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米芾学书的故事总结(四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2 00:00:00    小编:职场小咸鱼

2025年米芾学书的故事总结(四篇)

小编:职场小咸鱼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米芾书法教学篇一

目录

一、米芾介绍

二、书法鉴赏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摘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宋代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米芾。

关键词:行草、狂傲、个性、古怪、创新

一、米芾介绍(一)生平简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的书法富有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宣和年间,米芾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不仅是他的诗文和他开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连他自认为“一混二王恶体,照耀皇宋千古”的书法也是如此。

二、书法鉴赏(一)名家点评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乱真。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个性。

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米芾的书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线条竭尽变化之能事,在毫不费力的经营中就能脱落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在结体上,米芾讲究字型欹侧,姿态夸张。他的欹侧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侧,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书法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的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创作之路。他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书迹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学,后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赵孟頫、杨维桢、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书迹上,而且在于他开创的艺术道路上。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米芾《将之苕溪诗帖》行书 墨迹纸本 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澄心堂纸本墨迹卷。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迭出。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点画顾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劲,瘦而丰,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结字欹侧,力趋险绝。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寓静于动,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

米芾《蜀素帖》行书,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本色绢(丝绸织物)。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八月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挥到底,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蜀素帖》书于烏丝栏內,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米芾书法教学篇二

李 宁

我将书法作为调节情绪,陶冶心性的休闲方式。至今研习米芾书法十余载,通过“啃米”,感觉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现在谈谈研习米芾书法的一些心得,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研讨、交流和学习。其中不乏一些拙见,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米芾,宋四家之一,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其书法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其用笔“独有四面”、“刷字”,书风“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其实每个人对其书法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重点了解他学书的经历、方法和态度,这样才能找到一条学习他书法的有效途径。米芾属于“集古成家”,对先前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米芾学书超乎寻常的尊重传统技法。他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能写出味道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传统,练好手上功夫。老老实实的在临帖上下功夫。

首先,抱定“米帖”不放。多花时间读帖、背帖,最主要的还是临帖。这里指的是“实临”(完全按原帖风貌临写)。对以下几方面,还应做到心中有数。

选帖。所选字帖必须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最好原色原尺寸印刷。再选一两本工具书,有关结合米字讲解的。最好选名家编写的。

书写工具。选用纸张易熟不易生,相对不洇的。所选毛笔易细不易粗,易尖不易秃,软硬度适中。

定好先后顺序。建议先临写《蜀素帖》,此帖正处于“集字”阶段,字数也多,便于掌握其笔法和结体的共性特征。然后临写《苕溪诗帖》,此帖同样为过度期作品。笔法更为精到,相对难一些。最后选择其书信尺牍(篇幅虽小,更具米味)临写,注意笔法和结体的同时,感受其通篇的气韵及章法的处理。

我要强调的是,不建议在画有方格的纸张上单个字去临写。因为原作不是这样的。这么做不能充分体会到其结字的动态美感,用墨变化、处理每个字的空间感,以及整体气韵。不能因为临写得不象原作,而进行所谓的“意临”。而应在已经写得“很象”(尽可能的接近原作),并熟练掌握其笔法和结体之后,再进行“意临”。更不能因暂时写得不够象,而随意更换字帖。

其次,追其根源,研究米芾书法成因,理清其书法形成脉络。当我们临写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会感觉水平提升渐慢。这时我们应对米芾书法的出处和传承作以研究。研习对米芾书法影响较深的前人书法和当代书法。

我们继续追随受米芾影响巨大的书家。米芾被评为“千年书家”之首,其后到了何人手下无米书的地步。

米友仁效法米芾乃家学渊源。南宋吴踞毕生以米芾为范本,创作上以保守姿态出现。在继承米芾书风方面,中规中矩。明代董其昌学米以手札一路面目,他是学米而自出己意的先行者。王铎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将尺幅手札变成丈二巨制,书风中既有颜真卿的厚重沉雄,同时又将米芾的八面出锋发挥到极点。

我们再看看当代书坛学米的代表性书家。有曹宝麟、周慧珺、徐本

一、黄惇、陈振濂、孙晓云和米闹等人。

曹宝麟以米书为范,用笔和结字又分别吸收了黄山谷和苏东坡的某些特质,以守成的姿态出现。周慧珺将魏碑的古朴苍劲和宋代行书技法大胆结合,自成一家。徐本一书在创作中时,增添很多草法,结字疏密更夸张一些。伦杰贤的行书,有米和二王的影子。黄惇虽学米,线条更显得漂亮。陈振濂书作更具随性。孙晓云是具有代表性的女书家,创作基本上以小行书为主,飘逸动人。米闹在行书创作中的结字疏密程度更夸张一些。

上述这些书家及其作品,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涉猎。对其共性的技法多练习,对个性的风格多揣摩。如果真正做到了“求同存异”,这意味着我们在米字的学习上已经不知不觉的又上一个台阶了。

