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24篇)
对于一个项目或任务而言,总结是对完成情况和经验教训的一种归纳总结。如何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精心策划的市场调研报告,供大家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一
利用学生探究实现概念的自然引入:以概念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在引入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勇于发现,大胆探索的精神。
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可从教室内墙面与地面相交,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实际问题引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
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概念也逐渐增多。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抓住概念的内涵,从已知概念中导出新概念。如讲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比与分数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加以诱导。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利用原有概念顺利地得出新概念。
这种情形在直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更为多见。如从长方形概念中推导出正方形的概念,推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从长方形面积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等。这正是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三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由教师告诉学生怎样证明数学的性质,怎样理解和使用概念,怎样计算。讲解时常用演绎法,即教师先出示概念或一般法则,再举几个例子说明,然后学生进行练习。
美国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者一般认为,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给学生较多的较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在讲一些新的概念以及一些符号记法时宜于采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较差,容易把学生作为一个接受器,把数学知识注入给学生,而且系统讲授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学生的需要,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探究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题目,并引导学生探究出这些题目的计算法则或公式来。
例如,教倒数时,教师画三个长方形,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长和宽分别算出面积。
然后让学生算下面问题:
想一想:由此得到什么公式?为什么?
让学生到黑板演算之后,找出各题得到不寻常的结果的原因,再让全班学生找出各题有什么相同点。当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分子是另一个分数的分母时,它们的乘积等于1”以后,教师指出倒数概念,并让学生做求一个数的倒数的练习。
三发现法。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1.创造问题的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5.总结做出结论。采用纯发现法进行教学,自始至终都由儿童自己独立活动。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也有很大缺点,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近年来提倡采用引导发现法,即在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和帮助,最后还可以组织讨论。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千克放一袋,可以放几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画图说明是怎样想的。
然后教师巡视全班,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启发性问题,如:“假如类似这样的题,已知数都是整数,你怎样解决?”“你能想出一个算式来吗?”“你可以用什么样的图解?”等。
当大多数学生解出来以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把不同解法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哪种解法比较好,最后让学生用他们发现的比较好的解法做练习题。
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在美国也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要使学生掌握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因此更强调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教师要给以充分指导。另外有人提出发现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对所有数学课题和所有的儿童都适用。而且在发现新知识以后,教师还要适当地通过讲解法复述概念,指出它的属性,以及计算方法的一些细节(如进位加法要说明用竖式具体怎样加)等。
四问答法。
师:这个除法还可以怎样写?
数化简,该怎么办?选哪个数做分母?生:选3。
师:可以选3做分母,但是要使问题变得容易些,最好使分母是1。你们看:
师:为什么?
最后启发学生概括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
学会用同样方法计算分数乘以分数以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如,
五实验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学生运用某些具体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索,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生认识三角形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也可以每个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课前要准备好30分米长的线。
1.剪三条线段,使每两端彼此连接,做成一个三角形。
随便剪三条线段,不管多么长,都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
2.想法找出三角形每边的中点。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3.用另外的线段把中点连接起来,你看到哪些图形?
学生要把每次所得的结果和问题的答案写在实验报告纸上。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工作者认为,上面介绍的后四种教学方法,与讲解法不同,都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只是进行的方式和学生思考时的独立程度有所不同。采用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时间,提出适当的问题,提供适当的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给以帮助或指导。
研究工作者还强调,教学方法是随着数学课题,所教的学生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变化的,不能千篇一律。每节课进行教学时,也不一定单纯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有时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四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
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五
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因此,小学数学的授课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下面,由小编告诉大家相关的小学授课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
教学。
方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
经验。
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学习方法。
)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六
