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1篇)
思考是思索问题、回顾经验的重要环节。如何使总结更富有启发性,引发他人对你的工作或学习的关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一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舍,强于百万之师”。
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翻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口才的效应无与伦比。
历史上,毛遂自荐,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陈辞,止楚攻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础,“舌战群儒”更是力挽狂澜的宏论雄辩,无不是靠着卓越的口才取胜。
当代社会,口才的效应同样突出,口才的应用无处不在。少年时代,孩子与家长沟通,在学校里谈笑自如,收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好的口才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引人注目;长大后求职、面试、升迁、创业无不需要好口才的相助。
在西方,有为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口才”。
因此,想要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使企业和单位有不断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就要设法使自己成功的口才家。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好口才是成功的有力保障。营销、交往、谈判、管理、恋爱等,在人生的每个重要关口、每个人生时期、每个事业环节都时时刻刻需要有良好的口才作为成功的保障。一个人不重视口才培养就是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一个企业不重视员工的营销训练就是不重视七生存和发展;一个社会不重视口才艺术就是不重视前进和创新;一个国家不重视语言艺术就是不重视形象和发言权;一个世界不重视语言艺术就是不重视文化和传承。
事实上,任何人不管在什么时间,身处什么地方,也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口才应用的。透过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理念,以完成自己所欲达到的目的,口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也就是说,只有擅长口才者,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在西方,有为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口才”。
因此,想要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使企业和单位有不断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就要设法使自己成功的口才家。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二
1、有爱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散步、运动、远足、下棋等,可选择其中某项或几项作为调节大脑的方法。
2、勤用脑:要注意智力训练,勤于动脑,以延缓大脑老化。有研究显示,常做用脑且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高。老年人要经常给大脑以知识刺激和训练,如阅读书报、学习电脑、学习外语、进行各种计算等。而且要主动学习和记忆,才能不断保持自己头脑的灵敏性。
3、常动手:通过活动手指,给脑细胞以刺激,对健脑十分有益。手指运动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写字、绘画、编织、弹琴、玩儿健身球、玩儿玩具等。
4、多运动:体力和脑力劳动并重,在多用脑的同时,还要多运动,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儿。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
5、调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按时进食,特别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在膳食方面宜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两戒”,即定时、定量、定质,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低盐和戒烟、戒酒。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香菇、大豆、鸡蛋、牛奶、动物肾脏、各种豆制品,以及叶酸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西红柿、菜花、西瓜、菌类、牛肉等。
6、多交友:要多交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因为年轻人头脑比较敏锐,思想较为开阔。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可改善气氛,启迪智慧。当然,老年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对保持大脑的活力也颇有好处。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三
演讲和口才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兴起了一股“口才热”、“演讲热。”越来越多的地区、部门、单位在招聘人才、选拔人才时,早已不满足于看档案与笔试,而是一定要再加面试、口试、答辩,甚至还要举行竞选演讲大会。
越来越多的以发现与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节目主持人大赛、青春风采赛、广告之星比赛、时装模特比赛、公关小姐比赛等等,不但要看漂亮、看身材,也要看口才。在最后一轮决赛中专门有一个展示演讲与口才的比赛项目。这时候,参赛选手必须使劲全身解术、一展口才,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至于经贸谈判,谈得高明,成百上千万元争取过来;谈得外行,巨额财富白白送人;谈得过于精明,一毛不拔,寸步不让,忘了互利互惠的原则,谈判破裂,双方皆一无所获。谈判谈判,无论多少计谋,都要通过“口才”去谈。
举吴仪国务委员到美国的谈判。1991年在数次中美外交谈判中,她的魅力让美国人既头痛又不得不敬佩。由衷地称赞吴仪———“既是国家利益坚定的维护者,又是坚韧的谈判者。”
在一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会上,双方刚一落座,美国人想给吴仪来个下马威,开场白便显现出来者不善:“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
面对对方的无理,吴仪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讥:“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针锋相对的回答令对方愣了一下,同时对手马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女人不简单。了解吴仪的人都说,吴仪“很会修理”傲慢的美国人。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四
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纪念日,伟大国际领袖马克思,这位伟人逝世于1883年,他逝世的这一天被定为马克思逝世纪念日。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什么?今天,本站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马克思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世界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他毕生的力量。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1820xx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五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2017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是国家根据现在的中国的人口状况和现实切实需要提出来的,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肯定和坚持,同时也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必要的调整,从我们的身边即可感觉到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影响,也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广泛的影响。
为什么要实施单独二胎,实现单独二胎的条件:
首先是我国随着实施计划生育累计减少出生4亿人口,我国出生的人口减少,人口增长率一直维持在低的增长率。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低龄人口的比重在我国人口结构比中越来越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发现我们的朋友同学大都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学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再减少。如果继续严格控制出生人口,会导致低龄人口继续减少导致以后的劳动人减少给国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次就是我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入老年的人口在继续扩大,2017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全人口总数的8.87%,我国已步入老年人社会。现在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的周围,父辈伯父等渐渐老去。人老了失去了劳动力,身体骨子变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赡养。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需要在以后适当扩大低龄人口的出身比重,老了以后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创造更好的养老条件,减轻国家的负担,使经济依旧活力无比。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足够承担更多人口所带来的压力,适当地增加出生的人口也不会给国家经济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在计划生育实施下,大部分人只生育了一个子女,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了贡献。当然他们也是计划生育做出了一定的牺牲,例如很多失独家庭的出现,仅有的儿女因为身体健康或一些不测而离开了人世,留下父母在人间。有的单独子女,一对夫妇就要养四个老人等。现在有条件,也就如邓小平改革之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为了增加低龄人口给国家减少未来的未知压力,允许单独一方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小孩,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出生人口的增加,但又不会引起整个社会人口呈爆发式的增长。 对于放开单独二胎,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从我的身边分析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影响。
实施单独二胎,对于曾经在计划生育下,只有生育一个小孩的家庭的人来说很是激动和喜悦。就如我的邻居,只生了一个小孩,现在他的小孩也结婚生小孩了。他们很希望能够多生一个孙子或孙女,但又不允许或面临超生高额的罚款。但现在放开的单独二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像他们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生第二胎。我的邻居很是高兴,等待着政策正式落地去办理第二胎的准生证,他们始终觉得他们有能力抚养两个小孩,多一个小孩给家庭带来多的希望和更多的心灵安稳。 的确也是,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妇就要赡养四个老人,很大的压力,多一个子女多一份分担,对社会也是一种稳定和贡献。
的父母都希望能找个独生子女的作为自己子女的对象。因为自古而来多子多女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谁都想开枝散叶,多子多福。现在有单独二胎这样的政策颁布,他们就努力抓住这个机会了。
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多种原因夹杂在一起,很多独生子女并不想会多生一个小孩。在一项腾讯网做的调查中,现在尽管政策允许独生子女可以生第二胎了,依旧不想生二胎的原因中,近八成网友选择“经济不允许,生孩子成本太大”,而这几乎没有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如果政策允许,经济问题成了阻碍所有人群生二胎的最大原因。不过,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选择此项的比例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选择经济障碍的比例最小,只有六成左右,三成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选择了“工作太忙,多一个孩子没精力照顾”;高中以下学历的网友则超过八成认为经济为第一障碍。的确在像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养一个小孩的成本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绝对要超出100万,很多家庭难以再花费那么多钱去多养一个小孩,在时间和经济的条件下他们决定好好养好一个小孩就足够了。虽说经济原因是影响单独二胎出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我们周围,想在我们贵州我们家乡那边,现实中很多人都有生二胎,现在放开了单独二胎,给她们生第二胎更减少了罚款的压力。因为他们的观念不同,生多一个也是这样抚养长大,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越是富裕的地区国度出生率越低,像日本出生率负增长,而贫穷的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
《单独二胎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了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进步,所以国家对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尤为重视。为了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就需要加强大学教育管理,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对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长远发展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快速发展。
