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寺导游词大全(19篇)
总结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写总结时,需要注重思考总结的目的和内容,使其有针对性和实质性。每个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风格和需要的写作素材。
云谷寺导游词篇一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20xx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景区概况】。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0xx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着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民党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字。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无梁殿】。
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
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
【一号公墓、松风阁】。
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灵谷塔】。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字。外墙壁有蒋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a.【其他(东线)】。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
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中国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中国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b.【其他(西线)】。
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
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
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
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
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xx多亩,这里是六朝。
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xx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xx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xx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
对联。
:“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清军在孝陵卫设江南大营,钟山下成了一片战场。在长期的战争中,灵谷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战后,除留下一座残破的无梁殿外,其余殿宇全部焚毁。同治六年(1867年),因连续数月干旱少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灵谷寺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后来终于降了雨,灾情有所缓解。事后,曾国藩在无梁殿东侧建造了一座龙神庙,这座龙神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比较小的灵谷寺。
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决定就灵谷寺旧址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特地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担任公墓的建筑师,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个极钝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纪念馆、一座纪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正门,改建无梁殿作为公墓的祭堂。所有这些公墓的建筑现在都保存完好,鲜明地体现出民国历史文化风格。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经过这座石桥,此桥名迎驾桥。据传清朝时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灵谷寺,寺里的和尚都在这座桥边迎接皇帝圣驾,因而得名迎驾桥。在我们前方是一泓月牙池,叫做万工池。灵谷寺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块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便派了万名军工挖成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为一座小丘。这样,有山有水,形成人为的山水风景,万工池之名由此而来。
万工池北侧是灵谷景区的大门,叫做红山门。它的原址是金刚殿,在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额“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走过这条青石铺的甬道,在甬道尽头,42级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间,全部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的。牌坊前左右两侧有一对石虎,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所赠送的。
各位游客,前方一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它是明代灵谷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供奉无量寿佛,叫无量殿,因全部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木一钉,故又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其它是: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山西太原永祚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
现在我们进入殿内,正中三个法圈内嵌入三块高大的青岛黑石碑,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边为“国歌”,右边为“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无梁殿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殿顶为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殿内是砖砌的券洞穹窿,五间三进,每间一券,侧面三进各为一纵列式大筒券,中间一券最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两券较小,宽4.88米,高7米。东、西山墙内壁上端的砖垛向里叠砌,层层挑出,达1米之多,欲坠而不落,令人拍案称奇。
祭堂四周嵌有110块青石碑,镌刻北伐阵亡将士姓名共33224人。阵亡将士公墓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后,有不少阵亡将士陆续葬入,入葬的阵亡将士包括北伐、抗战和内战三类,主要是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官兵.因名额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纳,经筹委会研究决定,采用“代表葬”的办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呈报名册,计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
