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贫困调查报告(优秀10篇)
报告的目的是传达重要信息,提供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支持决策和提出建议。报告的写作过程要注重细节和准确性,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出现错误的数据分析。这份报告是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验数据编写的,对相应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贫困调查报告篇一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就有很鲜活的例子。
储娜(化名)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她比我低一个年级。
她现在是宿州师范专科艺术系的一名学生。读高三时,她的父亲由于乙肝,最后演变为肝硬化,治疗无效死亡。父亲去世之前,家里的主要开支除了用在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外,大部分用在了储娜父亲的治疗上,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就是储娜母亲经营的一家小鞋店。05年高考储娜没有达本科线,在高中时储娜学的一直都是艺术,所以高考的时候她参加的是艺术类的考试,分数下来以后,储娜没有达本科线,但是她也不想从此就失去读书的机会,于是她报考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艺术专业。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直很高,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储娜每年的学费接近8000元,真不是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受的,不光是储娜,还有储娜的弟弟,他今年读高二,下半年他也要读高三了……”
“毕业以后也不知道就业情况怎么样……”
在高考这种体制和氛围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填志愿,还是招生人员的一个小小选择,决定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报告称,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现在,6成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正面临这道比高考更难跨越的隐行门槛。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的提供总量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缺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
通过分析研究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中提出,第一学期学费能否解决决定着贫困大学生大学梦圆或破碎.
在获得调查数据并根据既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认为,在目前的贫困学生中,民族院校的贫困声比例最高,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
报告显示,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大学第一年学费可能放弃大学;6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一第一学期的学费,大量考生高考前最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声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贫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份贫困生问题调查报告中,据凋查,从家庭收入来看,这些贫困生家庭的平均收入在4100左右.庭收入不到400元(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30元)的占三分之二.而现在平均每个学舌功能每年学费就在5400元左右,其中还不包括日常生活费.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
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事情(《考上大学与己位父亲之死》儿子考上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父亲却惭愧于无力替孩子凑齐学费。他曾经向老板索取工钱,未果;借款,被拒。在尊严和现实面前,父亲选择了——从七楼跳下)。
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
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在贫困生中很普遍。贫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叙为“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而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成都高校一位辅导员表示,她的班上就有七八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每到吃饭时,总不情愿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一块就餐,常常单独一个人随便买些饭菜对付了事,有的甚至省到长期不敢吃肉。她说,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深在大学生身上显现出来。
而许多高校轰轰烈烈的捐赠、助困活动,或在书本封皮标注“贫困生”,或请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场面虽热,却使一些学生越发难过。一名女生愤然道:“我就是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贫困捐助”。进入寒假后,为了省钱,更为了避开同学就餐高峰,她以方便面度日。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他们有的连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我们时常见到他们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最近媒体报道,在许多地方有不少农民家庭“因教致贫”。孩子上学就像赌博,为供养一个大学生,贫困的农民们四处借债,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笔债务将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偿还。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一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别人吃剩下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两年。她来自农村,她的餐卡消费明细表表明,2004年,她才花了八块三角五分钱。在南京也发现同样的事情,结果引起网站众多的跟贴,社会舆论哗然。
在给贫困生带来身体问题的同时,贫困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2601%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6%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的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大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面队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今昔个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和群。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每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就业地的选择。大多树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据笔者多年的工作观察与去年的调查表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资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教低,他们更偏好去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青睐外企,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而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贫困生就业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如果说,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的话,那么,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阶段的弱势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