大学教育管理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根本目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的,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及有序组织,使学生在掌握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大学教育管理是一种以“学”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模式,涉及到教学学习理念、教学学习方法、教学学习环境、教学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内容,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教育管理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出来,推动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满足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教育管理的目标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中是不一样的。首先,大学教育管理要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大学教育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能够以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共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名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1]。其次,大学教学管理要保证高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高,帮助学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大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仅仅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并且大学生处于社会环境中,还会面对各方的压力,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只有做好大学教育管理,使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都有所提高,才能扩大大学生的竞争优势,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最后,大学教育管理需要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使大学生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要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明确发展目标,对自身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尤为重视,近些年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导致大学生难以立足于社会,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大学生在毕业后立足于社会时,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工作能力不足和自我认识不足两方面,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工作能力不足。
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根本保障,对大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具有重要作用[2]。但是从当前的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成果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虽然在平常考试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只做到了对所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只会“纸上谈兵”,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不会将其加以灵活运用;并且缺乏创新能力,只会沿用所学前人的方法,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往往表现为工作能力不足,很难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淘汰。造成大学生工作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为大学教育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很多大学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没有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心放在了知识教育方面,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提高自身的考试成绩,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参与其他活动,自身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思想观念陷入误区,认为大学学习任务较轻,所以便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严格约束自己,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出现逃课、旷课现象,使得学习成绩下滑严重。部分学生与他人沟通能力不强,在进入大学新环境之后难以快速适应,没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不强,很难快速适应社会。
(二)自我认识不足。
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大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很难做到准确的自我认识,在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虽然自身工作能力不强,但是却对工作岗位有着很高的要求,当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时,便会对社会充满不满,而没有进行自我反省,从自身角度寻找就业失败的原因。同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每个大学生在就业时都想找一个高薪工作,因为自身受过高等的教育,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就业时信心满满,不愿从事普通类型的工作,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步入社会,没有工作经历,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一些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可能更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应聘时落选,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使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3]。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比较迷茫,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不明确,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没有对自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无法快速适应社会新环境。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落后,是造成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学生很难得到个性发展,其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的自身能力很难得到全面开发和提高,在就业时不具备竞争优势,出现立足社会难问题。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大学生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就需要提高自我认识,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理清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人生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而大学教育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学教育管理,能够向学生准确传达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看待每一件事物,了解并遵守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够向学生准确传达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4]。
(二)使大学生智商和情商得到提高。
大学可谓是小社会,大学教育管理不仅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智商方面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社会交际的情商方面进行培养。由于大学生最终的归宿必定是社会,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在社会交际及应变能力等情商素质的培养。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际对于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教学实际出发,满足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对口连接,增强学生对于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灵活性及适应力,给予学生间交际的空间,并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三)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大学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自身实践能力进行检验,找出自身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锻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意和猜想呈现出来,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大学教育管理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训练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使大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在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时候,做到扬长避短,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四)确立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大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良性选择,包括自己的梦想及理想。梦想是主观的强烈愿望,不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制约,遵循自己的内心,完全由自身决定而希望做的事情。理想则是理性的综合考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后,根据自身发展条件选择该做的。先做该做的,待时机成熟,自身具备一定能力后再做自己想做的。大学教育就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用客观的视角、眼界看待整个世界,大学教育管理赋予大学生认知能力并理性的进行选择,从而选择良性的选择。而这一素质培养对于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在遇到难以抉择是知道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舍弃,进而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大学教育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就需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5]。高等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为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是否能够立足于社会,是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反映出来的,所以在对大学教育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的时候,需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高等院校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确定更加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
(三)提高就业指导及培训力度。
就业指导和培训使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大多数大学老师对市场不够了解,在学生就业时所提供的帮助有限,很难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所以大学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聘请专业机构人士,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使大学生了解标准的招聘流程,掌握面试技巧,注意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更加顺利地完成就业。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大学生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提升大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学会如何为人处世。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社会主义发展观念准确传达给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并以此为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树立远大志向,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为了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就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社会立足难原因,对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优化。通过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培训力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法,改善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1]闫云云.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探讨[j].中文信息,2016(7):169.
