弄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仍没有找到留在脑海中问题的答案:“这柔软的肌肉里,怎么会长出羽毛呢?人的皮肉一样是柔软的,为什么却不长一根羽毛?”
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小歌德的脑海中跳跃,虽然没有答案,他仍觉得十分有趣。小歌德真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
父亲约翰发现儿子爱思索的特点,觉得他懂事了,应该让他学习了。父亲亲自做小歌德的家庭老师,教他基础知识、作文和修辞。小歌德领悟很快,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几乎一学就会。
10岁的某一天,父亲把儿子领进自己的藏书室。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只要你需要,这个藏书室随时对你开放。”小歌德激动得跳了起来,问爸爸:“这是真的`吗?”
“爸爸怎么会骗你呢?不过,不过你得先完成你的功课。”
从那以后,小歌德一有空就躲进藏书室。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籍,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引起他的许多()。他摸着书本想:“如果我也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歌、小说,就会给许多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阅读、朗诵,并酝酿着写诗。纯真的诗句从脑海里()到纸上,他将这些诗献给外祖父外祖母。
外祖父读了,很高兴,亲了亲他的前额:“孩子,努力吧,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是()。
a.追问奇思妙想跳跃。
b.刨根问底奇思妙想流淌。
c.刨根问底想法跳跃。
d.追问想法流淌。
19.将文中带点的词“贪婪”换成“聚精会神”好吗?为什么?
20.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小歌德的什么性格特点?
21.横线上的话揭示了歌德当时的什么心情?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3.从客观上说,小歌德的成功,哪些条件对他起了很大作用?
24.小歌德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作文(40分)。
名人、成功者,你耳闻目睹的一定不少。在你的身边也一定不乏其人。他们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你觉得他们的哪些方面值得你佩服?你是怎样看他们的?你想获得成功吗?你打算怎样走你的路?请以“人生的成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为限;2、紧扣话题;500字以上。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六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背影》2课时。
《甜甜的泥土》1课时。
《父母的心》1课时。
《我的母亲》2课时。
《人琴俱亡》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
第一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背影》(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成果,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同桌交流、再补充。
3组织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大班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拓展想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第三学时:《背影》(二)。
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朴实的的饱含深的语言。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交流谈体会,小组发言。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诵读比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
2组织小组竞赛,推荐同学在全班朗读小组竞赛,推荐。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并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以《背影》为题,写一写自己最敬重的师长。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体会母子深情,探究文章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第二块:咂摸泥土的“甜”味。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读课文,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2齐读最后两小节,思考:糖是体现妈妈对王小亮的爱的,但他没有吃到糖,泥土甜在哪里?齐读课文,小组讨论,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小组探究结尾的艺术。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五学时:《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六学时:《我的母亲》(一)。
学习目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请你为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拟小标题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细节。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生活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自己讲的故事整理成文。
第七学时:《我的母亲》(二)。
学习目标: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课前学习:重点研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断,质疑。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讨论: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全面阅读文章,小组讨论。
2精读第三个片断,思考:母亲是不是不疼爱我?她这种心态矛盾吗?阅读并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请你调查一下,现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与当时又有哪些差别呢?
第八学时:《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九——十一学时:写作。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九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十学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一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 、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七
模块一:识字。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识字方法和构字规律,在预习的基础上加深对本单元生字的认识和掌握。
模块二: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主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祖国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模块三:写字。教师从构字规律入手指导学生写字,写好字。要求会写的字首先要写正确、干净,然后要求写漂亮。在勤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写字要诀。
模块四:积累与运用。通过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等方式,展现学生自我,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目标。
1.认识55个生字,会写4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加深热爱祖国,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3.继续学习识字方法,掌握构字规律。通过构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学会更多的生字。加深对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以及独体字结构的认识。
4.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学习正确的书写方法。注意学生对于汉字关键笔画的掌握,进一步规范学生笔顺的书写。
5.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领会课文的主旨,背诵相关课文。
模块一识字活动。
1.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以预习的生字进行交流认知。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检查自查学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对生字进行自学。找出生字在字典中的页码并找出该生字构成的三个词语及其意义。可以安排查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认字、识字。
4.引导学生对已预习的生字按构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
(1)生活中与动作中识字。锣、纪念碑、世纪坛、山川、海峡、国庆;拥抱、流泪、聚集、欢呼、歌唱。
(2)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神、峡、陆、庆、献、帜、锣、阔、似、案、坛、迹、厦、传、约、聚、呼、拥、抱等等。
(3)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申。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八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讴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诵读欣赏”选编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对他的无比思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物贝多芬了解不多,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导语 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 课文。
2.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英雄》或《命运》的选段,师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课文。
3.网上搜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粼第九交响曲》的盛况,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画外音: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乐的人生。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渎全文,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歌颂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气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怀。
思考:
3.师生讨论、解疑。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在独立品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挖掘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逐字逐句地赏读、感悟。
四、再读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响曲》,休会交响曲中蕴含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创意说明:通过对两篇同写贝多芬文章的品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这位音乐巨人的伟大人格的认识与了解,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陶冶性情都有益处。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更直观地体会伟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导语 可同上。
2.认真品读两文,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会两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习两文调动各感官描写音乐的方法,听一段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写一篇小文章。字数可不限。
4.推荐比较阅读篇目:罗曼・罗兰的《不朽的贝多芬》。
不朽的贝多芬。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4] [5] [6]。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十九
《穷人》。
1、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重点问题:
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3、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5、文章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唯一的听众》。
1、作者:落雪。
2、重点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3、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5、文章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乘法篇二十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第4课时《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
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作者:鲁迅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传》(作者:王晓明)。
网络。
:8080/novels/luxun/。
/wx_hsz/luxun/lx_lxz/。
第5课时《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