——“贫困心理”的影响。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给了贫困学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缚,一种是恐惧贫困。由于对品论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二是老实不激进。由于贫困生多年来接触到的是正统教育,面对接济救助,潜意识地认为应“感谢生活”,于是求职时得过且过,偶有所获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与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们擦肩而过。
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2003年,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一重要体现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于4%。这一状况说明,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实现。
在中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也有了免费义务教育的试点。《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170万中小学生将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免费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开学报到一分钱的学杂费都不用带,全部由财政“埋单”。
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2002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5480亿元。这一数额,比2001年的4638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8.2%;比1997年的2532亿元增加2948亿元,增长116.4%。1997年至2002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7%。
四、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尽管国家已经尽最大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2002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工人数就为410万人;”现在整个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大体上在30%到40%之间”.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贷学金制度不健全,学生贷款难。面对逐年迅速增长的贫困生总数和奖、助学金等的局限,贷学金本应该成为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对贫困生的贷款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2002年规定,贫困生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数的20%,每年可贷款不超过6000元;且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障碍重重,使本已很少能申请的贫困生中往往只有12%~30%的人能够申请成功。而且,在校生只能一次性贷款,如四年学业期间中途突遭家庭、疾病等变故,则不能再次贷款;对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贫困生,如本科贷款不先偿还,则研究生期间不能再贷,使其学业难以为继。
记者从北京部分高小的学生贷款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所知名高校,大部分学校的助学贷款都处在暂停阶段。高校的贫困生都面临着下学期开学的困难,因为银行都基本上停止向高校学生贷款。尽管老生逃避还贷是直接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恐怕更多。现在银行强行停贷,尽管有其道理,但仍然有欺骗众人之嫌疑。众所周知,中国各银行的呆帐坏帐主要不是学生贷款还贷低所造成的,而主要在于政府的一些官员乱上马形象工程,奸商乘机搞虚浮的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试想,学生每年的欠款不足100亿,而一个项目所造成的不良信贷可能高达千亿。
每当要拯救经济危机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将代价最大限度地转嫁到穷人身上。高校教育产业化,增加了求知学习的成本,增加了本不富裕的中国公民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学生的负担,可是否加大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了教学水平,是否增加了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是花费在政绩上、贪腐上、公饱私囊上呢?现实是残酷的,无论你是否相信,但眼见为实,高校的高楼越来越多,先生们的薪水越来越高,管理者的腰包越来越鼓,学生的脑子越来越空。
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虽然目前国家和学校设有各种奖、助学金,但由于“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未能切实祈祷奖优、助贫的作用,且补助金额只能应急,操作上也不够规范。各种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生,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身心多重负担而影响学业较大,较难获得奖学金。据统计,贫困生占获奖者比例不超过10%。如贫困生能获得当年奖学金,奖金数额也仅为150-1000元;各高校尽管尽最大的努力拿出5%~10%的学费作为勤工俭学的基金,尽能为20%的学生提供助学的机会,且每人每月仅50-100元。新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制度,虽然额度较其他奖学金大得多,获一等奖学金者6000元/年,二等奖学金者4000元/年,另外所在学校减免其当年的全部学费,但因其级别高、竞争大,对贫困生来说难度则更大。据统计,特困生占获奖者比例不超过5%。
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补助的贫困生比例更小,多数学校仅限于5%的特困生。这不仅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要,而且由于所减免的学费要由学校承担,给学校办学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不足,勤工助学渠道一直不很畅通,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走出校园,发掘社会资源也不理想。尽管有些贫困生高考成绩并不低,但自立程度、各方面实践能力却较差。
我们羡慕发达国家中很多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自立,我国社会也不乏一些边上学边做兼职、读书阶段就赚了一大笔钱的学生。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我们周围,更多的是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
二、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
三、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从农村进入城市,在都市的霓虹闪烁、喧嚣绚丽中,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一些原本淳朴的孩子也易迷失方向。向往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正常心理,而没有钱,却依然要去攀比、去享受,却是可怕的事情。有个别学生,家庭条件本就不好,自己偏又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偶尔玩一两次尚可,没有抑制地去玩,久而久之,这无疑又是笔不小的消费。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贫困调查报告篇二
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1现状。
1.2特点。
分析20xx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xx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贫困调查报告篇三
