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教案范文(23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制定的一种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文件,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案是教师的思考结果,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依据。我想我们需要编写一份教案了吧。教案应该有一定的教学结构,包括引入、整体学习、拓展等环节。如果你正在编写教案,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教学。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一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二
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
作者介绍:
1、教师范读。
2、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初步体会,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情感。
5、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请你再次动情朗读读这首词。
这几位同学动情的朗读,一下拉近了我们和李清照的距离,仿佛悲伤感怀,愁怨深重的词人就在我们面前。
2、通过现代散文的描述,我们更了解了这首词。如果让你提炼一个关键字,你会提炼哪个字?这个字就是——愁。请细读该词,哪些词句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
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摩愁等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5、我们仔细品读这首词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相信你们在朗读上会处理得比刚才更好,请各位同学深深沉浸在一代才女的文字中,用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朗读。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1、用了比喻手法的名句:
愁是,诗云:
愁是,诗云:
1、我的比喻句:
五:剖析愁怀。
李清照一生写了大量的愁词,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她就如一眼愁泉,愁思愁语愁绪汩汩向外冒。难道她天生就是愁种吗?我这里有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三首。
屏显: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一生读。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3、师总结:”
是啊,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多舛的命运,世人的冷眼嘲讽。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满腹愁怨。
不由让我们想起江河的诗歌中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我不希望你们成为李清照似的得旷世才女,而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每个人能远离痛苦哀愁,快乐幸福一生。
推荐篇目:《一剪梅》,《声声慢》……。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意思是;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这词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加在心爱的丈夫已病故,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整首词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境界极高,通过暮春景物描写,勾画出词人内心的无限悲苦。“载不动,许多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的愁绪。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的上阙先写景,由“风住尘香花已尽”引入,我们要通过想像来理解“风住尘香”,“风住”的时间回流是风狂或风刮,到底是什么风?肯定不会是“伫倚危楼风细细”,也不会是“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的风。词人已非常疲“倦”,我们可以想像词人已“人比黄花瘦”,不堪入目。一个女人到其境地,悲无莫过已死。“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旧物,回忆少女的种种欢喜,想念夫妻的美好生活,能不悲伤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日子已不复存在。除着没心情“梳头”外,种种事事都无法做好,只能“事事休”,真是祸不单行。向谁诉说呢?可要说出,却“泪先流”,说不出无限的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看到词人如些悲伤,亲近的人也深感忧虑,总想让她高兴。一“闻说双溪春尚好”,马上告诉词人。曾经“风住尘香花已尽”失望,现在双溪的春景不知可好,可词人心中的悲愁挥之不去,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与李后主《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是无形之物,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词人把它写活了,可以用“舴艋”来载,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让读者读了不为之担心。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武陵春》亦有境界,有真景物,情融于景,情景交融。词中主要表现愁苦,这愁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绝唱。词人的愁苦是时代的反映。金宋的战争使全姓流离失所,宋王朝的无能都能从作品中一一品味出来。一千多年过去,我们通过词人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被词人的巨大笔力所震憾,这就是词人的伟大之处!
诗词赏析。(5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找出来。(2分)。
答: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3分)。
答: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2分)。
(2)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3分,意近即可)。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三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四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略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xxx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五
学习散文诗的特征,品味文中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体会童年的美好,认识生活的绚丽多彩。
体会文章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
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无邪的童年,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它那么美好,却又那么短暂。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童年,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风尘,在罗大佑的歌声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时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触课文之前,先来认识作者唐弢。(出示有关作者的材料)
(2)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寻找童年
(3)读过此文,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来寻找童年吧!
跳读课文2—4部分,四人小组结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滨(充满阳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满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静,欢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起来感悟童年吧!
(女生齐读第二部分,男生齐读第三部分,全班合读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绚丽多彩,如梦如幻的童年,源于作者飘逸的文字,别致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让我们再次品味童年。
(精读2—4部分,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7)组内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恋童年
(9)面对如此美妙的童年,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自由发言)
(10)由于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远走,一种时光不再的悔恨与懊恼弥漫在作者心头。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达我们心中的眷恋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丽秀美的文字记录了他童年的华彩乐章,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拿起手中五彩的笔,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内交流。
8.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六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1.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王驾,唐代诗人。
3.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七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八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型及课时:阅读探究型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
(二)回忆巩固作者。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老师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板书设计 】。
狼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夫: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九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朗读法。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首歌,春天在哪里,你们会唱吗,请听歌曲。
我们去朱自清这位诗人,散文名作家的《春》中去寻找春吧?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展现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用最贴近的心去感知作者的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
找出分幅描绘春天的语段。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那你能接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名说说春在哪里吗?请用春在。
因为的句式描述。
(二)、研读与赏析。
1、潜心精读:
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请用春在因为的句式描述。
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你还能说说春雷吗,还能说说春鸟吗?
2、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了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这篇就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展示写法:情景交融:情由景而生,景为情所注,使用这种手法的文章,常常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三)、体验与反思。
1、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2、能运用二十四节气中的常识来诠释春的美妙吗?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引导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1、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2、练习:一、三。
3、语文作业本。
4、背诵。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的气息,在让学生用歌曲来唱的时候,学生还不是很大胆地唱出来,可以用一些春的诗句来弥补这些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
有劲的光芒
异样的光
闪亮的眸子
(1)指学生读
(2)交流自己没有弄懂的词语,明白其意思后,用这个词语说句话
(3)请学生再读读三个词组,联系课文想想,它们都写到了――?
