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阅读前可以先预览全文,掌握大致内容和结构。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应对策略,对我们的总结有很大的启发。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林老师这节的流程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和2。然后在平行四边形上增添一条对角线,问:得到什么?再增添一条对角线呢?引出四对全等的三角形,再由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然后通过7道例题或练习来巩固性质3。练习有学生答,老师写,也有直接让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批改。
亮点:书上的例3讲完之后,进行了变式练习,师问:如果让ef动起来,请问oe=of还成立吗?渗透了从静到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思想。教师本节课教学设计比较流畅,板书设计清楚,明朗。
建议:虽说教师本人的教学设计比较流畅,然而因她的上课语速太快,问题与问题之间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少,教师自已讲得太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方面知识点及书写的能力难以落实。本节课对于性质3本身,我觉得她的解释还不够到位,应该问学生两点:性质中的“互相平分”你是如何理解的?在性质3应用时,应怎样书写即它的几何语言。关于例4的处理,似乎过于匆忙。原因是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的板书过多,和在学生口答时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过多而花了一些时间。例4我认为学生基本上还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教师只要总结性的问:例4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再总结一句话:求对角线的长,可以先求出它的一半。
改正两点:
2.希望林老师自己尽量再少讲,让学生尽量再多练。
陆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这节课中,着重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一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我认为本节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节课李老师让学生利用一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这一数学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长方形,从中再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到验证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摸索探究,科学方法深入学生的思维。再如老师还很重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探究中的转化思想和练习中底和高对应关系寻找,数学中很重要的几种思想学生得到了很好培养,为今后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境猜想——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这节课陆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摆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由新课开始,老师用课件演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行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然后,让同桌拿一个平行四边行纸片剪拼,看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证实学生的猜想。最后,老师又让同桌拿另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并拼成的长方形比较,并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行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的关系,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基础上怎样去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行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1.2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四种方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相关知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教学。
过程相对而言比较顺畅。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应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和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解法、启发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提问怎么样的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定义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由此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启发法等。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一:取两长两短的四根木条用小钉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其中两根长木条长度相等,两根短木条长度相等。如果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个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实验二:取两根长短不一的细木条,将它们的中点重叠,并用小钉钉在一起,用橡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学生能初步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紧接着继续提问学生: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它们吗?如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先请学生将命题翻译成符号语言,指出已知和待证结论。接着我给出提示:观察两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什么样的图形?如何判定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判定平行需要的条件怎么得到?给出思路引导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学生完成后,我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由于时间所限,我会直接告诉学生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证明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并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相应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只考虑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四边形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呢?并给出思路引导:先想想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性质?写出逆命题是否成立,能否作为判定方法?请学生稍作讨论,得出猜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继续小组合作证明。我会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前三条判定定理。学生不难完成证明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梳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时巩固。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以及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具逐步探究。
1.拉一拉。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长方形的学具。轻轻地动手拉一拉,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向一边倾斜了,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说出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并板书:平形四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利用你们的学具,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小组观察、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引导他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探究。
(2)分组汇报,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不同的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是钝角,一组对角是锐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让学生安安静静的思考后,交流看法。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所以三角形和五边形不能拉成。普通四边形的对边不相等,也不能拉成。正方形能拉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
请在导入时得到学具奖励的学生上台利用学具拉一拉,验证大家的'猜测)。
3.认一认:
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的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第三、第五个图形不是平形四边形?)。
4.找一找:
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回廊……图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后,让他们数一数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它吗?