政和县位于闽北山区偏北处。由于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多年来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因此,在不足三千学子的政和一中贫困生人数就高达总数的10%。现作如下调查:
家庭成员众多,压力沉重难以担负学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政和一中从初中到高中,共六个年段。其中大多数的贫困同学是靠学校、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采取发送补济金,设置奖学金,以及减免学费等手段来帮助同学减轻困难。其它的均由亲属或“一帮一”结对子等手段来解决。
在校被列为补助对象的同学大多是学习勤奋刻苦、名列前茅者。
如荣同学家庭突然变故。父亲丧失劳动力,在读大学的哥哥又因病休学在家。全家人仅靠爷爷微薄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然而荣同学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依然咬紧牙关刻苦学习,一直保持年段前五名的成绩,但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只需30余元。
再如张同学因母亲病重,家庭需巨额的医疗开支,由学校学生会组织献爱心活动,广大师生踊跃支持,为此该同学解决了部分费用。因此,张同学心怀感激。不仅勤奋学习更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在各大赛势上都取得优异成绩,为母校增光。
团县委的“希望工程”,妇联的“春蕾”计划以及许多方面成功人士的慷慨解囊都为贫困生解决了物资方面的巨大困难,并在精神方面给予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如县妇联就发动女干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不仅给予女同学经济方面的支援。更让他们体会到亲人的关爱与温暖。
我们相信政和一中贫困生的状况会越来越好。
贫困调查报告篇四
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实情况、贫困分析和几点建议:
在欢喜庄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走访了欢喜庄村的低保户高艳玲。高艳玲,女,45岁,其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稻地,每年还要为她上大学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纳大笔学习费用(每年8000余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离开高艳玲家后,我们又到了低保户马宝凤的家中,这个三口之家主要以务农维持生计。马宝凤,女,59岁,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边无人照顾,在其家里我们看到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屋子特别小。
根据我同本镇的同志进行走访困难户所见的现实情况分析,我认为,首先病、残是导致我区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区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等医疗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区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贫困户家庭仍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维持生计。
1、孤寡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难家庭的治疗如何进一步保障;
4、智力障碍、残疾困难户的生活如何改善。
宝坻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及市委的有关要求,在近几年把我区农村的惠民政策、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农业税费的减免,到“新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为贫困家庭新建住房,到始终开展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等,都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我区部分困难户的家庭住房、患病就医、基本生活保障等实际生活困难。
但是扶贫帮困是一项细致的、艰苦的、长远的工作,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为此提出如何做好困难户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家庭的就医负担。借助“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力量,争取区卫生部门的支持。
2、日常生活用品的捐助。动员全区各个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帮扶困难户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春节前,我将再次组织和发动全局同志到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春联等节日用品,让他们温暖过冬,高兴过年。
3、建立动态帮扶档案,进一步完善我区社会保障制度。每逢重大节日和换季时,我将组织全局为帮扶的贫困对象进行捐款,并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4、借助文化下乡对困难户家庭给予救助。发挥本局优势,不定期组织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深入到乡村特别是帮扶对象中间,开展文化下乡,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让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5、为困难户提供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改善困难户家庭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没有经济来源的问题,就要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优惠政策,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使他们逐步脱离贫困。
6、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拓展经营渠道,提高困难户农业产品的经营效益。
通过这次走访困难户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这些困难家庭的帮助要具有经常性、制度性。要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障机制,决不能一阵风刮过,要时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困难群体真真切切地得到帮助,使全区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满地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的扶。
贫帮困工作,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不断拓宽扶贫帮困的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繁荣我区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贫困调查报告篇五
四月12日上午,还地桥镇小学“三万”工作组在支部书记叶育祥同志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一行人来到所结对共建的屏山村,进村入户进行调查、了解、慰问了6位贫困户,了解了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当前的困难。其中对重点贫困户胡耀明同志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了他个人、家庭当前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
访谈对象:胡耀明(屏山村17组村民,电话:无)。
记录人员:黄汉章(13872134773。
访谈内容:
屏山村的情况介绍:屏山村位于还地桥镇以东,东部是铁山区,南连秀山村,西接红光村,北靠木楠村。
亩,其中水田619亩,旱地487亩。十六个村民小组。屏山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农民主要是依赖本村的私人企业的打工收入。主要从事采掘业,运输业,打零工,第三产业等。
贫困户的个人和家庭背景介绍:胡耀明,男,
山下人,初中文化程度,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的照料。家里有五口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初中毕业后在黄石一家酒店打工,月收入一千元左右。