[2]郭嫔.大学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探讨[j].才智,2016(16):187.
[3]柳虎.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3):158~159.
[4]周世奇.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j].文摘版:教育,2015(2):80.
[5]杨净雯.良好的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j].商,2013(10):224.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七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而中国老龄化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区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二、城乡倒置。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八
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的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中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居家养老环境。
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主动提高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中国的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以及相应的其他的一些公民,在制度上已经是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概覆盖的人数也达到大概3亿,中国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由于中国人人均寿命的提高,中国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11月的数据,中国的老龄化率已经达到了13.6%,褚福灵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延长退休年龄就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应可选择的是弹性退休或者柔性退休,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选择确认退休年龄的权利。“单位有用的意愿,个人也有继续工作的这种愿望,那么我们说他们达成共识或者达成一个什么协议,继续工作,继续缴纳养老金,继续交纳社会保险费,到这个年龄之后,再按规定领取养老金”。看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九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
国有企业减员构成了复杂的企业和社会问题,对企业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些地区和企业中相当严重.要正视、重视和尽量减少负面影响,采用科学的政策措施和操作方法解决企业的`减员,以维护企业的改革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周宏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50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12)分类号:f276.1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一
1、相对稳定性:老年人阅历深广,经验丰富,考虑问题全面,遇事“三思而行”,所以许多老年人遇到不愉快的事,只是“面有愠色”,不致于“暴跳如雷”,也就是内含多于外显。
2、具有多变性:有部分老年人由于大脑的衰老,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波动多变,喜怒无常,幼稚可笑,甚至发展成老年性痴呆或老年性忧郁症。
3、具有多疑性:离休退休之后,有人没有思想准备,生活缺乏规律,过分的悠闲和无所事事,逐渐对周围的小事过分的关心,极其容易受到不良情绪刺激,感觉身体不舒服,精神负担很重,情绪低落,因而病情日益加重。
4、伴有孤独感:孩子长大了,离开身边了,退休了,离开同事了,生活范围一下子缩小了,难免会寂寞孤独。
5、失去生命恐慌感:身体各种功能的衰退,一旦患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快要完了”,因而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而卧床不起,还要别人照顾,感到活着失去了意义。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二
传统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主要是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内进行,并且其大小与顾客的主观努力有关。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它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能够使负面口碑信息以更快捷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制造舆论压力从而给企业造成影响。因此,网络负面口碑行为较传统负面口碑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种不满意的消费者采取的具有相当负面影响力的事后行为。
2.2网络负面口碑,较之传统负面口碑,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
传统的负面口碑仅限于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中传播,而对于社交范围之外的人群,即使消费者迫切地想把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不足告诉潜在的购买者,也显得无能为力。而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可以超越人缘、地域的限制,众多的消费者聚集到互联网这一平台之上,传播网络负面口碑。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消费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加深其对某一网络负面口碑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2.3网络负面口碑的虚拟性特点,使其可信度弱于传统负面口碑。
zhangandhu()的实证研究表明网上的'评论呈“u”型分布,消费者往往在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才会去网上发表评论。口碑的“u”型分布会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极端情绪不满的消费者的负面口碑往往过低地评价某项产品或服务,不能客观地反映该产品或服务的真实质量,潜在购买者受此极端负面口碑影响,可能会延迟购买、放弃购买或转换品牌,进而影响企业声誉和未来的产品或服务销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三
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使然。
几千年来,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而与这种经济状态相适应的是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用一个专业的术语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信息的对称性和行为的高度可预测性”。而如今,中国处于经济上的大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状态之中,人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传统的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道德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赖系统的法律法规来重新构建社会信任,而这样的体系目前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2.转型期的道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经济成份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方式的多元化。在道德建设领域,现代中国也正处于道德体系变革的十字路口,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得传统道德在总体上处于守势,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也处于被重新审视和批判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旧的道德体系动摇甚至瓦解,人们道德生活中民族的、文化的、心理的机制还没有找到,出现道德的“断层”,而比较完备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给中国的道德、伦理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这种冲击力显得更加强劲。面对这样的冲击,一方面,由于西方科技、经济的领先地位,人们在心理上易于倾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一般人又很难从整个文化精神体系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审视,往往很容易去接受某些具体的,或片面的观念。重点表现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切以欲望和消费为中心,关注个人欲望的满足、自我中心化等等。这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极易消解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使人放弃对社会共同生活伦理责任,直接导致对自身传统价值心理的怀疑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导致道德教育的无力感。
二、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其与社会信任危机爆发的关系。
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其表现形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源于人或社会组织的道德及职业素养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这场信任危机,要靠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如雨果所说,教育必须对制造社会的黑暗负责。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面临着这场社会危机的时刻,不应该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正视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剖析和反思。