二、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画一画:
(1)生利用尺子、铅笔在点子图上画平形四边形。画好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2)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纠正。
2.拼一拼:
用七巧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拼的方法最巧妙。
(1)请三组同桌在黑板上拼,其余学生分组在下面拼。教师巡视,发现巧妙的拼法,让其展示在黑板上。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是用什么形状的七巧板拼成的。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结: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
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具:课本“探究”内容.。
1.认知题后: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以后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形成知识体系.。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教师提问:
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
2.平行四边形性质是什么?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思考后举手回答:
回答: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对边平行,
(2)对边相等,
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探究.在活动中发现:
(3)将两条等长的木条平行放置,另外用两根木条(不一定等长)用钉子予以加固,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今天,参加了我们学校小学教研组组织的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有幸听了张xx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平等四边形的面积》,感受深刻,现就这节数学课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总体来看,这节课能算得上一节教学能手的展示课,因为这节数学课教师的课堂语言给力,制作的课件能体现教师的功底实力,设计的练习有坡度有层次,更加注重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室里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有张力,这样的教师有魅力。
具体来说:
一是新课伊始的学科渗透有联系,思想教育有价值。
二是探究过程在自主探究不成的情况下,教师立即下达合作探究的指令,有效解决了“导学提示”给予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是注重了数学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精彩的数学教学,但是我还想说几点自己临时的想法,仅供参考。
一是导入有点儿仓促,没有抓住最佳导入时机。
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揽全局,切忌顾此失彼。
三是课前的准备工作还要再深入,再细腻。
四是巩固练习可适时抽生板演,以求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练一题带一类的效益。
五是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教学能手赛讲大舞台的逯老师,还要注意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教材的科学处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定要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在前面的教学中应该有提示,后面的练习中,学生方能找到用武之地。)。
总之,这节课有教师独到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有朝一日,要登上教学能手的大舞台,还需要教师平时的严于律己和不懈努力。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内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课后练习。
1.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d)。
a.统计资料。
b.统计数字。
c.统计活动。
d.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也可以说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
2.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统计总体是(b)。
a.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b.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c.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d.每一个企业。
3.要了解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c)。
a.20个学生。
b.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4.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b)。
a.性别。
b.年龄。
c.职称。
d.健康状况。
5.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研究目的改变(a)。
a.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b.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
c.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d.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
6.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c)。
a.男性职工人数。
b.女性职工人数。
c.下岗职工的性别。
d.性别构成。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幻灯片)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会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与应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法方面。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八年级学生思维特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二主方针。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法指导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终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定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跟踪反馈。
(四)、收获园地。
(五)、布置作业。
(一)情景导入。
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在此引入问题:"这些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回答后再次提问"怎样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及其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导入新课创设了情景。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上课情况、作业等多方面发现,本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本人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从内容设计、新课标理念、教法等几个方面作了如下的反思:
1、流畅的教学设计、精心的内容编排、巧妙的时间运用是上好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的大前提。
要开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要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现和发现新知识,就必须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尽可能挤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口、思考和尝试的机会.因此,整个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必须很流畅,教学内容与练习的选取必须衔接连贯,不允许有任何时间上的点滴浪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指导,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等教学环节.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让学生在动中学.培养学生展示的意识。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一节课学生已通过旋转操作的探究方式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进而探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特征,再借助动画演示使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有关边和角方面的性质有较深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对旋转操作的步骤和要领有了一定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既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合作探究要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促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一个参与者与促进者相结合的角色,加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去探求和发现新知识,但这个参与者并不能只为参与而参与,他必须在参与者们产生误解或迷惑的时候提供正确的指引,促进参与者们朝着同一的、正确的方向迈进.而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此时就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课标理念下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检查每一位学生的练习质量,对不足者及时辅导,较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好让全班同学加以注意,提高警惕。
学生获得新知识后,接下来处理讲学稿例题精讲,开心练习,安排顺序:例1,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巩固与提高,拓展与延伸。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后的一点反思,以及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教学的一点个人看法。然而,怎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教学,这有赖于我们全体数学教学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携手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它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我们接下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重要基础;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需要借助我们已学过的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相关知识,并且为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方法。因此,上好这一节课非常关键,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也不能让他们糊弄过关。
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就遵循着这个原则,希望让学生能在亲身的动手操作中体会它的性质,并用心感受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下面具体就每个环节进行简单的阐述:
