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热门22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教材的有效运用和教学资料的充实与更新。最后,希望大家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一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点障碍物(关键点)观察范围。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新课。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略)。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四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应该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五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电子白板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七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多媒体课件、题卡。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1、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
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点用a′表示。
(1)学生画,(2)课件演示。
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3、试一试3、(1)课件出示(2)在书上画(3)说说你是怎么画的?(4)课件演示。
4、生活常识。(1)课件出示,(2)指名合作交流。
5、实践活动。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八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80页——81页。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
首先,从课前游戏开始,让学生感受观察点的高度的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有相应的变化,然后解释课题,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数学,处处留心皆学问。
其次,我设计了小猴子爬墙看桃的情境,小猴子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观察范围,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猜想、画一画、试一试环节,其中证明:站得高,望得远,看到的范围大,东西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点、阻碍点、观察范围,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经历了观察、画视线、合作研究、说理辨析等活动。之后,我创设了影子、客车、老鼠和猫几个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影响着观察范围的大小的两个因素:观察点、阻碍点。这一过程我是通过学生比划、课件演示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整个环节学习主动,学习氛围浓厚。
再次,这节课我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学生轻松愉快的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里的思维的灵活性,它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
1、画图的标准要给学生讲清楚,老师可以展示正确的画图方法。
2、影子的变化可以让学生独立画一画。
3、阻碍点、观察点以及观察的最大范围再加固一下。
4、老鼠和猫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区分好两个阻碍点时的'情况,可以借助于两个长直尺。
5、结尾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设计一个情景,自己设计,小组解决。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一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二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三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平分再平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乘法的法则去做。
3/9*2/7=3*2/9*7=6/63=00952。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有其局限性,如分类数的选择就有讲究,必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二是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分数这个过程不是每个小数化分数都很容易。故而这样的分数也不是很随意的能找到,而对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就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验证,当然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举一知十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计算法则。这样做的基础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旧知出发正向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去。这是可行的。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件、小卡片。
一、复习。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五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魁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课标》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本课利用学生已认识了整钟点,生活中对时、分的无意识感知,让学生在非整时的认识产生疑问:“要怎么样认读呢?”在教学时、分的关系时产生了“为什么1时=60分呢?”使学生产生内需,萌发探索的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时、分的进率及正确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叵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特地安排了“闯关夺宝”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及学习数学的快乐。
3、增添童话色彩。
低个级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可爱型的,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闯关夺宝”、“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成长。
时、分的认识。
小白兔和妈妈一起逛钟店……。
(出示钟店画面)。
1、师:时钟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带回家呀!
2、小结:
要表示时间,就要用到时间单位“时、分”。
(板书:时、分)。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有两根针;
b、有12个数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学生自己小结。
1、师:看来钟面上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把闹钟带回家,不会看也没用啊!
2、让同学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钟的。
3、点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4、引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5、感知1分钟。
师:既然大家都会看时间,那闯关肯定是没问题,有没有信心呢?
第一关:帮时钟爷爷念念数。
1、出示钟面模型。
2、要求先读一读,再把它们写下来。
3、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闯关。
第二关:给可爱的小闹钟找伙伴。
1、出示图片。
2、小组讨论后反馈。
第三关:山羊伯伯的一天。
1、刚才我们经历了一分钟,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几个一分钟,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齐读每一个时刻,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的时间填写。
4、小组反馈。
师宣布闯关成功,并出示奖品。
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七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八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mp_lab平台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术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电脑、mp_lab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说说窗户、风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样运动的或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让学生打开mp_lab平台动手操作复习,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旋转三要素:绕哪个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角度;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师强调: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mp_lab平台,既熟练了mp_lab操作,又很好地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2、让学生进行利用mp_lab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自主探究图形的变换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这时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和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利用mp_lab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
4、巩固尝试。
出示图形(2)、(3)、(4),先观察,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变换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变换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刚才同学们只用了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图形。
1、先观察,再说一说右边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发挥学生的想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个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个中美丽的图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美,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旋转轴对称。
方向位置中心点方向角度对称轴。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mp_lab教学平台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的操作方法,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整个变换过程。发展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学生能在电脑上直观操作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改变传统制作复杂的学具教具。2能把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帮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与叙述。3、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不受器材的限制,利用多种方法完成变换过程,并变换出多种美丽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不足之处:1、由于在电脑上操作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时间的把握与分配还不够合理科学。2、学生对变换的过程的叙述不够完整。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二十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二十一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教案篇二十二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