生:都是写眼睛的……
(4)齐读词、词组
(1)一生口头填写
(2)课件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
学生读书
生:第一段写了这位老师的模样,第二段也有写并且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联系
师:这是一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师:再读读,看看这两段同时写到了什么?
生:眼睛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生:闪烁出很有劲光芒的眼睛
师:“有劲”我们一般来形容什么?
生:力气大
师:那你认为眼睛里闪烁出有劲的光芒,这还是什么样的?
生:炯炯有神的眼睛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
师:这个决心是――看电灯这是一股劲,一种追求
生:“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便揣上干粮往100多里外的县城走去他足足走到那天深夜才抵达县里”
生:……“天还没亮”……
生:从“ 100多里外的县城走去”这个数字中……
生:“足足”……
师:他足足做了什么?(足足从早晨走到深夜,足足走了100多里)
学生再谈感受的时候,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带入朗读中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这股心劲是什么?
生:坚持
生:执着
……
学生读书
汇报:
生:……(引导:平时的寒假中,他都做什么?)
5、师:可是,这位小学教师为什么要选择冬日看海呢?
生:冬日看海是可以省很多钱也省很多事的!
师:他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呢?
生:……
师:他在怎样的看海?
学生汇报,请生做动作
生:……
师:他觉得大海美极了,他觉得生活美极了来,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
他两眼闪着异样的光,对我自豪地宣布: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
7、师:同学们他不光用眼睛看,他还会用耳朵(教师做动作)――听
他听到了什么?
出处 WWw.KaoYanmIjI.cOM
生:……
师:他看大海,他听大海,他还会深深地吸一口气――
生:……
师:他还会俯下身子,――
生:……
师:他还会怎样感受大海?
生:……
师:他在用他的整个身心来看海、感受海、享受海啊他发现,冬日的大海――
9、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多角度、全方位、投入地看大海、感受大海呢?
生:为了学生的愿望
师:他想让学生认识一个什么样的大海?
生:……完整的……
师:对学生负责,对工作尊重
生:学生
师:说说你的理由
这两年常有学生问他:“老师,大海究竟什么样啊?” ……于是他决心亲自来看看大海
师: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可平庸,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信念、执着,点亮生活的色彩
作业:
1、看海归来后,那位小学教师会怎样向他的学生们描述他看到的大海?请你写一写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读、示范读)使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亲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期待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畅谈感受,导入文本。(自主畅谈。多媒体出示课题。)。
3、扫清障碍。
(1)扫除文中的生字、生词(自由阅读文本,自主查资料交流。)。
(2)解读作者和金色花。(自主查资料、合作交流。)。
二、倾情诵读,感知美。
1、心有灵犀。(学生自由谈感受。)。
2、探究朗读。(师生交流,结合文本谈朗读技巧。)。
3、音频范读。(听视频范读文本。)。
4、表演评读。(生自主读,自主评价。)。
三、研读品味,发现美。
1、推荐句子,说理由,畅谈美。(自由推荐,探究品评。)。
2、师补充问题,挖掘美。(师生、生生合作挖掘。)。
四、再现画面,创造美。
1、师示范描述画面,创造美。
2、生描述画面,创造美。
五、比较阅读,升华美。
与泰戈尔《金色花》的姐妹篇《告别》比较阅读,升华美!
六、拓展延伸,追求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请您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二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一、导入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三
1.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什么是好好儿活着,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史铁生。他身体残缺,却拥有着最健全的思想。他的一生,体验到生的苦,却为我们写出生的乐,照亮了众人的内心和前行的路。现在让我们学习一篇他的作品之一——《秋天的怀念》。大家想一想: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呢?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二)清楚大意,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儿。明确:瘫痪后,“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的母爱,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染和影响下,决心要好好地活儿。
2.朗读课文,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同桌互助解决。
(三)深入研读,走近作者。
1.指名读,并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看花”,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没去成;第二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同意了,母亲却再也没回来;第三次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话的意义。
2.在第一次看花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的爱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母亲的爱很执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的爱很坚定——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3.在第二次看花中,你觉得母亲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很着急,急切地希望陪儿子去看一次菊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在第三次看花中,“我”和妹妹理解的母亲的意思是什么?请小组讨论。
明确: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了母亲希望我们乐观,好好儿地活下去的心意。
5.请带着感情朗读本篇课文。
(四)巩固拓展,对比阅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非常有名,请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关于母爱,世界上很多大文豪都有所描写或议论。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母爱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母亲都让我们感动。诚如《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怀念那个秋天母亲想让“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你与自己的母亲有哪些故事呢?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写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下节课跟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四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七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设想:课文是作者多自己童年往事的追忆,有无穷的孩童生活趣味,针对这一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从故事内容、主题到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生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达到情感升华。
1、 课件展示童年情景
2、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4、 作者简介(课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 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1、配套练习
2、小作文 《童年往事》
六、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侧面烘托。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二十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同能力目标)
点拨法 小组合作探究
一课时
板题:童年絮味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1、散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
(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
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
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
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
(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二十二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y(,“十则”,十条。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明确:
1.愠y)n罔w3ng殆d4i谓w8i哉z1i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白话文…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1.y@yu8y)nw3ngzh@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教导教诲。
逝sh@流过过去。
好h4o爱好。
夫f&吧,语气助词。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逝昼寝是为夫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老师总结,导入课题: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发现问题。
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
2.指名说。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