无梁殿内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腊像馆,展出了孙中山为首的57位民国名人,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是一片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原是明朝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期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闸北,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奋起抵抗。不久,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也奉命赴上海参战,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淞沪抗战结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代表葬入了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纪念。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八”之意。
在草坪中间有一株桂花树,其孤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上,生机盎然,在古城金陵所植桂树中极为罕见,故曰:金陵桂花王。这里留影是最佳位置。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民国建筑叫松风阁。这里是明代灵谷寺律堂的旧址,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建造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茂菲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书馆名。当时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如1936年10月,曾在此举办全国童子军作品展览。
抗日战争期间,革命纪念馆遭到很大破坏,馆内陈设损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松风阁,由建国初期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题书“松风阁”制匾,悬于阁前檐下。目前,松风阁是游客购物休息的场所,楼上布置中山陵园抗战史迹展览。
穿过松风阁,可以看到有一只石鼎,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赠送的,鼎壁四周刻有“垂勋铭鼎”四字。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塔,是公墓中轴线上的终点,它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灵谷塔,建于1931年至1933年。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穿过茂密的桂花专类园,到达了一处比较幽雅宁静的景点--桂林石屋。它位于灵谷寺与中山陵之间的一个高阜上,这里古代就多桂树,称为桂岭。1931年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四周种植桂花,故称桂林石屋。石屋的主人是1932年至1943年连续多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林森。
屋前有170级石阶,在石阶东侧地面有一裸露的巨石,上刻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桂林石屋”四个大字。内容为: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州市政府建/桂林石屋/张人杰题。字体为行书,内描浅蓝色。
拾级而上,可以发现桂林石屋共有两层,一层是正屋,一层是地下室。正屋中隔为阳台、起居室、餐室、卧室、浴室、客舍、阳光室等七间。地下室为厨房及仆室。四周墙壁全部用青龙山条石、石板砌成。屋后筑有虎皮石砌明沟,以防山洪下泻。
林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生活比较简朴,终身未娶。他在南京城内如意里5号有一幢官邸,但他经常居住在陵园,自称“钟山陵户”,经常在晨光中,穿一袭长袍马褂,漫步山间。虽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平易近人,有时遇到平民百姓,随便攀谈,不拘小节。
抗战期间,桂林石屋毁于战火,仅剩残垣断壁。桂林石屋遗留的石螭首、望柱、碑额,原来自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有人曾提出是不是明孝陵的,细细推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明孝陵是朱元璋皇帝的陵墓,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修建自己的别墅,是不大会用陵墓之物的;其二,据尺寸比较,现明孝陵的望柱要比桂林石屋的小些,做法也不太一致。有关专家分析,不排除它们原是明故宫之物的可能。
目前,桂林石屋是陵园内唯一一处遭日寇战火摧毁尚未修复的纪念性建筑,游人至此,感悟历史沧桑,同时阵阵桂花香气扑面而来,无不流连往返。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到达的景点是宝公塔和三绝碑。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最初建在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原在松风阁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对这一古迹的处理颇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决定加以维修。但到1934年6月,革命纪念馆、纪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再次研究时认为,宝公塔作为一个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纪念馆与纪念塔之间,毕竟不相宜,决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宝公塔,拆卸下的石条即用来铺设了一条直达纪念塔的走道。宝公塔拆除后,1935年5月把宝志迁葬于纪念馆西侧今天的塔址,1981年进行了重修。
宝志又称志公,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436年),他生于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去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如李白就称他是“锦蒙鸟爪,独行绝侣”。
宝志7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因此,后来南宋的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叫做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由于屡经劫难,现碑文已难以辨认。
经过茂密的桂花丛林,我们现在来到了志公殿。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明初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古人利用杠杆原理,以飞来剪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到了灵谷寺。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清代同治年间所修的龙神庙。庙前大照壁上书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庙门门楣上“灵谷寺”三字为于右任所书。寺内依次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与传统寺庙布局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东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供奉有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是我国佛教界的至宝。
此外,在灵谷寺东侧还有八功德水、“灵谷深松”碑、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胜迹和名人墓葬,构成了钟山景色最佳处之一。
谭延闿,字组庵,湖南茶陵人,1880年出生于杭州一个大官僚家庭。其父谭钟麟当时是浙江巡抚,谭延闿本人也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出身,还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20xx年)担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为人圆滑,善于审时度势。辛亥革命后,他曾三次督湘,还鼓吹“联省自治”,但终因北洋军阀所不容,而屡遭挫折。后来,他转而依附反对北洋军阀的孙中山。1920xx年2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8月改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一生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了,但他却偏偏寿命不长,1930年9月22日,因突患脑溢血去世,时年51岁。