在大冶一中就读高三。妻子黄翠能,43岁,在本村的腾达石料厂上班,月收入近一千元。家里有田地0.5亩,现在已经被私人开办的工厂所占用。有一套一连三的砖瓦平房,现在已经闲置。现在居住在屏峰山下的一个废弃的厂房里。家里还有一个同胞弟弟,早已分家,各自生活。经常得到弟弟的帮助和扶持。
家庭贫困的原因:在。
全部瘫痪,右手失去了知觉,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长期卧病在床。还需要长期治疗。因而家庭的主要劳力缺失,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孩子都小,一个读小学,两个女儿读初中。家庭收入减少,导致了家庭贫困。
近几年来主要是靠大女儿、小女儿和妻子打工赚钱来维持家庭的一切开支。在刚摔伤的那几年经过村领导的反映,得到过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定为低保户、特困家庭,享受过政策的扶持、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后来由于两个女儿渐渐长大、读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没有资金继续读下去,只有外出打工赚钱,村根据政策取消了他的低保资格,不再享受政策性的救助。他的家庭是还地桥镇派出所定点的长期救助对象。同时也得到村、村办企业老板、街坊的零星赞助,以及孩子在学校享受国家救助部分,即“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读完义务教育阶段,两个女儿就外出打工,过早地为家庭分忧解难。从20xx年到现在没有取得任何的政策性的救助扶持。
20xx年春季,在现在居住的地方,攀上电线但导致了大腿部以下部分失去知觉,2。
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家庭收入的偏低,胡耀明为了下半年儿子就读大学所需要的报名费,生活费而着急。期望村、工作组领导、亲戚朋友提供力所能及工作,分担一下家庭的困难。但大都数企业不能够招收他,企业没有设立这样残疾人工作的车间,再说到企业的路不好走,不适合轮椅的行走。附近又没有这样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另外妻子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不能够走到远地方收入高的企业上班,在村领导的多方面交涉之下,妻子才得以在居住地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和家庭的照顾都可以兼顾。导致无法改变贫困状况。
当前最期望镇政府、民政、村一级的单位部门帮助他解决孩子读书需要的资金帮助;由于儿子胡奇在大冶一中读书期间没有向学校、老师反映家庭困难,申请贫困学生资格,因而没有享受到学校的救助。以及今后身体需要进行康复而缺少的资金问题;希望今后有机会找到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找到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为家庭多增加收入。
20xx。
34月15日年。
贫困调查报告篇六
女人能顶半边天,在现在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在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存在着那么一种现象,家庭中的大多数男性都作为劳务输出,奔走全国各地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那么,家里缺少了男人这部分主要力量,农活由谁来干?这个家由谁来当?女性的地位如何?这部分人力资源如何开发?都成为了我们的疑问。为此,水电学院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队组织了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活动,为我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目的地是广西河池市马山县,通过出发前的调查,我们得知:马山县是劳务输出之乡,目前劳务输出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从邮局汇回的劳务资金达1亿元以上,劳务输出不仅带回资金、技术,也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更新,是全县各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品牌。我们共有15名队员参与到此项调查中,成立了3个调查小组,奔赴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1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记村、本立村。
调查前,马山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县妇联潘玉富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情况:古寨瑶族乡位于马山县东部,距离县城23公里。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260个自然屯5289户,总人口为21710人,其中瑶族人口6230人,占总人口的29.5%,是南宁市三个瑶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50亩,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国家重点扶贫山区乡。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红薯等,林业以竹子、任豆树、金银花等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土鸡、黑山羊等。xx年年国民生产总值6618万元,农业总产值5030万元,粮食总产量4334吨,人均有粮205公斤,财政收入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9元。古寨瑶族乡妇女基本情况:全乡女性有10486人,女干部有55人,女党员有88人,xx年女性出生有410人。瑶族妇女3023人,乡妇女劳动力5138人,占妇女总数的49%。
乡妇女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全乡党政工作大局,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找准定位,坚持“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妇联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实施《两纲》、《两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全乡妇女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妇联自身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妇联组织。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乡妇女综合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古寨中发挥积极作用。
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在县妇联潘玉富主任的带领下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妇女生活情况及家庭情况。另外还发放了51份问卷,并及时收回,做了相应登记,问卷回收率100%。队员们还给农民带去了《妇女保健知识》、《关爱今天的女孩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宣传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文化的占到了50%大专文化的才2.5%。没有上过学的占15%之多。她们的专长有87.5%的妇女是一般性农活,像诸如养鱼、养蚕、编织、文艺方面的都非常少人会的。家庭人口有85%的家里是2到5个人,67.5%的家里有2个小孩,但是还有5%的家里还没有小孩。有65%的小孩读书。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丈夫,而收入主要由妻子支配。家里的事情,20%是小事自己大事丈夫,25%是大小事情都由丈夫决定,50%是一块商量的。一天的娱乐时间较少,有60%的妇女没有娱乐时间。而主要的娱乐方式也非常简单,60%的妇女是看电视和聊天。打牌的有17.5%。给自己买的女性用品65%是衣服,2.5%买了化妆品,2.5%买了补品,还有30%买了其它的。身体健康状况,70%的妇女身体良好,有12.5%的妇女生病,剩下的17.5%是其它情况。生病后有谁来照顾是否有人照顾,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丈夫照顾,7.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顾,1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老人照顾,还有35%的妇女生病后是其他情况,20%的妇女生病后没人有照顾。在身体检查方面,40%的妇女是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2.5%的妇女是一年两次的身体检查,竟有57.5的妇女没有去做过身体检查。家庭收入情况,全年家庭收入情况,20%的家庭年收入为1~xx元,15%的家庭年收入为3~4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为5~6000元,10%的家庭年收入为7~8000元,20%的家庭年收入为万元以上,10%的家庭年收入为其它情况。外出打工情况,45%的妇女出去打过工,还有55%的妇女没有出去打过工。而打工的地方,有22.5%的是去南宁打工,5%的是去广东打的工,2.5%的是选择去中山打的工,还有17.5的是去其它地方打的工。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到的钱,一年能挣到1~3000的占12.5%,一年能挣到4~5000的占到15%,一年能挣到6~8000的占到12.5%,其它情况的占到60%。丈夫是否在外面打工,有65%丈夫是去到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外打工对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变化,无变化占35%的比例,其它对家庭经济状况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2贫困山区农村妇女生存现状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调查报告。