这时,我们该进行到意临阶段。同时结合集字创作。或取笔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意境。通过“回炉”,达到对米芾书法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的目的。

对米芾书法的研习达到一定高度后,可以走向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自然王国,也就是创作阶段。我觉得,虽说“师古不泥”,但我们当下所欠缺的往往是“师古”。踏踏实实地继承传统技法。向古人学习,向书家取经。如果做不到这些,创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当然,在研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一个人闭门造车。可多通过相关书籍、光盘及网络。多看看名家教学。多参加各级书法展览,开阔自己的视野。多看书家现场书写,请书家指点。多和书友切磋交流。尽管同是“啃米族”,但每个人对米芾书法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通过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的书艺不断提高。

在对米芾书法研习的过程中,会经历疑惑和不解,枯燥和孤独,而随着研习的深入,自己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体会到这种与先贤对话,与古人交心的心理感受。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吗?!

米芾书法教学篇三

本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很多。

这篇课文讲的是米芾学书的故事。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过路的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逼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 使他心领神会,后来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机械盲目,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用心、得法才能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米芾向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米芾与秀才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本篇文章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而且围绕重点交流、讨论、展示,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成就。但想要让学生投入地学,老师课前的备课很重要,尤其是框架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

米芾书法教学篇四

;

摘要: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能书擅画,精于鉴赏,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宋代影响至深,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如何出古,并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寻米芾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关键词:米芾;创新

一、米芾时代背景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北宋前期,国势稳定,在文化上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宋代文化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宋太祖统治时期,宋朝社会的发展达到极盛:文学方面全面兴盛,文人士大夫得到全面发展,宋词、散文、诗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也都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蓬勃兴起。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出现了一批由范仲淹、欧阳修等士大夫倡导的“古文运动”。但书法几乎是对五代书风的延续,将近百年,没有大的起色,也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书家出现。文坛领袖欧阳修为此感叹地说:“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人感叹笔法中绝,事实上是指书法中自“二王”变法而奠定的基础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唐末五代惨烈的动乱中则受到了严重的流失。直至北宋中期,书法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出古

(一)臣书刷字

从前面所提到的米芾学书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从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从唐代的颜、柳、欧、褚、沈、段,再到魏晋的“二王”,都是米芾取法的直接对象。由于米芾对古人书法学习之深,导致其所临习的一些帖竟被当作真迹收藏,但是在这些误被当作真迹的作品中,与原帖一经仔细比较,还是可以看出真假的。所以说,米芾如果没有前期学古的经历,也就没有后期书法创新的发展空间。

入古与出古是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既可以人古又可以出古,这是米芾学书的最高境界。米芾在学习古人的这一过程中,始终踏踏实实地追踪溯源,从唐人的“法”迈向魏晋的“韵”,再追溯到“二王”的流派中去开拓自己“尚意”的书风,之后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道路。所以说米芾的集古字并不是为集古而集古的,而是领略古人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诸家之长,追求自我个性的书风。刘熙载说:“书贵人人,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人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而董其昌评价米芾说:“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右军一点俗气,良有以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艺术,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叶梦得曾经说过,米芾早年学书是采用“摹拓”的方式,是规矩点画的形似,“中岁但对本临写,十得六七。”呵见米芾采用的是自身能意与古会。米芾的临摹带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化理解和个人风格的主动追求,因此才形成了米芾独具特色的“臣书刷字”。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一个“刷”字,也就是米芾创新的指导思想,很恰当地概括了米芾书法风格用笔迅疾的特色。对于米芾的“刷字”,各个名家解释不同。

邓散木先生认为,米芾的“刷”字就是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的笔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书法态势,在他的《蜀素贴》中可以明显看出。从米芾现存的墨迹来看,其用笔迅疾,八面出锋,酣畅淋漓,毫不造作。在他“刷”字的风格中可以看出,米芾是学习“二王”和晋唐书法的;其外拓的笔势和起承转合的精妙之处,明显可以看出是取法于褚遂良;收放自然以及顿挫的笔致,又显现出了他学习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意。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无拘无束、神采飞扬的“刷”字,并不是简单的师法古人,而是在掌握前人书法用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笔风格。下面我们通过作品分析来进一步了解米芾的个性书风。

(二)作品分析

1.《张季明帖》

在结字与用笔上,《张季明帖》与《中秋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秋、不、复、何、如”等字,但此二帖与《十二月帖》相比,则有很大不同,从中走出了以往的集字,不再是单个字的模仿,而是加入了自己大量的个性书风。从章法上看,《张季明帖》中飞动的态势,字间的连带呼应与《中秋帖》很相似,而与《十二月帖》中相对稳重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张季明帖》虽融入了不少王献之的东西,如“一笔书”,但与《十二月帖》相比,米芾也有自己创作的独到之处,如拉开字距、行距,使章法显得比较空灵,书写过程中“刷”字的用笔特色等,都充分证明了米芾由入古到出古的一些痕迹。

