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所获得的所思所感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在读后感中,要注重阐述对书中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在以下的读后感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书籍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
当看到肖川博士所著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这本书,我马上和老师一起交流,为在我们周围发现这样有着教育诗意情怀的老师而感到兴奋。总觉得有很多感悟但不知从何谈起。觉得教师像一条“渐行渐宽”的河,在平和而从容的自我超越中,在真诚而宽厚的爱中,微笑着默默行走,矢志不移地追寻着做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们把诗意看成是一个动词,寻找诗意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种观察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环境中,用一种超乎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一种内心的体验或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你必须应对的事物。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有关教育现象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意义,去发现其中的诗意。
你可以将自己的班级当成一块实验田。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做得精彩,做得生动,都做成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就是诗意。你可以在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你的教育智慧,体现你的个性的魅力,这就是诗意。进而,当你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时,你会发现新的角度,发现另类的存在,这也是诗意。你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教育现象的意义,你会发现教育生活中的寻常琐事充满了意义。你让这种感悟习惯化为一种生活的实践,你这就是真正的“参与”生活了。所谓“参与”就是“从自我中延伸出去”的意思。这样做,你就获得了积极的认识能力,你就可以超越平庸的理解。
二、坚持广泛的阅读,并努力地解读你所遇到的每一篇文本,加深理解文本的洞察力。
阅读当然就是艺术,因为阅读就是探索的过程,我非常喜欢一个这样的.定义:阅读其实就是灵魂的一次探险——灵魂在作品中的探险。我们通过阅读来实现一种对应,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经历、与我们的个人的体验一一对应,诗意于是就产生了。阅读,说到底,就是以设身处地的行为去探索世界,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
一名教师如果一直能够坚持阅读,就能始终保持与最前沿的思想的声音的接轨,除了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力量。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不会总是强大无比的,如果没有一种外在的动机资源的输入,任何人都可能感到动力不足的。这样坚持下来,阅读就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三、创造和谐的的人际关系,这也是诗意化生活的一个方面。
来自朋友的相互激励、相互理解,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何况还能够激励我们在寻求诗意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有了同行者,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你能够从他们的支持和慰藉中获得新的精神的资源,你在乎来自这些知音的关注的目光,你在乎他们的评价,在乎他们的鼓励。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你必须看着你的学生就觉得快乐,他们是你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你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就像是一次倾诉,学生把你当成师长,更把你当成朋友。他们从你这里天天有所收获,他们对你天天有所期盼。当你的学生告诉你,因为你的榜样,使他更加热爱了生活时,你的生活就已经有了诗意了;更何况,因为有了他们,你为自己坚持诗意生活的立场找到了更加充足的理由。
原来,诗意化生活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行动起来,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打量我们的工作,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只要我们倾心于去创造事物,去创造一堂课,去创造一次解读的过程,去创造一次美好的生活经历,去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是在创造世界了,就是在创造诗意了。所有的诗意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体验之中和过程之中。
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感慨万千,收获颇多。教师成长是否真有秘密?管建刚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成长为例,为我们解答了他从一名普通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名师的答案。
在管建刚老师眼里,学校毕业时的基础仅仅占成功的2。8%。也就是说教育基础与人的成功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就管建刚老师来说,本来是位数学老师,因为生病缘故只想教一个班,所以让他教了语文。管老师的这份不是科班中文系出生而成为语文名师的经历,对我启发很大,鼓舞最深。它使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我也可以干的很出色。
在行动之前还要有足够的热情,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只有主动寻求成长,主动要求发展,才能真正的'成功!内心渴望成长,才有内驱力,才会促使自己主动去学习,去反思,去总结。内心渴望成长,才会对琐碎的工作乐于其中。
“风车只有在转动时才能磨面,轮机在转动时才发电。”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管建刚老师的写作基本功并不好,但他坚持不懈地写小随笔,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这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每天坚持写日记,李镇西老师坚持写教育随笔。这些名人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那些书并没有多少深不可测的理论,大多都是教育生活中很接地气的实例。看看哪个名人不是再坚持写作?只有天天做记录,才会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教育痴狂,才会有别人看起来“妙手偶得之”刹那的智慧灵光。要把无形的思想变成有形的文字,把稍纵即逝的灵感定格成永恒的篇章。
“奋斗”二字,我们并不陌生。做教师的强迫自己静下来,静下来读点书报、杂志,那是非常好的管理自己的法子。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知识广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预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想做好一件事情,没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是不行的。没有了这份韧劲,前面即使有再大的渴望,再热的奋斗,都只会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很佩服管老师的意志力,能够每天坚持跳绳1000下。他说他只要上班,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也是他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名师台前的风采,还要看到他们背后的坚持。永远不要羡慕名人的光鲜亮丽,而要学习他们背后的努力和坚持!