1、教学内容从幼儿兴趣出发。学习兴趣是保证幼儿快乐学数学的前提。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单调、枯燥。所以教师首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趣味性强、寓教于乐的数学内容,逐步将兴趣转化为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教学内容的深浅由幼儿生活经验决定。教学活动内容应针对幼儿实际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教师初设教学内容是,应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是否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3、教学目标遵循幼儿发展要求。熟知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和特点,同时也要了解小学一年级内容和教学形式,总体把握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知识点,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遵循幼儿发展要求,找准它与小学一年级数学联系、区别切入点,做到胸有成竹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帮助幼儿形象思维逐渐过度到抽象思维,进而形成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模拟童真生活,力求趣味化。
1、游戏情境式教学。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性强、富有生活趣味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孩子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情感容易投入,思维活跃。
数学儿童生活化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即:把数学活动精心安排在一个个的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情景中玩乐学习数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例如:幼小衔接学习内容,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幼儿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孩子们每拿到一道算式卡片,在欢快激烈活泼的游戏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并完整讲述一道符合逻辑的应用题。幼儿很快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加减方面的知识,增强了一些的生活技能,进而在自信中越来越喜欢上数学。
“击鼓传花”数学游戏活动亮点,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模拟真实生活”中,全无“小学化倾向”,克服了机械呆板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快乐掌握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常识。
2、生活情境式教学。采取现实生活题材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把真实的物质生活空间作为教学活动场境、孩子在曾相识的生活场景中在积极参与,积累有益的数学经验。
现实生活是直观、形象的,每个孩子都有体验,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孩子们在情境教学中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数学生活,激发数学思维,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情景逛超市认识人民币、神奇的时钟店里认识时钟、这种生活情境式教学,会有惊喜不断的实际效果。
3、亲自操作实践式。学习数学活动中,最可怕的就是孩子机械记忆,重复的练习,鹦鹉学舌,缺乏灵活运用于生活尝试,幼儿独立操作机会的缺失。在数学活动中,“操作实践”是幼儿探索知识、积累知识经验的必经之路,也是最直接的最、有效方法,这个过程孩子必须是自己亲自动手动脑。
三、学习材料取之于现实生活。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
的活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数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熟悉喜欢的,尽可能采用易收集的自然的、原生态操作材料,能引起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易操作的安全材料。在数学活动中,来源于生活材料,会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具体、有趣的快乐,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直接采用班级里幼儿最喜欢的。
漂亮“雪花飘”玩具,安全又经济适用,操作性、执行力都强,幼儿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四、教学结果渗透一日生活细节中。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最终回归幼儿的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
中,让幼儿切实感知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为生活服务,生活中蕴含着数学乐趣:电脑电话等高科技电子产品中的数学,让我们享受数字生活的快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排队秩序规则中的序数数学,让我们养成好规则行为的同时,分享有序的便利与高效;现实中的各种好看物件形状与功能用途奇妙有趣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七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且理论性知识多的课程,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认真听讲,更不要说是学习应用题。而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运用一些我们生活当中的事例,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应用题的题目是“小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学校中的图书进行修补,一共两个小组,第一组有28人,每人修补图书15本,第二组有22人,一共修补图书280本,求每人修多少本?”然后老师可以采用缩小数字的方式,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当时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在情境中寻找到数学的乐趣,很快的就会将题解答出来,让学生通过情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会一道题的解决方法,与之相似的题目也就学会了。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认为应用题是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一种习题,解题的过程就成了理解数量关系,搜寻记忆图式,运用对应图式作解答的一个机械操作过程。新课程标准则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相应地,新教材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这就对我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
因此,作为应用题其本质首先是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才是供学生练习的习题。基于这些认识,在进行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多多体现生活中的内容,而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要求老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题中内容用具体的现实情境代,二是变题中的研究对象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生动有效。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八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由教师告诉学生怎样证明数学的性质,怎样理解和使用概念,怎样计算。讲解时常用演绎法,即教师先出示概念或一般法则,再举几个例子说明,然后学生进行练习。
美国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者一般认为,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给学生较多的较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在讲一些新的概念以及一些符号记法时宜于采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较差,容易把学生作为一个接受器,把数学知识注入给学生,而且系统讲授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学生的需要,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探究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题目,并引导学生探究出这些题目的计算法则或公式来。
例如,教倒数时,教师画三个长方形,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长和宽分别算出面积。
然后让学生算下面问题:
想一想:由此得到什么公式?为什么?