1.当前我国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我们知道,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支撑这两大目标的学校教育课程,也普遍开设了知识技能课程和德育教育课程。但如果深入了解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课程安排,你会发现,基础知识课程和德育教育课程虽然一直并行存在着,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校的知识技能课程在教师和家长眼里作为“主科”被无限量放大,而德育教育课程作为“副科”,长期以来作为学科教育的一个“陪衬”而存在着。在很多小学,其德育课程代课教师由教“主科”的教师担任,且德育课程长期被所谓“主科”课程占用的情况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在德育课程的考核时,教师也是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甚至爆出某中小学在所谓的“副科”考试时老师把标准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抄填写的行为。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德育的主渠道”,现行的思想政治课从开始就已经没有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学阶段后期,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这种“高考利益”驱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被当作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学生只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死记硬背,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全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普遍偏低。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德育教育从小学至大学阶段一直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而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学校的这一环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2.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阶段的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对于人的道德发展而言,存在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习得自己的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行为实现自己道德意识的最初萌芽,这一阶段主要处于少儿时期;第二阶段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同情、共享的反应从而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处于青少年时期,也即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人通过前期的学习,实现主动地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长期的持续下去,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成人化”时期。从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家庭教育阶段,少年儿童的德育一般只能依赖家庭成员固有的道德素质的影响去实现。而第二阶段,即是人在不断的社会化且思想观点处于重要构建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是其接受外部教育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对其人格和德性培养的关键时期。经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道德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以后,才能使其在进入社会,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行事能力的“社会人”之后,也能具备相应的道德素养,在社会活动中选择正向的道德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文明、优良道德素质公民的重要职责,对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家庭,都会有高尚的哪怕是正向的道德情操,都会将下一代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哪怕是遵守道德底限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忽视学校教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能指望最终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的公民能自己忽然“生长出”良好的道德情操来呢?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如果学校培养不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那主流社会普遍存在信任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发达国家对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
对学校德育重视在很多国家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美国作为现代教育比较发达的一个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强调德育教育的国家。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rrnestl.boyer)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的品德教育学院还专门组织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经过长期、大范围的实验,从而建立其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其大部分的公立学校开设。在亚洲,从1987年起就成立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为后援的“亚洲国家道德教育研究会”,为参与国的道德教育服务。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是一直在学校强调和实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其中小学、初中道德教育课是每学年35课时,特别活动时间每学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全部课时的1/3。此外,日本等国教育界也同样关心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的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四、我国如何加强学校的道德素质教育。
通过反思及梳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及其实施脉络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做出一些调整。
1.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
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是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出的.适应性安排。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德育课程,不能满足现阶段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结合青少年特点,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德育课程顺序安排从小学至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在课时的安排上,建议教育部门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充分的德育教育课时量,确保德育课时不被其它课程占用。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改变当前过于泛化、过度政治化的德育教学内容设置,转向以道德教育为基础适度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德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适度的德育基础上进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特点,要区分清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国家公务人员和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接受性强,符合青少年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2.加强大学阶段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阶段除了进一步探索更深一层次的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层面上去认识。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当然也不排除继续接受教育的人员),大学阶段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如何将人本的道德理念与社会职业道德相连结,让青年学生将道德理念深深融入社会职业道德,遵循市场运作规范、遵守行业法律法规、恪守个人道德理念,能够坚守基本的道德底限,杜绝违法乱纪、坑蒙拐骗、为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他人或公众利益为代价的职业道德行为。
3.改进德育教学方法。
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除了对德育课程设置和安排进行改革外,还应重点加强对德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符合德育的时代特点和规律;在教学组织上,要逐渐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完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而配以相应的德育实践课时量;学校可和社会组织相配合,成立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去理解德育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德育的感性认识,从而在内心潜移默化地积累正向道德的因子。高年级及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要注意选择与青少年关系密切、有时代特点的教材,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各种不同现象、观点的讨论上来,要让道德的种子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心灵。我们不难相信,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的良好美德和树立的信念将会对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爆发的信任危机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警示:中国教育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心作用,从而使教育真正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教育基础。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四