以上是两个村的有效样本:40个妇女的调查结果统计,从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当地,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机会少,很早就辍学了。她们都没有什么专长,除了平时的一般农活,很少有会其它技能的,诸如养鱼、养蚕、编织还有其它生产以及文艺方面特长的非常少,也许是平时农活太多,还有照顾家人,她们的生活都过得很朴实。每个家里的人口还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里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拥有两个小孩的家庭所占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学的,到了上学年龄的基本上都上学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丈夫,村里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农忙时才会回来,他们是家庭收入的来源。收入纯粹靠农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里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决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决定。可能是农活较多,娱乐活动少,她们的娱乐时间非常少,甚至还有没有娱乐时间的情况。她们的娱乐方式也非常贫乏,看电视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过得较单一。女性用品的购买,基本上都是买衣服,很少有买化妆品和补品之类的。这也是农村妇女与城镇妇女的不同之处。身体状况都还不错,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后照顾她们的大多是丈夫和家里的老人。也有的是没人照顾的。大多数的妇女每年都会去一年进行身体检查,不过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才去做检查。不去检查的大多是年级稍大点的妇女。至于家庭收入情况,总体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会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学的家庭,经济较拮据,交了小孩的学费,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还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欠钱。
我们发现马山县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弱,基本上仍处于“望天收成”状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明显,特色农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缺乏深层次加工,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途径单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看到并从中了解到了,本立村是马山生态扶贫示范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养猪场,由富德公司和村里的会计负责运作,主要生产种猪并联系外销,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猪场有新品种种猪50头,母猪400头。对村里的贫困户,每隔一段时间提供给贫困户猪苗,让农户养成肉猪后出售,或者母猪生出小猪后,还养猪场猪苗的钱或者直接还猪苗。还有瘦肉型猪,有50%以上销往外地,。养猪场虽然由村里的的会计负责,但不属于村里共同的经济财产,但受到村里的监督。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种猪,贫困户不用先付钱,等猪养大后再付种猪钱。本立村村长还强调说村里非常重视村里的妇女工作。村里已经拉有宽带网,就等着买电脑了。我们的领队周书记对村长提出建议,可以免费为村里提供技术支持,免费进行电脑技术相关的培训。值得村长骄傲的是村里的路是村里人出钱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这个村让我们想到了先富带后富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算是一个挺不错的村了。
而我们调查的第二个村——古记村,各户房屋之间距离较远,楼房不形成群居式坐落。移动电话在当地信号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记村的妇女相对本立村的显得较年轻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为了两户人家6口人竟花100万修了一条路。不知这样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说,还不如给他们100万的钱,让他们住城里还要好的多。与我们原先了解到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交通条件差。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仅20%左右,远低于全国39%和广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只有3个乡镇通油,145个行政村中尚有73个行政村没有通四级路,其中有29个村未能实现晴雨通车,1586个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况不符,说明政府对当地交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记村,有个现象我很惊讶,他们都存在日不闭户的习惯,我们调查过程中能随意进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这里的风气很好。有说法是,家里没什么东西值得别人偷的,当我们几个人在一家小卖部歇脚时,店铺老板,很放心的骑着自行车外出办事了,留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在店里,过了一会老板才回来,此事令我们很是异常惊讶。
两个村都是群山环绕,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甘蔗,还有很少的稻田,这里水资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积也不多。他们还在山上种有竹子,每棵竹子还有承包商给的三块钱的补助。调查过程中,还看到一家养蚕户,因为养蚕,收入较别人富足。虽然很多农户都盖有楼房,但是房子里基本上都没有装修过。很多家里都堆有收获的玉米。当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们的造访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见得最多的是他们那朴实的笑容。让人看着舒坦,很容易相处,减少了我们调查的困难。
贫困调查报告篇七
___镇是___县最僻远的一个老边穷镇,地处铁山水库上游,全镇55个行政村,有19个村属库区村。库区内19个村自1958年初迁到1962年、1963年的返迁,再到1979年的复迁,直至1987年迁移结束,历经近三十年的变迁,给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几十年来,库区人民虽有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几代库区人的不懈努力,但终因各方面的因素,至20xx年止,19个村、145个组、2714户、9617名村民,依然生活在温饱线下。铁山水库修建成功十多年来,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些曾经为修建铁山水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库区农民又是怎样度日的呢?近日,笔者走访了铁山库区,目睹了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其状颇使人心寒。
“吃盐要靠鸡蛋兑,棺材枕着铺板睡,猪潲盛进饭碗里,稻草盖房不为奇。”这不是民谣,而是库区某些贫困农户的真实写照!