让学生到黑板演算之后,找出各题得到不寻常的结果的原因,再让全班学生找出各题有什么相同点。当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分子是另一个分数的分母时,它们的.乘积等于1”以后,教师指出倒数概念,并让学生做求一个数的倒数的练习。
三发现法。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1.创造问题的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5.总结做出结论。采用纯发现法进行教学,自始至终都由儿童自己独立活动。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也有很大缺点,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近年来提倡采用引导发现法,即在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和帮助,最后还可以组织讨论。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千克放一袋,可以放几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画图说明是怎样想的。
然后教师巡视全班,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启发。
[1][2][3]。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九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这个学年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是,本人发现他很有上进心,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他一定会努力去完成。
每次测验,他基本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本人都不催他,多给一点时间他去完成。每天我都会抽时间辅导他把当天作业比较难的题目先做完,还发动同学共同去帮助他。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期初的二十多分提到了八十多分。所以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在知识形成中充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尤其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学习每一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提炼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观察“巨大的激光器发送了两束激光线”,然后由学生确定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角,感知角的“静止性”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观念。
再让学生用“两个纸条和一个图钉”等工具“造角”,不经意之间学生发现角可以旋转,并且随着两个纸条叉开的大小,角又可以随意地变化。这样“角”便定义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就是角的“运动性”定义,体现着运动和变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画角、造角”活动中经历了“角”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从中感悟的数学思想是充分与深刻的。
在教学预设中合理确定: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抓住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每个数学知识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可以渗透多例比较的方法,概念的形成可以渗透抽象概括的方法,概念的贯通可以渗透分类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揭示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渗透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等思想。也只有在教学预设中确定了要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才会去研究落实相应的教学策略,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把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融入到备课的每一环节,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在教学五年级“可能性”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而展开实验。我先让学生做10次实验,再让学生做30次实验,把两次的实验结果转化成统计图,再与科学家成千上万次实验结果相比:让学生感受到当实验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会越来越逼近总次数的1/2,渗透极限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
小学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
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一
老师可查阅数字图书馆,将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环节,导入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2.课堂巧设教学情境。
老师在课堂上巧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结果,在一起探索中步步前进,激发学习热情。
3.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多联系生活中的实践,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们感觉学了数学很有用,体会到学好数学的价值。
4.课堂语言生动、风趣和幽默。
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要生动、风趣和幽默,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其乐无穷。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二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入数学概念: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的教授过程中,不能死板地灌输概念,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老师应该在概念的学习之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猜想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识状况,从直观的、具体的现实出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把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对某一事物的推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数学有种直觉.
例如在对圆这个概念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定问题,引发学生想象,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不是方形的,能不能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梯形等.这样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们会在老师提问之后进行讨论,大家一阵窃窃私语之后,就会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就会不稳定,颠簸.经过一步步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积极猜想,就得出了圆的概念:圆上的任何一点到圆心距离相等.这样,通过实例的引入学生们很快地掌握了圆的概念,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概念的表述要准确:每一个概念的语言都具有严密性、准确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掌握概念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核心词语,让学生张口说出来,根据学生的表述老师进行纠正,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述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避免混淆.不仅利用文字、还可以利用图像、图表等.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三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1: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四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五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9: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六
0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孩子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其形象理解概念。
0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孩子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0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孩子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孩子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可以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0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七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众多家长和学生比较头疼和担心的学习科目之一。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考虑和实践探讨的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进行简单的阐述.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句俗话: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表示唯有使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在不断的交流、探索之中将新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进行“认识钟表”这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钟表,可以让他们对真实的钟表进行抚摸、观看,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发现长短针的不同,并且注意接近的2个数字间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分组合作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以及耐心辅导中进行,老师要带领他们进行认真的观察,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时候,需要让每一个组展开分组竞赛,能够发现最多的长方形的一组就赢得比赛。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究。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老师还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通过复习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不断的巩固,学会在生活中使用。
比如,在“做一做”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展开互相检查这种方式来巩固知识,还能够利用课堂评估等等方法展开对知识的巩固。
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孩子们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有效的运用,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变成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八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推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叫做分析法。
依据:总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
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总体,先把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开来,再分别对照要求,从而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种解题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图”进行图解思路。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和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已知,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有告诉,还得求出来。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玩具,必须知道:实际生产多少天,和实际生产多少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十九