1、知道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安排半个课时,主要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及对“社会事业信息化”这个问题的共同探讨,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这一节的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可供学生讨论的地方也比较多,虽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的有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提供的两个“问题思考”,即“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实现这个目标涉及到哪些技术和设备,对人员有些什么要求?”和“信息技术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共同解答,帮助同学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出来,只要认真预习,就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教材中设计的一个讨论交流活动“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围与内容”,看起来简单,实质需要同学关注身边的社会事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这个活动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从而对信息技术如何推进社会发展有个直观的感受,产生深刻的认识。
本节的内容大多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理解上的问题,关键是组织好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解答,以及讨论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五
在当今社会中,英语已成为国际性的语言,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小学生学习英语为其未来的语言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口语基础和交流技巧。然而,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大背景下,省教育厅要求各校要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严格按课表上课,一周仅有的3节英语课就显得偏少;而且,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大部分不会英语,没有能力在课后对孩子进行辅导,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却很少,笔者通过五年的英语教学,积累了一些自认为能提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经验:
一、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离不开学习兴趣。
1、信心教育。
每学期的开始,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尤其是上个学期成绩差的学生,要鼓励他(她)们一切从头开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
2、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教学中应时常讲讲学英语的重要性,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英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学英语的好处。教师还应帮助每个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定的目标不能太高,让他们能“够得着”。
3、改变课堂教学。
教师要认真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课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尽可能用上学生喜爱的音乐或游戏,营造快乐氛围,让课堂充满爱,让学生活用英语。
4、关心学困生。
对学习有困难或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训斥、讥笑和讽刺,这样会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倍加呵护,关心、鼓励他们。
5、学期中途尽量不要换老师。
学生对一个老师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一个学期中途换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还要花一段时间来适应另一位老师,真是为难学生了。笔者上学时就深有感触。而且学生向师性很强,我发现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程,反之也成立。
二、借助英语磁带,预习新知、复习旧知。
记得一位来我校支教的市区英语老师曾经说过:他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录音机,每天晚上都有听读的作业,而且要家长签字,所以学生的口语就比农村的孩子好了很多。我也曾效仿过,但后来我才知道这项作业等于没布置。在这里我还是要呼吁家长们能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舍得投资,让孩子养成跟读英语磁带的好习惯,这对预习新知、复习旧知能起到无人替代的作用。我觉得这最适合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了。
三、借助音标,自学新单词。
尽管现在已不提倡小学生学习音标,但我个人觉得音标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帮助很大。去年,我专门做了个实验,我对所带的四年级两个班,一个班开学就进行音标教学,而另一个班常规教学。尽管在第一学期的期末检测中没分出上下,但到了第二学期这种差距就很明显了:进行音标教学的这个班学生单词记得快,还有不少学生能借助英语小词典查出生词音标,然后自己能正确地读出生词;而没有进行音标教学的那个班学生只能是老师教几个单词。我觉得对农村小学生进行音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克服父母亲不会英语、无人辅导的弊端。
四、坚持看英语电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
现在电视机农村各家都有,而且少儿频道有不少少儿英语节目,如泰迪学英语,我觉得学生如果能够坚持观看、模仿,那么口语能力肯定会有所长进,而且还可以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五、课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学习也不是都在课外,在课上,教师也可以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一个自己学习的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激发他们自己来创作,鼓励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提出问题,如:这首歌曲,我还可以换成什么样的歌词?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六、教给学生记忆的窍门,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记单词、如何背诵课文,让学生不觉得学英语是苦差事。如单词可以借助音标或分解来记,课文可以借助插图、想象、联系生活来背。
七、利用好早读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般每班一星期有两个早读课,早读课我倡导学生自由读背,如自由读课文、背课文、自由拼读单词。简单的单词可以少花点时间,难读难记的单词可以多花点时间,不会的问老师或问同学,不能平均用力,齐读一遍或两遍,那样的话,一个早读课下来,有些学生不会默的单词仍然不会默,不会背的课文仍然不会背,效果会很差。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积累的一点自己的见解,我想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帮助,希望农村的小学生都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六
整个五寨县内部并没有多少煤矿,但由于处于三省交界处,这就给予五寨县独特的交通中建优势。在五寨县内建立了煤炭运输东段,成为了连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转运经济。整体而言,“有本事的人养车,没本事的人种田”成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口号与表现。在此,将村庄乃至整个乡镇的村庄分层主要是按照经济收入来进行分层。
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村庄内部20%左右的人,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以上,主要是加油站,饭店主,汽修店主以及运输司机等人,这些人本身有着较为良好的经济基础。“有本事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开始取得了较为难考的a1驾照,然后购置大车开始了煤炭的长期运输;然后相应的与煤运经济相关的服务行业兴盛起来,或邻近国道、省道首先开始开饭店,加油站或者汽修店等与拉煤车相关的行业;最后兴盛起来的各项治超检查,卫生检查等带动了相应的驾校,交警,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兴盛,成为了各个村庄首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第二个层次是技术工+种田,大约占10%左右,年收入5万以上。这里的技术工主要是指持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比如一些有驾照的司机,匠人和生意人。这些人虽然有着较高的收入,但是并不放弃家里的田地,不过田地主要是用来简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用来日常消费。养家挣钱的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工种。他们的工种是凭借做技术含量的工种,包括一些木工,雕刻,或者拉运砖块等工作。比如下文中的案例1的周大爷,他一家人组成村中的家庭建筑队,承担了木工,砖工,瓦工,抹灰工等多种工种,一般5-6口人即可干活。
第三个层次是规模养殖或者规模种植,大约占20%左右,年收入在3-5万元之间。规模养殖主要是养殖鸡或者羊,养鸡要达到1000只以上,而规模养牛则至少要达到50只;这里具体的养殖要以自己种田的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来源,这样的考虑也是为了兼顾种植和减少成本的投入。规模种植则需要达到100亩以上的田地,主要规模种植玉米等,按照之前的收入来看,除却租金的支出,也可以达到3万左右的收入。