在双江村季庄组我们了解到,57岁的鲁岳辉和年高80岁老母亲及哑巴妻子,20xx年前还住在山上的窑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一家人仅有的一张床是将6根松树绑在一起,用树桩支撑起来的,全家人每年仅是鲁爹肩点竹子到山下换些油盐,到20xx年底,才在政府照顾、全村村民出钱、出砖、出力等全力援助下才离别原始的窑洞生活住进一个连三间的小屋里;该村千斤组有一许姓人家,一家两口,儿子许继香七十多岁了,其母九十有余,相依为命的老母子俩的生活就靠儿子上山弄点树竹维持。笔者走访其家的那天上午,是在他家的菜园找到其母的,九十多岁的老母正跪在地里扯草,她对我们问的问题没一点反应,因为她的耳朵根本听不到我们说的什么。许继香爹上山去了,我们向村里的人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况,村人说起也泪眼涟涟。一老人说,他家一年,除了年节,是很难吃到肉的,他们的生活经常是时挑野菜和根煮,旋作生柴带水烧。在去年三月,他家屋漏又遭连夜雨,三间破土房一夜之间倒了两间,幸而早有防御才没出人命。村人不忍看着两位老人睡在一间用几根木头支撑着的房子里,在一片废墟中用几块残砖支着锅弄饭,就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他们搭起了两间小屋。在高雅村李冲组,笔者还目睹了这样一个家庭,一对老年夫妇都八十出关了,老头叫唐永安,膝下无丁,住在两间破屋里。我们几个去采访时两位老人正在地坪里晒豆。老人把我们让到屋里,漆黑的房间里就两三把残缺不全的椅子和一张破桌子。同行想摄个镜头,举起摄像机又无奈的放下,因室内光线太暗,只得用带镁灯的相机拍了张照。我撩开老人的蚊帐,不看还好,一看吓一大跳,老人的床竟然是一张组合的“床”,外面是砖头支起的.一张竹床,里边竟是一口瓦棺!通观其家,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口棺材了,其状,怎不让人凄然泪下!出得门来,同行想给俩位老人照张相,让佝偻着的老头抬抬头,老人在抬头时差点仰翻在地。在库区,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据统计,大洲村有特困户80户,170人,五保15人;双江村有特困户80户,225人,五保30人。道院村有特困户六户,19人,五保4人,高雅村有特困户17户,56人,五保9人。老一辈的孤寡人在渐渐减少,而新一茬单身又在产生,落后的经济、不便的交通、闭塞的信息,几个女人愿往那里嫁!据调查,唐坳村目前就有青年单身13人。在库区,笔者还了解到,有不少的家庭仍在靠积攒几个鸡蛋或是鸭蛋,到店铺换起油盐吃。气温低时还好,能积攒,气温高了,连这笔收入都难保障,此情此景,孰能入目!
在库区一些村,类似情况的人家又何止十家八户?
人们说,库区这个地方有“三多”,茅屋多、缺粮户多、光棍多。这话不假。如唐坳村,全村430个人口,打光棍的就有13人。因为太穷,里面的姑娘留不住,外边的姑娘不愿来。
再看人均收入。以20xx年为例,19个库区村,人平纯收入2340元,其中塘坳、高雅、伏马、双江、等11个村,人平纯收入均低于1000元。
在库区最深处的十个村,方圆几十里,只有7条屠凳,9个代销点,5个药店。据了解,大洲、伏马、高雅、塘坳、国庆等村,去年有16户缺衣被,有20余户无过年肉,有30左右的户今年春后就缺粮。
修铁山水库,库区农民重新创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当地党政对库区农民也曾给予过大力支助,库区农民不仅没有脱穷,还穷到如此地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至今,19个库区村共有23条人命丧于车船水祸,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2、地难种,穷之源。铁山水库蓄水后,19个库区村共有1365亩水田、652亩旱地被淹,沉没的是良田,剩下的是一些傍山挂壁丘块。这些耕地不仅土层浅,路途远,且坡陡、勘高、鼠兽危害多,其中不乏一些巴掌丘,实不便耕种。种这种田投工多、成本大、收入少可想而知。去年双江村村民李润年,种3.2亩田,共19丘,平均亩产才360斤。大洲村村民熊石根,种2.2亩黄豆,被野兽危害,颗粒无收。
3、钱难赚,穷之结。库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物质难进亦难出,地里无出产、山上无积蓄、生产经营单一,缺乏至富门径,有力无处下,赚钱实在难。19个库区村有18个村既无村办企业,也无私人作坊,除少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外,其余的只能守着三寸薄土过日子,收入就是稻谷加黄豆,砍松树,喂鸡猪。原有部分农民也种西瓜、桔子,由于生产技术不过关,加之打不开销路,这些年西瓜、桔子也很难见到了。有些农户的确穷得叮当响,求医更是愁上加愁。
4、债难还,穷之因。库区农民穷,不是一年两年之事,难以脱贫,只因穷坑太深。穷坑深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多数农户是返迁户,原有房屋被拆除,重新开基做房屋,由于拆迁费不够,因做房屋欠债的多;二是一些村是拆迁后重新组建,集体毫无积蓄,因组织重修公路,搞点基本建设,使村里负债累累。据初步统计,库区19个村,仅有许家、三让两个村不欠帐,其余17个村共欠帐200余万元,其中高雅村,因修进村公路,除群众集资和有关支助款外,村里还欠帐二十多万元。集体与私人历来欠帐多,靠政府的点滴照顾,根本无济于事。
酿成16人死亡其中初中生14人。其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学费日益昂贵成为多数农民的沉重负担。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更让普通农民难以承受。农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从其上学甚至到毕业的前几年家庭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假如农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则在更大规模和更深程度上积累贫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没钱投资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业机会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这样一种贫困代际传递而难以自拔的境地。假如贫困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假如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就能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状态。正因为如此相当一些农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门槛前止步农村辍学现象日益严重。