谭延闿有“药中甘草”的称誉,接人待物非常谦恭圆滑,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特点是深谙中庸之道,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各方政治力量都认可他。他对美食非常讲究,曾自制食谱,精美奢华。他还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山陵碑亭上的题刻就是他所书写的。
谭延闿去世当天,国民政府即令财政部拨发治丧费1万元,派宋子文等负责治丧,随后,国民政府又明令为他举行国葬,设立“谭故院长国葬典礼办事处”,负责安葬的具体事宜。谭延闿墓自1931年9月动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谭墓的设计,一反通常陵墓中轴对称的常规,借原有山水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因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山陵园众多享受国葬礼遇的名人墓葬中,他的墓葬是最有特色的。
谭延闿墓的起点是八功德水龙池和“灵谷深松”碑。八功德水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古书记载,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种功效,所以称为八功德水。建谭墓时,为了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终年不竭。
八功德水龙池正北路边是一座“灵谷深松”碑。这座碑原是谭延闿的墓碑,碑上原来刻的字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碑的右上角刻一行小字“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左下角署“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敬献”。碑帽上有一枚红色的石印“荣典之玺”,印的上方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印下是“国葬之碑”四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当时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大书“灵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碑后有一座南湖石制的牌坊,其后是墓道。
墓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墓道长约350米,把我们引导到广场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高5米的汉白玉石碑,原来刻有谭延闿生平,现已无字。左侧是一座三间汉白玉石牌坊。牌坊柱上原有一副楹联:“风翙(hui)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右侧坡上原是国葬命令碑,现在,这些石碑及石柱上都己没有字迹了。
因为谭延闿是国葬,所以他的墓用材都很考究,如广场上的牌坊、大石碑等,用的是北京圆明园的遗物。
越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第二段墓道。这段墓道全部是水泥路面,蜿蜒而上,长200多米。墓道左侧有一座宫殿式的祭堂。祭堂平面为长方形,全部用钢筋水泥及花岗石构筑,梁、柱、藻井均饰以彩绘,顶为歇山式,覆盖绿色琉璃瓦。祭堂内正中原有一座汉白玉石屏,屏前有谭延闿遗像一幅,还有一张汉白玉供桌,祭堂内陈设有各方所赠玉器、瓷器、铜器等纪念品。祭堂的门窗原来是木格雕花镂空的,制作十分考究,现已改为钢窗。祭堂外当时还有铜香炉及铜鹿、铜鹤各一尊。抗日战争爆发后,谭墓祭堂内外的这些豪华陈设都不翼而飞了。现在内部陈列有介绍灵谷景区的历史图片。
在祭堂的西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屋框架,这是当年湖南省政府动工建筑的待祭堂,为当年要人们祭扫时的休息场所。当时,浙江省政府捐款在谭延闿墓广场东侧建造一座墓园。谭延闿祖籍湖南,而且曾三度督湘,湖南省政府也不能不有所表示。1937年5月,湖南省政府捐款建造这座待祭堂,不料开工才一个多月,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这座待祭堂只造起框架,工程就被迫中止。八年后抗战胜利,但湖南省政府早已将这一工程置诸脑后,直到今天,这座待祭堂也只留下一个框架。
祭堂东侧,有一座用汉白玉石砌筑的牡丹花台,也是北京圆明园的遗物。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谭延闿墓的墓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不得不赞叹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正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圆明园的遗物。穿过草坪,为水泥平台。在平台的阶陛上镌刻有九福花纹。平台正中即是墓包,墓高3.5米,直径9.5米。原墓包在十年动乱中被造反派用炸药炸开,夷为平地。现在的墓是1981年国家拨款重建的,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汉白玉祭台,原是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相传是法国进贡的。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方亭,供谒陵者休息。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参观的景点就是谭延闿墓的墓园,是由当时的浙江省政府捐建的。沿着曲折跌落的小溪,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临瀑阁”。此阁迎溪的一面临水建台,当年在小溪上建有铁闸,雨季山洪下泻,形成人工瀑布,故称“临瀑阁”。阁正面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取长江水莫重泉,交集百端,虔钦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数里,相依终古,仍系弥纶六合心。”此联含意乃是对谭延闿人品的颂扬。谭为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向来有“药中甘草”之称。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谭应变周旋,左右逢源,从不得罪人,被誉为“宰相肚里好撑船”。故此联赞他“仍系弥纶六合心”,即有包容天地万物之肚量。因这副对联用辞隐晦,“造反派”不解其意,误以为是描写风景的,故谭墓所有的楹联俱毁,而此联独得幸存。整座墓园内筑有亭、台、坊、阁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溶于绿树浓荫之中,更兼小桥流水,点缀其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颇有江南园林“咫尺山林”的情趣。
由灵谷寺向东行不远,还有一座肃穆幽静的陵墓。这里埋葬着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烈士。
邓演达(1895—1931年),字择生,广东省惠阳县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1931年11月,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时年仅36岁。他的同学和好友、京沪卫戍司令长官陈铭枢在邓演达殉难附近的小营岗修坟立碑,由陈铭枢题碑文:“故友邓择生先生之墓。”
1953年春,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季方提议,在紫金山南麓选择墓址,迁葬邓演达。最后决定以灵谷寺东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二公墓作为邓演达墓的墓址。1957年11月29日是邓演达烈士殉难二十六周年纪念日,中国农工民主党及江苏省各界人士为烈士举行了安葬公祭典礼。
邓演达墓墓园宏伟宽敞,幽静肃穆。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的尽头,是一个水泥平台,邓演达的墓包就建在这个大平台的中央。
墓包为半球形,高4.5米,直径9.2米,水泥浇筑。墓前竖有一块花岗石墓碑,高4.8米,宽1.2米,正面镌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七个镏金大字,上署“公元一七年十一月”,下署“何香凝敬题”。墓碑的背面,刻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记述了邓演达烈士的生平事迹。整座墓园异常庄严肃穆,环境十分幽静。