2.《苕溪诗卷》和《蜀素帖》

这两件书作前后相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是书风迥然不同。《哲溪诗卷》的点画较浑厚,《蜀素帖》的结体较欹侧。这样的反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米芾在创作中情绪的变化,点画随创作性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米芾书法创作中一大鲜明的特色;二是米芾取法广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褚遂良等书法家的书风特征,但这两幅作品,不像学古阶段的集字风格,他已经有了自己独特个性书风的一面,无论是用笔、结字还是章法,都有了实质上的突破。在用笔上,比之前的书作更加成熟,如“刷”字这一特征,尤其是在《蜀素帖》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在结字上,米芾已打破了集字阶段的字形相似度,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对于字势的摇摆,点画的收放,字内空间的布白,更是提高不少;在整体布局上,明显增加了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虽然也有一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完美,但确实比前期书作出色很多。所以说只有深入传统、点画结体才能随机应变,从古人的法度中摆脱出来,突出自我个性。

3.《乐兄帖》

《乐兄帖》是米芾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46岁时的作品。这件书作在米芾的书法中颇为出色,与之前作品相比而言,这件书作受颜真卿影响的因素较多,如《争座位稿》。第一,点画两端较之前圆润,逆人回收都做得比较到位,如“大”字;第二,点画在行笔中,不像之前一些作品中点画一掠而过,而是增加了提按波动变化,如“方”字。《乐兄帖》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此书作显得更加沉稳,把颜真卿的中锋行笔,正大宽博的体势做了进一步升华,再加上王献之的老辣气息,显得线条更加厚重,章法跌宕恣肆,深合古意,已非昔日书作。

4.《临沂使君帖》

《临沂使君帖》在风格上跨度较大,行文共四行,前两行是行书,后两行则是大胆地显现出王献之、怀素式的连绵大草,如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怀素的《自叙帖》。如米芾在形式感上的创新,无时无刻不令人感到惊叹。在整体的章法安排上看,最后一行草书与前一行明显拉开了距离,形成左半部分开阔的空白。第一行大草中,“如”字第一、第二笔皆作方笔,连绵而下作“何”字。第二行中的“临”字和“麾”字,为了打破圆形现状,刻意强调了直线用笔,而且出现了一些方、尖形,这些不多的方、直、尖形式,在以圆形弧线为主的构成中形成激烈而富有弹性的因素,从而在流美的篇幅中融入了劲健。可以说这两行草书是米芾自我书风与二人书风的完美组合。米芾在元丰二年见到晋武帝等人草书后,便斥责唐代张旭、怀素变乱古法。可在元祐五年,米芾同友人观看怀素《自叙帖》后,并作题跋。可见,米芾在贬斥二人草书的同时,也吸取了一些优点。如此看来,此书作在王献之、怀素草书的基础上更是丰富不少。

米芾在后期还有许多优秀的书作,例如其小字跋尾书《向太后挽词》《褚摹兰亭跋赞》《王羲之王略帖赞》,大字行书卷《研山铭》《虹县诗》《多景楼诗》等,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接下来我们谈一谈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米芾书法的独特风貌,以及狂放不羁的性格让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米芾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中间力量,被后人所追随和敬仰。

米友仁是米芾的长子,书画皆得家传,深受米芾的影响,世人称他为“小米”。他的兴趣是专注于绘画,对于米家墨戏有所发扬光大。虽然米友仁的书法不能与父亲米芾相媲美,但是在南宋,米友仁的书法还是能占有一席之地的。

到了明代,受米芾影响的书家更多,首推者应当是徐渭。米芾和徐渭的生平非常相似,米芾被后人视为痴颠,而徐渭被视为疯狂。徐渭是个素养全面的书画家,他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最高,且对米芾的书法更是推崇备至。

徐渭的字在抒情上比米芾表现得更加极端,在用笔上提按动作有过之而无不及;米芾在点画上主张锋势犀利,而徐渭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米芾在结字上强调不作正局,徐渭则变本加厉,更为放纵;章法上,徐渭比米芾更是开放得多,通篇紧密,穿插呼应。可以说,徐渭在抒情写意上将米芾的个性书风推向了极端。

到了明末清初,师法米芾的有王铎、董其昌等人。王铎是晚明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他学习米芾书法主要体现在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体势与墨色上。

明代中后期,家居建筑变得宽大高阔,厅堂挂的多是大条幅作品,而米芾的大条幅作品有《研山铭》《虹县诗》《多景楼诗》等都是手绢,每行最多不超过四个字。王铎所作的大条幅行草书,每行多在十个字以上,为了强调整体的气势和连贯性,必须把单个字拼为一组字,逐步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演变为每行字的协调变化。在墨色上,王铎在米芾《虹县诗》用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不仅注意到从湿到干的墨色变化,而且将湿笔推到了极致,将字的一部分洇作一团,形成快状,使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

米芾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当今学习米芾书法的与日俱增,他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进一步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当今学习米芾书法的人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