时至今日,一些库区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正为衣食住行发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沉思。库区农民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那么,库区农民将怎样治穷,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修好库区公路,是库区农民脱贫的紧要要害。库区有一条好路,库区农民就有了出路。可在现在简易公路的基础上,经过适当改修、扩建,缩小弯度,降低坡度,加固路基,拓宽、硬化路面。可采取政府支助、多方集资、农民投工的方式解决有关工程问题。
2、调整产业结构,是库区农民脱贫的主攻方向。要根据库区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经营方式为综合经营的产业模式。要认真在“林”字上做文章,变以农为主为以林为主。要根据库区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松、竹、油茶等产业。
结构,农民拿不出钱,何况现在有些人连生活都难维持。现在无论从哪一角度讲,该是政府和有关部门扶助库区农民的时候了。假如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扶助,库区农民想脱贫,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我们呼吁政府从扶贫资金中拿一点,铁山水库治理局从水电收益中挤一点,用来帮助库区农民早日脱贫。
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两环一线”战略,其中“一环”即库区建设,这无疑是给库区人民摆脱困境带来了福音。然而加快铁山水库治理与发展和加快库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是实施环库区建设战略的要害所在点。怎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惠农政策要向库区倾斜。首先是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可将库区一些“挂壁田”、“蓑衣斗笠丘”等得不偿失的田土纳入退耕还林面积,实施封山育林,并加大重点生态公益林政策向库区倾斜力度,达到以林补粮,使库区人民解决温饱有保障;其次是要落实好“水库移农”政策,比如恢复已削减了25的库区粮补助,要根据粮价上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落实湘府〔20xx〕72号《关于解决铁山水库移农生产生活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摘出文中的:“按上网电量每度1.5分钱提取的后期扶持资金,及从水库浇灌受益区按每亩每年征收3公斤稻谷,城市供水每吨征收2分钱,用于扶持库区。”第三是落实中心支农政,解决未向库区人民实施的“种粮直接补贴”和“柴油综合补贴”等政策扶助资金。
2、要加大库区扶贫力度,增强造血机能。首先是要通过财政拔款、筹集社会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加大路、电、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扶持建设力度;其次要在库区集中地段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为库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就读环境;其三是要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度,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其四是要加大能源开发利用,落实奖励政策,支持农民建沼气池,一则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二则可以优化人居环境。
解决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颈”制约,就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根据调查,库区土质适合楠竹、桔树、梨树、油茶林等多种果木种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村实际,有指导性地把那些“天收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是新造楠竹,并以稻田桔园、黄岸茶场为基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再以乡镇成立服务机构或中介公司为他们提供信息、开发产品精深加工和销路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让农民种得上、能生产、有销路、得实惠。其次是铁山库区山清水秀、出产丰富,有“千岛之湖”的美称的铁山水库西有大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有名扬天下的明代建筑“天下第一村”张谷英屋场、北有“___第一峰”相思山和传说神奇的相思园、东有我镇白石“千年皇帽松”、太子庙、巧然天成的相思八景,可整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线。既能发展我县旅游经济,也能为库区人民发展庭院经济带来机遇,农民可利用种养土特产品开发特色农家乐休闲,可让旅游者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享受回归自然的农家绿色生活,也让农民既能有效利用闲置劳力,更能在调整结构中增加收入。其三是鼓励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为他们外出就业搭建平台。劳务输出收入到目前为止还是农村收入中的一个主要部份,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这些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都只是卖苦力,普遍收入不高,而且难就业,一些人不敢出去闯。因此,劳务部门要为他们外出打工穿线搭桥,鼓励他们外出打工。
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科教扶助应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必须有无条件地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另一类则是针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要以难度不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现学现用,为他们外出务工和科学种养打好基础,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农民技术,教会农民发家致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方法问题,引导其变苦熬为苦干和巧干,最终摆脱贫困。只有库区人民摆脱了贫穷,才能营造稳定发展的环境,才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只有库区人民富裕了,才能走出乱砍滥伐的误区,真正为铁山水库资源保护服务。