灵谷寺最初为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兴建的“开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
宋开宝年间,易名为开善道场。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仏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当时灵谷寺规模很大,占地500余亩。还有灵谷塔和三绝碑等胜境;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击,但次年很快地就复兴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20xx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虽接待过康熙帝与乾隆帝在这里逗留。但是,建筑大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虽然同治年间寺院在曾国藩等人得以重建,规模已大不如明代灵谷寺的威容盛况。
民国十七年(1920xx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四方墙壁设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
云谷寺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_x。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0_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着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云谷寺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_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云谷寺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__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蘖渴俜鸲得名s捎谡庾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__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导游词范文。
云谷寺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云谷寺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20_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0_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党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云谷寺导游词篇七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20xx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江苏灵谷寺。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视四众,惩戒犯禁。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西侧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铸万年宝鼎。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装彩,阿难、迦叶侍奉左右。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一列为十八罗汉,一列为二十诸天,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岛观音,脚踏鳖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底层供奉开山祖师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1994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檐式塔,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讲到这里,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玄类法师在西安住锡、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他13岁出家,21岁受戒,精通经论,公元620xx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20xx年,带回经卷657部,创唯识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就迎奉至天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湮没无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日军妄图封锁消息盗走诸物,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除在九华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几经周折,辗转至灵谷寺供奉。1998年8月,中国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各位朋友,钟山之麓,还有一些民国要人之墓,从前面“八功德水”开始就是谭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现用石栏围护,清泉从二龙头中流出,自古相传此水对人体有八种有益功能,是优质矿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现刻“灵谷深松”,原为谭延闿的墓碑。可能在场的朋友们大多不了解这个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抚(省长),本人为光绪进士,点了翰林,宣统元年任湖南咨议局长,此公精明圆滑,审时度势。辛亥革命爆发趋附革命,又杀害革命党人,夺任湖南都督,又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历任内政部长、国民党中政委主席、党部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他纵横捭阖,官运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岁。国民政府下令国葬,蒋介石亲选墓地。谭墓依山带水,曲折幽深,具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长,尽头是一圆形广场,中间有一圆形花坛,上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清代式样。柱头有石狮云板,三门横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须弥座上,柱基夹有抱柱鼓石。东南有一石碑,原为国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谭的生平,现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内坡道有石马一对,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点。右转上坡即为祭堂,歇山重檐。面阔五间,梁柱藻井饰以描金彩绘,原门窗镂花金钉。堂前为花岗石祭台,台二例有方形经幢两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内原有许多珍稀祭器祭台,抗战期间流失殆尽。台东有一汉白玉牡丹花坛,刻有三圈飞龙图样。顺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觞出自景区。曲水流觞东晋时海西公宴请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兰亭序中临溪饮酒作诗之趣。流瀑阁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层台错落,小桥越溪,林路盘折,完全是山水园林的文人写意,幽雅至极,在墓园中独树一帜。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侧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绿草如茵,绿树屏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素白莲花照水开放,殊显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墓茔半圆高3.5米,直径9.5米,十年动乱中墓被炸毁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墓后有十几米高的山茶花树,是金陵之首。春天红花满树。