这个学期,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老师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内容简约但却精辟,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让我的境界得到了一定的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教育学习、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上100%的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满足,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努力,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
让我们带着期盼、满足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
在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得到幸福。
在爱心中我们会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进步已经很大了,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蹲下身子,会发现孩子有时还很勇敢,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在赞美中给学生播撒幸福,我们也会因学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掩卷而思,有时我们确实无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却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我们抓到了这样一副牌,与其抱怨这副牌怎么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们这副牌。也许在不断动脑出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
暑假闲暇之余,去书店转转。偶尔发现新书发布中的教育类书籍《教师成长那些事》这本书。对于不甚喜欢枯燥教育读物的我而言,起初是被朴实的封面与书名的简单吸引,但是一拿到书,几篇文章读下来,真的是手不释卷。买回家去,连夜翻读,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林金炎老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心灵,通过鲜活的教育叙事,用文字筑起一条坚实的、典型性的专业教师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我真切地能够领略到一位一线教育人对教育的专注、对成长的反思及醇厚的教育情怀。
文中内容是以作者整天在心里叩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为开头,写出自己成长的过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想起了多年父亲教导的一幅漫画:一个挖井人拿着铁锹,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却永远也挖不成一口井。作者意识到自己不就是那个正在“挖井”的人吗?作者开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作者不再折腾自己!
是呀,其实每一个人都蕴藏着两个“我”:好我和坏我。当自己意志力不强,颓唐不振时,“坏我”就显现出来了。
使人欣喜的是,作者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活”,懂得了如何等待学生的成长,如何“挖空心思”去教育、去改变我的学生;学会了用“孩子”去称呼自己的学生;老师的眼里开始没有了“差生”、“顽童”、“后进生”,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实在的、个性的、五彩缤纷的孩子。
平日头疼的教育案例,在这儿都能启蒙,突然觉得教育貌似真的没有原先想的那么复杂。“做教师要做一个称职、优秀、突出的教师,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言:教师因专注而成长,因成长而专注。
更令我欣赏的几句话是:专注了,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节课都是变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新鲜可爱的!而自己更是全新的!
动人之处,唯“专注”二字。但正是这“专注”,难能可贵。尤其是基层教师,乡镇教师,面对的问题更多,他们的专注,需要更强的教育信念。本书作者采撷自己的工作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诉说教师成长中的感动与坚持。既是对自己内心的诘问,也愿与同路成长的教师共勉。
在与学生共同阅读、成长的日子里,我阅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成长》,然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确切地说,我从未如此认真地阅读过任何一本教育书籍,但是这本书的许多案例深深地吸引着我,如《死亡诗社》、《父亲的脚后跟》、《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爱心与教育》、《赐予我控制感吧》等等。我无法用我笨拙的语言来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受,但却被书中的几句话真切地打动着。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其中包含了“吃透、利用教材”、“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我们应该学会用“减法”和“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努力在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之间作合理地取舍、安排。这也是刘良华教授所讲的教师的课程智慧。
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又为了什么?
在1992年举行的中日孩子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一次短短的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太多太多的弱点,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我们必须鼓励孩子坦然去承受困苦,学习在各种艰难环境中生存的本领,否则,他们就不仅不可能有自己强劲的翅膀,甚至可能在一旦失去护翼时中途夭折。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过多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要学生“尾随”,有时甚至是将学生“背着走”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只要我们指明方向,教给方法,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达到最终的“不需要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出现了三个极具代表色彩的“民间英雄”,一个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为核心理念的魏书生;一个是爱学生出了名的李镇西;另一个则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万玮。不管是哪一位老师的哪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我认为都少不了一个“爱”字。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光靠爱心根本管不住呀!”对此,李镇西老师说:“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教师爱学生是一种具有活力的“酶”,它通过迁移、转化在学生心灵上发生作用,学生得不到师爱,往往产生焦虑,防卫心理,或是形成攻击性格以致对社会疏远,怀有敌意。李镇西老师认为,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他提出了“民主教育”。他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与学生放在一起,一起制定班规,一起执行班规,接受班规的约束……这,也许是我们探索的另一片领域。
有人说,“被赏识是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需求,当赏识的信号传入大脑以后,体内会产生兴奋细胞,使人体处在一种超过正常水平的状态,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被赏识者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而作为教师,学会赏识要比学会一种教法更容易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赏识就是牵着孩子们的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别把他们的手抛开,也别把自己的手别在身后,赏识是孩子眼中的一熄星火,温暖的却是他们的一生。
老师们,我们一直在教育的阵地上摸爬滚打,我们都知道,当环境已经变成客观事实,我们不应该成为环境的挫败者,而应主动地去改变环境。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
“海量阅读”,初次听到这一名词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很新奇。语文教育改革时至今日,让孩子大量阅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共识,无需再加论证。
在20xx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我就自发地产生了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念头。当时,一线的语文教育实践告诉我,平时喜欢阅读的孩子,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进行了大量阅读的孩子,学习语文极为轻松。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面对同一文本总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说会道,写出的文章也很有灵气。