贫困调查报告篇八
家庭成员众多,压力沉重难以担负学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政和一中从初中到高六个年段。其中大多数的贫困同学是靠学校、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采取发送补济金,设置奖学金,以及减免学费等手段来帮助同学减轻困难。其它的均由亲属或一帮一结对子等手段来解决。
在校被列为补助对象的同学大多是学习勤奋刻苦、名列前茅者。如荣同学家庭突然变故。父亲丧失劳动力,在读大学的哥哥又因病休学在家。全家人仅靠爷爷微薄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然而荣同学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依然咬紧牙关刻苦学习,一直保持年段前五名的成绩,但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只需30余元。再如张同学因母亲病重,家庭需巨额的医疗开支,由学校学生会组织献爱心活动,广大师生踊跃支持,为此该同学解决了部分费用。因此,张同学心怀感激。不仅勤奋学习更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在各大赛势上都取得优异成绩,为母校增光。
团县委的希望工程,妇联的春蕾计划以及许多方面成功人士的慷慨解囊都为贫困生解决了物资方面的巨大困难,并在精神方面给予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如县妇联就发动女干部采劝一帮一结对子。不仅给予女同学经济方面的支援。更让他们体会到亲人的关爱与温暖。
贫困调查报告篇九
今天早上接到通知,2月22日上午在会泽县城举行20xx年会泽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明天就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本来与儿子约好了中午爬一趟寥廓山,晚上到珠江源广场放孔明灯、吃汤圆。请假留下满足儿子的愿望,还是收拾行李奔赴会泽,怎么办?考虑到我的驻村扶贫点刚刚从大井镇马鞍村调整到迤车镇中寨村,只好再次与儿子失约,提前踏上去会泽的高速路。从曲靖到会泽有200多公里,明早出发来不及参会。
2月21日下午,市委办下派会泽县中寨村驻村蹲点帮扶的3名工作队员相约14点出发,驱车来到会泽城时还不到17点,嵩待路打通新的隧道后,大大缩减了路程节省了时间。
趁着时间还早,我们3名队员商量决定,直奔迤车镇中寨村帮扶点。路上堵车,晚上18点,我们才来到中寨村委会破旧的二层办公楼前,看到施工队正在打桩划线,准备在村委会侧面的山脚下建一栋200多平米的便民服务综合楼。10多米高的石挡墙边预留了一片小广场,广场上堆满沙子、石头等建筑材料。村党总支书记计加眺说,村“三委”班子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水电路修好,再考虑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现在中寨村党总支有11个党支部117名党员,每次开党员大会都要到别的地方借场地,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样如此。经过村民代表会商议决定,年底前建好便民服务综合楼,方便群众办事。今年改善村民活动场所,得到“8.03”地震迤车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支持,大大减轻了筹款压力。
迤车镇有“会泽的江南”美誉,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靠近昭通方向的中寨村,地处迤车镇北边,距迤车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邻马路乡,南邻中河村,西邻迤北村,北邻小河村。村委会辖11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现有1927户7007人,其中现有贫困户639户1888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7%。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洋芋等传统农作物。
面对脱贫基数大、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单一等严峻现实问题,村委会一班人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寻求脱贫新路子。在与村干部交谈中发现,村委会宣传员吴启成对“农产品电商”钟爱有加。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制农产品品种及规格,通过微信、淘宝网店等新的销售形式,实现核桃仁、南瓜子、大豆、松子、蚕豆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20xx年,与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年销售120余吨,收入480余万元。核桃仁、南瓜子和蚕豆等30余吨产品,远销迪拜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值27万美元。这为农产品销售拓宽了路子。
另外,中寨村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酿酒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自主研发“二次蒸馏”、“酒中加蜂蜜进行二次复烤”等酿酒工艺,着力打造“小锅杂粮酒”、“铜锅二次蒸馏酒”等品牌。目前,有大小酒厂43个,全年产酒2000吨,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这也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贫困调查报告篇十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
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zui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
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
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