谭墓石刻,似是宫廷之物,牌坊一组还来自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国墓可比。说是来自圆明园,无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婉约幽深,不能不令人叹服。游览这样的墓园真是一种精湛的园林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审美享受。
从谭墓墓道起点向东上坡,是民国著名人物邓演达烈士墓。邓14岁加入同盟会,是颇有名望的左派领袖,其短暂一生充满悲壮奇事。他追随孙中山筹办军校,任黄埔教育长,后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国民党中央执委。蒋介石4.12政变后,他开始从事倒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对斯大林干预中国革命,差点被秘密处死,连夜逃出苏联,前往柏林,历访欧亚十余国。1930年回国在上海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该党创始人。因策划军事倒蒋,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蒋介石诱降不成,并置宋庆龄、何应钦等众多要人营救而不顾,下令秘密杀害于麒麟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遇害后家属寻获遗体由好友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为他具棺入殡。建国后两迁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举行了安祭安葬仪式。
邓墓开阔宽宏,肃穆幽静。墓道入口有圆形花坛,十字形通道柏树成行,芳草鲜花铺满墓地,两侧是花架亭廊,紫藤覆盖,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圆顶墓高4.5米,直径9.5米,墓圈饰有月桂叶图案,墓碑花岗石高达4.8米,宽1.2米,正面为何香凝书写“邓演达烈士之墓”,背面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铭文,记述了邓生平事迹。碑前小平台上横卧一西式桂叶花圈,寓长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平台上还摆有花缸八只,可装点盆花。
各位朋友,灵谷寺景区游览到此即将结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览后得到许多的回味。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xx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xx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xx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
对联。
:“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各位游客: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然后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然后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着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然后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然后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然后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然后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然后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然后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备增—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然后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着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然后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着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云谷寺导游词篇八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云谷寺导游词篇九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寺元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明朝初年,迁蒋山寺于此,改名灵谷寺。有“天下第一禅林”之称,原灵谷寺规模宏大,规模之大:;财力之雄:统领南京12座寺庙,寺外有庄田40余处,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万5千余亩;僧侣之多:最多是达千余人,灵谷寺是接待寺,许多僧侣到此来学习、交流。灵谷寺在历时变迁中被毁坏很严重,清咸丰年间被战火严重破坏,在同治年间,遭破坏最为严重,除无量殿外基本以全毁。1920xx年1北伐胜利后,成立了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改灵谷寺废址为“阵亡将士公墓”,用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成为民国时期益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1949年后,改为灵谷寺公园。“灵谷”二字,是朱元璋来自命名,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但均有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现在我们站的这座小桥叫“迎驾桥”相传是众僧为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从前面不远处过去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就是“放生池”,又叫“万工池”。寺前放生池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据说当年朱元璋曾动用万名军工筑成这个池子,所以放生池又叫做万工池。绕过万工池,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单檐庑颠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建立在原灵谷寺金刚殿,门上面施以彩绘,绿色琉璃瓦庑殿式顶,蓝色的瓦当是特制的,上面饰有党徽图案。门外的一对北试汉白玉石狮,是从北京运来的肃顺墓遗物,是由北平分会所赠,原门额上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进入山门,我们看到的就是纪念牌楼。这里是灵谷寺的天王殿。现在的纪念牌楼为一座五门十一脊的钢筋水泥仿古牌楼,是仿照北京明十三陵入口牌楼的形式而建。正中横额上南向有“大仁大义”匾额,北向有“救国救民”匾额,所以牌坊名为“大仁大义坊”。这些字均出自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之手。匾额两边刻有梅花图案,嵌瓷制党徽图案,绿色琉璃瓦当上同样有党徽图案。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兽,名为貔貅。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把貔貅放在这里既是为了守卫陵墓,也象征着国民革命军能征善战。这座石雕是由陆军十七军赠送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著名的无量殿了,无量殿因其主要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无梁殿。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在造公墓是加修重檐庑殿顶。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山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眉山万年寺的无量殿都要大。现殿东西长54米,南北进深38米,高达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有三个琉璃制的喇嘛塔。