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3 00:00:00    小编:我大侄子呢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7篇)

小编:我大侄子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一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启发研讨式

投影仪

一. 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2) 画出直线 .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当 时,有 ;当 时,有 .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二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3) log a m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三

从教学和设计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决策活动,教学设计概念。对教学设计加以界定:为促进学习和绩效提高,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教学系统中诸要素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教学设计者们一直把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应用领域,因此提高绩效也是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绩效的概念较广,它可以是一个结果,也可以是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对待工作的态度、人际关系、勤奋等等。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定义为:"绩效=结果+过程"。只要有目标、组织、工作就必然存在绩效问题。对我们来说绩效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企业,每个人都应该研究绩效,从各方面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生命的品质,。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诸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教学设计者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划将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这个过程包括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五个环节。在这个技术过程中,这五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线型的结构。从分析到修改,这五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这五部分合理运用和整合的结果。

教学设计通过一整套具体的计划和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各种教学资源,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具有可操作性、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它的具体的实践性还表观为在对教学系统的各因素的分析与设计时,都明确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绩效是指活动和可测量的结果。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过程,它不是力求发现和研究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深远的应用意义。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四

1.1教学标准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是在充满好奇却又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学习的,因此若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导数的`起始课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有价值的数学”,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如何从两个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对生活现象作出数学解释。

1.23教学对策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②通过应用举例的教学,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机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4教学流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知识迁移→概括小结→课后延伸。

2.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与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课件演示相关问题情境)

(2)求曲线的切线;

(3)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评析充分利用章引言中提示的微积分史料,引导学生探寻微积分发展的线索,体会微积分的创立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2.2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问题1气球膨胀率(课件演示“吹气球”)

如果将半径r表示为体积v的函数,那么r(v)=33v4π。

师: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1)-r(0)≈0.62(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1)-r(0)1-0≈0.62(dm/l).

师: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2)-r(1)≈0.16(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2)-r(1)2-1≈0.16(dm/l).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生:r(v2)-r(v1)v2-v1.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

评析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数学模型,从而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具体背景。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通过感知表象后,学会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本质,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避免浅尝辄止和过分依赖老师。

问题2高台跳水(观看多媒体视频)

师: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计算:0≤t≤0.5和1≤t≤2的平均速度。

生:(第二组)在1≤t≤2这段时间里,=h(2)-h(1)2-1=-8.2(m/s)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第(2)小题的答案说明其物理意义。

评析高台跳水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通过计算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又一重要背景。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答案加以说明其物理意义(可以结合图像说明)。

评析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状态,从而为瞬时速度的提出埋下伏笔即为导数的概念作了铺垫,利用图像解释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让学生亲自计算和思考,展开讨论;

(2)老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初步修正到最终的结论上;

②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归纳出问题1、2的共性。

评析把问题2中的具体数据运算提升到一般的字母表示,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作铺垫。

2.3知识迁移,把握本质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计算平均变化率的步骤是什么?

评析通过对一些熟悉的实例中变化率的理解,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即从函数的角度去分析、应用变化率,并结合图形直观理解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从几何角度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即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变化率与导数作好铺垫。

2.4知识应用,提高能力

例2求y=x2在x=x0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2.5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2.6课堂小结,知识再现

(1)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实例归纳总结出来的?

(2)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3)这节课主要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师生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吹气球及高台跳水两个实例、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主要的数学思想有: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评析复习重点知识、思想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7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课本第10页:习题a组:第1题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五

(一)教学知识点: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多媒体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六

【内容】

函数的概念.【内容解析】

【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目标解析】

1.借助生活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能看作函数.

3.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函数概念中“唯一确定”的含义.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计意图】

作者简介:冉龙海,男,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中学校,研究方向:班主任教育工作。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篇七

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导数的概念,会利用导数定义求导数。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速度),几何意义(切线的斜率)和经济意义(边际),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掌握反函数和隐函数求导法,对数求导法。理解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求导法则; 2.隐函数的导数; 3.复合函数求导;

4.微分的概念,可微和可导的关系,微分的计算

§2.1 导数的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函数导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2.函数导数的概念、利用定义求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

一、引例

下面我们以这两个问题为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

1.瞬时速度

v

vlimvlimt0_(1)

思考:圆的的切线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定义适用于一般的切线吗?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但这个定义只适用于圆周曲线,并不适用于一般的曲线.因此,曲线的某一点的切线应重新定义.(1)切线的概念 曲线c上一点m的切线的是指:在m外另取c上的一点n,作割线mn,当点n沿曲线c趋向点m时,如果割线mn绕点m转动而趋向极限位置mt,直线mt就叫做曲线c在点m处的切线。简单说: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这里的极限位置的含义是:只要弦长mn趋于0,nmt也趋向于0.(如图所示)

(2)求切线的斜率

ktanlimf(x0x)f(x0)ylim

(2)

x0xx0x3.边际成本

(3)

x0xx存在,则此极限就表示产量为x0个单位时成本的变化率或边际成本。

思考: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有没有共同点?

limx0f(x0x)f(x0)

(4)

1.导数的概念

定义

f(x0x)f(x0)ylim

yxx0,f(x0),dydxxx0或df(x)dxxx0

(1)导数除了定义中的形式外,也可以取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

y,为了方便起见,有时就说yf(x)在xf(x0)limh0f(x0h)f(x0)

hf(x0)limxx0f(x)f(x0)

xx0yf(x0x)f(x0)反映是自变量 x 从x0改变到x0x时,函数f(x)的xxy平均变化速度,称为函数f(x)的平均变化率;而导数f(x0)lim反映的是函数f(x)x0x(2)在点x0处的变化速度,称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变化率。

2.导函数的概念

y,f(x),即,导函数的定义式为:

我们知道在极限有左、右极限之分,而导数实质是一个“比值”的极限。因此,根据左右极限的定义,不难得出函数左右导数的概念。

定义

1.根据定义求函数的导数的步骤

根据导数的定义可以总结出求函数某一点的步骤为: ① 求增量:yf(xx)f(x)

x0x2.运用举例 ② 算比值:例

1求yc的导数(c为常数).解 求增量ycc0 作比值

取极限

limy0 xy0

x0x所以

(c)0

即常量的导数等于零.例

(xn)nxn1

注意:以后会证明当指数为任意实数时,公式仍成立,即

(x)x1.例如:(x)(r)

12x1,(x)1x2

例3 求f(x)sinx的导数.解

sinh2cosx

(sinx)cosx.用类似方法,可求得

hloga(1)x11hxlimlimloga(1)h

(lnx)1 x

四、导数的几何意义

2x解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知,所求的切线的斜率为:

ky所以切线的方程为

121()x121x2124

1y24(x),2即 4xy40.法线的方程为

y211(x),42即

2x8y150.五、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yf(x0)x0x,lim从而有

yf(x0)x,其中,0(x0),于是

yf(x0)xx,因而,当x0时,有y0。这说明函数f(x)在点x处连续。

思考: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

例6 讨论函数f(x)x在x0处是否可导。解

因f(0)limf(0x)f(0)xlim1,h0h0xxf(0x)f(0)xf(0)limlim1,h0h0xx即f(x)在点x0处的左导数、右导数都存在但不相等,从而f(x)x在x0处不可导。

1.导数的表达式:limf(x0x)f(x0)ylim

x0xx0x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11logae(lnx)(ax)axlna(ex)ex xx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函数在某点处可导,则一定在该点连续,反之不一定成立。4.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某一点处的导数值,在几何表示为曲线在此点的切线的斜率。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统计概念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平均数(7篇) 文件夹
复制