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生活中的美丽图片,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中体会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从而体会数学的自然美,激发学习热情,然后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从定义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他们判断,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语言,并顺利得到第一个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探究性质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需要把难点击破,那就需要学生进行配合,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结合“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过程,尤其是对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拼凑成平行四边形,使他们实际操作中验证性质的成立并能从中体会性质的证明思路。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熟知的三角形,由已知探未知,从中形成科学的“猜想——验证——实验”的解题思路,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过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例题,一个是课本的例题,是已知一条边和周长,求另外的三条边。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只是点到为止,而把重点放在了第二个例题,因为它是综合性的,既存在边的性质方面,也需要求解角的问题。在这个例题上,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解题关键,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结,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进而口头描述思维过程,养成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也使学生能更充分展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果。
首先,我通过设计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立刻检测出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让他们感受性质的实际应用。接着,为了进一步拓展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个体之间独立的解题思维方式,我设置了拓展提高部分的联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这两部分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进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的能力逐步加强,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因为本章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遵照说理过程,所以我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同时加上几何语言的描述,在练习中也明确强调规范学生的解题规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其应用,再一次总结归纳,形成知识脉络,并通过学生自己讲述心得体会,既加深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的过程与收获,并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更加有自信。
这一节课的设计经过了几次的反复的修改,算是有了一定的成功,也谢谢各位老师一直的指导和支持。下面我具体说说对于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1、在引入时通过对生活中的几幅精美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使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处不用的情景,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就是被“填鸭式”的盲目接受教学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归纳结论,突出了重点并突破了难点。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互助的学习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活动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小组学习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3、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归纳,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的气氛更浓厚,从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教学和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促进教学相长。
4、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方面设计的比较好,从引入到定义,到探究到性质讲述,再到例题和练习,最后总结归纳,环环相扣,紧密有度,并且知识的应用比较到位,练习具有较好梯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顺畅。
5、本节课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画面精美,颜色鲜艳,动画效果在演示当中流畅自然,背景切合教学实际,页面切换均让人耳目一新,既符合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使得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也赢得了老师们的认可。
6、个人教态方面,通过各种鼓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自己能融入学生当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在提问方面,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让学生思维在集中当中发散开来,从而有的放矢,也节省了课堂的时间。
7、上课时间分配上把握得比较恰当,一节课40分钟,约10分钟进行定义的引入和讲述,5分钟的学生动手操作,10分钟的例题讲解,15分钟的练习与总结。
1、在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说理能力上强调的不够。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刚刚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的符号语言进行正确的说理。而我在教学中,由于赶时间,所以这部分知识过的比较快,可能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2、在例题讲解中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显得有点仓促。在分析例题的时候,由于例一比较简单(相对于优分班的同学而言),所以我基本上没有详细解答,只是简单分析了一下题意;而在例二中,由于过分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了较好的引导,所以容易被学生“蒙骗过关”,没有“顾全大局”,没有很好的进行板书和照顾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生,所以容易使得这部分的同学对于本题有点一知半解,没有掌握扎实。
3、学生缺乏“表演”的机会。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偏向于跟学生集体回答,使学生个体“表演”的机会计较缺乏,而且经常是带着学生一起解题,所以失去了个体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体学习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一点让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看法,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准备,从而也给予充足的鼓励给他们表现,才能使人人均有想学想表达的愿望。
4、对于某些问题上,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化。对于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所以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式特别注重强调,要从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规范化,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知识中才能更好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规范化解题和证明,所以需要多加强调。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取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也千万不能埋没。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尽可能给学生一些空间,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徜徉知识的海洋。
教具准备:小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找后口述。
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黑板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吗?
用纸折角。
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练习。
课后记。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4.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前面已经有三个判定定理的学习,本节课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多一个判定定理。从孩子作业反映上来看,孩子们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与应用做得并非太好,特别是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上,经常是使用自己较熟悉的一种,结果有时使到整个证明过程呈得繁琐。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阅读:一方面是复习旧知,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课前小测:五道基础性题目检测学生之前的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四环节,探索两条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第五环节,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七环节,练习:三道练习题。其中有时间时最后一题进行适当的变式。
二、教学完成情况: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就是最后一环节当中变式题目没有讲,不过那个本来就是多预备的。
三、满意与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虽然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有些环节中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课前阅读与课前小测方面是比较满意的,能做得多关注差生,尽可能地减少差生面,提高孩子的学习信心。但是,第三环节中定理的选择的练习中,出发点是好,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新课讲授的时间较少。第四环节探索判定定理时,实验题安排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视,最后评讲,其实最好是让学生板演;第六环节是找学生板演时应有所挑选,课堂中选了一个基础好与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差些的学生主要看着基础好的学生来完成,没太大意义;最后的练习讲评中时间比较不充裕,所以导致讲得比较简单,更多的是引导与提示,没有充分留有时间给孩子思考。另外,方法性的指导也略显不足。
四、改进措施:
作为一个刚毕业一年的老师,经验性的不足也有一定关系。为了更快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近期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课前的准备。从严做起,重在落实。对学生课前练习本、课本等课堂需要用到的东西都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做好准备。