第四个层次是打零工+种田,大约占30%左右,年收入在2-3万之间。由于当地基本上没有工厂,进城务工的机会比较少,基本上从事相关餐饮等服务行业,工资收入并不高,也就是元/月左右,其余的都是都是农闲时候做建筑小工,植树造林等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补贴家用。比如,新寨村由于是乡政府所在地,也能提供门卫、厨师等工作,算下来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相当于种植40亩地的收入。当然,这些人主要是家里的老人或者妇女,不是家里的青壮年男性。
第五个层次是纯粹打零工或者纯粹种田,大约占20%左右,年收入在1万左右。这些人是村中的中下层人群,家里缺少了相应的劳动力,田地也不多的人群,很难获得相应的收入来源。他们对于工作更多是一种无法适从,种田也是较为粗放型。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或者也患有大病,或者残疾等,他们只能简单从事部分工作,而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他们主要是以光棍,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为主,在村庄中的社会参与度并不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煤运经济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并抑制了村庄内部分化的其他可能性。以上层人群为例,煤运经济促使了村庄内部第一批人从事煤炭相关的行业,并且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这个行业,这就导致村庄向外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村庄内部的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之下,煤运经济成为了村庄人群从事农业以外的重要行业。再加上,当地的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并不多,无法吸纳足够的劳动力人群。
社会影响。
来自 Www.kaoYaNMIJI.CoM
煤运经济成为了村庄中上层进城的重要手段,但是中上层依赖煤运经济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性。这主要是因为煤运经济的门槛较高,(1)考取a1驾照整个县城也才1000多人,(2)购置大车需要40多万的资金,(3)对于司机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比如,当地很多人会因为开车需要提神而吸毒,因为对于司机的素质要求较高,当地开车的人群主要是20到45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4)煤运经济受到全国市场的影响较大,同时拉煤的时间有限。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成为了煤运经济具有较高风险性的原因。
首先,煤运经济的高风险性影响到农村土地经营与土地流转样态。由于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即使已经成功进城的中上层都会选择继续保有自己农村的土地,只是将自己的田地让给自己的亲友耕种,而不会完全放弃田地。这是中上层“离土离乡不离田”的一个重要表现。
其次,煤运经济的高风险性也会促使中上层更加依赖建构性关系,而非是血缘关系。这个集中表现在买车合伙人上,因为养车的费用极高,当地一般是选择2个人合伙一起养车,这种合伙主要是朋友之间的合伙居多。按照以为养车人的原话“朋友之间养车比较方便,如果有矛盾可以不做朋友,而亲人之间则(如果有矛盾)则不可能不做亲人”。就与朋友一起合伙养车,比如,某村的合伙人是一个经由本地姑姑介绍而入村的“外村人”,十几年下来依然很难融入本村,而周纯香一家与之因为丈夫之间一起养大车,而且双方的脾气,性格比较投合,因而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养车人之间也有一些熟悉的圈子,面对利益往来比较集中,则需要面对的是建构性的关系为主。
最后,煤运经济导致这些青壮年男性主要时间在外开车,长期处于村庄参与不足的状态,类似于某种“失语”情形;而他们的妻子则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乡镇有着较好的接纳能力,在乡村中是积极参与的姿态,比如会借助广场舞等方式建立起较强的人际关系网,并且借此会参与到村庄的政治生活中去。
本文以中上层为例,大致分析了煤运经济虽然促使了这些人成功进城,但也对他们和整个村庄产生了较大地影响,表现在土地流转样态,社会关系的型塑和村庄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方面。当然,整个社会分层受到煤运经济的重要影响并不仅限于这些方面,比如第四个层次的人群进城主要从事的是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仍然需要父母在农村种地的务农收入来补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有些畸形的,对于整体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公众号:文心斓印。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七
当今的教育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新新人类”――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时代造就了一代新人,青少年学生受社会的影响已超乎我们的想象,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世纪之交,我们的国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人的变化,特别是价值趋向的变化,这些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影响。“5+2〈5”有人这样看待学校和社会教育,也有人更加悲观这样诠释:“5+2≤0”当然,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业人员认真分析和探讨。
1.人们的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协调学校德育工作,克服社会功利倾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
2.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
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过去是“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是学好中考、高考科目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英语特长班准备将来“考研”,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不够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思想表现。从目前我国深化改革的情况看,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人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人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知名度,创“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把德育置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实际上是看谁成绩好,“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相脱节。
当代青少年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典型的早熟,学校德育教育还有一些不能与学生心理变化相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在交往不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升学压力大,厌学,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社会环境不适应,行为不良,心理障碍等。德育工作在健康心理的教育、心理治疗与心理保护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解决的办法,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德育工作者还需努力探索。
4.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不统一。
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无知与幼稚,从而使学生在家校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家庭教育中误区很多。许多家长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与条件,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期望高、压力大。有的家长方法简单粗暴,有的过分关爱,都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能与学校教育统一起来。
5.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校内教育用半天,不如校外一支烟”。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必须面对。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黄色光盘、电脑网络中的黄色站点和网页等成了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也使青少年迷恋;卡拉ok包房、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堕落的温床。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小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学校滋事、打架、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在综合治理,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还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德育工作是灵魂”。面对那么多影响和不和谐,德育需要开拓新思路,构筑新机制,创设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中只以知识为依据,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不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契机。然而应试教育的习惯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德育工作走出困惑的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行的根本保证。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清醒的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2.遵循德育规律,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德育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行事,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从基础抓起,从落实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抓起,把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小平同志在这里指的就是基础道德。这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基础道德的形成对于抵御由市场化带来的道德负面影响,建立青少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德育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思考、轻积累;重过程、轻结果;重独立、轻融合。我们必须针对现实认真研究,真正把握德育规律,不摆花架子,对德育工作实抓、抓实。