现在大家跟着我进入无量殿,殿内顶部呈穹窿状,里面设有门窗,外观面五间三门,室内进深三间,实际上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为高大,横跨11米,高14米,,前后券宽4.8米,高7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筒券。中券正中三个券胧内,原供奉西方三圣,即大势至菩萨、无量寿佛和观音菩萨。在造公墓是,请走佛像,改为公墓的纪念堂,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国父遗嘱”,西为“民国国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增加了佛像的神秘感,也有透光的作用。四周的墙壁上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有33224名北伐阵亡烈士的战役地、军阶职务和姓名。现在大家看到的无梁殿已开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此名是陈立夫所题,馆内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57位名人,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量殿后的半圆形大草坪,即为第一公墓的中心墓区,是原五方殿旧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墓园南侧的中心花坛中有一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花丰叶密,被称为金陵桂花王。花圃实际上是一党徽的标志,越过花圃,在公墓北侧东西各有一墓碑,东为参加淞沪会战的第五路军的50名战士,西为第十九路的78名战士,这里的128名烈士,是纪念淞沪会战的标志。建公墓时采用了西式的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围墙,弧形起伏,类似中国的太师椅,颇有中西合璧的风格。这是美国工程师茂菲为追求古典庄重的效果设计的。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有松风阁的匾额。松风阁原为阵亡烈士遗物陈列的地方,抗战中遭到破坏。现在的松风阁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松风阁后广场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铭鼎垂勋”,意为烈士功绩流芳千古,是当时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赠给送公墓的纪念品。
灵谷寺公墓中轴的终点是一造型精美的巍峨巨塔,建成于1933年初,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后改名灵谷塔。塔是钢精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造型优美典雅,具有民族特色。塔基是直径30米的平台,正面为丹陛式台阶,丹陛上有石雕“日照山河”图案。塔身九层八面,高61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高的塔,底层外壁四面刻有手书“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四个门楣,前门是“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门是“成功”“成仁”。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2至4层内壁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是在黄埔军校的告别辞》,那有力而洒脱的标准草书,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手笔。第5至8层是民国元老吴敬恒的篆书《孙中山黄埔军校开学训词》。第9层没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赏景,有“高瞻远瞩”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单层覆鉢型的墓塔,就是宝公塔,是南朝高僧宝志禅师的墓塔。塔正中有一块三绝碑,图文已模糊不清。在塔南的宝公殿中堂后壁有一块三绝碑的拓本,其中吴道子绘宝公像,李白写赞词,颜真卿书法,即为三绝。后乾隆南巡之灵谷寺,在第三次重刻该碑是,题上“净土指南”四字,似乎要凑上“四绝”的热闹。现在大家跟着我往宝公塔南面的志公殿走,这座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的遗迹特地建造的。宝志是南朝宋的一位高僧,据说他为一朱姓妇人在鸟巢中发现收养。传说宝志有语言的能力,宝公肩上扛的事物都有预示作用,预示着南朝齐(刀)、梁(尺)、陈(拂尘)相继更替的隐语。他惩恶扬善,为世人所敬重,是床说中“济公”的原型。志公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有着起重作用的飞来剪,二是双龙石。据推测,双龙石仅是灵谷寺巨碑的碑帽,而碑身和碑座早已不知所踪。再向西几十米即为第三公墓旧址。
无量殿后东侧即为现在的灵谷寺,是于右任题的寺匾,但却不能喝明代的灵谷寺相比拟,只是同治年间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所造的龙神庙,民国时造公墓蒋无量殿的佛像迁到这里,改为灵谷寺,规模小了很多。灵谷寺本来是祀奉宝志遗骸的寺庙,所以门前照壁上书写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山门里就是天王殿,除了供奉弥勒、韦陀和四大天王塑像外,东墙上有碑铭《灵谷寺龙王庙记》是曾国藩撰写的,西墙上的“祈雨碑”是明代的遗物。塔内有玄奘的顶骨舍利,在木镏金的佛牙塔中,是中国佛教界的至宝。灵谷寺东侧的这池泉水,即是大有名气的“八功德水”是曾国藩祈雨的地方。在这里路分二道,正北是民国元老谭延闿的墓道,向东是邓演达烈士墓。谭墓墓道起点是一块精致的汉白玉石碑,原刻字被磨去改为“灵谷深松”四字。谭墓墓道周围有国葬令碑、牌坊、祭堂、花坛、华表、铜鼎、祭台、墓冢等,做工十分精美。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的旧址上,它是党内军要员,1957年遇难二十六周年纪念日,有农工民主党各界人士在这里举行安葬公祭典礼。“邓演达烈士之墓”由何得凝女士题写,碑背为农工党中委撰写的铭文。
好了,各位旅客们,灵谷寺的介绍在这里就将结束了,希望大家在游览之后留下鲜明的印象。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x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的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国x党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国x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字。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
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
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消灭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x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字。外墙壁有蒋x石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x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
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中国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中国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x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x石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
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
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
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
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灵谷寺。