教师要正确引导后进生认识和理解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及掌握文化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明确的进取目标。只要有了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有目标,才会调动主观能动性。要让后进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就必须把握教材中的积极因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自觉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愉快的事。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把握好难易程度,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循善诱的方法,让他们一点一滴地逐步提高,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群体,后进生由于经常考试不及格,在家中往往要面对家人的指责,缺乏关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教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产生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有无学习兴趣直接关系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滋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勇气和力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后进生的课堂发言,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既见师长又遇知音的兴奋心理,从而萌发出学习的动力来。其次,多用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方法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转化后进生打下基础。
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化、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学生转化的初级阶段,在新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情况下,除尽量让其避开引起旧习惯的诱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环境,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在锻炼的过程中养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造成后进生学习落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就是缺乏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教育必须从多方面抓起。首先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获取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在复习旧知识时,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提起,让后进生有可回答的问题;其次是在教学新知识时,根据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把速度放慢,在他们基本掌握新知识以后,引导他们总结方法并做相关的练习题。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后进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再次是在布置作业时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并积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很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最后是在引导后进生学习时,要善意激励,进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教育。
“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但是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因为后进生在课堂上往往“吃不了”,所以对他们加强课后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单纯依靠教师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小组帮扶的作用,每组选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小老师”,展开组内互帮互助,及时给予后进生全方位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难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改变原来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绝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因为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衡量后进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明天比。允许后进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与能力。对后进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又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实施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后进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平等的眼光看待后进生,用爱心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恒心,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巩固转化的成果。同时,教师要明白,给予爱心是转化的前提,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是转化工作的突破口,沟通感情以心交心是转化工作的“催化剂”,严格要求则是转化工作的核心,使后进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十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来自 www.KAOYAnMiJi.Com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毫升。
―2/9=427。
7/9=427。
=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14.8=142.08(万平方千米)。
知识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知识目标:。
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复习。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毫升(1000)。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十一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把问题归结到一类典型问题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化归法。化归是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展、深化认知的首要步骤。化归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化归法是一种常用的辩证思维方法。
需要把“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归为“各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把比例应用题化归为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十二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人们以数学语言为中介,借助于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述来学习概念、公式、原理和方法,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在改善和促进数学交流的.教学实践找能够,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首先,加强数学语言的认识和和理解;其次,提高使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再次,注意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的转化;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表示达是数学交流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环,良好的表达能力有助于他人理解自己彻底思想和方法,顺利地和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第一,增加叙述(说,写)数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第二,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由于对数学概念或定理的不完全的理解,学生可能在数学阐述或者书写中出现表达不清晰、不规范或者混乱等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指出问题的根源,使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更正错误;第三,认真听取他人的数学表达。通过和他人的讨论,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已知的语言和他人的数学表达进行比较或者作出评价,这就使得自身的数学表达得以提高完善。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数学交流大多是因为“疑问”而开始的,学生的质疑态度和能力,影响着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常规问题产生质疑、由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由于新问题的出现,学生受到挑战,学生兴趣的提高,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同时,问题是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纽带。所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能促进数学交流的有效进行。
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对问题的研究。问题可以课前准备好,也可以在教学情景中提出;而且教师要积累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设疑”“变换放式”“问题串”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
所谓“换位交流”,就是师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位置互换,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学生可以完全展现数学思维,教师趁机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扑救,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在做“教师”的过程中可以熟练数学语言的运用,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和他人数学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数学课课堂上,鼓励学生到讲台为大家讲解;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讲。”教师是“听众”和“顾问”,这样的数学交流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完善数学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做好“教师”工作,定期请学生“讲课”每一位学生,一个学期之内,必须上依次数学课,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项工作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组织讲课内容,合理表达思想,自然就提高了数学交流能力。
讨论是数学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成功的数学问题讨论对于学生的数学交流非常有帮助。数学问题讨论要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下进行,并且讨论要有的放矢,才会达到有效的数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与学生做好数学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之间能够合理讨论,开展小组交流,并将小组意见和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十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篇二十四
玩法:
1、幼儿排成5x6的方阵队形。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在的是第几行第几列。
3、开始游戏时,老师指出某一行或某一列的幼儿做动作,如请第三行的小朋友学小猫走路等等。
4、反复游戏,游戏熟练后,可请个别幼儿发出指令。
5、加大游戏难度,可以指出队列中的具体一位小朋友,指定其做动作,如请第二行第四个小朋友跳一跳。
名称:找树。
目标:会比较3棵大树的粗细。
玩法:
1、老师和幼儿到户外,指定3棵不同粗细的大树。
2、幼儿一起边拍手边说儿歌:眼睛看看看看,请到树下站站,快找快找快快找。老师说:请你跑到最粗的树下摸摸它。
3、变换指令,如:请跳到最细的树下锤锤它,请爬到不粗不细的树下指指它等。
4、游戏熟悉后,可以请一位幼儿发出指令引导。
名称:跳的高。
目标:体验厚薄不同,练习跳跃能力。
材料:地垫若干。
玩法:
1、老师将不同数量的地垫撂在一起,分别变成最厚的、最薄的、不厚也不薄的。
2、幼儿轮流跳过每一撂地垫,并说一说跳不同厚薄的地垫时的感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