当时,我就倡导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并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的探索。如,每天孩子的回家作业就是阅读,然后做好读书笔记。我把读书笔记取名为“采蜜集”,专门摘抄阅读中画下来的好词佳句。在学校,我会从语文教学时间里挤出一些课时作为“自由阅读课”,带领和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经过四年的教育实践,最后的成果虽然没有进行研究的考量,但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对作文的狂热,已经给了我答案。我的探索之路是成功的。尤其是到了六年级,有些孩子的作文,我都难以下笔批改。它对我的文学底蕴提出了考验。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应该是我语文教育成长的关键期,遗憾地是我错过了这一关键期。我时常想: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教育阅读写作和同伴互助。其中,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是外因,阅读写作是内因。那时,我虽然遇到了几个赏识自己好校长和一帮关系特别亲密的同事,不过他们的志趣似乎都不再教育上,在我的专业成长上起不到引领和互助的作用。
没有了成长的外在环境,还好,我迷上了阅读,特别是针对语文教育的专业阅读。这一习惯,虽然促进了我的成长,但并没有让我真正跨进语文研究的大门。管建刚老师在《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里谈到:“所谓成功人士,只不过比平常的人,多做了10%,超前了10%,这10%,不得了,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卓越的人生。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就两个字:记录。每天用上10%的时间进行记录,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年过三十啦,再也耗不起啊!还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开始遇到了能引领自己的专家和同伴,也对专业成长的途径有了刻骨的认识,像管老师那样,以一条道走到黑的韧劲去追求、探索,相信我能穿过”黑“,达到别人没有走到的路的身处,欣赏到路边的别样的风景。
本学期,一年级”海量阅读“已实施了一个学期了,而我还没有留下丝毫的文字记录。这也许就是我在十几年前就已有同样的想法和做法,现在我还是当初的”我“,而韩兴娥早已借”海量阅读“之名享誉小语界的原因。
成长,从教育记录中开始吧!
感谢自己有了拜读《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的机会。在这本书中,介绍了31位教师的成长轨迹。在这些教师的成长感悟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着教师生命的张力和职业的自信。
“成就新型教师”,这是《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写在报头的一句话,是一种办报思想,是一种编辑指向,也是一种时刻印记在教育媒体人行动中的职业追求。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这简单的个字,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诠释的。如果我们在成长中想得到方法上的引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研究报告”会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指点迷津。
专业、厚重、新颖、实用与深入浅出,是本书的亮点。许多经历过成长幸福和艰辛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成长是一个过程,成长阶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幸福指数、不同的生命动力,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困惑。这种不同的生命体验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好像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成长过程中莫名奇妙的现象,又往往会形成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巨大障碍。比如,我们常听到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曾遇到过的成长瓶颈现象,这种现象尤其是到了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高原阶段)尤为突出,一些在教育教学方面很有成就,很有专业思维的教师也常会产生“空虚、无聊、莫名其妙的焦虑”,到了此阶段,会有很多颇具成长力的教师从此也就消沉了下去,再也找不到职业生活幸福的感觉。
这些教师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但是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都有那个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节点。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学校的宋军老师的“我走过的幸福的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是长足发展的五年,重在书写反思中历练自我,做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第二个五年是坚持不懈的五年,在读书反思中汲取营养,做一个自我完善的教师。第三个五年是深入思考的五年,在研究反思中梳理自我,做一个不断超越的教师。看过了宋军老师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他的讲述中我感觉到他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他的幸福在于自己的不断思索,坚持不懈的反思和研究。他的幸福在于能与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翱翔。正如他说:“作为教师,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成长的喜悦,从最初的不知写什么到写的没有价值,到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再到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思考,对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追问,书写课题研究状态下的思考。在这些感悟的过程中,我懂得坚持书写教育教学随笔的确可以拉长幸福,是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拉长幸福的感受。”
在这本书的介绍中我被洛阳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张洁,我用两个词来点评: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张洁教师的魅力从哪里来呢?来自上进心,他读过那么多的书,看过那么多的电影,她上课的时候才有底蕴、有理性,对本文的把握才更深入。同时,她上课时又很感性,通过感性的手段,用自己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描述给学生。我可以想象他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他的镇定自若和幽默,真的不是一般的文科老师也不一定能达到的。
当一个人痴迷于自己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与其事业有关。刘娟娟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语文教学与研究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一切也就融入了她的语文教学。课堂与课题,形成一个稳稳当当的“人”字,展现着她语文人的风采。
在这本书中,每一名教师都是像我们这样平平凡凡的教师,但是他们正是在这平凡中做了不平凡的事。畅读着这些“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感受着他们的成长故事,感受着他们的优雅、智慧、快乐和幸福……原来,教师生涯还可以这样度过,似乎一双有力的手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青山秀水、溪流潺潺伴着阐明鸟啼的世界!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差,感谢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赠送的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趁着早读和班里的阅读课,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书名很”理论“,书里却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没有一点晦涩、枯燥的感觉,让人爱不释卷,书里讲的道理我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讲: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常具有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会努力学好这门学科,进而提高学习成绩,有的甚至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做一个有魅力、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呢?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无论对学生严厉或是慈爱,温柔或是宽容,都基于对学生的爱。老师的爱会换来学生的信任,爱心永远是好老师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道德风貌、生活作风、敬业精神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像上帝一样,在以自己为原型捏着泥人。“第三是教师需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的水平就越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越高。