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灵谷寺原来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20xx年)12月宝志圆寂,梁武帝花20万铜钱买下独龙阜并葬宝志和尚于此。同时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在墓前建五级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后不久改为开善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灵谷寺原来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和尚圆寂后,梁武帝萧衍之女永定公主买下此地,为他在墓前建五层舍利塔,上置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不久改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洪武十四年九月动工,十五年九月完工,为了抚慰众僧,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年灵谷寺规模十分宏大,占地五百亩,最盛时有僧人千余名,殿堂数百间。后因战火遭到严重破坏,只有无梁殿因全部用砖石砌成,才得以独存至今。
1920xx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万工池、红山门、大仁大义坊】。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月形池就是寺庙前常见的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挖筑而成,所以也叫万工池。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绕过放生池就是灵谷寺的山门,其形式为三拱门,上覆绿色琉璃瓦,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原来刻着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书法家钱松喦所书的“灵谷胜境”四字。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
【无量殿】。
各位游客,前方就是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量殿。
惟一基本保持下来的明代建筑,但仅残留拱券。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峨嵋山万年寺的无梁殿大得多。
请各位随我进殿内参观。1920xx年,政府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将原先供奉在中拱券中佛台上的佛及诸天像被搬走。现在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总理遗嘱”,西为“国歌”;祭堂四周墙壁上还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33224名北伐阵亡烈士的战役地、军阶职务和姓名。共十六万五千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为正气堂。
1994年,这里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共组成22组场景,蜡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风云。
【一号公墓】。
并且成为了南京灵谷桂花节的主会场所在地。
【松风阁】。
花圃后的建筑胶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当时为革命纪念馆,现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这里原是古灵谷寺律堂的旧址。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歇山重檐式,绿色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阁后广场中央,立有一石鼎,上刻“垂勋铭鼎”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
前方100多米处,就是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于1931—1933年重新修建的,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是我国造塔的“新式者”。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周围护以雕花石栏,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是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所写。正门额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写。塔高66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每层回廊筑有仿古石围栏,供游人凭栏远眺。塔中有螺旋形转梯直通塔顶,共252级。
灵谷塔内外四壁上,嵌满大理石碑,留下许多名人字迹。从第二到第八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二、三、四层12块上,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时在黄埔学校告别辞,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笔。第五、六、七、八层的十六块碑上,刻的是民国20xx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陆军学校开学训词,刚劲的小篆是吴稚辉(敬恒)先生的书法第九层无碑刻,供远眺山峦林海,有“高瞻远瞩”之意。
【宝公塔】。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的舍利塔,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刻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李白的赞词,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故称三绝碑。在东侧,还有在原来龙王殿基础上修建的小灵谷寺,后院内的大遍觉堂内供奉着三藏法师顶骨舍利和赴西域取经的有关资料。顶骨舍利供奉在木制镏金的佛牙塔中,这是中国佛教界的至宝。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经基本参观完毕。灵谷公园内还有谭延凯墓、邓演达墓、八功德水等景点,各位可以自由参观。谢谢大家!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二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灵谷寺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游客: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三
南京灵谷寺是金陵三大寺之一,灵谷寺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笼统地将这片地区称为灵谷寺。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南京灵谷寺。
导游词。
仅供大家参考。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哇!灵谷寺的树多的像海洋!灵谷寺绿的可以用这几个词形容了:花红柳绿、绿肥红瘦、绿树成荫、一碧千里、青枝绿叶、青山绿水、绿草如茵!
真是山清水秀的灵谷寺呀!
“咦,这个台子好奇怪呀!”台子的每一面都很像莲花的花瓣。哦!原来这就是美丽的莲花台呀!
再往前走,哇!好高的一座塔呀!我沿着旋转楼梯往上爬,总共九层,252阶台阶,我费了好大劲才坚持爬到顶层,真是站的高看的远啊!这里的风景可真美呀!简直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塔上看到一个亭子,一个身子两顶帽子,到了扬州我和爸爸说:“在南京我看到这个亭子来!”爸爸笑着说:“你是千里眼啊!100公里啊!”我们都笑了!
灵谷寺简介:灵谷寺是一个寺庙建筑,520xx年建的。1928——1935年,做为国民党将士的公墓。灵谷寺是有国民党将士的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灵谷塔九层八面,66米高,塔中建有螺旋转梯,共252阶。
寺内有一座无梁殿,是明代建的。整个大殿没有一木一梁,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高22米,距今620xx年了。殿内陈列着辛亥革命名人蜡像,57位和真人一样大小。我把他们当成真人了!
我做的简介详细吧?就是灵谷寺!真是山清水秀的灵谷寺呀!
革命烈士我真敬佩你们呀!
灵谷寺风景区位于钟山东麓,总面积两千余亩,是六朝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六朝古刹开善寺始建于梁天监十四年,明朱元璋建孝陵时迁寿于此,更名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这里万斛松涛,取经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来到灵古寺门前,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红山门,前面两只老虎十分逼真,仿佛在跟我打招呼说:“欢迎你来到灵谷寺风景区来游玩和参观!”