3.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很多做父母的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提高上,但是不少家长不懂这一点,而把精力与重点放在智力因素培养上,简单粗暴、过分溺爱、宽容放纵等等,以致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粗暴等心理障碍,而缺乏坚强意志,良好习惯,和谐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在校内能勉强接受教育,回到家中就我行我素,形成心理上的双重人格。学校有必要利用家长学校开办家教指导班,有组织的指导家长们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形成良好的家教思想,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组建家长委员会,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其形成合力。
4.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
由于成长的竞争,青春期的烦恼,升学就业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加上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很需要心理帮助。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但是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空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心育渗透,在班集体建设中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指导学生登录青少年心理咨询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尽快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和教育的空白。
5.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为民服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来说,德育活动还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近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从而使这些活动更具实效性。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6.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配合。
社区管理和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将来的社会教育中定会成为主渠道之一。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应走与社区文化建设密切配合的路子。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形成和力,这样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和汗水,不断探索和实践,依据新一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四有人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八
至今,刑法历经十次修正,呈现出法益保护前置化、犯罪圈扩大化等趋势。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加易导致刑法的保护范围涵盖不足,进而通过不断修正的方式来完善刑法,保护人们的安全感免受风险社会的侵蚀。但频繁修正刑法本身是否会带来社会风险的增加,以及通过修正刑法以应对风险社会是否应有所限制,值得深思。
(一)风险社会之“风险”解析。
风险在现代意义上是指对未来结果可能性的一种认知或判断。风险不同于危险:首先,风险是中性评价,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危险是一种负面评价,其带来的后果是消极的;其次,风险可以是主动造成也可以是被动形成的,而危险是被动形成的;最后,风险的发生没有前车之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生,无法预测,而危险的因果关系和盖然性较易确定。刑法的首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控制社会中存在的“风险”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但此处刑法控制的“风险”,其实质意义是危险。“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中性的,带来的不必然是消极的后果,但刑法调整社会、控制的风险一定是消极的。所以犯罪行为带来的“风险”,其实质是“危险”。
(二)刑法修正之“风险”解析。
刑法通过修正不断完善,是一种立法实践活动,其本身也是造成风险社会的因素之一。由于法益保护的前置化,结果犯转为抽象危险犯的趋势明显。如将诸多恐怖活动的预备行为增设为独立的罪名(预备行为正犯化);将校车、客运车超载、超速的行为入罪。由于犯罪圈的扩大化,一些原先让人们感到不安全的行为也纷纷被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例如,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恶意欠薪行为规定为犯罪。笔者认为,上述行为之所以被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其根源是这些行为侵害了人们的安全感。社会公众普遍倾向于针对这些侵害到人们安全感的行为设置一道最强有力的制度防线――刑法防线,以制度来控制危险。这种做法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即在风险社会中实现风险“制度化”的错觉,但其实不然。首先,刑法中控制的“风险”实为危险,是风险社会中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其次,在制度防线建立的同时,也人为地制造了新的风险――“制度化”风险,即制度运转不力或制度失灵的风险。以刑法修正来说,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目的'是预防因醉酒驾驶引起的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罪增设以来,人们对吃过酒心巧克力后驾车,或者吃过豆腐乳、醉虾后驾车都会有所担忧,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在酒精呼气检测中呈阳性结果。增设此罪名后确实大大减少了酒驾行为,但同时产生的担忧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通过行政处罚、道德教化等方式达到抑制酒驾,效果可能更佳。
(三)刑法修正应遵循的原则。
1.法益保护前置应控制在故意犯罪范围。在风险社会中,法益保护的前置使刑法提前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加强社会保护的效果,但应以故意犯罪为限,对于过失犯罪,即使行为人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但因其缺乏主观方面的意志因素,刑法不宜过度提前介入。如果抛开意志因素定性行为,将会给社会安定带来另一种风险,即法律不确定的风险。2.犯罪圈的扩大应遵循谦抑性原则。整体而言,刑法的修正过程是个不断扩大犯罪圈的过程,这是立法对风险社会的积极应对模式,因为随着风险的增加,其治理依据自然要相应增加,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然而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具有谦抑性,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应在穷尽其他法律仍无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阻止或惩罚的情况下,才由刑法进行规制。所以,在修正刑法过程中,面对风险社会的新型风险,能够通过修正其他部门法来达到治理效果的就绝不修改刑法,以保障刑法的稳定性和谦抑性。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十九
通过发展型社会管理应对体制性风险。
警惕管制型社会管理潜藏的体制性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主体部分无疑仍然沿袭着高度集权的政府一元化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管制型社会管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强调国家意志统领社会意志;二是在目标追求上强调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秩序;三是在主体结构上存在政府权威和社会依赖的互补;四是在操作方式上由政府承担全能责任。管制型社会管理的核心显然是国家权力本位,在国家看来,社会秩序既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唯一目的,也是自身履行现代化建设使命的基本保障,因此任何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国家权威的挑战,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人们在利益的诱导下迅速流向城市,并且快速生成了一个多样化、主体性的社会,这无疑造成了管制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内在矛盾。从国家方面看,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已成顺利施政的潜在风险,所以一旦社会矛盾发生,便必须介入,必须加强政府控制能力以维持稳定。而从社会方面看,政府的控制倾向恰恰构成了伸张权益的风险,所以一旦有所诉求,便必须强力提出,必须有一些过激言行以引起政府关注。正因为政府和社会各自从自身角度去定义风险并采取措施,我们才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面对社会的“个体化”、“原子化”、“疏离化”趋向,尽管中央多次强调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方针,相关公共政策的改进却明显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维稳”过程中缺乏社会协同,要么轻率动用强制手段造成矛盾激化,要么花钱买稳定造成群众预期被误导。公众因此很容易产生“老实人吃亏”、“做刁民有利”的感受,进而导致“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在这个意义上,通过管制型社会管理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性社会本身,已经构成了新一轮社会风险的体制根源。