能帮助学生找到多、快、好、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越发高大。第四是做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教师。真正能够带着学生读书的,是那些自己有阅读习惯的老师。教师只要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问题,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会以执着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博大的心胸、渊博的知识、豁达的心态、执着的精神,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将以此为目标,提升内在修养,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最近读了《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xx年第12期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因素》。作者围绕“自主学习、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专题研讨、自我反思、网络研讨”六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了论述。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时代在进步,科技发展迅速,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九年前的那个炎炎夏日,一声声“老师您好”的问候,把我带上了三尺讲台,我很快进入角色,整天乐呵呵地教学研课,但因为基本教育素养不足,尽管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学期我班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家长评老师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这给我原有的自信浇上了一盆冷水。
第二学期开始,我憋着一口气非要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科目,知识内容涵盖面大,除了大量阅读专业知识的书籍,我给自己制定了涉猎各种教育科学知识的阅读计划: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甘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而且学校还经常让我们读一些教育期刊。作为语文教师,吃透教材是必修课,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阅读课文,阅读教参,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把“二次备课”真正落实到位。
由于个人的摸索具有局限性,所以组织教师间的互动切磋就很有必要,而我校就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集体备课。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们把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放在一起集中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往往依据课程标准,做一些前期准备,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典型案例、课堂设计、课件和教辅资料等,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这些资源的平台,参与者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分享,就可以互同有无,有选择的处理资源信息,并把有用的课程资源归纳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体备课,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教研课中以主评和专家评为主,讨论教育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反应;反思活动设计目标、选择的内容是否合适;反思每个环节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反思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等等。通过分析、评价,老师们对活动中的很多闪光点,共同借鉴学习。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入分析。这不仅为教师增加说的机会、提高说的技巧、激发说的智慧、升级说的水平,而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一个教师要想真正地成长起来,还要经常“自我反思”。正如那条著名的公式所揭示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青年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写得失、写师生、写教于学、写特点,若把这些记录下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
只要教师能面对挑战,用专业精神支撑自己,做到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研究,就一定能在滋润受教育者心田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升华,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早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假期前学院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阅读一本书并写出读书体会。借着这次的要求,在暑期中,我认真拜读了肖川教授关于《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这本书,看后常常为书里那些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所感动。幸福的真义到底是什么?教师的幸福源泉在哪里?校长为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发展应该做些什么?可以说,肖川教授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育、专业成长、人生和幸福的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肖川教授认为一所好学校的重要指标是,首先,看一所学校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其次看一所学校能否成为社会大家庭中富有建设性的成员。第三,就是看一所学校能不能让所有的教师体验到作为生活者的幸福感和职业的内在尊严。书中一再强调,一定要关注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一个好校长,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校首先对教师来说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有亲和力。
肖川教授在书中对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价一位教师是否幸福,主要从身心愉悦程度和精神充实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判定。他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三个纬度,即观念、行为和个性。其中观念包括心态和理论学习。他指出,教师要想追求职业的幸福感和人生的幸福,就得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而健康心态的拥有从“十六字”上获取:接受现实;悦纳自己;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他特别指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必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拥有乐观的心态的人,不会将精力浪费在对付情绪的起伏上;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人,不会浪费心力去在乎别人的评头品足;拥有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不必浪费心力去担心未来风雨;拥有稳定的精神情绪的人,不会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拥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人,不必浪费精力去寻找外在的肯定。这无疑是肖川教授馈赠给我们的一杯清茶,一杯醇酒,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工作;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教师的幸福来自善好的学校生活。在书的各章节中,肖教授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因材施教,从转变学生观开始;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良好的家校沟通等角度论述了教师如何在专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
是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能以更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
为了文明的进步,为了我们能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为了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用我们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风范赢得整个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不仅完全可能的,也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有为才会有位,有为生活也才会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