过了红山门,就是无梁殿腊像馆,里面许许多多的腊像:如孙中山、林则徐、周恩来……这时候,看着少年时,青年时,中年时孙中山,仿佛他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他的一生,林则徐威风凛地站在我面前,仿佛一场虎门销烟即将开始了。还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时的情景,使我们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走过无梁殿蜡像馆,我们又来到了灵谷塔,我们一口气爬到了9楼,拿着军用高倍望远镜眺望南京,一切尽收眼底,真是太棒了!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松风阁、灵谷寺庙……。
不知不觉,一天一晃就过去了,我却意犹未尽,直至现在我还沉浸在欢乐之中,真希望能经常出去走走,这一天可真开心啊!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四
本文目录。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背面刻“救国救民”四,”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出自 KaOyAnmijI.coM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备增—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返回目录。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的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国民党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
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
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外墙壁有蒋介石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
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中国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中国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
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
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
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
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五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xx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xx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xx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5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政府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游览。现第一公墓改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邓演达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树林。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应该说,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搬来皇上,实为景点增色吧。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广场北面有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虎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这种门的形式稳重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原来门额上是蒋某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为“松声”“泉涛”。它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前方42层台阶上,原天王殿旧址,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高10米,钢混结构,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国民政府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国民政府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书写。大家细看,上面的瓦当都是国民政府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这对石刻肌肉横暴,矫健奋进,从雕刻艺术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独特的作品。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七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灵谷寺。
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灵谷寺原来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宝志圆寂,梁武帝花20万铜钱买下独龙阜并葬宝志和尚于此。同时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在墓前建五级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后不久改为开善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灵谷寺原来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和尚圆寂后,梁武帝萧衍之女永定公主买下此地,为他在墓前建五层舍利塔,上置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不久改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洪武十四年九月动工,十五年九月完工,为了抚慰众僧,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年灵谷寺规模十分宏大,占地五百亩,最盛时有僧人千余名,殿堂数百间。后因战火遭到严重破坏,只有无梁殿因全部用砖石砌成,才得以独存至今。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万工池、红山门、大仁大义坊】。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月形池就是寺庙前常见的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挖筑而成,所以也叫万工池。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绕过放生池就是灵谷寺的山门,其形式为三拱门,上覆绿色琉璃瓦,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原来刻着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书法家钱松喦所书的“灵谷胜境”四字。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
【无量殿】。
各位游客,前方就是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量殿。
惟一基本保持下来的明代建筑,但仅残留拱券。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峨嵋山万年寺的无梁殿大得多。
请各位随我进殿内参观。1928年,政府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将原先供奉在中拱券中佛台上的佛及诸天像被搬走。现在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总理遗嘱”,西为“国歌”;祭堂四周墙壁上还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33224名北伐阵亡烈士的战役地、军阶职务和姓名。共十六万五千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为正气堂。
1994年,这里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共组成22组场景,蜡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风云。
【一号公墓】。
并且成为了南京灵谷桂花节的主会场所在地。
【松风阁】。
花圃后的建筑胶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当时为革命纪念馆,现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这里原是古灵谷寺律堂的旧址。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歇山重檐式,绿色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阁后广场中央,立有一石鼎,上刻“垂勋铭鼎”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
【灵谷塔】。
前方100多米处,就是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于1931—1933年重新修建的,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是我国造塔的“新式者”。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周围护以雕花石栏,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是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所写。正门额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写。塔高66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每层回廊筑有仿古石围栏,供游人凭栏远眺。塔中有螺旋形转梯直通塔顶,共252级。
灵谷塔内外四壁上,嵌满大理石碑,留下许多名人字迹。从第二到第八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二、三、四层12块上,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时在黄埔学校告别辞,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笔。第五、六、七、八层的十六块碑上,刻的是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陆军学校开学训词,刚劲的小篆是吴稚辉(敬恒)先生的书法第九层无碑刻,供远眺山峦林海,有“高瞻远瞩”之意。
【宝公塔】。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的舍利塔,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刻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李白的赞词,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故称三绝碑。在东侧,还有在原来龙王殿基础上修建的小灵谷寺,后院内的大遍觉堂内供奉着三藏法师顶骨舍利和赴西域取经的有关资料。顶骨舍利供奉在木制镏金的佛牙塔中,这是中国佛教界的至宝。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经基本参观完毕。灵谷公园内还有谭延凯墓、邓演达墓、八功德水等景点,各位可以自由参观。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八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_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_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_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_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云谷寺导游词篇十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xxx。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8年,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的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字。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
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
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消灭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字。外墙壁有蒋介石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
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
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
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
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
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