事实上,现阶段的诸多社会冲突都可从国家控制与市场放开的共同作用中找到风险源头。在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对不同地区和行业人群放权的先后、让利的大小各不相同;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地方福利等制度设置继续发挥着不平等赋权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更加深入地卷进了土地制度衍生的利益纠缠,地方政府在强制拆迁、强制征地中往往成为与民争利的一方。这些制度安排在市场竞争之外为不同人群赋予了不同的机会、资源、福利和权利,在城市社区形成了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外来居民的福利落差和身份隔离,2亿农民工因此处于漂泊的边缘化状态.4000多万城郊失地农民和大量的.“上访专业户”因此积累下来。体制性的社会排斥和阶层分化不仅阻碍着城市生活中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而且促使弱势人群和底层居民形成对自身地位的制度归因,从而为被剥夺感的蔓延和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埋下风险。
客观地说,正是在国家的有效控制下,经济领域卓有成效的渐进式改革才能得以有序进行,但是必须认识到管制型社会管理的效用已经随着市场化、社会化进程而迅速递减。从社会风险的角度看,当前应该特别警惕管制型社会管理可能造成以下三类风险:一是因为过分强调社会秩序而成为维护既得利益的借口,从而阻碍改革的继续深化:二是在控制社会矛盾中积累社会矛盾,从而激发更多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三是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从而误导公众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加速社会价值体系的瓦解。同时应当看到,由于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和管制社会所需投入的巨大成本,由于容易激发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对立,管制型社会管理自身也已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确立发展型社会管理的价值理念及模式取向。
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如今已有很多人运用治理理论设计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企望建构一种可容纳多样化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进而实现社会管理从国家权力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转向。其无疑看到了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所面临的基本矛盾,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难题并不在于设计完美的治理框架,而在于治理如何才能达成。事实上,关于治理的诸多设想常常忽视了这个来自于西方的模式也有着西方的前提――例如公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对法制权威的遵从。就此而言,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中国建构治理模式的理性基础在哪里。
历史地看,管制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国力积贫积弱、社会动荡失序的近代中国,追求发展首先需要重建秩序,重建秩序则首先需要建设国家。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秩序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动员、培育和组织,但国家的进步也需要公民社会的参与、牵引和支持。因此一个习惯于管制型社会管理的国家和一个虽有主体性发育但尚缺乏理性共识的“原子化”社会,如何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现阶段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发展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发展型社会管理遵循一种有活力的秩序观,寻求国家与社会在协同管理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观念看来,社会秩序不是国家单方面的需求,而是国家稳定发展与公民自我发展的共同需要,社会管理的目标固然要以社会秩序为根本,但必须同时维护公民权益以保障社会活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建设性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为社会力量和群众的参与提供足够空间,保持政府与社会的良好合作:另一方面不断反思现有社会管理的体制、方式、手段对各类社会人群所产生的价值导向作用,着力重建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和法制原则,维护社会公德和恭序良俗。
建构发展型社会管理模式要求政府遵重民主、人本理念,严格区分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以利益协调、公平公正为主导处理社会稳定问题.由此为社会化主体的参与和协同打开通道。在这种格局中,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协同、自治、自律与互律中培养公民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意识,积累公民社会的新传统。通过这种格局,避免不当社会管理的负功能和可能风险,利用正常利益冲突的正功能疏导情绪、暴露问题、化解风险,使社会管理真正回到制度创新的社会轨道上来。这就是说,发展型社会管理模式主张政府通过维护公民权益、促进机会公平、改善民生质量维护国家权威。这要求政府的社会管理更多地通过公共服务来体现,增强政府处理社会利益问题的超越性,善于利用法制和协商手段应对利益冲突,强化政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
建构发展型社会管理,可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宏观层面的法制和政策建设,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社会政策制定与管理立法的统筹协调,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同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目标,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破除过度的维稳压力。二是中观层面的社会力量整合,依托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三是微观层面的机制搞活,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二十
风险社会,是指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经济社会片面发展的结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应对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作者:梁志明作者单位:成都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刊名:天府新论cssci英文刊名:tianfunewidea年,卷(期):“”(z1)分类号:c913关键词:风险社会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篇二十一
南都讯 记者 梁艳燕 实习生 李蓉 通讯员 陈桂芳昨天,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公布了《实践雷锋精神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的调查,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访者认为奉献社会是当今最需要的雷锋精神,但实践雷锋精神有了创新的方式,如微博转发、网络投票等也被认为“很雷锋”。
本次调查对象是600位18—45岁的学生及市民,其中300位是在校学生,300位为在职人士,男女各半。调查显示,社会上近六成的被访者认知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并且九成被访者认为当今仍谈雷锋精神不是过时的。“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社会”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也最值得学习。
调查发现,六成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帮助别人”是最常用的实践雷锋精神方式,其次就是做志愿者(义工)方式;同样网络形式也是实践雷锋精神的常用方式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也通过投票方式、微博转发、发表心情、事件评论、文章转载、事件报道、q q群互发等方式,成为实践雷锋精神的一种方式。接近八成的被访者认为通过网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雷锋精神,引起社会共鸣,慢慢地养成一种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对社会形成守望相助的风气有正面帮助。
“当代好人”频现折射雷锋精神在中国薪火相传
雷锋精神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向,这是其得以传承的思想基础。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正是因为雷锋所做的事“人皆可为,人皆需要”。 新华网济南2月28日电(记者刘宝森、钱荣)雷锋生前称战友刘成德是他“永远学习的榜样”,但50年来刘成德逢人必说:“雷锋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是我行动的指南。”
柳毓富说:“每做一件好事,我就会感觉自己年轻了一岁,心里特别满足。”
“儒家文化提倡‘与人为善’、和谐友爱。”王忠武说,“雷锋精神最初的传播有着深厚时代背景,但不论时代怎么变化,国家和社会都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和帮助别人。”
王忠武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需要关怀,渴望奉献。“时代在变,人们不可能回到雷锋的年代,也不可能完全效仿雷锋,但只要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变,雷锋精神就会永存。”他说,倡导雷锋精神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
“上了大学,虽然学雷锋已很少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学校里的很多活动都是在学雷锋,比如做义工、做志愿者、参与公益社团活动等。”在山东一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小孔说,“我认为不一定非要把雷锋当作唯一的偶像去效仿,只要是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按照中宣部最新安排,学雷锋活动将落实到城乡基层以及覆盖到各类群体。
每一次询问刘成德是什么让他坚持向雷锋学习的,都将他对雷锋的记忆拉回至50年前。在1962年2月召开的“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上,雷锋亲笔给早年因舍身跳海救人的刘成德留言“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至今这个记录本仍然被老人珍藏着。
“雷锋给我的留言,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如今70多岁的刘成德说,“只要我还能动,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像雷锋那样做一天好事。帮助邻居,关注学生,助人为乐。我愿意干这些‘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