2、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3、让课堂慢下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新知,理解好知识点与例题。
4、在课堂上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多些让学生自主思考。
5、对学生的学习与做题多些方法性的指导。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吹尽黄沙始现金。本节课以建模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成功之一:活动1的设计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对定义的深入探究中,突出概念本质,深化对定义的理解,可使枯燥的概念学习更加生动。
成功之二:活动2中的两个问题设计很好,问题1分层次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意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剪一剪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性质。问题2使学生体会几何论证是探究性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找到了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既渗透了转化思想,又巧妙的突破了难点。
遗憾一:如用猜一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固然是数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分析,这个探究活动就稍显简单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知识,经历了针对图形的探究过程,知晓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再次“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遗憾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的转化思想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来突破难点,但是通过课堂实际观察笔者感觉到学生现阶段的思维发展状况与常用思维方法还是稍有差异。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还是以图形的直观认识为主,逻辑推理刚刚起步,还没有成为多数学生分析问题的首选方法,所以在探究性的问题中,逻辑推理很难成为多数学生的自然联想,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这个过程的教学难以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
总之,虽然本节课未能看到学生的精彩表现,但从学生课后回收的作业中,我还是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有效达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本着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的方向,努力实现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从学生的认知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滑过渡到矩形新知识上来,过渡自然,知识衔接很紧密,而且从中体现了矩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联系和关系。展现给学生清晰的知识系统和结构。然后紧扣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研究矩形的性质,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达到了激趣导学的目的。此时秦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深入,顺便提出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不足的是引入和矩形定义的给定这两个过程学生没有充分的体验。引入时应该给每个学生一个与老师展示的模型一样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去探求平行四边形在各种情况下的情形,这正好给学生开放思维的机会,其实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学的经验完全能知道某一特殊位置的矩形。这样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至学精神,体验到了生活中有无穷的科学奥妙。情感意识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秦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先画一个矩形,然后让学生由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矩形的特点。这一点设计巧妙。学生前面有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方向,而现在又有了研究的方法了,并且还指导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所以学生从此就切入到探究的活动之中。这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有热情、有兴趣、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了。
小组的探研,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交流开展得有色有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给小组打分,把小组的共同的结果贴在黑板上等等。学生激情高涨,探索劲头十足,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提高了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老师也没有闲着,一直参与其中,并指导和引导他们,及时地评价学生。秦老师的导演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很准,完全没有主观的垄断和主导学生。而是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他们充分地表演和展示。
总之,秦老师设计此课下了功夫。引导到位,组织严密,激情导趣,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教学方法先进灵活,语言干练,姿态亲和。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信心。课堂线条明朗,首尾呼应,效果明显,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说理能力;掌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判别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定理之后即将学习的第三个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教学重难点。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理解及说理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两根长40厘米和两根长30厘米的木条。
五、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判定定理,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加以验证。最后依靠课本所设计的“做一做”,“议一议”以及“随堂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旨在为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做铺垫)。
2、小组活动。
用两根长40厘米和两根30厘米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当两组对边相等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不相等时,所围成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课本91页的“做一做”
(其目的是巩固和应用“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议一议”
问题。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的想法。
(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再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
2、要判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有哪些方法?
5、通过课本的“随堂练习”,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加以应用和巩固。
一、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寻找及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三、教具准备。
尺子、量角器、吸管、剪刀、大头针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学校计划在操场边上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工人师傅该怎样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呢?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这个情境是引导学生用定义判别平行四边形,即作两组相交的平行线所围成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的实际需要的基本观点。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以三人一小组讨论并提出发言申请,说出本组讨论结果,最后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
(二)、新知探索及内化。
提出问题: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6.内角和为360度;7.外角和为360度。(等等)教师:上述性质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特有的?你能把它们的逆命题写出来吗?并猜测这些逆命题的真假性。
本活动引导学生写出它们的逆命题,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埋下伏笔。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用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写出的逆命题及真假性的猜测。逆命题及真假性: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真命题。)等等。
出示活动:大家按三人一组,用学具做一做,看看还能用什么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记下来,并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比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方法更多、更好!教师:你能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吗?大家三人为一组用学具做一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动手做实验。
教师:请各组选一名代表说出你们的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自己做法的依据。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你们能将实验方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吗?学生展示。
这部分是本课重点和难点,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与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指导。学生若得出不正确方案,可通过实验、证明、举反例等方式来验证。我在课件中准备了三种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参考,并提供了相应的证明过程。
(三)、新知运用。
例1:已知: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提示: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证明:
例2:已知:oa=oc,ob=。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证明:
adbcad。
obc。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基础题。
变式训练题。
综合运用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